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经前期综合征
中医针灸治疗妇科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

典型案例二
患者情况
治疗效果
患者年龄42岁,患有严重的经前期紧 张综合征,伴有明显的乳房胀痛、情 绪波动等症状,同时出现崩漏现象。
经过针灸治疗后,患者乳房胀痛、情 绪波动等症状明显减轻,崩漏现象消 失,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针灸治疗
采用电针疗法,选取合谷、太冲、足 三里等穴位进行针刺,同时配合艾灸 疗法。每周治疗三次,连续治疗六周。
典型案例三
患者情况
患者年龄29岁,近几个月出现崩 漏现象,经血量过多,伴有明显
的头晕、乏力等症状。
针灸治疗
采用温针灸疗法,选取中极、血 海、阴陵泉等穴位进行针刺,同 时配合拔罐疗法。每周治疗两次,
连续治疗四周。
治疗效果
经过针灸治疗后,患者头晕、乏 力等症状消失,崩漏现象得到明 显改善,月经周期逐渐恢复正常。
症状
包括月经周期不规律、经血量过多或过少、痛经、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疲劳、 失眠等症状。
病因与病机
病因
中医认为,妇科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的病因主要包括肝气郁结、气血不和、肾 虚等。此外,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外感六淫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
病机
中医认为,妇科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的主要病机为气血失调,冲任受损,导致 月经异常。肝气郁结、气血不和、肾虚等病因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损, 从而引发该病。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中医针灸治疗妇科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崩漏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 地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较少, 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内分 泌、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等多种 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研究展望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治规范方案

2.使用方法 (1)按“方式键”(Mode)将测试方式设置为吸
光度方式。 (2)调节波长设置想要的分析波长420nm。 (3)将参比溶液和被测溶液分别倒入比色皿中。注
意比色皿内的溶液面高度不应低于25毫米,大约 2.5毫升;被测试的样品中不能有气泡和漂浮物。
第34页/共147页
电导电极的贮存 电极(长期不用)应贮存在干燥的地方。
电极使用前必须放入(贮存)在蒸馏水中 数小时,经常使用的电极可以放入(贮存) 在蒸馏水中。
第26页/共147页
二、水的纯度测定
实验目的
1.理解电导率仪的工作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2.测定各种水体的纯度。
第27页/共147页
实验原理
水的纯度取决于水中可溶性电解质的含量。由 于一般水中含有极其微量的Na+、K+、Ca2+、Mg2+、 CO32–、Cl–、SO42–等多种离子,所以,具有导电能 力。离子浓度愈大,导电能力越强,电导率越大; 反之,水的纯度越高,离子浓度愈小,电导率越小 。因此通过测定电导率可以鉴定水的纯度。
第6页/共147页
应用领域
1. 电厂-水处理; 2. 水厂和污水厂-废水处理; 3. 造纸-生产过程/废水处理; 4. 化工炼油-生产过程/废水处理; 5. 冶金和采矿-生产过程/废水处理; 6. 食品和饮料-生产过程/废水处理; 7. 医药行业-生物反应和发酵/废水处理; 8. 半导体-生产过程/废水处理/高纯水生产。
出现异常情况,联系管理员。 测量时应采用配套使用的,不要采用其它型号的。
第23页/共147页
测量低电导值的溶液时,请先在超纯水中 清晰并浸泡2个小时以上。
测量过程中,从甲溶液转到乙溶液时,先 用蒸馏水清洗后,在用乙溶液清洗,不能 用滤纸擦拭。
经前期综合征的表现及治疗

经前期综合征的表现及治疗经前期综合征(PMS)是指女性每次来月经前的不适,精神行为及体质方面的症状,包括明显的生理、心理及行为方面的改变。
本病的精神情绪障碍更为突出,始于经前1~2周,经前2~3天加重,月经来潮后,症状骤然减轻或自然消失。
每次月经周期均如此,持续至少半年以上,称为经前期综合征,对育龄妇女身心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发病率为30%~40%[1]。
临床表现:PMS包括身体和情绪异常两类症状,主要有头痛、腹胀、腹泻、手腿肿胀、乳房胀痛,易激动,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焦虑、紧张、嗜睡、失眠等。
最常见的表现是精神症状:包括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改变。
情绪变化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精神紧张,烦躁不安、易怒,遇事挑剔,细微琐事就可引起感情冲动及至争吵哭闹不能自制;另一种则变得无精打采,郁郁寡欢,焦虑,忧伤或情绪淡漠,爱孤居独处,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偏执妄想,产生自杀意识。
