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

合集下载

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我本能:性本能

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我本能:性本能

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我本能:性本能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两种:自我本能和性本能。

自我本能的作用是自我保存,包括饮食、睡眠、防御、反击;性本能的作用是种族繁衍。

弗洛伊德又把“人际关系”分为两类:认同和对象爱。

认同就是模仿、内化;对象爱又称“对象关注”或“对象倾注”,也称“依恋”,其实就是爱或性爱。

男孩子认同父亲,依恋母亲,女孩子认同母亲,依恋父亲。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只有一种,即性力比多。

力比多指向他人,形成客体关系,指向自己,就是自体性欲,也称自恋。

按能量守恒定律,如果力比多过多地倾注于自己,就没有能力爱别人了。

所以,自恋是不正常的,是不利于建立客体关系和对象爱的。

科胡特认为力比多有两种:“对象”力比多和自恋力比多。

自恋不是力比多指向自己的产物,而是自恋力比多的功能。

自恋力比多指向自己,就是自恋,它的作用是使破碎的自体碎片连成一片,形成完整的自体,即“内聚性自体”。

换句话说,自恋力比多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人格完善的内在动力。

自恋力比多指向他人,则产生自恋移情,包括理想化移情、另我移情和反映性移情。

这个时候,他人就叫“自体客体”。

自体客体和自恋移情是人格完善的助力。

借助于自体客体和自恋移情,内聚性自体得以形成。

不难看出,自恋力比多就是自我本能,对象力比多就是性本能。

自恋力比多当然可以指向自己,所以,在科胡特看来,自恋是很正常的。

而对象力比多本应指向他人,如果转向自己,就不正常了,所以,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不正常的。

所以,自我本能、认同作用、自恋力比多、自体心理学是一条线,性本能、对象爱、客体关系、客体关系理论是一条线。

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也称驱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所不同的是,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把重心从驱力转向“对象”。

对自体心理学来说,这个“对象”就是自体,对客体关系理论来讲,这个“对象”就是客体,因为自恋力比多的对象本来就应该是自己,性力比多的对象本来就应该是他人。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麦克.克莱尔(Michael St. Clair)着陈登义医师译第一章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本章提供往后旅程上的一张“地图”;它指点出读者于本书中将踫到的各种景像之精华以及一些特殊且值得观赏的地方。

本章所要介绍的有下列几个主题: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相关的名词与概念、一些主要理论间的核心议题与重大差异以及阐释这些议题所需的活生生个案例证。

一、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Object Relat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Self)客体关系即人际关系。

“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依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性字眼,单纯指的是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

比较广义的讲,则是指作为另一个人其感受或驱力的客体(对象)或标的物之重要关系人或事物。

弗洛依德在讨论本能驱力及有关早期母子(女)关系的背景脉络时首次使用客体一词。

在和“关系”(relations)连在一起使用时,客体指的是人际关系并且认为过去关系(所留下)的内在残余(inner residues)会形塑个人在目前和其它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

精神分析总是在探究个人的过去到底是如何在影响目前的行为与关系。

例如,精神分析寻求的是去探究治疗中所发生的转移关系;也就是说,个案到底是如何把他或她的过去关系转移到目前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里。

精神分析也在传统上要去研究关系议题,诸如在伊底帕斯期儿童和父母的关系。

然而,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某些学者也曾以很特别的方式去关注这个「关系」以及「过去关系」究竟是如何结构及形塑其人格。

这些作者对关系以及人格的结构与发展所采取的途径是和古典的弗洛依德人格模式不相同。

粗略地讲,那些远离古典弗洛依德模式的人--这里我并不是在讲那些弗氏在世时和他分裂开来的人们,诸如卡尔荣格、艾德勒、朗克以及其它人--我们可以把他们划分为客体关系理论家以及自体心理学理论家。

这两类理论家自认为是在精神分析的主流中,但他们却相当大幅度地改变了主流。

客体关系、自恋和自体体系2

客体关系、自恋和自体体系2

Michael Wolf客体关系、自恋和自体体系精神分析包括对心理的理解和治疗,而心理是指一个人的内部世界。

什么是内部世界呢?个体内部世界的结构如何,是遵循什么原则而工作,又是如何被构建并形成的?它如何与自己、与外部世界及现实发生联系,其中的动力学过程是怎样的呢?人类的内部世界并不是生来就有的。

尽管近来一些研究显示婴儿自出生就有行为能力,不仅仅是反应能力,甚至在出生前还是胎儿时就已具有不同的能力,然而人类的内部世界是从出生后第一个月才开始萌芽,在随后的几年中逐渐发展形成。

