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人类学概论真题

11年人类学概论真题
11年人类学概论真题

2011年民族学/人类学概论

一、概念题(4*9分)

1、南方古猿阿法种:

南方古猿是目前为止能够确认的最早的人科成员,南方古猿阿法种是最早的南方古猿。南方古猿阿法种形态纤细优美,躯干男女差别很大。南方古猿经常使用天然木石,从事采集和狩猎,处于原始群时期。标志从猿到人的过渡状态,在前一步就达到真人地位了。

2、观察与参与观察

观察:是搜集第一手资料的基本方法。

参与观察:人类学研究中搜集第一手资料的最基本方法。被视为传统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征之一,由英国人类学家马凌诺夫斯基创立。它要求观察者在较长时间内置身于被观察者的社区中,通过参加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的成为其中一员。通过参与观察,调查者可以了解到被调查社会的结构以及社会文化中各因素间的功能联系。

3、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人类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一般意义上,人们认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4、文化变异

文化变异即文化的变迁,指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不同民族间接触而引起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

二、简答题(4*16分)

1、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探索有哪几种说法?

1)劳动创造说:恩格斯说,猿到人的转变决定性因素是劳动。类人猿的直立行走和前肢解放起决定性作用。

2)劳动“推动力”说:劳动是猿到人的主要推动力,但并不反映事物内部矛盾,不能说是人类起源的内因。

a.突变选择说:

突变: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生物基因及性状变化);

选择:保留有利的、淘汰有害性状的过程(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隔离:地理(空间)隔绝→生殖隔离→物种(生殖隔离的种群)。

2、什么是社区?

社区研究方法是从人类学对近现代部落社会调查研究中产生的,是田野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社区包括三要素:人群、人群所居住的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或文化,社区调查是为了揭示民族社会某一层面文化的全貌;个案

法虽然以个体为调查对象,以个人或家庭为调查单位,但其目的在于通过个体去发现整体,通过对个案的调查,探求一个社区群体文化的构成。

3、何谓盟旗制度?

盟旗制度是清朝政府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的封建统治制度,是根据满族八旗制度的组织原则,在蒙古族原有的社会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旗有总管旗、札萨克旗和喇嘛旗之分,以札萨克旗为最。旗为军事行政合一组织。旗为盟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盟长不能直接干预各旗事务。盟、旗之上有清政府驻防将军事、都统、总管、大臣的管辖。盟旗制度是清政府统治制度的组成部分,直到1945年才彻底废除。

4、文化结构说的观点?

1、二元结构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源于苏联学术界,50年代以来为中国学术界接受。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及其创造方式,包括劳动工具和人类为满足衣食住行等各种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精神文化是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成果,包括思维、语言、知识,以及属于上层建筑中的哲学、科学、伦理、道德、教育、法律、制度、风俗习惯、宗教、文学艺术等。

2、三元结构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或实物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

3、四元结构说——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或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三、论述题(2*25分)

1、试述语言学与民族学、人类学的关系。

语言和民族固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在广义的文化这一宽阔的背景中,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①斯大林所讲民族所下的著名定义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质素曲稳定的共同体”。②语言之所以是民族的重要特征,还在于民族的其他特征,一般要通过语言才能得到体现。③在民族特征中,语言还是最稳定、变化最慢的一个。

两者之间关系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应该从两个角度去认识。第一,虽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这一语言并不一定为该民族所独有。第二,同一民族操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例子亦非罕见。如我国甘肃省的裕固族,总人口仅有1万余人,却分别使用三种语言,西部地区的人讲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部地区的人讲恩格尔语,属蒙古语族;还有千余人讲汉语。

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我们要借助语言学知识来研究民族学,就必须解决好方法问题。有鉴于此,国内外学者早就开始注意总结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民族学的具体规律,注意在语言学和民族学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方兴未艾的语言民族学。从学科分类上讲,语言民族学不同于民族语言学。民族语言学属于语言学范畴,语言民族学在出发点和归宿上都与民族语言学不同。语言民族学属于民族学范畴。值得指出的是,语言民族学和语言学都是交叉学科。二者在研究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往往不像学科分野所规定的那样界限分明。

