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重点知识归纳----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总结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总结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总结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总结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世界整体化趋势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名词解释1.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2.施里芬计划: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确立的军事进攻的作战方案。
1905年由德军参谋长施里芬确立,其核心是强调速决战。
该计划假设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线为作战重点。
德军将集中优势兵力用于西线作战,而且拟在西线右翼集中全力,突破西欧低地国家,突破法国北部,直取巴黎,最终与左翼部队合围法军主力。
在西线用4到6周的时间结束作战,然后全力攻击东线。
在东线用3到4个月时间击溃俄军,结束战争。
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以及可变因素。
而且在一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败,计划宣告破产。
3.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队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战。
1914年8月,德军实施施里芬计划,利用其军事优势突击进攻协约国的防线右翼。
在战役初期,德军取得较大的军事优势。
但是,在协约国意识到德军的军事意图之后,及时调整了其战略部署,加强了西线右翼的军事布防,德军的军事进攻最终为英法盟军所阻止,施里芬计划所确立的基本军事目标没有达到。
9月,英法协约国在马恩河一线以50多个师的兵力向德军发动进攻,最终迫使德军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御,西线战局开始陷入对峙之中。
4.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西线的一次重大战役。
1916年2月,西线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与索姆河战役后,纠结重兵向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发动进攻,试图击败法军重兵集团主力,直取巴黎。
世界现代史知识点

世界现代史1.俄国十月革命时间1917年11月7日指挥部: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人物:列宁标志性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结果: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列宁当选主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
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时间?政策?苏联成立的时间?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1922年(2)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28-1937 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战后的“新秩序”形成过程?影响?巴黎和会1919.1《凡尔赛和约》协约国与德国1919.6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国际联盟成立1920.1 (2)对亚太地区的“安排”的会议?影响?华盛顿会议1921-1922对中国《九国公约》1922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4.经济大危机(1)经济大危机的时间?1929-1933 20世纪30年代(2)美国采取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时间?内容?罗斯福新政1933《国家工业复兴法》5.法西斯势力的猖獗(1)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的时间?人物?影响?1933年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2)意大利法西斯建立的人物?日本法西斯建立的标志?影响?意大利墨索里尼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6.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根本)慕尼黑阴谋英法绥靖政策纵容德国法西斯,助长侵略野心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严厉制裁使德国复仇主义情绪高涨。
初中历史世界现代知识点汇总

初中历史世界现代知识点汇总世界现代知识点汇总在初中历史学科中,掌握世界现代历史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知识点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过程,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世界现代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重要的历史知识。
一、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现代世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
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包括机器制造业的兴起、蒸汽动力的应用、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学生需要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如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等。
二、殖民扩张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是世界现代历史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自15世纪以来,欧洲国家开始向世界各地扩张殖民地。
学生需要学习殖民主义的定义、各个殖民地的特点以及殖民地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殖民扩张对被殖民地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以及殖民地人民对殖民统治的抵抗和争取独立的斗争。
三、世界两次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是世界现代历史中的重大冲突。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年至1918年,主要由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和利益冲突引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帝国体系的崩溃,为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在1939年至1945年爆发的全球大规模战争。
学生需要了解这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以及结果,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重塑和国际关系的变化。
四、冷战与新世界秩序的形成冷战是二战结束后,在苏联和美国之间形成的一种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抗的状态。
冷战主要以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政治争斗和军备竞赛。
学生需要了解冷战的起因、主要事件以及其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新世界秩序的形成,如联合国的成立、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进程以及当代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
高一世界现代史知识点

高一世界现代史知识点高一世界现代史知识点详解第一章: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定义和特点•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方式,以私人资本和市场经济为基础,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个人自由的经济制度。
•特点包括私有制、市场竞争、利润追求、货币经济、劳动分工等。
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兴起的重要推动力,带来了机器工业和大规模生产。
•由于机械替代人力、大规模生产和分工协作,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结构、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
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国家以国家为中心,通过立法和国家干预来维护市场秩序和私有财产。
