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诗本义”的诗学阐释
论欧阳修《六一诗话》的诗学内涵

论欧阳修《六一诗话》的诗学内涵作者:吴凯来源:《成才之路》 2012年第6期欧公《六一诗话》的诗歌评论对象主要是唐代及当代诗人。
在具体评论中,表现了一些重要的文论主张。
首先,在作家生活和创作的关系上,提出了“穷而后工”的理论。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曾说:“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或工也。
”这种“穷而后工”论,是继承先秦“诗可以怨”(孔子语)、“发愤以抒情”(屈原),两汉“愤中形外”(刘安)、“发愤者书”(司马迁),齐梁“蚌病成珠”(刘勰)、“苦辛出好诗”(钟嵘),唐代“文章憎命达”(杜甫)、“心中愤气文难遣”(薛逢)、“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 (白居易)、“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等说而加以发展。
《诗话》第10条“孟郊、贾岛以诗穷至死”、第23条“闽人有谢伯初者”“仕宦不偶,终以困穷而卒”、第7条郑都官(谷)、梅都官(圣俞)皆以仅官至都官而卒等,即用具体而生动的事例又一次证明了“穷而后工”的观点。
诗人为何“穷而后工”呢?一是仕途不畅达者即“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事者”,则集一生精力于立言以求不朽,故能长期处于“虚静”的境地,聚精会神地进行文学艺术创作。
二是“穷者”有切身的生活体验,故能写出养尊处优的富者写不出的“穷苦之辞”。
题材应广泛。
《诗话》第 27 条论韩愈云:“退之笔力,无施不可……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
”这是赞扬韩愈不受题材所限,说他无论那种题材都能入诗,且都能曲尽其妙。
而对宋初一些人的限制题材的做法,则提出了批评。
一褒一贬,表明了欧阳修对诗歌题材问题的鲜明态度。
表达技巧务须多样。
如用典,欧氏就不偏执,故他说刘子仪写诗,有的“虽用故事,何害为佳”;有的“不用故事,又岂不佳”。
因此,写诗用典或不用典皆可。
再如用韵,欧氏也颇讲究,故其对韩愈工于用韵极为欣赏。
阐释学视野下的《诗本义》探论——以“圣人之志”为中心

刺之, 以发其揄扬怨愤于 口, 道其 哀乐喜怒 于心, 此诗 人之意也。古者国有采诗之官得而录之 , 以属 太师 , 播 之 于乐, 于是考其义类而别之, 以为《 、 雅》 《 风》 《 、 颂》
而 次比之 , 以藏 于有 司 , 用 之 宗庙 朝廷 , 至 乡人 聚 而 下
会 , 太 师之 职 也 。世 久 而 失其 传 , 其 《 》 《 》, 此 乱 雅 、颂
校废 而 异端起 , 汉 承 秦 焚 书之 后 , 儒 讲 说 者 , 齐 及 诸 整
残缺 以为之 义训 , 于不 知 , 耻 而人 人 各 自为说 , 至或 迁
就 其事 以 曲成其 己学 , 于圣人 有得 有 失 , 经 师之 业 其 此 也 。惟 是诗 人之 意 也 , 师之 职 也 , 太 圣人 之 志 也 , 师 经 之 业也 : 之 学诗 者 不 出 于此 四 者 , 罕 有 得 焉 者 , 今 而 何
程 的 四个阶 段 , 此 基础 上 , 当世 士子 指 出诗 学 之 本 末二 在 为
端 。理学大家朱熹 曾对 此甚为激赏 , 日 : 欧阳公有 《 评 “ 诗 本义》 二十余篇 , 煞说得有好处。有诗《 本末论》 云何者为 , 诗之本 , 何者为诗之末, 诗之本不可不理会 , 诗之末不理会
亡 其 次序 。又采 者积 多 而无 所 择 。 孔 子 生 于周 末 , 方
修礼 乐之坏 , 于是正其《 、 颂》 删其烦重 , 雅》 《 , 列于六
经, 著其 善 恶 , 以为 劝戒 , 圣人 之 志也 。周 道 既 衰 , 此 学
意” 已不再是一个概念 , 它经过了形成过程 中的圣人删录环
者, 本也 。正 其名 , 其 类 , 系 于彼 , 系 于此 , 谓 别 或 或 所 太 师之 职 者 , 末也 。察其 美刺 , 其 善 恶 , 知 以为 劝 戒 , 所
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

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摘要: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等多重身份的综合型人才之一,也是宋代文坛上影响深远的一位诗词大师。
