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资料
运动心理学简介

喀厲害」,但是卻沒有什麼效果。
31
注意力訓練
•控制外在干擾因素 • (觀眾、天氣、對手) •控制內在干擾因素 (失誤、落後、領先) • 例行動作 • 比賽專注計劃
32
運動、目標設定
•目標設定的益處 提升運動成績 增進練習的質(完美) 很清楚對自己的期望 有挑戰性而避免無趣(無聊) 增加內在動機(回饋功能的達成) 增加自信和滿足感
33
目標設定的重要性
◎目標設定的原則
----設定表現目標,而非結果目標 ----設定有挑戰性的,而非容易的目標(有一定難度的) ----設定實際可達成的,而非不切實際的目標 ----設定特殊性的,而非一般性的目標
----設定短期目標(表現目標)和長期目標(結果目標)
----強調個人的目標(個人的特殊性)
運動心理學簡介
1
• 資料來源: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 資料彙整:陳忠強
2
運動心理學的定義
•運動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在運動情境中人的情境包括競技運動(sport)、休閒或
健身運動(exercise)以及身體活動 (physical activity)。
3
研究領域包括
20
運動員狀況
小花是被公認的練習型選手,練習時
表現很好,但是每次比賽時都"縮水",
表現不出平時的水準,尤其是遇到重要
的比賽,情況就更嚴重。
21
意象訓練的功能
•經驗成功 •激勵動機 •精熟技巧 •熟悉情境 •再專注 •放鬆訓練 •受傷選手的訓練
22
增進運動員的自我覺察
建立心理及生理的目標
心理能量的自我調整 意象訓練 想法控制訓練 專注力訓練 整合心理技能並有系統的運用 (賽前心理準備、比賽專注計劃等)
体育行业运动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体育行业运动心理学基础(知识点)体育运动不仅需要身体素质的训练和技术的磨炼,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
运动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因素和行为模式。
在体育行业中,掌握运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比赛成绩。
本文将介绍几个体育行业运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点。
一、动机与目标设定动机是推动个体进行运动的内在驱动力。
了解并调动运动员的动机,可以提高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的积极性。
目标设定则是将动机转化为明确的目标,帮助运动员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训练和竞技计划。
目标设定需要具体、可量化和具有挑战性,既要符合实际情况,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运动员积极性。
二、注意力与专注力训练注意力是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集中精神和注意力的能力。
良好的注意力可以提高运动员对于关键信息的感知和处理能力,进而改善技术表现和决策能力。
专注力训练可以通过注意力调控和训练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专注能力,例如通过专注力的集中和分散训练,使运动员能够更好地掌握比赛节奏和调整自己的状态。
三、自信心与压力管理自信心是运动员在面对比赛时对自己能力的坚定信念。
自信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表现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竞争和压力。
压力管理则是帮助运动员认识和控制比赛中的压力因素,并有效应对压力。
例如,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放松训练和良好的时间管理来减轻压力。
四、情绪调控与集中力训练情绪的调控对于运动员的表现和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动力和激情,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干扰运动员的表现。
情绪调控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学会正确处理情绪,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同时,集中力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专注力和冷静思考能力,以更好地面对各种竞技场景。
五、团队合作与领导力在团体项目中,团队合作和领导力是至关重要的。
运动员需要学会与队友合作,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和信任关系。
团队合作训练可以通过开展团队活动、培养运动员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来提升团队的整体表现。
运动心理学

第一章内容第一节运动心理学怎么发展起来的1.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最早出现的运动心理学文献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诺曼.特里普里特于1897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
3.在1913年的洛桑会议上,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明确提出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问题,推动了心理学与体育运动相互结合的科学历程。
4.1923年,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的格里菲斯在美国伊利若斯大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课程;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1926年,他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运动心理学教科书《教练心理学》。
1928年,又出版了《运动心理学》。
1938年,成为体育运动心理咨询专家。
5.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运动心理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其重要的标志有两个:第一,1965年,由意大利运动医学联盟倡议,在罗马召开了第一届运动心理学会议,成立了国际运动心理学会,此后,每4年召开一次国际运动心理学会议。
第二,197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刊物《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创刊;2003年,改版为《国际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
6.苏联在二战后成立了“运动心理委员会”;美国在1967年成立了“运动心理学全国协会”。
目前世界上有4种运动心理学专业学术期刊。
二.中国运动心理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1.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运动心理学会成立。
2.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运动心理学在运动员心理测量、心里选材和运动心理训练、心理咨询。
3.运动员心理测量是心理选材和心理训练的第一步。
广义的体育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之相对的学科是: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身体锻炼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涉及的三大领域:运动心理学包括: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
于是广义运动心理学涉及三大领域:竞技运动、大众健身、体育教育。
运动心理学相关知识(doc 8页)

