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十年来语言性别差异研究

合集下载

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发展状况

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发展状况

[ 作者 简介] 亚静 (9 2一) 女 , 北武汉人 , 杜 18 , 湖 中南民族大 学外语 学院在 读研 究生 , 究方 向 : 研 英语语 言学与应用语言 学
维普资讯
第 6卷
第 2期
杜亚静 : 英语 中性别歧视现象及 发展状况
l3 l
称现象 , 当表示男性和女性的词成对出现时 , 指男性 的词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标 记的( n a e ) 而 um r d , k
通 过调查 以及运用 社 会语 言学 理 论来 分析男 女 性别语 言差异 。不管 是在 音韵层 面 , 法层 次 , 句 词汇
的现象很多 。人们往往习惯用他们来概指两性或不 确定 的性别。这不仅使表达不准确 , 而且明显地带 有性别歧 视 的烙 印。如 《 立宣 言》 独 中写道 : Al “l
象(s m t ) ay e y 是语言性别歧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m r
( ,04 例如 下表 : 杨 20 )
Ma ( 性 ) l 男 e F m l( 性 ) e ae 女
中有这样 的论述 : 性别歧视 的思想基 础是认为性 “ 别特征和男人统治女人是 自 然程序 的安排。这一信 念在数千年的文化传统 中根深蒂固, 甚至我们的语
H s( 主人 ) ot男
A toes 女作者 ) uhr ( s
C uts( ones 女伯爵 )
H s s( 主 人 ) ot s 女 e
语 言是文化 的重 要 载体 , 是 维 持 社 会 秩序 的 也
At( c r 男演员 ) o P e( ot诗人 )
H i 继承人 ) e( r
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发展状况113称现象当表示男性和女性的词成对出现时指男性的词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标记的unmarked而指女性的词语则要在表示男性的词语的基础上附加一个粘着词素变成有标记性的marked现实生活中大家往往把男性语言作为标准和主体而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或变体

合作原则视角下口语语篇模式的性别差异

合作原则视角下口语语篇模式的性别差异
第3 0卷 第 8 期 21 0 0年 8月
湖 北 广 播 电 视 大 掌 掌 报
J un o Be V iest o r ̄ f Hu i T Unv ri y
V 1 0 No 8 o . , . 3 Au u t 2 1 , 3  ̄ 1 6 g s. 0 0 1 5 3
合作原则视角下 口语语篇模式的性别差异
选择 《 学徒 》为研 究对象 ,主 要是出于 以下考虑 :1 ) 真 实性 。《 学徒》讲述 的是从数十万候选人 中精心挑选 的 1 6 位 商 界精 英 竞争 美 国地 产 大 亨唐 纳 德 ・特 朗姆 ( o  ̄d Dn Tu p rm )旗下公司一份总裁职位 的真人 电视剧。节 目从选手 们 的 日常起居 , 到为项 目工作 的整个过程 , 采用跟 拍、 偷拍 、 抓拍 等手段进行 了全程记录 , 以保证节 目的真 实性和现场 性 ,从而也保证 了本研 究语料 的真 实性和 可信 度。2 )时效 性 。《 学徒》的题 材与个人职业生涯及真实命运密切相关 , 剧 中语言基本上反映 了当代美国青年的 口语特征 , 因而具有 很强 的时效性 。3 )可操 作性 。《 学徒 》讲述 了两个 团队共
例: 例 1 maoa Ou a eh s0 o mu i  ̄ p w r O rs: r m a cc m nc n a o e…
Am y: Powe . r
Oma o a Un t .. r s : iy . E e a An o k rc : ds c . h
性。

