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合集下载

胸椎肌筋膜炎的治疗方案

胸椎肌筋膜炎的治疗方案

一、引言胸椎肌筋膜炎,又称胸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疾病。

它主要表现为胸椎区域肌肉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胸椎肌筋膜炎的病因复杂,包括肌肉劳损、外伤、姿势不良等。

针对该疾病,本文将详细介绍胸椎肌筋膜炎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 休息对于胸椎肌筋膜炎患者来说,适当的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在病情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减少肌肉负荷。

2. 热敷热敷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患者可以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等物品进行热敷,每次热敷时间为15-20分钟,每天3-4次。

3. 冷敷在急性期,冷敷有助于减轻肌肉炎症和疼痛。

患者可以使用冰袋、冷毛巾等物品进行冷敷,每次冷敷时间为15-20分钟,每天2-3次。

4. 物理治疗(1)按摩: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患者可以到专业的按摩店进行按摩,或者在家中自行按摩。

按摩时,可使用精油、乳液等辅助产品。

(2)牵引:牵引可以缓解胸椎区域肌肉紧张,改善活动范围。

患者可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牵引治疗。

(3)电疗:电疗可以通过电流刺激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常见的电疗方法有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和干扰电治疗。

5. 药物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萘普生等,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

(2)肌肉松弛剂:如曲马多、美多巴等,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3)外用药:如辣椒素软膏、肌炎膏等,可以缓解肌肉疼痛和炎症。

6. 康复训练(1)拉伸训练:通过拉伸肌肉,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患者可以学习以下拉伸动作:a. 胸椎伸展:坐在地上,双手抱住膝盖,向前倾身,感受胸椎区域的拉伸。

b. 胸椎旋转:坐在地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头部向一侧倾斜,感受胸椎区域的拉伸。

(2)加强训练:通过加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预防疾病复发。

患者可以学习以下加强动作:a. 俯卧撑:锻炼胸大肌、三角肌和肱三头肌。

b. 平板支撑:锻炼核心肌群。

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软组织疼痛,多见于骨骼肌,以激痛点为主要临床特征,按压时可产生局限性及牵涉性疼痛。

现代研究已经从电生理学及细胞分子水平领域证实,肌筋膜激痛点受劳损、湿热等被活化,引起肌纤维持续性收缩造成的肌肉疼痛被称为“MPS”[1],激痛点的刺激活化是引起MPS 的重要原因[2]。

因此,激痛点的灭活被认为是本病治疗的核心。

临床上针对软组织损伤疼痛以激痛点作为靶点进行干预,临床疗效往往立竿见影。

中医在本病治疗中因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通过对激痛点定义、MPS中医治疗原则、激痛点中医治疗技术与方法临床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激痛点的定义激痛点是肌筋膜激痛点的简称,也叫激发点、触发点或扳机点,主要存在于骨骼肌中,可被触摸到,具有高度敏感性且按压后能引起远端牵涉痛[3-4]。

激痛点是1942年由美国医生Janet Travell提出,激痛点常位于肌腹中央、肌肉肌腱交界处、以及肌肉附着于骨骼处。

根据其形成部位的不同,可区分为肌筋膜性、肌腱性、皮肤性、韧带性或骨膜性激痛点等。

目前,临床公认的激痛点的临床表现为压痛、牵涉痛、紧张带结节、抽搐反应和自发电位[5]。

2中医治疗原则MPS属中医学“痹证”“经筋病”范畴。

《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MPS的发生与肌肉筋膜长期受到寒冷、潮湿的侵袭有密切关联[6]。

《灵枢·经筋》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寒和瘀是其主要的病理特点,以“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为病理基础,治则当温经散寒、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止痛。

《灵枢·经筋》提出经筋病的治疗原则为“燔针劫刺”“以痛为腧”,即选择压痛点、硬结、条索状结节进行针刺,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神经肌肉的恢复。

3激痛点中医干预技术与方法MPS临床治疗手段十分丰富。

针刺、艾灸、推拿、针刀、拔罐、刺络放血及中药治疗等,也有几种方法叠加的综合干预治疗,临床疗效肯定,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在临床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肌筋膜痛综合征.

