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
古代文学史【明清考点】

明朝《三国志演义》一.《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演义”的本义是指推演故事、详述道理;开初用作长篇小说的文体名称,具有教化百姓的意思,后来才成为长篇小说的一种专称。
历史演义: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二.《三国演义》的成书1、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2、隋炀帝曾看水上杂戏,有刘备跃马檀溪等内容;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在隋唐时期已广为流传。
3、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
4、元杂剧约有60种“三国戏”,如《三战吕布》、《连环计》、《千里独行》等,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5、作者“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写成小说。
三.《三国演义》主要版本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
为现存最早版本。
2、李评本:万历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
此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双题。
3、毛本:《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以李评本为基础,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并作了详细的评点。
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近人常将它简称为《三国演义》。
四.《三国志演义》人物分析《水浒传》一.《水浒传》的版本施耐庵编撰的《水浒传》祖本,早已不存。
明清以来出现的多种《水浒传》版本,一般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
繁、简之分,不在情节、人物本身而是指叙述、描写的文字有粗略和细腻之不同。
二.繁本系统(一)百回本:1、今知最早的是《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嘉靖年间武定侯家刻本100回,时称“武定本”,已佚。
2、万历十七年乙丑(1589)刊印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因卷首有署名“天都外臣”(汪道昆)的一篇序文,故称之为“天都外臣本”,今存最早的百回本;3、万历三十八年(1610)容与堂刊印的《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这是现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4、明芥子园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李玄伯藏明刻本《忠义水浒传》、《钟敬伯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等。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一、填空题和名词解释1.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别署天池生、田水月等。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渭有杂剧《四声猿》,即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剧组成的合集,被誉为“明曲之第一”。
四剧之中,尤以《狂鼓史》成就最高。
2.吕天成的代表作:作传奇《烟鬟阁十二种》,杂剧八种,今存杂剧《齐东绝倒》一种,他的戏曲理论著作《曲品》,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他确立了吕天成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3.王骥德的代表作:杂剧《男王后》,他的《曲律》四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南北曲的论著。
4.明代三大传奇:A、嘉靖、隆庆年间,先后产生了著名的“三大传奇”。
B、三大传奇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阙名的《鸣凤记》5.吴江派:明代年后期,在沈璟的周围形成一个重要的戏剧流派,即吴江派。
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沈自晋等。
沈璟,吴江派的领袖人。
他的戏剧理论主张:一是剧本创作必须在音乐上“协律”,即所谓“合律依腔”;二是强调语言必须本色。
这两点也是吴江派共同的理论主张。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戏剧作品:沈璟——前期《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后期《侠记》、《桃符记》、《坠钗记》、《博笑记》顾大典——《青衫记》卜世臣——《冬青记》袁于令——《西楼记》、《金锁记》、《鹔鸘裘》、《长生乐》(合称《剑啸阁传奇》)沈自晋——《一种情》、《望湖亭》、《翠屏山》6.临川四梦:浪漫主义剧作“临川四梦”通过神游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的惯用手法。
明清小说重点

复习重点:
1、《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如何决定了全书的结构模式与人物刻画?
2、“四大名著”中的刘备、宋江、唐僧、贾宝玉的共同特征。
3、《水浒传》的线索?开篇为什么要写“洪太尉误走妖魔”?为什么先写高俅后写好汉?
4、《西游记》结构特点是什么?为何以“大闹天宫”开头?
5、以《娇娜》或《红玉》为例分析蒲松龄的理想女生。
6、谈谈你对《红楼梦》中“网状结构”的理解。
7、你认为《西游记》中取经团队的人员组成有何特点?
