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作业3-4答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作业3-4答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作业3-4答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作业3

一、选择题

1.螺旋箍筋柱较普通箍筋柱承载力提高的原因是( C )。

A .螺旋筋使纵筋难以被压屈

B .螺旋筋的存在增加了总的配筋率

C .螺旋筋约束了混凝土的横向变形

D .螺旋筋的弹簧作用 2.大偏心和小偏心受压破坏的本质区别在于( B )。

A .受拉区的混凝土是否破坏

B .受拉区的钢筋是否屈服

C .受压区的钢筋是否屈服

D .受压区的混凝土是否破坏

3.偏心受压构件界限破坏时,( D )。

A .远离轴向力一侧的钢筋屈服比受压区混凝土压碎早发生

B .远离轴向力一侧的钢筋屈服比受压区混凝土压碎晚发生

C .远离轴向力一侧的钢筋屈服与另一侧钢筋屈服同时发生

D .远离轴向力一侧的钢筋屈服与受压区混凝土压碎同时发生

4.进行构件的裂缝宽度和变形验算的目的是( A )。

A .使构件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

B .使构件能够在弹性阶段工作

C .使构件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要求

D .使构件能够带裂缝工作

5.轴心受拉构件破坏时,拉力( C )承担。

A .由钢筋和混凝土共同

B .由钢筋和部分混凝土共同

C .仅由钢筋

D .仅由混凝土

6.其它条件相同时,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与平均裂缝间距、裂缝宽度的关系是( A )。

A .保护层越厚,平均裂缝间距越大,裂缝宽度也越大

B .保护层越厚,平均裂缝间距越小,裂缝宽度越大

C .保护层厚度对平均裂缝间距没有影响,但保护层越厚,裂缝宽度越大

7.通过对轴心受拉构件裂缝宽度公式的分析可知,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想减小裂缝宽度,就只有( A )。

A .减小钢筋直径或增大截面配筋率

B .增大钢筋直径或减小截面配筋率

C .增大截面尺寸和减小钢筋截面面积

二、判断题

1.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中的纵向钢筋一般采用HRB400级、HRB335级和RRB400级,不宜采用高强度钢筋。( √ )

2.在轴心受压短柱中,不论受压钢筋在构件破坏时是否屈服,构件的最终承载力都是由混凝土被压碎来控制的。( √ )

3. 钢筋混凝土长柱的稳定系数?随着长细比的增大而增大。( × )

4.两种偏心受压破坏的分界条件为:b ξξ≤为大偏心受压破坏;b ξξ>为小偏心受压破坏。( √ )

5.大偏心受拉构件为全截面受拉,小偏心受拉构件截面上为部分受压部分受拉。( × )

6.钢筋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破坏时,混凝土的拉裂与钢筋的受拉屈服同时发生。( × )

7.静定的受扭构件,由荷载产生的扭矩是由构件的静力平衡条件确定的,与受扭构件的扭转刚度无关,此时称为平衡扭转。( √ )

8.对于超静定结构体系,构件上产生的扭矩除了静力平衡条件以外,还必须由相邻构件的变形协调条件才能确定,此时称为协调扭转。( √ )

9.受扭的素混凝土构件,一旦出现斜裂缝即完全破坏。若配置适量的受扭纵筋和受扭箍筋,则不但其承载力有较显著的提高,且构件破坏时会具有较好的延性。( √ )

10.在弯剪扭构件中,弯曲受拉边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量,不应小于按弯曲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计算出的钢筋截面面积,与按受扭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计算并分配到弯曲受拉边钢筋截面面积之和。( √ )

11.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的开展是由于混凝土的回缩和钢筋伸长所造成的。( √ )

12.荷载长期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 √ )

三、简答题

1.钢筋混凝土柱中箍筋应当采用封闭式,其原因在于?

答:钢筋混凝土柱中箍筋应当采用封闭式箍筋是为了保证钢筋骨架的整体刚度,并保证构件在破坏阶段箍筋对混凝土和纵向钢筋的侧向约束作用。

2.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破坏通常分为哪两种情况?它们的发生条件和破坏特点是怎样的?

答: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破坏可分为两种情况:大偏心受压破坏与小偏心受压破坏。

大偏心受压破坏的发生条件是:偏心距较大,且受拉钢筋配置得不太多时。破坏特点是:受拉区的钢筋能达到屈服,受压区的混凝土也能达到极限压应变。

小偏心受压破坏的发生条件是:偏心距较小或很小,或者虽然相对偏心距较大,但配置了很多的受拉钢筋。破坏特点是:靠近纵向力一端的钢筋能达到受压屈服,混凝土被压碎,而远离纵向力一端的钢筋无论是受拉还是受压,一般情况下都达不到屈服。

3.简述矩形截面大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使用条件?

