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经典论着大全(中)
太极拳经典拳论

太极拳经典拳论(一)太极拳论——张三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在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有丝毫间断耳。
(二)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极,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三)太极拳释名——王宗岳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注解:《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击剑、刺枪),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这应该说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
太极拳各家拳论摘抄

太极拳各家拳论摘抄程以宁先生说:“一是何物?即混混沌沌,其中有精,环之而为太极,直之而一,一即道也”。
杨万里在《诚斋易传》里讲到太极:“元气浑论,阴阳未分是谓太极。
太极者,一气之太初也。
王道渊说人身三宝:神,气,精。
先天三宝为三体自然之道,即元精,元气,元神;后天三宝为三用有为之道,即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
故以元精炼交感精;以元气炼呼吸气;以元神炼思虑神。
自然元精固而交感之精不漏;元气住而呼吸之气不出;元神全而思虑之神不起。
吴老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无极而太极,就是在无极里面含有一个昭然不昧的本体,这个东西就是太极”。
《拳论》云: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混沌,虚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猛过人,突然来袭,倾者倾,跌误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园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后悔难免陨,岂有别法门。
陈微明先生:求其柔者,可使全身能撤散而不连带也。
假如推其肩,肩动而身不动;推其身,身动而腰不动;推其腰,腰动而腿不动,故能稳如泰山。
若放人时,则又由脚而腿而腰而肩而肘而手连为一气,故能去如放箭。
若不能柔,全身成一整物,力虽大然更遇力大于我者,(被)推其一处则全身皆立不稳矣。
陈微明先生太极问答,有云:“和外家拳交手时,先要以手粘住敌人,如对方欲向上,即提而放之,向下则采而捋之,进则用曲线化之,退则乘势发之,不问前后左右皆然。
”是则太极拳之应用虽不拘泥于着数,但终未必离开着数,不过于应用时,比外家拳多一粘劲,随敌人变化,而用着化打。
马岳梁先生:太极拳的轻不能用单纯不用力来解释。
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
轻就是不能用爆发力,避免双重。
轻也不是松懈。
松懈和爆发力均为太极拳之大忌。
轻是有力不用。
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
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
杨氏陈炎林先生说过:“气沉则意坚,意坚则心定”。
杨氏太极拳宗师李雅轩太极拳论精彩论段汇总

八、初学时 ,其呼吸是要舒适自然,不必注重配合动作,只是身放松软,心放稳静 ,呼吸任其自然足矣。以俟架子找顺打熟,其呼吸自然就会自己找配合了去,如以水泼在地上,水自然的就会低处流去也。斯时若不自然的呼吸配合动作开合,就不舒适不自然,不顺劲,故不要去注意。
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九、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十、我过去练功夫的经验,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乙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太极拳经典文章收录

太极拳经典文章收录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其理论依据必不可少。
太极拳的书籍虽很多,但真正构成太极拳理论并经过实践证明的,仅几篇文章。
这些文章的含义一时我们还不能领会,但习太极拳的都必须要熟读背诵。
就像过去私塾里读书的儿童们背三字经一样,随着习拳过程的推移,将会慢慢领悟其中三昧。
今特录之。
