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word版)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骨伤科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目录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一、病名 (1)二、诊断 (1)(一)疾病诊断 (1)(二)疾病分期 (2)(三)证候诊断 (2)三、治疗方案 (2)(一)手法治疗 (2)(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三)牵引疗法 (4)(四)针灸疗法 (4)(五)手术治疗 (4)(六)护理 (4)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五、疗效评价 (5)(一)评价标准 (5)(二)评价方法 (5)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一、病名 (7)二、诊断 (7)(一)疾病诊断 (7)(二)证候诊断 (7)(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三、治疗方案 (8)(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二)手术治疗 (10)(三)药物治疗 (10)(四)康复治疗 (11)(五)护理 (11)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五、疗效评价 (12)(一)评价标准 (12)(二)评价方法 (12)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骨伤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负责诊断和治疗与骨骼有关的疾病和损伤。
传统中医在骨伤科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调理,提倡“以平治疗”的原则,强调“针灸配合药物治疗”的方法,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骨伤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选择不同的穴位和针刺技巧,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恢复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局部代谢。
针灸疗法在治疗骨折、关节损伤和肌肉拉伤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例如,在骨折的初期,针灸可以帮助减轻疼痛、促进骨折面愈合;在康复阶段,针灸可以恢复局部肌肉和关节的活动功能。
2. 草药疗法中草药是中医治疗骨伤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通过选择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的草药制剂,可以帮助加速骨折愈合和软组织修复。
常用的一些中草药包括川芎、红花、雷公藤等,这些草药具有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身体特定部位来影响身体结构和功能的疗法。
中医推拿按摩在骨伤科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调整局部肌肉的松紧度,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
推拿按摩可以应用于骨折后的康复期和关节损伤的治疗中,有助于重建受损组织的功能。
4.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骨伤疾病强调“饮食滋补”,通过调理合理的饮食来辅助治疗。
在骨折的康复期,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可以帮助促进骨折面的愈合;在关节损伤的康复期,一些具有抗炎作用的食物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消肿。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对康复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常见的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这些方案在中医临床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骨伤疾病或损伤,可以考虑中医诊疗方案作为一种选择,并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指导和治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骨伤科诊疗方案

目录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2)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6)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 (11)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 (26)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32)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41)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44)踇外翻诊疗方案 (57)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1.松解类手法(1)基本手法:头颈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时间可持续3~5分钟。
(2)通调督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大拇指指端按顺序分别点按风府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每穴0.5~1分钟,点揉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夹脊穴、膀胱经腧穴,反复三遍,力量以患者出现局部温热、酸胀、传导为度。
骨伤科-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西医诊疗方案中医诊断:ICD编码创伤类病A03.06骨折病A03.06.01.桡骨骨折A03.06.01.07西医诊断:ICD编码桡骨远端骨折S52.500X001尺骨茎突骨折伴桡骨远端骨折S52.600X002桡骨骨折S52.801一、诊断标准(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有跌倒用手掌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
(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3)伸直型X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①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②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也消失;③桡骨长度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
