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

合集下载

试论浅埋、偏压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

试论浅埋、偏压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

水 文站 四号隧道位于精伊 霍铁路 D 4 + 7 - D 4 + 3 K 863 K 885 段, 全长 10 , 6 米 洞身位于 R 10 = 2 0米的曲线 上 , 洞身线路纵坡 为 1. 95 ‰单面上坡 。 本隧道全段为浅埋 、 偏压隧道 , 隧道围岩级 别为 V级 围岩 , 最大埋深 1 米 , 8 最小埋深 5米 , 洞身距 山体外
5 . 支护 。 初期 初期支 护采 用常规 的锚 喷支护。 即采用 1 1 6
型钢架 , 间距 5 c 用 2 0m, 2钢 筋 环 向联 接 , 筋间距 l 系 钢 m; 统锚杆采用 2 2钢筋 , 3 0m, 长 5c 间距 8 c 呈梅花型布置 ; 0 m,
关 键。

图2 偏 压 、 浅埋 、 弱 围岩 工 艺 流 程 图 软
向洞内方 向推进 , 到完 全嵌入 山体 。该隧道采 用 I6工字 直 1
工 程 概 况

钢作 为 内模支撑 , 再浇注 9 c 0m厚 C 5钢筋 混凝土 。 16工 2 将 1 字 钢一起浇 注在混凝 土 中 ,并在 浇注 前预埋 10 m钢管 5m
侧 最薄处为 6 。本隧道是由原设计的一段高路堑变更而设 , 米 隧道进 出口均为高路堑 。 一
作 为超前长 管棚施 工的定 位 、 向套 管 。在 套拱砼 两侧 , 定 回 填混凝 土至套拱 外拱 顶标 高 , 然后 回填 土 。这样 , E的边 洞 l
仰坡几 乎不 会受 到破坏 ,而 且套 拱与 回填 的混凝土形 成整 体支护作用 , 效地保证 了洞 口段 边仰 坡施工 的安全 。 有 2超前 支护 。 . 在浅埋 、 偏压及 软弱 围岩 隧道施工 中, 一般 须进行超 前支护 。本 隧道洞 口采用 中18 m热扎无缝钢管 0r a 长管棚 注水 泥单浆 液进行 超前支 护 ,导管长 2 O米 ,节长 4 米 , 节 之 问 用 “ 型对 焊 , 向 间 距 4e , 两 V” 环 0r 注浆 终 压 为 a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摘要】:不良地质条件就是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和工程施工而造成的不良工程地质情况的总称。

不良地质与地质灾害不同,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应力为主要原因引起的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现象或过程。

【关键词】:复杂地质隧道施工技术岩层前言隧道施工中不良地质条件主要有隧道洞口段、黄土地层、膨胀土地层、溶洞、岩爆、断层、涌水、塌方、松散地层、流沙地层、高地温地层、瓦斯地层、偏压地层等。

在不良地质条件进行隧道施工,如果开挖、支护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安全、质量和工期等方面的严重事故。

一般说来,不良地质条件是造成地下工程失事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意味着凡是不良地质条件的地下工程施工都一定会出工程事故。

恰恰相反,更多的工程实践证明,如果施工方法科学合理,能安全而高质地通过不良地质地段。

1、施工原则不良地质地段隧道施工中,要制定完整的地质预测、预报预案,做好技术、物资、人力和财力的储备,根据预报结果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加强施工过程中的量测工作,及时反馈量测结果以调整施工方法。

不良地质隧道施工过程中最主要的是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而合理的施工方法的选择又取决于施工条件、围岩条件、隧道断面积、隧道埋深、工期和环境条件等因素。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1]。

(1)广泛应用新奥法,容许围岩有适度变形,充分发挥围岩自身的承载力,合理地确定支护结构的类型和时机。

(2)特殊地质和不良地质地段隧道施工前,应采用超前地质预报,及时准确地进行量测监控,以指导施工和设计。

(3)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建立设计、施工检验、地质预测、量测反馈、修正设计一体化的施工管理系统。