7:41 云水禅心来自中国太极大学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7:41 云水禅心来自太極一、太极拳经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二、太极拳释名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三、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太极拳段位理论考试大全

一、什么叫太极拳?何人创编了太极拳?太极拳是根据古代太极阴阳学说的理论、结合古典经络学说和养生导引吐纳术而创造的一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功拳。
太极拳是由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编的。
二、太极拳有几大流派?具体都是哪些流派?太极拳共有五大流派,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
在诸多太极拳流派中,陈式太极拳是最古老的一种,其它都是根据陈式太极拳逐渐演化而来。
三、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于哪一年?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是由谁创编的?有什么特点?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于1995年。
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是有当代著名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陈全忠老师创编,它是在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础上,删除其重复及难度较大的动作组合而成,36式更讲求缠丝劲路的锻炼和体验,更加注重陈式太极拳核心内容的修炼,它可以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套路。
太极拳中段位(四、五、六级)理论复习题:一.练习太极拳都有哪些好处?太极拳在技击上有何作用?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
文可以调气养心、陶冶性情、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武可以防身御侮、克敌制胜。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因此可以用于技击。
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作讲究以腰为轴、节节贯串、连绵不断,使用棚(音)、捋、挤、按、采、趔(音)、肘、靠八门劲别,运用沾、粘、连、随的技巧,变化万千、出奇制胜。
二.用什么方法才能练好太极拳?试举例说明。
首先,“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其次,练太极拳要掌握正确的姿式。
立身中正、周身放松、“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其三,练太极拳要长期苦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如“金刚捣碓”的身法、走劲、技击的含义(略)。
三.太极拳与长拳有哪些区别?试说明其优点。
长拳属外家拳,太极拳属内家拳;长拳与太极拳的修炼方法正好相反:长拳是由外而内修炼、太极拳是由内而外修炼;长拳是运用人体的本能,讲究刚烈迅猛、力大胜力小、手慢让手快;太极拳不是比力而是比技巧,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三)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三)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辩原文:中气与浩然之气稍异,与血气大不相同。
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
白话译文:中气与孟子说的浩然之气稍有不同,与血气大不相同。
中气是人体内的太和元气,也就是《中庸》上说的:持中不偏倚的平常道理,而运行的刚柔显于无形的正直气息。
原文:能用此气行于手,天下未有穷之者。
如或有人穷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于偏倚。
非人能穷我,我自穷之也。
白话译文:能够以这种气周行身心稍未的中间,从拳学体用上讲,那么天下就没有人能胜过此人了。
如果有人能胜过此人,那么此人不是功夫没有到圆满无间,就是他在行功中心意形体涉及或流于失中执偏的地步。
这不是人能胜过他。
而是他自己破坏了自己的理。
也即是说走偏就会导致失败。
原文:此气之贵得乎中!名之曰中气,非气之行于官骸之中之谓也。
白话译文:这种气的珍贵在于得中!其实名叫中气,并不是指气行运在身体官骸的中间;官骸的中间是当中的中,中气的中则是因时因地因情因势,无论肢体,心意怎样变化,中气则永远不偏不倚,也无过与不及。
