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草原东部金属之路的形成

合集下载

附录一 欧亚草原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附录一 欧亚草原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即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

在南西伯利亚,该文化前接奥库涅夫文化,公元前1600年被安德罗诺沃文化所取代。

塞伊玛-图宾诺文化遗存分布甚广(插图001),东起南西伯利亚,西经乌拉尔山,直迄伏尔加河,并大举南下中国新疆、甘肃、青海,乃至中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近年有学者甚至提出,东南亚冶金术的产生也和塞伊玛-图宾诺文化相关。

1塞伊玛-图宾诺文化是欧亚草原东部最早的青铜文化之一,典型器包括双耳、单耳或倒钩铜矛、弧背刀、套管空首斧(插图002),2与欧亚草原同时代的木椁墓文化、阿巴舍夫文化、辛塔什塔文化的青铜矛、双刃剑、管銎铜斧形成鲜明对照。

3 1949年,阿尔泰山北麓特里特亚科夫(Tretyakov)矿区发现一组塞伊玛-图宾诺青铜兵器和工具,包括单耳铜矛、弧背刀、套管空首斧(插图002右)。

4 1992年,俄罗斯考古学家吉鲁森(Y .E. Kirushin)最先提出塞伊玛-图宾诺文化起源于阿尔泰山,并将年代定在公元前1800年-前1700年。

5附录一 欧亚草原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林梅村(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教授)2013年,在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的资助下,我们开启了欧亚草原考古课题研究,重点考察史前丝绸之路。

在新疆昌吉州文物局大力支持下,我们考察了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昌吉回族自治州两市五县博物馆藏文物,尤其是塞伊玛-图宾诺文化遗存。

最近,我们还赴太原调查山西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塞伊玛-图宾诺文化铜矛,不料却在该院保管部意外发现一件以前不知的塞伊玛-图宾诺倒钩铜矛。

据我们研究,这件山西铜矛是中国境内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之一。

从器型看,其年代甚至早于夏文化(二里头文化)。

草拟此文,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

一、发现与研究塞伊玛-图宾诺文化是广布欧亚草原东部的一种青铜文化,最初为盗墓者在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发现,材料相当零乱,长期以来一直被学界称作“塞伊玛-图宾诺现象”(Seima- Tur b ino Phenomenon)。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1]。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

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绸之路,被称为“凿空之旅”,此后,汉朝频繁的派出使节出使西方,汉武帝时期最远的汉使到了犁轩(今埃及亚利山大港),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从丝绸之路上传来的中国丝绸。

西汉末年,丝绸之路一度断绝,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首都洛阳。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这条长约7000公里的漫漫长路是经过三百多年几代人的努力而形成,历代多有维护及延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

简论丝绸之路的意义

简论丝绸之路的意义

简论丝绸之路的意义作者:周玲玲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7期摘要:丝绸之路起始于古都长安,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它连接着亚洲、非洲和欧洲,因此说丝绸之路在世界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贸易;意义经过700年岁月变迁,如今贸易和投资再度开始在这些地区之间流动。

曾经繁荣过千余年的丝绸之路如今又一次热闹了起来。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新一代的商人又开始自发地在这条古道上交易最新的物品。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对促进各方经济贸易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丝绸贸易大幅增长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2006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石油巨擘沙特阿美石油时,他不需要翻译,因为那里有很多会说中文的沙特人。

早在几年前,沙特阿美石油就派遣数十名雇员到北京学习。

毕竟,代表沙特石油出口未来增长的是中国,而不是美国。

同时,沙特赞助学生到印度、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韩国学习。

2005年,阿卜杜拉即位沙特总统后首先访问的四国中就包括了这些国家当中的印度、中国和马来西亚。

沙特学生代表了中东和东亚之间日增的贸易和商务走廊中的一小部分。

这些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名曰“新丝绸之路”。

在过去十年,这些贸易和投资增长了三倍,而且根据麦肯锡的说法,大幅增长会持续到2020年。

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

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

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

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的雏形——草原之路

丝绸之路的雏形——草原之路

之 路 ”。1983年 ,日本 学 者 前 岛信 次和 加藤 久 祚 合 编 的 《丝 沙 漠 边 缘 , 购 买 产 自现 新 疆 地 区 的 和 田 玉 石 ,同 时 出 售
绸 之 路 辞 典 》,首 次 正 式 提 出 了丝 绸 之 路 包括 有 “草 原 之 海贝等沿 海特 产,与 中亚地 区进行小规模 贸易往来 。而
可 以 直 接 通 达 中国 古 代 文 化 的核 心 地 带 — — 黄 河中下游 亚 大陆的历史变迁都 有重要 的影 响。法国历史学家格 鲁
地 区。 这 条 通 道 被 认 为 是 绿 洲 丝 绸 之 路 出现 之 前 ,连 接 塞认 为 ,生 息 在 欧 亚 大 草 原 上 的 游 牧 民 族 在 历史 上 是 一
一 条 东 西 向 的 古代 通 道 。 这 条 草 原 通 道 的 东 段 经 过 蒙 古 旅 行 队 或 军 队 就 可 以 进 行 长 期 、持 久 而 路 途 遥 远 的旅 行 。
高 原 , 向南 沿 着 河谷 地 带 ,如 黄 河 、 桑 干 河 、 永 定 河 等 ,
草 原 之 路 的形 成 ,草 原 民 族 持 续 的 大 迁 徙 ,对 于 欧
多不 连 贯 的 小 规 模 贸 易路 线 大 体 衔 接 而 成 的 。 而 这 条 大 系 。
通 道 的 开 辟 , 又 为 后 续 的 民族 迁 徙 和 文化 交 流 创 造 了条
早 期 的 丝 绸 之 路 上 并 不 是 以 丝 绸 为 主 要 交 易 物 资。
件 。现 在的学者 们将这 条草原大 通道称 之为 “草原丝绸 在公元前 15世 纪左右,中国商人就 已经 出入塔 克拉 玛干
说 的 “丝 绸 之 路 ” 运 往 西 方 , 而 且 还 通 过 北 面 的 “草 原 岛经 常使 用的耐渴 、耐旱 、耐 饿的单 峰骆 驼 ,在公元前

