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肝经

合集下载

(医学课件)足厥阴肝经

(医学课件)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xx年xx月xx日•肝经的基本概念•肝经的循经路线与穴位•肝经病变与疾病治疗目录•肝经的养生与保健•中药肝经药物•足厥阴肝经的其它疗法01肝经的基本概念1定义与概述23足厥阴肝经是中医学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

它起始于足趾,沿着小腿内侧、大腿内侧和腹部,最终与肝脏相连。

肝经具有调节情志、疏泄气机、调节胆汁分泌等功能。

03调节胆汁分泌足厥阴肝经与胆经相连,调节胆汁分泌,可以改善消化功能。

肝经的生理功能01调节情志足厥阴肝经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刺激肝经可以缓解情志抑郁、烦躁等问题。

02疏泄气机足厥阴肝经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可以调节全身气机的运行,保持气血畅通。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二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影响。

与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交会,二者在气机调节上相互协调。

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交会,二者在情志调节上相互配合。

与手厥阴心包经肝经与其它经络的关系02肝经的循经路线与穴位起于足背,沿足内侧,过踝关节,沿大腿内侧,环绕阴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与胆。

上行绕到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入鼻后窍,连目系,上达巅顶。

肝经的循经路线太冲缓解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痛经。

阴包缓解腰痛,膝关节疼痛。

曲泉缓解膝关节疼痛,尿频,尿急,尿痛。

足五里缓解腹胀,尿频,尿急,尿痛。

膝关缓解膝关节疼痛,下肢不遂。

阴廉缓解腰痛,膝关节疼痛。

肝经的穴位及其功能肝经的保健方法选取肝经的穴位进行针灸,每周1-2次,每次20-30分钟。

针灸按摩拔罐艾灸用手掌或手指沿着肝经的循经路线进行按摩,每次5-10分钟。

选取肝经的穴位进行拔罐,每周1-2次,每次15-20分钟。

选取肝经的穴位进行艾灸,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钟。

03肝经病变与疾病治疗肝气郁结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外邪入侵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肝经气血运行,表现为胸胁胀满、乳房胀痛、疝气疼痛等症状。

肝经病变的病理机制肝火上炎情志失调、肝郁化火、嗜食辛辣油腻等因素导致肝火上炎,表现为头痛、目赤、口干、口苦等症状。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

十二经脉之一。

该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概述:人体十二经脉之一。

简称肝经。

足厥阴肝经,流注时辰为清晨一至三点,即丑时。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足厥阴肝经循行线路图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本经脉一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

又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

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循行部位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分支: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联系脏腑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

主要临床表现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病机分析足厥阴肝经之支脉、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篌、下篌之间,经气不利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肝脉受邪,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肝脉上行者循喉咙,连目系,上出额至巅顶,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

定义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肝经。
足厥阴肝经,流注时辰为清晨一至三点,即丑时。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 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 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本经脉一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又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 手太阴肺经。
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之一
01 定义
03 脏腑 05 该经主治
目录
02 循行部位 04 病机分析 06 该经腧穴
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十二经脉之一。该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 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作用】:疏肝理气,消肿止痛,调经通络。 【主治】:①两胁痛,腹胀,腹痛,泄泻。②恶露不尽。③疝气。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郄穴
பைடு நூலகம்
【定位】:在足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 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作用】:散寒除湿,通关利节。 【主治】:膝部肿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股骨向上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凹 陷处
【作用】:散寒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①小腹痛,小便不利。②遗精,阴挺,阴痒,外阴疼痛。③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④膝股 内侧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合穴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xx年xx月xx日contents •足厥阴肝经概述•足厥阴肝经的经络系统•足厥阴肝经与养生保健•足厥阴肝经的常见疾病与调理•中药调理足厥阴肝经•其他调理足厥阴肝经的方法目录01足厥阴肝经概述定义与功能定义足厥阴肝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与酸味、绿色、春季等相应。