答:矩形截面大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如下:

1)为了保证构件破坏时受拉区钢筋的应力先达到屈服强度,要求满足:0h x b ξ≤

2)为了保证构件破坏时,受压钢筋应力能达到抗压屈服强度设计值,与双筋受弯构件相同,要求满足:s a x '≥2

4.实际工程中,哪些受拉构件可以按轴心受拉构件计算,哪些受拉构件可以按偏心受拉构件计算? 答: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真正的轴心受拉构件是罕见的。近似按轴心受拉构件计算的有承受节点荷载的屋架或托架受拉弦杆和腹杆,刚架、拱的拉杆,承受内压力的环形管壁及圆形储液池的壁筒等;可按偏心受拉计算的构件有矩形水池的池壁、工业厂房双肢柱的受拉肢杆、受地震作用的框架边柱和承受节间荷载的屋架下弦拉杆等。

5.轴心受拉构件从加载开始到破坏为止可分为哪三个受力阶段?其承载力计算以哪个阶段为依据? 答:轴心受拉构件从加载开始到破坏为止可分为三个受力阶段:第一阶段为从加载到混凝土受拉开裂前,

第二阶段为混凝土开裂至钢筋即将屈服,第三阶段为受拉钢筋开始屈服到全部受拉钢筋达到屈服。承载力计算以第三阶段末为依据。

6.大、小偏心受拉构件的破坏特征有什么不同?如何划分大、小偏心受拉构件?

答:大偏心受拉构件破坏时,混凝土虽开裂,但还有受压区。当s A 数量适当时,受拉钢筋首先屈服,

然后受压钢筋的应力达到屈服强度,混凝土受压边缘达到极限应变而破坏。

小偏心受拉构件破坏时,一般情况下,全截面均为拉应力,其中s A 一侧的拉应力较大。随着荷载的增加,s A 一侧的混凝土首先开裂,而且裂缝很快就贯穿整个截面,所以混凝土将退出工作,拉力完全由

钢筋承担,构件破坏时,s A 及s

A '都达到屈服强度。 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按纵向拉力N 的作用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大偏心受拉与小偏心受拉

两种情况:当纵向拉力N 作用在钢筋s A 合力点和s

A '合力点范围之间时,为小偏心受拉。 7.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有哪几种破坏形式?各有何特点?

答: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的破坏形态可分为适筋破坏、部分超筋破坏、完全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4类。 适筋破坏的特点:纵筋和箍筋先到达屈服强度,然后混凝土被压碎而破坏,属于延性破坏。

部分超筋破坏的特点:破坏时仅纵筋屈服,而箍筋不屈服;或箍筋屈服,纵筋不屈服,破坏时具有一定的延性,但较适筋破坏时的截面延性小。

完全超筋破坏的特点:纵筋和箍筋都没有达到屈服强度,而混凝土先行压坏,属于脆性破坏。

少筋破坏的特点:裂缝一旦出现,构件就会立即发生破坏,此时,纵筋和箍筋不仅达到屈服强度而且可能进入强化阶段,属于脆性破坏。

8. 钢筋混凝土弯剪扭构件的钢筋配置有哪些构造要求?

答: 1)纵筋的构造要求

对于弯剪扭构件,受扭纵向受力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和梁的截面宽度;在截面四角必须设置受扭纵向受力钢筋,其余纵向钢筋沿截面周边均匀对称布置。当支座边作用有较大扭矩时,受扭纵向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支座内。当受扭纵筋按计算确定时,纵筋的接头及锚固均应按受拉钢筋的构造要求处理。 在弯剪扭构件中,弯曲受拉边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量,不应小于按弯曲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计算出的钢筋截面面积,与按受扭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计算并分配到弯曲受拉边钢筋截面面积之和。

2)箍筋的构造要求

箍筋的间距及直径应符合受剪的相关要求。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应沿截面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入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积;受扭所需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o 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 (d 为箍筋直径)。

9.钢筋混凝土裂缝控制的目的是什么?

答:裂缝控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结构的耐久性,因为裂缝过宽时,气体和水分、化学介质会侵入裂缝,引起钢筋锈蚀,这不仅削弱了钢筋的面积,而且还会因钢筋体积的膨胀而引起保护层剥落,产生长期危害,影响结构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是考虑建筑物观瞻、人的心理感受和使用者不安全程度的影响。

四、计算题

1.已知某柱两端为不动铰支座,柱高H=5.6m ,截面尺寸为400mm×400mm,采用C20混凝土、HRB335钢筋,柱顶截面承受轴心压力设计值N =1692kN ,试确定该柱所需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

解:2/300mm N f y

=' 2/6.9mm N f c = (1)确定稳定系数?

mm H l 56000==,

14400/5600/0==b l ,查附表3-3,得92.0=?

(2)计算纵向钢筋截面面积

(3)验算配筋率

而%3 ,满足。

2.已知某钢筋混凝土屋架下弦,截面尺寸mm mm h b 150200?=?,承受的轴心拉力设计值=N kN 234,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钢筋为HRB335。求截面配筋。

解:

首先,确定计算参数,查教材附录知,HRB335钢筋2

300/y f N mm =。 2234000780300

s y N A mm f === 选用416(2804s A mm =)能够满足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作业4

一、选择题

1.混凝土极限拉应变约为( C )。

A .(1.00~1.80)×10-3

B .(0.20~0.40)×10-3

C .(0.10~0.15)×10-3

D .(1.00~1.50)×10-3

2.钢筋HPB235、HRB335、HRB400和RRB400屈服时,其应变约为( D )。

A .(1.50~1.80)×10-3

B .(0.20~0.40)×10-3

C .(0.10~0.15)×10-3

D .(1.00~1.80)×10-3

3.条件相同的钢筋混凝土轴拉构件和预应力混凝土轴拉构件相比较,( B )。

A .后者的刚度低于前者

B .后者的抗裂度比前者好

C .前者与后者的抗裂度相同 D. 前者与后者的刚度相同

4.下列各项预应力损失类型中,不属于后张法预应力损失的是( C )。

A .锚固回缩损失

B .摩擦损失

C .温差损失

D .应力松弛损失

5.公路桥涵现浇梁、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A ),当用HRB400、KL400级钢筋配筋时,不应低于( B )。