肌筋膜痛综合征.

肌筋膜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关于扳机点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一】“肌筋膜痛” 的术语辨析”➢广义:包括了任何软组织源的、与肌肉压痛有关的区域性疼痛。

不推荐在广义上使用该术语,如有需要可使用“软组织痛”这一名词。

***另一个在汉语语境中被广泛使用的“肌筋膜炎”术语也需要谨慎使用,其可能伴有肌筋膜痛,但作为一个诊断,“肌筋膜炎”实质上是指肌组织的感染或炎症,并不能替代“肌筋膜痛综合征”。

肌筋膜TrP→肌筋膜痛综合征(MPS)➢狭义:➢特指由扳机点(Trigger Point,TrP)引起的疼痛。

➢推荐在狭义上使用该术语,或者干脆使用“肌筋膜TrP”表示由TrP引起的肌筋膜痛综合征。

➢目前研究认为:肌筋膜痛实际上的病变部位不在肌筋膜,而是在骨骼肌的运动终板部位,长期的肌筋膜痛会导致脊髓水平的易化改变,急性疼痛转变为慢性疼痛。

扳机点(Trigger Point,TrP)临床现象●描述:●在一条紧张的肌束上的某个局限性压痛结节,●患者可以识别加压该点所导致的疼痛就是近期体验过的疼痛。

●四个基本特征:●肌肉上的压痛结节或束;●束上高度定位的压痛点;●按压压痛点产生远隔部位疼痛;●按摩或针刺压痛点可缓解疼痛TrP诱因A:从TrP到脊髓的感觉、躯体和运动传入;B:从脊髓到TrP的由TrP激活的传出冲动;C:牵涉痛和压痛(可能不是TrP的对应脊髓节段);D:牵涉痛区喷洒止痛剂的效果;E:间接刺激对TrP的激活效应;F:TrP对内脏功能的影响;G:TrP与脊上中枢的相互作用关注肌筋膜TrP的重要性●骨骼肌➢人体最大的器官(40%体重);➢肌组织是每天活动磨损的主要靶组织;➢每块骨骼肌都会产生TrP,也能将功能障碍牵涉另一个部位。

●肌筋膜TrP:➢发生率高:每个人一生都会发生;➢对个人:虽不致命,但很痛很影响生活;➢对国家:医疗费用支出和工作日的减少;➢对医生:•可能误诊(胸肌TrP被认为是心绞痛)或漏诊(用“软组织损伤”一类的宽泛诊断来代替)。

谈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谈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保健医苑疾病康复|压肌肉某一点会痛,但没有疼痛扩散的现象,该点称为压痛点。

压痛点是由原发病灶接受物理、化学因素刺激而产生的电信号。

它常与较表浅的筋膜炎或深部的损伤部位相符合,压痛较集中、固定、明显。

如冈上肌腱炎、胸锁乳突肌炎、颈肌损伤、颈椎损伤、骨折等。

压肌肉某一点会痛,且有疼痛扩散、甚至肌肉有局部弹跳反应现象,则该点称为激痛点。

按压激痛点会出现局部的疼痛、顺着肌肉纤维生长方向触诊可以发现一条带状的条索,称为紧带区、用力压激痛点会出现局部抽搐反应、甚至牵涉痛。

若持续压着激痛点会有牵涉性自主神经兴奋现象,包括肌肉挛缩、血管收缩、流汗增加和发冷等。

触痛点、固定形式的疼痛、及肌紧张带可做为肌筋膜激痛点的可靠诊断标准,而牵涉痛和抽搐反应是肌筋膜激痛点的确认病征。

激痛点可分为活性激痛点和潜在激痛点。

活性激痛点是不论肌肉处于休息或活动状态都会产生疼痛;潜在激痛点是在身体检查触摸到的时候才会产生疼痛感。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指身体局部的肌肉疼痛,同时伴随着激痛点的产生。