屈曲型桡骨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1.分型(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2.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2~4周,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要再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骨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骨损伤中医诊疗方案介绍本文档是关于骨损伤中医诊疗方案的详细介绍。
骨损伤是指骨骼受到外力作用导致的损伤,这种损伤可能包括骨折、关节脱位、韧带和肌肉拉伤等。
中医诊疗方案是基于中医理论和经验进行的治疗方法。
诊断骨损伤的诊断是通过体格检查、询问病史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的。
体格检查包括检查疼痛、肿胀、红肿和局部压痛等症状。
询问病史可以了解到受伤的原因以及疼痛的性质和程度。
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CT扫描和MRI等,可以确定骨折的类型和程度。
中医诊疗方案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骨损伤主要是通过草药和中药制剂来恢复骨骼的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秦艽、桑寄生、天麻、熟地黄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强筋壮骨的作用。
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骨骼的愈合。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委中、足三阳等。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手法疗法,通过按摩和推拿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骨骼的恢复。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包括揉捏、推拿、拍打等。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疗法可以帮助恢复骨骼的功能和灵活性。
常见的运动包括伸展运动、屈伸运动和力量训练等。
运动疗法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诊疗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选择合适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 遵循医师的建议进行治疗,不可擅自更改或停止治疗方案。
- 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饮食调节和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和受凉。
- 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骨损伤中医诊疗方案以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和运动疗法为主要方法,旨在促进骨骼的愈合和功能恢复。
在进行中医诊疗时,应选择合适的医师,并遵循其指导和建议,同时注意饮食和休息的调节。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错误!未定义书签。
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0)孟氏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3)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7)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3)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7)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1)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5)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1)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7)髌骨软化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2)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0)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X线片表现:跟骨侧位及轴位片对了解骨折移位,分型至关重要。
其中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关节面塌陷及骨片旋转程度有一定帮助;轴位片能清晰显示距下关节面的载距突解剖形态及内外侧壁骨折移位情况,以及跟骨结节、跟骨体部内外翻移位情况。
(5)常规检查是否有合并症:颅底骨折、脊柱骨折。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症状与体征:典型的跟骨骨折临床表现包括后跟痛、肿胀、瘀血、跟骨横径增宽、跟部外翻畸形、足底扁平,应注意有无颅底骨折或脊柱骨折。
(2)辅助检查:正确诊断与分类则有赖于X线,或辅以CT检查,了解骨折移位、塌陷方向及程度。
(二)骨折分类及证候诊断1.骨折分类(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行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方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触及跟距关节面。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骨伤科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目录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一、病名 (1)二、诊断 (1)(一)疾病诊断 (1)(二)疾病分期 (2)(三)证候诊断 (2)三、治疗方案 (2)(一)手法治疗 (2)(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三)牵引疗法 (4)(四)针灸疗法 (4)(五)手术治疗 (4)(六)护理 (4)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五、疗效评价 (5)(一)评价标准 (5)(二)评价方法 (5)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一、病名 (7)二、诊断 (7)(一)疾病诊断 (7)(二)证候诊断 (7)(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三、治疗方案 (8)(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二)手术治疗 (10)(三)药物治疗 (10)(四)康复治疗 (11)(五)护理 (11)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五、疗效评价 (12)(一)评价标准 (12)(二)评价方法 (12)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中医骨伤病的治疗方法

