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浅析英汉翻译
浅析英汉语言结构及文化差异与翻译

、
英 汉语言在 句子 结构上 的差异 与翻译
从语 系方面来看 , 英语 属 于 印欧语 系 , 汉语 属 于
汉藏 语 系 , 和汉语 是完 全不 同 的两 种语 言 , 英语 再加 上这两种语 言在思 维方式 、 化 习俗 、 文 历史 背景 等方 面存 在着差 异 , 以导致 了英 汉 句 子结 构 的巨 大差 所 异 。在进行英 汉互译 时 , 使译 文 既 忠实 于原 文 , 要 又 符合译人语 的习惯 , 准确传 达 出原 文 的信 息 , 到 内 做 容和形式 的统 一 。 因此 , 握 好 英汉 两 种 句 式 差异 掌 对 翻译 实践 非常重要 。 1英汉句 式 的一 般特 点 。 .
whih e eo h s r h r c p c t o p rp it e c d v lp i o e a a iy f r a p o rae r — s o ss p n e wi e p re c g e t r n elcu l e eo — l x e n e r ae i tle t a d v lp l i
存环 境、 价值观 与 审美意识都 存在 着差异 。这些 因素都对翻 译产 生 了一 定的影响 。
关键词 : 言 语 文化 跨 文化 英 汉翻 译
张培基先 生说 “ 翻译 是 运 用 一种 语 言 把 另一 种
语 ” 但对 比起 来 , , 两种 语 言 在结 构 形 式 上仍 有 着 明
以避 免重 复。
化。因此 , 要对一种语言进行翻译 , 必须先理解这种
语 言的结构 特点 , 理 解 产 生 这 种语 言 的文化 背 景 并 知识 , 其次是 考 虑 译 人语 的文 化 背 景 和用 译 入语 进 行表 达 的问题 。归 根 到底 , 翻译 是 跨 文 化 基础 上 的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异同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异同作者:刘慧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3期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和发展,中国逐渐走向国际化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翻译作为一项事业应运而生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众所周知,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语言和文化之间又呈现出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一种语言就是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语言翻译就像是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做翻译不仅是简单的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解码和传输。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和历史进程,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这种蕴含在文化中的差异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论试从翻译中体现的文化冲突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动物相关的翻译为例,期望在翻译中领悟文化的差异性并从中学习不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翻译;文化内涵;文化异同;动物作者简介:刘慧颖(1994.2-),女,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口译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一、引语达奈曾说过,翻译就是翻译意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忽略了翻译的背后其实是对文化的理解,翻译是一种文化替换,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以汉语和英语之间的翻译活动为例,无论是英语译成汉语还是汉语译成英语,都是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之间的转换。
因此研究语言翻译就不能脱离研究文化。
文化的发展依赖于政治,经济,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的发展,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人们更是通过语言来学习和领悟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很多方面,最主要的表现是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具体到涉及到与动物相关翻译上,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形成了很多生动、形象且寓意深刻的动物习语,这些习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在使用,但是在和外国人交流或者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很多动物习语是不能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直接翻译的,要在理解习语的特定环境和特定场合下,加上自身对文化的理解和解读,用更加贴切的本民族语言翻译过来。
从文化差异角度探析英汉翻译技巧

1 3语 用迁移 造成 的差异 .
人们 在英 汉翻译 的过程 中, 自觉或 不 自觉 的 用 自己固有 的文化和 思维 方式进 行理 解 , 译文 使 产 生误译 ,其本 质就在 于忽 略 了语 用迁 移 。 谓 所 “ 用迁移 ”是指不 同文化 背景 的人 在交 际时 , 语
把 自己的语 言翻 译成 目标语 , 而不 考虑 这些话 语 应 遵 循 的交 际规 范 或在 交 际过 程 中未 能准 确及 时地 理解话 语 的隐含 意义 ,从而造 成语 用 失误 ,
强调 理 性分 析 ,重 视抽 象 ,以物为主 体 ,因此英
语 中多 被动语 态 。
.