A .C20

B .C25

C .C30

D .C15

二、判断题

21692300)4004006.992.09.01692000(

9.01mm A f N f A c y s =??-?=???? ??-'='?%,6.0%06.14004001692 =?='='A A s ρ

1.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采用高强度钢筋是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而采用高强混凝土可以很好发挥其作用。(×)

2.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通常与先张预应力工艺相结合。(×)

3.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预应力是靠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来传递的。(×)

4.对先张法预应力构件,预应力是依靠钢筋端部的锚具来传递的。(×)

5.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对采用钢绞线、钢丝、热处理钢筋作预应力钢筋的构件,特别是大跨度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6.张拉控制应力是指预应力钢筋在进行张拉时所控制达到的最大应力值。( √ )

7.为保证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防止放松预应力钢筋时出现纵向劈裂裂缝,必须有一定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8.我国《公路桥规》采用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按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对桥梁结构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

V没有采用两9.与《房建规范》不同,《公路桥规》在抗剪承载力计算中,其混凝土和箍筋的抗剪能力

cs

项相加的方法,而是采用破坏斜截面内箍筋与混凝土的共同承载力。( √ )

10.《公路桥规》规定受压构件纵向钢筋面积不应小于构件截面面积的0.5%。(√)

11.我国《公路桥规》关于裂缝宽度的计算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是相同的。(×)

12. 我国《公路桥规》中指出裂缝宽度主要与受拉钢筋应力、钢筋直径、受拉钢筋配筋率、钢筋表面形状、混凝土标号和保护层厚度有关,而挠度的计算则根据给定的构件刚度用结构力学的方法计算。(√)三、简答题

1.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预应力混凝土具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答: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预应力混凝土具有优势是:

1)构件的抗裂度和刚度提高;

2)构件的耐久性增加;

3)自重减轻;

4)节约材料。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预应力混凝土具有劣势是:

预应力混凝土施工需要专门的材料和设备、特殊的工艺、造价较高。

2.简述有粘结预应力与无粘结预应力的区别?

答:有粘结预应力,是指沿预应力筋全长其周围均与混凝土粘接、握裹在一起的预应力。先张预应力结构及预留孔道穿筋压浆的后张预应力结构均属此类。

无粘结预应力,是指预应力筋伸缩、滑动自由,不与周围混凝土粘接的预应力。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通常与后张预应力工艺相结合。

3.列举三种建筑工程中常用的预应力锚具?

答:螺丝端杆锚具、锥形锚具、镦头锚具、夹具式锚具。

4.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及构件所用的混凝土,需满足哪些要求?

答: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所用的混凝土,需满足下列要求:

1)强度高。与普通钢筋混凝土不同,预应力混凝土必须采用强度高的混凝土。因为强度高的混凝土对采用先张法的构件可提高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对采用后张法的构件,可提高锚固端的局部承压承载力。

2)收缩、徐变小。以减少因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3)快硬、早强。可尽早施加预应力,加快台座、锚具、夹具的周转率,以利加快施工进度

5.引起预应力损失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减少各项预应力损失?

答:引起预应力损失的因素主要有锚固回缩损失、摩擦损失、温差损失、应力松弛损失、收缩徐变损失等。 见教材P216-220

6.公路桥涵按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结构设计,在设计中应考虑哪三种设计状况?分别需做哪种设计?

答:公路桥涵按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结构设计,在设计中应考虑以下三种设计状况:

1)持久状态。该状态需要作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2)短暂状态。该状态主要做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必要时才作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3)偶然状态。该状态仅作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

四、计算题

1.已知一矩形截面简支梁,截面尺寸b ×h =200mm×5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纵向钢筋采用HRB335级,安全等级为二级,梁跨中截面承受的最大弯矩设计值为M =160kN·m。

①若上述设计条件不能改变,试进行配筋计算。

②若由于施工质量原因,实测混凝土强度仅达到C20,试问按①问所得钢筋面积的梁是否安全? MPa f cd 5.11=,MPa f sd 280=,56.0=b ξ,0 1.0γ=

