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与集合

合集下载

眼的屈光和调节

眼的屈光和调节

.
23
斜视的定量检查
角膜映光法 三棱镜遮盖法 同视机检查法
.
24
.
25
.
26
共同性斜视
定义 分类
内斜视esotropia 外斜视exotropia 上斜视
.
27
共同性内斜视
先天性内斜视 调节性内斜视 非调节性内斜视
.
28
先天性内斜视
<6个月 斜视角较大 多数>40 远视和近视的斜视角相等而稳定 90%有远视 多有交替性注视,表现外展受限
.
32
共同性外斜视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不同 间歇性外斜视 恒定性外斜视
.
33
共同性上斜视
健眼固视 另一眼上斜 上斜眼固视 健眼下斜 眼球运动无明显异常 常合并内、外斜
.
34
共同性斜视的治疗
& 矫正屈光不正 & 治疗弱视 & 正位视训练 & 手术治疗
.
35
非共同性斜视
也称麻痹性斜视 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或
.
30
非调节性内斜视
基本型内斜视
近距离内斜视
远距离内斜视
发病初期间歇性, 有复视 斜视角可渐增大到
30~70 全麻下斜视消失
发 病 年 龄 2~3 岁 为远视或近视 看近时内斜 A C /C 比 值 正 常 或 低
看远内斜视,看进则正位 无屈光不正,视力双眼相等
.
31
共同性外斜视
病因 • 神经支配的异常 • 调节与集合力不平衡 • 屈光参差 • 解剖因素 分类 • 外展过强型外斜视 • 基本型外斜视 •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 • 拟似外展过强型外斜视
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黄斑 部改变、巩膜后葡萄肿、玻璃体 改变、视网膜变性、脱离等 验 光 配 镜 、 角 膜 接 触 镜 、 屈 光. 性

基础1-2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

基础1-2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
2. +2.00D远视眼,近点为10cm, 调节幅度A=10.00+(+2.00)=12.00(D)。 【例2】设40岁时调节幅度5.00D,则: 正视眼: 调节近点距离=1/5=20(cm) -1.00D近视眼: P=A-(±R)= 5.0- (-1.0)=6.0(D) 调节近点距离=1/P=1/6≈17(cm) +1.00D远视眼:调节近点距离=1/(5 -1)=25(cm)
3 米角 4 5
以棱镜度表示集合角
15
(1)正视眼:调节量与集合量一致,同步联动,两者关系 协调。 (2)屈光不正:调节与集合两者处于不协调状态。 近视:调节量小于集合量,调节与集合联动关系失调。 远视:调节量大于集合量,调节与集合联动关系失调
16
(1)集合功能不全:主要见于屈光不正者,如近视眼、高 度远视眼、屈光参差等。
17
(3)散开功能不全:多为身体疲劳引起的功能性障碍,一 般为功能性。 临床症状:远距离作业时,常出现眼部疲劳、头疼和间歇 性同侧性复视等,当一天工作完毕身体困乏时,上述症状 尤为突出。 (4)散开功能过度:是视远时两眼视轴过度散开,视近时 可恢复至正常。 除具有一般视疲劳症状外,患者在向远处眺望、向外侧方 注视时,会出现交叉性复视,形成视觉干扰。 在太阳光下,常将一眼闭上,待身体倦乏时,视干扰更为 严重。

临床症状:由远距注视变为近距注视时视力变模糊、无法 长时间阅读、眼酸、眼疼、交叉性复视、疲劳。 另外,观察运动物体有困难,如坐高速火车看外面迅速闪 过的景物即会头昏不适,这点常被疑为耳科前庭功能障碍 所致的“晕车”。

(2)集合功能过度:易发生在未矫正的远视眼或近视眼戴 镜初期。

临床症状:常出现阅读困难,短时间阅读后即有眼部不适、 头疼、视力模糊,如集合过强成为痉挛状态,会引起复视。

第十三章知识点: 调节知识点:与集合的检测

第十三章知识点:  调节知识点:与集合的检测

第十三章 调节与集合的检测(accommodation convergegence test)通过对调节和集合的定量分析,了解屈光检查所获得的球柱镜处方能否支持舒适持久的近读,必要时对处方进行调整,以缓解眼镜源性的注视性劳累,注视性眼位异常,维持正常的双眼视觉功能。