草原文化在草原丝绸之路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草原文化在草原丝绸之路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草原文化在草原丝绸之路形成发展中的作用作者:钟昌斌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5年第10期核心观点:“草原丝绸之路”是最早开启“中华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华丝绸之路”形成过程中占据着开拓者的角色。

本文从草原文化的独特性展开分析,阐述了草原文化对“草原丝绸之路”的开辟、形成与延伸,以及对“中华丝绸之路”形成和世界文化的突出贡献:前卫性的草原文化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独特的草原文化空间为最早向西开启“草原丝绸之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特定的草原文化民族特征为最早向西拓展“草原丝绸之路”奠定了良好的文化交流基础;重“商”的草原文化渊源为“草原丝绸之路”发展注入了先天的文化基因;以“草原丝绸之路”为代表的“中华丝绸之路”的构建是草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卓越贡献。

“草原丝绸之路”是“中华丝绸之路”开辟最早、历史悠久、从未间断、影响深远的一条“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不仅具有“中华丝绸之路”开拓者的角色,同时还担负着“中华丝绸之路”推动者的角色。

一、前卫性的草原文化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北方草原作为亚洲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在70万年前,北方的大窑石器制造场的使用延续了数十万年;新石器时代的草原先民创造了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等伟大的文明;到了青铜器时代,草原上又发展出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鄂尔多斯青铜器等诸多文化类型。

历史告诉我们,在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代,北方草原先民就已经开始与西方交往;4000多年前,横跨欧亚大陆的北部草原地带,还形成了绵延万里的细石器文化带。

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距今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已经率先由氏族社会跨入了“古国”阶段,诞生了城邦制国家。

这种现象在中原地区却是在此1000年之后的事情。

公元前3世纪,匈奴的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了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

文学院青志协工作总结

文学院青志协工作总结

文学院青志协工作总结文学院青志协工作总结。

光阴荏苒,一转眼,文学院青志协又走过了摸爬滚打的一年,为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进一步把工作做到实在,做出品牌,从而把高尚的道德素质,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温暖的人文关心带给真正需要的群体,树立文学院青志协的良好形象,我们不断探究,不断完善,是文学院青志协的工作创始了新的场面,先总结如下:活动方面:一、招新工作及会员管理1、招干继一系列的宣传工作后,我们在10月份进展了干事选拔,为真正地招聘到一批热心肯干,有才能有想法的干事,我们经过初选、复选两重选择,最后考虑综合素质,性别等因素,在08级新生中挑选出了6名同学参加青志协的干____伍中来。

2、招会员 10月中旬我们的招聘通知下达后,全院共有600多为热心的同学递交了入会申请,我们在对他们的全面考核后,最后确定了会员人数,至此,青志协的内部机构根本形成。

3迎新大会 10月底,我们召开了青志协会员的迎新大会,通过对青志协机构的相关介绍,使会员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嘉宾和亲中旬干部的叙说更是把迎新大会推向了高潮,增强了凝聚力,迎新大会非常成功。

4会员档案建立为标准协会内部构造,我们把会员资料汇编成册,反方便联络和管理。

5会员培训为进一步增强会员意识,使会员理解青志协的组织机构,开展过的工作,开展目的等,发动会员积极献计献策,以改正缺乏完善工作,于10月份举办了“青志协会员培训”,总结经历教训,探求努力方向。

二、配合校团委青志协举办各种活动,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校团委分派的任务以及配合院各部门活动,做好后勤活动。

(活动附表)回忆这一学期走过的历程,看着新的领导班子歪斜而执着的足迹,心理确实有一种厚实的宽慰,确实我院青志协在这一年里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立足校园,走向社会,双向开展,弥补了以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缺乏,规划扩大,影响深远,注重与别的组织合作,如与“湖湘护工群”结合举办的“护我绿洲,文明同行”活动,得到了《湖南在线的》报道,而几乎每次活动都在《文学院在线》、《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网》上报道。

草原丝绸之路简介

草原丝绸之路简介

草原丝绸之路简介草原丝绸之路辉煌的历史特征,已成为今天全人类的财富。

它延续时间之长,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可以说草原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交流的第一通道。

一是从时间上来说,草原丝绸之路是最早产生的东西方交流往来的通道,要远早于“绿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早在公元前5世纪或者更早的时候,中国的丝织品就已经沿着贯通欧亚的草原通道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和欧洲地区。

在原苏联境内阿尔泰边区巴泽雷克墓葬中出土的公元前5世纪的精致丝织品和刺绣着凤凰图案的茧绸、漆器以及“山”字纹的青铜镜,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产生时间最为直接的考古学证据之一,证明了中国与域外的交往,最早是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得以实现的。

二是草原丝绸之路作为东西交往的桥梁一直未间断过,其持续时间更长也更加高效。

在草原丝绸之路上产生的诸多文明以及丰富的文献史料与考古材料都共同说明,欧亚草原地带上的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交通往来始终是一以贯之、持续发展的。

在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出土的马具,则表明人类在较早时期便使用马匹和马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往来于草原丝绸之路上,仅以此为例,便足以彰显草原丝绸之路在世界范围的文明传播力度及巨大影响力。

而在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游牧民族始终延续着大规模长途迁徙的传统,各民族之间经贸文化交流也因此更加频繁,这也使得整个欧亚文明互动始终处于动态之中,从而实现了文明信息更加便捷、全面、高效的传递。

三是草原丝绸之路波及范围之广,涉及地域和民族之多,是其他通道所不能比拟的。

整个欧亚大陆的陆地面积几乎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在相似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中,草原丝绸之路呈网络状展开,四通八达,覆盖了极其广袤的地域。