原文:浩然之气者;大约涉于刚一边多。
观孔子、孟子之气象可知:孔子言语极和平,孟子气象就带廉隅,即其自谓亦曰:至大至刚。
吾故曰涉于刚一边居多。
然要亦是秉受之元气。
特稍涉于严厉。
谓之为元气则可,谓之为太和元气似乎少逊耳。
此所以与中气略有不同处。
白话译文:浩然之气,偏近于刚,这只要看孔孟先师的气象就可以知道。
孔子说话教人,语气很平和,孟子就带有棱角,他自己也说自己的气要“至大至刚”,所以我说浩然正气刚的一面较多。
但也是秉受天地父母而生的元气,不过是近于严厉了些。
称为元气也可以,若称为太和元气好象还是差了一些。
这是浩然之气与中气的略微不同处说明。
原文:耍拳者能以浩然之气行之,技亦过乎大半矣!再加涵养功夫则几乎中气矣!至于血气,乃血脉中流通之气,即拳家所谓横气也,全仗年轻、力气勇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压敌人,失败者多即间获胜。
太极拳段位理论考试大全

一、什么叫太极拳?何人创编了太极拳?太极拳是根据古代太极阴阳学说的理论、结合古典经络学说和养生导引吐纳术而创造的一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功拳。
太极拳是由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编的。
二、太极拳有几大流派?具体都是哪些流派?太极拳共有五大流派,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
在诸多太极拳流派中,陈式太极拳是最古老的一种,其它都是根据陈式太极拳逐渐演化而来。
三、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于哪一年?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是由谁创编的?有什么特点?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于1995年。
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是有当代著名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陈全忠老师创编,它是在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础上,删除其重复及难度较大的动作组合而成,36式更讲求缠丝劲路的锻炼和体验,更加注重陈式太极拳核心内容的修炼,它可以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套路。
太极拳中段位(四、五、六级)理论复习题:一.练习太极拳都有哪些好处?太极拳在技击上有何作用?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
文可以调气养心、陶冶性情、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武可以防身御侮、克敌制胜。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因此可以用于技击。
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作讲究以腰为轴、节节贯串、连绵不断,使用棚(音)、捋、挤、按、采、趔(音)、肘、靠八门劲别,运用沾、粘、连、随的技巧,变化万千、出奇制胜。
二.用什么方法才能练好太极拳?试举例说明。
首先,“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其次,练太极拳要掌握正确的姿式。
立身中正、周身放松、“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其三,练太极拳要长期苦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如“金刚捣碓”的身法、走劲、技击的含义(略)。
三.太极拳与长拳有哪些区别?试说明其优点。
长拳属外家拳,太极拳属内家拳;长拳与太极拳的修炼方法正好相反:长拳是由外而内修炼、太极拳是由内而外修炼;长拳是运用人体的本能,讲究刚烈迅猛、力大胜力小、手慢让手快;太极拳不是比力而是比技巧,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極拳經典論著大全(中)11推手八法12.太極推手五字秘決劉瑞著述13.太極拳論張三豐著述14.太極拳論王宗岳著述15.太極拳論解陳清萍著述16.太極拳論臆解洪均生17.太極拳歌張三豐著述18.太極拳經王宗岳19.太極拳勢王宗岳著述20.太極拳十三勢行功心解張三豐著述推手八法趙堡太極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順人背的效果,十分講究運用十三法和各種勁。
趙堡太極拳十三法的名稱與各家太極拳的名稱一致,就是: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
