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不同密度造林试验研究
油茶种植效益分析及不同经营模式效益比较

2017年第6期现代园艺1试验过程1.1试验样本分析试验地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滑石乡及和平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温暖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7月平均气温26.3℃,1月平均气温3.5℃,试验地母岩为白云质灰岩、页岩风化物及泥质页岩风化物,土壤为黄红壤、红壤,全坡向,坡度5~15°,坡位中下部的海拔在320~580m。
该试验区域为退耕还林(竹)工程营造的油茶示范林,地形为平坡和缓坡梯土,土壤厚度为80~100cm。
试验地油茶品种为湘林系列的210号、27号、1号、34号、36号、97号优良无性系苗木交叉种植,采用2年生轻基质容器苗造林。
造林密度为1112~1665株/hm2,郁闭度介入5%~15%。
在种植体系中,主要是用复合肥作为底肥、尿素作追肥。
复合肥为贵州西洋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西洋牌复合肥,总养分在45%以上,而尿素由贵州赤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本文选取30个样本,对相关模式和模式效益比较重视[1]。
1.2试验投资成本分析在试验机制建立过程中,要建立主体工程、附属工程等,另外,外购原辅材料费和劳务费要根据试验田决定,茶籽的销售费用则决定于买方市场,由于多数加工企业都会上门收购,并不需要销售费用[2]。
且要细化处理管理人员以及人均工资体系,将办公费用估算结构落到实际。
林地租金要按照规定收取,固定资产和摊销项目也要符合标准[3]。
1.3试验经营收入分析在分析和测定相关数据的过程中,要对经营收入进行系统化分析,其中,产油茶籽是按照1800kg/hm2计算,而产品价格13元/kg。
首先,要建立基础模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效益测算模型,并集中处理和综合分析相关信息。
其次,要细化分析基础数据以及参数,计算期是30年,其中,建设期7年、经营期23年。
且基准收益率为8%,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税费减免政策中对于树木种植初加工的所得有标注,能有效减免企业所得税。
2结果分析2.1油茶种植效益分析在实际经济结构建立和落实的过程中,要分析效益项目、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等是非常关键的参数,前者包括营业收入和补贴收入,并明确处理回收固定资产余值和回收流动资金等项目。
3个油茶无性系花期观察和花粉活力测定

3个油茶无性系花期观察和花粉活力测定【摘要】本研究通过对3个油茶无性系花期观察和花粉活力测定,旨在探索其花期特点和花粉质量情况。
花期观察方法采用实地调查和记录的方式,结果显示不同无性系在花期上存在一定差异。
花粉活力测定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花粉活性率,结果表明其中具有较高的花粉活力。
分析讨论部分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了花期和花粉活力之间的关系。
研究总结指出不同无性系在花期和花粉质量上存在差异,展望未来希望通过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油茶无性系育种效率,研究启示我们对油茶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方法。
【关键词】油茶、无性系、花期观察、花粉活力测定、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花期观察方法、花期观察结果、花粉活力测定方法、花粉活力测定结果、分析讨论、研究总结、展望未来、研究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油茶是一种常见的果树,其主要以无性系繁殖。