语言民族学在我国的主要方法:

(1)音位记音法。这原是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功,但因为民族学者的调查也要求首先记下语音材料,所以它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的基础。准确地记录发音人的语音是用第一手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考据和论证的先决条件。当然,民族学并不一定要求调查者像语言学家那样全面地归纳和描写某种语言的整个音位系统,但它确实要求调查者对于所要论证的语言材料(特别是语词)做出准确的记录,而且这种记录必须用世界语言学界公认的国际音标进行。音位记音法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而且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一把打开民族语言资料宝库的钥匙,为民族学的研究和论证工作开辟一个新天地。因此,我们要求民族学工作者下苦功夫熟练地掌握国际音标的整个系统。

(2)词义分析法。就是通过对词义特点的分析来认识其中包含的民族和文化特点,这一方法的认识论基础在于民族语言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紧密联系。历史语言学的先驱格里姆曾讲过两段足以振聋发聩的名言:一是“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二是“关于各个民族的情况,有一种比之骨头、工具和墓葬更为生动的证据,这就是他们的语言”。词义分析法的主要对象包括:第一,词的多重涵义;第二,复合词的构造反其涵义,第三,亲属称谓的外延;第四,借词;第五,词汇系统构造中的涵义。

(3)同源词比较法

如果某个词在不同语言或方言里是同源的,那就说明讲这些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人曾共同使用过该词。事实上,这也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确定语言谱系的重要依据。

(4)词源考证法。

在民族学研究中,我们有时要对某一种语言现象的来源问题进行考证,以弥补其他方面材料的不足。掌握这种方法有时能对民族学工作者论证民族史上的一些事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常被民族学家考证的语言现象是地名和民族名称,其中地名尤为重要。

2、如何看待中国少数民族的不平衡性特点?

(1)不平衡性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1各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复杂,表现出极不平衡性。2某一个民族自身社会发展也极不平衡。3不同民族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

(2)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缩影。中国少数民族中的落后社会形态一直残留至20世纪50年代初。

(3)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的特点:多、长、大、边、穷。

中国少数民族的特点:

(1)不平衡性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2)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缩影。中国少数民族中的落后社会形态一直残留至20世纪50年代初。

(3)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的特点:多、长、大、边、穷。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大纲

目录 《影视剧改编》073029 (1) 《中国古代文学》073037 (10) 《电影理论A》073046 (16) 《戏剧文本分析》073055 (17) 《影视剧作1》073057 (20) 《影视剧作2》073058 (22) 《影视剧作3》073059 (24) 《影视剧作4》073060 (26) 《影视剧作5》073061 (29) 《影视剧作6》073062 (30) 《电视文案1》073063 (32) 《电视文案2》073064 (35) 《非虚构类短片创作》073071 (37) 《虚构类短片创作1》073072 (38) 《虚构类短片创作2》073073 (40) 《电视剧原理》073075 (41) 《中国电视剧史》073076 (43) 《外国电视剧》073077 (46)

《影视剧改编》073029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73029 英文名称:Adaptation of film and teleplay 授课对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开课学期: 6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影视剧作 教学方式:讲授、读片(文学作品与影视剧对比分析)、课堂讨论相结合。 课程简介:影视剧改编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结合中外影视剧改编作品的实例,讲授影视剧改编的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和主要方法,对古今中外各种叙事性文体(如小说、戏剧、戏曲、叙事性散文和叙事诗)的影视剧改编个案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评析。另外还可根据影视剧改编作品的发展现状适当增加网络作品的改编和“红色经典”的改编等内容。本课程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影视编剧技巧和具备了古今中外文学的基本修养之后必修的一门关于影视剧再创作的实用方法论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再创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应通过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原著与其影视剧改编作品的对比剖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改编原则和一些实用有效的改编方法和技巧,并通过指导学生的具体改编实践,使学生的影视剧改编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以后的影视剧改编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要求教师对典型的影视剧改编作品进行精细独到的剖析和总结,要求学生结合课程需要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观摩相关的影视剧改编作品。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影视改编的挑战性、改编对象的选择(2学时) 重点内容:文学与影视剧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的差异 第二章影视改编的基本原则(2学时) 重点内容:相似性、整体性、典型化、影视化 第三章忠实与改造——影视改编尺度的把握(4学时) 重点内容:当代性、独创性 第四章影视改编的基本方式(4学时) 重点内容:移植式、近似式、注释式等