草原丝绸之路在漫长的历史中屡有变迁,在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格局。

如匈奴时代主要在漠南和漠北,鲜卑时代在漠南,契丹时代在东部草原,蒙元时代则横贯欧亚、纵贯南北。

这一现象表明草原丝绸之路的线路更加灵活,覆盖面更广阔,在沟通东西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要显得更加重要和优越。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历代草原丝绸之路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历代草原丝绸之路

公元1877年袁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叶中国要要要我的旅行成果曳一书中袁将汉朝凿通的这条通道袁命名为野丝绸之路冶遥因为在这条通道上袁中国的丝绸是大宗贸易品遥后来袁丝绸之路内涵不断扩大袁不单指这条途经河西走廊的通道袁而是泛指所有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遥譹訛公元前139年袁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袁开通了由长安经河西走廊至中亚尧西亚的东西方大通道袁即举世闻名的野丝绸之路冶遥中国历史上袁广义的野丝绸之路冶大致有沙漠丝绸之路尧草原丝绸之路尧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四条线路袁沙漠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通的汉唐野丝绸之路冶遥丝绸之路的四条主要通道袁第一条称为野沙漠渊绿洲冤丝路冶袁即由西安出发袁主要经过中国河西走廊尧南疆地区各绿洲城国的经济文化走廊曰第二条称为野草原丝路冶袁主要通过蒙古高原袁是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尧草原之路曰第三条称为西南丝绸之路袁主要通过今云贵尧川藏地区至印度及东南亚袁这条通道收稿日期院2021-04-01作者简介院甄自明,鄂尔多斯博物馆副馆长尧副研究馆员袁研究方向院北方民族文物考古研究遥基金项目院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2019年度项目野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研究冶协作子课题野鄂尔多斯黄河文化与长城文化的互动互促研究冶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历代草原丝绸之路甄自明1袁赵晓峰1袁王琼2渊1.鄂尔多斯博物馆袁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曰2.鄂尔多斯图书馆袁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冤摘要院本文指出了传统丝绸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的含义与联系袁重点分析了鄂尔多斯高原历代草原丝绸之路的概况和路线袁包括青铜之路尧汉代草原丝绸之路尧唐代草原丝绸之路尧元代草原丝绸之路尧万里茶道和走西口的形成尧分布与走向尧路线袁从而凸显了鄂尔多斯高原在欧亚大陆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遥关键词院鄂尔多斯高原曰草原丝绸之路曰概况曰路线中图分类号院K 29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3-2596渊2021冤07-0035-06V ol .42N o.7Jul .2021第42卷第7期2021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渊哲学社会科学版冤J our nalof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渊Soc.Sci 冤. All Rights Reserved.又是藏区与内地的茶叶尧马匹贸易运输之路袁又称野茶马古道冶曰第四条称为野海上丝路冶袁是通过海路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袁经东南亚尧印度洋袁抵达波斯湾的海上贸易通道遥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袁连接亚洲尧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袁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以及沿线各国的经济尧政治尧文化尧艺术尧哲学尧宗教发展袁为这些文明以后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遥草原丝绸之路是蒙古高原沟通亚欧大陆的商贸大通道袁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袁它由内蒙古阴山长城沿线袁向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尧南俄草原尧中西亚北部袁直达地中海北部的欧洲地区遥匈奴尧突厥尧蒙古等游牧民族兴盛起来以后袁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中心地集中在内蒙古地区袁这里是草原文化分布的集中地袁也是东西文化和南北文化交流的汇集地袁同时也是当时游牧经贸文化交流的大动脉遥蒙古高原尧鄂尔多斯高原成为野草原丝绸之路冶南端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区和必经之地遥广义的草原丝绸之路泛指分布在欧亚草原的历朝历代所有连接东西交流尧南北交流的贸易尧文化和天然通道袁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为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的路线遥以鄂尔多斯草原为例袁在青铜时代袁草原丝绸之路表现为青铜之路曰在秦汉时期袁草原丝绸之路表现为秦直道及当时其他天然通道曰在隋唐时期袁草原丝绸之路表现为受降城道及参天可汗道曰在蒙元时期袁草原丝绸之路表现为四通八达的驿道曰在明清时期袁草原丝绸之路表现为万里茶道曰在清朝和民国时期袁草原丝绸之路表现为走西口遥一尧鄂尔多斯青铜之路在西汉野丝绸之路冶开通之前袁早已存在着一条鲜为人知的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天然大通道袁那就是途经欧亚草原的野青铜之路冶遥野丝绸之路冶传播的是丝绸尧陶瓷尧茶叶等物品和四大发明袁而野青铜之路冶传播的则不只是青铜器袁还包括众多的技术和观念袁比如关于牛尧马尧羊的饲养技术袁比如青铜器的冶炼技术袁比如马衔尧马鞍尧马镫的发明和使用等袁譺訛而且西传或东渐了多种多元的青铜文化遥商周秦汉时期袁从朱开沟遗址及其他鄂尔多斯青铜器遗迹与中原尧东北以及境外青铜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来看袁鄂尔多斯高原及周边就已经存在多条青铜之路遥鄂尔多斯高原青铜之路有五条渊图1冤袁1.