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草原是史前东西文化交流的主干道_考古出土小麦遗存研究

合集下载

2013年中国大陆十大考古发现

2013年中国大陆十大考古发现
7、河北内丘邢窑遗址
发掘单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处、内丘县文物旅游局
专家点评:
陈同滨:新疆温泉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的发现,为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具体面貌提供了一批全新的、重要的材料,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直接揭示了西天山地区与中亚七河流域的关联,在地区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考古研究进一步就石围建筑群和石围石棺墓的形制渊源与传播范围开展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水涛:新疆西北部地区过去对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虽有一些零星的发现,但是并未做过系统的考古发掘。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博拉提三号墓群的发掘揭示了这一广大区域内距今3500~4000年前后的文化面貌。特别是大型石构建筑遗迹与墓群相互关系的确认,为这一地区若干石构建筑遗存的断代树立了标尺,为全面认识早期游牧民的经济生活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
刘家寨遗址早期层位文化面貌与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大地湾、师赵村遗址的同期遗存相近;晚期层位中部分陶器体现半山文化因素。不过,与之相比,刘家寨遗址未见彩陶尖底瓶、宽沿盆、陶刀等,却有小型直筒罐、戳印圆圈纹陶器、多孔石刀等,是为自身特色。
多学科、多方法结合的科学发掘促成刘家寨遗址人工、自然遗存丰富程度远超川西北地区已发掘的同时期遗址,这对深入研究马家窑文化地方类型和分布区域诸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遗址晚期出现壶,且部分尖底瓶底明显可见套接工艺,对研究彼时由瓶向壶演变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遗址位于大渡河上游,为横断山区文化交流、传播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对构建四川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起到标杆作用。
6、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泽市文物管理处、定陶县文物局
发掘领队:崔圣宽
简介:
该墓葬属于“甲”字形大型木椁墓。在墓葬中室门道外地板下暗洞内,发现一保存完好的以丝织品包裹缠绕系结的竹笥。竹笥内叠放一件丝质汉袍,汉袍的颈背部系结一枚玉璧。据有关丝织品专家认定为女性服饰,这为断定墓主人提供了重要依据。

附录一 欧亚草原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附录一 欧亚草原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即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

在南西伯利亚,该文化前接奥库涅夫文化,公元前1600年被安德罗诺沃文化所取代。

塞伊玛-图宾诺文化遗存分布甚广(插图001),东起南西伯利亚,西经乌拉尔山,直迄伏尔加河,并大举南下中国新疆、甘肃、青海,乃至中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近年有学者甚至提出,东南亚冶金术的产生也和塞伊玛-图宾诺文化相关。

1塞伊玛-图宾诺文化是欧亚草原东部最早的青铜文化之一,典型器包括双耳、单耳或倒钩铜矛、弧背刀、套管空首斧(插图002),2与欧亚草原同时代的木椁墓文化、阿巴舍夫文化、辛塔什塔文化的青铜矛、双刃剑、管銎铜斧形成鲜明对照。

3 1949年,阿尔泰山北麓特里特亚科夫(Tretyakov)矿区发现一组塞伊玛-图宾诺青铜兵器和工具,包括单耳铜矛、弧背刀、套管空首斧(插图002右)。

4 1992年,俄罗斯考古学家吉鲁森(Y .E. Kirushin)最先提出塞伊玛-图宾诺文化起源于阿尔泰山,并将年代定在公元前1800年-前1700年。

5附录一 欧亚草原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林梅村(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教授)2013年,在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的资助下,我们开启了欧亚草原考古课题研究,重点考察史前丝绸之路。

在新疆昌吉州文物局大力支持下,我们考察了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昌吉回族自治州两市五县博物馆藏文物,尤其是塞伊玛-图宾诺文化遗存。

最近,我们还赴太原调查山西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塞伊玛-图宾诺文化铜矛,不料却在该院保管部意外发现一件以前不知的塞伊玛-图宾诺倒钩铜矛。

据我们研究,这件山西铜矛是中国境内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之一。

从器型看,其年代甚至早于夏文化(二里头文化)。

草拟此文,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

一、发现与研究塞伊玛-图宾诺文化是广布欧亚草原东部的一种青铜文化,最初为盗墓者在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发现,材料相当零乱,长期以来一直被学界称作“塞伊玛-图宾诺现象”(Seima- Tur b ino Phenomenon)。

小麦简史

小麦简史

小麦东传与欧亚草原通道——“中原与北方早期青铜文化的互动”作者:赵志军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众所周知,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地取代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

但是,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通过那条途径传入中国的?传入中国后又是如何扩散的?这些仍然都属于讨论中的问题。

考古学是以物说话的,探讨有关小麦传入的问题,最直接的考古证据是古代小麦遗存。

在上个世纪的考古发现中,曾偶尔见到一些有关早期小麦的出土报道,但是,这些小麦遗存几乎都是属于某种偶然的发现,而且在年代的测定上或植物种属的鉴定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疑惑,并由此引发了许多争论。