1 6名选 手的职场竞争,其中前 4集 为男队与女 队的 比赛 , 记录 了大量 的单一性别话语 ;后 l 集 为男女混合 比赛 ,为 1 混合性别话语提供 了丰 富的语料 。 3 .合作原果, 笔者分别 就合作原则 中的四条准则在男性单一话语、 女性单一话语 以 及混合性别话语 中的遵守情况在第一季 ( 1 )中进行 共 5集 了语料收集 、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 31 数量准则 . 数量准则是指语言载体所承载的信息量 , 要求会 话交 际 中所传递的信息包含交际 目的所 需要的信 息, 不应少于或超 出所需信息 ,即信息适量 。 在数量准则 的指导下分别对单一 性别话语和混合性别话语进 行对 比分析后发现 :总体来讲 , 研究语料中违 反数量准 则的现象 较为普遍 , 男选手违 反次数 明显 多于女选 手。 同时,违 反数 量准 则的方式 也呈现 出较大 的性别差异 。 男性 言语 的详 尽程度往往达 不到谈话要求 , 时甚至 以沉默 有 来表 达一定的会话 含义 。 如在 为小组取名 时, 例 大家一致决 定选 用 “ escr ”这个 名字 以示 男士组 的多才多艺 。 c V raop Ni k 则沉 默以对 ,违 反了数量准则 ,隐含 了他对该名字的反对。 这在 随后 的采访 中直接流露出来 ,“ 这个名字不够深刻 ,唐 纳德不会喜欢 的,太笨 了! ”但在讨论 中他并未将 自己的意 见表达 出来 , 是选择违 反数量准 则。女性违反方式则和男 而 性不 同。研究结果显示 ,女性 在交 际中往往会信 息过量 ,如 使用重复 的修辞格 ,即重复对方话语 中的词或短语,或重述 同一种看法或概念 ,以便达到关心或强调的效果 。 但重复超 出了数量准则要求 的详尽程度 ,因而也违反 了数量准则。如

语言与性别差异初探

语言与性别差异初探

低 。 高 取 决 于 每 秒 声 带 振 动 的 次 数 , 门每 开 闭 一 次 就 音 声
振 动 一 周 。 般说 来 , 子 和儿童 的音高 在2 0 以上 , 一 女 0周 成 年男 子 和 老人 由 于声 带 较 长 、 松 弛 , 高 一 般 都在 2 0 较 音 0
周 以下 。 ( 两 性音 长差 异 。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探
( 尔滨 商业 大 学 广 厦学 院 , 龙江 哈尔 滨 哈 黑
摘 要 :当今人 们 越 来越 重视 比较 各 语 言之 间 的异 同 .
10 2 ) 5 0 5
理 和 心 理 现 象 .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社 会 现 象 , 直 接 记 录 了 更 它
思 维 活 动
二 、 言 与 语 言 学 语
( ) 么 是 语 言 一 什
物 理 属性 方 面 . 音 高 、 长和 音质 。 即 音 () 性 音 高差 异 。 1两
女 性 的 声 带 短 而 薄 , 弛 度 小 , 活 量 也 小 , 就 是 松 肺 这
男 女 发 音 方 面 产 生 差 异 的 主 要 原 因 。 它 首 先 体 现 在 音 高 上 。 高 是指 人 的听 觉所 能分 辨 的声 音 的高低 , 波振动 音 音 的 频率 决 定 了音 高 。频 率 越 高 , 越 高 ; 率 越 低 , 越 音 频 音
由 性 别 差 异 而 引 起 的 语 言 使 用 的 差 异 因 此 也 成 为 语 言 学 关 注 的 焦点之 一 。 它不仅 蕴 含 着语 言使 用者 的 文 化 、 心
语 音 与 一 般 声 音 有 相 同 的地 方 ,都 是 发 音 体 受 外 力

