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解析

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解析1. 引言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突发性疾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两种类型。
中风病在中医内科中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本文将对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进行解析。
2.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中风病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病症表现:- 舌诊:观察舌质、舌苔、舌体形状等,舌质暗红、瘀点或瘀斑可能与中风病相关。
- 脉诊:通过触诊脉搏,了解脉象的变化,如偏细、偏数、弦滑等,可以辅助中风病的诊断。
- 问诊: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病史、症状、疼痛部位等,有助于确定中风病的诊断。
3. 中医治疗中医内科对中风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等作用的药物,如丹参、川芎、蒲黄等。
中药治疗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病灶恢复。
-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恢复平衡。
常用的穴位有曲池、合谷等。
- 中医推拿: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病痛。
4. 注意事项在中医内科诊疗中,对于中风病的治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个体化治疗:中风病患者病情各异,治疗需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早期干预:中风病的早期干预对于预防后遗症的产生非常重要,及早就诊并进行中医内科治疗,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
- 综合治疗:中医内科治疗中风病时,通常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结合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以提高疗效。
5. 结论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是一门复杂而又重要的学科,通过中医诊断和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并提高康复效果。
然而,中医内科的诊疗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以不断提升对中风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

❖ 益气活血:以岭通心络,步长脑心通等。
2021/3/29 星期一
36
目前主要针剂的辨证应用:
❖ 活血化瘀类: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红花注射 液、脉络宁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 液、舒血宁注射液等。
❖ 阳闭证:安宫牛黄丸(清开灵针、醒脑静针)。 ❖ 脱证: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2021/3/29 星期一
37
❖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
2021/3/29 星期一
21
急性期中经络
❖ ②风火上扰证
❖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眩晕头痛,言语蹇 涩或不语,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 质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 1983年——提出定“中风”为病名,指类中风。 别称卒中(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学组)
❖ 1992年——正式统一以“中风”作为病名,使之 与CCD(TCD)编码中西医一致。(全国中医脑病 急症会议)
2021/3/29 星期一
4
2008年——《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以“中风病”作为病名。
❖ 是指在气血亏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 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 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为主症;具有起病急, 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17
六. 临床治疗
辨证论治
(1) 按六个证候要素论治 (2) 按八个证型论治 (3) 按主证论治 (4) 按变证论治
2021/3/29 星期一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ZYYXH/T22-2008)1.1 概述: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
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或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疼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愦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多难救治;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均有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2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以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中医内科中风病诊疗全书

中医内科中风病诊疗全书一、中风病的定义及分类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中风病可分为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1. 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的70%,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
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血栓形成。
2. 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的30%,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
包括高血压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中风病的病因和诱因中风病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吸烟、饮酒等。
诱因包括情绪波动、天气变化、劳累过度、饮食不当等。
三、中风病的临床表现中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与病灶部位、范围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常见症状包括:1. 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或完全瘫痪。
2. 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肢体麻木、刺痛感。
3. 言语障碍:说话不清、表达能力下降。
4. 视觉障碍:视力模糊、偏盲。
5. 平衡障碍:步态不稳、易跌倒。
6. 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7. 情绪障碍:焦虑、抑郁。
四、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中风病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舌象、脉象等,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个类型。
