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合集下载

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

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

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摘要:临床显示,结合原有护理经验,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疏导,通过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护理人员帮助心理疏导为开端,最终达到患者能完成自我调节、自我宣泄的目的,对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和意义。

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护理工作被视为综合性护理的具体体现,由于患者病程长、症状复杂、病情易反复,如何更好地完善日常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

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是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院采取心理疏导干预[1],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12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观察。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120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根据入院门诊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60例患者,男37例,女23例;年龄34岁~72岁(52.1岁±14.8岁);其中冠心病21例,高血压19例,风湿性心脏病11例,脑出血6例,其他疾病3例;对照组60例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31岁~71岁(54.3岁±16.2岁);其中冠心病19例,高血压17例,风湿性心脏病13例,脑出血7例,其他疾病4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种类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路径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常规检查,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2]。

护理人员严格要求患者杜绝吸烟、酗酒、乱用药物等不良生活方式。

根据患者病情特点,结合其近日症状主诉,每日交班查房时仔细询问,并做好解释工作,对于情况改变明显或出现典型临床症状时,及时向主管医师报告,帮助做好家属交代工作。

同时对于改善好转的患者,给予积极充分的肯定,坚定继续治疗康复的信心。

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不仅需要耐心向患者说明病情特点和治疗存在的困难性,还应做好家属工作,通过家属积极配合,确保良好治疗依从性。

对于12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于12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心理护理
干预【 . J 现代 医药卫 生, 0 , . ] 2 83 0 0
【 杨卫兵, 3 ] 李宁. 安定配合心理支持 治疗肿瘤患者焦虑的临床观察 [. 国肿 瘤临床 与 康复 , 0 , . J中 】 2 42 0 0
1 例鼻咽癌放疗患者的护理与随访 1 5
李顺 雏 王开珍 陈 瑶 ’ 关键词: 鼻咽癌; 放疗; 护理
2 1 年 l 月 01 2
获得 这种 疾病就 会 承受 巨大 的心 理压 力 , 长期 的 心血 管疾 病 的 在 治疗中非常不利于患者的早 日康复 , 严重 的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 情 绪 和心理 状况 , 致患 者 出现 消极 的治 疗态 度 或: 治疗 失去 导 对 信心。这些都非常的不利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给治疗带来了非 常大的麻烦。所以在医院治疗的同时 , 对老年患者进行适 当的心 理 护理 是非 常必 要 的 。 3 . 2血管疾病的心理 问题及护理办法 。 3 .失望 悲 观型 患者 的 心理 护 理 :这类 患 者 一 般: 化 水 平不 是 .I 2 很高 , 能对 一些 老年 疾病 有清 楚 的认 识 , 很 少说 话 , 不 往往 性格 内 向, 略有 白闭 心理 , 的 心理 承受 能力 一 般较 低 , 重 的还 会 他们 最严 不 配合 治疗 , 种 类 型就 要 医 护人 员 做 出有针 对 性 的措 施 , 过 这 通 和患 者 的聊天 来排 除患 者 心 中的 紧张感 和 焦虑 情绪 , 能够对 医学 治疗 有信 心 , 积极 的配合 医护人 员进 行 医 护程 序 。 3. ,2忧郁 型患 者 : 患 者 由于 长期 服 用治 疗 药 物 , 能会 给 家 2 这类 可 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 这就使患者心理极度 的忧郁, 出现严重 的 心 理压 力 , 种 患 者还 会 进 场 出现 情 绪 低 迷 、 观 、 望 等 现 这 悲 绝 象。 针对 这种 情况 要 配合 患者 的家 属 , 者 进行 合理 的 引导 , 对患 排 除他 们的 心理 障碍 。 3 .怀 疑 心理 的护 理 办法 :这 种严 重 的 心 理往 往 在 患者 的长期 .3 2 治疗 中形 成 的 , 经 过 漫 长 的治 疗依 然没 有 痊 愈 , 导 致 患 患者 这就

心血管系统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心血管系统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心血管系统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对于这些疾病的患者,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正确的护理诊断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详细介绍心血管系统常见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一、心输出量减少(一)护理诊断依据1、患者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

2、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或减慢。

3、呼吸困难,肺部啰音。

4、尿量减少。

(二)护理措施1、休息与体位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或端坐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限制活动量,避免劳累。

2、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颜色和温度、尿量等。

3、用药护理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的药物,如洋地黄类、利尿剂等。

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如洋地黄中毒的表现。

4、心理护理关心安慰患者,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情绪。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二、体液过多(一)护理诊断依据1、患者体重增加。

2、下肢或全身水肿。

3、胸腔或腹腔积液。

(二)护理措施1、限制钠盐和水的摄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限制钠盐的摄入量。

控制液体的摄入量,避免加重水肿。

2、体位与活动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时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