触痛点、固定型式的疼痛、及肌紧张带可做为肌筋膜激痛点的可靠诊断标准,而牵涉痛和抽搐反应是肌筋膜激痛点的确认病征。

◎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中心王永慧2 201133年第期保健医苑保健医苑3年第期保健医苑疾病康复|1.去除可能病因:如抗类风湿、消炎、松解疤痕;2.改善血液循环:锻炼、按摩、热疗(红外线、激光、拔罐、针灸)等;3.消炎镇痛;4.治疗激痛点:应用微创技术松解局部粘连,可防止复发和加重。

微创治疗技术包括急性期疼痛的神经阻滞,慢性期疼痛局限者的小针刀分离。

◆肌筋膜疼痛的治疗原则◆1.局部肌肉痛:呈慢性持续性酸胀痛或钝痛,疼痛呈紧束感或重物压迫感,腰、背、骶、臀、腿、膝、足底、颈、肩、肘或腕等均可发生。

2.缺血性疼痛:局部受凉或全身疲劳、天气变冷会诱发疼痛,深夜睡眠中会痛醒、晨起僵硬疼痛,活动后减轻,但长时间工作后或傍晚时又加重,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甚至情绪不佳时也可加重疼痛。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

有明确的 增加 ( 遇到屏障 ) , 维持这种压力 , 直到触 将 患 者 做 舒 适 的摆 诊手 指下 面感 到 张力 已经放 松 为止 。医师 只 维持 轻
位并 充分 支撑 , 以达至 《 充分放 松 , 肌 肉的一 端 加 以 固 微 的压力 , 直 到更 多 的肌 肉 张 力 在 手 指 之 下 放 松 。
或者 患者 突 然用 力 负 荷 。最 后 , 必 须 平 顺 而逐 渐 地
作者 简介 : 张金声( 1 9 5 2一) , 男, 汉族 , 北京人 , 主任医师 , 北京医科大
冰敷按摩 : 根据应用 目的不同分为两种: ① 以间
歇 性冰 敷代 替 喷雾 冷 剂 的喷 疗 , 作 为 喷 疗 与 牵 拉 的
2 0 1 3年 7月 第 2 5卷 下半 月 第 l 4期
中国民康 医学
Me d i e a l J o u na r l o f 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 s He a l t h
J u 1 . 2 0 1 3
Vo 1 . 2 5 s j M N o . 1 4
l 激痛点 放 松术
1 . 2 随意性 收缩 与 放 松 的 方法
包 括 收缩 一放 松
术、 等 长收 缩后放 松 术 、 等长 收缩后 放 松术 与 交互 性
抑制的组合 、 紧持 一 放松术及肌肉能量技术。 不需要精确定位激痛点 , 只需要 1 . 3 激 痛点 压 力 放 松 术
治 疗 者 在 舒 适 的范 围 内
块按 摩代 替 。
乱弹法: 类 似深 敲击 式按 摩 , 但 手 指 必须 在 激痛 点处 、 小 结 之 上横 跨 ( 拖行 ) 紧绷肌带 , 从 肌 肉 的一

中西医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中西医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中西医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属于临床常见的慢性肌肉疼痛综合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临床症状为出现激痛点,局部肌肉疼痛,患者经常会感觉到肌肉无力、存在关节活动障碍。

直接或间接刺激或激活激痛点,从而导致引起严重疼痛,不同肌肉激痛点疼痛模式有所不同,外伤、长期超负荷等都会对肌肉造成直接或间接损伤,也是导致引起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主要因素,下面从中西医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进行综述。

1.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病因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属于一种慢性全身心疼痛性疾病,其主要是肌肉与筋膜因无菌性炎症而产生粘连,并有激发点,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男女比例约为1:3,好发于腰背部,也是引起腰背部、肩颈痛以及关节周围痛的常见病因。