从鄂尔多斯市向北袁经包头市尧呼和浩特市尧集宁市尧张家口市至北京市袁是一条天然通道袁譻訛为鄂尔多斯青铜器与冀北青铜器文化的交流传播通道袁再由京津唐地区向北袁沿桑干河尧老哈河流域至辽西地区袁经赤峰以北的西拉木伦河向西袁越大兴安岭到蒙古和外贝加尔地区袁也是一条天然通道袁为鄂尔多斯青铜器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尧漠北青铜器文化尧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文化的交流传播通道遥2.从鄂尔多斯市向北经包头袁过蒙古国直到米努辛斯克盆地袁为鄂尔多斯青铜器与蒙古青铜器文化尧卡拉苏克文化尧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文化的直接交流传播通道遥3.由鄂尔多斯市向西北袁经巴彦淖尔市袁过蒙古国到阿尔泰地区袁为鄂尔多斯青铜器与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等青铜器文化的交流传播通道遥4.由鄂尔多斯市向西袁过黄河经宁尧甘尧青越河西走廊袁可通至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袁譼訛此道发展为后来的野丝绸之路冶袁又称野沙漠丝绸之路冶或野绿洲丝绸之路冶遥5.由鄂尔多斯市向东南袁过黄河进入晋陕高原袁再向南到达中原地区遥这条通道和秦直道袁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与中原青铜文化的交流传播通道遥通过鄂尔多斯高原及其周边的青铜之路袁鄂尔多斯青铜器与周边地区的中原青铜文化尧晋陕高原青铜文化尧冀北青铜文化尧夏家店上层青铜文化尧蒙古青铜文化尧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文化尧阿尔泰青铜文化等进行着密切的联系尧交往和双向的文化尧技术交流与传播遥在商代至汉代的青铜之路上袁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区域内袁多个部族尧多个地区尧多种青铜器文化进行着经济尧文化尧贸易尧技术和人群等多方面的广泛交流袁借鉴吸收尧兼容并包袁从而形成了青铜之路上丰富多彩尧轰轰烈烈的交往尧贸易尧征战尧抵抗尧分裂尧交融的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遥图1鄂尔多斯高原周边的青铜之路示意图. All Rights Reserved.二尧汉代鄂尔多斯草原丝绸之路秦汉时期袁分布于鄂尔多斯高原上的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主要有四条袁除秦直道以外袁鄂尔多斯市东部有两条袁一条位于准格尔旗曰一条由伊金霍洛旗进入袁经过准格尔旗袁在达拉特旗北渡黄河遥鄂尔多斯市西部有一条袁从乌海市附近进入鄂托克旗境内遥除秦直道是人工修筑的路以外袁其他三条路线都是天然通道遥渊图2冤渊一冤秦直道秦直道从今陕西淳化县北的云阳甘泉宫袁直达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的九原袁从秦朝的心脏地区袁直抵北方边塞遥秦直道纵贯鄂尔多斯南北袁是当时联通中原和北方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袁是世界历史上的野第一条高速公路冶遥该道出汉上郡渊今榆林市冤沿榆溪河北行袁经汉虎猛县渊今红庆河古城冤袁增山县渊今城梁古城冤袁到达五原郡渊今包头市冤遥譽訛该路线是秦汉时期由关中通往漠北的首选遥秦直道南北纵观鄂尔多斯高原袁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大通道遥渊二冤鄂尔多斯东部准格尔旗天然通道由皇甫川向北进入准格尔旗袁沿纳林川经过汉美稷县渊即纳林古城冤袁向东北到达汉沙南县渊即十二连城古城冤袁由十二连城附近的榆林古渡口渡过黄河袁向东北到达今呼和浩特市西南的汉云中郡遥譾訛渊三冤鄂尔多斯东部伊金霍洛旗要要要准格尔旗要要要达拉特旗天然通道道由牜孛牛川北上袁进入伊金霍洛旗境内袁经过汉广衍县渊勿尔图沟古城冤袁向北在汉曼柏县渊榆树壕古城冤附近经过鄂尔多斯高原四十里梁要要要敖包梁要要要点素敖包分水岭袁再向西北到达汉河阴县渊城拐子古城冤袁由昭君古渡口北渡黄河袁通往汉五原郡遥渊四冤鄂尔多斯西部鄂托克旗天然通道这是一条匈奴南下进入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通道袁起点在今巴彦淖尔市秦汉长城的高阙塞袁匈奴骑兵从这里出发袁沿秦汉长城外缘袁向西南经过乌兰布和沙漠袁到达鄂托克旗碱柜渡口或乌海市尧宁夏石嘴山与鄂托克旗交界处的石咀子渡口袁由这里东渡黄河袁进入鄂托克旗袁从而进入了一马平川尧水草丰美的鄂尔多斯西部大草原遥譿訛三尧唐代鄂尔多斯草原丝绸之路唐代统治者利用草原丝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袁并对其加以控制与安抚袁当唐太宗征服突厥后袁为安置回鹘尧铁勒等部袁曾到灵州与数千少数民族首领会见袁被少数民族尊为野天可汗冶遥唐朝还开通从五原到哈剌和林的南北通道袁沿途设立60余个卫所来保护这条道路袁铁勒尧回鹘等称之为野参天可汗道冶袁是一条连接北部草原的重要道路遥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了唐都长安通往塞外漠北突厥尧回鹘的3条重要驿路袁渊图3冤分别为院渊一冤夏州道从唐都长安北行袁经延州尧夏州即今白城子古城袁向西北过经略军城即今鄂托克旗包乐浩晓古城袁向北过丰州至西受降城遥这条驿路是在秦直道图2汉代鄂尔多斯高原草原丝绸之路示意图图3唐代鄂尔多斯高原草原丝绸之路示意图. All Rights Reserved.废弃后袁为适应当时北方边疆政治尧军事形势发展的需要袁保障漠南的安全袁逐步开拓和建设起来的纵贯今鄂尔多斯高原中部的重要军事通道遥这条驿路再向西北与参天可汗道相连袁经 鹈泉袁至回鹘牙帐袁成为唐代都城关中地区通往突厥尧回鹘漠北地区的主要通道遥渊二冤单于都护府道从唐都长安北行袁经延州向北袁过鄂尔多斯高原东侧的绥州尧麟州袁向北经胜州即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古城袁向东北经东受降城到单于都护府遥该道是漠南道路交通网络的重要一环袁再向北与白道相连袁通往漠北碛口遥讀訛渊三冤中受降城道从关中地区向北袁经延州尧绥州向北袁过麟州向西北袁经过鄂尔多斯高原袁渡过黄河至中受降城遥该道与秦直道走向尧分布大致相同袁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替代秦直道的作用袁成为唐朝京畿之地经过鄂尔多斯高原通往塞外漠北的重要通道遥讁訛这3条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重要通道袁加上当时从灵州到单于都护府黄河段相当昌盛的水上交通袁形成了唐代漠南地区空前的交通盛况袁成为唐代草原丝绸之路上不可替代的交通大枢纽和交流大通道遥四尧元代鄂尔多斯草原丝绸之路元朝建立以后袁与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窝阔台汗国尧察合台汗国尧钦察汗国尧伊利汗国等四大汗国袁在这一庞大版图区域内畅通无阻袁一度实现了欧亚大陆草原丝绸之路的大贯通袁这个时期的草原丝路表现为全境范围内四通八达的驿道遥元代驿道通畅袁以大都为中心袁东连高丽袁东北至奴儿干都司袁南接安南尧缅甸袁西南至乌思藏尧大理袁西通伊利汗国尧钦察汗国袁北达吉利吉思遥全国设有驿站约1500处袁驿道上每