繁殖过程中,花期观察和花粉活力测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目前对于油茶无性系花期观察和花粉活力测定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有必要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油茶无性系花期观察和花粉活力测定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油茶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也可以为油茶的栽培和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对油茶无性系花期观察和花粉活力测定的研究,我们可以探讨油茶繁殖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繁殖技术,提高油茶的产量和质量。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3个油茶无性系的花期观察和花粉活力测定,揭示油茶的繁殖特性,为油茶的栽培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油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2 研究目的油茶是我国的特色树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而油茶无性系的繁育和利用对油茶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油茶无性系的花期观察和花粉活力测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油茶植株的生长发育过程,为无性系的选育和种质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3个油茶无性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花期表现及其花粉活力,为油茶的遗传育种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青田县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及经济效益分析

203
第18卷第2期 Vol.18 No.2
南方农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24年1月 Jan. 2024
要原因。油茶林生长环节,易受到病虫害的不良影响, 导致油茶无法健康生长。青田县在油茶病虫害防治工 作中,具体可选择以下措施。1)化学防治。通过化学 药物对油茶病虫害进行防治时,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病 虫害种类,定期更换药物,提升防治效果,促进油茶 健康生长与产量提高。例如,油茶炭疽病、煤烟病属 于青田县较为常见的油茶病害,在油茶炭疽病防治环 节,可选在每年 3 月,进行 2% 茶枯浸液与波尔多液 的混合喷施防治。防治油茶煤烟病时,应在油茶树表 面喷施 38% 乐果乳油 1 500 倍液,可获得较好的防治 效果。2)生物防治。具体是在油茶林中引入害虫的天 敌,也可通过人工繁殖天敌,对害虫进行针对性预防。 例如,可引入鸟类、蜘蛛等捕食性天敌,也可引入寄 生蝇等寄生性天敌。不过为避免影响到生态环境,需 要科学控制引入情况。这种方式在应用时,往往花费
4.2 收益情况 表 2 为改造前、后的收益情况。由表 2 可知,经
实际改造,3 块试验地综合收益均比改造前要高;且 在后期生长中,还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由此可见,油 茶低产林改造技术的实施,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试验地
地块1 地块2 地块3
表 2 改造后收益情况 单位:万元来自总收益改造前改造后
7.35
9.37
3 青田县油茶低产林改造措施
收稿日期:2023-12-11 作者简介:卓冠杰(1990—),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资源 调查与监测。E-mail:279886256@。
青田县在油茶低产林改造过程中,可从林地清理、 密度调整、垦复、配方施肥及高接换冠等方面入手, 实现油茶高产的目标。
油茶造林技术密度

油茶造林技术密度
油茶造林技术密度主要取决于立地条件、油茶生长发育特性以及经营目的。
在土壤肥沃的山脚及平坦地区,种植油茶林的密度通常是行距3米,株间距2.5~3米,每亩可种植75~90株。
而在土壤肥力较差或坡度较大的地区,种植密度则是行距3米,株间距2~2.5米,每亩可种植90~110株。
此外,造林密度也可以通过株行距来表示。
例如,纯林初植密度适宜的株行距有 2.5m×2.5m、2.5m×3m 和3m×3m。
而油茶造林一般栽植密度为111株/亩,株行距为2×3米。
当坡度为20~25度时,密度可以按株行距为2.5×3米(89株/亩)栽植,即沿水平带间距带间距3米,沿坡向间距2米,最终每亩保存株数111株以上。
综上所述,油茶造林技术密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在实际操作中,建议结合当地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以制定出最适合的种植密度方案。
镇安县油茶造林试验