假设40s a =mm ,则有效高度mm h h 51040550400=-=-=。

(1)计算受压区高度x

0x h = mm h mm b 6.28551056.02.162200

5.11101600.1251051006

2

=?==????--=ξ (2)计算钢筋数量s A

24.1332280

2.1622005.11mm f bx f A sd cd s =??== (3)选择并布置钢筋

选用3 25()14732mm A s =,钢筋布置如图所示。

(4)验算配筋率

实际配筋率 %44.1510

20014730=?==

bh A s ρ>%167.0min =ρ。

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业及答案3

管理学原理作业3 单项选择题 第1题霍桑试验表明 A、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达成是有害的 B、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 C、企业应采取一切措施来取缔非正式组织 D、企业应该正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答案:D 第2题假设你召集下属开会,研究解决领导所布置的一项紧急任务,结果其中有位比较罗嗦的人大讲特讲与主题无关的教条理论,耽误很多时间。你认为如何应付这种情况为好? A、任其讲下去,让其他与会者群起而攻之 B、不客气地打断其讲话,让别人发言 C、有策略地打断其讲话,指出时间很宝贵 D、允许其畅所欲言以表示广开言路 答案:C 第3题某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每月均对工程师们的工作进行分等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报酬挂钩。这样做最有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什么? A、获得高等级的优秀工程师们会再接再励,而等级低的则会努力改进工作以求题高 B、优秀工程师由于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而产生跳槽思想,差一些的则仍会留在企业 C、对这种严格控制,工程师们很有意见,致使今后工作难以分配 D、差一些的工程师,由于面子过不去而另谋职业出走,结果只留下优秀的工程师 答案:B 第4题进行控制时,首先要建立标准。关于建立标准,下列四种说法中哪一种有问题? A、标准应该越高越好 B、标准应考虑实施成本 C、标准应考虑实际可能 D、标准应考虑顾客需求 答案:A

第5题按控制的时机分类,可把控制方法分为 A、预先控制、持续控制、现场控制 B、预先控制、持续控制、结果控制 C、预先控制、现场控制、结果控制 D、持续控制、现场控制、结果控制 答案:C 第6题控制活动应该() A、与计划工作同时进行 B、先于计划工作进行 C、在计划工作之后进行 D、与计划工作结合进行 答案:D 第7题最重要又最困难的反馈控制方法是 A、财务报告分析 B、标准成本分析 C、质量控制分析 D、工作人员成绩评定 答案:D 第8题从某种意上说,既是计划工作的基础,又是控制的基本标准的是() A、实物标准 B、费用标准 C、收入标准 D、成本标准 答案:A 第9题()也叫做标准、查询信息。 A、系统化信息 B、外源信息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交通工程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交通工程学》习题解 习题2-1 解:⑴ 小时交通量: h Q /2493195190210195201205220219232217208201辆=+++++++++++= ⑵ 5min 高峰流率: h Q /27845 60 2325辆=? = ⑶ 15min 高峰流率: h Q /268415 60 )220219232(15辆=? ++= ⑷ 15min 高峰小时系数: 929.04 6712493 15=?=PHF 习题2-2 解:已知: % 26.131326.0082.03086.17082.086.1730 ,/h 1500C ,/d 50000AADT 3 .13.11==-?=-====--x K x 辆辆 设计小时交通量: h K AADT DHV /66301326.050000100辆=?=?= 车道数: 42.41500 6630 1=== C DHV n 该道路需修6车道。 注:此题5.0=D K 。 如果6.0=D K ,3.5=n 。

习题2-3 解: 1000606 100 =?= Q 辆/h 车头时距:6.31000/3600/3600===Q h t s/辆 车头间距:206.36 .3206.3=?== t s h V h m/辆 车流密度:5020/1000/1000===s h K 辆/km 第一辆车通过时间:2.120 24===V S t h 习题2-4 解: s t n t i i 5)3.56.47.44.53.59.42.51.58.47.40.52.50.59.41.58.4(16 1 1161=+++++++++++++++==∑= h km s m t ns V n i i S /72/2080 100 161 ==?= = ∑= h km V n V i i t /16.726.1154161 )9.673.786.767.669 .675.732.696.700.756.760.722.690.725.736.700.75(16 1 116 1=?=+++++++++++++++==∑=

2017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2017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2017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同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2、保健因素 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发现人们对诸如本组织的政策和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以及个人生活所需等等,如果得到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他把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3、反馈控制: 这类控制主要是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已经发生或即将出现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对未来的可能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发生或防止其今后再度发生。 4、命令一致 原理命令一致原理,是指主管人员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是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感也就越大。 5、商议式的管理方 法利克特的四种管理方法中的一种。主管人员在做决策时征求、接受和采用下属建议;试图去酌情利用下属的想法

与意见,运用奖赏并偶尔兼作处罚的办法让职工参与管理。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原理中,属于人员配备工作原理的是(c ) A、许诺原理 B、目标统一原理 C、责权利一致原理 D、命令一致原理 2、20世纪初,提出图表系统法的人是(A ) A、甘特 B、泰罗 C、维纳 D、穆登 3、管理控制工作的基本目的是(A ) A、维持现状 B、打破现状 C、改变现状 D、实现创新 4、管理的主体是(D ) A、企业家 B、全体员工 C、高层管理者 D、管理者 5、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是(B ) A、因果法 B、外推法 C、德尔菲法 D、头脑风暴法 6、一般认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D ) 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德鲁克 7、下列哪种组织结构又称为”斯隆模型”( D) A、多维立体结构 B、矩阵结构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目(有答案)

任务1 单项选择 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2/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3/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2分) A、主观因素B、社会因素C、客观条件D、自然环境 (4/3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2分) A、数量规模的体现 B、个人关系的总和 C、结构的总和 D、关系的集合 (5/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 6/32)、“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2分) A、生理的 B、自尊的 C、安全的 D、归属的与爱的 (7/32)、文化是指()。(2分)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C、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8/32)、()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2分) A、康有为 B、严复 C、吴文藻 D、费孝通 (9/32)、马克思认为,()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2分) A、经济交往 B、国际交往 C、政治交往 D、人际交往 (10/3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2分) A、物质需求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求 D、规则需求 (11/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1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千秋 正确答案:B 2.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其他家庭 正确答案:C 3.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正确答案:B 4.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 A.角色丛 B.复式角色