这个发展过程有赖于婴儿与父母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相互作用关系。

由此产生了第一个精神分析的观点:内部世界是通过内化这些相互作用的体验而形成的。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客体关系”,这种关系模式可见于作为主体的婴儿,也可见于成人,对于我们来说也可见于来进行心理治疗的患者。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我或自体仅存在于与其他客体发生的相互关系当中,而这个客体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

内部客体是通过对外部客体的内化而形成的,主要是对早年和父母的相互关系的内化。

本文将讨论客体关系理论的一些重要理论概念,尽管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对这些理论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根据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本能驱力都有来源并有目标,而其来源和目标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环境变量(包括客体)对它的影响作用很小。

这里客体是指驱力目标得以实现的对象,它是可变的,随环境改变而发生改变。

弗洛伊德特别强调婴儿最初的爱的客体是母亲的乳房,他指出早期的吮吸关系是所有后来爱的关系的原型。

在这个观点中,他第一次扩展了早期关系的实质,认为它不仅仅是口欲性欲。

妈妈对孩子的爱抚、亲吻和晃动都是在履行一个母亲的职责——教会孩子去爱。

自我心理学家们(如Hartmann, Mahler, Spitz)认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他们也强调客体关系的发展是以自我功能发展为基础。

目前普遍认为新生儿是一个尚未分化的生命体,没有心理结构的分化,没有心理地形学上的分化,也没有心理动力性的分化。

2精神分析家庭治疗

2精神分析家庭治疗
2. 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 强调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动机在个人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因素的重要影响:所有的行为都是有
目的和交互作用的,而且基本的社会系统是家庭。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3. 社会化人际关系理论
沙利文 家庭内外的人际的相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相互作用圈:人类生存 所必须的环境(生化环境、生物环境、人际环境:主要模式) 强调同伴关系在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母子教养方式和照看关系形成 的依恋分离经验极其重要。
• 咨询师:“今天两位想和我说一点什么呢?”
• 张先生和太太互相不满,争相抱怨。
• 张太太:“生病的时候不关心我,也从不听我说什么!”
• 张先生:我对你如此理解和支持,但你呢?你对孩子也关心吗?
• 咨询师:“谁能和我说一下具体的例子吗?”
• 张太太的抱怨很典型:“我先说,昨天真是一场噩梦。孩子发烧, 很难照顾,我也严重感冒。所有的事情堆积如山,我必须加倍努力去
• 客体关系的伴侣治疗的主要目 的:提高夫妻双方的包容能力 (识别内投射、恢复支持关系)
自体心理学
•Kohut强调自恋(narcissism)——爱自己的作用,并认为自恋 是人格发展的组织决定因素,也是爱他人的必要前提。
•自恋古希腊渊源 •自恋——弗洛伊德首次系统提出:自恋是一种精神能量,
来源于里比多。表现为爱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治疗师强调大部分隐藏在家庭对话中的内容并不是有意
识地被掩藏起来,而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了。这经常通过阻抗
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治疗师努力培养顿悟和理解;他们也要求家庭去考虑要
为讨论的问题做些什么。这些努力是家庭治疗的一部分。家庭
成员不仅了解他们的动机,也必须对他们的行为负责。在情境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麦克·克莱尔(Michael St. Clair)著 / 陈登义译第一章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本章提供往后旅程上的一张"地图";并将精华部分提炼出来。

本章所要介绍的有下列几个主题: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相关的名词与概念、一些主要理论间的核心议题与重大差异以及阐释这些议题所需的活生生个案例证。

一、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Object Relat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Self)客体关系即人际关系。

"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伊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性字眼,单纯指的是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

比较广义的讲,则是指作为另一个人其感受或驱力的客体(对象)或标的物之重要关系人或事物。

弗洛伊德在讨论本能驱力及有关早期母子(女)关系的背景脉络时首次使用客体一词。

在和"关系"(relations)连在一起使用时,客体指的是人际关系并且认为过去关系(所留下)的内在残余(inner residues)会塑造个人在目前和其它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

精神分析总是在探究个人的过去到底是如何在影响目前的行为与关系。

例如,精神分析寻求的是去探究治疗中所发生的转移关系;也就是说,个案到底是如何把他或她的过去关系转移到目前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里。

精神分析也在传统上要去研究关系议题,诸如在伊底帕斯期儿童和父母的关系。

然而,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某些学者也曾以很特别的方式去关注这个「关系」以及「过去关系」究竟是如何结构及塑造其人格。