1. 中经络:以肢体功能障碍、口眼歪斜为主,无神志改变。
2. 中脏腑:分为昏迷和神志恍惚两大类。
昏迷表现为意识丧失,神志恍惚表现为意识模糊、反应迟钝。
五、中风病的中医治疗中风病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康复训练等。
1. 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选用逐瘀通络、补气养血、滋补肝肾、化痰清热等药物。
常用方剂有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地黄饮子等。
2. 针灸治疗:选用水沟、百会、风池、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醒脑开窍。
3. 推拿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选用拿、揉、按、推等手法,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
4. 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心理康复等,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解读护理课件

病。
中风病康复方法
物理疗法
如电刺激、按摩、针灸等,以 促进肌肉功能恢复和减轻疼痛
。
作业疗法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提高 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言语疗法
针对患者的语言障碍进行训练 ,帮助他们恢复沟通和表达能 力。
心理支持
为患者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帮助他们克服因中风带来的心
理障碍。
中风病康复案例分享
案例一
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因脑梗塞导 致右侧肢体偏瘫。经过半年的康复治 疗,他逐渐恢复了行走能力,并能够 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案例二
一位65岁的女性患者,因脑出血导致 语言障碍和认知障碍。经过言语和认 知训练,她逐渐恢复了沟通能力,并 能够较为流畅地与人交流。
CHAPTER
血栓形成,引发中风。
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 、酗酒、缺乏运动等)和家族遗 传因素也是中风发病的危险因素
。
中风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 及多个方面的病理生理过程,包 括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壁病变
、血液成分异常等。
CHAPTER
02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解读
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背景与目的
背景
随着医学的发展,中医在疾病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 统疾病,中医在诊疗中风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了规范中 医对中风病的诊疗,提高临床疗效,制定中医诊疗指南势在必行。
中风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 问题。
中风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 性。
中风病的分类与症状
01
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指南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指南,帮助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中风病患者。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在其诊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诊断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以确定诊断。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患病情况、家族史和生活习惯等。
2.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了解病情。
3. 闻诊:倾听患者的语音、呼吸和心音等,发现异常情况。
4.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
5. 辅助检查:如CT扫描、MRI、血液检查等,以进一步确认诊断。
治疗中医内科在治疗中风病时,通常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治疗策略:1. 中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丹参、益母草等。
2. 针灸疗法:应用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康复。
3.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和推拿,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4. 康复训练:结合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注意事项在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注重细节。
2.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多食用蔬果,避免高脂、高盐、高糖食物。
4. 合理安排休息:患者需要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结论中医内科在中风病的诊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综合疗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康复。
然而,治疗中风病需要针对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注意日常生活的调理和康复训练的开展。
中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1.1.1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1.1.3病期诊断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1.1.4证候特征: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是中风病常见的证候要素,在中风病主症的基础上备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风证:起病急骤,病情数变,肢体抽动,颈项强急,目偏不瞬,头晕目眩等。
火热证:心烦易怒,躁扰不宁,面红身热,气促口臭,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或痰证:口多黏涎或咯痰,鼻鼾痰鸣,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头昏沉,舌体胖大,苔腻,脉滑等。
血瘀证:头痛肢痛,口唇紫暗,面色晦暗,舌背脉络瘀张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等。
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自汗,手足肿胀,肢体瘫软,二便自遗,脉沉细无力等。
阴虚阳亢证:心烦不寐,手足心热,盗汗耳鸣,咽干口燥,两目干涩,舌红少苔或无苔等。
1.2鉴别诊断1.2.1 痫证:痫证以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神昏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样叫声、醒后一如常人。
中风病神昏者常伴有半身不遂,神志转清后多留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神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苏醒为主要表现,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与中风病之神昏而半身不遂不同。