自考社会学概论1-4往年真题练习答案

第一章往年考题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孔德认为,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的是( A )1-37 1304 A.社会学 B.哲学 C.生物学 D.数学 2.罗伯特·默顿的代表著作是( B )1-44 1304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的作者是社会学家( D )1-45 1304 A.米德 B.霍曼斯 C.弗洛伊德 D.布劳 4.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主要著作是( C )1-47 1304 A.《实践与反思》 B.《国家精英》 C.《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D.《社会的构成》 1.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的创建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B ) 1-41 1307 A.卢卡奇 B.涂尔干 C.托马斯 D.孔德 2.塔尔科特·帕森斯的代表著作是( A ) 1-44-1307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D ) 1-45 1307 A.布劳 B.霍曼斯 C.阿多诺 D.戈夫曼 4.安东尼·吉登斯的代表著作是( C ) 1-46/47 1307 A.《实践理论大纲》 B.《合法行危机》 C.《第三条道路》 D.《词与物》 5.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学者是( D ) 1-48 1307 A.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1.孔德编写的社会学著作是(A)1-36 A.《实证哲学教程》B.《实证社会学教程》 C.《实证科学教程》D.《实证社会科学教程》 2.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是( A ) 1-37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3.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A ) 1-39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韦伯 D.孔德 4.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 D ) 1-42 A.马克思 B.孔德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 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 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 B.文化中心论 .文化普同论 D.种族主义C.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 B.社会学 C.民族学 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 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6.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二、选择题 有目的的对当地的日常活动、生活礼仪、人际交往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这是哪种方法?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2008年中山大学人类学概论考研真题笔记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011921140.html, 1考研高分学姐总结出的考研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考研政治的试题分为两大部分,在答题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法。在历年的研究生考试中,各位考研高人得出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都是值得借鉴的。在经历考研并且成功之后,针对这类问题结合我的经历,我总结出两类题型的解答技巧,与大家分享。 题型1评价分析型 题型特点:评价分析型选择题一般以引文作为材料,引文的内容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该类题目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这类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出现最多,所考查的知识点本身并不难,但对考生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扎实掌握政治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要注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学素质的培养以及审美素养的提高。 解题诀窍:对这种类型选择题,考生要能够理解引文中蕴涵着哪些观点,这些观点正确与否,引文中的错误是什么,错误原因又是什么。要特别注意:(1)如果题目是考查考生对引文的理解,那么判断备选项是否正确并不是以这个备选项所显露的“事实”正确与否为依据,而是以该备选项的观点是否蕴涵在材料中为依据。即使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也可能选。(2)如果题目是考查分析引文中作者的观点是否错误及其原因,要注意分析的角度,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还是站在材料的作者或漫画中的人物的角度。 题型2因果关系型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011921140.html, 2题型特点:因果关系型选择题主要是分析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原因、目的、影响。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知道结果考原因,题干为果,选项为因。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或是一因多果。常用引导语是“因为”、“其原因是”、“之所以”。另一种是知道原因考结果,其引导语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因此”、“所以”等。其中在考查原因时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解题诀窍 1.要分清是考查原因还是考查结果。解答因果关系选择题,应把题干和备选项结合起来分析,找好切入点。如果题干为因,备选项应该是此原因的结果;反之亦然。问结果的选择题的选项都比较发散,往往是“一因多果”。 2.要正确理解题目常用各种原因的含意,把握和理解各种原因的区别与联系。 (1)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一般来说,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诸多因素中事物发展的客观因素是客观原因,而人的因素是主观原因。 (2)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有时不止一个,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如果题目要求分析主要原因,那就要对选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主要原因。 (3)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客观规律的要求。