這十三法的動作貫串趙堡太極拳的行功走架推手的過程中,能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這十三法,才能不斷地提高練拳和推手技擊水平。
現對這十三法中的前八法分述如下:(一)掤法(勁):是以我的雙臂承載對方的雙手。
趙堡太極拳的繃法多用於接手。
雙臂粘著別人雙臂,以靜待動,起到探測對方虛實了,即順勢應著。
趙堡太極拳傳的秘訣中對繃的說法是:“吾一雙胳膊繃起他人雙手也。
如人雙手按我右胳膊(或左或右),我必須用如封似閉之勢,將人的剛勁引空,乘彼之勢,宜按則按之,宜履則之,宜卸(我將身退下為之卸)則卸,使彼自己落空,方為上策。
”這說明了繃法接手後的應付辦法,當然這只是跟著的應付辦法,拖繃法下要氣沉丹田,上要頂勁,配合腰腿。
趙堡太極拳在推手過程中意識上要有繃的意識,周身不失繃勁。
(二)捋(履)法:我用雙手粘住對方腕與肘以上臂順其來勢向一側引,使對方來勁落空。
履要不頂不抗,以四兩撥千斤。
趙堡流傳的秘訣對履得這樣說的:“敵人用兩手按我右臂之時,彼用勁太大,手足齊進,我用如封似閉勢將彼勁引空後,我乘勢將右身下卸,即用我右手搭在彼上臂上,吾兩手齊往右引之,使勁落空,彼勢不便前進。
必須身下卸。
”這是在推手實踐的著法。
履必須做到松腰,轉胯,不丟不頂,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偏。
(三)擠法(勁):趙堡流傳的秘訣中說:“接上式、敵半身下卸之時,我以前臂擊之是也。
”這話的意思是,我履對方不宜前進以半身下卸化解我的履勁,我乘對方下卸身之時以前臂擠去,這是趙堡太極拳的擠法,這種擠法與其他流派的太極拳不一樣,擠勁要求松肩、垂肘、氣沉丹田。
(四)按法:以我的雙手粘住對方一臂的腕和肘順勢向前用力。
趙堡太極拳的按法有自己的特點。
趙堡流傳的秘訣是這樣說的:“我以前臂擊敵之時,彼將我臂引空,不能前進,勢須半身下卸,值此之際,彼亦能乘勢按我,吾亦能於機按彼。
”趙堡太極拳的按法是處於一種特別的狀態下出現的,發按勁要保持身體中正,頂勁,撥背,腰要弓,但要不貪不欠,不前俯。
(五)采法:有兩種意義,一是用手指抓住對方肘或腕突然向下發勁,發勁要速、脆。
同時配合腰腿,不能單靠手指的力量。
二是以雙手固定別人的關節為采,不能用手抓緊。
只能用掌壓迫對方的關節,讓對方喪失抵抗力。
(六)挒法:旋轉對方關節為列。
列有單手和雙手兩種,雙手發列勁又有兩種,雙手采住對方兩個關節部位轉同一個方向的為一種;雙手各自轉一個方向的為一種。
發列勁要求身體中正,力由脊發,周身要配合雙手。
(七)肘法:在推手中屈肘擊人為肘法。
肘法在近身時使用,是擊人的胸、肋、面等部位。
肘還可以纏繞、擴肋等。
發肘勁要用丹田的爆發力,腰胯要密切配合。
(八)靠法:以肩擊人為靠。
靠法是雙方身體貼近時使用。
靠勁凶,易傷人、慎用。
發靠勁要含胸撥背,肩找自己的腳尖。
趙堡太極拳在推手中除了用上述八種手法和勁別伺機順勢發放以外,還有諸多勁別,其中包括:粘勁、截勁、寸勁、驚彈勁、崩炸勁、分勁、合勁、沉勁、借勁、走勁、化勁、鑽勁、滾勁、橫勁等等。
適當地掌握和運用這些勁於推手中能提高技擊的效果。
太極推手五字秘決劉瑞著述一、聽“聽”有三個方面的含義:耳聽的功能、觸覺功能和氣場感應功能。
這些功能的獲得,主要通過盤架子,在長期的拳架練習過程中,耳聽會越來越靈敏,動作會越來越勻稱,“渾元一氣”也會逐漸產生。
耳聽靈敏了,稍微響動,即會覺察;動作勻稱了,才會感知對方的不勻;有了“渾元一氣”便會進入“不知而知,不覺而覺”的境界,使耳聽,觸覺和氣場感應等功能,上升為妙不可言的知覺反應。
只有以聽為先導,推手時才不致成為盲人瞎馬,臨深淵而不知。
二、靈“靈”的含義也有三:形體靈,意念靈“靈光顯現”通過拳架輕而正的練習,將會通身產生高度的協調,意念和形體保持高度虛靈,身體某部出現靈光(即輝光)。
有了如此之靈,推手時才可能“隨心所欲,任意發放對方”;也只有靈,才可能做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彼已動,己先至”。
三、沾“沾”即依附或略有接觸之意。
推手時,在與對方接觸上以後,就要通過接觸點輕輕依附到他的身上,逆來順受,隨之而動,彼用多少力,我稱多少力,處處注意不讓其通過接觸點將力傳於我身,使之不能得知我的重心的變化,因而控制不了我的變化。
這和推手的第一層意念“不受制於人”相吻合。
“沾”的具體練法、用法,必須在明師的心傳、口授、身教之下,才能真正掌握好。
四、粘能使一個物體附著在另一物體上的性質謂之“粘”。
推手中的“粘”是要像“傷濕止痛膏”一樣貼住對方接觸自己的點上,而且是分量極輕的貼附,不至使對方感覺到力的存在,但又可牢牢粘貼對方,使其不易脫離,從而通過粘著點,處處探尋對方的重心點,控制對方,使其處處不能得勁。
此即“我順人背謂之粘”也。
這也合於推手的第二層意念“控制人”。
五、纏纏,有纏繞,糾纏之意,如繩捆索綁。
“纏”字訣其意深矣,非到上乘功夫難以領會。
在推手時和對方一接觸,立即使對方感到如陷天羅地網,有手不能用,有腳不能動,神呆氣滯,茫茫然不知所之。
當達此境界時,接觸點控制對方,非接觸點亦控制對方;接觸點可以發放對方,非接觸點亦可發放對方。
在自己的神念,氣質的作用之下,發放對方如打“稻草人”。
這也吻合於推手的第三層意念,也可以說是“渾元一氣之道”的體現。
在此境界之上,功夫一日精於一日,如能鍥而不捨,勇猛精進,自然得太極之真道矣。