8、《水浒传》中最先出场的几个是好汉是谁?为什么这样安排?。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1、三国→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3、“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与美学理想。
4、“演义”:“据史实,演大义”,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政治与道德的评价。
(纪实+艺术的创造)5、“章回体”:章回体小说就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就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其特点就是设回目等。
最早的回目、目录就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与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就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拟话本”: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就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就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1、“剪灯三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褀《剪灯馀话》邵景詹《觅灯因话》2、“三言二拍”:冯梦龙《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代传奇:1、“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2、“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
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瞧重。
3、“临川派”:以汤显祖为代表。
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反对格律限制。
4、“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其代表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与《清忠谱》。
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
并结合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剑》。
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话本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为话本”。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长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栏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踏摇娘: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
并未载入正史。
又作“踏谣娘”。
取材于民间故事。
据《教坊记》、《乐府杂录》记载:北齐时(或作隋末),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苏某,烂鼻貌丑,不曾作官却自称郎中,嗜酒,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
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
这些词曲在传唱中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增加伴奏音乐,逐渐形成歌舞表演。
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篡整理的小说话本。
所谓“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是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口气也是针对听众的。
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小说话本,已是经过下层文人加工、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
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南戏:南戏原来是一种地方剧种,因为它流行于浙江温州(温州古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
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得多。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重点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重点三国演义的版本及艺术特色版本:1、嘉靖本系统:⏹最早刊本: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三国志通俗演义》。
该书24卷,240则,每则小目为单七言句⏹叶昼《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变为双七言句2、《三国志传》本系统:福建一带刊刻3、《三国演义》系统:又称毛本,是通行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三国志传》本,修改、增删回目和正文,并作详细评点艺术特色:一、辩证的战争描写艺术1、重战前准备,轻军事行动实施过程。
1)战前的政治外交活动是战事的重点。
2)重战事的周密计划部署。
2、多写人物而少写场面。
1)性格推动情节2)在战争中写人3、详主动者胜利者,略被动者失败者。
4、张驰相间,曲折尽致的节奏。
5、主次互衬,各擅其妙。
6、大笔纵横与精雕细刻的结合。
二、语言特色1、语言的通俗化和文学化:“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历史演义的独特的语体风格2、注意语言的渲染功能。
3、刻划人物重造型力和表现力4、开始注意人物语言个性三、人物塑造类型化性格: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人物脸谱: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的诸葛亮、浑身是胆的赵云、心地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老奸巨滑的司马懿1、出场定型。
如写曹操少时诈“中风”以诬叔父,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非凡抱负2、反复渲染。
围绕着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3、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刘备之仁,与曹操之奸的对比⏹曹操雄才大略、识见高超;袁绍外宽内忌、多谋少决⏹三顾茅庐:刘备的宽厚、张飞的莽撞、关羽的沉着,表现得维妙维肖四、结构艺术“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高儒《百川书志》)⏹五条线索: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一统天下为终局,中间的主线是魏、蜀、吴三方兴衰。
⏹主线中,以魏、蜀矛盾斗争为主干;魏、蜀两方,以蜀汉故事为重点。
明清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明清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一、明清古代文学的时期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文学成就较高。
清朝时期(1644年-1912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文学呈现出一种复古的特点。
二、明清古代文学的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体现了时代特点和人物命运。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2.崇尚礼教:明清时期社会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文学作品中崇尚礼教的思想非常明显。
作者常常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道德伦理的关注和思考。