隔60里左右置一站遥元代的鄂尔多斯高原袁其东北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的云内州尧东胜州所辖袁其南端属陕西行省的延安路绥德州所辖袁其西部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所辖遥除了北尧南尧西三面的边缘地区为中书尧陕西尧甘肃行省所辖外袁鄂尔多斯的其余广大地区袁称为察罕脑儿袁是元朝皇室的封地遥据专家考证袁乌审旗三岔河古城应为元代由安西王阿难答所建的察罕脑儿故城袁后收归朝廷直辖袁设察罕脑儿宣慰司遥察罕脑儿也是元代的重要军事牧场袁是元朝在全国各地官办的14个大牧场之一袁因此元朝十分重视这一地区遥察罕脑儿成为河套尧漠北通向陕西及内地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袁成为鄂尔多斯高原上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和中心遥渊一冤以东胜州为中心的三条驿道这条驿道从东胜州渊今托克托县东沙岗古城冤出发袁经中兴府路渊今银川冤到达河西走廊袁与传统的丝绸之路汇合袁西可通中亚袁北经亦集乃路渊今额济纳旗黑城子冤可到哈剌和林遥另一条道路从东胜州到中兴府路之间袁沿黄河北岸而行袁元初设水站10处袁属东胜州管辖的有只达温站尧白崖子站尧九花站尧怯竹里站和梧桐站等5站,后全线增设至14处驿站,水陆并用,中兴府璐附近设哈温站遥再一条驿道从东胜州向东延伸至元上都渊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冤再到元大都渊今北京冤遥輥輮訛渊二冤以察罕脑儿为中心的驿道这条驿道从察罕脑儿渊今乌审旗三岔河古城冤往南袁经白塔儿渊今陕西靖边县冤尧延安路渊今延安冤尧甘泉尧中部渊今陕西黄陵县冤尧同官渊今陕西铜川冤尧耀州渊今陕西耀县冤等地袁到达陕西行省的交通中心奉元路渊今西安冤遥另一条驿道从察罕脑儿往北袁经过鄂尔多斯高原袁在东胜州附近渡黄河袁西通中兴府路袁东连丰州渊今呼和浩特冤遥輥輯訛还有一条驿道是从察罕脑儿往西北经过陌眼驿尧阿尔寨石窟袁过黄河经过亦集乃路袁到达哈剌和林遥渊三冤灵州要要要陌眼驿要要要亦集乃路要要要哈剌和林驿道据清代张鉴所撰叶西夏纪事本末曳中的叶西夏地形图曳中记载袁从灵州通往西辽界的驿道上共有12图4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元代草原丝绸之路. All Rights Reserved.个驿站袁其中的野陌眼驿冶袁无疑就是鄂托克旗的百眼井遥百眼井是窝阔台时期设置的袁从哈拉和林通往漠南的重要驿道之一遥那么窝阔台时期至元代袁就形成了灵州尧宁夏府路至野陌眼驿冶经过阿尔寨石窟袁再到亦集乃路渊黑水城冤袁到达哈拉和林的重要驿道遥正如明朝学者宋濂等人评论说袁因为有完备的驿站制度袁野梯航毕达袁海宇会同袁元之天下袁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遥冶意思是说袁驿站使天下资源能汇聚一堂袁这是元朝强盛的重要原因遥有了驿站制度袁加上元朝与四大汗国的密切关系袁元代的草原丝路达到了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遥五尧万里茶道明代形成了北上的野茶叶之路冶遥明代万历年间袁俄罗斯人从蒙古草原哥萨克手中得到中国的茶叶袁很快在俄罗斯风靡起来遥起初袁俄国人见到的茶叶袁有的是通过海运运达遥通过比较袁还是认为陆上运来的茶叶好遥海上运去的茶叶由于水汽大尧潮湿尧容易霉变遥很多中国商人袁包括回族商人选择当年匈奴走的草原通道袁将中国茶叶源源不断地运往俄罗斯遥回族商人将大宗茶叶通过水路运往包头袁北上经二连尧恰克图等地袁向俄罗斯贩运遥明代形成的野茶叶之路冶与草原丝绸之路相衔接遥清代以后袁草原丝绸之路发展为万里茶道遥万里茶道是清代以来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袁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遥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崇安渊今武夷山市冤起袁途经江西尧湖南尧湖北尧河南尧山西尧河北到达内蒙古袁鄂尔多斯高原是万里茶道经过和通行的支线和重要区域遥然后袁万里茶道向北从伊林渊今二连浩特市冤进入今蒙古国境内袁沿阿尔泰军台袁穿越沙漠戈壁袁经库伦渊今乌兰巴托冤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遥全程约4760公里袁其中水路1480公里袁陆路3280公里遥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袁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尧新西伯利亚尧秋明尧莫斯科尧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袁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袁使茶叶之路延长到13000公里之多袁成为名副其实的野万里茶道冶遥2013年3月袁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袁将18世纪的野万里茶道冶和新世纪的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野世纪动脉冶遥六尧走西口走西口是指从明代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时期袁大批山西人尧陕西人尧河北人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袁进入内蒙古地区袁带动当地繁荣和发展的历史事件遥野走西口冶以来成千上万的晋尧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尧土默特尧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尧移民遥清康熙二十八年渊1689年冤袁在乌兰布通战役打败噶尔丹后袁康熙皇帝举行野多伦会盟冶袁之后诏令建立内蒙古五路驿站袁分别为喜峰口尧杀虎口尧古北口尧独石口和张家口等驿站遥由于张家口尧杀虎口的地理位置东西并列袁清代把张家口也叫东口袁把杀虎口叫西口遥渊图5冤杀虎口驿路袁有两路袁从杀虎口到归化城渊今呼和浩特市冤分道袁一路至乌拉特三公旗袁一路至鄂尔多斯地区遥出杀虎口的驿道共设蒙古站11个袁其中经和林格尔等地到归化城渊今呼和浩特市冤设四站袁由归化城通往鄂尔多斯的西路设7站遥鄂尔多斯的7个驿站是院杜尔根站袁在今托克托县河口镇东北曰东素海站袁在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西袁为进入鄂尔多斯的第一站曰吉格苏特站袁在今达拉特旗吉格斯太曰巴颜布拉克站袁在今东胜市西北曰阿鲁乌尔图站袁在今东胜市罕台庙西北曰巴尔苏海站袁在今杭锦旗与乌审旗毗邻处曰察罕扎大海站袁在今鄂托克旗沙拉布洞遥这些驿道和驿站的设立为交通和通邮提供了条件袁大大促进了鄂尔多斯高原各地之间及与外地的联系遥这些线路是从山西进入鄂尔多斯走西口的主要道路袁实际上袁从杀虎口出关后袁在准格尔旗由南向北的娘娘滩羊圈子渡口尧大迠西口古渡尧君子津渡口尧榆林古渡口袁均可西渡黄河进入鄂尔多斯袁这些都是鄂尔多斯地区走西口的支线道路遥鄂尔多斯地区与晋西北尧陕北相邻袁这里地域辽阔尧人口稀少袁成为晋陕居民外出谋生的首选之地袁也是最为方便到达的地区遥而鄂尔多斯地区由图5杀虎口. All Rights Reserved.