本文主要围绕欧阳修的诗学观念进行探讨,提出他的诗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诗学思想的影响,并分析其诗学观念对诗歌语言、韵律、意象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欧阳修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第二部分分析欧阳修的诗学观念和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第三部分探讨欧阳修的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第四部分总结欧阳修的诗歌成就并指出其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欧阳修、诗学观念、诗歌创作、语言风格、古典文学史一、欧阳修的生平和诗歌创作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河南项城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后进入官场,曾历任中书舍人、知制诰、参知政事等职务,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之一。
除了政治和书法方面的成就,欧阳修还以其诗词才华著称,其诗歌多以描写自然、思怀乡土、批判时政、自嘲幽默等为主题,兼有华丽、清新、哀婉等不同的风格。
欧阳修通过多年的文学创作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诗学观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汲取精华,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诗学思想,从而推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二、欧阳修的诗学观念和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主要表现在对诗歌的形式、内容、意义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他深信“文必有道,道必有文”,认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文本的形式和内容应该相辅相成,形式应该是表达内容的方式,内容是支撑形式的根据。
这一思想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得他的诗歌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既注重文学的审美效果,又注重诗歌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以做到文学与社会的有效联系。
另外,欧阳修还对诗歌的语言和韵律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认为语言和韵律是诗歌的关键要素,是诗歌艺术的根基和灵魂。
杨新勋:欧阳修《诗本义》在《诗经》学史上的成就与影响

杨新勋:欧阳修《诗本义》在《诗经》学史上的成就与影响欧阳修治《诗》之作是《诗本义》,四库馆臣云:“是修作是书,本出于和气平心,以意逆志,故其立论未尝轻议二家(指毛传、郑笺),而亦不曲徇二家。
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之本志。
”又云,“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
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几废,推原所始,实发于修”。
此说大致合理,但也有不足。
要深入认识《诗本义》,就须摒弃成见,将此书的成就、特色和宋代《诗经》学联系起来,作具体深入的分析。
有见于此,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诗本义》对《诗序》的态度及影响《诗本义》对《诗序》的怀疑是学者长期关注的重点。
笔者在《宋代疑经研究》也曾探讨:认为欧一怀疑《诗序》作者,否认子夏说;二怀疑《诗序》内容,包括文字调整、内容修正、观点反驳三方面。
欧疑《诗序》虽有一定文献依据,认识深入,有知识理性色彩,但更多出于政治伦理和道德伦理的思想考虑,有较强的思想倾向。
但是,欧阳修不仅怀疑《诗序》,而且肯定《诗序》:“孟子去《诗》世近,而最善言《诗》。
推其所说《诗》义,与今《序》意多同,故后儒异说为《诗》害者,常赖《序》文以为证”,“今考毛《诗》诸《序》与孟子说《诗》多合,故吾于《诗》常以《序》为证也”。
所以,要客观认识《诗本义》对《诗序》的态度,还须全面分析。
欧阳修《诗本义》对《诗序》的评价是多样的:既有完全肯定,也有部分继承;既有调整变更,也有怀疑否定;既有抛弃创新,也有阙疑无解。