1.2.3 口僻:口僻以口眼歪斜为主症,主要表现为病侧额纹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患者发病前可有同侧耳后疼痛,但不伴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
部分中风病患者也可出现口眼歪斛,但多伴有眩晕、偏身麻木或肢体力弱等症状。
1.2.4痿病:痿病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特征,多发病缓慢,渐进加重;少数患者亦可急性起病,但多表现为双侧肢体无力,与中风病之半身不遂不同。
2 辨证论治中风病急性期多以风、火、痰、瘀为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则多转化为气虚、阴虚或兼有痰瘀。
中风病证候演变迅速,应注意证候的动态时空性特征,根据病程进展的不同时点,辨别出相应的证候要素及其组合特征,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判断预后。
2.1 急性期的治疗发病3日以内往往病情变化迅速,1周之内病情仍可继续加重。
中脏腑痰热内闭清窍者,以清热化痰、醒神开窍为法,腑气不通者及时通腑泻热;痰湿蒙塞清窍者,以涤痰开窍为主,兼有气虚者需及时扶助正气。
中经络表现为风痰阻络者,以息风化痰、活血通络为法,缺血性中风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发病1 -2周神志转清者可按照中经络辨证论治,以化痰通络为主,缺血性中风可继续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液治疗。
如风邪渐息,热象不明显,而渐显正气不足时,当注意尽早加用甘平益气之品以扶助正气。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注意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以同时采用针灸治疗。
2.1.1 中经络2.1.1.1 风痰阻络证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病机:肝风夹痰上扰清窍,气血逆乱,脑脉痹阻,经络不畅。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
法半夏9g,白术9g,天麻12g,胆南星6g,丹参15g,香附9g,酒大黄6g。
加减:急性期,病情变化较快或呈现进行性加重,风证表现较为突出者,加入钩藤后下15g,石决明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以平肝息风;若出现呕逆痰盛、舌苔厚腻者,可加茯苓9g,陈皮6g,桔梗9g,或合用涤痰汤加减以祛痰燥湿;痰浊郁久化热出现舌质红、苔黄腻者,加黄芩9g,栀子6g,瓜蒌30g,天竺黄6 g以清热化痰;若瘀血重,伴心悸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者,加桃仁9g,红花9g,赤芍9g以活血化瘀;若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9g,夏枯草9g以平肝清热。
2.1.1.2风火上扰证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病机:肝郁化火,I5g后风动,风30g煽冲服血逆乱,直冲犯脑。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9g,钩藤后下l5g,石决明九煎30g,川牛膝9g,黄芩9g,栀子9g,夏枯草9g。
加减:头晕头痛者,加菊花9g以清利头目;心烦不寐者,加莲子心9g,炒酸枣仁1g清心除烦;口干口渴者,加麦冬9g,生地黄15g以养阴生津;苔黄腻者,加胆南星6g,天竺黄清化痰热;便干便秘者,加大黄后下6~l0g以通腑泻热。
2.1.1.3痰热腑实证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咳痰或者痰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病机:痰热上扰清窍,阻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腑气不通。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
瓜萎30g,胆南星6g,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
加减:若不能及时通畅腑气,则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使清窍蒙塞,加重病情,的用量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而定,以大便通泄为度,不宜过量,防止耗伤正气。
热象明显加黄芩9g,栀子9g以苦寒清热;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黄15g,麦冬9g,玄参9g以养阴生津,出血性中风风无继续出血往象时,可用抵当汤加减以破血化瘀,通腑泄热。
2.1.2 中脏腑2.1.2.1 痰热内闭证证候:起病急骤,神志昏蒙,鼻鼾痰鸣,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
病机:风夹痰热上犯于脑,气血逆乱,清窍闭塞,神机失用。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羚羊角粉冲服0. 6g,珍珠母先煎30g,竹茹6g,天竺黄6g,石菖蒲9g,远志9g,夏枯草9g,牡丹皮9g。
加减:烦躁不宁者,加夜交藤30g,莲子心9g以清心安神;头痛重者,加石决明先煎30g以平肝潜阳;痰多者,加竹沥30ml,胆南星6g,浙贝母9g,瓜萎30g以清热化痰;热甚者,加黄芩9g,栀子9g以清热除烦。
本证宜选安宫牛黄丸治疗,一般1次1丸,1日2次,温水送服或鼻饲。
病情重者,可每6-8小时服1丸。
神昏谵语,或肢体抽搐者,也可用黄连解毒汤送服局方至宝丹,1次1丸,每8小时服l丸。
2.1.2.2 痰蒙清窍证证候: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痰声辘辘,面白唇暗,静卧不烦,二便自遗,或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沆滑缓。
病机:湿痰内蕴,夹内生之风,蒙塞清窍,脑髓血脉受损,神气伏匿不出。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法半夏9g,茯苓9g,枳实9g,陈皮9g,胆南星6g,石菖蒲9g,远志9g,竹茹6g,丹参15g。
加减:四肢不温,寒象明显者,加桂枝6g/J温阳通脉;舌质淡、脉细无力者,加生晒参单煎6g以益元气;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者,加桃仁9g,红花9 g,川芎9g,地龙9g以活血通络。
2.1.2.3元气败脱证证候: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病机:痰湿蒙神或痰热内闭日久,耗伤正气,元气败脱。
此证多见于病情危笃之时,属中风危侯,多难救治。
治法:扶助正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减。
生晒参单煎15g,附子先煎9g。
加减:汗出不止者加黄芪30g,山茱萸9g,煅龙骨先煎15g,煅牡蛎先煎1 5g,五味子9g以敛汗固脱;兼有瘀象者,加丹参15g,赤芍9g,当归9g以活血通络。
2.1.3 常见变证的治疗中风急性期重症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等变证,需及时救治。
2.1.3.1 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参粳米汤加减,药用西洋参单煎6g,粳米30g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如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便秘尿赤、腹胀,舌红苔黄、燥起芒刺,脉滑数或弦滑而大者,选用大承气汤加减,药用大黄后下15g,芒硝冲m9g,厚朴9g,枳实9g,沉香粉冲服1.Sg以通腑泄热,和胃降逆;如烦热症状减轻,但仍咂声频频,可予平逆止呃汤(经验方)治疗,药用炒刀豆9g,青皮6g,枳壳9g,旋覆花包煎9g,法半夏6g,枇杷叶9g,莱菔子9g,鲜姜3g以和胃理气降逆;兼气虚加生晒参单煎6g。
2.1.3.2出现呕血、神志迷蒙、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便干尿赤、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无苔,脉弦数者,可予犀角地黄汤加减,药用水牛角先煎30g,生地黄30g,赤芍9g,牡丹皮9g以凉血止血,或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还可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大黄粉等鼻饲。
如出现高热不退,可给予紫雪散以清热凉血。
2.2恢复期的治疗发病2周以后病情平稳者,辨证选用益气活血、育阴通络的方药治疗,仍以痰瘀阻络为主者可予化痰通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