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大肠埃希氏菌O157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摘要: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主要病原血清型, 可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 极易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种严重的并发症, 死亡率高,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这种病原菌对预防和控制由其引起腹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中的细菌分离培养和快速酶触反应法、免疫学检测法、ISO-GRID检测系统、免疫捕获LAMP法、PCR法、DNA探针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方法。
关键词: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大肠埃希氏菌(E.Coli简称大肠杆菌)于1885年由德国科学家T。
Escherich 从健康婴儿粪便中分离并命名[1]。
根据毒力基因、致病性、致病机理、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和血清分型等,国际上将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分为6类,即: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肠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和肠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EAEC)以及近来发现的肠产志贺样毒素且具有侵袭力的大肠埃希氏菌(ESIES)[2;3;4]。
大肠杆菌O157∶H7 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主要病原血清型, 可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 极易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种严重的并发症, 死亡率高[5]。
于1982 年在美国被首次发现,此后在世界各地散发或地方流行,1996 年在日本大阪地区发生流行,患者逾万,死亡11 人,1999—2000 年在中国江苏、安徽等地发生了多起食源性感染O157:H7 事件,导致l77 人死亡[6;7]。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O157:H7 列为新的食源性病原菌。
一、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病原学特点EHEC O157:H7 属于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具有一般大肠杆菌的形态特征的同时又有区别于一般大肠杆菌的特征[8]:1、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直杆菌,大多数菌株以周生鞭毛运动;2、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为光滑型菌落,有光泽,湿润,灰白色;3、最适生长温度为33-42℃,37℃繁殖迅速,44-45℃生长不良,45.5℃停止生长;4、不耐热,在75℃一分钟即可被杀灭;对氯敏感,在有效氯含量0.4 ppm 以上的水体中难以存活;5、具有较强的耐酸性,pH2.5-3.0,37℃可耐受5小时;6、温度低于5 ℃的环境中生存,在-20 ℃可存活9 个月;7、可产生大量的Vero毒素(VT),也称作类志贺氏毒素(SLT),是EHEC的主要致病因子,SLT抗力很高,经80 ℃处理30 min 仍具有活性;8、发酵多种碳水化合物,但不发酵或迟缓发酵山梨醇,也不能产生葡萄糖酸苷酶。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粘附机理的研究进展

1 1 紧 密 素 (ni n 紧 密素 是 由 e e基 因编 码 . It mi ) a
的 9 ~ 9 Da的 外 膜 蛋 白 , 肠 道 的粘 附 因 子 。 紧 4 7k 是
密素 既 为 AE损 伤 过 程 中所 必 需 的 , 介 导 细 菌 在 又
肠黏 膜上 皮 细胞 刷 状缘 上 粘 附定 居 , 免 细菌 被 肠 避 道黏 膜分 泌液 及 肠蠕 动清 除 。 ] 紧密素 由表 现 同源 性 的 N 端 和 表 现 多 肽 受 体 结合 活性 的 C端 组 成 。此 粘 附素 有 不 同的 抗 原 亚 型 , 括 紧密 素 6 0 和 E 包 t , , , 。紧密素 a的 C端 2 0 8
c aie L S 在 粘 附 中 具 有 一 些 间 接 的 作 用 。 P — hr ,P ) d a
主上皮 细胞 有 粘 附 作 用 。这 对 细 菌 对 宿 主 的 入侵 、
定 居从 而 打开 侵袭 的通 道起 着 至关重 要 的作用 。研
究 已 经 发 现 在 大 肠 杆 菌 O1 7:H7中 至 少 有 1 5 6个
AB T S RACT: t r h e r h g c E. c l EH E En e o a mo r a i o i( C)i a b c e i m h t c n c u e s v r o d o n ie s u h a e r s a t ru t a a a s e e e f o b r e d s a e s c s h mo —
r gi n e ii d h e ol i a m i yn o e O neoft m p t n t ge c a to fEH EC st biiy t d r O ha c e t rtsan a m ytc ur e cs dr m . he i or a tpa ho ni c ins o i he a lt O a he et h ti e tna e l. M a dhe i ac o s pl y r e n t s p o e s T h s a tce de c i d h y nd m e ha s ofa e os nt s i lc ls ny a son f t r a ol si hi r c s . i ri l s rbe t e t pe a c nim dh son f c o s b l ng n O EH EC , h g ihtn r s a c ogr s f a e i e h nim dhe i n pr ens, fm bra n i i a tr eo ig t i hlg ig e e r h pr e s o dh son m c a s ofa so ot i i i e a d l— pop ys c ha ie ol a c rd . KEY oRDS:E H EC ;a W dhe i a t r;a son f c o dhe i e h nim son m c a s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04 感染汇报ppt课件

避免食用未经煮熟或加热不彻底的肉类、蔬菜等食品,避免饮用未 经消毒的牛奶和水。
个人防护
在公共场所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可能受污染的物品和环境。
疫苗接种策略探讨
疫苗研发
加大投入,加快针对肠出 血性大肠杆菌 O104 的疫 苗研发,为预防和控制感 染提供有效手段。
疫苗接种推广