1.损伤多发生在闪伤与挫伤之后,也可发生于关节扭伤、骨折以及关节脱位后,损伤后,由于治疗不彻底,会产生粘连,并逐渐形成激发点,部分患者无明显外伤史,但是频繁的慢性劳损,如经常弯腰工作、姿势不良等,也会导致形成水肿、粘连,从而产生疼痛与激发点。

1.受寒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淋雨等,体表血管便会快速收缩,深部血管反射性扩张,组织液从血管中渗出,如果受寒之后,没有及时进行处理与治疗,渗出液便会聚积,形成粘连。

当天气发生变化时,患者也会出现疼痛感,因此,也被认为是大气压力改变导致组织内部环境发生变化,引起肌肉疼痛感受器发出冲动而产生的。

2、中医治疗1.针灸疗法针刺可改善局部软组织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炎性物质,此外,针刺可对大脑皮层疼痛中枢起到抑制作用,阻断神经传导,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临床治疗过程中,一般会选取反应明显的穴位进行施治,针刺操作流程简单、效果显著,且毒副作用也比较小,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

采用针灸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效果非常显著,也受到了广大患者的青睐。

1.推拿疗法推拿疗法作为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能够让肌肉放松,通过肌肉牵张反射抑制痉挛,同时也能够消除疼痛,改善肌群状态,减少痉挛肌肉对神经血管产生的压迫,实施后,可使得局部发热,扩张血管,加快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减少外周致痛因子,促进体内毒素快速分解,并排出体外,也可使血液当中的内啡肽含量逐渐升高,从而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扳机点的形成机制和病理特点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扳机点的形成机制和病理特点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betweenprevalenceandperceivedeffectivenessoftreatment methodsinmyofascialpainsyndrome:resultsofacross- sectional,nationwidesurvey[J].BMC MusculoskeletDis ord,2010,11:32. [3] RAYEGANISM,BAYATM,BAHRAMIMH,etal.Compar isonofdryneedlingandphysiotherapyintreatmentofmyo fascialpainsyndrome[J].ClinRheumatol,2014,33(6): 859-864. [4] MALANGA GA,CRUZ COLON EJ.Myofasciallow back
1 MPS扳机点的形成机制
扳机点又称激痛点、触痛点、触发点,为肌肉触痛 点,可触及带状或条索状结节,按压可产生特征性的 远处牵涉痛,受累肌肉的运动和牵张范围受限,肌力 变弱[7]。扳 机 点 是 了 解、诊 断、治 疗 肌 筋 膜 痛 的 关 键[8]。关于 MPS扳机点的形成机制目前仍有争议, Simons等提出 “能量代谢危机学说”,Barnes等提出 “肌梭异常电位学说”,Hong等认为扳机点产生是脊 髓通过整合机制对终板异常的敏感神经纤维的反应。 Rickards等[9]认为 生 物 力 学 异 常 及 肌 肉 的 反 复 超 负 荷是 MPS扳机点形成的原因。谢鹏[10]认为扳机点产 生的原因为肌内神经密集区的功能紊乱、大脑微结构
中医正骨 2019年 1月第 31卷第 1期 JTradChinOrthopTrauma,2019,Vol.31,No.1 (总 037)· 37 ·

肌筋膜综疼痛合征的外治手段研究进展

肌筋膜综疼痛合征的外治手段研究进展

肌筋膜综疼痛合征的外治手段研究进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一种慢性疼痛性病症,临床又称“肌筋膜炎”,主要是肌肉和筋膜因无菌性炎症而产生黏连所引起,多伴有一个或多个激痛点。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本病的发病率呈不断的增长趋势,如长时间伏案工作,倚靠在过软的沙发上等,都成为了引发MPS的因素之一。

在西方医学中, MPS的病理基础为激痛点致痛,因此有效地灭活激痛点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而在中医学中, MPS可归属于“筋痹”范畴。