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适量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病情观察定期测量体重、腹围,观察水肿的消长情况。

监测电解质的变化,预防电解质紊乱。

4、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破损。

对于水肿部位,可用温水擦拭,轻轻按摩。

三、活动无耐力(一)护理诊断依据1、患者自诉活动后感到疲劳、气促。

2、活动量减少,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二)护理措施1、评估活动耐力与患者共同制定活动计划,根据其心功能状况确定活动的程度和时间。

2、活动指导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体会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体会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体会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或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这些疾病会对患者产生很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需要进行全面的护理。

本文主要探讨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体会。

一、心理特点1.焦虑和抑郁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感到焦虑和抑郁。

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害怕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或病情恶化。

他们也可能因为生病而感到沮丧、失望和无助。

2.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患者的身体承受极大的压力,往往会影响其自我调节能力。

他们可能会感到情绪波动大、容易发怒或失去耐心。

除此之外,一些患者可能会变得孤僻、抗拒交流,难以表达自己的情绪。

3.对治疗的恐惧和顾虑患者常常会对治疗产生恐惧和顾虑。

他们可能会对医疗程序产生疑虑,担心治疗会带来疼痛和不适。

因此,他们可能会需要家属或护士的支持和安慰。

二、护理体会1.注意与患者的沟通沟通是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护士应该认真聆听患者的话语,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适当的建议和帮助。

护士应该尽量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鼓励他们积极的对待治疗过程。

2.提供舒适的环境护士应该帮助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全、温馨的环境。

在冬天,可以为患者准备一些保暖的被子和毛巾;在夏天,可以为患者调节好温度和通风。

此外,在医院内摆放些鲜花和绿植,可以使患者的情绪感到舒缓。

3.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护士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处理医疗问题时,要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信任患者,尊重他们的选择。

护士应该尽可能地主动关心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争取获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

4.启发患者树立信心因为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会出现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的情况,护士可以在平日里引导患者多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亲朋好友交流等。

这样,患者能够提高自己的自我调节能力,树立信心。

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摘要:根据常规护理作为基础,心理护理干预进行辅助,有效对心血管患者的焦虑、抑郁心态进行消除。

通过对不良情绪的消除为开端,最终达到患者主动调节的目的,为患者营造一个更为和谐的环境。

心血管内科护理为一项综合性极高的护理工作,患者病程较长且病情复杂、反复高。

同时还要在提高患者这生活质量这一工作核心下,对护理方法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

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往往负面情绪较多,正是影响患者康复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次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干预,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对病情恢复影响,特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9月至2012年4月对我院心血管内科22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按照双盲法分组,观察组患者107例,为其制定健康路径进行心里疏导,年龄29-81岁,平均55.5±3.2岁。

对照组患者120例,进行常规护理,年龄37-77岁,平均54.8±3.5。

患者原发病分别为: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脑出血及其他疾病。

两组患者在资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可那纳入同一研究组进行比较分析。

1.2 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相关检查完毕后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组护理。

观察组患者进行健康路径与心理疏导的同时进行常规护理。

入院时,护士应对患者不良生活方式进行登记,并告知住院期间杜绝以往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吸烟、饮酒、药品混乱使用。

进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住院治疗期间会出现的明显、典型症状进行讲解,帮助医生做好家属工作,争取在治疗期间的主动配合。

入院后2-3d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仔细观察,根据患者住院前几日主诉情况及每日查房记录进行总结,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疏导方案制定。

入院3d后针对患者的特点进行集中心里疏导干预,伴随治疗的深入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应对心理疏导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治疗顺利病情好转的患者应进行充分的肯定及鼓励,争取在下一阶段的治疗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护理的探讨