2、开挖方法隧道开挖方法有钻爆开挖法、岩石隧道掘进机法、盾构法等。

2.1 钻爆开挖法钻爆法是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钻眼、爆破、出渣而形成结构空间的一种开挖方法,是目前修建山岭隧道的最通行的方法。

按开挖分部情况分为全断面法、台阶法、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双侧壁导坑法、中洞法、中隔壁法、交叉中隔壁开挖法。

浅埋-软弱围岩超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浅埋-软弱围岩超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浅埋\软弱围岩超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摘要现行公路隧道设计施工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超小净距隧道的设计施工规程,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超小净距隧道的施工方法、中岩墙加固、控制爆破、监控量测等关键技术,保证了超小净距隧道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关键词浅埋双洞超小净距软弱围岩施工技术1工程概况法马坡隧道为双线隧道,是云南省普立(黔滇界)至宣威高速公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位于云南省宣威市宝山镇白家村,隧道左洞全长395m,其中Ⅴ级围岩244 m,Ⅳ级围岩151m;隧道右洞全长396m,其中Ⅴ级围岩286.65 m,Ⅳ级围岩109.35m。

法马坡隧道左、右洞相距较近,两隧道中线距离约15m,隧道净距约1.28~2.63m,为超小净距隧道;每座隧道开挖断面为106~114m2,属大断面隧道。

隧道最大埋深约38m,洞口段最浅埋深不足1.0m,下穿宣文二级公路和村庄,隧顶地表密集分布砖木结构的居住民房,公路有运煤重车行驶,浅埋偏压地段较长。

隧道地质构造复杂,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多,沿隧道洞身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粘土及二叠系上统宣威群页岩夹砂岩、薄层煤层。

2工艺原理浅埋、软弱围岩超小净距隧道施工以新奥法为依据,合理安排隧道先后开工顺序,把围岩较差的洞室作为先行洞,按同工序保持一定距离平行施工,将开挖面合理划分单元,自上而下实施有序分部开挖;喷、锚、网、型钢拱架联合初期支护随挖随护,紧跟工作面;采用光面爆破和微震控制爆破技术以及对拉锚杆预加固中岩墙技术,使初期支护体系、中岩墙与围岩共同组成承荷体系,充分发挥围岩自稳能力;建立监控量测体系,实施信息化管理,保证施工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3施工操作要点3.1 超前地质预报由于受开挖方法的影响及现场条件的限制,隧道施工采用GPR地质雷达和超前水平钻对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进行探测预报,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及加固措施。

3.2 双线并行隧道开挖施工顺序选择围岩较差、埋深较浅的隧道先施工,根据洞口施工条件,从出口端独头掘进。

浅埋、偏压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

浅埋、偏压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
科技信息.
工 程 技 术
浅 埋 、 压 及 软弱 围岩 隧 道 胞 工 技 术 偏
中铁 隧道股份 有 限公 司 郑 昌明
[ 摘 要 ] 文以阜盘 高速公路 海棠山隧道施 工为 实例 , 本 具体介绍 了高速公路 浅埋 、 弱 围岩 隧道 的施 工工 艺、 工方法 , 软 施 对海 棠山 隧道洞 口浅埋段进 洞方案进行 系统化分析, 不仅对该 隧道 的正常施 工具有 重要 指导意义, 对于其它隧道工程 的施 工工作也具有重要
... — —
311 洞 套 拱 工 艺 流程 .. 进
该 隧 道 套 拱 施 工 工 艺 流程 如 图 1
图 1套 拱 工 艺 流程 图
34 -— 6. - —
科技信息
31 .. 拱 施 工 2套
工 程 技 术
护 , 管 长 2 m, 导 0 节长 4 两 节 之 间 用 “ ” 对 焊 , 向 间 距 4 c 注 浆 m, V型 环 0 m, 终 压 为 2 a 注 浆 --, 为 1 m 间 距 为 2e , 梅 花 型 布 置 ) 身 Mp ( f f径 L[ 6 m, 0r 呈 a 。洞
L 2 10 K + 4
Z +6 K5 5 0 L + 8 K5 5 5
3 0
1 5 2 0