人类学参考书目汇总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斯基 《安达曼岛民》拉德克里夫-布朗 《努尔人》埃文斯?普里查德 《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文学科的实验时代》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 《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露丝?本尼迪克特 《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做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玛格丽特?米德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玛格丽特?米德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研究》林耀华 《他者的眼睛——人类学入门理论》罗伯特?莱顿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 《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李亦园 《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乔健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夏建中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马文?哈里斯 《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主编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

《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阿拉腾 《礼物》马塞尔?莫斯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E?杜尔干 《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西敏司 《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朱晓阳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阎云翔《裸猿》莫里斯?戴斯蒙维 《人这动物》 《穿裤子的猴子》 《传统的发明》 《原始文化》 《金枝》佛雷泽 《黑猩猩在召唤》珍妮?古多尔 《文化人类学基础》 《语言论》萨皮尔 《第二性》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塞维斯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 《后现代时代中的文化理论》马文?哈里斯 《母权论》巴霍芬 《原始婚姻》麦克伦南 《古代史研究》麦克伦南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2011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2011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2011年(下)版本 平时作业题、期末考试型及分值 一、名词解释共2题,每题5分,合计10分 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合计20分 三、简答题共2题,每题15分,合计30分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合计40分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交往 2、符号相互作用论 3、社会角色 4、初级社会群体 5、核心家庭 6、社会组织 7、越轨行为 8、集体行为 9、社区 10、城市化 11、人的社会化 12、社会控制 13、社会问题 14、社会保障 15、全面调查 16、家庭功能 17、主干家庭 18、历史循环论

19、趋同理论 二、填空题 1、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到“社会学”这一名词。他被尊称为“西方社会学之父”。 2、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也称杜尔克姆)著有《自杀论》一书,他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利己的、利他的和(),用来说明社会潮流的不同变化对自杀率的影响程度。 3、霍斯曼是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这种理论将()视为商品,人们的相互活动是为了获得最高奖励。因此,人们在进行相互交往中,不会出现永远的赢家和输家。 4、现代主要社会流派有:结构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交换理论等。 5、马克思将人类需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生存、()、发展。 6、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7、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即是所谓的()。 8、一个人被迫中止某种角色,而将要承担的新角色与原角色截然不同的现象称之为()。 9、初级社会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最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是()。 10、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家庭结构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家庭规模()、家庭关系简单化,而它们斗鱼家庭成员数目的减少有关。 11、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有:()、目标、章程、领导体系、必要的物质基础。 12、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关于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分别是:财富、()与权力。 13、科层制(也叫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

中山大学人类学历年真题(1)

中山大学1998年试题:科目:人类学概论专业:民族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系谱分类法 2 民族共同语 3 游群(band) 4 参与观察 5 交表婚 6 双系继嗣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谈谈语言发展的原因? 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3.请评述你读过的一本人类学论著 三.问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你为什么报考本专业的研究生,入学后的学习计划怎样? 2.试论宗教的社会功能? 1999年科目:人类学概论专业:人类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民族共同语 2 语义 3 文化区 4 毕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克罗式亲属称谓制。 2.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 3.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4.怎么样理解劳动创造了语言?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论述你对涵化的理解。 2.试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000年科目:人类学概论专业:人类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萨皮尔—沃尔夫假说2单系继嗣 3 主干家庭 4 《萨摩亚人的成年》5 聚落考古学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怀特的新进化论。 2.简论文化相对论 3.简述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 三.论述(共45分) 1.评述你所读过的一本人类学名著(20分) 2.试举例说明文化变迁与文化适应(25分) 中山大学2001年人类学试题科目:人类学概论 二.简答题(6*10) 2.1什么是体质人类学? 2.2试述文化相对论? 2.3什么是亲属称谓? 2.4试述现代人类的体制特征。 2.5简论新进化论代表人物怀特的能量进化理论。 2.6简论刘易斯的“匮乏文化”。 三.问答题 3.1试论文化涵化理论并举事例说明。(20)

