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二课时【创新课件】1

观察下面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新知 学习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铁
26
30
26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1 12 16 23 35 56
规律: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新知 学习
1.核外电子在核外分层排布, 并做高速运动; 2.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 全部质量,电子的质量相对 要小很多。
2Mg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2个镁离子
新知 学习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得到或失去电子转化为离子,离子 也可以通过失去或得到电子转化为原子。
镁(Mg)+ 盐酸(HCl)→ 氯化镁(MgCl2)+ 氢气(H2)
Mg
H+
Mg2+
H2
注意:原子核外的电子在化学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结合
分子、原子、离子间的转化 物质,如铜、铁、金刚石等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中子 质子
不带电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结构特征: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观察下面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新知 学习
原子种类 氢 碳 氧 钠 氯
质子数 1 6 8 11 17
中子数 0 6 8 12 18
核外电子数 1 6 8 11 17
1.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中子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核电荷数
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二课时)课件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
(电中性)
原子核(+)
质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离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概念 2、离子分类 3、离子的表示方法
三、原子、离子、分子的关系
作业:见课后练习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
≈ 16
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约为1.66×10-26 kg
铁的相对原子质量 =
9.288×10-27 kg 1.66×10-26 kg
≈ 56
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成正比,原子质 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越大。
该原子的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kg) 2、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一种碳原子实际质量的1/12 ( kg) (只是一个比值)
原子核(+)
质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如:
注意:并不是所有原子均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如氢原子原子核内无中子。
又如:
原子种类 氢
原子核
核外电子数 1
质子数
1
中子数
碳
氧
6
8
6
8
6
8
钠
铁
11
26
12
30
11
26
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与中子数无关)
1、相对原子质量 规定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 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 的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单位为 1,一般不写出。
例如:
氢的相对原子质量 = 1.674×10-27 kg ≈ 1
第3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时2

2.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体积小、质量小; (2)、原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的速 度越快。 (3)、原子之间有空隙;温度越高,原子运动 越剧烈,原子间的间隔也越大,这就是热胀冷 缩的原因。 (4)、原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即相互吸引, 又相互排斥。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单个原 子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3、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的种类不变, 改变的是分子间的空隙。
煮沸
水煮沸,水分子的种类不变,水分子间的 空隙变大。
4、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 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分解
组合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水通电,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 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分解
相互关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解为构成它的 原子。
8﹑用微粒的观点看纯净物和混合物
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多种分 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空气中存在哪几种分子? 冰水中呢? 空气中存在氧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 子,所以空气是混合物。 冰水只有一种分子——水分子,所以水 是纯净物。
组合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6、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微粒。 7、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不 变。
总结: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具有微粒基本的性质
相同点 分子 原子
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不同点 关系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原子不可分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体积小、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的速 度越快。 (3)、分子之间有空隙;温度越高,分子运动 越剧烈,分子间的间隔也越大,这就是热胀冷 缩的原因。 (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即相互吸引, 又相互排斥。 (5)、单个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化学: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二课时-课件(1)(沪教版九年级上)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课时二

• 原子很小,但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约 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 • 电子那就更小啦。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 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 高速运动。
•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种 氢原子除外),质子带正电,中子不 带电; •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 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 一般的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 有中子。
2、书写方法—离子符号 Na+ 钠离子 Mg2+ 镁离子 Cl- 氯离子 O2氧离子
离子符号的写法: ⑴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注离子所带电荷; ⑵ 数字在前,“+”、“-”号在后; ⑶ 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省去不写。
原子和离子的联系和区别 失电子 阳离子 得电子 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原子 失电子 (原子不带电) 得电子 阴离子
阳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带正电) 阴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带负电)
离子符号的意义:
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2 Mg2+ 表示2个镁离子
物质与构成微粒之间的关系:
结合
物质
硫S、铁Fe、氦气He 聚集 O2 H2 H2 O
原
结合
分
子
分解
子 得到或失去e 失去或得到e
物质
离 子
结合
物质
NaCl CaO
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原子是一个实心的小球吗?
原子还能再分吗?