V V
V ̄(5 z q管棚段)
洞 门段 明洞 段
Z 555 K + 3 进 口管棚起始里程为 Z 2 10 出口管棚起始里程为 Z 5 5 5 K + 1; K + 6
L 555 K + 6
V类 围岩地段采用 中4 2热扎无缝 钢管注水泥浆液进行超 前支护 , 导管 长 4 环 向间 距 4 c 注 浆 压 力 为 08 p ( 浆 孑 孑 径 为 6 m, 距 为 m, 0m, .M a注 LL a r 间 1rm, 5 a 呈梅 花型布置 4排 ) 。 33偏 压 、 埋 、 弱 围 岩 开 挖 及 支 护 . 浅 软 331 压 、 埋 、 弱 同 岩 T 艺 流 程 ..偏 浅 软 软弱 围岩承载力低 、 稳定性差 , 发生 坍方 , 易 再加上处于偏压 、 浅埋 段, 因此 , 何 对 围 岩 进 行 预 加 同和 消 除偏 压 对 隧 道 施 1 的 影 响 成 为关 如 二 键 。其 工 艺 流 程 如 图 4 :

隧道浅埋段施工处理方法浅析

隧道浅埋段施工处理方法浅析

隧道浅埋段施工处理方法浅析在隧道施工中,隧道的浅埋段的围岩地质条件往往较差,结构不完整,在施工的时候岩体容易松散,稳定性差,因此在遭遇软弱围岩地段时必须采用有效开挖方法以及支护手段,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本文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开挖技术并做出优劣分析,为今后的浅埋段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标签:隧道;浅埋段;开挖方法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密度逐渐增大,我国的交通事业也在蓬勃发展,而我国是一个多山区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越来越多的公路、铁路需要穿山越岭,难免会涉及到隧道的施工。

以目前看来,随着铁路、公路建设在我国大力发展,其中隧道施工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建设项目。

而在隧道施工中,浅埋段隧道施工是一个难点。

隧道的浅埋段往往围巖地质条件较差,开挖施工时容易产生较大变形,给工程带来较大安全隐患。

作者考察了隧道施工发生的一系列塌方、冒顶等安全事故,发现其多发生在隧道的浅埋段,对于隧道施工更要关注浅埋段的施工,保证其施工的安全和进度是隧道施工的关键,对于施工效益和合同工期的保障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隧道浅埋段隧道是公路工程上一个庞大的分支系统。

根据大量隧道工程的施工资料调查,浅埋式隧道指的是上部覆盖层不足毛洞洞跨2倍的隧道或区段。

浅埋段工程应包括隧道洞跨加强段。

在《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对浅埋隧道的定义为:作用在支护结构之上的土压力与隧道埋置深度、地形条件及地表环境基本无关的隧道;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中浅埋与深埋的分界,应按荷载等效高度值,并结合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判定。

隧道的浅埋段的围岩地质条件往往较差,结构不完整,在施工的时候岩体容易松散,稳定性差,因此在遭遇软弱围岩地段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首先,在开挖前,应较好地判定浅埋段的围岩和水文地质情况,获取详实可靠的地质信息,如围岩级别、断层带和破裂带位置、性质、规模、富水等,以便施工时采用合适的开挖工艺和支护参数来保证施工安全和进度。

浅埋偏压软弱围岩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

浅埋偏压软弱围岩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

R sa c o cuin : 1 h a oa sp o aa e r sol ec oe o o s ci f h l w d u l ee rhc n ls s ( )T ert nl u p a p rm t s h udb hsnf cnt t no sal o be—c o i e r u r o o rh
( )T erao a l c a g f o s c o rcs cnesr esft o etn e cnt c o .( )T ea t—sd 3 h esn be h neo nt t npoes a nue h a y fh nl o s t n 4 h ni l e c r i u t e t u u r i i
( h i t n ier gC .Ld hn a w yT n e G o pC .Ld C o gig4 0 0 , hn ) T eFr gnei o t,C iaR i a u nl ru o t , h nqn 0 0 0 C ia sE n l
Ab t a t Re e r h s r c : s a c pur s s:I h sp pe ,t ei to u t n i ie ot e c n tu t n tc n lg o r a h l w po e n t i a r h n r d c i sgv n t h o sr c i e h o o yf ra u b n s a l o o o
Co sr c i n Te h o o y f r S l w u e — r h Tu n l wih Bi s W e k n t u to c n l g o ha l o Do l —a c n e t a a
R o k c
L Ja —y n U in u