这些作者对关系以及人格的结构与发展所采取的途径是和古典的弗洛伊德人格模式不相同。

粗略地讲,那些远离古典弗洛伊德模式的人--这里我并不是在讲那些弗氏在世时和他分裂开来的人们,诸如卡尔荣格、阿德勒、朗克以及其它人--我们可以把他们划分为客体关系理论家以及自体心理学理论家。

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之二十一——退行

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之二十一——退行

⾃体⼼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之⼆⼗⼀——退⾏⾃体⼼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之⼆⼗⼀——退⾏退⾏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是⼀种防御,意思是返回到本能⽣活的早期阶段,或者说,是过去的重现。

退⾏可以是暂时的或长期的,也可以是轻度的或严重的。

在精神分析情境当中,退⾏是允许的和促发的设置结果。

来访者往往会表现出指向治疗师或重要他⼈的、⼉童时期的欲望、感情、关系模式,幻想以及⾏为⽅式的再现。

精神分析师会对这样的来访者施以⿎励、接纳和满⾜。

温妮科特尤其重视退⾏,在其⽣命的最后⼗年,他越来越强调,感到真实的感觉才使⽣活有意义。

因此认为在分析情境中,帮助发展虚假⾃体障碍的患者,重返早期失败的环境,及退⾏⾄依赖,从⽽发现真实感,寻找到真实⾃体,是治疗的核⼼动作。

下⾯看⼀个具体的案例:⼀个多动症⼉童,并发弥散性恐惧,还有严重的囤积⾏为。

他的家⾥收集了很多东西,包括新⾐服买过来的吊牌,发过来的⼴告单、⼴告纸、喝完的饮料瓶,还有纸板箱、玻璃瓶⼦,等等。

慢慢地,他⼆楼的客厅⾥的茶⼏上被堆满了,后来渐渐延伸到了五楼的房间,也把它堆满了。

到了我的⼯作室,看见我桌⼦上有装柚⼦的⽹袋,他收了;看见我办公室外⾯的⼀次性筷⼦的包装袋,他就说:“叔叔,这个可不可以给我啊?”并且说包装袋都要给他。

有⼀次他看见我桌⼦上有⼀个红茶喝完的塑料瓶,他说:“要”。

经过⼆⼗三次的治疗访谈以后,第⼆⼗四次他的⽗亲带他来问诊,他⽗亲惊喜地告诉我:“昨天把家⾥的盒⼦、垃圾、罐⼦都整理出来扔掉了。

” 同时他⽗亲告诉我,说患⼉这两天特别担⼼⾃⼰会⽼了——经常会问他爸爸,说⾃⼰会不会⽼了;还多次跟他爸爸说:“爸爸你⼀定要对我好,我哪⾥不知道的,你⼀定要教我。

” “我哪些做错的,爸爸你⼀定要告诉我”等等之类的话。

好像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完全退化到⼩婴⼉的那种状态,变得极其没有主张、⽆助和乖巧。

多动⾏为也少多了,似乎跟之前判若两⼈。

在问诊当中他也重现了这些问话。

⽽后的许多次治疗当中,他⼀到我的办公室就会问:“叔叔,你这⾥有没有垃圾?我帮你把垃圾拿⾛、扔掉,这些都是没⽤的。

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

主要人物
• • • • • • 梅兰妮· 克莱茵Melanie Klein 费尔贝恩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 温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 玛格丽持· 马勒Margret S. Mahler 康伯格Kernberg 海因兹· 科胡特
Melanie Klein, 1882-1960
• 传统上,精神分析也总是研究关系问题, 如在俄狄浦斯时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问 题。然而,精神分析内部的一些学者,特 别关注关系问题和过去的关系对人格的建 构与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 这些学者趋向于以一种与经典的弗洛伊德 的人格模型不同的方式,探讨关系和人格 的发育与结构。
• 粗略地讲,已经从经典的弗洛伊德理论中 分离出来的理论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 是客体关系理论家,一类是自体心理学理 论家。那些在弗洛伊德活着的时候就已经 脱离弗洛伊德理论的理论家,例如,荣格 (Carl Jung),阿德勒(Alfred Adler),奥 托· 兰克(Otto Rank)等,不在讨论之列。客 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理论家都认为,他们 自己属于精神分析的主流,但却在一些重 要方面改变了主流。
• 从欧洲大陆远涉英国的分析家克莱茵创造 性的建立了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 是当今精神分析学派中最强盛的理论之一, 但要总结性的讨论它的全部观点则是困难 的,因为客体关系理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 理论,而是一群客体关系心理学理论。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的核心问题
• 四个决定性的问题是: (1)客体的性质和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能内驱 力向关系的迁移; (2)心理结构的性质和形成; (3)从客体关系的角度看待发展阶段; (4)对冲突及治疗结果的不同观点。
• 精神病性的客体关系,涉及到温尼科特曾 经描述过的一种相互作用。过渡性无生命 客体的最理想运用,可以促进儿童自主性 的形成,而太刻板的过渡性客体用来代替 人的关系,可能是以后的精神紊乱的可靠 征兆。精神病状态,由于模糊了并且不能 分辨人的客体世界与无生命世界的界限, 从而导致使人的客体世界没有生命,而赋 予无生命的世界以生命。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Self 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的一种,源自Heinz Kohut对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研究,关注的是自体的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

