【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0声音的传播》教案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0声音的传播》教案

三、拓展活动
1.实际应用
(1)提问:声音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2)回答:声音对人类很重要,没有声音,这个世界会非常可怕……
(3)提问:声音到底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
(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
(3)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敲击材料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师生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不发出声音,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注意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种现象,最好把它记录下来。
(4)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互相说话、听到铃声、听收音机……
(5)讲述: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我们才可以听见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可以利用声音来为人类做事。
2.课后延伸
(1)伏地听声
·要尽量保持教室整洁。
4.讨论交流:
①哪一种材料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②固体、液体、气体三种材料听声音的效果?
5.汇报交流结果:
(1)隔着空气、水和线都可以听到声音;
(2)有线比没有线听声音效果好;
(3)隔着空气听到声音比较小,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10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2、科学知识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10《声音的传播》优质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10《声音的传播》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10《声音的传播》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误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传播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2.教学难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瓶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传播,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探讨声音传播的条件。
3.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4.巩固知识: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声音传播的条件和原理。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波通过介质传播,受到温度和距离的影响。
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实验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3.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声音传播条件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原理。
【科学】(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0声音的传播》教案.docx

·注意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种现象,最好把它记录下来。
·要尽量保持教室整洁。
4.讨论交流:①哪一种材料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②固体、液体、气体三种材料听声音的效果?
5.汇报交流结果:
(1)隔着空气、水和线都可以听到声音;
(2)有线比没有线听声音效果好;
(3)隔着空气听到声音比较小,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A.果实在成熟时会突然炸裂B.种子轻,带翅或绒毛
C.种子有小刺或多肉好吃D.种子圆形,散落时能滚动
)。
【答案】
B
【解析】【解答】 利用风传播的种子都具有轻、
带翅或绒毛等特点。
B答案正好是这种特点。
A是弹射传播的特点, 所以
A不符合题意。B是利用风传播的种子的特点,
所以
B符合题意。
C和
D答案均不符合题意
10.写出图中各部分的名称。
(1)
(2)
【答案】(1)
(2)
【解析】【解答】小题(1):由上至下依次为:花药、花丝。
小题(2):由上至下依次为:柱头、花柱、子房。
【分析】雄蕊可以分为花药和花丝两部分,花药里面含有很多花粉。雌蕊可以分为柱头、
花柱和子房三部分。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
播方式与自身的生长环境、种子和果实自身的特点相联系相适应。 【分析】本题考查种子传播方式。
9.判断以下动物哪些是卵生,哪些是胎生?
【答案】 卵生:鸡、蝴蝶、青蛙、卵生、鱼、鸽;
胎生:熊猫、马、狗、牛、猪、人
【解析】【解答】卵生:鸡、蝴蝶、青蛙、卵生、鱼、鸽;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传播》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传播》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2. 掌握声音传播的三个特点;3. 学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声音的传播;4.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PPT;2. 视频或声音播放设备;3. 实验材料:铃铛、木块、皮球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声音的产生1. 观看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声源的分类。
2. 利用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自操作,产生不同声音。
3.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规律。
第二节:声音的传播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并讲解声音传播的三个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如用手握住一个铃铛,观察声音传播的效果。
3.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自己的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声音的消失1. 利用实验材料,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的消失规律。
2. 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消失的原因,并总结出结论。
四、教学总结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消失;2. 提问学生有关声音的问题,鼓励他们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3.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观看视频、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实验操作不够细致,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技巧的培养。
下一节课将对声音的特性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通过实例讲解和互动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0《声音的传播》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0《声音的传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0《声音的传播》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传播原理。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声音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传播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他们探究科学的欲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引导学生学习声音传播的相关知识。
3.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传播的原理。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原理,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
6.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声音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声音传播的原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实验操作、讨论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10《声音的传播》优质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3.10《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1、敲小鼓,观察纸屏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展示图片)【提示】小球会动。
因为小鼓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空气震动引起纸屏上会振动,纸屏的振动引起小球振动。