《诗本义》基本是在《诗序》的基础上调整、发展,据此将《诗本义》前十二卷与卷十三《一义解》和《取舍解》联合列表如下:风小雅大雅颂总计《诗本义》完全沿袭《小序》47 27 12 10 96 《诗本义》与《小序》部分内容相同11 4 3 0 18 《诗本义》在《小序》基础上变更13 4 1 0 18 《诗本义》完全抛弃《小序》而创新 3 2 0 0 5 《诗本义》阙疑 1 4 1 3 9合计75 41 17 13 146 146篇中,全同《诗序》的96篇,占65%;与《小序》部分内容相同的和在《小序》基础上变更的均18篇,各占12%;完全抛弃《小序》而创新的仅5篇,占3%;阙疑的9篇,占6%。
浅谈《六一诗话》中欧阳修的诗学观念

浅谈《六一诗话》中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作者:袁堃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6期摘要:宋代诗学的繁荣,确立了与唐代截然不同的状态。
《六一诗话》这样一部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题材的经典著作,自然有很丰富的解读性。
本文就试图通过《六一诗话》探讨欧阳修对诗的态度是不是诗为“文章末事”,以及探索欧阳修是如何论诗的,他的诗学观念又是如何的。
关键词:欧阳修;《六一诗话》;事实;西昆体“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这在中国诗学史上也不例外。
”1正如浅见先生等人所言的,由宋这一时代理解出来的诗学观念已经影响到我们这一代;至于宋代的诗学观念有多大的影响力,这里无需多说。
而我们熟知的,在以诗话著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宋代诗学观念的这片“汪洋”里,终究还是绕不开欧阳修这样一位久负盛名的文学、史学大家;而谈及诗话,自然少不了《六一诗话》这样一部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题材的经典著作。
“诗话莫盛于宋,其传世者,以修此编为最古”2那么详及此书,《六一诗话》中体现了欧阳修怎样的论诗观念呢?1欧阳修对诗的态度在开始讨论《六一诗话》里的论诗观念前,我们有必要说明的是,欧阳修本人对作诗的态度如何?在以士大夫为主要身份的所谓精英阶层中,宋代的文人几乎普遍对进士制取,从政参政展现出自己的热忱。
欧阳修虽在作诗上也取得盛名,但他在北宋政坛中表现出来的政治家的态度,也势必会影响他对作为诗人的态度,尤其是当散文文章争夺去了作为“古文运动”展开的一面旗帜后,欧阳修对作诗的态度显得不那么看重。
《六一诗话》记载: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诗,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也。
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
(二七)3这里欧阳修引韩愈《和席八十二韵》诗中的诗句“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阐述了韩愈对诗的态度是“为文章末事”,作为文学家的欧阳修在这里借韩愈之口,来表达他自己对作诗或者是诗人身份的态度。
“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4,几乎如守则一般烙印在宋代儒士的脑海。
欧阳修《诗本义》传世版本之我见

关键词
.
欧阳修 , 生于 10 年 ( 0 7 宋真宗景德四年 )卒于 17 , 0 2年( 宋神宗 之于朱彝尊《 经义考》 卷一百零 四。 见于《 经义考》 阙最后三句 , 者, 今
跋》 “ 诗》 诂训传》郑 《 有《 , , 诗》 笺》欧阳 熙宁五年 )字永叔 , , 号醉翁 , 晚年更号六 一居士 , 吉州庐陵( 今江西 录明抄本 张耀《 如下 :毛《 有《
著录为“ 明万历天启 间陈龙光 、 苏进 、 国祥刻本 ”这一表述指 程 , 末一卷皆钞补。 卷十之末有点校周见成姓氏 , 中有顾元庆印 , 即阳山 目》 大石顾家也” 。此本 中的宋代避讳字皆作缺笔 。 出了刊刻者 “ 陈龙光 、 苏进 、 程国祥 ”是其优点 , , 缺点是把刊刻年代 但此宋刊本有两个不足 , 一是卷二《 驺虞》 篇脱失一百七十九 搞错 了。此 明刻本的正确表述应是“ 明崇祯陈龙光 、 苏进、 程国祥刻
《 , 论》计阙二十一行 , 止剩末二行 , 竟无从据别本 以补之矣 。” 即 仲若所版行 , 则欧阳公《 毛诗本义》 。三君子委《 , 序》姑述所管窥云