3.反抗封建道德:在崇尚礼教的同时,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包含了对封建道德的反抗。
一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4.修辞手法丰富: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富有艺术感染力。
三、明清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1.《红楼梦》:这是一部明清时期的经典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描绘了官僚贵族家庭的兴衰历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悲剧。
2.《西游记》:这是一部以佛教传说为题材的神魔小说,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通过孙悟空等主要角色的奇遇和历险,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正义的追求。
3.《水浒传》:这是一部以宋江等梁山好汉的故事为主线的小说,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通过对宋江等人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平民英雄的不屈精神。
4.《聊斋志异》:这是一部明清时期的短篇小说集,以幽默、奇幻、鬼怪等元素为特色。
它通过对民间传说故事的改编,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迷信和人性的丑恶。
四、明清古代文学的影响与意义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是古代文学的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期,不仅有许多文学作品出现,而且也有许多文学理论的产
生和发展。
以下是对明清部分古代文学的知识点的总结。
1.文学理论: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如杨时、杨慎、詹春、归有光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观点,对后
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诗歌:明清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了既有唐宋诗的传统,又有自己的特色。
明代诗歌偏重于表现主观感情和社会现实,强调语言的流畅和音韵的
和谐。
清代诗歌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心灵的抒发,注重形式上的规范和
细腻。
3.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曲艺。
曲艺是一种歌舞表演形式,有昆曲、京剧、评弹等多种类型。
曲艺在明清
时期成为大众娱乐方式的代表,对后来的戏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小说:明清时期的小说数量繁多,品种齐全,包括传统的志怪小说、史书小说、神魔小说等。
明代的长篇小说有《西游记》、《水浒传》等,
清代的长篇小说有《红楼梦》、《金瓶梅》等。
这些作品在叙事艺术、人
物塑造和社会思潮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一、填空题和名词解释1.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别署天池生、田水月等。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渭有杂剧《四声猿》,即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剧组成的合集,被誉为“明曲之第一”。
四剧之中,尤以《狂鼓史》成就最高。
2.吕天成的代表作:作传奇《烟鬟阁十二种》,杂剧八种,今存杂剧《齐东绝倒》一种,他的戏曲理论著作《曲品》,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他确立了吕天成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3.王骥德的代表作:杂剧《男王后》,他的《曲律》四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南北曲的论著。
4.明代三大传奇:A、嘉靖、隆庆年间,先后产生了著名的“三大传奇”。
B、三大传奇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阙名的《鸣凤记》5.吴江派:明代年后期,在沈璟的周围形成一个重要的戏剧流派,即吴江派。
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沈自晋等。
沈璟,吴江派的领袖人。
他的戏剧理论主张:一是剧本创作必须在音乐上“协律”,即所谓“合律依腔”;二是强调语言必须本色。
这两点也是吴江派共同的理论主张。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戏剧作品:沈璟——前期《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后期《侠记》、《桃符记》、《坠钗记》、《博笑记》顾大典——《青衫记》卜世臣——《冬青记》袁于令——《西楼记》、《金锁记》、《鹔鸘裘》、《长生乐》(合称《剑啸阁传奇》)沈自晋——《一种情》、《望湖亭》、《翠屏山》6.临川四梦:浪漫主义剧作“临川四梦”通过神游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的惯用手法。
他四部名著《牡丹亭》(又称《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都从写梦开始,他出生于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所以他写的这些剧本合称为“临川四梦”。
7.公安派: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
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
作为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
8.三言二拍:冯梦龙一生精力,主要从事通俗文学的研究、整理与创作,成就卓著,为古代文人中所罕见。
而最重要的成就,是编著“三言”。
《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分别刊刻于天启元年前后、天启四年和天启七年,各四十种,共计一百二十篇。
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今吴兴)人。
《拍案惊奇》(又称《初刻拍案惊奇》)撰成于天启七年,四十卷四十篇;《二刻拍案惊奇》是因前书印行后受到普遍欢迎,应书商之请续作,完成于崇祯五年。
9.茶陵诗派:茶陵诗派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一种诗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主张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律,创作了一批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
对台阁体有所冲击,对前七子有所影响。
二、答问题:1.简述前后七子文学主张及影响。
(1)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其文学主张是:①在抨击宋儒理学造成古诗文精神丧失的同时,李梦阳提出文学应主“情”的观点。
②主张模拟前人诗文格调。
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目的是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力图恢复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2)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
他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
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继承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
2.《四声猿》的艺术特色。
(1)袁宏道《徐文长传》说,《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
”“绝异”的实质,首先就在于《四声猿》贯穿着一种“狂傲”的叛逆精神。
其次,“绝异”还表现在《四声猿》的曲词艺术和杂剧形式上。
(2)《四声猿》在杂剧形式上的突破有两方面:一是结构体制,或一出,或两出,或五出,使元杂剧的规矩荡然无存;二是曲调体制,或用北曲,或用南区,有时照北曲曲牌联套,有时自出机杼,自由运用,别开生面。
3.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特色。