一、眼的调节1.调节概述(1)定义眼的晶状体屈光焦力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调节。

调节时,晶状体前外表的曲率半径缩小,屈光焦值增加,呈双曲线状面改变;同时晶状体的厚度增加,直径缩小。

(2)调节的机制 注视近目标时,注视目标在视网膜之后成象,由于目标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尚未聚焦,故形成模糊影象,从而启动了中枢性视一动因素,诱使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放松其对晶状体前囊的牵拉张力,晶状体前外表借自身的弹性隆起,恢复其固有的球面形态。

同时因睫状肌收缩,使其前方的脉络膜牵拉紧张,迫使玻璃体向前推移,限制了品状体的向后隆起,故在调节时品状体前囊最薄的中央局部发生充分的隆起。

(3)调节的神经支配和联动注视近目标时,第三对脑神经,即动眼神经副交感支快乐,发生调节紧张,睫状肌环形纤维(M üller 肌)收缩。

而在注视远目标时,交感神经快乐,发生调节放松,睫状肌经线纤维(Br ücke 肌)收缩(图13-1)。

可知无论调节紧张抑或调节放松均为睫状肌纤维收缩所完成的。

由于相近的神经传导通路,近目标的刺激可引起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等反射,称为近反射三联运动。

在视远时,双眼调节放松,视轴平行,瞳孔放大;在视近时,近目标因素作为向心性冲动传入中枢,引起的视网膜影象模糊,离心性冲动诱发睫状肌收缩,导致调节反射;近目标因素引起双眼复视,离心性冲动诱发内直肌收缩,导致集合反射;近目标因素引起球面象差增加、目标反光亮度增加等,离心性冲动诱发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2.调节的定量分析(1)远点在调节静止时,眼睛能看清的最远点为眼的远点。

远点至眼的前主点之间的距离为远点距离,远点距离的倒数为眼的静态焦度。

调节与集合

调节与集合
(4)形成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的三位一体联合运动 。
• 益处:
(1)调节使像清晰;
(2)集合使像落在黄斑上;
(3)缩瞳减少球面差及眼内光强度。
第二节 调节功能的测试
调节测试的内容
• 调节幅度
• 调节灵敏度
–+/-2.00的翻转拍
• 正相对调节(PRA)及负相对调节(NRA)的测 定
• 移近法 • 镜片法 • 查表法 • 公式法
• (7)撤掉所加的正镜片,恢复到NRA检查 前的双眼基础状态:
测试步骤
• (8)再一次确保患者所见视标清晰 • (9)测量PRA,于双眼前增加负镜片,每
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 糊 • (10)记录增加的负镜片总量,即为患者 的正相对调节(PRA)的量。
• 对于老视患者,如果NRA与PRA的绝对 值相等,说明试验性下加光度数准确, 如果不相等,则度数应该调整,方法为 将正负相对调节相加除2,加在试验性 下加光上。例:患者试验性下加光为 +1.75D , NRA=+2.00D , PRA=-2.50D , 则 患 者 最 后 处 方 为 +1.75+ ( -0.25 ) =+1.50D
测试步骤
(1)完全矫正患者的屈光不正 (2)将近用视力表固定于40cm,打开近用灯
,保证良好的照度。 (3)遮盖左眼,检查右眼 (4)瞩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中最佳视力(远视
力)的上一行视标,患者有两种情况,一 为看清,另一种为看不清
测试步骤
(5)如看清,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至少为 2.5D,此时在患者眼前以-0.25D为一档 缓慢增加负镜片直到患者所看的视标变为 持续模糊,记录最后清晰时增加的负镜度 数。调节广度等于增加的负镜度数绝对值 加上2.5D(40cm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
⑶若此时观察到的影动为顺动,则说明被检者为调节滞后,在其眼前加 正球镜进行中和,达到中和时所加的正球镜即为其调节滞后量。
⑷若此时观察到的影动为逆动,则说明被检者为调节超前,在其眼前加 负球镜进行中和,达到中和时所加的负球镜即为其调节超前量。
⑸调节反应的正常值为调节滞后+0.25~+0.75D。
3.双眼调节灵活度测量过程中为了避免被检者有 单眼抑制现象的发生,检查时可使用偏振镜片(如 图4)。测量时被检者戴上偏振眼镜,若其只能看 到两列视标说明被检者有单眼抑制,需在记录中标 明。
单眼调节灵活度(MAF)的检查与双眼眼调节灵活 度的检查方法基本相同,只是需要遮盖一眼进行检 查。
调节灵活度的正常值:双眼8周期/分钟,单眼12周 期/分钟。
当出现调节滞后时,特别是大于+0.75D的滞后,由于滞后可能引起视 近时网膜后成像,如果PRA﹙正相对调节≥-2.50D﹚偏低,调节灵活 又下降,则顾客很可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出现近视屈光度数的快速增 加,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功能的训练使调节滞后、PRA和调节灵活度恢 复正常,使得近视的加深速度减缓下来。
Donder’s表
年龄 10 20 30 40 50 60
近点(CM) 调节广度(D)
7
14
10
10
14
7
22
4.5
40
2.5
100
1
调节功能的检查
(二)、调节反应
⑴调节反应是指当给予一定调节刺激时眼睛所作出的调节反应 情况。
⑵例如将视标放在眼前1000px处,所给予的调节刺激为2.5D, 如果此时眼睛所作出的调节反应小于2.5D,说明其为调节滞后;
隐斜视介绍与测量
在我们平时的验光过程中,除了普通的屈光检查, 还有很多必要做的视觉方面的测试,这样才能算是 一个比较完善的验光过程。