例如,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小麦的年代问题,至今仍在讨论中。

本世纪以来,植物考古学的田野方法~“浮选法”开始被广泛应用到考古遗址的发掘中,从此不断地有植物遗存的出土及相关报道,其中就包括了古代小麦遗存。

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为止,约有20余处考古遗址通过系统的浮选出土了小麦遗存。

这些遗址大多数分布在黄河流域一带,按考古学文化区域的划分可分为三个部分,从东向西分别是海岱地区、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

在海岱地区,新发现的小麦遗存的年代相对较早,例如,通过科学的浮选法在聊城校场铺、胶州赵家庄、日照两城镇和日照六甲庄四处考古遗址都出土了属于龙山时代的炭化小麦遗存,绝对年代在距今4600-4000年之间,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可信度较高的最早的小麦遗存。

在中原地区,通过浮选出土的小麦遗存的数量较多,年代最早的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绝对年代在距今3900-3500年,例如在偃师二里头、密县新砦、登封王城岗等遗址的发现。

另外,在中原地区诸多考古遗址的二里岗时期即商代早期(3600-3400 BP)的文化堆积中,都普遍地浮选出土了炭化小麦遗存。

这些新资料说明,小麦应该是在二里头时期传入中原地区,随后便很快在这一区域内普及开来,成为了当地农耕生产中普遍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之一。

新疆伊犁河谷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

新疆伊犁河谷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

本次演示通过对新疆史前“化妆棒”器物组合的研究,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女 性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对于理解新疆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性别角色 分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次演示的研究也为性别考古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和方法,对于推动考古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
然而,本次演示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限制。首先,由于考古材料的限制,我 们未能对所有“化妆棒”器物组合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其次,对于“化妆棒” 器物组合的使用者和制作者的性别和年龄等问题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探讨。未来研 究方向可以包括:(1)对新疆史前时期其他地区和民族中的“化妆棒”器物组 合进行对比研究;(2)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化妆棒”
在民国时期新疆伊犁的社会经济研究中,我们需要多个核心问题。首先,我 们需要了解该地区的社会结构,包括人口分布、民族构成、社会阶层等。其次, 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政治制度以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我 们还需要全面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包括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情 况。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民国时期新疆伊犁的社会经济状况,本次演示选取了几 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当时重要城市伊宁的城 市规划、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来揭示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此 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考察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进一步理解民国时期 新疆伊犁多民族共存的社会现实。
在科技应用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考古学家们也运用了各种科技手段 来研究新疆伊犁河谷史前考古学文化。例如,通过碳-14测年法、DNA分析等手段, 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文物的年代和种族来源。此外,三维扫描、虚拟考古等技术 也可以用来复原遗址和文物的原貌,为研究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持。
重要结论通过对新疆伊犁河谷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重 要结论:

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初论

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初论

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初论刘学堂【摘要】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领域,关注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学者很少.近年来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至少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东西方人群就有了来往.西方的勒瓦娄哇技术东传和中国北方东谷坨石器技术的西传,拉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序幕.新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的迁徙和交流应该更为频繁,而这方面的研究还基本上处于空白局面,目前只有一些不确定的线索.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在整个东西文化交流研究中具有特殊位置,它为我们深入理解早期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更为生动的实例和更为深邃的历史空间.【期刊名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3)004【总页数】10页(P47-56)【关键词】石器时代;东西文化交流;勒瓦娄哇技术;东谷坨石核【作者】刘学堂【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1.1生活在亚欧东西方的人类,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开始有了接触与碰撞,东西方文化在什么情况和背景下拉开交流的序幕?这是欧亚大陆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研究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①。

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在整个东西文化交流研究中具有特殊位置。

近年来,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有了新的突破,这些突破大大拓展了人们对史前东西方人群交往历史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对深刻理解中华多元一体文化形成过程有重要启示。

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几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学术专著,关注到石器时代的东西文化交流。

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沈福伟先生,1985年初版②、2006年再版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一书,认为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是新石器时代。

该书“新石器时代文化传播”一节,重点讨论了曾在西方世界盛极一时的中国文化西来说。

中国文化西来说在欧洲由来已久,20世纪初期更为甚嚣尘上③。

到了20世纪的20年代,瑞典人安特生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中原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与西亚特利波利文化和安诺文化的彩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以此为基础,利用考古材料论证中国文化西来说④。

揭开小麦传入中国之谜

揭开小麦传入中国之谜

揭开⼩麦传⼊中国之谜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粮⾷安全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

上⽉,商务部相关负责⼈表⽰,⽬前国内粮⾷⽣产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储备充⾜,价格长期稳定,国际市场对我国粮⾷供应的影响很⼩。

⽽作为国民最为重要的主粮之⼀,起源于西亚的⼩麦在中国有着不可忽视、举重若轻的地位。

⼩麦何时传⼊中国?最有可能通过哪条途径传⼊?对中国古代饮⾷传统造成了怎样的改变?5⽉9⽇上午本期⾸都科学讲堂之“极简科学课”,著名植物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根据近年的考古成果,开启了⼀场有“有图有真相”的植物考古之旅。