精选文库 C.先赋角色 D.实际角色 正确答案:A 5.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优势需要 D.归属与爱的需要 正确答案:C 6.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称作()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反社会化 正确答案:A 7.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同事一起春游 B.赶时髦 C.抢购 D.球迷闹事 正确答案:D 8.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库利

精选文库 B.林顿 C.托马斯 D.米德 正确答案:D 9.文化是指()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正确答案:D 10.“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5题每题3分) 1.马克思认为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经历()阶段。 A.生存 B.享受 C.发展 D.生理 正确答案:ABC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

交通工程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解析

《交通工程学》习题解 习题2-1 解:⑴ 小时交通量: h Q /2493195190210195201205220219232217208201辆=+++++++++++= ⑵ 5min 高峰流率: h Q /27845 60 2325辆=? = ⑶ 15min 高峰流率: h Q /268415 60 )220219232(15辆=? ++= ⑷ 15min 高峰小时系数: 929.04 6712493 15=?=PHF 习题2-2 解:已知: % 26.131326.0082.03086.17082.086.1730 ,/h 1500C ,/d 50000AADT 3 .13.11==-?=-====--x K x 辆辆 设计小时交通量: h K A A D T DHV /66301326.050000100辆=?=?= 车道数: 42.41500 6630 1===C DHV n

该道路需修6车道。 注:此题5.0=D K 。 如果6.0=D K ,3.5=n 。 习题2-3 解: 1000606 100 =?= Q 辆/h 车头时距:6.31000/3600/3600===Q h t s/辆 车头间距:206.36 .3206.3=?== t s h V h m/辆 车流密度:5020/1000/1000===s h K 辆/km 第一辆车通过时间:2.120 24===V S t h 习题2-4 解: s t n t i i 5)3.56.47.44.53.59.42.51.58.47.40.52.50.59.41.58.4(16 1 116 1=+++++++++++++++==∑= h km s m t ns V n i i S /72/2080 100 161 ==?= = ∑=

管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2015年第一学期《管理学原理》第一次大作业 第一大题:简答题 1、简述管理环境的分类。 答:管理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一般有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内部环境有人力资源环境、物力资源环境、财力资源环境以及内部文化环境。 2、简述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权变理论主要观点有: (1)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即权变关系。这里所说的环境变量,既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也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而管理变量则指管理者在管理中所选择和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 (2)在一般情况下环境是自变量,管理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因此,如果环境条件一定,为了更快地达到目标,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原理、方法和技; (3)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有所变革,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管理模式。 3、简述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 答:(1)在古典观下,企业在实现利润目标的过程中就在承担着社会责任,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2)在社会经济观下,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表明,与不承担社会责任相比,承担社会责任或许会使企业的短期利益受到损害(承担社会责任通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换来的却是比所损害的短期利益多得多的长期利益,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其利润取向相容。 4、简述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的异同点。

答: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的异同点: 第一、应用不同:德尔菲法主要用于技术预测、政策制订、经营管理、方案评估等;而头脑风暴法一般用于对战略性问题的探索。 第二、专家选择的代表、人数不同:头脑风暴法专家选择缺乏代表性,易受权威、会 议气氛和潮流等因素影响。所选专家人数为5~15人;而德尔菲法专家选择相对广泛, 采用匿名征询的方式征求专家意见消除了专家会议调查法中专家易受权威、会议气氛 和潮流等因素影响的缺陷。所选专家人数在15~50人。 第三、获取专家意见的工具不同:德尔菲法运用编制调查表的方法,把调查表分发给 受邀参加预测的专家。专家之间互不见面和联系,不受任何干扰独立地对调查表所提 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头脑风暴法的会议一般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进行即兴 发言。 第四、专家对问题的回答不同:运用德尔菲法的专家对调查表的提问有充分时间作出 充分的 论证、详细的说明或提出充足的依据;而头脑风暴法因为是即兴发言,因而普遍存在 逻辑不严密、意见不全面、论证不充分等问题,同时易受表达能力的限制。 第五、所用时间不同:德尔菲法要进行四轮的征询调查,所用时间通常比较长;而头脑风暴法的会议讨论的是时间一般为20~60分钟,如果讨论的问题较多,可以多召集几次会议。 5、简述计划编制的程序。 答:计划编制的程序: 1、确定目标; 2、认清现在; 3、研究过去; 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重要前提条件; 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6、制定主要计划; 7、制定派生计划; 8、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6、简述扁平式组织结构和锥形组织结构形式的优缺点。 答:扁平结构优缺点:指组织规模已定,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 构形态;

社会学概论作业

社会学概论作业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有机体论 是英国社会学家斯宾赛提出的社会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种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2、社会进化论 是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首先提出的社会学理论。他认为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是有机的或无机的,社会的或非社会的,都受进化定律的支配。 3、结构功能理论 状态和规范是影响行动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在行动过程中,人们在确定目标和手段时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但这种自由受两方面的制约,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规范对这种选择进行指导和调节,环境状态则为行动提供机会或障碍。 4、交换理论 是指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5、社会结构 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互相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6、基本社会化 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二、简答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1、社会变革的需要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而且也是它的矛盾明显暴露的时期。一些思想家强烈要求在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这种社会变革,但是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沉重地打击了上帝创世说和各种非科学学说,开拓了人们对宇宙的新认识,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深远、广大的空间。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在17-18世纪思辨的历史哲学发展的同时,在自然科学实证研究的启示下,经验的社会研究也有了较大发展。这种研究的兴起出于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首先是从社会统计发展出来的。其次,是对社会问题的专题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社会研究出经验和资料,社会研究为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方法。 2、简述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理性发展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社会发展三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 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他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的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还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唯心主义,二是形而上学赫伯特、斯宾塞