• 很早以前,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 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 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 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 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 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 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 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 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 瑟福发现原子核。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通过从微观视角感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过程,理解什么样的微粒是分子。
3.初步了解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即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4.知道怎样用化学用语表示分子。
5.用分子的观点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怎样用化学用语表示分子。
【教具】教师用:分子原子模型【教学过程】[引入]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
分子、原子、离子体积质量都很小,但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一、分子【设问】在“水的电解”和“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分别发生的怎样的变化?【播放动画】播放“水的电解”和“水的三态变化”微观过程的动画。
【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水在电解时,是怎样生成氧气和氢气的呢?水又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和冰的呢?【学生讨论小结】水电解时,先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从而分别聚集成氢气和氧气。
水变成水蒸气或者冰时,水分子本身不变,只是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间的空隙发生改变,使水变成水蒸气。
【教师小结】在化学变化中,反应物的分子先分开,分成原子,然后原子重新组合,组成新的分子(生成物的分子);在物理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间空隙变了。
【设问】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独特的化学性质。
为什么水不再具有氧气、氢气的化学性质呢?而水和水蒸气却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教师引导】由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学生讨论,教师小结】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 分子构成相同,性质相同;分子不同,性质不同。
即:分子变了,化学性质一定变。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3、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根本微粒。
过程与方法:
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展交流、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与问题有关的猜测,进展初步的探究。
3、对获得的信息进展分析、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1、知道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得失电子可以转变成离子。
学习重难点:
初步建立原子构造模型。
课前准备
教师:原子构造的探索历程
学生:原子、分子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三、原子构造 1、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3、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 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4、质量关系:
m 〔原子〕=m 〔原子核〕+m 〔电子〕≈m 〔原子核〕 [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 5、原子构造示意图 四、离子
1、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阴离子
3、阳离子
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那么的运〔居于原子中央〕。
3-2-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二课时)

(C)中子数(D)电子数
教后记: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原子的结构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
情意目标
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
原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
从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现象分析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方法
分析类比模型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897年,汤姆生(英)提出:所有原子中都含有带负电的电子
引导学生根据α粒子的运动路径分析原子的结构
现象一: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
现象二: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路径
现象三:极少数α粒子好像碰到不可穿透的质点被弹回
分析得出结论:
——原子之间有空隙,原子内有较大的空隙
——原子中有个质点(即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电子体积小,质量小,似乎不存在
1911年,卢瑟福(英)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箔
原子核正电
原子
电子负电
(设问)
1、分子,原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过程
(1)酒精的挥发
(2)酒精的燃烧的本质不同
3、描述下列物质的微观结构
(1)二氧化硫
(2)铜
(3)过氧化氢
(4)氦气
新课:原子的结构
(讲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原子是否真的不可分,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带什么电?
体积如何?
质量怎样?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猜测原子的结构
分析原因
了解卢瑟福的预言
体会到科学家的伟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根据右边的结构图回答: 10 •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原子,X值为___. •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带三个单位正电荷的 13 阳离子,X值为___。 •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 8 阴离子,X值为___。
对于Fe3+、Fe2+、Fe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 的是 ( )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含的质子数相等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氯化钠是由 氯离子和钠 离子构成的
氯化钠晶体
氯化钠溶于水,得到的水溶液中含 有许多能够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钠在氯气中燃烧
钠在氯气中燃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原子可以得失成为离子 B.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氯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C.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D.氯化钠带电
分别计算O2、CO2、Ca(OH)2的相对分子 质量
解:O2的相对分子质量= 16×2=32
解:CO2的相对分子质量= 12+ 16×2 =44 解: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 = 40+ (16+1) ×2 =74
注意:
1.相对分子质量不是分子的实际质量, 2.相对分子质量与分子的实际质量成正比
④…
原子序数
13 Al 铝 26.98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结构示意图
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氢(H)
氦(He)
锂(Li)
铍(Be)
硼(B)
碳(C)
氮(N)
氧(O)
氟(F)
氖(Ne )
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 硫(S)
氯(Cl) 氩(Ar)
规律:
①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8(氦为2)。结果稳定,性质稳定。
道尔顿原子模型 汤姆原子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 玻尔原子模型 电子云模型
1803年 1904年 1911年 1913年 1927-1935年
原子的结构
质子 原子核
+
+
原子