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封闭状态袁单一的牧业经济使蒙古族牧民缺乏粮食尧蔬菜和布匹糖茶等生活用品袁需要引进汉族的农耕技术和小手工业产品遥于是袁走西口的移民现象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遥鄂尔多斯高原地处内蒙古中南部袁三面环绕黄河袁南接中原尧北通大漠袁历史上匈奴尧突厥尧蒙古都曾在这里放牧尧崛起袁南面农区的粮食尧丝绸同北面牧区的皮革尧马匹袁本地盛产的糜子尧牲畜尧池盐等产品都在这里交换尧贸易袁同时鄂尔多斯宜农宜牧袁使得鄂尔多斯高原成为历朝历代沟通关中与塞外袁乃至中西经济尧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袁成为亚欧大陆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区域遥自古以来袁包括鄂尔多斯高原在内的长城以北的广阔草原袁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袁众多游牧民族先后在这里与中原尧西域发生交往袁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游牧经济文化遥鄂尔多斯草原丝绸之路袁体现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开放尧包容思想理念袁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袁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遥草原丝绸之路袁是农牧经济产生与发展的结果袁以产品交换形式打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袁直接连通中原尧亚欧袁成为当时世界最为活跃尧距离最长的丝绸之路遥草原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蒙古高原的文明程度袁同时也推动了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尧文化发展遥輥輰訛在新形势下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野一带一路冶倡议袁将迅速推动沿线各国各地共同繁荣发展遥构建新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袁致力于发展繁荣丝路经济袁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举袁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的又一重大贡献遥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注释院譹訛陈育宁.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A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2016年论文集[C ].呼和浩特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袁2017.譺訛杨泽蒙.远祖的倾诉要要要鄂尔多斯青铜器[M ].呼和浩特院内蒙古大学出版社袁2008.譻訛譼訛田广金袁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渊源[J ].考古学报袁1988渊03冤.譽訛张光耀.秦直道探索与研究[M ].呼和浩特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袁2006.譾訛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伊克昭盟志[M ].现代出版社袁1996.譿訛田广金袁郭素新.西沟畔匈奴墓反映的诸问题[J ].文物袁1980渊07冤.讀訛讁訛内蒙古公路交通史志编委会.内蒙古古代道路交通史[M ].北京院人民交通出版社袁1997.輥輮訛輥輯訛郝维民袁齐木德道尔吉.内蒙古通史第三卷窑蒙元时期的内蒙古地区渊一冤[M ].北京院人民出版社袁2011.輥輰訛旺楚格.论草原丝绸之路的影响力[A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2016年论文集[C ].呼和浩特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袁2017.渊责任编辑孙国军冤A bs t ract :Thi s paper poi nt s out t hat t he m eani ng and t he cont act of t he t r adi t i onal Si l k R oad and t he G r as s l and Si l k R oad,anal yzed t he r out e of t he G r as s l and Si l k R oad i n O r dos pl at eau,i ncl udi ng t heB r onze R oad,t he G r as s l and Si l k R oad of t he H an D ynas t y,t he G r as s l and Si l k R oad of t he Tang D ynas t y,t he G r as sl and Si l k R oad of t he Y uan D ynas t y gr ass l ands of t he si l k r oad,Ten Thousand Li Tea R out e and Taki ng t he W es t Pas s .W e di s cus s ed t hes e r out es ,f or m at i ons and di s t r i but i ons ,t hus i t was s how ed t hat t he s i gni f i cance of t he O r dos pl at eau i n t he Eur as i an G r as s l and Si l k R oad K eyw ords 院O r dos Pl at eau 曰The Si l k R oad 曰G ener al Si t uat i on 曰R out eT he Si l k R oad of t he O rdos Pl at eauZH E N Zi -m i ng 1袁ZH A O X i ao-f eng 1袁W A N G Q i ong 2(1.O r dos M us eum ,O r dos 017000,Chi na 曰2O r dos Li br ar y,O r dos 017000袁Chi na). All Rights Reserve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亚草原东部金属之路的形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之间的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欧亚大陆的历史中。