自考社会学概论1-4往年真题练习答案

第一章往年考题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德认为,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的是( A )1-37 1304 A.社会学 B.哲学 C.生物学 D.数学 2.罗伯特·默顿的代表著作是( B )1-44 1304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的作者是社会学家( D )1-45 1304 A.米德 B.霍曼斯 C.弗洛伊德 D.布劳 4.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主要著作是( C )1-47 1304 A.《实践与反思》 B.《精英》 C.《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D.《社会的构成》 1.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法的创建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B ) 1-41 1307 A.卢卡奇 B.涂尔干 C.托马斯 D.德 2.塔尔科特·帕森斯的代表著作是( A ) 1-44-1307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D ) 1-45 1307 A.布劳 B.霍曼斯 C.阿多诺 D.戈夫曼 4.安东尼·吉登斯的代表著作是( C ) 1-46/47 1307 A.《实践理论大纲》 B.《合法行危机》 C.《第三条道路》 D.《词与物》 5.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学者是( D ) 1-48 1307 A.梁启超 B.康有为 C.复 D.章太炎 1.德编写的社会学著作是( A )1-36 A.《实证哲学教程》B.《实证社会学教程》 C.《实证科学教程》D.《实证社会科学教程》 2.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是( A ) 1-37 A.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3.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A ) 1-39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韦伯 D.德 4.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 ( D ) 1-42 A.马克思 B.德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的英文单词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这说明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最经典的是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早期人类学(16~20世纪)的特征:人类学=人体测量学、人种学→体质人类学。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广义)。文化人类学(广义)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重在研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特征,以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己任,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虽然人类学这个词在16世纪就出现了,但“文化人类学”一词却是1901年由美国考古学家、曾任芝加哥自然史博物馆和华盛顿史密森学会人类学部主任的霍姆斯创用,当时指的是人类的文化史研究,1920年后,又将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纳入文化人类学范畴,也就基本奠定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田野工作,又常被称为参与观察,即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它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被视为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不仅是人类学史上第一本现代民族志著作,而且还对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了一次“马林诺夫斯基革命”,开创了人类学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现代田野工作的基石。《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西方世界兴起的产物:人类学主要是为帝国主义收集殖民地中关于土著人的情报。最典型的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所写的《菊与刀》。该书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该书最初是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由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这时的人类学更相当于外交学。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是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871年,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自首版以来,该书已成为人类学领域的经典。泰勒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引证大量的民族学材料,对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特别是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开创性研究,并且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发展阶段和脉络的见解。泰勒在书中对文化的界定至今仍是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基本框架。1881年他撰写的《人类学》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他给“文化”下过两个定义:其一,1865年在《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其二,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是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早期理论家。1893年,涂尔干出版了由博士论文完善而成的《社会分工论》,标志着他学术体系的建立。1897年,涂尔干的一部代表作《自杀论》出版。书中在研究自杀个案时,运用了统计学等量化分析的方法,涂尔干因而成为将定量分析引入社会科学的先驱,而《自杀论》也成为社会学案例研究的典范之作。 涂尔干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2009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01年 人类学理论 简答: 1简述莫斯的交换理论 2.简述结构主义人类学产生的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 论述: 1试述功能学派的理论要点、并分析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学术观点的异同。2试述米德萨摩亚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及有关问题的争论。 3.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和简单填空 1.整体论 2. 文化相对主义 3. 意义(meanings ) 4. 濡化 5. 人类学包括-- 分支A._B._C._D._ 6. 写出家庭术语的下分类别(3 种为限)A._B._C._ 简答 1.解说人类学如何研究文化的变迁(原因、过程、结果) 2.人类学宗教研究涉及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仪式及其功能的象征理论等,试说明之。 3.举出1940 年代几位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出版的田野工作代表作(3 本为限),并说明每本书主要依据的理论和作品大意。 04年 人类学概论 一填空 1 弗思(RaymondFirth)是____国人类学家,他六十多年前发表的______,1944年由中国学者____先生翻译成中文.