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护理的探讨
练习 后会 有 轻微 的疼 痛 ,表 明达 到 了预 期 锻炼 强
度 。活 动或 休息 时注 意不 要 内旋 内收膝关 节 、 交叉
双 腿 、 在 低 于小腿 高度 的椅 子 或 沙 发上 , 弯腰 坐 或
捡 拾 地上 的物 品 , 保 持髋 部 的外 展 中立 位 , 要 以免 引起髋 关节脱 。
表 1 两 组 疗 程 比较
梗 塞 进 一 步恶 化 , 如 能 配合 心 理 护理 治 疗 , 将 故 必 对 心力 衰竭及 心肌 梗塞 等心血 管疾 病 的治 疗有益 。
1资 料 和 方 法
1 对 象 收集 10病 例 , . 1 0 常规 药 物 治 疗组 ( 以常 规
药物治 疗 为主 ) 5例 , 中心衰 竭 2 4 其 5例 , 心功 能 I v
医药 与 保 健
Me ii n el ae 00年 第 1 第 2期 d n A dH a hC r ce t 2 1 8卷
28有感 染 的危 险与手 术及 组织 损伤 有关 。保 持 敷 . 料 清 洁十 燥 , 口换 药 严 格无 菌 操 作 , 持 床单 的 切 保 清 洁 , 洁。 整 根据 医 嘱合理使 用抗 生素 。 鼓励 患者有 效 的 咳嗽 和深 呼 吸 , 为患 者 翻身 拍 背 , 效 的清 理 有 呼 吸道 , 防止坠 积性肺 炎 的发生 。 留置 尿管期 间 , 保
岁; 观察 组 ( 心理 护 理协 同常 规 治疗 )5例 , 中心 5 其 力衰竭 3 0例 , 功 能 I 心 V级 , 龄 4 年 6岁 ± 21 1 .3岁 , 病史 l1 ~ 0年不 等 ,急性 心 肌梗 塞 2 5例 ,年 龄 4 7
岁 ± 37 1 .8岁 。
组 . 效优 于对 照组 ,< . 。 疗 P O0 5

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卧床期间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

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卧床期间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

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卧床期间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今威胁人体健康与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心血管疾病危重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

卧床期间,心血管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常常会受到影响,因此正确的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两个方面对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在卧床期间的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心理特点1. 恐惧和焦虑: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常常面临着生命的威胁,在卧床期间会面临着疾病加重、生活失去自理能力等情况,患者和家属常常会感到恐惧和焦虑。

2. 孤独和无助:长时间卧床休息导致患者无法和外界正常接触,失去了社交活动的机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加重了心理负担。

3. 沮丧和抑郁:长期卧床休息会导致患者身心疲惫,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沮丧和抑郁的情况。

4. 自卑和自怜:患者在床上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帮助,容易出现自卑和自怜的情绪。

二、护理对策1. 积极沟通:护士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告知患者治疗情况和康复进展,给予患者足够的安全感和信心。

2. 创造良好的环境:护士要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护理环境,保持室内的通风、阳光充足,定期为患者进行床上病患者的特殊护理,保持个人卫生。

3. 增强社交活动:护士要经常开展一些具有参与性、互动性的床边活动,如集体唱歌、手工、讲故事等,为患者提供交流和娱乐的机会。

4. 增加心理支持:护士要了解患者和家属的需求,积极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慰藉和支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5. 增强自理能力: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护士要引导患者进行必要的自理训练,激励患者逐步恢复自理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因为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是各不相同的。

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卧床期间的护理工作中,只有护士和家属共同配合,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度过难关,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浅析心血管疾病的心理护理

浅析心血管疾病的心理护理

浅析心血管疾病的心理护理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是不可或缺的,心里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整个治疗过程的重要性。

方法:对收集80 例心血管疾病的病患进行病情回顾,其中有不同年龄的病患,患有不同类别的心血管疾病,经过心理护理的干预手段,心血管疾病的好转率高达90%。

资料分析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接受心理护理的干预治疗后,患者的情绪变化和治疗的效果。

结果:收集的80 例病患分别患有的心血管疾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1 例,风湿性心脏病18 例,高血压病38 例,肺原性心脏病7例,其中治愈的有32 例,好转有39 例,通过干预的心理护理,起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护理;治疗1.前言心血管疾病是近几年越来越多发和常见的疾病,医院里因为心血管疾病住院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

心血管疾病理论称之为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循环系统的病变有关,运送血液的一些器官和人体组织统称循环系统,其包括心脏、血管(静脉、动脉、微血管),心血管疾病有急性和慢性的大体分类,发病常常与动脉硬化有关。

心血管疾病的病患有雷同的发病原因,其中就包括心理影响,病患多表现出心理压力大、遇事忧郁、面对诊疗和生活存有悲观态度、对待事物疑虑重重和部分患者对治疗的抗拒,针对上述这些严重的心理影响,必须介入心理护理来积极提高病患的生存质量。

2.资料与研究方法2.1 一般资料收集的80 例患有心血管病疾病的病患,其中男47 例、女33 例,病患年龄分布为40 岁到75岁。

2.2 方法对这80 例心血管疾病的病患介入心理护理,其中风湿性心脏病 18 例,高血压病38 例,肺原性心脏病7 例,冠状动___________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1 例,其中治愈的有32 例。

