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合集下载

房县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理预案

房县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理预案

房县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疫情应急处理预案一、背景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性的疾病。

0157:H7是最常见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EHEC),它能引起人类出血性腹泻,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D)。

自1982年美国俄勒冈州和执密安州首次发现0157:H7大肠杆菌食物中毒事件以来,西方国家及日本曾先后报道过该病的爆发流行。

目前美国发病人数已超过2万人,每年死于该病人数达250人,日本报告病例亦达万人以上,死亡9例。

1986年我国发现首例0157:H7大肠杆菌感染者,1999年4至9月,江苏省某局部地区发生0157:H7出血性肠炎的暴发疫情,多例病人发生肾功能衰竭和多脏器损害而死亡。

0157:H7大肠杆菌感染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还有家畜和禽类。

经被污染的食物、水或病媒昆虫而传播。

如苍蝇等及经生活接触途径而传播。

由于我省内曾出现过0157:H7的疫情,加之我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网络已初具规模,人口流动频繁。

因此,我县人群已面临0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严峻威胁。

为加强防制,确保早期发现、及时报告、准确判定、有效地控制疫情,特制定本应急处理预案。

二、目的1.早期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和确定爆发疫情。

2.采取快速反应,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及时控制或终止疫情的蔓延。

三、疫情报告及调查(一)疫情报告1.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疑似病例:a、有血便或血样便的腹泻患者,(典型的病例通常有腹部痛性痉挛);b、腹泻后若干天(5—7)后继发无尿,或急性肾衰的患者。

2.0157:H7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检出病源菌,或免疫学诊断阳性(IgM阳性)。

3.爆发疫情和重大爆发疫情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一周内发现3例以上的确诊病例;以县(区)为单位,一周内发现10例及以上确诊病例,为暴发疫情。

一周内,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发现10例以上,以县为单位发现20例以上,或疫情在一个县内波及3个以上乡镇,或传染来源相同,疫情波及毗邻2个县以上为重大爆发疫情。

大肠杆菌简介

大肠杆菌简介

大肠杆菌1、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4致病性质1、定居因子(Colonizationfactor,CF):也称粘附素(Adhesin),即大肠杆菌的菌毛。

致病大肠杆菌须先粘附于宿主肠壁,以免被肠蠕动和肠分泌液清除。

使人类致泻的定居因子为CFAⅠ、CTAⅡ(ColonizationfactorantigenⅠ、Ⅱ),定居因子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刺2、黏附素能使细菌紧密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的细胞上,避免因排尿时尿液的冲刷和肠道的蠕动作用而被排除。

大肠杆菌黏附素的特点是具有高特异性。

包括:定植因子抗原〡,大肠杆菌〢,〣;集聚黏附菌毛〡和〣;束形成菌毛;紧密黏附素;P菌毛;侵袭质粒抗原蛋白和Dr菌毛等。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有些菌株只产生一种肠毒素,即LT或ST;有些则两种均可可产生。

有些致病大肠杆菌还可产生vero毒素。

5、其他:胞壁脂多糖的类脂A具有毒性,O特异多糖有抵抗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

大肠杆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病原体大肠杆菌O157:H7是大肠杆菌的其中一个类型,该种病菌常见于牛只等温血动物的肠内。

这一型的大肠杆菌会释放一种强烈的毒素,并可能导致肠管出现严重症状,如带血腹泻。

大肠杆菌血清学分型基础(即其抗原)大肠埃希菌主要有三种抗原:O抗原,为细胞壁脂多糖最外层的特异性多糖,由重复的多糖单位所组成。

该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M 类抗体(出现早,消失快)。

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为多糖,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K 抗原分为A,B,L三型。

H抗原,位于鞭毛上,加热和用酒精处理,可使H抗原变性或丧失。

H抗原主要刺激机体产生IgG类抗体,与其他肠道菌基本无交叉反应。

表示大肠杆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5危害程度认知: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构造相对简单,遗传背景清晰,培养操作容易,因此也常常被作为基因工程的对象加以利用:研究者常常将外源基因导入质粒,将质粒整合入大肠杆菌基因,这样,大肠杆菌就能够表达基因重组后的蛋白(例如胰岛素,某些疫苗等)了。