语言与性别_日本的相关研究与展望

语言与性别_日本的相关研究与展望

語 虽然最开始仅仅在 遊女 之间使用, 但是由于
独具情趣, 逐渐为世人所知, 某些敬语如
、遊 、
等甚至沿用至明治时代,
成为当时上流社会女性的高雅用词。
对于日本的 女房詞 , 较 早进行归纳总结 的
45
是 国语学 家菊澤季生。菊澤季生( 1929) 从构词
方式以及品词分类等角度概括了 女房詞 的四个
管男女在语言和社会地位方面 的确存在差别, 但 是日本女性仍然需要 突破男女性别的束缚, 追求
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 井出 1979: 179) 。可以说
井出祥子的这本书反映出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权运
动的时代特色, 也体现 了日本学者对男性 居于中
心地位这一语言的社会图景的强烈批判。这种建
立于社会语 言学基 础上的 语言批 评富于 论战 性
语音现象, 例如女性常在句末使用 尻上

的句调来表现感情, 在词尾加上鼻腔发声如


、君
来撒娇等。其次, 词
汇方面, 女性用语显得 更加规范、标准和优雅, 例
如人称代词使用 使用较柔和的
、 、、
! , 感叹词多 ! , 终助词
多使用柔和悦耳、断定语气较弱、容易博得对方共
鸣和好感的 、 、
、、
等, 女性也常常在一些 词的前面加上美化 接头词
现女性特有气质的 位相語 , 后来演变成为社 会
上普遍使用的女性语。到了江户时 代, 又出现 一
种被称为 遊里語 ( 又被称 为 遊 女語 ) 的 位相
語 。 遊里 即为得到江户幕府许可而开设于日
本各地的妓院。在这些地方做营生的 遊女 之间
出现了一些故意让社会上的一般人听不懂的职业
性 隠語 以 及一些独特的敬语形式。这些 遊 里

英语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探析-精品文档

英语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探析-精品文档

英语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探析一、引言20世纪60年代中叶以后社会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社会学的边缘学科在美国首先形成、壮大起来,加上这一时期在欧美国家兴起的妇女解放运动,使得性别和语言的研究迅速升温,成为不少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70年代初期之前的研究大多是从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去考察女性用语与男性的不同之处,注意的主要是语言形式结构上的特征。

范围比较狭窄,有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重点逐渐转移到了交际中的话语风格方面,许多有关研究(Zimmerman&West,1975;koff,1975)的结果都表明,男女两性在话语风格和策略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这个层面上的研究视野比以前大为开阔。

力图在更高的层次上较为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语言使用与性别差异的关系问题(许力生,1997)。

笔者将就跨性别交际的话题选择(topic choice)、话语量大小(the amount of talk)、打断话头(interruption)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进一步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二、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1 话题选择的差异话题(topics)是在语言交际中位居首位的一个话语特征,因为话题涉及了交际内容,话题转换和话题冲突是语言交际的一大显著特征。

关于话题的选择,对各种情况的人群进行过调查,所有结果都显示,两性各自经常谈论的话题很不一样。

总的来看,女性较多谈论的话题往往涉及个人、关系当前;而男性喜欢的话题则相反,较少直接坦露自我,与即时情景常保持一定的距离(李经纬。

1998)。

例如:Aries和Johnson(1982)调查的主要是中产阶级,调查发现,女性在朋友(尤其是同性朋友)之间较多地说起个人的情况、坦露自己的情感;而男性则很少这样做,他们谈得较多的是体育、政治、各种竞争以及各自的见闻(Aries,1982)。

Klein(1971)调查的是传统的工人阶级家庭,结果表明,男人们在一起主要谈与工作、体育等有关的事情,几乎从不说起家庭生活与家庭成员;可女人们在一起说得最多的就是家庭,如:孩子、家务、夫妻关系等(Klein,1971:201-320)。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英语语言性别差异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英语语言性别差异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英语语言性别差异作者:甘露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8期摘要:性别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性别差异在英语语言使用中的表现,并分析了导致差异的原因,从而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语用中的性别差异,避免交际中产生误解。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英语语言;性别差异引言语言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在社会交往中需要使用语言,同时各种社会因素在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不同的年龄、性别、教育和职业等因素都会影响语言的使用。

社会语言学就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使用,侧重研究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在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不同性别的语言使用者在语音语调、词汇句法、话题选择和会话策略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有助于英语学习者了解不同性别在英语语言习得方面的异同,从而更好地运用英语,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