交通工程概论复习题及答案(1)

交通工程概论 一.名词解释 3.交通流特性: 交通流的定性与定量的特征及其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般规律。 4.交通量: 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一般为往返两方向,如特指时可为某一方向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和行人数, 5.第30小时交通量(30HV): 一年中所有小时交通量按大小顺序排列,其第30位小时交通量称之为第30小时交通量(一年=365×24=8760小时)。 6.小时设计交通量: 在进行道路的改建或新路的设计中,既能满足交通量的需要,又能达到经济有效的目的的小时交通量。 7.交通量的方向分布: 一条道路往返两个方向的交通量在长时间内,可能接近相等,但在某段时间内(例如,一年中的某个季节,一月中的某天,一天中的某几个小时)则会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称为交通量的方向分布。 8.交通量的时间分布: 指的是在不同时间段内道路上交通量的变化。 9.地点车速或点速度: 指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时的瞬时速度,实际工作中常用很短的距离和时间内求得的车速。

是以车辆行驶于某一区间所需的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和此区间的距离所求得的车速。 11.行程车速: 是以车辆行驶于某一区间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和此区间的距离所求得的车速。 12.运行车速或营运车速: 是指具有中等水平的驾驶员在道路的实际交通和环境条件下所能保持安全行驶的最大车速。它是估计道路通行能力的依据。 13.临界车速。指道路交通量达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车速。 14.设计车速。指按道路条件决定的最高车速。它是道路线型几何设计的标准。 15.车流密度是指在一条道路上车辆的密集程度。即某一时刻在单位长度内(一车道或全车道)的车辆数。 16.车头间距也叫车头空距或车头间隙,是指连续行驶的两车车头之间的间隔距离。若用空间距离米来表示,则称为车头距,若用时间秒来表示,则称车头时距。 17.占有度是指形成交通流的每台车辆对道路的占有情况。具体表示占有度的参数有时间占有度和空间占有度。 18.延误是指车辆在行驶中,由于受到驾驶员无法控制的或意外的其他车辆的干扰或交通控制设施等的阻碍所损失的时间。 19.固定延误: 由交通控制装置所引起的延误,与道路交通量多少及其他车辆干扰无关的延误。

《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答案

()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A.效益 B.效果 C.效率 D.效用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针对当前形形色色的管理现象,某公司的一位老处长深有感触他说:"有的人拥有磨盘大的权力拣不起一粒芝麻,而有的人仅有芝麻大的权力却能推动磨盘。"这句话反映的情况表明:() A.个人性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有时会大于职务性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 B.个人性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并不比职务性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小 C.非正式组织越来越盛行,并且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D.这里所描述的只是一种偶然的管理现象,并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 A.战略决策 B.战术决策 C.管理决策 D.业务决策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者,其对于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的需要,就越是按以下顺序排列() A.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能;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管理者 B.被管理者 C.各种管理活动 D.普遍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某公司有员工64人,假设管理幅度为8人,该公司的管理人员应为多少人?管理层次有多少层?()。 A.10人 4层 B.9人 3层 C.9人 4层 D.8人 3层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确立目标是()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 A.计划 B.人员配备 C.领导 D.控制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以正在进行的计划实施过程为控制重点的控制工作是() A.前馈控制 B.反馈控制 C.现场控制 D.计划控制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 A.泰罗

兰大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内容: 交际场合一般人们之间的距离应保持( ) A、18英寸以内 B、18英寸到4英尺 C、4英尺到12英尺 D、12英尺以上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个性的中心内容及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人格的完善程度 B、自我的完善程度 C、道德的完善程度 D、学习的多少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 )首先修正了理性决策模型中的绝对最优标准,提出了具有相对性的满意化决策准则,从而提出了被人们称为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 A、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B、戴维.伊斯顿 C、拉斯韦尔 D、西蒙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A、家庭 B、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传播 学员答案:A

交通工程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交通工程学 四、名词解释题:解释下列名词地词义. 1.设计(或实用)通行能力 2.智能公共交通系统 3.设计速度 4. 自由流速度 5.交通工程学 6.行程速度和行程时间 7.基本通行能力 8.临界密度 五、简答题:简要回答以下各项问题. 1.OD调查地内容包括哪些? 2.制定交通规划方案地原则有哪些? 3.交通事故地预防方法有哪些? 4.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地作用? 5.怎样通过减少遭遇和冲突来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6.简述交通规划地意义. 7.公共交通线路地调整手段有哪些? 8.我国区域信号控制地面控系统地应用必须考虑地条件有哪些? 六、计算题:解答并写出主要计算步骤. 1.一无信号控制地交叉口,主要道路地双向交通量为1500辆/h,车辆地到达符合泊松分布.次要道路上地车辆所需穿越地临界车头时距=6s.车辆跟驰行驶地车头时距t=3s.求次要道路上地车辆可穿t0越主要道路车流地数量. 2.一条公共汽车线路,配备BK661铰接公共汽车.该车车身长l6m,额定容量180人,3个车门.经分析,找到乘客上下车最多地站点,该站地K=0. 3.一个乘客上下车平均占用时间 =2.4s.计算该线路地t0设计通行能力. 3.某信号交叉口地周期为c=80秒,有效绿灯时间为g=40秒.在有效绿灯时间内排队地车流以 V=900辆/小时地流率通过交叉口,在绿灯时间外到达地车辆需要排队.设车流地到达率为q=360辆/小时且服从泊松分布,求到达车辆不致两次排队地周期数占周期总数地最大百分比. 4.如下表所示,在某路段上4个车辆以各自行驶速度匀速通过相距50m地O、D两点,请计算时间平均vv. 和区间平均速度速度st 车辆速度表 车辆 1 2 3 4 16.5m/s6.5m/s11.0m/s14.2m/s车速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题:解释下列名词地词义. 1.设计(或实用)通行能力 设计(或实用)通行能力是指在预测地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一设计中地公路地一组成部分地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地均匀段上或一横断面上,在所选用地设计服务水平下,1h所能通过地车辆(在混合交通公路上为标准汽车)地最大数量.

