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2
社会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关系的和谐互利,着重个人社交技巧的培养和社交技巧的 应用。
3
国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向世界开放,尊重不同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畅所欲言地表述 自己的观点。
传统文化对社会责任的约束
社会责任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公益、社区和个人之 间的各种责任和义务。它教导我们要承担社会 责任,服从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
3 了解故乡文化
通过了解和探索自己的故乡文化,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也能够增 进自己的体验。
如何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1
学习技能和花艺等特色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特色文化:花艺、茶道、提琴、书法等等。通过增加这些 文化的习惯,可以为现代生活带来一些别样的亮点。
2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佛家思想与幸福人生的关系
1
思想的天堂
佛家思想认为人会受到众多烦恼和苦恼的侵扰,因此它提倡在精神性上获得“涅 槃”,从而获得幸福。
2
诚实守信
佛家思想鼓励人们保持清净、真实、信念和善行。这些品质能够让我们在人生中 获得真正的幸福。
3
放下执念
佛家信仰教导我们要放下执念,诸如计较、恨意、贪婪、妒忌、自我感觉等等。 这些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和真正的幸福。
品味独特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鉴赏良好的茶、酒、武术、 园林、汉潮等品味。
展示华美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外表和动作等礼仪礼节,这 其中就包括了华美的服装。
孝道在幸福人生中的作用
孝道是一种精神
维护爱和亲情,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和谐。
孝道是一种礼仪
孝道对我们的日常行为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尊敬并听从长者等。

《传统文化十二讲》第7讲--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传统文化十二讲》第7讲--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第7讲--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2021-05-20大家好: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但是很多人的幸福感却没有像以前那么高了。

所以我们看一看学习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有什么帮助。

首先我们看一看什么是幸福?为了说明什么是幸福,我们首先看一看逆境中的幸福之人。

比如说美国的海伦•凯勒女士,她生来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但是她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过着悲惨的生活。

相反,她周游了世界,为世界很多盲聋哑人去演讲,改变了她的命运。

在每一次周游世界的时候,她都会这样说:“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我的耳朵听不见,口也不能讲话,但是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周游了世界,改变了很多盲聋哑人的命运。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逆境中的幸福之人。

相反我们也看到很多良好环境之下的不幸之人,比如说有人是百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

因为自己很有钱,就不再满足于只娶一个太太,可能是三房四妾,外面还有情人、小蜜,乱七八糟一大堆,这些人又不能够和睦相处,经常因为一点事就争风吃醋,让他应接不暇。

虽然自己很有钱,但是脾气不是很好,因为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就大打出手,把彼此打得鼻青眼肿。

虽然自己很有钱,但是还不满足于既得的财富,每一天还要飞来飞去,要赚更多的钱,结果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教育,孩子走到十七八岁,突然锒铛入狱了。

我们想一想,这些人都是良好环境之下的不幸之人。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简单地说,就是充满喜悦的生活。

如果我们说的复杂一点,就是家庭圆满,在家庭的每个人都是充满喜悦地过日子。

如果这是我们所要的幸福,我们就可以提出幸福之道的三项原则。

第一个原则:一天之中不生气恼。

为什么一天之中不生气恼?因为我们说幸福是充满喜悦的生活。

一旦你气恼了,这个幸福就不存在了,因为气恼和喜悦的情绪不能够同时存在。

所以要获得幸福,我们首先要制怒。

我们看“怒”这个字,上面是一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字。

幸福人生与传统文化课件

幸福人生与传统文化课件
提高情商
传统文化提倡察言观色、体贴他人,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情商,更好 地处理人际冲突和矛盾。
增强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谐、关爱他人,可以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传统文化对家庭和谐的促进与保障
培养家庭观念
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谐、亲情友情,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家庭观念, 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义务感。
04 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之 道
修身养性的内涵与方法
• 修身养性的内涵:修身养性是指通过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品德、 行为、心态等,达到身心健康、内心平静、人际关系和谐的状 态。它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与精神的升华,对于个人的成长和 幸福至关重要。
修身养性的内涵与方法
修身养性的方法
培养良好的品德: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宽容大度、谦虚谨慎等都是修身养性的重 要品德。
02 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儒家幸福观
儒家强调内心的修养和道德,认 为幸福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安宁, 重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与
稳定。
道家幸福观
道家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自 由和无为而治,认为幸福在于超越 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自由 和宁静。
佛家幸福观
佛家强调修行和慈悲,认为幸福在 于内心的平静和智慧,通过修行达 到心灵的解脱和超越生死的痛苦。
学习乐理知识:了解乐理知识, 掌握乐器演奏技巧,可以更好地 理解和欣赏传统音乐。
参与音乐活动:参加音乐会、音 乐讲座等音乐活动,与音乐爱好 者交流学习,可以拓宽视野、丰 富自己的音乐体验。
05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应 用价值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
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 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与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与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与人生观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传统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这个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