按: 周氏感慨“ 竞无从据别本以补之矣” 实则可据明抄本补 足。据 耳 。《 中所说的“ , ”序》 陈伯为 、 苏瞻叔 、 程仲若”就是陈龙光 、 、 , 苏进 程 《 四部丛刊》 , 阙二十二行。 本 实 这些散失 的文字 , 山东省图书馆藏 国祥 , 据 区别仅在于一则称字 , 一则称名罢 了。 陈伯为和苏瞻叔的资料 明抄本《 诗本义》为 : , 驺虞论 日:驺虞》 鹊巢》 《 为《 之应 , 义不然 , 其 论 比较分散 , 姑无论 。 而程仲若其人 , 《 明史》 : 有传 “ 程国祥 , 字仲若 , 上
字, 二是书后缺少宋本刊刻者张燧的《 。 于此书的第 一个不足 , 本”为什么这样说呢? 序》 对 。 据明刻本李维桢《 云:南都文部诸公究心 序》 “ 清人周 中孚《 郑堂读书记》 卷八感叹说 :按 : “ 是本卷一《 驺虞》 之 经学 , 篇 凡诸儒论着有裨于六经者 , 悉版行之 。 考功陈伯为、 苏瞻叔 、 程
论《六一诗话》中欧阳修的基本诗学思想

论《六一诗话》中欧阳修的基本诗学思想作者:杨慧敏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3期摘要:诗话以笔记体开创了一种新的诗学批评文体,成为宋代重要的论诗形式,而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可谓开山之作,“笔记”这一形式和欧阳修的诗学观点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着眼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围绕内容上的“载事且真”、风格上的“闲远古淡”、语言上的“意新语工,意理兼通”和诗人的修养上要“德才兼备”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欧阳修的基本诗学思想。
关键词:欧阳修六一诗话诗学思想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117-02《六一诗话》虽为欧阳修致仕之后“退居汝阴,以资闲谈”之作,但却开了以笔记体的形式来专门论诗的先河,《温公续诗话》《中山诗话》《后山诗话》《临汉隐居诗话》等众多北宋诗话都延续了这种形式。
这种闲谈式的诗学批评不是严肃的判断,是作者在悠然心境下不被约束的真知灼见,因此“不能以此为不甚经意之作而轻率视之”,抽丝剥茧后不难看出欧阳修的基本诗学思想[1]。
一、载事且真欧阳修曾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
作为史官,他尊重事实,秉笔直书,因此在诗歌领域同样要求言之有物,载事明道,并且情感真实,符合实际。
在第九条中,记载了许洞出题,不许使用“山、水、風、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2]这类字,使得九僧诗人纷纷搁笔,九僧诗人生活范围有限,多写隐逸闲事和自然景色,与社会生活联系较少,内容狭窄。
对此,欧阳修主张革新,摆脱这种风气,提倡扩大诗歌描写范围,要贴近日常生活。
欧阳修所推崇的自然风光并非九僧诗人那种与世隔绝、隐秘清幽的景象,更侧重于一种在社会生活中的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
比如在第五条当中梅尧臣的《河豚诗》,作于席间,生动绝妙;第十二条周朴的“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又有“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诚佳句也。
又如第二十三条钱惟演的“日上故陵烟漠漠,春归空苑水潺潺”和郑工部的“水暖凫鷖行哺子,溪深桃李卧开花”,清新自然且工整,不输王维杜甫。
论《六一诗话》中欧阳修的诗学思想

论《六一诗话》中欧阳修的诗学思想一.“集以资闲谈”3的《六一诗话》欧阳修一生宦游各地,而写作《六一诗话》时所在的汝阴,即颍州,却是他本人魂牵梦绕的居所。
在《思颖诗后序》中他自述,“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经历宦海浮沉之后,“思颍之念未尝少怠于心”。
600颍州本是客居之地,但对欧阳修来说,它不只是曾经的治所,更是孜孜以求的晚年退隐之地,是承载着他理想生活方式的一方乐土。
“此心安处是吾乡”,当熙宁四年欧阳修终于实现了“退居汝阴”的心愿时,方得以从官场俗务中解脱出来,或泛舟湖上,或饮酒赋诗,或与友酬唱,全身心地享受归隐林泉之乐。
理想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给了他淡然安宁、闲适从容的心境,这才有了“以资闲谈”的《六一诗话》。
晚年的欧阳修并非志在完成一部体大精深的论诗专著,因而《六一诗话》虽为论诗专著,但毕竟与体系严密的前代诗论不同。
“所谓‘闲谈’者,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为时人言诗论诗提供资料,二指行文运笔的著述特点。