ACA比率的检测

ACA比率的检测

AC/A比率的检测一、AC/A比率的概念1.调节与集合的同步性在双眼注视近目标时,调节与集合在生理功能上有着良好的协调性,在神经支配上有着相近途径,故在调节时可同步诱发一定量值的集合,在集合时可同步诱发一定量值的调节。

评估两者同步的质量对于眼位异常、双眼视异常和屈光不正的诊断和矫正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每付出1屈光度调节能诱发的同步集合三棱镜量值称为AC /A比率,人群正常值为4△/D±1△/D。

2.生理性外斜从AC/A比率的人群正常值可以看出,双眼对于近目标所产生的实际集合量值略低于近目标对于双眼所发出的集合需求。

例如,瞳距为6cm,注视距离为0.4 m,集合需求应为15△;若AC/A比率为4△,注视距离为0.4m,则需付出2.50D调节,则实际集合量值为10△,临床上将这种实际集合低于集合需求的现象称为生理性外斜。

3.AC/A比率的成因和临床应用(1) AC/A比率的成因1)调节对AC/A比率的反馈性调控。

视觉活动中有许多调节和集合不同步的情况。

如近视眼不戴眼镜看近,可以不用调节或少用调节;远视眼不戴眼镜看远或看近,必须多用调节,但是在上述情况下,为了维持双眼融像,必须付出与注视距离相应的集合功能。

故近视眼为了使不足量的调节多诱发一些集合,AC/A比率倾向于偏高;远视眼为了使过量的调节少诱发一些集合,AC/A比率倾向于偏低。

多数文献认为AC/A比率的高低受环境因素影响,主要是受调节功能的反馈性调控,例如,屈光不正眼在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后数周,AC/A比率便趋于正常,证实调节需求变化后,AC/A比率可以发生相应的改变。

2)AC/A比率的遗传说。

有文献提出AC/A比率的异常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以AC/A比率异常患者为先证者入手,可以得到AC/A比率异常的遗传家系调查结果。