其中,幸福和人生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和人生观的内涵和应用,来探究它们对当代人们的意义和价值。

一、幸福观的内涵与体现幸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传统文化中,幸福被理解为寻求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而非追逐物质的财富。

幸福观强调个人与他人、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精神满足。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

传统儒家思想主张“仁爱”和“和谐”,强调个人与社会、亲人与他人之间的友善和谐。

这种观念通过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关心亲友等方式,传达着人际交往中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关注自身和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一种境界叫做“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自己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这种观点促使人们在远离喧嚣的城市,回归大自然,体验宁静和平和的喜悦,并倡导与自然保持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

二、人生观的内涵与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主张个人应该在道德、人情和自然规律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并且追求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一观念包含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在追求幸福的同时,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观的实践体现在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儒家思想中,修身是指个体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齐家则强调个体在家庭中扮演合适的角色,维护家庭和谐关系。

治国则强调个体应该为社会作出贡献,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平天下则寓意个体要站在公正的立场,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与人生观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它们提供了一个价值取向,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幸福人生的国学智慧

幸福人生的国学智慧

幸福人生的国学智慧幸福人生,是每个人都期望的目标。

而国学智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指引了实现幸福人生的方向。

国学智慧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它告诉我们如何正确面对人生的挑战,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本文将以幸福人生的国学智慧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国学智慧实现幸福人生。

一、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幸福国学智慧强调修身养性,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品质决定了他的幸福与否。

《论语》中有云:“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告诉我们,善良、宽容、正直是实现幸福人生的基石。

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修身养性,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品格,以此为基础去追求内在的幸福。

二、和谐相处,营造外在的幸福国学智慧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大学》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告诉我们,要实现幸福人生,不仅要关注个体的修身养性,还要关注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在家庭中,我们要和家人相互关爱、互相尊重,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社会中,我们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为社会的和谐作出贡献;在国家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公民的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外在的幸福。

三、尊师重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国学智慧强调尊师重道,认为师德高尚、道德修养深厚的人,能够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引导他们走向幸福人生。

我们应该尊重师长,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国学智慧。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学智慧的精髓,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实现幸福人生。

四、追求卓越,不断自我完善国学智慧鼓励人们追求卓越,不断自我完善。

《中庸》中有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告诉我们,只有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达到人生的巅峰。

我们应该树立追求卓越的信念,不断学习、进取,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智慧强调个人修身、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的统一。

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夫妻和谐)

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夫妻和谐)
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夫 妻和谐)
传统文化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夫妻和谐的定义与重要性
夫妻和谐是指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共同目标与价值观的一致。 夫妻和谐对于幸福人生至关重要,它建立了稳定而健康的家庭环境。
传统婚姻观念与夫妻和谐的关 系
传统婚姻观念强调婚姻的尊重、责任和相互支持。 这些观念促进了夫妻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信任,有助于实现夫妻和谐。
现代社会的变革给夫妻关系带来了一些挑战。 要应对这些挑战,夫妻需要共同努力、沟通和灵活适应。
结论与建议
传统文化对夫妻和谐有重要影响,但也需要与现代观念结合。 学习传统智慧,借鉴现代方法,可以系
传统家庭价值观重视家庭团结、孝顺和亲情。 这些价值观培养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和共同价值观,从而实现了夫妻和谐。
传统文化在夫妻和谐中的具体实践
恭敬尊重,理解包容是夫妻和谐的关键。 传统文化中的礼节和道德准则指导着相互尊重、体贴和关爱的行为。
传统文化对夫妻和谐的挑战与应对