性别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在语言使用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以下主要从语音语调、词汇句法、话题选择三个方面来分析性别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

语音语调的差异在语音方面,一般来说,女性对语音有更高的敏感度,与男性的发音相比,更加规范,更接近标准发音(RP)。

而男性更倾向于使用非标准音,并不太注重细节变化。

在语调方面,女性喜欢使用升调,语调变化较多。

而男性偏爱使用平调和降调,并且没有太多语调变化。

语音语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性格特点的差异。

女性丰富的语调变化正表现出女性的情感丰富,礼貌委婉,同时也显得犹豫不决,缺乏信心。

而男性平淡的语调也反映出男性的果断、自信和大男子主义。

在很大程度上,男女在语音语调的选择上受到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词汇选择的差异(1)颜色词的选择由于女性对色彩和审美具有天生的认知优势,加上女性更加追求潮流时尚,因此与男性相比,女性对颜色词汇更为敏感。

独立学院男女生语言学习策略采用差异性研究

独立学院男女生语言学习策略采用差异性研究
科技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独立学 皖男女生语言学 习策略 采用差 异瞳 生 研究
西安 工业 大 学北方 信 息工程 学院 张 帼
[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 交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 英语语 言教 育在我 国的教育体 系中所扮 演的角 色 也 越来越重要。然 而, 近年 来 该领域 的研 究却 明显不成比例 , 其 中, 有 关老 师如何教 学的调查居 多, 而 学生如何 学习却还 未引起 足够关注。 因此 , 本论文试 图对 独 立院校 学生如何使 用学习策略辅助 学习以及 学生在 学习策略使 用过程 中 表现 出来的 男 女性 别差异进行研 究, 以期 引起 更 多关注. . [ 关键词 ] 语 言学习策略 性 别差异 相 关性 对 比分析
前 言 合) , 4 ( 基本符合 ) , 5 ( 完全 符合) 。所给分数越高 , 表明该项策略使用 的 1 ) 背景分析 更为频 繁。 由于参 与者均为非英 语专业学生 , 所 以为 了保 证调查 的有 大学英 语课程是 独立学 院学 生必修 的公 共基础课 , 并且在课 程设 效性 , 该问卷采用 中文 的形式进行编写 。 置 中为独立学 院学 生参加大学英语 四、 六级考试提供 各种 辅导 , 其重要 3 ) 数据收集与分析 性 与基础性不 言而喻 。然 而 , 长期 以来我 国独立 学院大学英 语教学指 2 0 1 2 年1 0 月, 以班 为单位 , 发放 调查 问卷 。用 时 3 0 分钟, 当场收 导思 想过分强 调语言基础 知识的学 习 , 忽略语 言学习策 略的培养 。这 回。同时收集了参与者最近一次期末考试 的成绩 。所得 数据均输入 电 导致 了传统 大学英语教学上注重讲授词 汇 、 语 法和知识点 , 学生 以机械 脑 ,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分三 步进行 : 记忆 为主, 忽视 了对学 生英语 学习策略等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锻炼 。 ①对受试 者学 习策略使用 的整体情况进行分 析; 从学 生方面看 , 独立学院 的学生相 较于普 通高等院校 的学生而言 , ② 对性别 和英 语学 习策 略的使用进行 相关性分 析 , 比较不 同性别 入学成绩较低 , 对英语学 习的兴趣不 高 , 基础也 比较薄弱 , 大部分学 生 参与者 在使用学 习策略上 的差异 ; 学习英 语都采取背诵单词 、 语法 的简单 方法 , 从 历次期末考试成绩 中可 ③对英语 成绩 和学习策略的使 用进行 相关分 析。 以看 出 , 及 格率 依然偏 低 , 足以证明这样的学习方法收效不大 。 三、 研 究 结 果 与讨 论 从 教师方面看 , 由于独立学 院的学生基础 比较薄弱 , 对基础知识 的 1 . 对受试 者学习策 略使用 整体情 况的分 析 掌握 不够好 , 所 以大部分老师依 然把 精力放在强调学生记忆单词 , 阅读 表1 受试者学习策略使用整体情况分析表 课文等基础技 能上 , 在 教学方法 的改进 , 学 习策略的培养 , 教材 内容 的 研究上投入 的精力不够 , 这些也都 直接影 响着 大学英语 在独立学 院中 的教学效果 。 总体均分 8 8 1 . 9 0 3 . 8 4 2 . 8 6 l 8 . 4 2 3 8 1 2 ) 研究现状 二十世 纪末开始 , 在英语教学 上 , 中外 教育研究 者就开始从 “ 怎样 基于 O x f o r d ’ s ( 1 9 9 0 ) 的标准 , 学 习策 略使用情况均分可分 为三个 等 教” 转移到 “ 怎样学 ” , 即开始从学生的角度来探讨影 响英语 学习效率的 级 : 5 —4 分 为频繁 使用 ; l 一2 分为 很少使 用 ; 2 . 