6. 8
a a a l t S” 翻译 时将英文 的被 动转 换成 中 v i be oU . l
dg” ( o. 爱屋 及乌 ) 、“E eyd gh si a s ” v r o a s y. td
文 的主 动语态 ,应译 为 “ 换言 之,矿物 就是存 在 于地球 上,但须经 过挖掘 、钻 孔 、人工 爆破 或类
在 西方 的传统文 化 中,强 调人类 与大 自然 抗争 。 1 文 化 差异 在英 汉翻 译 中的体 现
1 1 思维 方式 差异 . 两种 不 同的文化 产 生不 同的思 维方式 。 西方
自我
中心 意识 和独立 意识 很强 , 调人 性发展 与 自我 强
电大理工
总第 2 1 5 期
导 致 交 际失败 的一 种负迁 移现 象 。例 如 :“ ” 狗
式, 常常 改变原旬 的语 态 。 如 , I te w rs 例 “no r od h
m ie a u sa c swh c r o n n e rh mu t n r l b tn e ih a e f u d 0 a t s s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英汉翻译中的词义空缺现象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英汉翻译中的词义空缺现象作者:崔竞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1期摘要:中英两民族的种种文化差异使得英汉词语和意义经常无法对应,从而产生了词义空缺现象,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本文拟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方面来阐述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如何采取相应策略,力求在翻译实践中充分准确地传承语言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文化差异词义空缺翻译策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每种语言都蕴涵其文化的独特性。
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不仅仅传达文本信息,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意义。
然而,“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语义范畴分解和描述世界。
因此,一种文化里有的语义在另一种语言里可能就不存在”(Lado,1957:78),这种现象被称为词义空缺(semantic zero)。
实践证明,中英两民族传统文化的极大差异造成英汉词语和意义常常难以一一对应,使译者不得不采取必要的策略来消除或减少交流的障碍。
由于文化涵盖了太多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现采纳《文化语言学》中的文化分类法,分别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刑福义, 2000:8)的角度来探讨英汉翻译中的词义空缺现象。
一、中英物质文化差异产生的词义空缺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是一切可见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它包括了饮食、服饰、建筑、戏曲艺术等诸多方面。
语言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文化,自然也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
如果某事物在该社会中不存在,那么往往会产生词义空缺。
例如silk(丝绸),西方人最初还没有使用过,属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发明之一。
我国正史中记载着饲养家蚕的发明人是黄帝的元妃嫘祖(《通鉴纲目前编·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
直到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才打开了中西方的大门,并联结地中海各国,将丝绸传播至全世界。
从文化语境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

! ! 习语 ( 01023 ) 包括比喻性词组 ( 345678290:6; 7896<4 ) 、 俚语 ( <;6=> ) 、 俗语 ( :2;;2?@06;0<3 ) 、 谚语 ( 792A49B) 等, 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言 中某些部分经过长期的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 形式固定、 简洁明快、 喻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习语 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 历 史背景、 经济生活、 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心理状态、 价值观念 等方面有着紧密的 联系。对俗 习能否正 确、 准确理解和把握, 关系到交际的成败。本文拟从 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 探讨其对习语理解的影响和 英汉习语准确翻译的对策。 一、 语境和文化语境 世间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万事万物都有其 赖以存在的环境。语言的使用或交际活动亦莫不如 此。语境 ( :2=54C5) 即是语言使用或交际的环境。由 此可见, 语境是语言交际活动存在的基础。因此, 最 早创立 语 境理 论 的波 兰 人类 学 家马 里 诺 夫斯 基 ( D6;0=2E<FG ) 认为, “ 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纠合在 一起, 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 语境的定义很广, 不同学派、 不同学科对其有不 同的论述。当代语言学家一般把语境分为两大类, 即语言语境和 非语言语境。胡壮麟教授 ( $’’. ) 把 语境分为三类: 语言语境 ( ;0=>@0<50: :2=54C5) 、 情景语 境 ( <05@6502=6; :2=54C5 ) 和 文化语 境 ( :@;5@96; :2=H 54C5) 。语言语境是指一个词、 一个短语、 乃至更长的 话语、 语篇的前后内容; 情景语境是指与交际有关的 人物、 场合、 时间; 文化语境是指语篇所涉及到的社 会、 文化、 经济、 宗教、 习俗和政治背景。即是指任何 一个语言使用者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语言社团, 以及
中外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OCCUPATION2011 12134中外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文/王海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形式,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丰富思想,进行相互间的思想感情交流。
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在英汉翻译活动中,必须要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从各自文化的角度充分理解原文的涵义,并采取适当的语义表达方式,精确地译出原文。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分别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
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
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
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
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且牵涉着一个文化的背景、文化思维、文化价值及本土社会文化等。
大量的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的差异让学习者很难理解,也使得这些习语的互译极具挑战性。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1.历史背景英汉习语的诞生都依托于母语的历史发展背景,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习语“oncein a blue moon”中,“blue moon”一说源自古老的英国历史,意思是满月二次出现;而中文习语“千载难逢”却指的是罕见而难能可贵的事情。
2.思维方式从文化角度看,汉语习语是理性的,具有哲学的内涵,特别强调人的内在本质;而英语习语,其说话方式经常依赖于比较和外界信息,为向外扩展和传播而构建的短句更具有意义及实用价值。
例如“one apple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暗示了一件好事可以把大不了的问题远远避开,而“人无完人”却暗示优秀是不存在的。
3.文化价值英汉习语在文化价值上也有差异,汉语习语崇尚朴实无华,重视能够磨练心智的思考和行为;而英语习语则崇尚高尚的文明,强调坚持原则,如“no pain no gain(不努力没有收获)”。