”许多当世诗人,生时小有名气,死后却不复留名,欧阳修对此深感惋惜,出于史学家的立场,将其记录于《六一诗话》中,让这些小众诗人不至于湮没在历史长河里,也为后人了解当世诗坛提供材料。
如对九僧的记录,“今人多不知有所谓九僧者矣,是可叹1/ 7也”,31对谢伯初的记录,“盖其人不幸既可哀,其诗沦弃亦可惜,因录于此”78等等。
此外,《六一诗话》中也不乏对诗坛轶事趣闻的记载,如在第七则记录了僧人赞宁对儒生安鸿渐嘲讽自己的反击,又如第八则中对“梅都官诗”这一代称来由的解释。
《六一诗话》在评诗论诗的同时,也论人、记事,取材广泛,叙议结合。
出于“资闲谈”的写作目的,《六一诗话》在形式上较为灵活自由,采用笔记体的漫谈形式,由若干条目连缀而成,彼此之间没有特别的联系,行文长短不一,行文到处乃思之所及,若论体系完备、结构严谨,自然无法与其他的诗歌理论专著相提并论。
以闲谈为主的《六一诗话》,于诗论专著中自成一路,恰恰为后世开创了一个新的诗歌品评门类,而这种颇具随意性的感悟式品评,也开了诗话体的风气之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诗本义”的诗学阐释
摘要:宋代文学与政治关系不再像汉唐那样紧密,文人及其文学创作都具有相当的自觉性。
欧阳修首先提出“诗本义”之说,力求突破秦汉以来传统诗经学限制,强调从诗歌文本出发,精读诗歌文字,以情解诗,以期还原诗人创作之初的原始之意。
但汉语及其演变的复杂性和时空的久远,使得完全意义上的诗之本义的探求成为一种空想。
关键词:诗本义;欧阳修;诗经学;诗经
“诗本义”指《诗经》三百篇中各篇诗歌的本来意旨即诗人之“志”。
换言之,就是诗人创作时所要言说和表达的最初意思。
后来“诗本义”理论扩展到整个经学、诗学以及文学艺术领域,成为文学批评领域一个源远流长的命题。
一、“诗本义”说的提出
(一)欧阳修与“诗本义”说
确切地说,欧阳修在《论九经正义中删去谶纬劄子》一文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诗本义”说。
此文具有经典性意义,在诗经学领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欧阳修在该文中对汉唐以来的传、序、疏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认为朝廷有必要对历史上纷纭杂说的“诗经学”作出一个明确、统一的判断。
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其贡献绝不仅仅表现在理论上,而且也在于他能够将理论贯诸实践。
为了提出系统的诗本义理论,强调其理论的重要性,欧阳修专门撰写了一部“诗经学”著作——《诗本义》,对诗本义理论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诗本义》的内容及理论意义的评定如下:
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
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日]废,推原,所始实于修。
然修之言曰:“后之学者因迹先世之臣所传而较得失,或有之矣。
使徒抱焚余残脱之经伥伥于去圣人千百年后,不见先儒中间之说而欲特立一家之学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
”又曰:“先儒于经不能无失,而所得固已多矣。
尽其说而理有不通,然后以论正之是,而欲特立一家之学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
”修作是书,本出于和气平心,以意逆志。
故其立论未尝轻议二家,而亦不曲徇二家,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之本志。
当今学者对欧阳修诗本义理论的重大意义多持肯定态度。
如谭德兴先生说:“欧阳修的《诗本义》是宋代诗学变革的先声。
以文学性的思想和方法研究《诗》
学乃《诗本义》的重要创新内容,这充分体现了经学与文学的互动。
”蒋立甫先生则认为,欧阳修的《诗本义》最先打破唐以来《诗经》研究的僵局,大胆批驳《诗序》和毛、郑说诗的谬误,提出依据文本、求诸人情、考之文理、以探求诗人之意;肯定“情欲心”的合理性,其对“淫诗”的解读为后人提供了范例,《诗经》研究由经学转文学,欧阳修开拓之功不可没。
(二)“诗本义”说形成的背景
欧阳修“诗本义”说的提出有着相当浓厚的学术背景。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宋代疑古思潮的泛起。
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八说:“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
《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