欧亚大陆可以分为北部适宜牧业的草原与南部适宜农耕的沃土平原,也有学者称其为面向内陆的内欧亚大陆和面向海洋的外欧亚大陆。

欧亚草原西起黑海沿岸,东到外贝加尔,以乌拉尔山为界分为欧洲草原与亚洲草原,在它的南面是希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

有学者称,草原民族是整个文明史发展进程的催化剂,从德国到中国的草原畜牧业人群的爆发打破了旧大陆文化缓慢的发展进程。

中国长城沿线的北方位于欧亚草原东南一隅,介于欧亚草原的牧业文明与黄河腹地的农业文明之间,与草原和中原都有交往。

从考古学的视角研究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交往,非常关键证据就是金属制品。

金属器以其便于携带和保存的特点,分布的时空范围要大大超过其他质地的人工制品。

经过详细梳理和比较各地的考古发现,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从公元前2 千纪到公元前后长达2000年的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以金属器为代表的文化交往的宏大历史画卷。

尽管它还有许多空白和不完善之处,但是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从这个宏观视角可以探讨东西方相互影响的总体格局、草原发展动力以及匈奴兴起等历史课题。

一东西方交往的大格局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之间的交往很早就成为考古学关注的重要课题,其中谁影响谁的问题,即东风西渐还是西风东渐,成为争论的焦点。

这种矛盾很可能是研究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即缺乏时空的界定,超出时空框架来讨论谁影响谁是没有意义的。

从公元前2千纪到公元前后约2000年的文化交往中,我们发现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联系主要是与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草原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位于中国北方北部的蒙古高原东部与外贝加尔地区,另一个是中国北方西北部的亚洲内陆山麓地带。

中国北方与这两个方向的交往分别构成了文化交往的东区和西区。

(一)中国北方和蒙古、外贝加尔地区的文化交往与匈奴联盟的形成这一地区最主要的证据是中国北方—蒙古高原冶金区的兴起与繁荣。

在相当于中原的夏时期,可以看到这个冶金区的雏形,即在中国北方与蒙古高原之间,广泛分布着一种柄部剖面为凹透镜形状的环首翘尖刀(图一∶ 1~5)和连珠饰(图一∶ 6、7)。

这两种器物后来的分布区域正是夏家店上层文化和石板墓文化的分布区域,这是中国北方—蒙古高原冶金区最稳定的时期。

从这个时期向前追溯就可以探寻到这个冶金区的萌芽状态。

早商文化北方的台西类型与中国北方的朱开沟文化是北方青铜器的重要源头。

到了商代晚期和西周,中国北方、蒙古和外贝加尔地区都进入了青铜文化繁荣期,出现了大量种类和形制相似的青铜器或青铜器组合,中国北方有以河北青龙县抄道沟为代表的八类青铜器组合(图二)。

由于妇好墓也出有这种兽首刀,所以可知这些青铜器可以早到殷墟二期。

这八类组合以太行山为界, 分属于晋陕高原和燕山南北两个中心,形成了北方青铜器的第一个高峰。

这时的青铜器以曲柄有阑的兽首、铃首和环首的短剑和刀子为代表。

晋陕高原流行铃首短剑等武器,东部燕山南北地区流行兽首刀。

北方系青铜器首先从燕山以南向北部传播,再从燕山以北向蒙古和外贝加尔地区传播,形制由生动向呆板或简化演变。

铜盔的时空信息反映了这种传播的路线,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铜盔出现在商末周初的柳林县高红遗址(图二∶3),这种铜盔可能受到了商代晚期殷墟的中原式铜盔的影响。

这种铜盔从南流黄河,到燕山以南的昌平白浮墓葬(图二∶8),再到燕山以北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图四∶16),最后到达更北的蒙古高原(图四∶1),这是一条连接长城沿线到长城以外再到蒙古高原的青铜时代北方青铜器的传布路线。

这时期的中国北方—蒙古高原冶金区的影响甚至到了亚洲内陆山麓地带西萨彦岭的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卡拉苏克文化,有少量兽首刀剑和环首刀(图三∶ 7、8、11、13、24),但是形态比中国北方的呆板、简化,属于晚期形制。

在米努辛斯克盆地还发现过晋北与陕北地区的三足蛋形瓮,陶器的传播或影响说明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交往。

到了西周中期前后,米努辛斯克盆地流行的直柄凹格菌首刀剑(图三∶19)又传回到中国北方地区,见于昌平白浮墓(图二∶8)。

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中国北方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与蒙古和外贝加尔地区的石板墓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在铜盔、空首斧和弓形器等实用性青铜器上,二者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在装饰品和装饰风格方面几乎完全相同,例如勺形饰、弹簧形耳环、双尾饰、连珠饰(图四)。

这说明人群间的文化认同正在进一步加深。

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和蒙古高原等地都先后进入了游牧时代,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在长城沿线形成了中国北方文化带。

从西边传入的斯基泰时代的武器、马具和动物风格的三要素流行于内蒙古和甘宁地区,而东部的中国北方—蒙古高原冶金区阻止了它们进一步东传的势头,例如鹤嘴斧等器物没有越过太行山及以北的浑善达克沙地。

东部冶金区流行的器物以虎形装饰为代表,从春秋早期单体虎饰牌,到春秋晚期之后的多体虎形饰牌(图一○∶7),再到战国晚期“P”字形虎饰牌(图一○∶11)。

战国时期北方文化带中的分尾式骨镞可以看成是石板墓居民的北亚人种南下到长城沿线的证据(图一○∶1~3)。

在整个中国北方文化带流行的动物纹牌饰和腰带饰以及头蹄殉牲的习俗也见于外贝加尔地区相当于西汉中晚期的匈奴遗存中,这说明汉初的匈奴文化与中国北方战国时期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图一○)。