《素问·痹论》指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凝而不流;在于筋则曲不伸。

”由此可见,疼痛、活动受限是“筋痹”的典型临床表现,风寒湿邪为患、阴血亏虚、肝郁脾虚等是其病因病机,因此在治法上多以中药内服固本,中药外用驱邪为主。

下文将主要讨论MPS的外治手段。

1.物理治疗物理治疗中包括超声波、激光、体外冲击波、肌内效贴等疗法。

激光治疗是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消炎、镇痛、消肿等作用,李真[1]等运用双波长弱激光治疗斜方肌MPS,认为弱激光照射可以降低激痛点的肌张力、减轻疼痛程度、增大颈部侧屈活动度。

超声波属于声波的一种,可以增强局部组织代谢循环,促进肌筋膜组织再生、延伸,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治疗效果。

相比前者来说,体外冲击波治疗是一项较新的技术,具有瞬时性、宽频性和高压强性等特点,在穿越人体组织时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深部组织。

介纳等[2]运用冲击波复合激痛点注射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优良率达到了91.67%。

肌内效贴是一种辅助的物理治疗手段,具有良好的弹性、丰富的力学特性和较低的致敏性等优势。

范斌等[3]运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肌内效贴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程度的治疗效果,认为肌内效贴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方面有优势,治疗时间或随访时间越长,肌内效贴的疗效越好。