•自由主义国家、社会民主主义国家和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形式。
第二章: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的定义和特点•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阶段,特点包括帝国扩张、殖民地剥削和超额利润。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地•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不断侵略中国,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割让领土。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是中国遭受的重大侵略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殖民地争夺战,导致世界秩序的巨大变革。
•战争结束后,多个帝国主义国家解体,列强统治的殖民地爆发独立运动,国际协议和新秩序的建立。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定义和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是一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基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追求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的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
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开端•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俄国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影响了世界格局和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国家计划经济和公有制来调控社会生产和财富分配。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重点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追求国家的经济独立和人民的幸福。
第四章: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冷战的定义和特点•冷战是二战后,以美国和苏联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与竞争。
世界现代史知识要点

世界现代史汇编十月革命列宁 1917、11 彼得格勒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意义:1,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3,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展示了一条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4,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5,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新经济政策⑴1921年3月,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直接联系起来,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意义:这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⑵1922年底苏联成立。
⑶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与弊端成就:工业化—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由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生产总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农业—集体化,初步实现农业机械化;1936年颁布新宪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标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弊端: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⑴《凡尔赛和约》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
这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6月,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a、领土问题: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
b、殖民地问题: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瓜分;(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性质、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c、军事问题: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d、赔款问题: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⑵《九国公约》内容: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不得在中国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
⑶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首先从美国的金融业开始。
其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
经济大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农运动高涨;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世界现代史重点知识归纳

世界现代史重点知识归纳(适用于名词解释、问答题等)印巴分治印巴分治是指于1947年8月14日和1947年8月15日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事件,从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诞生二个新生国家巴基斯坦自治领(后来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印度联邦(后来的印度共和国)。
分治条款既没涉及孟加拉国的独立问题,也没有谈及英属印度管理下的锡兰和缅甸分治问题。
缅甸于1948年1月4日独立,锡兰于1948年2月4日独立;孟加拉国随1971年的孟加拉国独立战争之后自巴基斯坦独立。
尼泊尔、不丹曾为英国的殖民地,但一直不属于英属印度,不受分治相关条约影响。
南非种族隔离法南非的种族隔离为1948年至1991年间在南非共和国实行的一种种族隔离制度。
这个制度对人种进行分隔,然后依照法律上的分类,各族群在地理上强制的被分离,特别是占多数的黑人,依法成为某些"家园"的市民。
(南非的“黑人家园计划“)这些家园在名义上是自主国家但运作比较类似美国印第安保留区和加拿大原住民保留区。
事实上,多数的南非黑人从未居住过这些"家园"。
具体实践上,这个制度防止了非白人族群(即使是居住在南非白人区)得到投票权或影响力,将他们的权益限制在遥远可能从未访问过的家园。
教育、医疗和其它公共服务有时被声称是隔离但平等,但事实上非白人族群可得到的只是非常次等的公共服务。
公平施政1949年1月5,杜鲁门在提交国会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
主要举措:(1)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限额;(2)提倡国民健康保险;(3)否决“1947年的劳资关系法”;(4)建造廉价公共住宅;(5)继续维持农产品的价格支持计划;(6)要求制定保障民权的立法;(7)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8)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
总体而言,第二阶段的“公平施政”成就不大。
所取得的成就主要限于:建造廉价住房,清理贫民窟;确立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险。
世界现代史知识要点

世界现代史知识要点世界现代史知识要点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1.俄国十月革命的概况:时间:1917年11月领导人:列宁地点:彼得格勒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2.十月革命的意义:⑴历史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由此诞生。
⑵世界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⑴经济上: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①内容(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②意义(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⑵政治上:成立苏联(1922年底)2.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8-1937年,完成前两个五年计划,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
