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穴性—功效—主治轴的初步探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穴性—功效—主治轴的初步探讨

“穴性”的提出对腧穴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类比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描述模式,提出“穴性-功效-主治轴”的腧穴描述模式。具体从三方面进行:整理、形成和完善穴性理论;根据穴性理论和目前腧穴主治确定功效;通过归纳的功效条理化腧穴主治,并逐渐精简和补充。从而有利于腧穴的深入研究及系统学习与记忆,促进针灸临床思维的形成,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Abstract:“Acupoint characteristics”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 e study of acupoints. The description pattern of “property of Chinese medicine - function - indication” of analogy TCM put forward the description pattern of “acupoint characteristics-function-indication axi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sorting,forming and improving the theories on acupoint characteristics;determining the functions according to present theories and indications of acupoints,methodizing the indications of acupoints;through functions,gradually simplifying and supplementing. Therefore,the above would make great sense to further research and systematic study and memorizing of acupoints and promoting clinical thinking about acupuncture,with a purpose to better guide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acupoint characteristics;function;indication;acupoints

穴性是腧穴所具有的固有属性,包括部位属性和功能属性,是诸如治疗特性等穴位相对于人体其他点位特异性产生的基础[1]。近年来,穴性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认为把穴性按中药药性的模式规范下来,并强调单穴的特异性功效及其指导临床主治将是一项对腧穴学习及针灸临床极有意义的研究。因此,为了构建全新的系统腧穴理论,笔者从穴性角度出发,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腧穴功效与主治病症,重点探讨穴性-功效及功效-主治的纵向关系,以期完善及深化腧穴研究,更好指导腧穴的学习与临床应用。

1 “穴性-功效-主治轴”的提出与意义

腧穴作为针灸治病的载体,历经几千年发展至

今,已形成了一门独立学科,但迄今相关研究尚有不足之处:①虽有较好的穴性理论,但缺乏针对单个腧穴穴性理论的整理。直至第九版《经络腧穴学》[2]仍按传统“定位-解剖-主治”模式描述腧穴,未重视腧穴性能的整理;②对腧穴的介绍缺乏“功效”项,更未重视整理单个腧穴特异性功效;③腧穴主治病名多而杂,且未能纳入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构建全新的“穴性-功效-主治轴”腧穴表述模式,以弥补当前腧穴描述的不足。

“穴性-功效-主治轴”的构建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将使针灸辨证论治体系从传统的以辨病位为主的诊疗体系,转变为以“穴性”所代表的辨病性为主的辨证

论治体系[3],即以经络辨证为基础的诊疗体系转变为以脏腑经络辨证与辨病性相结合为基础的诊疗体系,有利于针灸临床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上,腧穴功效的确立,在深化对穴性认识的同时,条理化主治病症,此轴的构建将使腧穴的学习与记忆更为轻松简便,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巧记而非死记,达到不记而记的最高境界。尤其在针灸临床运用中,能使单穴治病的靶向性更强,组方配穴更精当,协同作用更明显,使针灸治疗更高效安全。

2 穴性-功效-主治轴的构建

不同于药物是外来事物,腧穴是人体自身重要组成部分,因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穴性具有多样化,且存在良性双向调节性。若完全照搬药性的研究方法研究穴性,将使腧穴研究难有突破。因此,在腧穴的研究上,应借鉴中药的研究模式,从穴性理论着手,重点研究治疗特性,确立腧穴功效,指导临床主治,同时结合现代临床应用不断完善功效及主治的表述,形成规范化的腧穴描述模式(见图1)。

2.1 整理、形成和完善穴性理论

穴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关注腧穴群共性到关注单穴特性的过程。《素问·气穴论篇》首次提到“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揭示了腧穴群之间存在寒热特异性。而在《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等典籍中,单个腧穴的特异性能成了关注的重点。直至民国,《实用针灸指要》第一次明确提出“穴性”一词,“药性穴性,其义一也”[4]。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心悟》亦强调:“穴性喻药性,处方不识药性,针灸不明穴性,焉起诸病之机”[5],并将单个腧穴穴性进行分类,初步形成穴性理论。穴性至今尚无统一概念。一般认为,穴性是腧穴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特性,是腧穴所具有的能同时解释其生理与病理表现的固有属性,包括部位属性和功能属性,是诸如治疗特性等穴位相对于人体其他点位的特异性产生的基础,外界的影响可以与它相互作用,但不是它产生的缘由[1]。可见,穴性理论主要探讨腧穴的部位属性和功能属性,其中部位属性包括腧穴的定位归经、脏腑络属、是否为特定穴等内在基本属性;功能属性则与外在影响治疗特性的因素密切相关,主要指时间(如季节)及医者施术情况(如补泻手法)等。因阿是穴无具体名称及固定位置,故本文不予考虑。

对穴性理论的完善,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4个方面:①对腧穴的定位归经、脏腑络属、是否为特定穴等部位属性进行总体论述,同一经的腧穴因经脉走向及气血流注不同,出现定位及特定穴属性的不同,应重点标注。如上巨虚穴性表述:定位情况,归胃经,属胃络脾,为特定穴。②对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穴,单独列出描述。先将每类特定穴所具有的治疗共性总结概括,如井穴治疗神志昏迷或热证、郄穴治疗血证、下合穴治疗腑病等;再对单个特定穴的治疗特性进行单独描述,同时注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俞募穴的阴阳属性,如肝经井穴大敦除治疗热证,还治疗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③对需外界因素影响才能表现出的治疗特性,单独列出予以详尽描述。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针灸施术方法与时间、操作手法及进针深度与角度,如足三里补法表现温中散寒的治疗特性,泻法则表现清热泻火的治疗特性,如此使腧穴具有良性双向调节性。④对经外奇穴因缺乏经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