2016华东理工网院管理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答案 正确使用搜索(用Ctrl+f,用关键词查找可以快速搜到答案,注意不要用整段文字,只需部分关键词,而且不要带任何标点符号,没有搜索到答案的可以换用其他关键词在试试,) 一、选择题 1、( B、韦伯)提出了“官僚制”,并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2、组织中较低层次作出决策涉及的费用越多而且事关重大,涉及面较广,则分权程度越( A、高)。 3、管理者能够熟练地运用管理知识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立达到某种效果,这是管理的( A、艺术性)。 4、( A、剥削式的集权领导)采用恐惧和处罚的激励方式。 5、( D、管理者)是管理创新的中坚力量。 6、( C、强制权力)是一种惩罚或提出惩罚建议的权力。 7、高级管理人员把例行的一般日常事务授权下级管理人员去做,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定和监督权,这叫做( D、例外原则)。

8、处于低增长——强竞争地位的业务称为( C、金牛业务)。 9、下列哪些不属于激励因素( A、监督的力度)。 10、消费者能满足其欲望之产品形式的竞争称为( C、形式竞争者)。 11、关于激励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A、激励来自于内部 B、激励不限于个体对象 C、激励不限于物质形象 12、下列哪些是职能型组织结构的缺点(BCD)。 B、部门之间横向联系较差 C、多头领导 D、不利于培养上层管理者 13、按企业职能划分,可将计划分为(ABC)。 A、业务计划 B、财务计划 C、人事计划 14、决策要素包括(ABCD)。 A、决策主体 B、决策目标

C、自然状态 D、备选方案 15、组织的外部环境有两个变动特性,分别是(BD) B、简单性 D、复杂性 1、组织活动分析中常用的比率分为财务比率和( C、经营比率)。 2、有效的计划要以( A、目标)为中心。 3、下列哪个不是在质量管理活动中频繁地应用的管理过程( D、质量反馈)。 4、在日常的工作日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而采取的部门划分方法叫做( B、时间部门化)。 5、下列哪些属于管理者的信息传递角色(: BCD) B、监听者 C、传播者 D、发言人 6、组织运行中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任务 B、结构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交通工程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交通工程学课后习题参 考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

《交通工程学》习题解 习题2-1 解:⑴小时交通量: h Q /2493195190210195201205220219232217208201辆=+++++++++++=⑵5min 高峰流率: ⑶15min 高峰流率: ⑷15min 高峰小时系数: 习题2-2 解:已知: 设计小时交通量: 车道数: 该道路需修6车道。 注:此题5.0=D K 。如果6.0=D K ,3.5=n 。 习题2-3 解:1000606 100 =?= Q 辆/h 车头时距:6.31000/3600/3600===Q h t s/辆 车头间距:206.36 .3206.3=?== t s h V h m/辆 车流密度:5020/1000/1000===s h K 辆/km 第一辆车通过时间:2.120 24===V S t h 习题2-4 解: 习题3-1 解:已知:t 东=,t 西=, X 东=辆,Y 东=辆

X 西=辆,Y 西=辆 1、先计算向东行情况: 2、再计算向西行情况: 习题3-3 解:根据浮动车调查法计算公式: 习题3-4 解:总停驶车辆数=28+25+38+33=124辆 总延误=124×15=1860辆s 每辆停车的平均延误=总延误/停车辆数 =1860/113= 交叉口引道上每辆车的平均延误=总延误/引道上总交通量 =1860/(113+119)= 停车的百分数=停车辆数/引道上交通量 =113/232=% 取置信度90%,则K 2=,于是 停车百分比的容许误差= %07.11232 487.070 .2)487.01(=??- 取置信度95%,则K 2=,于是 停车百分比的容许误差= %2.13232 487.084 .3)487.01(=??- 习题4-2 解:已知:畅行速度h km V f /82=;阻塞密度km K j /105辆=; 速度与密度为线性关系模型。 ⑴最大流量: 因5.5221052===j m K K 辆/km 412822===f m V V km/h ∴5.2152415.52=?=?=m m m V K Q 辆/h 。 ⑵此时所对应的车速: 41==m V V km/h 。 习题4-4 解:已知:N=56,09.356 173 1 == ?= ∑=N f k m g j j j