2.运动治疗单纯的运动疗法近年在我国运用较少,一是由于中医的推拿手法替代了一部分的牵张、牵拉法,二是因为运动疗法的治疗过程较痛苦而难以为患者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
三、其他 感染和肌筋膜综合征的关系尚不清楚,虽然本病的大部分 患者都有扁桃体炎和龋齿,但是否是感染的后果目前尚未定 论。
临床特征:
(1)自发性疼痛: 患者主诉在皮下组织、肌肉及关节有部位不明的区域性 酸痛,很少有尖锐的、清楚定位的表皮型疼痛,有时候仅 感觉异常或麻木,而不是疼痛。
临床特征:
临床特征:
(3)僵硬与活动受限: 多见于老年患者,主要由潜伏性激痛点所引起。 (4)运动功能障碍: 其他肌肉的痉挛、受侵犯肌的无力及耐力降低、相关肌肉 间协调性丧失。手部无力合并前臂肌肉协调功能的丧失,会 使手部的抓握力下降。有时患者手中紧握的物体会不经意地 滑落下来,该症状为运动功能的放射性抑制,这些受侵犯的 肌肉无肌萎缩。
诊断:
肌筋膜综合征的诊断并不困难,遇到原因不明的反复发作 的腰背部疼痛时,应考虑到本病。以下几点可以作为诊断 依据。 1、疼痛发生于受伤、受寒、劳累或动作不协调之后,或有 类似复发史,间歇期不留症状。 2、局部或弥漫性界限不清的疼痛。 3、局限性软组织压痛点(激发点)。 4、软组织扪及痛性结节或条索感。 5、化验和X线检查无特殊。0.5%普鲁卡因痛点注射,疼痛 消失或缓解。
病因:
病因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是损伤,其次是受寒,肌肉痉挛 及血管炎症也是其中的原因。 一、损伤 最多发生于闪伤和挫伤之后,亦可发生于关节扭伤、骨折 和关节脱位之后。损伤后,因治疗不彻底、产生许多的粘连 ,在此基础上形成激发点。一些人虽无明显外伤史,但频繁 的或持续的慢性劳损,如经常弯腰工作、姿势不良、畸形等 ,也会形成组织水肿、粘连、继而产生与急性损伤后相似的 疼痛和激发点。
鉴别诊断:
三、小关节紊乱 腰椎峡部断裂、滑脱、小关节嵌压等可产生腰骶部疼痛 ,由此可引起腰背部肌痉挛和强直。有时可继发肌筋膜综 合征,临床上难以区分。X线斜位片可了解小关节的结构状 态,这种紊乱所产生的不适随劳动加重,而不随气候改变 而改变,压痛点亦在深处,局部肌肉无条索状感,痛点注 射局麻药多不能缓解,依此可助鉴别。
肌筋膜综合征
主讲人:崔晓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
概述:
肌筋膜综合征(myofascial syndrome)是一种慢性全身性 的疼痛性疾病,主要是肌肉和筋膜因无菌性炎症而产生粘连 ,并有激发点(trigger point)形成。 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少年较少见,女性多于男性,两者之 比3:1。腰背部是本病的好发部位,受累的肌肉主要是脊旁 肌、斜方肌、骶棘肌和臀大肌。肌筋膜综合征是引起腰背痛 、颈肩痛以及关节周围痛的常见病因。
治疗方法:
肌筋膜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很多,目前主张采用综合治疗方 法。在各种方法中,合征的急性期应注意休息,但急性期过后,应做 些轻柔活动或按摩,使僵硬的肌肉得到放松和伸展。 慢性期患者应注意适当活动,特别应注意多做变换姿势的 活动,使肌肉筋膜松弛。平时注意防潮、防寒、床褥应经常 日晒,防止潮湿。有感染灶时应及早治疗。
五、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治疗肌筋膜综合征效果确切,部分患者起到根 治作用,是所有疗法中最好的方法。
六、心理疗法
根据研究,在慢性病例中,有部分患者存在心理障碍问题 ,如苦闷、忧郁、自卑、情感和睡眠障碍等,其原因主要是 疾病的反复发作和疼痛的长期折磨以及经济上、社会上和个 人问题等的困扰。 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除了使用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疗 法、小针刀疗法外,还应考虑心理治疗。常用的方法有生物 反馈、催眠镇痛、行为治疗等。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作用是缓解疼痛 、松弛肌肉、促进睡眠、抗抑郁和抗炎等。 解热镇痛药是首选的止痛药,常用药物:消炎痛 25mg tid,布洛芬 0.2~0.4g tid。 急性疼痛时可用强的松 5mg tid,症状缓解后立即停药。 对有肌肉痉挛或疼痛影响睡眠者,加用安定 5~10 mg 睡 前服用。 大剂量维生素E口服数月有良好疗效并能防止复发,第1周 ,每日 300g,第2、3周每日 150g,以后维持剂量100g,共 服3~4月。 外用药物对治疗肌筋膜综合征也是相当有效的。
临床特征:
(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异常的出汗、持续流泪、持续的卡他性鼻炎、过度流涎及 竖毛活动。 (6)本体感受性障碍: 不平衡、眩晕、耳鸣、举起物体时重量感知紊乱。