和营止痛法:“和法”
适应症:损伤后虽经“消”、“下”等法治疗, 但气滞血瘀尚未尽除,而继续采用攻下之法又恐 伤正气者
常用方剂:和营止痛汤、定痛和血汤、正骨紫金 丹、七厘散、和营通气散等
接骨续筋法:“续法”
适应症:损伤中期骨位已正,筋已理顺,筋骨已 有连接但未坚实,尚有瘀血未去者。瘀血不去则 新血不生,新血不生则骨不能合,筋不能续
第四节 练功
练功的目的【重点】: 上肢练功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手的功能。 下肢练功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负重和行走功能。 附: 练功十八法:练功十八法是根据古代汉族民间流传的导
引、五禽戏等编制的一种简便易行而功效较好的锻炼方法, 对防治颈、肩、腰、腿病以及某些慢性疾病也具有一定的 作用。 练功十八法顾名思义,共有十八种方法。有“前 十八法”、“后十八法”和“续十八法”。
治法: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
(1)初期治法:伤后1-2周内
以活血化瘀为主 ①攻下逐瘀法.属“下法”。常用方剂如桃核承气汤
等 ②行气消瘀法.属“消法”。 ③清热凉血法.属“清法”。 ④开窍活血法.属“开法”。
攻下逐瘀法:“下发”
适应症:损伤早期蓄瘀,大便不通,腹胀,苔黄, 脉数的阳明俯实患者。
(二)石膏固定
特点:塑性好,固定确实可靠,无弹性,不能随 时调整松紧度,固定范围大
(三)牵引疗法
1.皮肤牵引:凡牵引力通过对皮肤的牵拉使作用 力最终达到患处,并使其复位、固定的技术。特 点:对患肢基本无损伤,痛苦少,无穿针感染之 危险,但适应范围有限。
2.骨牵引:又称直接牵引,系利用钢针或牵引钳穿过骨质, 使牵引力直接通过骨骼而抵达损伤部位,并起到复位、固 定与休息的作用。【定义】
常用方剂:桃核承气汤、鸡鸣散、大成汤、黎洞 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错误!未定义书签。
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0)孟氏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3)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7)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3)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7)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1)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5)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1)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7)髌骨软化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2)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0)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X线片表现:跟骨侧位及轴位片对了解骨折移位,分型至关重要。
其中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关节面塌陷及骨片旋转程度有一定帮助;轴位片能清晰显示距下关节面的载距突解剖形态及内外侧壁骨折移位情况,以及跟骨结节、跟骨体部内外翻移位情况。
(5)常规检查是否有合并症:颅底骨折、脊柱骨折。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症状与体征:典型的跟骨骨折临床表现包括后跟痛、肿胀、瘀血、跟骨横径增宽、跟部外翻畸形、足底扁平,应注意有无颅底骨折或脊柱骨折。
(2)辅助检查:正确诊断与分类则有赖于X线,或辅以CT检查,了解骨折移位、塌陷方向及程度。
(二)骨折分类及证候诊断1.骨折分类(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行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方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触及跟距关节面。
(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跟骨体部粉碎性压缩性骨折,结节关节角减少,但骨折线未直接进入关节面。
(3)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严重移位的粉碎性骨折,碎骨片挤压关节面,结节关节角减少,消失或成为负角,跟骨横径变宽,甚至将距骨挤压至跟骨之中,形成“摇椅”状。
2.证候诊断(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骨折中期,伤后3周~5周。
瘀血未尽,筋骨未愈;瘀肿渐退,筋骨不舒。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骨折后期,伤后5周后。
筋骨未坚,肝肾不足;瘀肿已消,筋骨不舒,并可伴体倦乏力,腰膝酸软等。
(三)常见合并症如果暴力巨大,引起跟骨骨折后的残余暴力可继续向上传递,进而引起脊柱的压缩骨折或骨盆、髋臼的骨折,故凡是跟骨骨折如系从高处坠落致伤,均应检查骨盆、脊柱以防漏诊。
二、治疗方案治疗目的主要是恢复Böhler’s角,恢复跟骨外形(足弓高度和宽度)以及距下关节面的平整,重建距下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面,恢复关节活动功能。
对关节面塌陷、横径增宽、骨片有旋转移位的跟骨骨折,首选C形臂X线机监视下经皮撬拨复位,器械(如夹棍等)挤压复位,并用克氏针固定,辅以夹板或石膏外固定。
(一)手法复位、钢针撬拨经皮内固定及夹板或石膏外固定。
手法及器械整复的要点:①运用双掌或者器械给予跟骨体横向挤压,以恢复跟骨体宽度;②纵向拔伸牵引,以纠正跟骨塌陷、嵌插,恢复跟骨正常高度;③牵引时保持跖屈位,以后跟部发力为主,有助于恢复Böhler’s角;④在持续牵引的同时,小幅度内外翻和背伸跖屈踝关节,有助于恢复距下关节面的磨合平整与正常活动范围;⑤固定时在跖屈位基础上适当保持内收,可防止骨块挤压腓骨长短肌腱产生的后期疼痛。
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整复方法。
在整复的过程中,往往多种方法同时运用。
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需手法复位。
1.未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1)跟骨结节纵形骨折:若跟骨结节骨骺分离,骨块上移明显者,应予以整复。
整复方法:使患膝屈曲90°,一助手扶持小腿,另一助手握前足使足跖屈。
