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读后感2篇
《教育的初心》读后感5篇

《教育的初心》读后感5篇(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读《教育的初心》有感今年寒假拜读李镇西先生的《教育的初心》,深感与众不同。
掩卷之余,感慨良多。
本书结合种种教育现象,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行政管理、教学行为、教师品质、家长素质、专家言论等方面,既有肯定更有批评。
一些本来简单明了、是非分明的事情,在舆论或处理上却是怪象重生,令人匪夷所思。
这种怪象的背后,李镇西先生提醒我们:要回归教育的初心,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才能冲破迷雾,拨云见日。
回归教育的初心,秉持教育的初心,首要在教师。
教师首先要审视内心,改变学生观,矫正教学教育行为。
可事实情况是我们在埋头前行的同时,受到种种干扰,可能已经忘记了初衷,各种观念态度都发生了变化。
教师如何才能保持初心,矢志不渝?方向和路径都有,最根本的,我认为是要有奋发进取的精神。
所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是口号,而是我们必须要确立的根本。
本文想立足于精神状态,从几个细节谈我的读书感受。
李镇西先生58年出生。
两年前出版本书时,他已经有七十多本专著了。
李先生之所以著作等身,成就斐然。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努力进取的精神,就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教育的初心》文章末尾会附上写作时间或地点,这引起了我的注意。
“于上海至绍兴的高铁上”“于成都飞北京的航班上”等等。
出差途中,舟车劳顿,正是休息之时。
如不闭目养神,君不见玩手机、玩平板的旅客比比皆是?可是李先生却把旅途中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了,而且航班上写作的时候,李先生已经近六十岁了。
真可谓处处都是学习奋进之地。
另外,文本中时间记述也让人动容。
“2018年5月22日凌晨0:45写毕”,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夜深人静,四面寂然,一名六十岁的老人在灯下激情汹涌、笔耕不辍的场景。
这就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这种精神才是李镇西先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我们教师常常抱怨上课累,批阅试卷累……可与李先生的精神状态相比,我们可能还差得很远。
初心丁捷读后感200字

初心丁捷读后感200字
今天读了丁捷的《初心》。
丁捷在《初心》中论证了初心即自然,让我们寄情山水,并铸就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超越之心及共享之心;初心即自检,让我们返璞归真,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初心即自致,让我们竭尽全力不懈怠;初心即自由,让我们自觉自悟,只有先建立规矩之心,达到自由的自悟、自律、自觉,才能建立自由之心;初心即自重,让我们天下为公,从自爱开始,走进他爱,做好小爱,努力博爱,实现大爱;初心即自强,让我们克服懦弱;只有自己建立强大的内心,才能有勇气克服困难;初心即自厉,让我们常戒常勉,要有一个完善的自我核心,就是一颗廉洁奉公的初心。
初心读后感范文多篇

初心读后感范文多篇初心读后感2000字3篇第一篇: 初心读后感2000字红岩读后感伟大的英烈不朽的红岩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前赴后继跟党走。
那是一个距今很近的动荡时代,那是一个被烟雾笼罩的城市,那是一些伟大的英烈,那是一个不朽的红岩。
迷雾·紧紧握住你的手!重庆被浓云迷雾笼罩着,路上的行人都盲目的云游着,故事的开篇有名叫余新江的年轻小伙;有控制经济的甫志高;有圆脸矮小的陈松林;有腼腆的穷苦青年郑克昌,有“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徐鹏飞,有让敌人狼狈,队友亲切的领导者许云峰,有无畏的新女性江姐,有成岗?一切在最开始往往是平静的,我在书中看到了为了一个表现自己的甫志高,一个知道地下党的秘密的甫志高,一个背叛者甫志高,因为被一个腼腆的特务郑克昌被骗,背叛了党。
但我不可否认的是甫志高也许不是个好党员,但他一定是个好丈夫。
因为我的耳边总飘着他低声乞求的话语:“她?不是?共产党。
”从那个时候起,我才看到了无数英烈的崛起,耳畔总想起被捕的英烈心中的信念,“对勇敢的人,泪水会玷污他的名字。
”凶残的徐鹏飞用使人闻风丧胆的酷刑对被关在渣滓洞的共产党员实施了一遍又一遍,回答他的只有沉默。
许云峰的到来,打了徐鹏飞一个措手不及,开篇终章的枪声留在许云峰无畏的自白与成岗的英勇中,回荡着?余念中还想着李敬原回复成岗信上的那熟悉的均匀秀丽的字迹——紧紧地握住你的手。
凌空·愿把这牢底坐穿!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中,关着这样一群人__他们为革命而奋斗。
也许他们在步入革命征途中还是一群葱郁朦胧的少年,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党。
那几百号的共产党员在狱里沉思着,高歌着“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知道:人得身体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她把刻骨之痛深深埋在心底,把满腔悲愤化为革命的动力。
《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读后感