⼩麦为何不可能起源于中国?对中国来说,两种粮⾷是最重要的,⼀个是南⽅的⽔稻,⼀个是北⽅的⼩麦。

中国农业⽣产是“南稻北麦”这样⼀种种植制度。

南⽅⼈喜欢吃⼤⽶饭,北⽅⼈喜欢吃⾯粉做的各种⾯⾷,⾯条、馒头、烧饼。

在这两种主要的粮⾷作物中⽔稻起源于中国,是我们中国古代先民为全世界⼈民做出的巨⼤贡献。

⼩麦不是起源于中国,⽽是后来传⼊的。

考古学通过200多年的研究发现,世界有四个农业起源中⼼区:西亚农业起源中⼼区、中国农业起源中⼼区、中南美洲农业起源中⼼区、⾮洲北部农业起源中⼼区。

我们现今社会主要的农作物品种和家养动物品种,绝⼤部分都是起源于这四个农业起源中⼼区。

世界农业起源中⼼区出产部分作物及家畜分布图。

赵志军供图⼩麦起源于西亚农业起源中⼼区,这个中⼼区⾮常重要,西亚的古代先民为我们驯化出的农作物品种种类很多,⾕物类包括⼩麦、⼤麦、燕麦、⿊麦,也就是说所有的麦类作物都是起源于西亚,具体讲,就是西亚的半⽉形地带。

为什么⼩麦会在这半⽉形地带起源?原因很简单,因为⼩麦的野⽣祖本主要分布在这个半⽉形地带。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栽培作物是由野⽣植物驯化⽽成的,所以每⼀种栽培作物都有它的野⽣祖本,也就是说都有它的妈妈。

想找这种栽培作物是哪⼉起源的,⾸先要先找它的野⽣祖本在哪⾥分布。

有些学者曾经也讨论过,说⼩麦有没有可能起源于中国,但是从科学的⾓度讲,⼩麦不可能起源于中国。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解析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解析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整理:杨环宇一.选择题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

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 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 由西向东倾斜C.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 由北向南倾斜【解析】根据图中4条古海岸线的分布,①②③④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其中④离现在海岸线最近,说明地势最低,所以古代海岸线分布地区的地势总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答案C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解析】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经历了图中显示的①②③④共4个位置,在②③海岸线有贝壳堤,说明是径历了较长时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所以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答案A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A.锋面过境频繁B.地处迎风坡C.空气对流旺盛D.多气旋活动【解析】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海拔较高,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因而降水较多。

答案B4.图2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A.海拔高度低B.降水少C.人口密度大D.距海远【解析】图2所示甲地为天津市的中心城区的位置,人口密度大,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所以比周边地区气温高。

答案C读图3(我国某省1990-2014年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回答第5题。

5.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解析】从常住人口数量1990-2014年的变化可知,该省常住人口数量总体是不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总体逐渐减少,则可以推出该省人口增长率是总体呈下降趋势,即D选项符合。

答案D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图4(某市中心城区地租等值线分布示意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塞伊玛 图尔宾诺文化 与史前丝绸之路

塞伊玛 图尔宾诺文化 与史前丝绸之路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林梅村(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教授)近代历史科学的兴起,尤其是考古学传入中国,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史学“三皇五帝”创造历史的神话传说。

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文明有独立的起源,而中国文明的发展却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历史过程。

其中一个重要实例,就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来源。

世界冶金术起源地目前尚难确定,公元前7000~前6000年,巴尔干到安纳托利亚一带已开始冶金实践,不同比例的砷青铜、锡青铜、铅青铜或铅锡青铜相继发明。

公元前3500年,西亚步入青铜时代鼎盛期,主要青铜冶铸技术业已发明,并对周围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

青铜时代早期制品基本上不是铜基合金,直至青铜时代中期,才发展到冶金学意义上的青铜时代。

除了少数例外,纯铜或砷铜在此阶段不复使用。

在青铜时代早期,金属制品要经过热锻和冷锻才能最后定型;而青铜时代晚期,大多数金属制品都用双范铸造,无需冷锻成型,即便冷锻也只占很小的比例[2]。

中国青铜文化没有经历原始红铜锻造阶段,一开始便采用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

因此,许多研究者相信,中国青铜文化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的[3]。

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另一些研究者则主张中国冶金术是本土独立产生的[4]。

例如中国冶金史专家、复旦大学杨宽教授就认为,“那种以为冶金技术来自一个‘母国’的说法,完全是不科学的臆说。

很显然,凡是一个地方具备了发明某种冶金技术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时,就完全可能创造出某种冶金技术”[5]。

2013年,在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的资助下,我们开启了欧亚草原考古课题研究,重点考察史前丝绸之路。

我们首先考察了新疆昌吉两市五县的古代遗址和博物馆馆藏文物,从中甄别出一批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遗存。

其后,我们赴山西太原调查当地发现的一件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又在山西博物院新发现一件以前不知道的倒钩铜矛。

据我们研究,太原倒钩铜矛当为中国境内目前所知最早的铜器之一,从它的器形和金属成分看,年代甚至早于夏文化(二里头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