至《三经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梗。
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若璩按谓欧阳永叔),毁《周礼》(按谓欧阳永叔、苏轼、苏辙),疑《孟子》(按谓李觏、司马光),讥《书》之《胤征》《顾命》(按谓苏轼),黜《诗》之‘序’(按谓晁说之)。
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斯言可以箴谈经者之膏肓。
”关于宋人疑古、疑经这一点,前人多有论述,今人台湾学者屈万里先生的《宋人疑经的风气》论述十分详细,兹不赘言。
其次,宋代文化的发达、宋代文人的文学自觉意识普遍增强也是“诗本义”说产生的重要背景。
较之汉唐,宋代文人其文人身份的自觉意识非常明显,甚至连欧阳修、朱熹这样非常正统的学者,也格外留意于从文学角度关注经学,特别是“诗经学”。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先生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指出:“贵族势力人宋以后趋于没落,代之以君主独裁下的庶民实力的上升;经济上也是货币经济大为发展而取代实物交换;文化方面也从训诂之学而进入自由思考的时代。
”经济体制的变化带来学术思想的自由和变化;而学术思想的自由和变化,则直接导致“诗经学”从经学的桎梏下解脱出来,有了重新回归文学本来面目的可能。
香港学者李家树《从经学到文学——方玉润(诗经原始)读后》对此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论述。
再次,文学与政治的轻度松绑,这也是宋代诗经学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
“宋代以后的文化逐渐摆脱中世旧习的生活样式,形成了独创的、平民化的新风气,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在宋代,文学不再肩负全部重大的政治使命,逐渐成为士大夫们政治生活之外的一种自我调节。
这使得文人关注《诗经》的目光有机会从政治化的诗经经学中游离出来,而从文学的角度反观“诗经学”。
因此也就能够从文学作品出发,来阐释诗之本义。
最后,“诗本义”说的形成也是朝廷重新厘定经典的需要。
在相对稳定的统治下,赵宋朝廷比较注重文化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这就需要对历史上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文化经典加以重新厘定和阐释。
仅北宋前半段,朝廷就编订了大量的类书如《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唐文粹》等大型书籍。
这之中,对于诗经及其诗经学的厘定与重新阐释,则成为重中之重。
在这种环境中,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思想的学者,欧阳修自然也会对诗经学十分重视。
(三)欧阳修以外其他人对“诗本义”说的推动
在欧阳修同时代,对诗经学予以关注的人很多。
而从各种角度追寻诗歌之本义的研究工作,除欧阳氏之外,尚有刘放、苏轼、苏辙、晁说之等人,甚至还包括王安石、陆佃人,都对《诗经》之序传、笺注、注疏提出质疑。
南宋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学角度追求诗经之诗本义。
如南宋郑樵(《诗辩妄》)、朱熹(《诗集传》)、王质(《诗总闻》)及程大昌(《诗论》)都对毛序和郑笺提出驳议,并大胆从文学角度重新评点《诗经》。
至明清两代,研究诗本义者仍然大有人在。
其中,清代的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和崔述(《读风偶识》)成就特别突出。
他们的研究成果较之宋人更进一步,思想也更为全面;当然也更为激进,几乎全面否定汉唐“诗经学”对《诗经》的解读。
他们依然是本着欧阳修开启的思路,试图回到诗经时代,对诗歌进行还原解读。
二、欧阳修“诗本义”的理论建构
欧阳修“诗本义”具巨大的理论建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歌批评的自觉
自魏晋六朝以来,文学逐渐走上自觉之路,文学批评也随之自觉进行。
因此,人们对文学包括诗歌的创作和解读,都逐渐有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批评理论。
尤其是诗歌鉴赏理论,汉唐以来已经相当发达,宋代则达到一个高峰阶段。
欧阳修等人不仅撰写《诗话》,也撰写了《诗本义》。
虽然欧阳氏没有摆脱序、传,但他打破“诗经学”僵局,从文学角度,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