《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读后感篇一:《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读后感《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是一本让人深感震撼和思考的书籍。
通过作者生动的叙述和精彩的案例分析,书中深入探讨了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始终坚守初心、肩负使命。
在这个多元化和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己的初心。
我们往往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影响,逐渐远离了最初的梦想和内心的真我。
然而,《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告诉我们,初心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指引,只有坚守初心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通过书中的案例分析,我明白了初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和调整。
只有在不断修正中,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同时,书中也强调了肩负使命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我们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去改变这个世界。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勇敢地去实践和践行。
这个世界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只有肩负起使命,我们才能给自己的生命注入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思考是否与自己最初的梦想相符。
我意识到自己在追求物质和权力的过程中,逐渐忽略了内心真正的渴望。
因此,我决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守初心,努力实现自己的使命。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明白了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和渴望,要始终坚守初心;同时,我们也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出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读完《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让我受益匪浅。
它给了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让我明白了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性。
我相信,只要始终坚守初心、肩负使命,我一定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篇二:《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读后感《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这个标题让我想到了一种坚定不移的承诺和责任感。
教育的初心与使命读后感

教育的初心与使命读后感《教育的初心与使命读后感》读完关于教育的初心与使命的相关书籍和文章后,内心感慨颇多。
读到关于教育初心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部分,我感觉这是一种非常高远而又极为基础的理念。
在如今这个有些急功近利的社会,很多时候教育似乎被分数和升学所绑架。
我想起自己上学的时候,周围大家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考出更高的分数,而对于个人品德、艺术修养以及身体素质的培养常常被忽视。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提到的那些真正伟大的教育家,他们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独一无二的个体去培养,而不是当作升学的机器。
记得在一个教育论坛上看到的小故事,有一位老师在一个相对偏远山区的小学任教,这个学校条件很差,学生基础也参差不齐。
按照常理,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能让这些孩子多认点字,能简单地计算就很不错了。
但这位老师不是这样,他看到每个孩子潜在的天赋,有的孩子擅长手工,他就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能把手工做得更好,展示给更多人看;有的孩子对自然科学感兴趣,老师就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孩子去周边探索自然现象。
他真的做到了遵循教育的初心,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成长需求。
对于我来说,这让我开始思考在自己接触的教育环境中是否也能如此。
后来我明白了,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像那位山区教师那样完全自由创造的环境,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自身做起。
比如对待身边的晚辈、自己可能参与的一些教育公益活动中,我们不要只看重成绩。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理念,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一的目标。
我还在书中读到教育的使命是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观点。
我觉得这很有深度,一个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公民,而高素质公民的产生,根源就在于教育的力量。
我突然想到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那些推动科技变革、社会转变的人,其实都是在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基础上成功的。
教育就像是推动社会这台庞大机器运转的润滑剂,不起眼但又至关重要。
再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的教育都能回归初心,牢记使命的话,那社会将会呈现出一副多么美好的画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读后感三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读后感三篇(篇一)人生需要沉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才能让自己变的更完美;人生需要积累,只有在今天努力才有机会换来明天的绽放。
沉淀后,我愿做一个温暖的人。
温暖的人,是尊重别人的看法,寻找别人的优点,体察别人的需要,把别人放在心上。
仔细想想你身边那些暖暖的人吧,他们很宽厚,很真诚。
他们真心的热爱这个世界,真心的欣赏其他人类,真心去发现万事万物的美好。
他们懂得悲悯,懂得体谅,懂得换位思考。
如果说道德的本质是心中有他人,温暖的本质也一样,是心怀万物。
一个温暖的普通人,会流泪,会快乐,会感悟,会固执,不是所有的一切都能承受。
快乐并懂得如何快乐,尽力做到最好。
偶尔任性,却不犀利。
偶尔敏感,却不神经质。
努力工作,精雕细琢。
心存感激,也能面对现实。
人生,一半梦想,一半现实。
我喜欢现在的自己,褪尽曾经的幼稚;我更喜欢明天的自己,会比今天更努力。
美好的日子是快乐,阴暗的日子是经验;没有遗憾,只是沉淀。
我愿能朝着太阳生长,沉淀后做一个温暖的人。
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信仰,不急功近利,不浮夸轻薄,宠辱不惊,淡定安逸,心静如水。
不忘初心,不卑不亢,方得始终。
(篇二)在这个时代,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初识此书,是在培训时某位同窗的书桌旁偶然瞥见,亦未留心详读。
年华流转,从事法官工作后,记忆里荒芜已久的黯淡信念缱绻成结,那曾经珍藏的心结也被琐屑的事由寸寸分解,片片凋落。
只是偶然,脑海中又浮出此书轮廓。
回首细细品读,指尖划过一页页和墨香,灵魂竟似阵阵拷问与觉醒,贫乏困顿间恍有望梅解渴之感。
《初心》读后感