中子 不带电
_ 核外电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碳原子结构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中子不带电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几种原子结构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原子学说创始人--道尔顿
道尔顿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 子是不可分割的实体.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J.J.Thomson )
“原子里充满了带正电子的液体,电子都浸在这 种正液中” .就象葡萄干点缀在蛋糕里…
英国科学家 卢瑟福
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 度偏转几乎被弹回 少数α粒子发生 较大偏转 大多数α粒子没偏转
原子结构动画模拟
“行星模型”
1920年卢瑟福又提出 了天才的中子假说,认为 原子核中除了含带正电荷 的质子外,还应该有一种 和质子质量相近的电中性 的微粒,后来他的学生查 中子的发现者 德威克通过实验证明了中 查德威克 子的存在,也因此获得 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原 子 结 构 模 型 的 演 变
(1)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 粒是______。 (2)显电中性的是__________,带正电 荷的是________,带负电荷的是________。 (3)一般来说,同一种原子里, 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数目一定相等。
20世纪20年代,就有人预言可能存在由4个 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O4),但一直没有得 到证实。最近,意大利的科学家使用普通 氧分子和带正电的氧离子制造出了这种新 型氧分子,并用质谱仪探测到了它的存在。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O4就是O2 B. 一个O4分子中含有2个O2分子 C. O4和O2的性质完全相同 D. O4和O2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
第三课时
1.说出原说出原子中的等量关系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四、离子
1.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第一层上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上最 多排8个电子 ②最外层上最多可排8个电子(第一层作 为最外层时,最多2个)“8电子稳定结构” ③电子总是先排满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 后再排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研
溶
稀释
导管中液面上升 (或溶液倒吸)
021:D AC C A B; B C C C CD ;
D C C D
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③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的过程 ④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而 原子的种类、数量都没有改变。
(1)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方向。
它们通过原子内、原 子间空隙. 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2)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 路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 微改变了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
氢 碳 氧 铁
1.674×10-27 1.993×10-26 2.657×10-26 9.288 ×10-26
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只 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2.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成正比 (练习)已知铁、铜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56, 64。一个铁原子和一个铜原子的质量比约为 。 (练习)下列物质各1g,所含的原子个数最多的 是( ) A.金刚石 B.铁 C.铜 D.水银
相对原子质量(Ar) 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 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 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实际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碳原子的实际质量×1/12
这种碳原子质量是:1.993×10-26 千克 ,其 1/12约为1.66×10 -27千克
说出下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原子 1个原子的质量/Kg 相对原子质量 种类
(练习) 一个水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 量比约为 。
等质量的氮气和氧气中,分子个数比为___
作业评讲:
020:D C B D D;A C D D D ;D A
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 Ⅲ(如图1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 无必要: ,其理由是 。 实验Ⅰ中已经能说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 是 它们撞击到金原子核而被弹回.说明原子 。
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三、原子的质量
• 一个铝原子:4.482×10-26kg • 一个氟原子:3.156×10-26kg • 一个钠原子:3.819×10-26kg
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 量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原子种 类 氢 碳 氧 钠 铁 原子核 质子数 中子数 1 6 8 11 26 6 8 12 30 核外电子 数 1 6 8 11 26
通过对上表分析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 于核内的中子数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 子数=核外电子数
不一定 原子核内______含中子(填一定或不一定).
②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 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 子 ③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成为阴 离子
小结:
失电子 得电子
阳离子
原子 得电子
阴离子 失电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 (不带电) 阳离子中:核电荷数 (带正电) 阴离子中:核电荷数 (带负电)
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 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 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 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原 子核)存在。
有极少部分α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 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 核的体积很小,但是质量却较大,几乎集中 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B.原子核体积很小 D.原子核带正电
1.说出原子的结构
2.说出各种粒子的带电情况、质量大小
3.说出原子中的等量关系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
注意: 1、原子一般来说是由质子、中子、电 子构成,但是有一种氢原子的原子核内 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尝试根据原子的结构,对卢瑟福的α粒 子散射实验的现象作出解释。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完成下列表格
原子 种类 氢 碳 氧 钠 铁 11 26 原子核 质子数 中子数 1 6 8 12 核外电 相对原 子数 子质量 1 6 8 23 56 12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注意: 1、原子一般来说是由质子、中子、电 子构成,但并不是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 子(氢原子) 2、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 3、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为了揭开原子内部结构.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 卢瑟福等人做了α粒子散射实验.通过该实验现 象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
A.原子核质量很大 C.核外电子带负电
本节小结(P69)
构成
原 子 结合
物质 分子
如 构成
铜、铁、钙等。 金刚石、硅等。
物质如氧气等。
分解
得失电子
得到或失去电子
构成 物质,如氯化钠 离子 等。
原子、离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原子、离子间的转化。
从“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 子核、阳离子、阴离子”中,选出适当的 微粒名称填写下列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