在生理方面,由于水纳潴留,会出现暂时的体重增加,面部及四肢轻度浮肿,少尿,乳房胀痛和头痛。
神经和血管的改变可能会有眩晕、昏厥、心悸,碰撞后容易出现皮下出血等。
消化道方面可有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皮肤可能会患上痤疮或原有的皮肤病加重等。
特点:PMS症状虽然很多,但不是每个病人都具备所以症状,每个人的症状不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并非不变,但症状的出现与消退同月经周期的关系基本固定,即症状最晚在月经开始后4天内消失,至少在下次月经周期第十二天前不再复发,此为本病的特点。
病因: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卵巢功能障碍,致体内雌孕激素比例不平衡,雌激素水平过高,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另外,它可能与抗利尿激素、血、醛固酮分泌过多,造成水钠在体内潴留,以及低血糖、高催乳素、前列腺素浓度波动等因素有关。
此外,心理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
治疗:由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理还不清楚,目前不缺乏特异的规范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因而,首先明确症状的主要方面,因人而异对症施治。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中医辨治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中医辨治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妇女在月经前7~10天生理、精神、行为出现改变。
临床常表现为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出现情绪异常变化,呈周期性反复发作,不发病时仍同常人,伴有月经失调或闭经。
其病因病机多因情志抑郁,肝失条达,疏泄无权,或痰气互结,上蒙清窍,或心肝火旺,扰乱神明所致。
临床分以下三型进行辨治。
心肝火旺型:月经失调,情绪激动,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哭笑无常,面红目赤,苔薄腻,舌质偏红或光剥,脉弦数。
治宜清心安神、平肝降火,方用:茯神12克,远志6克,黄连3克,莲子芯3克,珍珠母30克(先煎),龙齿30克(先煎),当归12克,生地12克,沙参9克,党参9克。
方中朱砂入心;茯神、远志安神定志;黄连、莲子芯清心火;珍珠母、龙齿平肝潜阳、镇心安神;党参、沙参、当归、生地益气养血、滋阴清热,以防心肝火旺而致耗气伤阴。
心血不足型:精神恍惚,心悸怔忡,夜寐不安,多思多虑,沉默寡言,悲伤欲哭,苔薄白,舌质暗淡,脉细。
治宜养心血、宁心神,方用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减:小麦30克,炙甘草9克,大枣10克,生地12克,炒百合12克,柏子仁12克,白芍12克,远志6克。
两方均为养心血、宁心神之品,加柏子仁、白芍加强养心血作用;加远志则加强安神定志的作用。
痰热气结型:情绪抑郁,痰多黏稠,懒言嗜卧,语无伦次,甚则狂躁不安,大便秘结,苔黄糙腻或厚白腻,脉濡滑或弦滑。
治宜清痰热、解郁结,方用黄连温胆汤合生铁落饮加减:姜半夏9克,枳实9克,陈皮9克,茯苓12克,黄连3克,石菖蒲9克,郁金9克,胆南星9克,生铁落30克(先煎),生大黄9克(后下),远志6克,川贝母9克。
方中半夏化痰和胃降逆;枳实、竹茹、胆南星、川贝清化热痰;陈皮、茯苓健脾理气;生铁落镇心除痰;远志安神定志;菖蒲化痰开窍;生大黄泻火凉血,攻积导滞;郁金疏肝理气解郁。
中医针灸治疗妇科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

基本治疗
治则: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益气养血、调补冲 任。以足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灸并用,虚补实泻。
处方: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
操作:发作期每日治疗1~2次,间歇期可隔日1次,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治疗。
加减:寒湿凝滞:水道;气血瘀滞:合谷、太冲、次髎;气血不足:血海、脾俞、足三里。
方义:十七椎——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其他疗法 皮肤针: 耳针:肝、脾、肾、子宫[内生殖器]、
内分泌
三、治疗方法
概述
定义:经期或经行前后呈周期性小腹疼痛 。
多见于青年女性,以未婚者多见。
病因病机:寒凝、气滞——不通则痛 气血不足——不荣则痛
01
02
03
04
第三节 痛经
二、临床表现
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随着月经周期而发作。疼痛可放射到胁肋、乳房、腰骶部、股内侧、阴道或肛门等处。一般于经期来潮前数小时即已感到疼痛,成为月经来潮之先兆。甚至疼痛难忍,面青肢冷,呕吐汗出,周身无力,甚至晕厥。 疼痛的性质多为钝痛、绞痛或坠胀痛。 辨证分型 寒湿凝滞:小腹冷痛,得热则舒,色紫暗有块 气滞血瘀: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 气血不足:小腹隐痛喜按,且有空坠不适之感, 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
定义:妇女在经期前出现的一系列精神和躯体症 状,随着月经来潮而消失 。