5 —3 . 4 分为 中等 使用 。 各种原 因。 国外英 语学习策 略研究始于二 十世纪七 十年代 , 三十几年 从表 l 中可得知 , 本次 受试者使用学 习策略 的平均 分数为 2 . 8 6 , 属 于中 里产生 了大量有价值 的研 究成果 , 然而 , 国外 的研究 主要以英 语作为第 等使用 。这就 意味着受试 者在英语学习过程 中没有使用很 多学 习策略 二语 言的学习者 为研究对象 , 研究结果并 不能完全适 合我 国的国情和 来辅助学习或者他们还没有形成清晰的使用学习策略 的意识 。 学习者 的特点 。 2 . 对性别和英语学 习策略 的使用进行相关分析 我 国的学 习策 略研究虽然起步稍晚 , 始 于二 十世纪八 十年代 , 但是 表2 男、 女生六种学 习策 略使用情况及相关性分析表 起点并不低 , 尤其 是近年来涌现 了大量 的实证研究 , 研 究对象主要为在 性别 数量 平均分 标 准差 标 准 件伞 双侧检验 校大 学生 。如黄小华 ( 1 9 8 4 ) 、 文秋芳 ( 1 9 9 5 ) 和吴 一安 ( 1 9 9 3 ) 进行 了有 误差 t 值 相关 系数 关学 习策 略的研 究。这 些研究 成果 为促进 大学生学 习策 略能力 的培 男 4 1 2 . 5 7 7 2 . 5 0 0 1 4 . 0 7 8 1 1 养, 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提供 了极具价 值的参考 , 同时也为我 国学 p a r t 1 女 4 7 2 . 6 5 9 6 . 4 8 6 7 8 . 0 7 1 0 0 一 . 7 8 1 . 4 3 7 习策 略研究从 理论转 向实践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外有关英 语学 习策略的研究 成果表 明, 学习策略 的正确使用 男 41 2 . 7 3 2 4 . 5 91 96 . 0 9 2 4 5 p a r t 2 与学生英语 学习能力 的培养 , 以及 素质教育 的全面实现有 着密切 的联 女 4 7 3 . 0 3 9 1 . 5 1 0 3 8 . 0 7 4 4 5 - 2 . 6 l O . O1 1 系。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 的同时 , 还 应加 强对学生学习策略 的培养 , 这 有助于提高 学生的学 习兴趣 , 减轻 他们的学 习负担 , 降低学 习难度 , 提 男 4 1 3 . 2 2 5 9 . 5 8 4 6 0 . 0 9 l 3 0 p a r t 3 高学 习效率。 女 4 7 3 . 4 0 3 1 . 5 4 3 9 2 . 0 7 9 3 4 一 1 . 4 7 2 . 1 4 5 虽然国 内外的教育研究者对 在校 大学生的英语学 习策略 的使用 情 男 4 1 2 . 8 0 6 2 . 4 5 8 0 5 . 0 7 l 5 4 况进行 了相 关的研究 , 但是独立学 院的学生具 有不 同于普 通高等 院校 p a r t 4 学生的独特性 。并且 , 独立学 院的英 语教学情况也具有特殊性 。此外 , 女 4 7 3 . 1 5 3 5 . 6 o 0 9 5 . 0 8 7 6 6 - 3 . 0 1 3 . 0 0 3 早期关于英语学 习策略 的研究 文献主要将注意力集 中于成功 的第 二外 男 4 1 2 . 6 1 3 2 . 5 7 8 7 4 . 0 9 0 3 8 语使用者 对于学 习策 略的使用 , 以及不 同阶段 的学生使用 学 习策 略的 p a r t 5 女 4 7 2 . 7 5 8 8 . 6 0 1 0 2 . 0 8 7 6 7 — 1 . 1 5 3 . 2 5 2 情况 , 即年龄与学 习策略使 用的相关性 。所 以, 对 于独 立学 院的学生而 言, 其英语学 习策 略的使用 对于学习成绩提高之 间的研究 , 以及英语学 男 4 1 2 . 4 7 5 6 . 6 0 8 1 9 . 0 9 4 9 8 p a r t 6 习策略的使用与性别方面 的联系 , 依然有很大 的空 间。 女 4 7 2 . 5 5 1 1 . 5 1 3 6 7 . 0 7 4 9 3 一 . 6 3 1 . 5 3 0 二、 研 究 方 法 本论文通过 问卷的方式对独立学院男女生 的英语 学习策略使用情 从表 2 中可以看 出, 女生使 用六种学习策略 的平 均分都 比男 生高 , 况进行 了相关 的了解 , 同时以学院期末考试 的成绩 为依 据 , 对男女生关 证 明相较 男生而 言 , 女生使用学 习策略更 为频繁 。这 可能是 由于 女生 于英语学 习策 略使 用情 况进行对 比, 得 出其相关性 , 为本论 文的进一步 对于语言 的学 习兴趣要 高于男生。同时 , 女生在语言学 习过程 中 , 也更 深入研究提供 了良好 的基础 。 倾 向于总结高效 的学习方法 。 1 ) 研究对象 另外 , 本文也采用 了独 立样本 t 检验对性别 和英语学 习策略的使用 本 次调查 的对象 是西安 工业大学 北方信 息工程 学院 2 0 1 1 级 光学 进行 了相关性分 析 , 以比较 不同性别受试 者在使用学 习策略上 的显著