2、耳朵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展示图片)【提示】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传到听小骨,听小骨跳动起来,听小骨再把振动通过耳蜗传送给大脑,这时候我们就能听见声音啦。
3、伏罂(yīng)而听的意思是趴在地上把耳朵贴在陶器上(用来听敌人是否在挖地道)。
说说声音的传播途径。
【提示】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物质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罂后引起罂壁的振动,又引起罂内空气的振动,于是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4、小游戏:做个“土电话”(1)方法①在纸杯内穿棉线,拴在火柴梗上。
②拉直棉线,和同学玩打“土电话”的游戏。
(2)讨论声音是怎么通过它传播的?【提示】声音→空气→电话绳→空气→人耳5、小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五、课堂练习:判断题1、声音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操场上哪个位置都能听到铃声。
()4、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效果比空气中好。
()5、声音可以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看图回答看图回答解释回答做游戏回答问题独立完成让学生明白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检测知识掌握情况6、宇航员在太空说话和地球一样方便。
()六、拓展提高:传播效果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把沙子、水和空气按传播声音的效果从好到差进行排序。
【提示】固体>液体>气体七、作业布置查阅资料,了解声波的用途。
实验探究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效果不同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能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上。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传递》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传递》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是如何传递的。
2.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3.观察、体验声音的传递现象。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声音传递过程的动画和图片。
2.实验材料:空玻璃瓶、麦克风、扬声器等。
3.录音设备:用于记录学生对声音传递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播放一段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存在,并引发他们对声音传递的思考。
2.与学生讨论声音是如何传递的,给予学生一些提示,例如声音需要媒介传递等。
探究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材料,让他们猜测声音传递的方式。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空玻璃瓶、麦克风和扬声器,让学生通过语音传递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总结1.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让他们发现声音是通过空气传递的。
2.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例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拓展1.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让他们进一步探究声音传递的规律。
2.提供更多的实例和问题,让学生思考声音传递的应用场景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的参与度。
2.记录学生的回答,以及他们对声音传递的认识是否准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声音的传递方式。
但是在引导学生总结时,有些学生的回答还不够准确,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声音传递的概念。
同时,还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声音传递的理解。
南京市某校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0.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南京市某校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0.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0.声音的传播》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知识,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并且需要介质来传播。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验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2.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声音传播的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木棒、盆子、纸张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将一个气球放在盆子里,用木棒敲打气球,让学生听气球的声音。
提问:声音是从哪里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因。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声音传播的原理。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并且需要介质来传播。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分析声音传播的现象。
实验一:将纸张放在桌子上,用手指轻轻地撕纸,观察纸张发出的声音。
实验二:将气球放在盆子里,用木棒敲打气球,观察气球的声音。
实验三:将木棒放在桌子上,用手指轻轻地敲打木棒,观察木棒发出的声音。
4.巩固(5分钟)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2、科学知识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固体声音传导材料10组(竹竿、软尺、米尺、长纸条等);土电话材料10组;听诊器及水槽10组。
(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
(3)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敲击材料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师生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不发出声音,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注意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种现象,最好把它记录下来。
3.学生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4.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5.猜想:你想过没有,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板书课题)
2、探究问题
(一)活动一:发现固体、水和空气能传播声音
1.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
2.进行实验。
(1)教师展示土电话实验,研究声音的传播。
(2)教师引导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固体声音传导材料10组(竹竿、软尺、米尺、长纸条等);土电话材料10组;听诊器及水槽10组。
6.总结:声音除了能通过空气传播,还能通过沙子和水传播。其中,沙子我们称之为固体,水是液体。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板书)
三、拓展活动
1.实际应用
(1)提问:声音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2)回答:声音对人类很重要,没有声音,这个世界会非常可怕……
(3)提问:声音到底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
2.演示材料: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土电话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1.讲述:我们来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
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想不想听?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
谈话: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
·要尽量保持教室整洁。
4.讨论交流:
①哪一种材料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②固体、液体、气体三种材料听声音的效果?
5.汇报交流结果:
(1)隔着空气、水和线都可以听到声音;
(2)有线比没有线听声音效果好;
(3)隔着空气听到声音比较小,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4)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互相说话、听到铃声、听收音机……
(5)讲述: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我们才可以听见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可以利用声音来为人类做事。
2.课后延伸
(1)伏地听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