在疫苗研发成功后,积极 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 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探讨该病菌的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评估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感染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评估该病菌感染对德国及全球公共卫生造成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
汇报范围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感染的病原学…
介绍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基因型别、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等方面的 研究成果。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感染的临床表…
阐述感染该病菌后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常用的实验室诊断 方法。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感染的预防和…
介绍德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加强监测、提 高公众卫生意识、加强食品卫生监管等。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感染对公共卫…
分析该病菌感染对公共卫生的影响,探讨在应对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 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时间分布情况
季节性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04 感染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 在夏季和初秋季节高发。这可能与夏季气温升高、食物和水 容易受到污染有关。
历史疫情
在过去的几年中,德国曾多次爆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04 感染疫情。其中,2011年德国爆发的大规模疫情最为严重, 导致数千人感染、数十人死亡。
康复训练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感染诊疗指导原则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感染诊疗指导原则(试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一组具有产生志贺样毒素能力的大肠杆菌,可引起急性出血性肠炎,部分病例可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近期,在德国暴发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疫情,波及部分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有死亡病例报道。
由于我国对外交流往来频繁,存在发生输入性疫情的风险。
为指导做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临床诊疗工作,依据现有文献资料,制定了本指导原则。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2-10天,常见为3-4天。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轻者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腹痛,水样便,低热或无发热。
重者表现为出血性肠炎,起病急骤,右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初始为水样腹泻,随后出现血性腹泻,并可伴有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如焦躁不安,语言障碍或抽搐等。
HUS多发生在感染后5-7天,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血尿、血红蛋白尿,个别患者死亡。
二、实验室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合并HUS 者可有贫血、血小板减少。
血涂片可见破碎的红细胞。
2.便常规:轻症患者以水样便为主,显微镜检查可见少量红白细胞;出血性肠炎患者大便为血水样或血样便,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
3.尿常规:合并HUS者可出现血尿、血红蛋白尿、管型尿。
4.生化检查:合并HUS者血尿素氮、肌酐升高。
乳酸脱氢酶(LDH)、转氨酶(AST、ALT)、肌酸激酶(CK、CK-MB)、胆红素等升高,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E增加。
(二)病原学检查。
1.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EHEC O104:H4菌株, stx1和/或stx2基因检测阳性;2.从粪便标本中检测到stx1和/或stx2基因阳性,同时aggR、wzy(O104)和fliC (H4)基因检测全部阳性。
三、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0天内有在O104:H4感染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近年国外发生的几起食源性传染病

一
通常 , 李斯特菌多感染老人 、 孕妇 或免疫功能
” 死 0 流 症 状、 胎、 死 早产 、 血 病 , 菌 还可 导 致成 年人 脑 膜炎 、 败
直认为该菌对人体和动物是无害的。其实 , 这种
和毒甜瓜事件 , 都是人们生食了被食源性病菌污染 的果蔬所致 , 给人类健康造成威 胁的同时 , 在 也提
示我们 , 共卫 生安 全 的重要性 。为此 , 必要对 这 公 有 几起 食 源性 传染 病 做一 个 必要 的了解 , 以提 高广 大 消费者 的防范意 识 。
1 李斯 特菌
兽 医 卫 生
近年国外发 生的几起食源性传染病
秦 素
( 东市 6 7 5部 队 医院药局 ,丹 东 1 8 0 丹 53 10 2)
DOI 0.9 9J I : 3 6 /. 1 SSN.6 — 0 72 1 .20 7 1 71 6 2 .0 1 1 .0
近 几 年 , 生 在 美 国和 欧 洲 的 毒 菠菜 、 黄 瓜 发 毒
血症和心内膜炎等 。 健康人群感染李斯特菌后通常
病 情 轻 微 ,但 老 年人 以及 免 疫 功 能 较 弱 者 病情 较
重。在美 国,李斯特菌常污染的是 已加工 肉类 、 奶 酪 、 中长期储存的食物 , 冰箱 以及新鲜的瓜果蔬菜 。 李斯特菌对多数抗菌药敏感 , 其中氨苄西林与 青霉素疗效最佳。红霉素 、 利福平 、 复方 S Z T P M —M 、 氟喹诺酮类 、 克林霉素 、 万古霉素 、 氯霉 四环素 、 头 孢噻吩等也有效 , 尚无耐药菌出现。青霉素或氨苄 西林联合氨基糖苷类对本菌常呈协同作用。
2 1 年 l ,美 国发生 了因食用 甜 瓜 中毒 的 0 1 0月 事 件 , 因是 甜瓜 被李 氏杆菌 污染 了 。美 国疾病 控 原