最近三十年来语言性别差异研究

最近三十年来语言性别差异研究

最近三十年来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摘要有关性别差异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它是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女权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对象之一。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对有关性别差异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旨在通过文献综述,对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进行历时性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该领域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最近三十年性别差异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有关性别差异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它是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民族学、女权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对象之一。

这些研究领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不同的研究方法出发,探讨了男性和女性之间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

性别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于是出现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术语:“女性语言”(women’s language)、“女性语域”(the female register)、“性别语言”(genderlect)和“与性别相关的语言”(gender-related language)等等。

otto jespersen(1922)的著作拉开了英语性别差异研究的序幕,但继他之后的研究却大多采用了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方法模式。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术界才更多地采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

正如杨永林所说:“语言性别差异研究,作为社会语言学有别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显着标志之一,在70年代风靡西方世界的女权运动的激励和影响之下,如高屋建瓴之势,一发而不可收。

”社会语言学借鉴和吸收了社会学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对英语里的语言变体进行了科学而又详尽的分析,通过准确的数据资料直观地反映出英语性别差异的方方面面。

因此,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对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的文章越来越多。

二学术专著与论文综述在学术专著方面,陈原的《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1980)是国内第一步社会语言学专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有关性别差异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它是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女权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对象之一。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对有关性别差异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旨在通过文献综述,对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进行历时性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该领域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最近三十年性别差异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有关性别差异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它是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民族学、女权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对象之一。