临床特征:
(7)抑郁: 抑郁由慢性疼痛所致,抑郁也可降低疼痛阈值、强化 疼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叶酸及维生素B6缺乏、甲状 腺功能低下是抑郁的强力促成因素,并增加激痛点的疼 痛。 抑郁表现:①生理性症状:失眠、食欲不振、体重减 轻、阳痿或性欲减退、视力模糊等;②心理性症状:情 绪低落、自杀或死亡的念头及强烈的罪恶感;③其它症 状:无法专心、记忆不佳、优柔寡断、言语含糊、对建 议作出负向反应;④社交障碍:渴望独处、对喜爱的活 动漠不关心、工作能力下降、忽略个人的外表与卫生。
体格检查:
2、皮肤及皮下组织体征 (1)皮肤划纹征:含有活动性激痛点的肌肉表面皮肤出现 划纹现象,最常发生在后颈部、肩膀及躯干。 (2)皮下结节:皮下组织呈广泛性、平坦性增厚,做“皮 肤推滚”(将皮肤与皮下组织的皱褶抓住拇指与手指之间, 并沿着表面来移动手部以往前滚动皱褶)有阻力,这是由于 皮肤肿胀充血所致皮下组织弹性降低或丧失。 (3)压迫性测试:当有肌筋膜疼痛症的患者只在活动时感 到疼痛,在做出该动作时以徒手压住引起该动作的肌肉,则 可防止引传痛的发生。例如,当胸锁乳突肌的激痛点造成吞 咽疼痛时,在胸锁乳突肌的表面硬实地挤压其皮肤皱褶时, 可以阻断疼痛并使吞咽动作暂时不痛。
鉴别诊断:
一、脊柱结核 脊柱结核较少见,到临床上早期常误诊为肌筋膜综合征, 应特别注意,脊柱结核的疼痛为持续性、渐进性加重、无缓 解期,疼痛的重点在脊柱,较深,有叩击痛,肌强直使局部 脊柱不能屈伸活动,晚期可有成角畸形及腰大肌脓肿。X线 可见椎间隙狭窄,骨破坏及椎旁脓肿阴影。
鉴别诊断: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骶部的肌筋膜综合征,常产生臀及大腿疼痛,因而极 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坐骨神经痛相混淆。但与腰椎间盘 突出症相比,肌筋膜综合征的痛多在大腿外后侧,一般不 超过膝关节,无相应神经节段的感觉、运动障碍及反射减 弱或消失。
体格检查:
3、局部抽搐反应 局部抽搐反应是与激痛点有相关的紧绷肌带上肌纤维所发 生的短暂性收缩。当紧绷肌带可以接触得到,在激痛点上给 予适当的弹拨式触诊时,紧绷肌带纤维通常会有局部抽搐反 应。当用针头来穿刺激痛点时,紧绷肌带纤维则固定地会产 生抽搐反应。
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X线检查无阳性征发现,肌 电图和肌张力检查亦无异常。
临床特征:
(8)睡眠障碍: 疼痛干扰睡眠,睡眠障碍使疼痛感受度增加,体重的压迫 使活动性肌筋膜激痛点变得更为疼痛,所以睡眠时的摆位非 常重要。如合并抑郁,则表现为入睡快、易醒,早晨醒来时 很累。
体格检查:
1、神经肌肉功能: 动作受限:含有活动性激痛点的肌肉,如试着被动性牵拉 至完全伸展的长度,在尚未到达正常范围时便会引起疼痛; 在缩短的位置额外收缩的用力也可能会引起疼痛。总之,任 何明显增加肌张力的动作,尤其是快速的手法,不论是收缩 或牵拉,都能引起疼痛。
(2)疼痛的发作: 疼痛的反复发作与肌肉某种程度的机械性滥用有关,可 以是急性的、持续性的、反复性的肌肉过度负荷。尤其是 让肌肉保持在缩短的位置上,或在缩短状态下收缩,就会 大大加快潜伏性激痛点转化为活动性激痛点,从而使患者 感到疼痛。 活动性激痛点通常见于颈部、肩部和骨盆带区的姿势肌 上;还有咀嚼肌、上斜方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肩胛 提肌和腰方肌。
病因:
二、受寒 人疲劳后,受到风寒湿冷的侵袭,如睡湿潮地、受凉风吹 、遭大雨淋等,这时免疫功能下降,体表血管强烈收缩,深 部血管反射性扩张,组织液从血管渗出。若受风寒冷时间较 长,或者反复发生后又未及时妥善处理和治疗,则渗出液积 聚而形成粘连。此外,每当气候变化时这类患者常出现疼痛 ,故有活的“晴雨表”之称。这种症状认为是大气压力改变 导致组织内环境的变化,引起肌肉疼痛感受器发出冲动而产 生的。
谢谢
3、物理疗法
物理治疗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是治疗本病不 可缺少的方法。常用的有热疗、电疗、超声波治疗及离子导 入治疗等。
四、神经阻滞疗法
激发点注入局部麻醉药的神经阻滞疗法有极好的疗效。 常用药为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或0.25的布比卡因,按激 发点深浅注射2~10ml不等,根据需要可加入强的松龙25mg 或地塞米松5mg,粘连重硬结大者还可加用透明质酸酶1000 ~1500U。每3日注射1次,5次为1个疗程。 此法具有止痛消炎,抑制胶原增生,减少结蹄组织的渗 透性和减少柱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的比例,溶解粘连组织等 作用。如果疼痛广泛且激发点散在,可采用区域阻滞法进 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