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论文

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论文

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施工技术摘要:在山区为了满足交通运输需要,通常需要挖掘隧道。

由于山体的岩石特性不同,山区的地质也有差异,所以隧道挖掘是一项复杂的高难度施工项目。

隧道挖掘常见的难点是软弱围岩段的施工,由于该岩体隧道的挖掘难度系数大,常阻碍施工正常运作,所以,本文主要针对软弱围岩地质特点及隧道工程特性,结合相关实例论述了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

关键词:公路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中图分类号:u45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前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尤其是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国地质复杂,有平原也有山脉,全国的地势比较的复杂,因此我国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很大,许多的高速公路、铁路以及某些城乡基层公路的建设的难度很大,需要挖隧道,但是我国的地势又比较的复杂,隧道的建设对于地质的要求很高,对于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施工,是对隧道施工者的严峻要求,而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施工技术对于我国隧道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大影响。

二、软弱围岩地质特点及隧道工程特性1、软弱围岩地质特点软岩主要是指第四系全新、中更新、更新统的坡残积土部分。

范围包括江河湖岸和池塘冲积、淤积层。

人工杂填土、水田、溶洞充填物、新老黄土、风积砂等。

普遍具有内磨擦角小,粘聚力弱及流滑、蠕变、膨胀、湿陷等不稳定的特点。

2、软弱围岩隧道工程的特性(1)软岩由于具有稳定性差,易崩塌溜滑等特点。

洞口段拉槽施工极易引起大范围牵连性滑动,因而难以接近仰坡,进洞困难。

隧道挖掘工程是一种洞内作业,挖掘过程中,局部力量承受减弱可能引发隧道坍塌,威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工作难度,增加施工成本。

(2)软岩扰动后,自稳能力下降,松动圈不断扩大。

围岩压力逐渐增加,再次稳定的时间很长。

支护及衬砌结构承受围岩压力,极易引起支护结构变形、收敛、下沉和衬砌结构开裂等事故和病害,同时往往伴随地表下沉,失水等环境问题。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技术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技术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技术在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隧道工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当面临复杂地质条件时,隧道施工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复杂地质条件包括但不限于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岩溶地质、高地应力、富水地层等,这些因素极大地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风险。

为了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必须采用一系列先进、科学的施工技术。

软弱围岩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复杂地质情况之一。

在这种条件下,围岩的自稳能力差,容易发生变形和坍塌。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通常会采用超前支护技术,如超前小导管、超前管棚等,预先对围岩进行加固,提高其稳定性。

同时,在开挖过程中,应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的原则,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采用台阶法、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等较为稳妥的开挖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围岩的变形。

断层破碎带是另一个让施工人员头疼的问题。

断层带内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岩体强度低,且常常伴有地下水的涌出。

在穿越断层破碎带时,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准确掌握断层的位置、规模和性质。

施工中,可以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如地质雷达、TSP 等,提前探测前方的地质情况,为施工提供依据。

对于断层破碎带的处理,一般采用注浆加固的方法,将破碎的岩体固结起来,提高其整体性和强度。

在开挖时,要严格控制开挖进尺,加强支护措施,如采用钢拱架、锚网喷联合支护等,确保施工安全。

岩溶地质也是隧道施工中不可忽视的复杂情况。

岩溶地区可能存在溶洞、溶腔、暗河等,给施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施工前,要进行充分的岩溶探测,了解岩溶的分布和发育情况。

对于规模较小的溶洞,可以采用回填、跨越等方法处理;对于规模较大的溶洞或暗河,需要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如架桥、改道等。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处理,防止突水、突泥等事故的发生。