这些研究领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不同的研究方法出发,探讨了男性和女性之间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

性别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于是出现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术语:“女性语言”(women’s language)、“女性语域”(the female register)、“性别语言”(genderlect)和“与性别相关的语言”(gender-related language)等等。

otto jespersen(1922)的著作拉开了英语性别差异研究的序幕,但继他之后的研究却大多采用了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方法模式。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术界才更多地采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

正如杨永林所说:“语言性别差异研究,作为社会语言学有别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显着标志之一,在70年代风靡西方世界的女权运动的激励和影响之下,如高屋建瓴之势,一发而不可收。

”社会语言学借鉴和吸收了社会学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对英语里的语言变体进行了科学而又详尽的分析,通过准确的数据资料直观地反映出英语性别差异的方方面面。

因此,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对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的文章越来越多。

二学术专著与论文综述在学术专著方面,陈原的《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1980)是国内第一步社会语言学专著。

陈原在“语言与社会”一章中专辟了一节研究性别语言与文化。

此外,在“委婉语词”一节中,他也对性别语言进行了描述。

除了陈原以外,陈松岑(1985)、祝畹瑾(1992)、王德春、姚远、孙汝建(1995)、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1997)、郭熙(1999)、朱文俊(2000)、赵蓉晖(2003)、游汝杰、邹家彦(2004)、戴庆厦(2004)、杨永林(2004)、孙丽霞(2007)等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都以独立的章节对性别语言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在这些著作中,赵蓉晖的《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2003)是我国第一部以俄汉口语为素材写成的关于男女言语对比的专著,它填补了国内俄汉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的空白。

杨永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2004)一书对性别差异进行了社会语言学上的分析,并着重讨论了社会学的性别歧视现象,是研究语言性别差异的重要文献之一。

从国内著作的研究情况来看,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尽管在不同的书籍里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但是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性别语言是社会语言学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

在论文综述方面,中国期刊网上自1980年以来最早出现的关于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的综述文章是戴炜栋的《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1983)。

戴炜栋的论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言语中的性别差异:一是剖析女性言语的特点;二是归纳描述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三是分析造成差别的原因。

该文的内容和结构对后来的文章都有较大的影响。

杨永林(1991、1993)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对国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二十余年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历时性的梳理和评介,并分析了阐述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

赵蓉晖(1999)以20世纪60年代为界,将语言学中的性别因素研究划分为两大阶段:零散研究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前)和系统研究时期(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

并且指出:“在研究人的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是,除了结合社会与心理因素之外,多采用了社会学的统计调查方法,这里的数据显得尤为重要,……新型语料库的建立和计算机手段在语言研究中的采用,必将推动这项研究的开展,未来的语言、话语研究有望建立在科学的统计结果之上,使语言学走出过多依赖于感性经验的阶段。

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也一定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现在看来,赵蓉晖在十几年前对语言学发展的预测非常准确。

现在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更多地借鉴了社会学的调查方法,而语料库的建设也使得语言学的研究更为科学和严谨。

2000年以来综述类的重要学术论文还有,苏文瑾(2000)、钱进(2004)、史耕山、张尚莲(2006)、施栋琴(2007)、赵学德(2008)等。

从国内的文献综述来看,我国学术界对于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正向纵深方向发展,研究的重心放在理论阐释方面,提出了一些解释性的理论,对未来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向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三语言性别差异的理论阐述通过阅读中国期刊网以及国内著作的相关文献,笔者总结出国内学者对于造成语言差异的原因有如下见解:覃明(1996)从社会分工、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心理等四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语言变异的主要原因。

李经纬(1998)从语言政治途径、社会文化途径、社会心理途径、神经生理途径等四个途径,对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苏文瑾(2000)介绍了阐释语言性别差异成因的四种理论:女性保守论、地位意识论、男性群体意识论和社会网络论,并针对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提出了三种论点:不足理论、控制理论和差异理论。