EHEC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预防知识近期欧洲爆发溶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目前研究发现此次发病是由新型EHEC(0104:H4)引起的。
问:EHEC是什么?答: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大肠杆菌的一种。
大肠杆菌通常是无害的,但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能致病,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如EHEC。
问:EHEC有哪些临床症状?答:EHEC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其潜伏期为2-10天(多为3-4天)。
临床症状为:血水样腹泻,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部分患者有发烧。
5-10%的感染者可能发展为溶血性尿毒症,其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可致肾衰竭并危及生命。
临床上可通过粪便检验以明确诊断,目前主要通过支持治疗,病情可得到缓解,已有病人治愈出院。
问:如何预防EHEC?答:鉴于该病菌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建议注意个人卫生,即上厕所后和吃饭前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洗手;不要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包括蔬菜和肉类),不要食用未消毒的牛奶(即刚从奶牛身上挤下来的牛奶,超市的牛奶大都是消过毒的牛奶)。
如出现腹泻症状(特别是出现血样便)应及时就医。
如果怀疑感染或接触过感染人的需用专门洗手液洗手,且所有的内衣、内裤及床单、被罩等要温度在60℃及以上清洗。
如果没有洗碗机的,可将碗筷在80℃热水中浸泡15分钟以上。
问:感染EHEC应如何治疗?答:如有人出现急性血样便腹泻、腹痛或无尿、少尿等症状,应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向医生告知旅行史问:现在是夏天,蔬菜水果也比较多,请问什么方法能够彻底洗净水果,用盐水是不是就能做到杀灭细菌?还有别的好的方法么?答:蔬菜水果一般要先用清水浸泡,然后使用清水冲洗三遍以上,特别是一些带叶、带根的蔬菜,要特别注意根部的清洗,一般的水果,像苹果的表面光滑,清洗比较容易,而葡萄等水果需要在清水中适当加一点盐浸泡几分钟,用清水冲净,在冲洗的过程中,在表面用手轻轻地洗刷一下。
加工凉拌菜、色拉时,加工者要把双手清洗干净,一定要用专用的熟食案板和刀具,不要和生肉刀具和案板混用,盛放凉拌菜和色拉的容器要专用。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简介及德国中毒案例分析进展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5月26日通报,德国发生一起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暴发疫情,提醒各国关注。
欧洲多国陆续发现相关病例。
截止到6月1日疫情蔓延情况:德国——至少15人死亡,超过1400人确诊或疑似;瑞典——1人死亡 41人确诊;法国——3人疑似;丹麦——14人确诊,26人疑似;西班牙——1人疑似;英国、荷兰、捷克、瑞士发现相关病例。
1.案例基本信息1.1“毒黄瓜”毒黄瓜是指受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污染”的黄瓜。
食用这种带有大肠杆菌的黄瓜可引发致命性的溶血性尿毒症,可影响到血液、肾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1.2 41“41”是目前已知的42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中的一种。
实际上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大肠杆菌O157:H7有点类似。
O157:H7也会引起肠出血性腹泻,一部分病人也会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致死率很高。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一开始是水样腹泻,很快转为鲜血样大便,继而引发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导致肾功能衰竭和死亡。
1.3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病因未明,可能有关的因素有:感染、遗传因素、某些化学物质、某些药物和其他一些因素。
农村较城市多见。
以晚春及初夏为高峰,多为散发病例。
在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人群中,儿童和老人最易患肾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其造成的病死率可高达10-30%。
其临床表现:①前驱表现:腹泻、腹痛、呕吐及食欲不振数天;②急性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④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⑤其他:如循环系统表现(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嗜睡、抽搐、昏迷)。
2.疫情信息2.1专家看法德国明斯特大学医院2011年5月26日宣布,该院卫生研究所经调查确认,近日在德国暴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是由一种名为“41”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变种引起。
这一少见的变种对很多抗生素具有抗药性。
与此同时,德国汉堡卫生研究所已查明这种病菌的一个来源是产自西班牙的黄瓜。
大肠杆菌有地域性

大肠杆菌有地域性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分布有地域性。
近期已全部被破译的我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暴发菌株的基因组信息表明,中国菌株与美国和日本的暴发菌株不同,与德国暴发菌株的差异更大。
这提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分布具有地理性特点。
正在德国蔓延的O104H4疫情令世界再次看到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凶险。
多年来,在我国同样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与死亡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菌株为O157H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研究员日前介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典型病例粪便为鲜血样,因能引起患者出血性肠炎而得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病例自1982年于美国首次发现以来,该病一直为新发传染病中最为凶险的病种之一,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均引发过大规模暴发疫情。