《初心》读后感初心,是指人们最初的心愿、目标和动力。
它代表着一个人对于事业、生活的最初追求和热情。
在读完《初心》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书中所传达的初心理念所感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我对于《初心》的读后感。
引言概述:《初心》是一本启迪人心的书籍,它通过讲述各种真实的故事,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初心,并努力追求和坚守初心。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真实的案例,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正文内容:1. 初心的定义和重要性1.1 初心的含义:初心是一个人最初的动力和目标,代表着一个人对于事业、生活的最初追求和热情。
1.2 初心的重要性:初心是人们坚持不懈、追求梦想的动力源泉。
只有坚守初心,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挠,实现自己的目标。
2. 初心的培养和保持2.1 培养初心的方法:通过自我反思和思考,找到自己的真实内心想法,确定自己的目标和动力。
2.2 保持初心的重要性:初心易失,但保持初心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定期回顾自己的初心,并将其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来保持初心。
3. 初心的实践和成果3.1 初心的实践:通过不断努力和坚持,将初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3.2 初心的成果:坚守初心,不断努力,最终会取得成功。
初心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初心的挑战和克服4.1 初心的挑战:在追求初心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如外界的压力和自身的不足。
4.2 初心的克服:通过坚持和努力,克服困难,保持初心。
可以通过寻求帮助和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战胜困难。
5. 初心的启示和反思5.1 初心的启示:读完《初心》后,我深刻认识到初心的重要性和价值,它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
5.2 初心的反思:通过读书和思考,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初心,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动力,并努力将其付诸实践。
总结:通过阅读《初心》,我深刻认识到初心的重要性和价值。
坚守初心,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
初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坚持初心,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挠。
初心何权峰读后感