病因病机:经血注入冲任血海,全身阴血相对不 足,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关。
概述
发病率50%,轻者可以忍受,重者影响工作。
属于“经行头痛”“经行眩晕”“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泄泻”范畴
第一节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以月经来潮前精神紧张、神经过敏、烦躁易怒、乳房胀痛并随月经周期性发作为主症。伴有头痛、眩晕,甚者不能站立;部分病人可见腹泻、发热、吐衄等。
女性经期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两篇

女性经期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两篇篇一: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指部分妇女在行经前和经期出现的一系列如头晕头痛、心烦失眠、乳房胀痛、水肿腹泻、身痛发热、口舌糜烂、大便下血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月经来潮后即自然消失。
本病目前尚无单一肯定的病因解释,多认为是一种心理神经内分泌疾患,临床诊断无统一标准。
以30~40岁的妇女最常见,涉及身体及精神两大类的多种症状,可表现为单一症状为主,亦可多种症状兼有,严重程度不一。
本病中医诊断为“经行乳房胀痛”,根据不同的表现类型,亦可归类于中医“经行便血”“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情志异常”“经行泄泻”等病证范畴,现代中医妇科学中常将以上症状统称为“月经前后诸症”。
中医辨证论治1 肝郁气滞证:经前乳房胀痛,情志抑郁,烦躁易怒,或少腹胀满,舌苔正常,脉弦。
方用柴胡疏肝散(柴胡6 g、陈皮6 g、川芎4.5g、香附4.5 g、枳壳4.5 g、芍药4.5 g、炙甘草1.5 g)加减。
2 心肝火旺证:经前烦躁易怒,精神紧张,口苦咽干,口舌糜烂,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方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6 g、炒黄芩9 g、酒炒栀子9 g、泽泻12 g、木通6 g、车前子9 g、当归3g、柴胡6 g、生地黄9 g、生甘草6 g)加减。
3 脾肾阳虚证:经前或经期面目、四肢浮肿,或经行泄泻,或腰腿酸软,身重无力,苔白润,脉沉。
方用健固汤[人参15 g、白茯苓9 g、白术30 g(土炒)、巴戟15 g(盐水浸)、薏苡仁9 g(炒)];合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肉豆蔻(煨)200 g、补骨脂(盐炒)400 g、五味子(醋制)200 g、吴茱萸(制)100 g、大枣(去核)200 g]加减。
4 血虚肝旺证:经前、经期烦躁失眠,头晕头痛,巅顶尤甚,或目胀耳鸣,舌质偏淡或偏红,脉弦或弦细。
方用杞菊地黄汤(枸杞15g、甘菊药15 g、生地黄30 g、牡丹皮12 g、泽泻12 g、茯苓12 g、山茱萸12 g、山药12 g、霜桑叶12 g、荆芥穗9 g、天麻12 g、当归9 g、制何首乌15 g、黑芝麻9 g)加减。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概述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概述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概述
……
概述
西医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妇女在经前出现一系列精神和躯体症状,随月经来潮而消失的一种疾病。
临床以经前7~14天出现烦躁易怒、精神紧张、神经过敏、浮肿、腹泻、乳房胀痛等一系列症状,并随月经周期性发作为其特点。
本病的发病率可达行经者的50%,以20~30岁之间患病率最高。
城市妇女及脑力劳动妇女多见。
每个人表现症状不同,病情有轻有重,轻者可以忍受,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
本病发病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雌激素/孕激素比值升高,②与β内啡呔有关,③催乳素浓度增高,④前列腺素过多,⑤心理因素。
不同的患者可能是由于上述不同的因素导致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发生。
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中医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在古医籍中无此病名记载,但其临床症状包括在中医的“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眩晕”、“经行口糜”、“经行风疹”、“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等病症中。
《女科百问》中有“经水
欲行,先身体疼痛”的记载;《叶氏女科证治》云:“经来遍身浮
肿,此乃脾土不能克水,变为肿”。
本病临床以经行前后出现浮肿、泄泻、头身疼痛、乳房胀痛、发热、眩晕、口舌生疮、皮肤瘙痒、起疹块及情志异常等为其特征,症状复杂多样,可单独存在,亦可两三症同见。
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与经前血注冲任血海,全身阴血相对不足,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关。
中医-针灸治疗-妇科(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