O157H7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

O157H7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

图1. 腹泻并发肾衰病例年龄构成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0- 5- 10- 20- 30- 40- 50- 60- 70- 80年龄
5、流行特征及因素
• 1.地区分布 • 2.季节性 • 3.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5.1 地区分布
• 在美国北方要比南方普遍,而在加拿大则是西 部比东部普遍。中国近几年的发病则主要集中 在中东部农村地区。
人中,食入可疑汉堡包的暴露时间与发病时间 间隔,俄勒冈州为3.9天,密执安州为3.8天。 我国爆发流行地区最短潜伏期为8个小时,平 均为2~5天。
2.2病原携带者
• 一般腹泻病原携带者有潜伏期、恢复期、慢性 健康携带。而健康携带者引起的传播已被证实。 1996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发生一起O157:H7 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爆发,调查表明是一名带 菌的厨师作为传染源引起的。
• 与病人密切接触可引起O157:H7大肠杆菌的传播。
– 加拿大:5岁的男孩—粪便检出志贺样毒素,但是没有能够分 离到O157:H7大肠杆菌。
– 15个月的妹妹—粪便检出O157:H7大肠杆菌。 – 3天后的护士:出现急性腹泻—粪便分离到的O157:H7大肠杆
菌。
• 潜伏期长短主要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的时间 有关。1982年美国发生爆发疫情的两个州的病
• 1.2 一方面报告发生感染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 多,一方面原有感染发生的国家和地区病人数 量也在不断上升。O157感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 的公共卫生问题,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 国家,都受到广泛关注。
• 1.3我国在1998年前,虽从腹泻病人粪便标本中 分离到O157:H7大肠杆菌,但没有该菌引起爆 发流行和散发的报道。1999至2000年,在中国 东部部分地区发生了较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可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VT2毒素致病机理研究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VT2毒素致病机理研究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VT2毒素致病机理研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产VT毒素大肠杆菌(VTEC)的一个亚群。

O157:H7血清型是EHEC中典型的致病菌株,是大规模O157感染爆发的主要病原菌。

O157:H7是一种食源性致病菌,牛是其首要的天然寄主,主要是食物被牛粪污染,导致感染爆发。

EHEC感染会引起轻度腹泻到出血性肠炎、严重者会引起出血性尿毒综合症,甚至死亡。

EHEC最关键的两个致病因子是由噬菌体编码的VT毒素和介导粘附作用的LEE毒力岛(肠道上皮细胞损伤位点)。

LEE毒力岛编码的蛋白负责形成粘附抹平损伤,其典型特征是通过病原菌和寄主肠道表面的紧密粘附,在寄主细胞表面细菌粘附位点肌动蛋白富集,形成杯状基座和细胞表面边缘刷状微绒毛损伤。

LEE毒力岛由LEE1到LEE5主要5个操纵子组成,编码的Ⅲ型分泌系统涉及到移位因子的分泌、效应蛋白和外膜表面紧密粘附素Intinmin与其受体蛋白Tir (由细菌编码转运到宿主细胞上的粘附素受体)。

粘附素Intinmin除了和其主要受体蛋白Tir结合之外,还会和寄主细胞表面的粘附素受体(HIR)结合,如Intinmin与肠道细胞表面的β1整合素(β1-integrin)和核仁素(nucleolin)结合。

有研究认为在形成稳定的intimin-Tir结构之前,粘附素intimin首先和寄主细胞的粘附素受体HIRs结合,使得细菌和寄主细胞足够接近从而完成Tir和其他效应因子从细菌到寄主上皮细胞表面的注射转运过程。

