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 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潍坊潍州外国语学校刘相锋

一、教学背景:

《认识图形》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下册第页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安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来认识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了一些关于平面图形的认知,但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因此,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是来自于立体图形的一个面。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类、感知、操作来进行学习,在多种活动中丰富对图形的感知。同时,让学生感受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知识兴趣。

二、教学课题:认识图形1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能正确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简单的平面图形,体会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情感: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四、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学要求是:整体感知每种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这些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变换。在本单元里不细致研究图形的边和角,不用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最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上。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课的内容特征,我采用了:

教师活动:创境设疑——协作指导——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体验感悟——自主探究——应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画,请大家欣赏(出示课件),漂亮吗?这是一幅很有意思的纸贴画,请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你能法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们看到,这幅画是用各种不同的图形拼成的。你想用这样的图形拼一幅漂亮的画吗?那我们就要先来了解认识这些图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和这些图形交个朋友吧!(课件出示课题:认识图形)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类,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牧童骑牛图)我们先来看画中的牧童骑牛图,在这幅图里,有你认识的图形吗?

学生回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2.看来,同学们对这些平面图形有了一些认识,思考一下,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呢?引导学生思考,一般情况下研究几何图形会以形状进行分类。学生回答:按形状进行分类的话就可以一类一类的研究了。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下面拿出老师准备的平面图形,同桌合作,按形状进行分类。

同桌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同桌展示

师:哪组同桌想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你们的分类方法?

学生展示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适时点评,肯定不同的分类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对这些平面图形按形状进行了分类,我们再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分类。)

师:谁能再来说一下长方形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

其它图形以此类推。加深学生认识。

活动二:动手摸,深化认知

1.让学生用手仔细摸桌上的各类平面图形,把感受说给同桌听。

2.找学生汇报感受。

3.教师说,让学生猜图形。如:老师刚才听到有个同学说:“我摸的图形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边直直的,你们猜他摸的是什么图形?”

活动三:观察操作,体会“面”在“体”上

1.这些图形看大家这么聪明,就和同学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他们就藏在我么桌上的积木当中,你能找到他们吗?快来找出他们,然后把你喜欢的图形想办法留在纸上。这个问题有点难,同桌两个商量着来完成。

2.同桌合作,在立体图形上找平面图形,并搬到纸上来。教师巡视。在黑板上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卡片。

3.学生展示作品,完成的快的同学拿着自己的平面图形在黑板上找到他们的家。

4.集体订正。同时对图形进行再认识。

活动四: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1.师:其实这些平面图形我们再生活中随处可见,请大家一起来欣赏。(课件链接:百度图片搜索,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2.学生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教师要引导学生语言表达规范完整。

(三)、练习提高

1、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涂色。

2、数图形个数

(四)、课堂小结

师:现在,同学们认识了这些平面图形,就可以回家自己制作这些平面图形来做贴画了。

七、教学反思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

1.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这是青岛版教材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注意在“趣”上下功夫。如: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找、画、说、做、拼等真实有趣的情景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巩固拓展时,创设了让学生“举、辨、摸、找、说”的游戏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没有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画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可真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3、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学生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源于我的要求不够具体,引导也不够到位。

2.在设计“面”由“体”得时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平面图形的多种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大部分学生直接用铅笔沿着物体的面的轮廓画。这样的结果体现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打了折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