功能足厥阴肝经主要功能是疏泄肝气、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等。

足厥阴肝经与五行养生法足厥阴肝经对应酸味、绿色和春季,与五行养生法中的木行相应。

足厥阴肝经与藏象理论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是相互关联的,足厥阴肝经与肝脏、筋膜和神经系统等藏象相关。

足厥阴肝经与中医理论足厥阴肝经与五脏六腑足厥阴肝经与肝足厥阴肝经主要调节肝脏功能,促进肝脏解毒、代谢等。

足厥阴肝经与其他脏腑足厥阴肝经还与心、肾等其他脏腑相关,调节人体内部的气机和生理功能。

02足厥阴肝经的经络系统足厥阴肝经的循经路线始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沿胫骨内缘向上,至大腿内侧,再向上进入阴部,夹脐旁两寸,向上经过胸胁部,夹食道旁,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交会于头顶百会。

足厥阴肝经的循经路线继续沿头部两侧向下,至喉后部,向上进入鼻咽部,交督脉于脑后风府。

足厥阴肝经的主干有两条分支,一条分支向上至肝脏、膈和心包,另一条分支向下沿大腿内侧进入阴中,另一条分支入季胁,一支入毛际,环阴器。

足厥阴肝经的分支还与督脉会于巅顶,与冲脉会于小腹毛际外二寸处,与少阳胆经会于耳后完骨下方。

足厥阴肝经经络节点主要分布在肝脏、膈、胃、脾、小肠、膀胱、肾、会阴等处。

足厥阴肝经经络节点功能异常可能引起多种症状,如胁痛、疝气、痛经、带下、月经不调、水肿、遗尿等。

03足厥阴肝经与养生保健足厥阴肝经的养生原则心情愉悦可以调和肝气,避免肝气郁结,从而保障肝脏的正常功能。

保持心情愉快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少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新鲜果蔬。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肝脏排毒和养护。

(医学课件)足厥阴肝经

(医学课件)足厥阴肝经
张和疼痛。
常用按摩手法
足厥阴肝经的常用按摩手法包 括推法、揉法、按法等,每种 手法均有其特定的主治功能和
操作方法。
按摩操作流程
按摩操作通常包括准备工作、 实施手法和结束整理三个步骤 ,每个步骤都有具体的操作要
求和注意事项。
拔罐疗法
拔罐治疗原则
拔罐治疗需遵循疏通经络的原则,通过拔罐刺激穴位,促进气血 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配合呼吸锻炼
进行深呼吸等呼吸锻炼,有助于放松身心 ,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健康。
针灸保健
针灸治疗
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以调理肝脏 功能,缓解肝病症状。
针灸预防
通过针灸预防肝病的发生,如肝炎、肝硬化等。
针灸调理情绪
通过针灸调理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促进身心健康。
06
足厥阴肝经的病例分析
2. 作息调理:保持良好 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 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 度劳累。
3. 情志调理:肝火旺的 人容易情绪波动,因此 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 绪。
病例二:经络淤堵的改善
01
02
总结词:经络淤堵是指 人体经络中气血运行不 畅,导致身体各部位出 现疼痛、肿胀等症状。 通过针灸、推拿、拔罐 等中医疗法可以有效地 改善经络淤堵。
特点
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是人体肝气疏泄、肝血生发的重要通 道。
足厥阴肝经的重要性
生理功能
肝经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重要影响,如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疏泄气血等。
病理意义
肝经病变可导致多种疾病,如胁痛、目疾、小便不利等。
中医对足厥阴肝经的理解
经络理论
中医认为,肝经是人体内肝气、肝血运行的重要通道,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 有密切联系。