初心何权峰读后感
初读《初心:90后与“90后”的信仰对话》,很是偶然,却也冥冥之中是一种必然。
这是一场关于90后年轻党员与“90后”老党员之间穿越时空的对话,讲述着他们那代“90后”们如何在从前那段艰苦岁月里成长、坚持、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为党奋斗的真实事迹。
让我们对初心和信仰有了新一层思考。
古语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何谓初心?初心,就是在每个的起点所许下的梦想,是今后人生旅途中奋进的力量。
由于时代的不同,我们这代年轻人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和从前那段艰苦岁月不可同日而语。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的我们,在前行的路上,很容易就忘记当初出发时所立下的誓言,慢慢地迷失自我,随波逐流,更多的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集体的得失与荣辱,甚至成为了新时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同时,也正是因为现在生活的安逸,让我们丧失了危机感,使得信仰的力量被很多人看淡。
我们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听不得别人的否定,甚至只会短浅而单一的方式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以致只看中眼前,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
有人说初心其实就是我们做事做人的原始动力、原始心愿,她可能是一份远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她也可能是一个简单的愿望,靠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荣誉。
初心,是人生起点的希冀与梦想,是人生开端的追求与动力,是迷途困挫中的恪守与坚持,是事业成功的承诺和信念。
只有心中确立了最初的梦想,才不会被各种诱惑所迷惑,偏离人生的轨道,才能自觉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心》读后感2篇
【篇四】
社会之病,皆为精英的败落,中流砥柱的初心丧失。
读完此书,我深有此感。
先说作者,丁捷,在大学教过书,在省委做过机关干部,在国有企业做过管理,在省属文化企业干过纪委书记,援过疆,经历颇为丰富,目睹了近40年来社会的变迁和人心的演变。
作者洞察世间万象、经历人生百态,透过别人的错误,作者不断反思,最终把主题脉络集中到了“初心”这个主题上,将初心定义为“初心即自然,初心即自俭,初心即自由,初心即自重,初心就是一切美好的本愿”。
致本书大成,是富有现实意义的。
最让我惊讶的是,此书完全没有以往意识形态系列教材的说教意味和枯燥理论,完全是一种过来人的故事说法、数据揭露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有很强的阅读趣味。
我大概花了一周的时间,用零零散散的碎片化时间将此书“一饮而尽”,对于一名长期奋斗在纪检一线的工作者来说,此书简直就是说道了我心坎儿里去了。
说一说此书。
此书由著名作家、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任彦申作序,全书共200页,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出版,共分序、背景、得之篇、问之篇、思之篇、悟之篇、学之篇、践之篇、尾声部分。
其中得之篇与思之篇最为精彩,论述也最为得理。
得之篇中,其中有一段论述“初心即自俭,让我们返璞归真”中批判了时下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作者言到“饮食本来是为生命补
充能量,如手机充电,汽车加油。
可是,你吃一口菜,要求那么高,搞的那么复杂,追求吃行为本身的乐趣,已经到了变态的程度,要他人付出千般力,经历万般苦,其成本何其高。
你不能把吃作为生命的目的。
简简单单是生活,明明白白是硬道理。
”作者此番论述思维独特,出于一种革命艰苦朴素的实用主义,自然见不得铺张浪费和精心打磨的美食饕餮,作为一个后生,我能够理解老同志对时下现代人“穷讲究”的担忧,也能够明白作者的苦口婆心的苦衷。
只是鲜有人这样批判制作如此精良、耗时几年斥巨资打造的在主流媒体黄金时段播出的纪录片,我深佩服作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居安思危的忧虑意识。
任何事情都不能片面的看待,一个文明开放的社会就是要有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出现,这是社会包容性宽容的体现。
思之篇中,作者说道,“伪精英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一切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不感兴趣。
你跟他谈自然,他关心的是哪里有好吃好玩的;你跟他谈美术,他关心的是字画值多少钱;你跟他谈友谊,他关心的是交朋友有什么用。
所以他的价值观一定是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庸俗主义的。
要击垮这种人很容易,只需要银子浇铸一块敲门砖,一敲就开。
”时下的精英们确实存在这样的金钱至上的理念,最多的就是贪污腐败受贿的官员们,落马前贵为精英官员,案发之后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用钱买官敲门的案例就浮现出来,和平日里的精英模样对比极为讽刺。
显然这些精英们,初心已失。
日本的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曾经有一个“初心绑架”理论,大意即一个人在事业的道路上走得很远了,得到了世俗上的成功,这时候却找
不到自己,甚至误入歧途,此时,就要赶紧停下脚步,问问自己,是否记得来时的路,是否记得自己为什么来,是否自己被外来的后生的欲望所绑架?初心是很容易就被欲望所绑架的,很多落马的干部就是由于初心丧失,背离了我党宗旨,才导致贪污腐败、身败名裂的,现如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书中列举了现代年轻人的“欲望清单”,基本上都是属于物质的、消极的、充满负能量的,表明如今的年轻一代,物质欲望非常强烈。
在我看来,欲望并不可怕,有时候能够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关键是欲望不能无节制,而且要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去实现,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往往一个人在实现欲望的时候,就容易忘了来时的路和初衷,初心丧失,最终误入歧途,这是我们今时之人必须认真思考和需要不断反思的问题。
总而言之,《初心》此书值得阅读。
【篇五】
于无声处听惊雷—简评《初心》
15日收到这本书,一到手便急不可耐的读起来,因为丁捷这个名字真正的是如雷贯耳了。
那时候周梅森《人民的名义》掀起了一股反腐电视剧的热潮,很多不为人知的反腐细节第一次展现在普罗大众的面前,坐在家中,从电视机上就能看到那些曾经秘而不宣的打黑大战。
中纪委、副省级干部、涉黑、命案,这些情节设置一次又一次冲击着观众的眼球,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