施兵(2003)概述了语言使用中性别差异形成的四种原因:入侵说、禁忌说、声望说和保守说。

邓莉(2004)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产生的根源一共总结了六点原因:1、男女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拥有的权力;2、男女心理发展特点的原因;3、男女生理方面的差异;4、语言环境的影响;5、传统观念的影响;6、在社会中所担当的角色。

钱进(2004)文中介绍了三种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男女语言行为差异现象的解释:一是“女性卑微观”;二是“男性统治观”;三是“文化差异观”。

从杨永林(2004)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导致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理论阐释。

杨永林在书中一共列举了十种理论:天赋差异论、个性差异论、文化阐释论、劳动分工论、男性支配论、价值体系论、语言剧变论、社会关系协变论、同等意识确认论、社团实践论。

杨永林的归纳非常全面,并在其著作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是研究本课题的重要著作之一。

施栋琴(2007)在综述中介绍了自lakoff之后影响较大的三个解释性理论:缺陷论、支配论和差异论。

如此多的理论众说纷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这么多不同的理论呢?首先,我们从这些理论中可以看到社会学、人类学、社会语言学、交际民族志学、女性主义学等学科对于性别语言理论建构,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我们看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重来分析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

正如李经纬所说:“语言性别差异的问题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生理现象。

它涉及到语言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地位、角色关系、语言态度、职业性质、受教育程度、社会交往方式、活动范围和神经心理等诸多因素。

因此,上述无论哪一种理论都无法单独地圆满解决这一问题。

在研究语言性别差异时,我们应当采取多层面、多视角的研究方法,以便更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的实质及其根源。

”第三,语言中存在着性别差异是客观的事实,但是这并不能抹杀男女之间在使用语言方面的共性方面。

在语言使用上,更多的方面还是无标志的。

第四,国家、社会、民族的不同,会使语言性别差异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对这些表现形式进行理论上的阐述时,不宜照搬西方的理论,而应该根据具体的国家和社会情况对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比如,在汉语的研究中,一些引进的西方的研究成果就未必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四语言性别差异领域研究的成就与不足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学者在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

尤其在近年来,随着社会语言学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对该领域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也越来越丰富。

以前所进行的语言性别研究大多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而现在对更高层次的言语交际和话语风格等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了。

在对书面语的研究方面,尤以赵丽明(1990,2007)对于“女书”的研究最为突出。

此外,正如从上文中所列举的学术论文和研究实例所反映出来的那样,理论性的阐述比以前更加全面,研究方法也比以前更加科学。

但是笔者还是要更多地分析国内在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之处,因为弥补这些不足正是学术界同仁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一,国内在最近三十年来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言性别差异的文章虽多,但学风浮躁、急于求成的情况十分明显。

不少论文作者都忙于借鉴和转载,疏于理论创新,在将国外的理论与国内语言事实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方面做得还不够。

第二,理论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开展对本课题的研究,挖掘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深层机制,以期得出更加可信的结论。

笔者看到,不少论文都在重复援引一些旧例,缺乏新意和原创性,而这些例证有些几十年前就都已在西方学者的文献中出现过了。

第三,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仍然集中在对英语语言中性别差异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兼顾英语言性别差异的对比,但是对于日、法、俄、德等其他语种进行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性均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第四,在对中国境内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中,绝大多数都是对汉语的研究,对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比较薄弱,这一点值得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总而言之,在语言性别差异研究中,西方语言学界在理论和实证方面都对我国有着较深的影响。

尽管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学术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来完善和丰富本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1] jespersen,:its nature,development and york:henry holt and .[2] 杨永林:《现代英语性别差异研究综述》,《山东外语教学》,1991年第2期。

[3] 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三联书店,1980年版。

[4] 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 戴炜栋:《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外国语》,1983年第6期。

[7] 赵蓉晖:《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外语研究》,1999年第3期。

[8] 覃明:《浅析英语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现象》,《兰州商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