镇安县油茶造林试验吴小丽;马志军【摘要】在镇安县采取单因素设计,进行了不同栽植时间和整地方式对油茶栽植成活率、保存率及幼树生长量影响试验,结果为栽植时间对栽植成活率、保存率、幼树生长量均有影响,其中秋季栽植最有利,其次为初冬栽植,春季栽植效果最不好;穴状整地在成活率、保存率、幼树生长量方面的表现都优于全面整地.建议镇安县栽植油茶适宜于在秋季,采取穴状整地方式.【期刊名称】《陕西林业科技》【年(卷),期】2019(047)004【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油茶;造林;成活率;生长量;镇安县【作者】吴小丽;马志军【作者单位】商洛市飞播管理站;商洛市退耕还林管理办公室,陕西商洛 7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27.32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茶科油茶属常绿小乔木,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之一,分布于亚热带及北亚热带,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1]。
除观赏外,花多用于食品、化妆品、饮料等方面[2-3],是集食用、保健、化工、轻工、食品、饲料、工业为一体的生态与经济优良兼用树种,在商洛市引进已达400多年。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环境绿化美化的要求,特别是保健食用油的消费日益增加,对茶油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是,在商洛市栽植成活率低、面积不足、产量小成了油茶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给茶区群众和栽植施工单位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经过多年探索试验、总结分析,我们初步掌握了油茶栽植技术,现将有关结果总结如下。
1 试验区概况试验区位于北亚热带边缘的商洛市镇安县境内,北纬33.8′~33.48″57′,东经108°34″35′~109°36″51′。
属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平均海拔500 m以下,年均气温12.3 ℃,年均日照时数1 947 h,年降水量800~1 100 mm,年均无霜期218 d。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干热风、连阴雨、霜冻等。
油茶造林技术探讨

油茶造林技术探讨摘要本文主要从造林地选择、清山整地及施肥、苗木选择、起苗、运输、假植、上山栽植、补苗、抚育各个环节对异地调苗油茶造林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油茶;造林;技术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因其种子中可提取的茶油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故有“东方橄榄油”的美誉。
油茶除食用外,在工业、医药、化妆品等多个领域还有多种用途。
近年来油茶造林在全国发展迅猛,良种油茶苗供不应求,导致使用油茶裸根苗造林甚至从异地调运裸根苗造林的现象十分普遍。
油茶裸根苗造林需要成熟的造林技术支持,才能确保造林成功,本文结合生产经验,对油茶裸根苗异地调苗造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
1造林地选择油茶造林地海拔不高于400m,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坡度平缓的造林地为最宜。
如碱性土壤、积水或光照不足的谷地不宜选作造林地。
2清山整地、放肥清山采取皆伐的方式进行,全面清除杂灌木,烧净树枝丫、杂草及灌木。
可采取人工开挖种植穴:株行距2.5m×2.5m,每667m2植106株即可。
开穴规格为50cm×50cm×50cm,穴底长、宽各至少要求在35cm以上。
此工序须在春节前后完成。
放肥时,每穴施放1kg油茶专用基肥。
表土回填至1/3时,应与基肥充分搅拌均匀,扩穴至60cm×60cm后,盖满土,盖上的虚土必须高于旁边的实土线,成馒头形,要防止工人将成块的草皮弄进种植穴中且土壤须细碎。
3苗木苗木选择最好是国家认定的油茶良种,并提议选用气候带相符的良种。
国家认定的油茶良种包括有:湘林系列、广西岑软系列、长油系列和赣油系列等,采用多个优良品系造林品系数量最好在5个以上。
要选择健壮、充分木质化的,且根系发达、须根丰富的苗木,沙壤土或轻壤土上育出来的油茶苗是最好选择。
粘质土上育出来的油茶苗虽直根发达,但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少,上山成活率大打折扣。
要求1年生苗木地径达到0.2cm以上,高在20cm以上;2年生苗地径0.4cm,高40cm以上。