⑵实现农业集体化。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⑴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⑵突出特点: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
⑶评价:①在一定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使得苏联工业、国防强大。
②但也具有严重的弊端,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 巴黎和会——1919年在巴黎召开⑴目的:制裁德国,战后分赃⑵操纵国:法(克里孟梭)、英(劳合·乔治)、美(威尔逊)——巴黎三巨头⑶签订条约:《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是:(了解即可)①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②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③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另行确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⑤殖民地: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此条最能说明会议的分赃性质)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总结近现代史是指从公元1500年左右开始,到现代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许多关键时刻和重大事件,下面将对世界近现代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大航海时代:15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欧洲国家踏上了一系列重大的海上探险和殖民活动。
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探险的先驱,而后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家也相继加入。
大航海时代开启了世界贸易网络的建立,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影响力。
2.宗教:16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宗教运动,由马丁·路德等人发起。
宗教打破了天主教会的垄断地位,引发了新教教派的兴起。
这个运动对欧洲文化、政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后来宗教自由和宗教多样性的基础。
3.启蒙运动:18世纪欧洲思想运动的一部分,强调理性、科学和个人权利。
启蒙运动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思想基础,并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工业革命:从18世纪末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促使了生产力和技术的飞跃。
煤炭、铁矿石和棉花纺织等新兴工业的兴起,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和社会结构。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工人阶级的形成,并催生了新的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
5.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1775年至1783年期间,是英国殖民地美洲爆发的一场反对英国统治的革命战争。
这场战争最终导致美国独立和建立了第一个现代民主共和国。
6.法国大革命:1789年至1799年期间的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彻底改变法国政治和社会制度的运动。
它推翻了君主制,并导致了一系列血腥的政治动乱。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扩展到整个欧洲,并成为现代国家成立和人权保护的关键元素。
7.拿破仑战争:1804年至1815年期间,法国的拿破仑·波拿巴执政,并引发了一系列战争。
拿破仑通过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加强法国中央集权,并推动了一系列法律和教育。
8.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现代史重点知识归纳(适用于名词解释、问答题等)印巴分治印巴分治是指于1947年8月14日和1947年8月15日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事件,从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诞生二个新生国家巴基斯坦自治领(后来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印度联邦(后来的印度共和国)。
分治条款既没涉及孟加拉国的独立问题,也没有谈及英属印度管理下的锡兰和缅甸分治问题。
缅甸于1948年1月4日独立,锡兰于1948年2月4日独立;孟加拉国随1971年的孟加拉国独立战争之后自巴基斯坦独立。
尼泊尔、不丹曾为英国的殖民地,但一直不属于英属印度,不受分治相关条约影响。
南非种族隔离法南非的种族隔离为1948年至1991年间在南非共和国实行的一种种族隔离制度。
这个制度对人种进行分隔,然后依照法律上的分类,各族群在地理上强制的被分离,特别是占多数的黑人,依法成为某些"家园"的市民。
(南非的“黑人家园计划“)这些家园在名义上是自主国家但运作比较类似美国印第安保留区和加拿大原住民保留区。
事实上,多数的南非黑人从未居住过这些"家园"。
具体实践上,这个制度防止了非白人族群(即使是居住在南非白人区)得到投票权或影响力,将他们的权益限制在遥远可能从未访问过的家园。
教育、医疗和其它公共服务有时被声称是隔离但平等,但事实上非白人族群可得到的只是非常次等的公共服务。
公平施政1949年1月5,杜鲁门在提交国会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
主要举措:(1)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限额;(2)提倡国民健康保险;(3)否决“1947年的劳资关系法”;(4)建造廉价公共住宅;(5)继续维持农产品的价格支持计划;(6)要求制定保障民权的立法;(7)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8)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
总体而言,第二阶段的“公平施政”成就不大。
所取得的成就主要限于:建造廉价住房,清理贫民窟;确立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险。
很多目标未能实现,例如:制订民权保障立法,建立公平就业委员会,废除“1947年的劳资关系法”,实行国民健康保险,征收更高的公司税,制定新的反托拉斯法,支持农业和教育等,均遭到失败。
伟大社会1964年5月22日,约翰逊在密歇根大学演讲说,他要使美国步入“一个伟大的社会”,这就是他对内政策的标志。
肯尼迪死后,他利用他在国会的威望使肯尼迪遗留下来的大部分立法提案得以通过,其中减税计划得到了大公司和高收入者支持。
当年大选中为总统。
1965年,他开始把以“向贫困开战”为主要内容的“伟大计划”付诸实践。
在教育方面,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向贫困大学生贷款和奖学金制度。
在医疗方面,通过了医疗照顾法,为符合条件的人群提供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
在保障人权方面,通过了三个民权法案,禁止对黑人选举歧视、住房歧视以及其他不公正待遇。
除此之外,还通过了发展城市、保护环境的法律。
(“伟大社会”是美国统治阶级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最全面的社会改革计划,在立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减税计划,扩大了公司私人的收入,刺激了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福利计划使贫困人口从1964年3610万人减少到2410万人,降低了占美国全部人口比例的7个百分点。
职业培训计划也使很大一部分人从食税者变成纳税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
民权法的通过标志着黑人的权力运动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这些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转移了以民权运动为主的群众斗争方向,稳定了社会秩序,同时,经济也得以大幅度的增长。
但是,“伟大社会”首先是在保障资产阶级上层以及企业利益为前提的,社会底层的贫困现象仍广泛存在。
70年代,美国陷入越战泥潭,“伟大机会”也成为一句空话。
)戴维营会谈1959 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与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总统别墅戴维营举行的会谈。
50 年代中期,东西方的10 年冷战开始出现缓和。
1959 年9 月,赫鲁晓夫应艾森豪威尔邀请访问美国。
25—27 日在戴维营举行会谈,就德国的统一、柏林的地位、裁减军备、美苏关系等问题进行谈判。