EHEC O157:H7产生的VT毒素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本研究关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86-24感染猪空肠细胞系(IPEC-J2)、人结肠细胞系(CaCo-2)和人喉癌细胞系(HEp-2)过程中,产生的VT毒素对其粘附定植过程的影响,以及在细菌感染IPEC-J2细胞过程中,VT毒素对其相关致病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影响,包括对致病粘附因子β1整合素(β1-integrin)和核仁素( nucleolin)的基因表达影响,对VT毒素受体Gb3合成表达的影响,从而深入分析VT毒素在EHEC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怎么回事?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怎么回事?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病理病因,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病因*一、发病原因大肠埃希杆菌O157∶H7不同于其他血清型大肠埃希杆菌,在30~42℃生长均好,但最佳生长温度仍为37℃,迟缓发酵山梨醇-麦康凯(SMAC)培养基可作为对O157∶H7之筛选培养基。

在SMAC培养基上,O157∶H7菌落无色,而发酵菌株呈粉红色,但有半数EPEC菌株有类似O157∶H7之特性,应注意EPEC与EHEC 之鉴别。

大肠埃希杆菌O157∶H7耐酸耐低温,pH2.5~3.5、温度37℃,能耐受5h而不失去活性,在冰箱内能长期生存。

不耐热,75℃ 1min即被杀死。

大肠埃希杆菌O157∶H7不含有一般肠毒素基因密码,用基因探针及动物试验检测均不产生LT、ST,不具侵袭性,不属于EPEC血清型,能产生大量类志贺样毒素(Shiga-Like toxin,简称SLT)。

SLT有抗原性,可被志贺I型菌毒素之兔抗血清中和。

因SLT能使Vero细胞(即非洲绿猴肾细胞)变性,溶解,死亡,故又称之为Veto毒素,简称VT。

在细菌产生的毒素中,VT为最强毒素之一。

加热98℃,15min可被灭活。

根据抗原性不同,分为VT1、VT2两种。

结构上均由1个A亚单位和5~6个B亚单位组成。

分子量分别为3300及8000。

*二、发病机制EHEC从口腔侵入人体,达肠腔后,借助菌毛局限性黏附在肠绒毛的刷状缘上,B亚单位与肠上皮细胞糖脂受体GB3结合黏附,A亚单位具有毒素活性,进入细胞并抑制蛋白质合成,损害肠上皮细胞,重点是盲肠与结肠,肉眼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出血、溃疡。

除肠上皮细胞,GB3受体还广泛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肾和神经组织细胞,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而导致HUS。

广泛性肾小管坏死可导致急性肾衰竭。

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由于毒素的作用而增强,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以及惊厥,Vero 毒素还刺激内皮细胞释放Ⅷ因子,从而出现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区监测方案(试行)

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区监测方案(试行)

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试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

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因该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疫情开始逐渐扩散和蔓延,相继在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引起腹泻暴发和流行。

我国自1997年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监测工作以来,已陆续有十余个省份从市售食品、进口食品、家畜家禽、腹泻病患者等分离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特别是1999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暴发,表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已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确保早期发现、及时报告疫情,以迅速有效控制疫情,制定此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1.早期发现疫情;2.动态观察O157:H7大肠杆菌的分布特征及疾病流行趋势;3.评价各项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与方法(一)病例定义1.疑似病例具有以下表现之一者即为疑似病例:1.1鲜血便或鲜血样便(血便相混)的腹泻病例;1.2腹泻若干天后继发以少尿或无尿为先驱症状的急性肾功能衰竭(附件4)的病例。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其他腹泻病例,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2.1用免疫磁珠法从粪便标本中检测出产志贺毒素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附件2);或恢复期血清O157 脂多糖(LPS)IgG 抗体呈4倍升高;或经蛋白印记试验证实血清标本有与O157 LPS、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溶血素、或志贺毒素分子量一致的特异性抗体(附件3);2.2在流行区内,经省级专家组确认,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密切相关,并排除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为临床符合病例;2.3腹泻病例的粪便中分离出不产志贺毒素1或志贺毒素2及其变种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亦为确诊病例(不产毒)。

3暴发疫情3.1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10例的具有显著的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疑似病例;3.2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3例的确诊病例。