管理学原理考试作业和答案

管理学原理考试作业1 14秋及以后 一、判断题(每题5分,共50分) 1、中庸之道型领导方式认为,只要职工心情舒畅,生产自然会好。(×) 2、专权型领导要求下属绝对服从,认为决策是自己一个人的事。(√) 3、费德勒认为领导环境处于一般状态下,应以人际关系型领导方式较好。(√) 4、在与下属交谈时,一经开始就要让对方把话说完,不要随意插话。(√) 5、领导和管理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6、双向沟通的缺点是费时较多,速度慢,易于干扰。(√) 7、下行沟通比上行沟通更有意义。(×) 8、要发送的信息只有经过编码才会有准确的信息沟通。(√) 9、当谈判进入僵局时,应暂停、冷处理后再谈。(√) 10、口中讲训斥别人的话,面部却带微笑,这是领导艺术,有利于沟通。(√) 二、问答与计算题(每题10分,共50分) 1、什么是沟通?为什么要沟通?沟通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答案: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沟通的重要性1: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2: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经。3:沟通是企业与外部建立联系的桥梁。沟通步骤1:发送者必须向接受者传达信息或者需要接受者提供信息。2:发送者将这些信息翻译成接受者可以理解的一系列符号3:将上述符号传递给接受者4:接受者接受这些符号5:接受者将这些符号翻译成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6:接受者理解信息的内容7:发送者通过反馈来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对方准确接受。 2、论述领导艺术的内容。

答案:所谓领导艺术:是指领导在行使领导职能所表现出来的技巧,包括:(一)待人艺术①对待下级的艺术:1.知人善任的艺术2.批评教育的艺术3.关心。爱护的艺术4.助人发展的艺术5上下沟通的艺术②对待同级的艺术:1.积极配合而不越位擅权2.明辨是非而不斤斤计较3.见贤思齐而不嫉妒忌能4.相互沟通而不怨恨猜忌5支持帮助而不揽功推过③对待上级领导的艺术:1.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到出力而不越位2.善于领会领导的意图3.适应上级的特点和习惯开展工作4.在上级面前规矩而不拘谨5.运用“等距外交”,避免交往过密或亲疏不一6.处理好与上级关系的着眼点就放在努力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做好(二)提高工作效率的艺术,要想提高领导的工作效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领导者必须干领导的事2.任何工作都要向三个“能不能”3.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4.提高会议效率5.善于运筹时间6.要精兵简政。 3、试述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对管理工作的启示。 答案: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来的,全名叫“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通过在匹兹堡地区11个工商业机构对200多位工程师、会计师调查征询,赫兹伯格发现,受访人员举出的不满的项目,大都同他们的工作环境有关,而感到满意的因素,则一般都与工作本身有关。据此,他提出了双因素理论。 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而据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因此,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 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它们主要有企业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由于它们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 (1).提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传统的观念却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这是质的差别,而不是量的差别,因而是不正确的。 (2).能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如工作进展、工作成就、领导赏识、提升、个人前途等,可称为激励因素。没有激励因素,员工将没有满意。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制度、工作条件、报酬福利、人际关系等,可称为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不好,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如保健因素好,职工幷不会因此感到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

(完整word版)2019秋季东师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越轨 答:社会越轨是指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 2、社会互动 答: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从本质上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起源于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构成各种社会过程。 3、社会分化 答: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即功能专一化与地位多样化。 4、科层制 答: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它是以正式规则为主体,以系统的权力划分为基础,具有专业化功能、权威分层和固定规程的管理方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那些因自然灾害、经济社会、个人生理和心理等原因而造成生活困难,以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生产救助,住房社会救助,教育社会救助,灾害社会救助等。 第二,社会保险。是指国家在既定的社会政策下,通过立法手段,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及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全部或部分失去生活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对本人及其家属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护理保险、残障保险等。 第三,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们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概括的说,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

交通工程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交通工程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交通工程学 一、填空题: 1.在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把公路按其交通量、任务及性质分为___________、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2.将公路的中心线投影在大地水平面上所得线形称为平面线形,它由直线和___________组成。 3.在道路设计时,必须考虑和满足最大交通流方向上的___________。 4.速度调查包括地点速度调查、___________车速调查。 5.交通密度调查时,第一要确定观测的总时刻及测定的___________。 6.交通量调查预备工作包括:交通量调查时刻选择、划分交通量调查区间、___________。 7.设45辆车随机分布在3Km长的道路上,任意600米路段上有4辆及4辆车以上的概率为___________。 8.服务水平(Level of service)的概念,HCM中规定为描述交通流内的运行条件及其阻碍驾驶员与乘客感受的一种___________。 9.环形交叉口是自行调剂的交叉口,该交叉口的车辆行驶过程一样为_ __________、交错、分流,幸免了车辆交叉行驶。 10.出行吸引量是___________的一种量度方式。指HB中全部非家庭端点(终点)出行量与NHB中终点一端出行量的总和 11.车辆停放方式有平行式、垂直式、___________ 12.设计小时交通量DDHV=AADT×K×D中,K一样代表__________ _交通量系数。 13.在所观测到的车辆中,有___________的车辆速度高于85%位车速。 14.1996年,我国取得了出版《___________》,形成了我国的道路通行能力运算标准。 15.把交叉口分成几个车道组时,既要考虑交叉口的___________,又要考虑交通的流向分配。 16.交通信号的产生于___________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