高地应力条件下,隧道围岩容易产生岩爆等现象。

为了降低岩爆的危害,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开挖方法和支护参数,改善围岩的受力状态;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喷水、钻孔卸压等措施,释放围岩内部的应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地质条件下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摘要:本文以在建赣龙铁路中复隧道为例重点阐述在软弱复杂地质条件下软弱围岩易塌方冒顶隧道施工中的加强措施及控制要点。

关键词:复杂地质条件;软弱围岩;施工技术措施;控制要点
一、简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铁路、公路、引水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施工技术水平也随之不断发展,特别是具有复杂、危险、困难、高风险的隧道工程修建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量的锚喷支护工程实践和岩石力学的迅速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现代支护理论,即便如此,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浅埋软弱土层隧道的施工难度依然很大,甚至无法掌控风险。

二、施工难点概况
在建赣龙铁路中复隧道施工中,出口段340米均为浅埋残坡积土层,以粉质粘土为主,半固结状态,潮湿~饱和,部分夹杂碎石或大块孤石,局部溶洞发育,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为主,雨季地表水下渗严重,浸泡甚至洗空初支背后土体,使土体自身承载力大大降低,原设计支护措施不能有效控制沉降、滑塌掉块、涌水渗水等安全隐患,涌水突泥、坍方冒顶等不可控风险随时可能发生,被业主建设指挥部定为高风险隧道,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加强支护措施,以保证施工安全。

三、施工技术措施
原设计支护参数:设计围岩级别为v级,采用三台阶法开挖,上台阶设临时仰拱,开挖预留变形量为10~15cm,按vb衬砌断面支护参数进行施工,c35砼,厚度45cm,主筋采用φ22@20cm,φ
14@25cm,初期支护采用i20a型钢钢架,间距60cm/榀,挂网锚喷支护,c30喷射砼,厚度25cm,拱部设φ22组合中空锚杆,边墙φ22砂浆锚杆,锚杆长度为4m/根,上导及中导拱脚各设2根φ42锁脚锚管,长度4m,并设φ89洞身大管棚超前支护。

从洞口dk189+460开始至dk189+346段,开挖后土体相对较稳定,无明显渗水或涌水现象,考虑软弱围岩变形量较大的情况,实际施工时将初支拱架半径比原设计加大了18cm,防止初支侵入二衬的现象发生。

从dk189+346开始有渗水现象,正赶上雨季来临,地表水下渗,由原来的一处渗水点发展为多处,渗水量越来越大,出水孔也越来越大,后发展为多处涌水,且浑浊带泥,单日涌水量超过5000m3,曾一度淹没填充面达50cm,且隧道为反坡排水,积水不能顺排,采用堵水办法明显行不通,特增加两台超50kw大功率水泵抽排才勉强控制住涌水量。

由于地表水下渗浸泡土体,使土体自身承载力迅速降低,初支所承受压力迅速增加,虽有洞身大管棚超前支护,但在仰拱未闭合情况下沉降量也迅速加大,单日最大沉降量超过80mm,靠近仰拱头出现了不均匀沉降,初支有大面积拉裂现象,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同时掌子面开挖后极不稳定,滑塌掉快严重,再加上多处大量涌水
导致施工进度极其缓慢,日进尺只能达到0.5米到1米,仰拱迟迟不能闭合,也无法有效控制沉降。

为控制沉降,必须尽快闭合仰拱,加强支护措施,在周围土体严重失稳的情况下紧急采取增设中下导临时仰拱的办法,掌子面开挖一循环不超过1榀,仰拱开挖一次不超过2米,初支完成后再拆除临时仰拱2米,进行下一次仰拱开挖,保证拱脚悬空一次不超过4榀,且仰拱施工紧跟掌子面,距离不超过20米,同时进行边墙径向注浆止水,有效固结周围土体,减少出水量,仰拱施工时竖向预埋125pvc钻孔注浆管,填充施工完成后进行地质雷达扫描溶洞进行隧底注浆加固,并加大围岩监控量测频率(6~8h/次),增加围岩量测断面,随时掌握初支沉降收敛情况,为后续施工提供依据,由围岩观测数据可以看出,临时仰拱施工完后沉降速率大幅度降低,仰拱闭合后,初支基本趋于稳定,沉降收敛无明显变化,说明临时仰拱起到了关键的临时控制沉降收敛的作用。