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影响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影响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对现代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智慧,它能够为个体提供精神寄托、思想指导,让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找到平衡与幸福。

1. 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关怀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强调家庭、友情、师生关系和感恩之情。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工作、学业、金钱等琐事所困扰,容易忽略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提醒着人们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尊重他人的人格,不断激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通过关注他人,人们能够更好地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彼此间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2. 传统文化传递智慧与思考传统文化是智者留给后人的宝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现代人能够接触到历史上的智者和先贤的思考和体验,有助于提升个体的思辨能力和应对现实问题的智慧。

而这种智慧能够使人们更加理性、深思熟虑地看待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传统文化启迪审美情趣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极大满足,但却常常忽视了心灵的寄托和审美的追求。

而传统文化以其独到的艺术表达与审美价值,可以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感官享受,更能够启迪审美情趣,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内涵。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更容易找到生活的乐趣,提升生活的质量与幸福感。

4. 传统文化培养公民责任感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以及尊重规则、珍视品德等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公民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更容易形成正直的品格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公民的责任感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守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还能够给个体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5. 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现代社会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得到了更多的呈现。

谈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谈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中央党校最年轻教授刘余莉谈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孝经》学习传统文化对幸福人生有莫大收益今天很高兴向大家汇报一下“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这个讲题。

《论语》上有这么一句话“不学礼,无以立”。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可能跟在座的各位一样:这些是古人的礼节,为什么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还要拘泥于这些礼节?当时一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师对我说:你去学习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后来我去参加一个讲座,这个讲座也为我准备了一个简短的演说。

当时我走上台去,向台下的观众深深地鞠了一躬,结果出乎我意料,台上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礼与礼之间优美的距离。

我上大学的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好。

但因为成绩特别好,增长了自己的傲慢心,当时我走在路上头都是扬着的,也从来不跟别人打招呼。

这当然不招人喜欢,但当时自己还不知道原因在哪里。

每当投票评三好学生的时候,我都选不上。

我就想这些人都嫉妒我,所以他们不投我的票。

后来学《论语》,看到孔老夫子这样一句话“君子近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意思是一个君子做到了与人尊敬而无过失,走到哪里都是彬彬有礼,那这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他的兄弟姐妹,都有他的家。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猛然觉悟了,为什么自己走到哪儿都不受欢迎,原来原因出在自己身上。

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一定要做得特别彻底。

做任何事情,当我们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目标的时候,问题一定是在内不在外。

当你在外面找原因的时候,这个学问已经离你很远了。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还有怨天尤人的情绪,还有抱怨和怜悯时,就知道这个人学问还不够高。

在学习传统文化前,学习态度一定要正确。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是很古老的东西了,已经过时了,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

首先我们不能对传统文化求全责备。

不能因为传统文化不能提出西方的民主等思想,就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

我们应把所评价的人、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党校最年轻教授刘余莉谈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孝经》学习传统文化对幸福人生有莫大收益今天很高兴向大家汇报一下“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这个讲题。

《论语》上有这么一句话“不学礼,无以立”。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可能跟在座的各位一样:这些是古人的礼节,为什么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还要拘泥于这些礼节?当时一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师对我说:你去学习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后来我去参加一个讲座,这个讲座也为我准备了一个简短的演说。

当时我走上台去,向台下的观众深深地鞠了一躬,结果出乎我意料,台上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礼与礼之间优美的距离。

我上大学的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好。

但因为成绩特别好,增长了自己的傲慢心,当时我走在路上头都是扬着的,也从来不跟别人打招呼。

这当然不招人喜欢,但当时自己还不知道原因在哪里。

每当投票评三好学生的时候,我都选不上。

我就想这些人都嫉妒我,所以他们不投我的票。

后来学《论语》,看到孔老夫子这样一句话“君子近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意思是一个君子做到了与人尊敬而无过失,走到哪里都是彬彬有礼,那这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他的兄弟姐妹,都有他的家。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猛然觉悟了,为什么自己走到哪儿都不受欢迎,原来原因出在自己身上。

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一定要做得特别彻底。

做任何事情,当我们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目标的时候,问题一定是在内不在外。

当你在外面找原因的时候,这个学问已经离你很远了。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还有怨天尤人的情绪,还有抱怨和怜悯时,就知道这个人学问还不够高。