柳州市柳江区“油茶+N”模式下油茶与桉树混交造林技术

为扩大油茶种植面积,完成油茶造林任务,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于2022年印发《“油茶+N ”复合经营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在全区大力推广“油茶+N ”复合经营技术,实现一地多用,破解油茶造林用地难题。
柳江区是广西柳州市的油茶适宜种植区之一,但近年来面临油茶造林用地不足、油茶种植产业发展后继乏力的困境。
因此,推广“油茶+N ”复合经营模式,开展油茶与桉树大径材林复合经营,对于摆脱柳江区油茶造林用地困境,实现油茶与速生桉产业共同发展,推动油茶“双千”计划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现状柳江区位于广西中部、柳州市西南部,油茶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林树种。
柳江区自然资源局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全区林木面积78622.73hm 2,其中松树面积3251.87hm 2、速生桉面积52091.46hm 2、油茶面积480.6hm 2。
柳江区油茶种植发展主要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是2013年以前,零星分布、少量留存;第2阶段是2013—2014年,实施油茶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共造林210.2hm 2,现保存面积67.3hm 2;第3阶段是2015—2019年,林农在村旁、路旁零星种植油茶,基本不成林;第4阶段是2020年开展油茶“双千”计划至2022年,共造林286.7hm 2。
2023年,柳江区油茶新造林任务目前已经完成126.7hm 2。
柳江区油茶主栽品种为岑软2号、岑软3号,还有部分油茶林为湘林27号、岑软24号、香花油茶。
2实施“油茶+N ”模式的必要性自实施油茶“双千”计划以来,柳江区逐步加大油茶种植力度,扩大油茶种植规模。
2023年,广西实施《广西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达给柳江区2023—2025年的油茶新造林任务分别为400hm 2、400hm 2、533hm 2[1]。
柳江区进一步发展油茶种植产业,绕不开林地面积的限制问题。
目前,柳江区有宜林荒山荒地面积不足133hm 2,需要更新改造的有林地面积较少,且当前宜林荒山荒地已经难以满足螺蛳粉(竹笋)基地建设任务的需求,可供发展油茶种植产业的林地资源严重不足。
油茶的种植及成林管理技术

提高,油茶越发得到人们的喜爱,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呈现出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
越来越多的农民想要通过种植油茶来提高生活质量,基于此,我们对于油茶的高产种植技术展开了研究。
一、油茶的种植技术1、林地的选择油茶具有喜酸性的特征,因此在PH值在5.0-6.5的酸性土壤中最宜生长,种植的林地一般选在红黄壤的地区。
还要保证种植油茶的土壤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排水性,尽量避免选择在砂性土以及排水不良的粘性土上种植。
选择的土地土层要深厚、疏松,要实现油茶的高产最好选择土层厚度在一米以上的土地,最好选择在缓坡上种植,因油茶还具有喜温性,因此选择在向阳坡或半向阳坡最为适宜,种植林地要面积充足,种植时最好连片种植,便于管理。
2、整地在选择合适的林地以后,种植前一个月要进行整地,油茶的种植土壤需要保持一定的透气、疏松以及熟化以后才能够进行种植,对种植的土壤进行开垦,保证杂草和石块处理干净。
翻耕土壤维持在30cm左右的深度,保持油茶种植的行距维持在3米左右,株距维持在2.5米左右,植穴呈60cm边距的立方体。
用机械对土地进行深翻,为了保证深翻能够完整,选地最好在缓坡。
3、施基肥在整地结束并做好植穴以后,要对翻耕过的土地施基肥,在穴位底部施用2千克的有机肥,肥料中应富含活性物质以及微量元素,与土壤充分混合,然后将含有腐殖质的表土回填进植穴中,覆土需高于水平地面20cm左右,可促进油茶高产。
4、造林①造林方法油茶造林主要有容器苗造林和裸根苗造林两种方法,容器苗造林与裸根苗造林相比成活率较高,其因为油茶畏寒,容器苗造林不受天气的影响,使得油茶能够更好的生长,但容器苗造林的成本较高。
而裸根苗造林的成本低廉但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导致幼苗成活率较低,因此,为了使得油茶的成活率更高,达到提前结果的目的,还是建议使用容器苗造林的方式,提高油茶幼苗的成活率。
②造林时间油茶具有明显的喜温性,因此最适合造林的季节大约在立春到惊蛰期间。
若选择裸根苗造林的方式,要注意避开霜冻天气,且应当随起随造,提高油茶的成活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茶不同密度造林试验研究