太極拳論張三豐著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力,氣宜鼓蕩,神宜內斂,毋使有凸凹處,毋使有斷續處。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
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
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
虛實宜分清楚,一外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
十三勢者,棚、捋、擠、按、采、捩、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右顧,左盼,中定,此五行也,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
采、捩、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太極拳論王宗岳著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
由著(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遝,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
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稱准,活絲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既是走,走既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懂勁後,愈練愈精。
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進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是為論。
太極拳論解陳清萍著述摘自候爾良《和式太極拳精義》溟溟軍沌,窺窟莫測,虛而無象,焉知其極,故曰無極。
即日由無極而生,須明無極之義。
自無而有,一氣動盪,虛無開合,化生於一。
渾圓廓象,陰陽感如,喻而名之,是為太極。
故曰:若論先天一事無,後天方要著功夫。
太極者,為萬物初始也。
太極為渾圓之一氣,懷陰陽之合聚,此氣動而陰陽分,此氣靜而陰陽合。
動靜有機,陰陽有變。
太極陰陽之理貫串於拳勢之中,有剛柔之義,順背之謂,曲伸之分,過與不及之謬也。
習者與人相搏,須隨其勢曲而旋化蓄勁,引其過與不及而擊之,擊伸發勁以直達疾速,此圓化為方之義。
彼剛攻而以柔虛實,此謂走化。
彼欲抽身的粘纏,緩隨急應,彼莫測而膽寒;虛實互換,彼崩潰而心驚。
理用俱明,方悟勁之區別,熟而生巧,漸能隨心所欲。
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句,實拳法之內功也。
師傳曰:寅時面南,松身神凝;吐納自然,撮抵橋通;陰陽和合,攢簇五行;子午卯酉,朔望漾應;慎而密之,久行功成。
人身中者不偏,二脈隱於身內,氣暢無須倚,氣行現心意。
渾圓一漾而貫全身,虛感之物而寓靈動。
擊左左空,擊右右空,如充氣而圓,無處受力;似簧機受壓,反彈隨勢。
壓之重而彈愈強,力之沉而空愈深。
武技之道門派各異,惟內家者勢別勁異,渾身一氣如輪之圓活,虛實轉換旋化隨勢。
不明此者,久難運化。
堂室難窺。
理用相合,太極真諦,習者不可不詳思揣摩焉。
若理能守規,久恒自成也。
太極拳論臆解洪均生太極者,無極而生。
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解]極是頂點、極限。
加一"太"字,猶如我們習慣說的原始。
我國古代所謂"太極",含有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開始之意。
無極是無的終點。
說太極是由無極發生的,完全符合世界上事物發展的規律。
俗語常說:"無中生有。
"一切的"有"都是從"無"中發生的。
宇宙中的"有"是不可限量的。
不過人的知識受到生理和環境等等條件的局限,不可能一一預先看出來。
必須從不知之"無"而有所發現然後才能有所發明,進一步而有所創造,達到有所前進。
發現、發明、創造、前進,又都是依*科學知識而獲得的。
但這是外因,它的內因離不開陰陽二氣。
陰陽之氣是互相矛盾,互相推動,而又互相制約的,能推動變化,所以說為"動靜之機"、"陰陽之母"。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解]這幾句是說明動靜的方向為開、合。
開、合的限度要適當而無過、不及。
尤其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動靜的基本規律為"隨曲就伸",正是表達出螺旋形的運動形式。
按說動靜的分合,只是自然現象,"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則是科學方法。
我們聯繫陳式太極拳的順逆纏絲,可以體會"隨曲就伸"中必然包括著自轉與公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