AC/A比率过高或过低的患眼几乎不受调节的环境因素的反馈性影响也是很好的例证,故认为AC/A比率应该是与生俱来、稳定不变的。

调节与集合的相关性 相对调节和相对集合的关系

调节与集合的相关性 相对调节和相对集合的关系

• 正相对调节(PRA)低于正常: • 1.自身调节不足 • 2.负相对集合(NRC)比较小;
正相对集合限制负相对调节
负相对集合限制正相对调节
• 视近正位:BI: 18/24/16;BO : 12/18/12;AC/A = 6/1,请预测负相
对调节 (NRA)和正相对调节(PRA)的最大值是多少?
相对集合与相对调节的关系
Relative Convergence & Relative Accommodation
• 正相对集合(PRC),影响负相对调节(NRA) • 负相对集合(NRC),影响正相对调节(PRA)
• 负相对调节(NRA)低于正常: • 1.自身调节不易放松 • 2.正相对集合(PRC)比较小;
NRA预测值是多少呢?
负相对集合NRC=8
正相对集合(PRC)=20
BO:20
NRC
2ESO 4ExO
NFC=16
8ESO
+312.50205DS
负融像集合(NFC)=16 正融像集合(PFC)=12
加+1.00D正镜放松调节,内隐斜减少6,变成2eso 加+2.00D,调节放松,内隐斜减少12 ,变成4exo 加+3.25D,内隐斜减少19.5 ,变成11.5exo 加+3.50D,眼位放松,eso减少 21 ,变成13exo NRA=正相对集合(PRC)/(AC/A)=20/6≈3.33, 下靠取值+3.25DS 综合考虑调节和集合的共同影响,该被检查者的最 大NRA值为+2.50D
正位
AC/A=6,降低调节,集合降低,出现6exo BO模糊点12 需要6∆正融像集合代偿
BO破裂点18
负相对集合18= 负融像集合

调节与集合第五节调节与集合的相互关系1

调节与集合第五节调节与集合的相互关系1

第二章调节与集合第五节调节与集合的相互关系一、相对调节和相对集合相对调节:在集合固定不变情况下能单独运用的调节作用称为相对调节。

如正视眼在注视33cm物体时应用3D调节力和3ma集合力,此时在双眼前同时加负镜,并逐渐增加负镜度数,若加到-3.0D时注视目标恰将开始模糊,这仍能看清楚的最大负镜片度即3.0D是其正相对调节;再在眼前加正镜片,若加到+2.0D时,注视目标恰将开始模糊,但仍能看清楚,此最大正镜片度2.0D即是其负相对调节。

其意义在于如果正相对调节小于负相对调节,就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阅读或近距离工作,只有正相对调节较大,才能持久视近而不致出现视疲劳。

相对集合:在调节固定不变情况下能单独发生的集合作用称为相对集合。

其中所能增加的集合作用称正相对集合,所能松弛的集合作用称负相对集合。

如令正视眼注视33cm物体时,使其调节固定不变,继在眼前加基底向外的三棱镜,逐渐增加三棱镜度,恰不发生复视时的最高棱镜度就是正相对集合值,表示尚能增加的内收力,再改在眼前加基底向内的三棱镜,同样进行测试,其不发生复视时的最高三棱镜度为负相对集合值,表示尚能松弛的外展力。

其意义在于视近时应尽量保持多余的正相对集合也即内收力才能持久、舒适。

调节和集合相互影响,调节带动集合,集合也可带动集合,二者关系如下图:二、近反射三联征视近时眼球发生的反射称为调节三组合或者称为近反射,由三部分组成:瞳孔收缩、集合运动和调节。

三部分均由副交感神经支配,包括从中央E-W核至眼球的睫状神经结。

对应的效应器依次为瞳孔括约肌、内直肌和睫状肌。

三、AC/A的测定AC/A(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即调节性辐辏与调节的比值,是指当眼进行调节时,伴随而生的辐辏量与所产生的调节的比值,过度的调节可引起过度的辐辏,,而过度的辐辏可成为共同性调节性内隐斜的的诱因。