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的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佛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了关于前语言期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大精神分析理论.Personality,narcissistic,自恋型人格NPD,自恋人格疾患在精神科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里的基本特征是持续型态的夸大、过度敏感,以及缺乏神入、夸大感,、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唯一,且只会被特定的人所了解:需要持久的注意与钦佩(当『表现癖』被用来定义自恋家时,有时会被拿来使用):权力感。

夸大感、独一感,和被赞赏的需求,是三个最能将自恋人格疾患与其他人格疾患区分的因素。

其他相关特征,如权力或无限成功的潜意识幻想、当被批评时暴怒、羞耻和屈辱的感受、人际利用的;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嫉羡和过度理想化的感受偏见。

后面这些特征与疾病的严重度的关系,甚于人格的特定分型.持续在镜映自体客体关系上的不足,可能产生三种人格型态:1.渴求融合(merger—hungry)人格-—这些人必须将自己持续依附到自体客体上,并常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期待自自体客体分化出来:他们毁灭性地要求自体客体持续存在于自己可及之处.2.逃避接触(contact-shunning)型人格—-他们隔离自己以否认令自己惊惧的对别人的需要,并避免被别人吞没与摧毁。

3.渴求镜映(mirror—hungry)人格—-他们坚持展现自己以挑起别人的接纳与赞美:常在忧郁后的退缩与愤怒后的行动化爆发之间变动。

自体另两极[理想化和另我(或孪生))的不足产生下列情形:1、渴求理想化(ideal—hungry)人格——他们永远在寻找自己所能赞赏者。

2、另我(alter—ego)人格——他们寻求一种与某个人的关系,那人可确立其价值,因而确立了自己的真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胡特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阶段
• 传统阶段:坚定地忠诚于精神分析的自我理论 , 人称“精神分析先生” 。 • 转变阶段:主要通过改变有关利比多的观念来改 造自恋理论,自体是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 其自恋和自体发展的理论是对传统精神分析理论 的补充。《自体的分析》 (1971 ) • 激进阶段:彻底抛弃了利比多的观念,完全用新 的理论模式取代传统的本能模式来说明自恋的发 展,主要用个体对自体和自身客体(selfobject)的 关系的体验来说明自体的发展、变化。《自体的 修复》(1978) 、《分析如何进行治疗》(1984)
自体心理学
• 科胡特(Heinz Kohut)
1913-1981。
• 科胡特在延伸研究精神分析 自恋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精 神分析新学派 ——自体心理学 (Self psychology)。
基本观点
• 自体(self)是人格结构的
核心,人格的发展状况取决 于自体的发展状况。 • 自体的发展不但独立于本能 ,而且统摄本能。
(Goldstein,2001)
评估指引(Goldstein,2001)
1. 探索案主当前生活情景中的有意义 的关系和社会支持,并明确它们是 如何影响案主的。 2. 探索案主是否正在经历生活转变或 生活事件,它们可能激发了分离- 一体化议题、重要自身客体及其支 持的丧失、罪恶感或自我惩罚的感 觉。 3. 思考案主的当前问题是否与其独特 的与自己、他人和世界观察方式和 联结方式有关。
• 个体的自体就是通过蜕变性内化而逐步发 展的。 • 自体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儿童与其自身客体 之间的互动的性质。
• 如果自身客体与个体的互动良好,也就是自身 客体能够神入地满足个体的自恋需要(即巩固 自体的需要),那么个体就会发展出内聚的、 具有活力的、功能健全的自体;反之,个体就 会形成分裂的、衰弱的、功能混乱的自体。
自身客体移情
• 是指我们从别人身上得到我们所需要 的,以维持自我整合的过程。在这一 过程中,别人并非被认为是独立的个 体,而是提供自我需要的来源。
• 成熟的自身客体经验是指在需要的时 候,个体能够有能力自由地寻找并得 到与当时年龄相称的自身客体来源。
自体心理学的实践原则