术者两拇指置于移位骨折块上方跟腱两侧,余四指托于足底,相向用力挤压使骨块复位。
如未能复位者,可在局麻下以斯氏针穿过结节中部,钢针两端连接牵引弓,术者紧握牵引弓先将骨块向后牵拉,以松解骨折面的交锁,然后向下牵引复位。
(2)跟骨结节横形骨折:系跟腱牵拉造成的撕脱骨折。
若骨折块大且向上移位明显者,需给予手法复位或钢针撬拨固定术,必要时手术治疗。
(3)跟骨体骨折:患者屈膝90°,近端助手扶住小腿,远端助手握前足并使足踝部跖屈。
术者面对患者站立,双手四指交握足跟底,双掌侧鱼际部相对挤压跟骨两侧,纠正跟骨体增宽畸形,然后双掌扣住跟骨结节,轻缓摇动松解嵌插,并用力向后下方牵引,恢复结节关节角。
此外,尚可采用牵引挤压法恢复结节关节角。
倘结节关节角仍难以恢复,可以加用钢针牵引。
倘跟骨增宽尚未纠正,可采用跟骨夹挤压整复,应用时注意以软棉垫保护皮肤。
2.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硬膜外麻醉后,取侧卧位,患足在上,消毒、铺巾,患足置于C形臂X线机上,在跟腱止点两侧平行插入2根斯氏针,针尖沿跟骨纵轴向前并略微偏向足底,达骨折断端下方后,一手四指抓住2根斯氏针,拇指抵住足底部,另一手四指抓住前足中部,拇指亦抵住足底部,三点折顶,撬起塌陷的跟骨后距关节面的骨折片,旨在恢复Böhler’s角至正常范围。
再于内外踝下方、跟骨内外两侧用跟骨夹或者两手掌根部,或用器械(如夹棍等)挤压,使跟骨外侧壁膨突移位之骨折块复位,纠正增宽的横径,C形臂X线机透视证实跟骨外形正常后,由助手于跟腱止点两侧斯氏针下方沿跟骨纵轴交叉钻入2根克氏针以维持复位。
夹板或石膏固定于屈膝跖屈位。
3.治疗后以石膏或夹板外固定于屈膝跖屈位4周~6周。
克氏针于4周~6周后取出。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复元活血汤方加减。
柴胡、穿山甲、丹皮、青木香、蚤休、枳壳、甘草等。
中成药:活血止痛胶囊等。
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治法: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川芎、天花粉、枳壳、甘草等。
中成药:接骨七厘片等。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治则:补益肝肾,调养气血。
推荐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黄芪、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等。
(三)外治法解除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后辅以中药外敷或熏洗。
熏洗可选择“海桐皮汤”加减或用海桐皮、桂枝、木香、天麻、人参、羌活、独活、牛膝、狗脊、石斛、黄芪、防风、萆薢、麻黄等熏洗,以舒筋活络,舒利关节。
使用方法:熏洗,每日2次。
(四)功能锻炼1.床上行踝关节伸屈功能锻练。
2.治疗3个月后开始下地负重行走锻练。
(五)其它疗法可根据病情选用中医诊疗设备如骨折治疗仪等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适应症:闭合性跟骨骨折。
使用方法: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六)护理调摄辨证施护。
注意观察患者针眼,伤口的渗液渗血情况。
如发现渗出不止者,将患足抬高,报告医生给予止血等处理。
保持针眼伤口干燥,预防感染。
对跟骨骨折术后针眼感染采取积极态度,加强医护人员对感染的观察及护理,加强局部护理、心理护理,并配合骨折治疗仪等康复治疗和护理。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疗效评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
治愈:足跟外观无畸形,对位满意,骨折线模糊或消失,行走无不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好转:骨对位良好已愈合,或足跟轻度畸形,足弓轻度变平,行走轻度疼痛,距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
未愈:足跟畸形明显,足弓塌陷。
或骨折未愈合疼痛明显,行走困难,距下关节活动障碍。
(二)评价方法参照疗效标准,在治疗后三个月分别由专门人员对患足外形、疼痛、肿胀、行走功能及X线片愈合情况等作出评价。
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典型表现:①多见于中年以上,经常弯腰的体力劳动者,多伴有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②腰部持续性或间断性钝痛,出现脊神经刺激时伴有臀部、大腿部放散痛。
2.查体:关节突关节局部有固定压痛点,对病变关节突关节局部封闭,数分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腰部棘突、棘间、臀部等可有压痛。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关节突结构紊乱,关节突关节面骨质密度增高;局部增生形成骨赘,关节突关节呈肥大性改变,椎间孔变小。
CT检查可清晰显示关节突关节病变程度及其与椎管、椎间孔之间的关系。
可发现关节突关节边缘骨刺形成,间隙变窄,关节突关节软骨下骨硬化等。
(二)证候诊断1.寒湿阻络证:腰部冷痛重着,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重,静卧疼痛不减,痛处喜暖。
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湿热蕴结证: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每于热天或腰部着热后加重。
遇冷减轻,活动后或可减轻,口渴不欲饮,身体困重,尿色黄赤,或午后身热,微汗出;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血瘀气滞证:腰痛如刺,痛处固定,痛处拒按,日轻夜重,或持续不解,活动不利,轻则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常有外伤、劳损病史。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4.肾虚证:(1)肾阴虚证:腰部隐隐作痛,缠绵不愈,腰膝酸软无力,喜按喜揉,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肾阳虚证:腰痛恶寒,喜温喜按,腰膝酸软无力,遇劳加重,卧则减轻。
常伴有肢寒怕冷,少气乏力,少腹拘急;舌胖,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治疗根据病情和患者具体情况,可选用以下治疗手法:1.点穴法:以双手拇指指腹前部从肺俞穴开始,顺棘突两侧点按各俞穴直到膀胱俞。
可按压片刻后放松,然后再按压,反复按压时可配合局部揉法。
2.推压法:用双手掌按压于脊柱两旁,给予一定压力并推向两侧。
双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上腰部棘突开始按压逐渐向下直至腰骶部。
重复3~5遍。
3.弹筋法:用拇指及加四指相对,捏起肌束,然后稍加挤捏由手指间将肌束挤弹而出。
用此手法更应注意轻柔。
4.揉法:单手张开虎口,以拇指及其他四指分别置于两侧肾俞穴,轻轻揉按。
亦可只用双侧拇指分别按于两侧肾俞穴进行上述手法。
5.侧扳法:取侧卧位,患侧在上。
健侧腿伸直,患腿略屈曲。
医师立于病人腹侧,一手置于髂嵴处,另一手放于肩部。
使病人躯干扭转到一定程度,轻轻晃动。
待肌肉完全放松时,双手向相反方向同时用力,可感到腰部有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