综上所述,外贝加尔和蒙古高原与中国北方地区联系密切,属于同一冶金区。

这种南北向的通道延续了上千年,这种交往的路线为匈奴时代的外贝加尔和蒙古高原不断地吸收大量来自中国北方的文化影响奠定了基础。

这种影响从实用器到装饰品,再到日常陶器,深入到这个地区的各个阶层,最后兴起了东部草原第一个游牧帝国。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北方—蒙古高原冶金区是匈奴联盟的文化底蕴所在。

(二)中国北方和亚洲内陆山麓通道的交往与丝绸之路的形成亚洲内陆山麓通道主要包括萨彦岭、阿尔泰山和天山一线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图瓦、阿尔泰和中亚七河地区,这些地区与中国北方地区的联系也发生得非常早,而且在中国北方青铜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龙山晚期至早商时期,第一个与境外联系密切的就是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图五)。

很多铜器来自境外地区,构成了一个不同时期的集合体。

这些外来铜器并没有很好地组合成齐家文化特有的铜器特点,所以没有对后来中国铜器以组合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起始年代晚于齐家文化的天山北路文化和四坝文化冶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这两个文化中的部分铜器从形制上看与齐家文化晚期的铜器有着联系,但权杖头、透銎斧、有銎矛和三叉护手剑等铜器却体现出外来的西方传统。

这些影响来自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途径,只是目前还无法确知具体的传播路线。

在公元前2千纪中叶,来自欧亚草原地区的影响比较弱,主要是安德罗诺沃文化联盟对新疆地区的影响,例如以管銎战斧为代表的青铜器。

中国北方各地出土的喇叭形口耳环也可能与安德罗诺沃遗存的扩张有关。

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晚期除了与石板墓继续保持密切的联系外,新出现了与南西伯利亚地区遗存相似的文化面貌。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小黑石沟墓地年代略晚于阿尔然1号冢,而早于阿尔然2号冢。

两地相似器物有装饰繁缛的青铜短剑、马衔、马镳以及蜷曲动物纹等(图六),这些特点是后来所谓斯基泰三要素的基本构成。

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带有弧尖的铜盔体现了其与遥远的黑海沿岸斯基泰文化的联系。

进入东周时期,整个内陆亚洲山麓通道内游牧经济已经普及。

各个地区都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武器、车马器与动物纹装饰的斯基泰时代三要素。

约公元前7~前5 世纪(春秋中晚期),中国北方主要与位于西萨彦岭的米努辛斯克盆地联系密切。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双鸟回首剑和鹤嘴斧(图七∶1、5、12、13)在两地共出。

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期到战国早期),铁器更加普及,中国北方的武器仍然以双鸟回首剑和鹤嘴斧为主(图七∶6、17),车马器从西部的甘宁地区向东部的内蒙古、冀北逐渐递减,动物纹主要装饰在实用器物上,并有少量传入的带柄铜镜(图七∶4、16)。

该时期以随葬武器的武士阶层墓葬最为突出。

公元前3世纪以后(战国中期以后),动物装饰风格取代了短剑战斧的主要位置。

早段是受米努辛斯克盆地影响的立兽装饰(图七∶2、3、14、15),晚段内蒙古西部流行的浮雕或透雕鸟饰件、有角神兽和翻转动物纹(图七∶7~9)可视为受到了以巴泽雷克冻土墓为代表的阿尔泰地区(图七∶18~20)的影响,同时中原的“山”字纹铜镜和中国北方地区的虎形装饰也通过这条路线影响到了阿尔泰地区。

战国末期匈奴文化在蒙古高原的兴起迫使中国北方人群寻求新的交流通道,与天山七河地区的直接联系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甘肃马家塬墓地与七河地区的伊塞克古冢的联系表现在追求豪华装饰效果,大量使用金箔与银箔装饰,如金银饰片中四肢分立的北山羊和身体用纵向条纹与横断节段纹的猫科动物(图七∶10、11、21、22)。

这种传播的方向在从西向东的过程中横贯新疆天山地区,从最西边伊犁地区的特克斯县、新源,往东是阿拉沟墓葬,再到最东面的哈密地区都有北山羊纹饰的发现。

这条路线的贯通改变了新疆原来作为东西文化影响的接受者的格局,真正成了东西交往的通道,这也是丝绸之路的雏形,在中西交通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周时期是丝绸之路孕育的最后时期,中国北方与亚洲内陆山麓地带的联系,经历了先到高纬度的西萨彦岭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和图瓦地区,再向南到阿尔泰山区,最后到了低纬度的天山地带的演进过程,新疆作为东西方交流的通道是逐渐形成的。

所以汉代张骞通西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凿空”,此前已经存在着上千年的民间草原金属之路。

二中国北方是亚洲草原的一个重要发展动力在谈到东部亚洲草原畜牧文化的发展时,大卫·克里斯丁在他的宏观著作《俄罗斯、中亚与蒙古历史》中探讨了亚洲本地发展动力。

他认为亚洲草原畜牧文化发展来自两个发展动力:一个是来自西部的影响,例如颜那亚文化向东影响形成了阿凡纳谢沃文化,他们继续向东到了天山北部,在那里公元前2000 年出现了高加索人;第二个动力是中国北部黄河支流的与商代同时的从事农业的“野蛮人”。

“野蛮人”,他举例文献中的“狄”。

虽然狄并不能早到商代,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中原王朝周边没有文字记载能力和等级制度的农业居民,即两周时期的戎狄。

随着中原势力的扩大,他们逐渐成为中原以北从事农牧混合经济的北方居民,他们对东部草原做出了很大贡献。

本文提出的中国北方—蒙古高原冶金区,正处于克里斯丁所说的“欧亚内陆的社会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南部与农业地区接壤的大前沿地带”。

这种本地的力量阻止了西部草原文化的进一步东扩。

“亚洲本地发展动力”还包括西伯利亚奥库涅沃文化,他们取代了西来的欧罗巴人种的阿凡纳谢沃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