摘要开展油茶不同密度造林试验,试验林经过10余年的管理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油茶表现不同的生长特点,不同密度对产量、生长环境、林分健康有着较大的影响。
株行距为2.0 m×3.0 m,密度1 650株/hm2,单株产量由低向高提升,稀密度前期单位面积产量低;株行距为1.5 m×1.5 m,4 500株/hm2高密度林分株数产量由高逐步降低,林分环境由透光向蔽光性转变,树冠萎缩落叶,试验中过密林分产量早期单位面积产量高,后期单位产量逐步降低等特点。
关键词油茶;造林密度;生长;产量
黎平县是贵州省油茶主要产区之一,也是主要经济林树种之一[1]。
现存的油茶林由于林农在经营管理技术上较滞后,由于密度过大等因素,现有的油茶林分基本处于低产现状。
为探索油茶高产途径,黎平县在引进油茶新品种造林时,开展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油茶密度试验林经过12年经营管理研究,不同密度表现出不同生长特点,林分结构变化,环境条件变化,在产量上具有较大差异。
通过开展油茶密度试验,优化油茶种植密度,为推动油茶产业有效发展积累了经验,在油茶产业发展中能提供技术保障[2-3]。
本密度试验仅在生产中作参考,根据培育目的、投资情况和经营措施不同,在油茶建设中可采取不同的造林密度。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贵州省东南边陲高屯镇小里村,距县35 km。
是云贵高原东南缘苗岭山脉向湘、桂低山丘陵过渡区域,清水江水系流域。
地处东经108°37′~109°31′,北纬25°44′~26°31′,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海拔500 m,坡度15~20°,成土母岩为碳酸岩,土壤为黄红壤、深厚肥沃,微酸性,保水保肥力强,通气性能好,有机质含量高,属中亚热带季风温暖湿润气候区,年平均降水日数189 d,年降水量1 300~1 600 mm,其中夏季为468.1 mm,空气相对湿度83%。
年均日照时数1 290.3~1 575.4 h,年均气温15.6 ℃,年均有效积温为5 712.7 ℃,无霜期279 d。
试验地面积3 hm2。
1.2试验设计
2002年春季造林,在同一造林地开展油茶密度试验,在林地上设3个造林密度处理,分别为:株行间距为1.5 m×1.5 m、密度4 500株/hm2(A);株行间距1.5 m×2.0 m、密度3 300株/hm2(B);株行间距2.0 m×3.0 m、密度1 650株/hm2(C)。
每个密度试验面积为1 hm2。
造林苗木为二年生油茶良种优质苗木。
造林整地方法采取带状加大穴进行整地,带状宽80~120 cm。
水平带状加穴状整地,种植穴规格为60 cm×60 cm×40 cm,每穴施底肥复合肥250 g。
呈“品”字形
配置。
林地管理以除草松土为主,每年抚育2次。
1.3测定内容与方法
营建试验林12年,进入丰产期连续5年对不同密度测产,对当前的林分现状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在试验地各密度随机抽取15株对产量逐株称重,重复3次,计算出单株平均产果量。
对不同密度试验林分进行全面调查,调查株行距覆盖度、林分郁闭度、透光性、透气性,测量树高、地径、冠高、冠面、枝下高、枯冠、枯枝、花芽数、产量等经济指标。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密度对油茶生长量的影响
林分生长特征主要针对树高、地径、冠幅的生长量对不同密度的影响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3种株行距密度处理的油菜树高、地径差异不大;处理A、B冠高分别为107、147 cm,与处理C冠高177 cm比较,分别相差70、30 cm,具有明显的冠高差异;处理A、B冠面分别为1.9、2.2 m2,与处理C冠面3.1 m2相比,分别小1.2、0.9 m2,差异较为明显;高密度林分在生长后期将会严重影响林分健康生长以及产量。
2.2不同密度对油茶树体健康生长的影响
林分树体特征主要指的是不同密度林分内部树木受到阳光影响的健康程度[4]。
对林分的枝下高、冠高、冠面、树枝的健康进行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3个处理枝下高无明显变化。
树枯冠高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处理A、B冠高干枯程度分别为68、59 cm,处理C为0;处理A、B二级侧枝荫蔽枝现象较为严重,平均分别出现8、5个,有的干枯脱落,有的仅保存2~3片叶,基本没有新陈代谢的作用。
后者树体生长空间大,四周保持完整的光照面,处于正常生长,枯枝数基本为0。
处理A、B荫蔽枝增多也是造成产量降低的重要因素。
2.3不同密度对油茶产量的影响