二、英汉习语的互译由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仅通过翻译不能完全表达原有的内涵和意义,这就导致英汉习语的互译很容易出现问题。
1.词义辨析单纯以词义辨析为准,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如,英语中的“apple”既指苹果又指英国的“苹果公司”,而中文中的“苹果”则只指吃的水果,并不能翻译成“Apple”。
2.文化差异由于文化差异,原有的文化背景意义很容易丢失,也影响了英汉习语的可操作性。
例如,英语中的“red tape”指的是政府官僚作风,表现在中文中就变成了“繁文缛节”;另外,英语习语“pig in a poke”源自旧时西洋猪拳,中文则变成“买老虎铁笼”,并多带着贬义。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1]..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1]..](https://img.taocdn.com/s3/m/448bc04b767f5acfa1c7cda6.png)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06外语系(3)班06050307 单彩敏1.引言习语又称熟语,它通常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做到彻底精确地理解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习语的翻译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习语之所以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是和这种历史文化的沉积分不开的。
汉语习语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
同样,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组合结构和修辞方法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
因此,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英汉习语进行对比,使语言学习者能加深了解这两种语言习语的文化异同,消除交流障碍和困难,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摘要习语又称熟语,堪称语言之精华,它通常包括成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产物,它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在此考察了英汉语言中心理与文化的同异现象。
关键词:英汉习语心理文化对比翻译2. 英汉习语的不同所反应的文化背景差异2.1生活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无不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西欧边缘,与西欧很多国家相邻,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都反映在习语上,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进退维谷)”,“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Set the Thames on fire”(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角度浅析英汉翻译
摘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差异存在可译性。
本文的目的是使译者在翻译的同时认识到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便更好地再现原文的文字信息与文化因素,并且在翻译时能够选择正确的方法、恰当的词语,使译文更加趋于精确、完善、和谐。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探究策略
1.引言
根据目前对学生英汉翻译的现状和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及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了解掌握的结果的具体分析,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学生的英汉翻译能力较差。
只有老师精深的掌握了中西方的文化才能有效地使英语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文化差异下的英汉翻译策略
翻译不单纯是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还包含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兼容。
刘宓庆先也认为:文化的可译性是由认识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和人类思维形式的同一性原理决定的。
但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化的可译性是相对的。
为此,译者就要采取必要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
2.1 直译
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并且被读者所接受,习语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刘重德教授认为,“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要求译者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带有任何主观色彩。
”因此他提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观点。
直译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充分传播了原语言的文化,因此是最佳的翻译方法。
有些习语的译文已经进入了目标语,甚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们源于国外。
例如:一帆风顺(smooth sailing)、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ne’s hand);三三两两(in twos and threes)。
2.2 意译
有些习语不能直译,因为另一种语言的读者不了解这些习语的文化背景,而且在目标语中也找不到与之对应的习语。
这时,只能舍弃其形式和修辞手法,采用意译的方法,以求能清楚地达意。
例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译为“a word once let go cannot be recalled.”比译为“one word lets slip and four horses will fail to catch it.”要好,“keep one’s nose clean”译为“明哲保身”比译为“保持鼻子干净”要好。
2.3 音译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
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
化视野。
例如,sefc, book 3,unit 1,madame curie,结合课文中先后出现的madame curie, marie curie, marie, m pierre curie 和the curies.
2.4 阐议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
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s my a friend”,而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
汉语则未必如此,“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毛泽东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相异之处。
要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译者除了要具备对两种文化的领悟、感应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力使自己具备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
作为
构筑文化交流桥梁的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也尊重本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eiihinkel. cultural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李源.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8-82.
[3]肖君石.汉英、英汉翻译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孙晶.直译、意译翻译与归化、异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3):336-337.
作者简介:赵秋盈(1984-),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词汇语义学及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