在学习传统文化前,学习态度一定要正确。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是很古老的东西了,已经过时了,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

首先我们不能对传统文化求全责备。

不能因为传统文化不能提出西方的民主等思想,就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

我们应把所评价的人、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第二我们要避免庸俗的进化论。

不要总以为科技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我们就一定站得比古人高,看得比古人远。

其实古人的智慧是现代人很难超越的。

现在的哲学家,哪一位能写出一本像老子的《道德经》一样传承久远的著作;现在的历史学家,也没有人能写出像《史记》那样的巨著;同样,现在的军事家也写不出《孙子兵法》。

事实上,中国古人的智慧,是后人难以超越的。

人要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把心平静下来。

现在很多人心浮气躁,心难以清静,被物欲所牵引,心境中总是有一些风浪,所以我们对外界的认识、映照就不实了,看的就没有古人深刻了。

第三就是避免历史虚无主义。

“五四运动”和“十年文革”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大加批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也达到了极端,好像传统文化是阻碍我们社会发展的因素,而且这种误解一直影响到现在。

什么是实用主义?西方文化讲思维很深刻,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如我们看关于“执行力”的书,看第一本好像知道这个“执行力”是什么了。

但是再看第二本、第三本时,又不知道“执行力”是什么了,越看越糊涂。

它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目的是要炫耀自己的才能。

而中国文化是讲实用主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虽然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很高深,但是他们会用简单的话语、通俗的语言把其思想给大家解释出来,让每一个人都能明白。

所以中国人讲的实用主义,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实用主义。

如在一个人中了箭以后,他不去问这个箭是谁射的,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是从哪里射来的等等这些问题,而是马上把中箭者身上的箭拔出来,把中箭的人医治好。

所以中国人讲实用方法,你只要使用了这些方法,就会对走上幸福人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德”两字概括传统文化核心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什么?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

“道德”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是,在传统文化中它是用两字来构成的。

首先我们看一看什么是“道”,用现代西方哲学的话来讲,“道”就是必然存在的宇宙秩序,而中国人简单称之为自然而然的规律。

这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是不变的,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是一样,儒家也常称之为天道。

比如说在《论语》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就是天虽然不是用语言和我们交流,但是我们能从四季的变化中,从自然界的万物生长中,感受到一种自然规律的存在。

当孔老夫子在思考天的漠然无语的时候,他看到了一种不是因为上帝的创造而神圣的自然,而是万物在自然的生长过程中赋予我们的一种自然规律、关系和秩序。

比如说“春华秋实”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事实,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密不可分的和谐关系等,这都是自然规律。

《易经》上也说古代的圣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从中得出了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既然是一切事物,就不仅仅是包涵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包括了社会人文秩序要保持稳定,保持和谐,必须遵守的人伦大道,这就是孟子所提出的“五伦关系”。

那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各位朋友,看了这五种伦理关系,不要把它当做知识去学习,而要审视自己在这五种关系当中的责任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尽到了自己的本分?如作为儿子,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孝顺父母;作为领导,是不是能够仁爱关心下属;作为被领导,是不是竭尽全力的完成了领导交给我们的任务;作为丈夫,是不是做到了有道义,有恩义,有情义;作为妻子,是不是本身有良好的德行,起到了相夫教子的作用;作为兄长,是不是做到了友爱关心弟弟妹妹;作为弟弟妹妹,是不是对兄长很是尊敬,很是听从;作为朋友,和朋友相交往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做到了言出必行?只有这几个关系处理好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社会人文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

这个“道”不仅仅包含了宇宙自然界的规律,也包含了社会人伦秩序的规律,所以它就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

什么是“德”?德者,得也。

“道德”的“德”和“获得”的“得”是相通的。

那么他得到了什么?其实就是得到了“道”,中国有句话叫“得道之人”,其实也就是圣人。

他们对“道”有着深刻地理解,所以他们所表现出的品质就是有德了。

“四书五经”所体现的都是古人对“道”的理解。

例如,在《易经》上有这样的一句话“一阴一阳之为道”。

这个阴阳并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都可以从我们人类社会中的现象观察到。

如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

我们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都是一阴一阳,如果我们把这个道理用来观察人世的变化,何尝不是如此呢?如一个人懒惰,那就一定会有困苦的日子到来。