针灸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针灸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其疗效得 到广泛认可。
针灸治疗具有整体调节的特点,通过刺激穴位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 疗目的。
针灸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的优势与不足
•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的优势,相较于药物治疗更 加温和,对患者的身体无创伤、无负担。
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严格消毒
针灸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消毒,避免感染。
避免空腹和过度疲劳
针灸治疗时应避免空腹和过度疲劳,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遵循医嘱
接受针灸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不要自行调整治疗方案。
03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的针灸治疗
方案
治疗方案的设计
确定治疗目标
缓解经前期紧张症状,调节内分 泌,改善情绪状态。
THANKS
感谢观看
02
崩漏的症状则主要表现为月经周 期紊乱、大量出血或持续时间过 长,可能伴有头晕、心慌、乏力 等贫血症状。
02
针灸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的
理论基础
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01 Nhomakorabea02
03
调整阴阳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 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疏通经络
针灸能够疏通经络,促进 气血流通,改善身体机能, 缓解症状。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是一种常见的 妇科疾病,主要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特 定阶段,表现为一系列身体和情绪症 状。
崩漏则是指月经周期紊乱,出现非正 常的大量出血或持续时间过长的情况。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指在月经前一周 内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症 状,如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疲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经前期综合征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经前期综合征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经前期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B)[1-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
经前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反复在黄体期周期性出现以躯体、精神和行为改变等症状为特征的综合征。
中医称为“月经前后诸证”,包括“经行情志异常”、“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浮肿”、“经行发热”、“经行泄泻”、“经行口糜”等病证。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B)[4-5]
该病特点是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常因家庭不和,或工作紧张而诱发,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多见于25-45岁妇女。
3.1.2症状(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B)[6]
多于经前1~2周出现,经前几天加重,月经来潮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常见症状有紧张、焦虑、激动、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下降、工作效率低:社交障碍;失眠、嗜睡、眩晕、眼花;厌食、恶心、腹泻;心悸、盗汗、性欲改变;肢体肿胀、乳房胀痛、头痛等。
所出现症状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出现,至少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
症状的轻重有明显的个体性。
症状的严重程度足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
3.1.3体征
一般全身及局部无明显体征,部分患者可有肢体肿胀或体重增加。
3.1.4辅助检查
3.1.
4.1BBT测定
大多为双相,但排卵后体温上升缓慢,或不规则,或上升时程短,与黄体功能不足有关。
3.1.
4.2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B)[7]
黄体期血清P水平低下或正常,E2浓度偏高。
E2/P比值增高,可有PRL水平升高。
3.1.