我国1986年发现有O157H7感染,1999年于南方某地暴发了约2万人感染O157H7的疫情。
近年,在国家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资助下,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研究所与南开大学泰达生物技术学院合作,开展了对我国1999年O157H7暴发流行菌株的基因组测定与分析。
研究发现,我国O157H7暴发菌株为典型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具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溶血素基因、志贺毒素1和志贺毒素2的基因;具有EAE毒力岛的基因和美国1993年、2006年的暴发菌株及日本1996年的暴发菌株相似。
此外,我国O157H7暴发菌株还从沙门菌获得了一个质粒,命名为pO157_Sal。
日本、美国已经发布的菌株基因组,都没有这个质粒。
比较发现,中、美、日的O157H7暴发菌株非常相似,都具有志贺毒素1、志贺毒素2、溶血素、EAE毒力岛等毒力基因。
但在系统发生学关系上,中国菌株和日本菌株更近一些,比美国菌株毒力更强。
徐建国说,长期以来,德国报道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
譬如,中、美、日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多有H7鞭毛,德国菌株没有H7鞭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是一种罕见血清型细菌,因其能产生志贺样毒素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为3-8天,平均为3-4天。
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绞痛和腹泻,常为血便样腹泻,呕吐。
多数病人5-7天内好转,病例中有25%-30%出现如以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为特点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并发症,发展到这一严重综合征的平均时间是出现腹泻症状后一周左右。
患者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重症患者已丧失肾功能,必须接受透析治疗。
重症患者中还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现出神经系统紊乱症状,焦躁不安,有语言障碍或出现癫痫病般的抽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析,这次疫情不同寻常之处是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受感染的成年人比例特别高(18岁或18岁以上的人占89%),尤其是妇女患者(68%的溶血性尿毒症患者、感染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患者58.8%为女性),而不是幼童和老人等通常的高危人群。
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最近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致病菌是包含两种不同菌种基因的新型病菌,是由两种不同大肠杆菌基因结合的突变体,以前从未被发现过.
6月2日,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公开了对欧洲近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流行病原的基因组测序初步分析的结果,确认这种大肠杆菌聚合了至少两种大肠杆菌的致病特性。
中德科学家联合对本次流行的病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这种O104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与2002年从中非艾滋病患者腹泻标本中分离的肠聚集性大肠杆菌55989菌株的同源性超过93%,同时它还通过基因水平转移获得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和毒力相关质粒,这可能与该菌株强毒性和重症感染有关。
造成本次疫情的菌株是O104:H4血清型的大肠杆菌的一个变种。
该种“杂种克隆”聚合了肠聚集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和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特性。
研究人员进一步调查此次暴发的大肠杆菌是否含有已被发现的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
初步分析结果只确定了Stx2基因的存在,而其他典型志贺毒素基因如Stx1,eae,ehx缺失。
暂未发现有其他毒力基因。
Stx2基因编码志贺毒素是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并可能与出血性肠炎及溶血性尿毒症的致病性有关。
此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该菌株携带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及磺胺类抗生素的耐药基因,目前又新发现5个抗生素抗性基因,包括头孢菌素、单酰胺菌素、青霉素和链霉素、萘啶酮酸类抗生素,使得该菌株对至少8种抗生素可能产生耐性。
该菌株对carbapenems(卡巴配能类)ciprofloxacin(环丙沙星)敏感。
5.8日德国爆发,曲线图如
2011-07-22WHO最新数据统计:
Regional
Summary UN Population At risk
Suspected
malaria cases
Probable and
confirmed malaria
cases
Inpatient malaria
cases
Malaria attributed
deaths
Africa 821,773,179 696,290,014 86,565,938 68,925,435 3,803,557 111,885 Americas 543,294,910 158,542,528 7,273,098 561,587 5,543 109 Eastern
Mediterranean 555,215,186 307,282,169 17,913,050 7,527,267 134,108 1,516 Europe 276,897,334 2,589,123 2,301,328 451 2
South-East Asia 1,783,277,801 1,249,167,17
0 111,095,796 3,068,200 67,026 3,187
Western Pacific 1,637,784,589 866,383,240 11,713,885 1,652,365 53,505 1,005 Total 5,618,242,999 3,280,254,244 236,863,095 81,735,305 4,063,739 11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