12足厥阴肝经

12足厥阴肝经
7
8
4、期门(肝之募穴)
定位 操作 主治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肝胃病证:胸胁胀痛、腹胀、呕逆 (2)奔豚气 (3)乳痈 乳头直下取期门,五六肋骨间隙存; 吐酸食少咳逆喘,肝炎乳痈奔豚气。
9
歌诀5Βιβλιοθήκη 歌诀2、行间(荥穴)
定位 足背,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直刺0.5寸
1、肝经风热病:中风、 癫痫、头痛、目痛、青盲、口歪 2、妇科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 3、泌尿系病:遗尿、癃闭、五淋 4、阴中痛、疝气 5、胸胁满痛
行间一二足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癫痫头痛及眩晕, 眼病面瘫面痉挛;月经不调及痛经,阴痛疝气泌尿病。
6
3、太冲(输穴,原穴)
定位 操作 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 直刺0.5~0.8寸
(1)肝经风热病:中风、癫痫、惊风、头痛、目痛、目眩 (2)妇科经带病 (3)肝胃病:黄疸、胁痛、腹胀、呕逆 (4)泌尿病:遗尿、癃闭 (5)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一二跖骨结合前,太冲穴居足背陷;头痛眩晕高血压, 癫痫面瘫经不调;足痛肢痿泌尿病,胁痛肝炎胆囊炎。
第十二章 足厥阴肝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 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腘内 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 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 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目系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1
二、主治概要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 病证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循行歌诀

足厥阴肝经 -中医本

足厥阴肝经 -中医本
取穴要点: 足背侧,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取太冲; 足大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取大敦; 足背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取行间; 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取期门。 主治作用: 行间为行气、泻热要穴; 太冲为平肝潜阳、疏肝解郁要穴; 与合谷并称“四关穴”,善于调整气机、平衡阴阳。
刺灸方法 期门穴不可深刺。
妇科、前阴病——痛经、崩漏、遗尿
特殊作用——癫狂痫、失眠、郁证等神志疾患 四关穴 平肝潜阳、疏肝解郁要穴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抑郁症
神经症
四关穴
《针灸大成》“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 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
气机升降 合谷、太冲 阴阳平衡 痛证、神志病、失眠、郁证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
经脉循行原文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 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 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 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 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 腹,夹胃,属肝,络胆,上 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 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 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 注肺。
(二)主治概要
妇科病、前阴病:崩漏、月经不调、痛经、 带下、遗尿、癃闭。
肝胃病证:胁痛、黄疸、目赤肿痛;腹胀、 呕逆。
经脉循行部位病证:下肢痿痹、少腹痛、 巅顶痛。
(三)本经腧穴
共14穴
太冲 大敦、行间
期门 章门
大敦穴 (井穴)
【定位】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近治作用——足趾麻木、疼痛
足 厥阴 肝经
Liver Meridian of Foot-Jueyin;LR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外侧端,经 内踝前沿胫骨内侧上行,在 内踝上8寸交到脾经的后面, 沿大腿内侧中间上行,绕阴 器,经小腹,止于乳头下第 六肋间。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一,足厥阴肝经的概述。

足厥阴肝经,流注时辰为清晨一至三点,即丑时。

是肝经开穴运转排毒的时间。

丑时肝经旺。

那么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

”如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体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

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血色青灰,情志怠慢而燥,易生肝病,脸色灰暗长斑。

二,足厥阴肝经的病候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腰痛得不好前俯后仰,男人可出现小肠疝气,女人可出现小腹肿胀,严重的则咽喉干,面部象有灰尘,没有血色。

本经腧穴主治“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胸闷,恶心呕吐,泄泻,小肠疝气,遗尿,癃闭。

本经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虚症:易疲劳,视力减退,性功能减退,头昏眼花,皮肤枯黄等。

实证:肝火旺,脾气不好,头昏腰痛,月经失调,失眠肋间神经痛等。

三,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

①起始于大趾背毫毛部(大敦),向上沿着足背上边(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处(中封),上向上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于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②上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③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④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散络于胆(章门、期门);⑤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⑥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顽颡(喉头及鼻咽部),连接---人体的大将军目系(眼脑的联系),⑦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头部一支:⑧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腹部一支:⑨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四,足厥阴肝经的穴位大敦(井),行间(荥),太冲(输、原)中封(经),蠡沟(络),中都(郄),膝关,曲泉(合),阴包,五里,阴廉,急脉,章门(脾募),期门(肝募)。

大敦位置: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功效:疏肝治疝,理血,清神( 熄风宁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翻译-----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病候---是主肝所生病者。

本经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足厥阴肝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