4.3其他检查
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血浆蛋白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
3.2鉴别诊断
3.2.1精神病(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B)[8]
精神病发病与月经周期无关。
经前期综合征发病多随月经周期规律
性反复出现,月经过后诸症减轻或自然消失。
3.2.2乳房肿瘤(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B)[9-10]
乳房疾病如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癌等,虽可出现乳房或胀或痛,但均有乳房肿块存在,一般不呈周期性发作,肿块在经后也不消退,肿块组织经活检可明确诊断。
经行乳房胀痛每随月经周期而发,经后消失,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
乳房B型超声或红外线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3.2.3血管性头痛(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B)[11]
血管性头痛又称偏头痛,多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以女性多见。
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头痛的发生时间与血压波动及血管痉挛的程度有关,一般间隔数周复发,呈周期性发作,但与月经周期无明显关系。
而经前期综合征有月经周期规律性反复出现特点,月经过后诸症减轻或消失。
3.2.4水肿(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B)[6]
心、肝、肾疾病引起的水肿或营养缺乏性水肿常伴有内科疾病症状。
血常规、尿常规、心肝肾功能检查或B型超声检查可鉴别。
4辨证
4.1辨证要点
症状多样,病情复杂,可根据临床表现,参考月经的量、色、质,结合脏腑辨证和气血辨证规律进行辨证施治,立法处方用药。
4.2证候(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B)[12]
4.2.1肝郁气滞证
经前乳房、乳头胀痛,小腹胀满连及胸胁,烦躁易怒,或精神抑郁,善叹息,或头晕失眠,或头痛剧烈;月经可伴先后无定或延后,经来不畅,色暗红;舌质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滑。
4.2.2肝肾阴虚证
经行或经后乳房作胀,乳房按之柔软无块,五心烦热,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或口舌糜烂,或潮热,盗汗;月经量少,色红;舌质红,少苔,脉细。
4.2.3脾肾阳虚证
每遇经前出现面浮肢肿,脘腹胀满,腰酸腿软,纳少便溏或经前泄泻,或经行前后头晕沉重,体倦嗜睡,胸闷泛恶;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质淡红,舌苔白滑,脉濡细或沉缓。
4.2.4心肝火旺证
经前或经期狂躁易怒,头痛头晕,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小便黄,大便干;经行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滑数。
4.2.5心脾两虚证
经前或经期心悸失眠,神疲乏力,多思善虑,面色萎黄,纳差懒言,或头晕头痛,或泄泻,自汗或盗汗;月经量少或多,色淡质稀;舌质淡红,舌苔白,脉细弱。
4.2.6气滞血瘀证
经前或经期头痛剧烈,或经行发热,腹痛,肢体肿胀不适;月经量少或行而不畅,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尖、边有瘀点,脉弦涩。
4.2.7痰火上扰证
经行烦躁不安,情绪不宁,甚或狂躁不安,心胸泛恶,痰多不寐,面红目赤,大便干结;月经量少或量多,色深红,质黏稠,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舌质红,舌苔黄厚或腻,脉弦滑而数。
5治疗(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B)[13-14]
5.1治疗原则
根据每一病证的所属进行辨证和对症治疗相结合的原则,分别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法,考虑月经周期发生的阶段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5.2分证论治
5.2.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主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薄荷、炙甘草、煨姜。
5.2.2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肾养肝,育阴调经。
主方:一贯煎(《柳州医话》)。
北沙参、麦冬、当归、地黄、川楝子、枸杞子。
5.2.3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健脾,化湿调经。
主方:右归丸(《景岳全书》)合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鹿角胶、
附子、当归、肉桂;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5.2.4心脾两虚证
治法:养心益脾,补血调经。
主方:归脾汤(《济生方》)。
人参、黄芪、当归、白术、茯苓、龙眼肉、远志、酸枣仁、
木香、甘草。
5.2.5心肝火旺证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主方: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牡丹皮、栀子、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炙甘草。
5.2.6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调经。
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桃仁、红花、当归、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