因此调节性辐辏机能检查-AC/A值的测定对斜视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调节力=────────
调节距离(m)
(5)调节幅度: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称作调节幅 度(绝对调节力,最大调节力) 调节幅度(D)=1/近点距离 (m)-1/远点距离(m)
而1/远点距离(m)即为非正视眼屈光不正度,故上述公式可 改变为:
调节幅度=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上屈光不正度) 设A为调 节幅度,R为远点时屈光力,P为注视近点的屈光力,
物理性调节和生理性调节
• 物理性调节:纯粹是晶状体的物理性变形 ,它以屈光度来测量,单位为D。
• 生理性调节:即睫状体的肌张力增加,用 “肌度”来表示。(1肌度,即晶状体的屈 光力量增加1屈光度所需要的肌张力。)
调节时的联动-近反射
• 原理: (1)成像模糊;
(2)刺激视中枢形成视-动;
(3)刺激第三对脑神经支配的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眼内直肌开始模糊,调节广度为0.1m的倒数即 10D)
(6)遮盖右眼,检查左眼,重复(3)-(5)步,检 查左眼的调节广度
(7)打开双眼,重复(3)-(5)步,检查双眼的 调节广度 记录:OD:( )OS:( )OU:( )
镜 片法
镜片法是通过眼前增加正或负镜来放松 或刺激调节,获得调节广度的具体值。
测试方法
正常值
调节广度
移近法
18-1/3年龄
镜片法
比移近法少2D
单眼调节灵敏度(±2.00D翻转拍)
6岁
5.5cpm
7岁
6.5cpm
8-12岁
7.0cpm
13-30岁
11.0cpm
30-40岁
双眼调节灵敏度
6岁
3.0cpm
7岁
3.5cpm
8-12岁
5.0cpm
13-30岁
8.0cpm
30-40岁
9.0cpm
• (7)撤掉所加的正镜片,恢复到NRA检查 前的双眼基础状态:
测试步骤
• (8)再一次确保患者所见视标清晰 • (9)测量PRA,于双眼前增加负镜片,每
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 糊 • (10)记录增加的负镜片总量,即为患者 的正相对调节(PRA)的量。
• 对于老视患者,如果NRA与PRA的绝对 值相等,说明试验性下加光度数准确, 如果不相等,则度数应该调整,方法为 将正负相对调节相加除2,加在试验性 下加光上。例:患者试验性下加光为 +1.75D , NRA=+2.00D , PRA=-2.50D , 则 患 者 最 后 处 方 为 +1.75+ ( -0.25 ) =+1.50D
测试步骤
(7)遮盖右眼,打开左眼,重复(4) -(6)步,测量左眼的调节广度。
(8)打开双眼,重复(4)-(6)步, 检查双眼的调节广度。
• 注意:由于采用移近法时,视标移近产生 近感性调节和视标变大,因此结果较镜片 法高大约2D。
Donder’s表
年龄 10 20 30 40 50 60
近点(CM) 7 10 14 22 40 100
测试步骤
• (6)结果分析:由于测试为双眼状态,因 此调节和集合的异常都将对结果产生影响, 临床上,如果双眼测试的结果正常,往往意 味着在这两方面的功能都正常;如果患者不 能通过双眼测试则应进行单眼测试,如也不 通过,可以肯定有调节问题,如果通过了单 眼测试,则往往说明患者是双眼视功能异常 。
正相对调节(PRA)及 负相对调节(NRA)的测定
晶状体前表面弯曲度增加是调节的主要特征
相关概念
• (1) 调节远点: 当人眼在调节静止时,所能看清的最远 一点称为调节远点;
• (2) 调节近点:当眼在动用最大调节力时,所能看清楚 的那一点称为调节近点;
• (3) 调节范围:调节远点与近点间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 调节达到明视,这范围即称调节范围;
• (4) 调节力: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屈光 力,以屈光度(D)为单位来表示。
测试步骤
(4)如果患者未达到标准值,则移走偏振 镜和偏振视标,遮住患者的左眼,重复第 三步,记录结果;然后遮盖右眼,重复第 三步,记录
标准值
(双眼) 6岁: 3.0cpm 7岁: 3.5cpm 8- 12岁: 5.0cpm 13- 30岁: 8.0 cpm 30-40岁: 9.0cpm
(单眼) 5.5cpm 6.5cpm 7.0cpm 11.0cpm
定义:正负相对调节是指在双眼注视状 态下,患者的集合保持不变时调节能增加 或减小的能力。NRA/PRA的测定有助于双眼 视功能的分析,同时也是精确老视患者下 加光的方法之一。
测试步骤
•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对老视患者附加试验性 近用处方
• (2)拉下近用视力杆并固定近用视力表于40cm, 打开近用灯,保证良好的照度
• 负相对调节是指被检者双眼在看近处某一物体时,同时 接受正球镜刺激后所放松的调节。用NRA表示。
屈光不正—正视眼的调节
• 正视眼的远点的无限远处.注视远点处物 体时,不用任何调节。
• 如其近点在10cm, 眼的调节为10D,则其 调节范围为∞→10cm.其调节程度为10-0 =10.0D。
屈光不正—近视眼的调节
测试步骤
• 例如:在患者眼前加-2.50D持续模糊 ,最后清晰的负镜度数为-2.25D,患
者的调节幅度为