(1)《三国演义》写人物,与它的截然分明的道德评判相关联,有一种“类型化”的倾向。
他们的品格性情,大都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的雄豪奸诈、关羽的勇武忠义、张飞的勇猛暴烈、诸葛亮的谋略高超和勤于国事、周瑜的聪明自信和器量狭小。
这种单纯鲜明的性格,犹如京剧的脸谱化表演,容易为读者所把握。
(2)在单一的性格方面上,作者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夸张的笔法,还是能够把人物写得较为有声有色。
像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一节,虽文字不多,却足以令人感佩他的威猛。
写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影影绰绰地虚写他的非凡才能;继而是三顾茅庐,仍是从刘备等三人的眼光中虚写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围和一种神秘色彩,逗引读者的兴趣;而后才是诸葛亮纵论天下大势,在非常开阔的时代背景上展现他的政治才能,令人觉得他的出山之难,自有贤者不可自轻的道理。
就是像张飞一声喝退曹操数十万大军,虽是过于夸张了些,那种气势却似乎也有可信的一面。
类似这些传奇式的生动情节,给人物涂上了浓厚的色彩,多少弥补了其他方面的不足。
(3)《三国演义》中写得最好的人物却是作为反面角色的曹操。
刘备作为正面道德的代表,被符号化了,除了“煮酒论英雄”借雷声掩饰失等等少数情节,他的言行常让人觉得不可信,这一人物形象因而也缺乏生气。
曹操的形象则不然。
他在小说中看起来好像是个“反面角色”,实际作者对他的豪杰气概是颇为佩服和喜爱的,并未一味丑化他。
因而,小说在写出他的奸诈、残忍的同时,也写出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引纳人才等种种长处。
如第十二回写曹操在濮阳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之计,仓惶败逃,“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
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
’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
” 由是得以脱险。
后负伤逃出,众将拜伏问安,他却仰面大笑道:“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这种处变不惊、在险境中镇定自若的表现,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多次,形成一种个性特征。
所以,曹操的形象虽然“恶”,却很有生气,他的性格比其他人物显得复杂,也更具有吸引力。
4.《水浒传》艺术成就。
《水浒传》不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光辉典范。
《水浒传》凝聚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和民间艺人们的艺术匠心,戏曲了话本,说唱文学及“水浒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经验,又经过作家的创造性加工,熔铸为不朽的艺术精品。
(1)《水浒传》的人物描写:《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多达数百,特别是作者以浓墨重彩描绘的梁山英雄形象最为出色,其中堪称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不下一二十个。
个性鲜明,各具风采,是《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大特点。
《水浒传》不仅写出人物的不同个性,而且揭示其不同个性形成的原因。
《水浒传》还善于通过行动和斗争的描写,在动态中刻画人物,展现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在塑造人物的一些具体手法上,《水浒传》也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作者十分注重人物出场亮相的描写,往往人物一出场就处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
(2)《水浒传》的细节描写:卓越的细节描写,是《水浒传》对小说艺术的一大开拓。
如写林冲《风雪山神庙》作者描写细致,刻画入微,这就有效地缩短了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距离,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真实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这样的细节描写不仅逼真的显现了林冲精细、冷静和忍耐的性格特点,而且营造出从容徐缓的节奏和冷寂平静的氛围,似乎为即将爆发的激烈冲突着意安排了有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令人“于无声处听惊雷”,其艺术感染力非同寻常。
(3)《水浒传》的结构艺术:《水》的结构艺术也颇为独特,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故事连接而成一个整体。
举例。
(4)《水浒传》的语言特点:①《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
它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
②《水浒传》的语言虽为市井口语,但并非原始状态的“通俗热闹文字”。
它经过了民间艺人的加工和天才作家的锤炼,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或者说性格化语言,是《水浒传》语言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它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个性特征的重要手段。
如写宋江开口,十之八九,必讲忠义;李逵出言,一片天真,憨直可笑。
《水浒传》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或细腻,或简捷,或夸张,都显得粗犷俊爽,雄健豪放,具有壮美的风格特点。
5.《牡丹亭》的艺术成就(1)首先是情节结构的特色。
汤显祖曾说过“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为了张扬至情,表象情与理得激烈冲突,汤构思的杜丽娘出生入死,起死回生的情感历程。
以此展现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冲突和调和。
如《游园惊梦》中,杜丽娘在游园时与柳梦梅相遇,醒来却发现这只是南柯一梦,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失望。
(2)其次是人物塑造的特色。
汤显祖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寻找其喜怒哀乐潜在的根源,并加以细腻深刻,委婉曲折的表现。
还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虚构,艺术创造,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3)再次是运用语言的特色。
《牡丹亭》重抒情,重意境。
总体语言是文学语言而不是生活语言,是剧诗而不是口语。
如《惊梦》中首句云“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荡春如线”“以游丝一缕,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此深心”。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典型的文学语言6.《西游记》艺术特色寓于庄谐的游戏之笔,是《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最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1)从情节方面看,吴承恩在长篇巨制中戏笔与幻笔相兼,构思出一系列奇瑰绚丽的幻想,既有现实的真实感,又有神魔世界的奇异感和生动性。
《西游记》不仅如此,游戏笔墨还使吴承恩摆脱了传统的拘谨和因循的模式,用诙谐幽默的笔调设置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情节,他们通过师徒,神佛,妖魔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展开,即各自独立,又环环相生,波澜起伏,因果分明。
《西游记》再次,用游戏笔墨刺世泄愤,是吴氏首创。
《西游记》他寓庄于谐,善谑善讽的艺术个性,在《西游记》的情节构思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2)形象塑造。
《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形象大都有定型的性格,然后通过虚构的情节、幻想的环境多侧面、多层次的渲染、强化和丰富这种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