除此之外,为保证掌子面安全,对初支拱架半径进行了加大处理,预留变形量按40cm进行加工,间距由原来的60cm/榀调整为50cm/榀,上导和下导各增加4根锁脚锚杆,φ89洞身大管棚调整为φ108洞身大管棚加设φ50超前小导管,并加强了掌子面土体固结措施,掌子面沿隧道纵向打设φ22玻璃纤维锚杆,有效防止了掌子面土体滑塌。

四、各工序控制要点
1、临时仰拱
临时仰拱应随初期支护钢架一起施作,与初支钢架焊接牢固,且必须使临时仰拱钢架立于原始硬土或稳固地基上面,起到临时闭合初支,减少围岩收敛变形的作用。

仰拱开挖时边拆边立,防止拱脚悬空过多带来的安全隐患。

2、边墙注浆止水
采用钢花管,止水范围为初支背后1米范围内,注浆时应密切注意注浆压力变化情况,如注浆压力超过半个小时或更长时间不上升,则应停止注浆,1~2小时后进行第二次注浆,如遇浆液随地下水稀释流失严重时,应采取注双液浆的办法,尽可能缩短初凝时间,以达到止水的效果。

3、开挖
开挖应尽量较少爆破对周边土体的扰动,一般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辅助休整断面,个别大块孤石采用松动爆破形式后由挖掘机开挖,在渗水或涌水情况下特别注意预先开挖一条从上台阶一直到下台阶的排水通道,防止积水浸泡拱脚而使拱脚土体承载力降低,形成安全隐患,开挖后及时进行初喷封闭掌子面。

4、钢架安装及喷砼
钢架安装垂直度误差控制在1°以内,间距误差不大于5cm,连接板螺栓必须上紧,不得遗漏,拱脚不得悬空且立于稳固地基之上,与相邻钢架之间连接筋必须焊接牢固,焊缝必须饱满,无虚焊,漏焊,与锁脚锚杆连接牢固。

在本隧道施工中,采用了u型和l型钢筋用来辅助连接钢架与
锁脚锚杆,使得钢架与锚杆都能与辅助钢筋形成超过10cm的有效焊缝,有效防止了因点焊不牢而发生的钢架与锁脚脱离的现象,为增大拱脚受力面积,在拱脚处加设钢板或槽钢形成托梁形式,在下导拱脚处设斜腿支撑,仰拱开挖时直接连接仰拱。

喷砼采用湿喷工艺,由下至上分层分段喷射,保证拱架背后饱满密实无空洞。

5、洞身超前大管棚
洞身超前大管棚施工时,钻孔仰角控制在1°~3°,装管时接头应错开3~5米,使得接头不在同一截面,接头采用内丝口连接,装管顺序为由下往上装,防止相邻孔内坍塌堵孔影响装管,管棚注浆采用隔孔注浆的办法,先单后双或先双后单,待注浆压力达到设计值1~2分钟后停止注浆。

6、掌子面玻璃纤维锚杆
玻璃纤维锚杆具有强度高,韧性好,耐腐蚀等特点,能起到临时锚固土体的作用,开挖时会随固结砂浆一起断裂,不影响后续施工,采用普通砂浆锚杆形式安装,先钻孔,后灌浆,再插入锚杆,锚杆安装长度不宜小于6米,锚杆间距80cm~120cm,钻孔时方向应斜向外延伸,并向下倾斜5°左右,以利于灌浆。

五、施工质量与效果评定
施工中通过以上加强支护措施,有效控制了围岩沉降收敛速度,掌子面未出现大量土体滑塌及突水突泥等事故,保证了施工安全质量。

六、结束语
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应严格遵循“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并及时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或超前探孔,随时掌握掌子面前方围岩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支护措施,达到运筹帷幄,防范于未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tz204-2008.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