林分产量是表现林分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2008年连年对试验林的不同试验产量进行调查比较,各年产量调查结果见表3。
该试验林到2008年进入丰产初期,当年为丰年,不同处理林分的产量也所有不同,处理A高密度产量达到2 058.0 kg/hm2的高产量、处理B中密度产量达1 509.0 kg/hm2、处理C稀密度产量达到754.5 kg/hm2。
到2009年后,由于连年对试验林进行采摘穗条,每年人工采摘近2/3的春梢,树冠生长量受到严重的影响,高密度林分到后期树冠交错,产量逐年降低。
特别是进入2012年、2103年高密度产量大幅度下降,稀密度产量保持平稳状态。
2.4不同密度对油茶花、枝、叶物候的影响
对试验林3种密度的春梢着花数、春梢枝长、春梢叶片数进行物候调查。
从表4调查结果看出,处理A、B油茶单株着花芽数分别为537、622个,与处理C相比减少近1/2,差异非常明显。
叶片、春枝生长受到近几年严重采穗影响,3个处理差异不大。
2.5不同密度对油茶生长环境的影响
对试验林3种株、行距间密度林分的行间距、株间距、郁闭度、林下状况进行调查。
从表5可以看出,处理A行间距和株间距短,树冠生长交错封行快,株间、行间被树冠覆盖,郁闭度达到100%,林地达到全覆盖;处理B行间距较前种宽,行间距空间余25 cm,株间距短,已进入交错状态,郁闭度达85%。
处理A、B林下已通透亮脚,地面无杂草生长,无投影透光空隙。
处理C种植行间宽,株间还未封,行间还保留120 cm空隙,透光度较高,树体四周阳光面达到100%。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油茶试验株行间距1.5 m×1.5 m、密度4 500株/hm2;株行间距1.5 m×2.0 m、密度3 300株/hm2 2种密度进入丰产期,随着树龄增大,树木长高,树冠扩大,行间、株间空隙逐步缩小,树冠树枝交叉,林分光照、透风、透气受到严重影响,造成林下荫蔽,树枝干枯、树叶脱落,树冠枯萎,整株数仅有树冠面及上部阳光面有树叶树枝,着花数减少、有效挂果面逐年萎缩,产量急速降低。
油茶试验基地2 m×3 m规格处理目前来看,行间还保留1.2 m左右空隙,还处于高产林分环境,没有受到光照、透风的影响,产量基本保持稳产。
再往后3年,株间冠幅也要交叉,树枝、花芽、挂果将要受到光照的影响,产量也将随之减少。
3.2讨论
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以提高油茶造林效果。
(1)调整密度。
密度试验林树龄属中幼林期,油茶为灌木和小乔木树种,特别是嫁接苗木营建的林分,树冠生长优势较大,该树龄正是丰产期,也是树木生长旺盛期,还需要有充足的光照,具有良好关通透性、通气性的生长环境。
因此,要对株行间距1.5 m×1.5 m、2.0 m×1.5 m的林分进行及时调整,采取隔行隔株疏伐改造,调整后保留1 110株/hm2,改善林木生存环境,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
(2)垦复恢冠。
垦复恢冠是培冠的重要措施[5]。
试验林地为缓坡地,对林地要进行全垦,垦复在冬季开展。
2.0 m×3.0 m种植规格的油茶株间树冠覆盖面积宽、不便操作,可采取行间垦复,垦宽不低于1.0 m,对3.0 m×2.0 m种植规格的油茶已调整密度的地块采取株间垦复,垦复宽度不低于1.5 m,深度为15~20 cm,挖翻疏松的土块打成小块。
(3)施肥促冠。
施肥促冠是恢复树冠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6]。
在截干的林分在行间施肥或未调整密度的林分,结合垦复,将肥料撒入地面再垦复翻入土里。
施用的肥料为速效肥,即氮、磷、钾西洋复合肥(15-15-15),截干的林分施肥500 kg/hm2,未调整密度的林分1 500 kg/hm2。
根据油茶果实发育过程按季节进行施肥,在6—9月施抽枝肥、促果肥和促花肥,冬季或早春可结合垦复进行冬季施肥,促春芽抽梢,春枝粗壮。
4参考文献
[1] 姚小华,庄端林,王开良,等.图说油茶高效生态栽培[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9:4-6.
[2] 申巍,杨水平,姚小华,等.施肥对油茶生长和结实特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2):239-242.
[3] 杨承荣,杨正怀,严明先,等.长林油茶无性系引种试验[J].林业实施用技术,2011,3(1):22-24.
[4] 姚小华,黄勇著.小果油茶资源与遗传多样性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 施延喜,占代飞,胡炉魁.油茶无性系良种栽培和质量技术管理[J].林业实施用技术,2011,3(1):22-24.
[6] 傅子照,庄卫东,林文忠,等.不同嫁接处理对油茶高接茶花接穗生长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7):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