医院常用消毒剂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杀灭效果试验观察

医院常用消毒剂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杀灭效果试验观察
〔 ., 9〕 际研究 , 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在医院环境中的
微生物对现用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消毒无效的证 据。 参考文献
* 表 )* ), 消毒剂杀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 : 1. 效果
消毒剂 种类 戊二醛 氯己定水液 乙醇 次氯酸钠 甲醛 过氧化氢 碘酊 氯乙定醇液 过氧乙酸 本扎溴铵 消毒剂浓度 ( 6 ; <) 9:7 : .7 : 0/= 97 : .:7 : 9:7 : 9:7 : /7 : /7 : .7 : 对照组平均 消毒后平均 平均杀灭 菌数 ( $"3 ; BC) 菌数 ( $"3 ; BC) 率 (= ) 9 F:: ::: ? ::: ::: 9 F:: ::: ? 9:: ::: ? .:: ::: ? ::: ::: ? 9:: ::: ? /:: ::: 9 F:: ::: ? ::: ::: .: 9 A. ? / 9 A /F: > .9 FF7 FF FF7 FF FF7 FF FF7 FF FF7 FF FF7 FF FF7 FF FF7 F> FF7 FF FF7 FF
* 表 +* ), 种消毒剂作用不同时间杀灭大肠杆菌 -)-. : 1. 的效果变化
消毒剂 种类 9: 6 ; < 戊二醛 . 6 ; < 氯己定 0/= 乙醇 9 6 ; < 次氯酸钠 .: 6 ; < 甲醛 9: 6 ; < 双氧水 9: 6 ; < 碘酊 / 6 ; < 过氧乙酸 / 6 ; < 氯乙定醇 . 6 ; < 本扎溴铵 对照菌 ( $"3 ; BC) ? 9:: ::: ? ::: ::: ? ::: ::: ? .:: ::: ? 9:: ::: ? .:: ::: ? 9:: ::: 9 F:: ::: ? A:: ::: ? ::: ::: 作用不同时间 ( B#,) 的平均杀灭率 (= ) 9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1 背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

它除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外,还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严重的并发征,后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因该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疫情开始逐渐扩散和蔓延,相继在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引起腹泻暴发和流行。

我国自1997年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监测工作以来,已陆续有十余个省份在市售食品、进口食品、腹泻病患者、家畜家禽等分离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1999年我省部分地区发生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暴发,表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并规范我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疫情控制和应急处置,特制订此方案。

2 部门职责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要求,当地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它相关部门负责O157:H7感染性腹泻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切实加强对该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研究部署,努力把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加强检查督促,及时发现防控过程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督促整改,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效。

2.1 当地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提供O157:H7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所必需的经费、物资等保障,敦促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2.2 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协调疫情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正面引导宣传,加强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2.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做好O157:H7感染性腹泻疫情监测工作;做好传染病疫情的核实、调查、处理以及疫情报告等工作,落实具体控制措施;开展O157:H7感染性腹泻的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理预案
(试行)2005-8-15
一、前言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

该病可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

HUS 和TTP的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该病以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生了暴发和流行,其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近几年,我国已陆续有十多个省份在食品、家禽、家畜、昆虫、腹泻病患者中检出该致病菌,存在着疫情暴发、流行的潜在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突发疫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预案启动条件
凡发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即启动本预案。

对于既往无疫情的地区发生首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确诊病例时,可按照本预案执行。

有关暴发疫情判定和病人诊断标准,参照《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试行)》执行,即:
1.疑似病例标准
(1)有鲜血便、低烧或不发烧、痉挛性腹痛的腹泻病例;
(2)腹泻若干天后继发少尿或无尿等表现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3)腹泻病人粪便标本O157抗原免疫胶体金方法检测阳性者。

符合以上条件之一者,即为疑似病例,其中(3)为新增标准。

2.确诊病例标准
疑似病例或其他腹泻病患者,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1)从粪便标本中检出产生志贺毒素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或恢复期血清O157脂多糖(LPS)IgG抗体呈4倍升高;或经蛋白印记试验证实血清标本有与O157 LPS、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溶血素、或志贺毒素分子量一致的特异性抗体;
(2)在流行区内,经省级专家组确认,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密切
相关,并排除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为临床符合病例;
(3)腹泻病例的粪便中分离出不产生志贺毒素1或志贺毒素2及其变种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亦为确诊病例(不产毒)。