1. 2. 3. 婴儿生而具有自体发展的内在能量,但需要就具有回 应性的照顾环境。 如果照顾不良,自体结构就很脆弱,并容易受到伤害 ,自我概念和自尊受损。 案主将早期没有得到满足的自身客体需要带到治疗环 境中,这是自我成长的第二次机会。 治疗旨在强化自身结构,形成新的自我一致感和自尊 ,促进自我实现和享受生活。 变化源自社工对案主的主观经验的同理性理解,对案 主需要的最大程度的回应。 实现同理性共鸣和回应,帮助案主形成和维持自身客 体移情,探索过去照顾者的措施,消除案主同理的障 碍,这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工要进行“近距离体验的同理”(experience-near empathy)。
4.
5.
6.
7.
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的评估
• 社工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 当前的问题 2. 涉及案主问题的案主生理心理 社会情境中的因素 3. 这些问题与当前问题的关联程 度 4. 案主的动机和期望。
(Goldstein & Noonan,1999)
提问:
1. 案主当前的症状或问题是对当前生 活压力的反应,还是长期人格障碍 的证据? 2. 案主的症状和问题在何种程度上体 现为客体关系或自我的病态? 3. 案主当前的症状和问题是否体现了 内在心理结构、冲突或发展缺陷? 4. 案主解决问题的内在能量、动机、 环境资源和社会支持是什么?
4. 明确案主的当前问题是否与其将自体的需要 屈从于他人的需要、寻求他人提供某种自我 感或依赖他人满足特定的自我客体需要的方 式有关。 5. 理解案主自体概念的本质是否是现实的,案 主是否接受生活中并不乐见的部分。 6. 辨识案主是否拥有稳定的、整合的关于自己 和他人的概念。 7. 评估案主的依恋方式、分离-一体化成就、 防卫、内在能量的本质。 8. 调查案主重要的早期经历和关系,以理解案 主问题的发展是如何进展的或脱序的。 9. 尊重案主的文化背景、性别、性取向和其他 层面的多样性以及案主独特经验的影响。 10. 确认关系的性质和可以动用的资源。
自体障碍的实质
• 就由自身客体的创伤性失败所引 起的自体发展的停滞和自体结构 的缺陷。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由本能冲突所引起的对本能 的过度防御。
自体心理学治疗实质
• 治疗的实质就是为病人提供一个机会,使其因早 期自身客体的创伤性失败而发展受阻的自体得以 继续发展。
• 在自体心理学的治疗情境中,治疗者实际充当病人的自身 客体,治疗者要在治疗情境中激发起病人未得到满足的、 原始的自恋需要,使病人同治疗者建立起自身客体移情 (selfobject transference)关系。 • 治疗者要适当满足病人原始的自恋需要,使病人通过由治 疗者不可避免的非创伤性失败所引起的变形性内化来内化 作为自身客体的治疗者及其功能,使治疗者的自体及其功 能逐渐为病人的自体及其功能所代替,从而使病人发展出 内聚的、充满活力的、功能和谐的自体。
主要概念
• 自身客体(selfobject)
就是被个体体验为其自体的一部 分、并为自体发挥某些重要心理 功能的人。
• 自身客体的分类:
1. 反映性自身客体(mirroring selfobject):对儿 童固有的活力感、伟大感和完善感作出响应, 并给以证实的对象。
2. 理想化的父母表象(idealized parent imago): 儿童所尊敬的、并能将其作为安宁、完美、全 能的表象而与之融合的那些对象。
3. 他——我自身客体(alterego selfobject):人们 感到与自己基本相似的人。
蜕变性内化
• 科胡特称之为人生之初,自体和对象 在心理上是融为一体的,个体把对象 看作是自体的一个部分,为其行使某 些重要的心理功能。但自身客体照料 的非创伤性失败使个体逐渐将自身客 体及其功能内化到其自体之中,自身 客体及其功能逐渐为自体及其功能所 代替,这一过程就是科胡特所谓的 蜕变性内化(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
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的专业关系
• 治疗关系在于提供一个情景,让 案主能够得到他们小时候未曾有 过的照顾和接纳。
• 社工就是案主良好的内化对象 ——好的母亲。
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的干预技巧
• • • • • •
• • • •
维持(sustainment) 探索(exploration) 解释(interpretation) 宣泄(ventilation) 澄清(clarification) 个人——情景反思 (person-situation reflection) 类型——动力反思 (pattern-dynamic reflection) 发展性反思(development reflection) 教育和结构化(education and structuring) 修通(working throug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