2.25+2.5=4.75D。
测试步骤
• (6)如果患者看不清40cm处的视标,说明 患者的调节广度不足2.5D,此时在眼前增 加正镜片,缓慢增加,直到刚刚能看清视 标,记录所加正镜片的度数。调节广度等 于2.5D(40cm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减去 增加的正镜度数。
(7)、调节反应
• 调节反应指患者对某调节刺激所作出的实际调节量 。 调节超前 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大于调节刺激量 调节滞后 调节反应量小于调节刺激量
A 40cm
b
ac
18
(8)、相对调节
• 相对调节是指在集合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能单独运用的 调节作用称为相对调节。
• 正相对调节是指被检者双眼在看近处某一物体时,同时 接受负球镜刺激后所产生的调节。用PRA表示。
调节与集合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调节
第二部分:集合
第一节、
• 调节的概念 • 调节的机制 • 调节相关概念 • 各种屈光不正的调节 • 物理性调节和生理性调节 • 调节时的联动-近反射 第二节、
• 调节内容的测试 • 调节功能的异常
第一节、
• 集合定义 • 集合作用 • 集合相关概念 • 集合的表示方法 • 集合的分类 第二节、
(4)形成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的三位一体联合运动 。
• 益处: (1)调节使像清晰;
(2)集合使像落在黄斑上;
(3)缩瞳减少球面差及眼内光强度。
第二节 调节功能的测试
调节测试的内容
• 调节幅度
• 调节灵敏度
–+/-2.00的翻转拍
• 正相对调节(PRA)及负相对调节(NRA)的测 定
• 移近法 • 镜片法 • 查表法 • 公式法
• 近视眼的远点是在眼前的有限距离内一点 。如为近视5.0D远点在20cm,
• 如患者20岁,其调节程度为l0D,则此眼的 调节近点为6.7cm(100/10+5=6.7cm)。 调节范围:20-6.7=13.3 cm。
屈光不正—远视眼的调节
• 例如5.0D的远视,在注视无限远时,需用5 .0D的调节。
• 集合功能的测试 第三节、
• 调节与集合的关系 第四节、
• 集合功能的异常
调节示意图
调节的概念
A

F’ F’ 视网膜
调节的概念
正视眼静止时,从无限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经眼 的屈光后形成焦点在视网膜上,故看远清楚,而近处物体 (A)所发出的散开光线势必给像于视网膜后(A’),遂 看不清;人眼乃通过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 近距离物体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达到明视,此种作用机制 称为眼的调节。
调节幅度
移近法(Push up method)
• 移近法是通过物体的逐渐移近使光线的发
散度增加来刺激调节产生。
测试步骤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遮盖左眼,测右眼的调节广度 (3)令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远视 力)的上一行视标,缓慢向患者移近,直至视 标持续模糊 (4)记录距离
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
(1)完全矫正患者的屈光不正 (2)将近用视力表固定于40cm,打开近用灯
,保证良好的照度。 (3)遮盖左眼,检查右眼 (4)瞩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中最佳视力(远视
力)的上一行视标,患者有两种情况,一 为看清,另一种为看不清
测试步骤
(5)如看清,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至少为 2.5D,此时在患者眼前以-0.25D为一档 缓慢增加负镜片直到患者所看的视标变为 持续模糊,记录最后清晰时增加的负镜度 数。调节广度等于增加的负镜度数绝对值 加上2.5D(40cm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
调节广度(D) 14 10 7 4.5 2.5 1
Hofstetter 公式
•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
• 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
• 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
• 由于年龄的增加,调节幅度降低,患者 通常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调节近点 远移
调节灵敏度
• 目的:评估调节 的灵敏度
• (3)调整为近用瞳距旋钮并确保双眼无遮盖 • (4)嘱患者注意观看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确
保视标清晰
测试步骤
• (5)先测量NRA,于双眼前增加正镜片, 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 模糊(因为负相对调节为放松实验而正相 对调节为刺激实验)
• (6)记录增加的正镜片总量,即为负相对 调节(NRA)的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