会谈中,赫鲁晓夫作出让步,取消1958年提出的关于在一定期限内解决柏林问题并与民主德国签订和约的最后通牒;美国同意召开四大国会议,讨论德国与柏林问题;艾森豪威尔接受邀请,定于1960 年春访苏(后因美国U—2 飞机入侵苏联事件被取消)。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首脑的第一次会谈,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使紧张的柏林局势得以缓和,美、苏关系有所改善。
会后,赫鲁晓夫宣扬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戴维营精神”。
新左派运动新左派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首先出现在美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等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流派和思潮。
20世纪60年代末,在全世界兴起了一场以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力的“新左派”运动。
新左派一词最初是1960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一封题为《给新左派的一封信》的公开信中首先提出的。
米尔斯认为,新左派意识形态,有别于传统的集中于劳工问题的旧左派,而趋向于更加私人化的问题,如社会反常状态、独裁主义或其他现代富裕社会的疾病(根据运动内容区别的)等。
新左派运动包括女权主义运动、绿党运动、同性恋者权利激进主义分子运动和民权运动等。
但是不同国家的新左派运动有不同的特征,如英国新左派的学生们为了和平、裁军和全球公正或其他重要问题,发动了裁减核武器运动;美国的新左派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期间的激进政治运动,主要是大学生的激进运动有关。
美国新左派运动主要是反对越南战争的运动,争取妇女权利的运动和民权运动等。
而拉美的新左派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又区别于美国和西欧的新左派运动。
英国病所谓的“英国病”,是指在二战结束后,英国经济出现的滞涨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三十年,被一些经济学家戏称为“英国病”。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英国在世界列强中的实力地位下降,人们通常称它作“英国病”或英国的衰退。
)第二次柏林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是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
1949 年9-10 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
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 前哨城” 。
联邦德国想用原子武器武装军队,民主德国宣称要统一柏林,苏美双方态度强硬。
1958 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把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 自由城市” ,限定西方三国在6 个月内撤军。
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 柏林危机” 。
1959 年3 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 6 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美国则倡导召开新的四国会议,讨论柏林问题,危机暂告平息。
第三次柏林危机1961年6月3日及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共领导赫鲁晓夫于维也纳举行两天会谈,讨论焦点集中于柏林问题,赫鲁晓夫旧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否则西方国家进入西柏林都需先得东德同意,肯尼迪断然拒绝。
1961年7月初,苏联宣布暂停复员,并将军费增加三分之一,肯尼迪作出强硬反应,因他认为西柏林是抗苏焦点,绝不容重演绥靖政策,肯尼迪要求国会增加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征召部份后备役人员及国民警卫队入伍,扩大民防及修筑防空措施,顿时美苏关系再次紧张,史称第三次柏林危机。
1961年8月13日,苏联及东德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从15日起沿东西柏林分解线在东柏林境内筑起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入东柏林都需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这一举动令西方国家措手不及。
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
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
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
不结盟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1955年的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原则,通过了团结反帝的纲领,显示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巨大力量,给不结盟运动以思想启示和政治推动。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J.B.铁托、印度总理J.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岛会晤,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随后,印尼总统苏加诺、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加纳总统K.恩克鲁玛等政治活动家也积极倡导不结盟运动。
1961年6月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5国发起,在开罗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有20个国家参加。
会议明确规定了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5个条件:①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②支持民族独立运动;③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④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⑤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1961年9月1~6日,25 个国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不结盟运动现有118个成员国、15个观察员国,都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并于1992年9月正式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
耶路撒冷问题耶路撒冷市位于巴勒斯坦中部,由东部旧城和西部新城组成,它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
19世纪初,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寄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涌向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托管地,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托管地的首府。
由于英军无法控制巴勒斯坦局势,宣布从巴勒斯坦撤走,并将这一问题提交联合国。
1949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通过了有关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市为国际城市,由联合国管辖,归属待定。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建立,从此中东战乱频繁。
以色列先后与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国家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战争。
1948年5月15日爆发的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约旦河西岸和西耶路撒冷(即新城),东耶路撒冷(旧城)则由约旦占领。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约旦进行闪电式袭击,占领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和戈兰高地,并从约旦手中夺走东耶路撒冷。
1967年和1973年联合国安理会分别通过的242号和338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所占领土,但以色列置若罔闻。
1980年,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其首都,企图单方面改变耶路撒冷的地位,遭到阿拉伯国家的谴责。
联合国多次通过决议宣布以色列兼并耶路撒冷及宣布其为首都无效,要求以色列从所占领土包括耶路撒冷撤走。
1984年,伊斯兰会议耶路撒冷委员会特别会议决定5月18日为耶路撒冷日,以抗议以色列的占领。
1988年11月,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定都耶路撒冷,并得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