2 _____是美国人类学奠基人之一,他的_____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实生活中意义. 3 在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是_____和______.,这一学派通常被称为_____ 4 ____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其代表作_____叙述了文化的不同选择之路,明确了人类学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他 人文化. 二名词解释 <西太平洋航海者> 亲属称谓核心家庭成丁礼"船货运动"摩尔根 语言的谱系分类图腾信仰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古典进化论? 2 功能学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 什么是生态人类学? 4 马林诺夫斯基对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四论述题 人类学包括哪些分支,其内容如何?你认为研究人类学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原始文化> 莫斯(marcel Mauss)许琅(火字旁的)光多线进化论<文化的解释> 二简答题 1传播学派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主要理论? 2人类学实地调查(田野工作)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三论述题 1 试论摩尔根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和理论缺陷. 2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得克里夫-布朗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3 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 05年试题

20184月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解析

2017年4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的代表着作是()。 A.《社会分工论》 B.《资本论》 C.《社会学研究》 D.《社会静力学》 【答案】B 【解析】马克思的代表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三论之一;《社会学研究》和《社会静力学》是斯宾塞的代表作。 【考点】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社会学的创立 2.在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中,“五脏六腑”被费孝通用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这一术语借用于()。 A.哲学 B.中医学 C.生物学 D.物理学 【答案】B 【解析】“五脏六腑”是费孝通借用中医学的术语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 五脏:学会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各大学的社会学系、图书资料和出版物六腑:是说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六门基础课程,即社会学概论、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 【考点】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中国社会学百年 3.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问卷调查 B.文件法 C.非介入性研究法 D.统计报表 【答案】D 【解析】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是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考点】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4.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流,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是()。A.访谈法 B.典型调查 C.观察法 D.个案研究 【答案】A 【解析】访谈法: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流,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来考察事物或现象的知觉过程。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教学纲要

《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田野工作方法概述 第一章田野工作(3学时) 一、什么是田野工作 二、田野工作与人类学研究 三、田野工作的发展 第二章田野工作技术(6学时) 一、个体访谈 二、问卷 三、座谈会 四、观察 五、文献法 六、口述史 七、影像技术 八、田野日记 第三章田野工作程序(3学时) 一、确定研究选题 二、制定调查提纲 三、预调查 四、田野工作流程 五、田野工作总结 第四章田野工作的情感与伦理(3学时) 一、田野工作的立场 二、田野工作的情感 三、田野工作的伦理 第二部分田野工作技巧 第五章田野工作地点的选择与进入(3学时) 一、选点 二、进入 三、认同 四、融合 第六章参与观察(3学时) 一、参与 二、观察 三、记录 第七章访谈与个案(3学时) 一、对象选择 二、言语交流 三、个案写作 第八章田野工作报告(3学时) 一、材料审核 二、材料归类 三、材料分析 四、提出结论

第三部分田野工作方法分类表述 第九章乡村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乡村社会分类 三、田野感悟 第十章都市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都市社区特点 三、田野感悟 第十一章医学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对象的特殊性 三、田野感悟 第十二章旅游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民族旅游 三、田野感悟 第十三章影视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影视表达对象 三、田野感悟 第四部分田野工作方法个体表达 第十四章20世纪上半叶(4学时) 一、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的田野工作 二、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对云南田野作业 二、米德和弗里德曼在萨摩亚的田野 三、马凌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群岛上的田野第十五章20世纪下半叶(4学时) 一、乡村人类学的回访研究 二、斯蒂文?郝瑞教授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田野 三、保罗?拉比诺在摩洛哥的田野作业 四、乡村社会评估的田野作业