3.暴发疫情标准
(1)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10例的具有显著的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疑似病例;
(2)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3例的确诊病例。

四、对策与措施
1.组织领导,部门配合
在发生暴发疫情时,疫情发生地可根据疫情趋势和处理工作的需要,成立疫情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当地政府统一领导,协调卫生、财政、宣传、工商、教育、农业、建设、公安以及爱卫会等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做好各项预防与控制工作。

要及时安排疫情处理所必需的防治经费和物资,落实责任制,确保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由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医疗机构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紧急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研究制定疫情控制方案,落实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

2.加强疫情报告
当地卫生防疫机构在接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或既往无疫情地区发现首例确诊病例时,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逐级报告上级卫生防疫机构,同时报告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

省级卫生防疫机构在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同时,报告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于6小时内报告卫生部。

为了及时掌握疫情发展趋势,在处理暴发疫情时,可建立临时的疫情报告制度,如实行疑似病例日报或零报告制度、腹泻病疫情动态报告等。

3.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
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多种宣传形式,在疫区迅速开展预防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正面宣传,教育群众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

要让群众知道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来源和主要传播途径,特别是食品加热烧熟的重要性,不食生冷变质
食品,不喝生水,剩饭菜要充分加热,不吃未烧熟或腐败变质的食物。

教育群众一旦出现腹泻症状,应早报告,及早规范地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要让群众知道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腹泻可能会加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者的病情,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发生。

要让群众知道,充分加热可有效杀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习惯是预防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最简单、有效、经济的手段。

4.开展“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取缔无营业执照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停业整顿,对可疑食品可暂时封存,暂停其生产和经营,必要时销毁处理。

对与疫情发生有关的食品从业人员进行病原菌检查,发现腹泻病人和健康带菌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经连续三次(间隔3天)粪检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疫情流行期间,在疫点、疫区内不得举办聚餐、宴请活动。

加强对集中式供水、单位自备水源的管理,加强对疫区周围及直接关联水源的检测。

在疫区必须对饮用水源进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取样检测。

要立即封锁或停用被污染的水源,对生活供水系统采取严格消毒措施,疾病暴发流行期间要适当提高加氯量,以保持标准余氯量,确保供水安全。

对分散式给水的地区,要加强井水、缸水的消毒,防止经水传播。

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通过清理粪便、垃圾、污水,改善环境卫生状况,消灭苍蝇孳生地。

落实防蝇措施,做好室内外消毒杀虫工作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迅速降低苍蝇密度。

疫区的家禽、家畜要严格管理,实行圈养,避免人畜混居,禽畜粪便要集中堆放,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发现动物特别是进口种畜种禽带菌率较高,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向政府疫情控制领导小组进行汇报,由政府协调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5.病人的隔离治疗
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病人的治疗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可以使用微生态制剂,原则上不用止泻药和抑制肠蠕动的药物。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人和疑似病人(包括粪便标本O157抗原胶体金方法检测阳性的腹泻病人)禁止使用抗生素,疫区内的其他一般腹泻病人应慎用抗生素。

对密切接触者可进行预防性服药,首选微生态制剂。

隔离治疗期间,要注意对病人的排泄物随时进行严格消毒和处理。

对受污染的用具、物品和场所等要分别予以消毒处理。

6.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要重视和加强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在核实诊断、确证暴发的基础上,根据疫情发生特点,制订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对疫情发生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疫情波及的范围,阐明流行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为疫情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五、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疫情控制期间,在卫生监督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的基础上,动态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制措施的实施效果。

经过疫情检索,疫区在发生最后一例确诊病例后,2周内无新发病例,可经疫情应急处理专家组核定,转入常规监测防治。

疫情处理结束后,要在1个月内向卫生部报告调查和处理结果,同时抄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