一个人如果骄傲,那就会有倒下的时候到来。

中国人经常说一句话“富不过三代”,体现的是一阴一阳为道的规律。

我们看第一代创业的人都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打下了天下,创下了世界。

到了第二代虽然条件好了,但是还能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所以还能在父辈的基础上使这个企业壮大起来。

到了第三代,他们一出生就过着富贵的生活,他们没有体会祖辈和父辈创业的艰难,所以不仅不知道什么是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还学会了骄奢淫逸、铺张浪费。

久而久之,就把祖辈和父辈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业给败光了。

现在,甚至已经变成了富不过当代,很多人发家有了钱后就开始骄奢淫逸了,还没有到第二代他就已经贫困潦倒了。

所以现在有句话:“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两年。

”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传统文化。

中国人讲“厚德载物”,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你外在的财富和名声。

如果你没有深厚的德行做根本,那财富、身份、地位就都是昙花一现,保持不了长久。

曾国藩对阴阳规律体会最深刻大家可以去看一看《保富法》,是曾国藩的外孙写的。

他经历了晚清起起落落的情况,把自己的感悟记载下来写了这本书。

所以中国人说:“遗金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遗书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怎么办?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我们现在的人挣钱了自己不舍得花,为什么?为了留给自己的儿孙。

但是你的儿孙如果有德行,他会用他的德行,创造财富,创造事业,你留钱给他有什么必要吗?相反,你的儿孙没有德行,没有才能,你留钱给他,他迟早也败坏掉,你把钱留给他,是百害而无一利。

美国人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世界的首富们没有把钱留给儿孙,而是立下遗嘱,捐献给慈善事业,这些才是明智之举。

而且这个德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子孙,绵延千年而不衰。

历史上对阴阳规律体会的最深刻的莫过于曾国藩了。

他说要看这家子弟有没有发展前途,能不能兴旺发达,看三件事就好了。

第一看这家子弟早晨几点起床。

中国人一直保持着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

晚睡晚起,违背了自然规律。

按照自然规律饮食起居,这个人基本上可以不得病。

早睡早起也可以看出一个孩子自律严谨的生活态度。

第二看他是不是自己的事自己做。

曾国藩做到了四省的总督,但是他仍然严格要求自己家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果孩子所有的问题你都给他处理好,他就不知道这个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对父母也没有感恩之心。

你让他去做一次家务,你让他炒一次菜,他才会知道父母的不易,他才会对父母的劳动成果生起感恩之心。

当然这也可以看出这家子弟是克勤克俭还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所以他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

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以前还在走上坡路,但是突然下滑了,开始走下坡路,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他认为奋斗已经够了,该享受生活了,所以他开始玩物丧志,他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了。

第三看这家子弟是不是读圣贤书。

古代的经典记载着古人对于天道的认识和领悟,一个人如果经常读这些圣贤经典,就自然能够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从另一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先生对阴阳道的规律体会的更为深刻。

那就是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就是求一点缺失而不能太过完美。

因为他自己有钱有势又才华横溢,可以说是近乎完美了,因此他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非常谨慎,从这里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圣者所讲的“道”非常简单,那就是过分的要受到制裁,而不足的要受到补益。

所以孔老夫子一生所奉行的是“温良恭俭让”的德行。

道家的老子也是把自己对天道的认识,应用到了人际关系的处理上。

在《易经》中一共有64卦,每一卦都有6爻,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的64卦中,只有一个是6爻皆吉的,而这一卦就是谦卦。

谦卦象征谦虚卑退之意,有谦德之君子万事皆能亨通,而且行谦有始有终。

一个人不居功自傲,能够自卑而尊人,所以他处事无往不胜,这个规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观察出来。

“满招损,谦受益”是天道,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

做有道德的人和人的天性相应舜被列为24孝之首。

他的父母,他的弟弟三番五次的要置他于死地,但是他不仅没有去怨恨报复,而是不断地反省自己:我自己在德行上有不够的地方,不能够得父母的欢心?后来他得到了天子之位,但仍然以不能得父母之欢心而忧虑,最后他的德行感化了他的父母,也感召了天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