2020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2020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题干】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时间是()。【选项】 A.1918年 B.1928年 C.1938年 D.1948年 【答案】C 2.【题干】涂尔干认为,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是()。【选项】 A.有机团结 B.集体团结 C.个体团结 D.机械团结 【答案】A 3.【题干】属于塔尔科特?帕森斯的代表著作是()。 【选项】 A.《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B.《社会行动的结构》

C.《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 D.《团伙》 【答案】B 4.【题干】我国最早译介西方社会学论著的是()。 【选项】 A.章太炎 B.谭嗣同 C.康有为 D.严复 【答案】D 5.【题干】抗日战争期间,费孝通撰写的实地调查成果是()。【选项】 A.《禄村农田》 B.《化成镇的基层行政》 C.《金翼》 D.《芒市边民的摆》 【答案】A 6.【题干】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回答“为什么”的是()。【选项】 A.描述性功能 B.预测性功能

D.解释性功能 【答案】D 7.【题干】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 【选项】 A.自然科学法则同样适用研究社会现象 B.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 C.社会学研究应立足于宏观层面 D.提倡经验研究和社会调查 【答案】B 8.【题干】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选项】 A.个案研究 B.典型调查 C.实地研究 D.访谈观察 【答案】C 9.【题干】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推进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在()。 【选项】 A.1935年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

《人类学》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三、周学时:2-0 学分:2.0 四、预修课程:世界古代史 五、教学内容简介: 本课程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简史和主要理论学派三部分。介绍人类学学科体系,人类起源、人类和猿类的异同。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作为人类规范文化创造的婚姻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制度等以及作为精神文化的宗教艺术等形态进行考察。讲述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学派及其研究方法。 六、推荐教材:《现代人类学》,周大鸣、乔晓勤编著,重庆出版社,1990 《人类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周学时:2-0 学分:2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人类学课是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相关学科课程,也是文物及博物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听课、阅读讨论、实地调查、写读书报告,了解并掌握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其研究方法。 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一)人类学研究对象、相关学科、人类学产生简史3学时 (二)灵长目、人猿异同3学时 (三)人类在自然界位置、人类起源理论3学时 (四)人类进化谱系、化石证据、人种3学时 (五)文化的基本特征3学时 (六)作为研究方法的实地调查3学时 (七)婚姻的性质、功能,婚姻形态,其演变3学时

(八)家庭的性质、功能3学时 (九)亲属制度、亲属称谓3学时 (十)讨论课3学时 (十一)宗教的起源、性质3学时 (十二)艺术3学时 (十三)参观3学时 (十四)人类学理论、学派6学时 (十五)应用人类学3学时 (十六)课堂讨论、报告实地调查有关内容3学时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周大鸣、乔晓勤编著,《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0 3)《人类学词典》,吴泽霖总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4)(英)A. C..哈登,谬泗友译,《人类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5)(美)F.博厄斯,金辉译,《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6)(英)B.K.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7)(美)R.本尼迪克特,张燕译,《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概论(An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授课班级: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社会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课时及学分:36课时(每周2课时),2学分 课程类型:民族学专业专业基础课;社会学、博物馆学专业专业必修课;其他专业选修课 授课教师:王建民教授、潘蛟教授、张海洋教授、贾仲益副教授、刘明新副教授、倪威亮(William Nitzky)讲师、张曦讲师、董真袆讲师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节课程的讲授中都应当采用互动提问方式,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进行提问,征询学生对文化人类学所涉及到的一般常识性问题的看法,由教师引导进入更广泛的文化描述,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过程,希望在课程教学后段学生能够主动在课堂上提问,促进课堂良性互动的实现。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上,鉴于这是一门概论性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因此在本课程学习期间并未安排最能体现人类学学科特色的直接的田野工作实践活动,而将更多田野工作安排在以后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和人类学分支学科课程中。但是,在课程讲授期间,会组织学生利用课程以外自习时间,观看教师准备的人类学教学片。之所以将观看影片时间安排在课时之外,是考虑课程课时有限。若在有些院校或专业中,将课程量安排在54课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堂时间播放这些教学影片。 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辅以影视人类学资料和人类学专业教学辅助片。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教学内容和相关影像资料发展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目前,课程所使用的人类学专业影视资料主要有: Faces of Culture(文化的面孔,NOVA Films &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8),是一套系统的文化人类学概论教学片,每集约30分钟,通常是一个独立的专题或者一个分支人类学个案研究介绍,与教学配合十分紧密。 Warriors of the Amazon(亚马逊勇士,NOVA Films &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6),表现雅诺玛米人(Yanomami)宗教信仰和社会联盟状况。 The Ax Fight(斧战,Documentary Educational Resources, 1980),通过影视手段,展现著名人类学家(Chagnon)和蒂莫西〃阿什(Timothy Asch)对雅诺玛莫人(Yanomamo)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解析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 第一节自然、结构与符号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 一、新进化论 ( 1936年,《人创造了自己》,提出了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三段说。 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等术语:来描述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 使进化论得以从“蒙昧”、“野蛮”等民族中心主义色彩浓厚的描绘中解脱出来 试图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文化进化史观。 认为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而且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 1959年发表了《文化的进化》,该书是进化思想的总结; 怀特认为文化尽管是一种超有机体,但也可以通过能量测算来计算其发展过程。以能源的获取作为标准。这是构成怀特与摩尔根的不同之处。 (摩尔根,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和衡量的尺度)