治愈率为40%,好转39 例,好转率为48.75%,所以介入心理护理病患有积极好转的占到88.75%。

3.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3.1 心理压力大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不同, 医院中的医疗环境如对患者进行常规的仪器对患处的检查和特殊的护理, 患者在接受有关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会支出一笔可观的消费,有时因为经济的压力造成病患的心理压力,加之特殊的医疗环境使患者心理承受力降低, 心理压力大带来患者的忐忑不安、对病情的恐惧、日常生活不自理、对家人的依赖变大、患者把自己带入困境被自己的压力弄的难以解脱、病患得知自己的病情在没有理性对待的时候做出后事安排,有的存在自杀倾向,在没有接受治疗和心理护理的病患不愿意与人交流变得闭塞,对这类病人必须进行心理护理,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这些患者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细致的心理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摘要:对心血管患者使用心理护理疗法,应主动与其交流谈心,在了解患者不解病因才导致丧失信心的情况后,用和蔼的态度为其详细的讲述发病机理和不良反应对疗效、病情的影响,使患者恢复信心,精神舒畅,最终在医护人员和护理人员的悉心照料下康复出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2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大约有2.3亿人,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约300万人,几乎每死亡3个人中就有1人时心血管病,平均每小时心血管病死亡340人。

更令人不安的是,据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可能达到400万[1]。

而又因该病具有发病急、易受气候、饮食、精神和情绪影响的特点,因此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应具有针对性。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76例,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实验组女性11例,男性27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4±1.3岁;对照组女性22例,男性16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为51±1.2岁;76例患者中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16例,冠心病20例,风湿性心瓣膜病14例,高血压心脏病18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年龄、性别及病症人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心理特点: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不良心理表现为忧郁和焦虑,本组76例患者中有71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忧郁和焦虑,占93.4%。

①悲观、恐惧心理:心血管疾病治愈所需的时间较长,效果缓慢,且
病情常有多发性和突变性,因此,长时间的住院生活,长时间的接受各种治疗使得患者心理压力增大,精神负担加重,求生的渴望以及死亡的威胁造成患者对治疗丧失信心、不配合治疗等。

实验组中30例患者出现此种情况,占78.9%;对照组中32例患者,占84.2%(P>0.05)。

②心情紧张、易激动:心血管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因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情绪紧张、易发脾气、气量小、易激动、心胸狭窄等症状。

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均有32例患者出现此种症状,占84.2%。

结果
经过一个给药周期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中15例患者完全治愈,18例患者好转,3例患者无效,2例转院,有效率为86.8%。

对照组中10例患者完全治愈,18例患者好转,7例患者效果不明显,3例患者无效后转院,有效率为73.7%(P<0.05)。

心理护理讨论及体会
充分了解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实验组中老年患者25例,中年患者13例,老年患者具有得过且过且比较固执的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应从三个方面来在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首先,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尽快的熟悉科室环境;其二是人性化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做到多与病人谈心,经常巡视病房;最后是不断提高沟通能力,护理人员应使用得当的文明用语,用亲切的微笑、关爱的眼神增加老年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中年患者则具有较重的家庭负担,因而,劝导其正视疾病现实并认真对待,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是治愈中年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关键。

根据不同情绪的个体给予不同方式的心理护理:实验组中有3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和愤怒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该给予言语开导、细心的安慰和解释,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2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烦恼和忧郁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可采用移情易性的心理疗法进行情绪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还需根据病患的性格,采取相应的顺意的心理疗法,以释却致病心因[2]。

以实验组中一患有“高血压病”的51岁男性病例为例,其在医院接受治疗的3个月中,因其性情极易冲动,自暴自弃,对医护人员采取的治疗措施也表现出暂时性不配合的态度,导致血压一直不稳定,治疗效果也不理想。

此时的护理人员除了给予言语开导、安慰外,还通过与患者的交谈了解到患者夫妻之间的感情隔阂是导致病患性格乖戾的主要原因,因此,护理人员找对症结,对症下药,通过心理教育后,患者释却了心因,变得心情舒畅,对治疗也积极配合。

因而,6个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

详细解释病因,使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况,减少忧虑和担忧:实验组中部分患者治疗显效慢、病程长,因而多不愿主动配合治疗。

此时,护理人员应主动向患者解释疾病与情绪反应的关系。

就实验组的另一病例为例,该患者现年67岁,男性,患有“肺源性心脏病”,在我院接受治疗已1.5个月,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又因自己年事已高,对治疗丧失信心,因而常要求家人办理出院手续。

正是由于该患
者的精神情绪不佳,才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针对此病患的状况,本文作者决定使用心理疗法,主动与其交流谈心,在了解患者不解病因才导致丧失信心的情况后,作者用和蔼的态度为其详细的讲述了“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和不良反应对疗效、病情的影响。

同时,作者还从其家属处了解到其有音乐嗜好,因而每晚给予抒情音乐使其放松身心。

通过6个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患者恢复信心,精神舒畅,最终在医护人员和护理人员的悉心照料下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汪小华,惠杰.心血管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52.
[2]闫静.心血管疾病心理障碍的调查及预防[J].山西医药杂志,2000,44(5):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