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 文化发展的公式:C=E ·T C代表文化(culture),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T代表能源开发的工具与技(technology)的效率; 怀特认为文化是由技术、社会、意识形态三大体系构成的,其中技术体系决定另两个体系。 (1)单线进化论,主张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类似的发展阶段,只存在阶段的差别。 (2)文化相对论,与单线进化论完全相反,强调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否认各种文化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每个阶 (3)多线进化论,即他本人的立场,既主张进化,但又考虑到文化相对性。 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一、人类学 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在人类学的发轫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文化 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三、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人类学参考书目(已分好类,非常全面)

人类学参考书目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社会人类学导论》,(英)陆一士著,黄宣卫、容贵译,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85年。《人的创始纪——文化人类学的源流》,猛等编著,人民,1987年。 《当代人类学》,(美)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人民,1987年。 《文化和社会人类学》,(美)莫菲著,吴玫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P·K·博克著,童奇志译,人民,1988年。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著,,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庄锡昌、志民编著,人民,1988年。 《人类学史》,哈登著,廖泗友译,人民,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美)C·恩伯和(美)M·恩伯著,杜杉杉译,人民,1988年。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美)墨菲著,王卓君、吕辿基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王海龙、何勇著,学林,1992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著,高等教育,1996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演讲集》,周星、王铭铭,天津人民,1997年。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美)马尔库斯和费彻尔,王铭铭、蓝达居译,三联书店,1998年。 《社会人类学概论》,,(美)克拉克斯勒著,钟兆麟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年。 《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许杰舜主编,广西民族,2001年。 《文化人类学调查》,汪宁生著,文物,2002年。 《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教育,2002年。 《社会人类学》,朱炳祥著,大学,2004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英)奈杰尔·拉波特和(英)乔安娜·奥弗林著,鲍雯妍、亚辉等译,华夏,2005年。 《文化人类学》(第十版),(美)哈维兰著,瞿铁鹏、钰译,社会科学院,2006年。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人类学历史与理论》(修订版),(英)艾伦·巴纳德,华夏,2006年。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人类学的四大传统: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人类学》,弗雷德里克、安德烈·金格里希、罗伯特·帕金著,高丙中、王晓燕、欧阳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现代文化人类学》,石川荣吉主编,周星等译,中国国际广播。 《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纳日碧力戈,社会科学文献。 人类学交叉学科: 《人类学》,莫利斯著,周国黎译,今日中国,1992年。 《20世纪西方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金泽等译,三联书店,1995年。 《人类学导论》,金泽著,文化,2001年。 《人类学导论》,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