运动心理学相关知识(doc 8页)运动心理学第一章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运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在运动活动(包括运动训练语竞赛)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学科。
运动心理学的四个重要历史:◎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97年,特里普利特进行克一项以研究社会促进效应问题,观察观众在在场或进行比赛时,自行车运动员的骑行水平与单独骑行时运动技能比较,创运动心理学研究之先。
◎1925年,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格里菲斯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运动心理学学科的建立。
◎1965年,在罗马召开了第一届运动心理学会议,成立了国际运动心理学会,此后每4年召开一次。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三大领域:竞技运动领域、体育教育领域、大众健身领域。
第二章动机: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它的基本含义是: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
动机的作用(基本职能):始发作用、指向或选择作用、强化作用。
动机的种类:1.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3.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 4.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人通过某种活动获得相应的外部奖励或避免受到惩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性需要。
它是汲取外部力量的动机,是◎趋避式:利弊之争◎双重趋避式:围城现象成就动机:一个人对于自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必定力求去做,并尽力做好的心理倾向。
它是参加竞技运动的运动员,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的主导动机。
成就动机公式:成就动机(NACH)= 追求成功(MS)—避免失败(MAF)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激发动机的关键):1.满足运动员追求乐趣的需要 2.满足运动员归属集体的需要 3.满足运动员展示自我的需要◎合理运用强化手段1.积极强化:出现特定的行为时就给予奖励,eg: 教练员的微笑、表扬、注意等精神奖励,奖杯、证书等物质奖励。
体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体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体育心理学是研究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的心理表现以及影响这些表现的因素的学科。
它不仅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和表现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体育教练和管理者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关体育心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体育心理学概述体育心理学是运动科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重点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心理特点、心理表现以及心理训练等方面。
体育心理学的发展使得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心理压力和困难,提高竞技状态。
二、运动员心理素质1. 注意力控制:注意力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必不可少的心理能力,它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表现。
运动员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集中精力在比赛需要的事物上,提高比赛的专注度。
2. 自信心:自信心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自信的运动员能够更好地应对比赛的压力,并且更有可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3. 动机:运动员的动机是参与运动比赛的动力源泉,它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积极性和表现。
理解和激发运动员的动机是体育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心理训练方法1. 想象训练:想象训练是一种通过大脑的“幻想”来加强体育技能和心理素质的方法。
运动员可以通过想象自己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培养自信心和积极情绪。
2. 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一种通过放松身体和心理来减轻紧张和压力的方法。
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可以帮助运动员调整心理状态,提高比赛的稳定性。
3. 目标设定:设定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训练和比赛计划,并激励自己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四、应对比赛中的心理压力1. 管理焦虑:比赛中的焦虑是运动员面临的常见问题,它会影响运动员的专注力和表现。
运动员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如积极思考、自我放松、寻求支持等来减轻焦虑。
2. 处理失败:失败是体育竞技中常常会遇到的挫折,运动员需要学会应对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保持乐观态度,并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训练计划。
运动心理学

篮球是一项非常注重集体配合的体育比赛, 尤其是在进攻中,如果一味靠个人突破,成功率 很是有限,一般需要与队友传、拉、切等配合中 得分或为同伴创造得分机会。但有的运动员在场 上往往看不见队友的有利位置而贻误战机,究其 原因有三:
(1)队员的技术不过硬。
(2)比赛紧张造成队员的视野比较狭窄。
(3)队员之间配合不默契。
2024/8/8
21
活动对抑郁病人的益处主要体现在:
①活动能够使人感觉变好。由于活动以后, 不再专注于自身的不良感觉,所以能够适当 减弱抑郁的感觉。
②活动能减轻疲乏感。因为长时间不活动, 呆坐度日,肌肉极易疲劳。而且由于血液流 动缓慢,疲劳恢复更加慢。而一旦活动起来, 血流畅通,疲乏的感觉会随之减轻。
2024/8/8
7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通过研究逐渐形 成运动行为的信息程序论,层次控制论、行 为系统模式论等理论学说。随着认知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 健康心理学的发展,运动行为的研究更深入 到运动心理学联系着技能学习与控制和技能 发展的研究。
2024/8/8
8
在研究方法上也从实验室的对单个动作 的研究,发展到联系运动实践、提高运动效 能的研究。随着运动实践的发展更进一步扩 大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发展到有关认 识,解释和主动影响运动行为的研究,也就 是提高运动效能的理论性研究。
2024/8/8
14
第三节 运动心理学的应用
一、乒乓球运动员对付赛场的噪音 二、在比赛中注意掌握并利用观众心理 三、教练员赢得到队员的尊重 四、运动是抑郁自救的基础
2024/8/8
15
一、乒乓球运动员对付赛场的噪音
乒乓球运动员除视觉外,他们的听 觉也是判断来球力量、速度旋转的信息 渠道。克服赛场噪音干扰的办法:
运动心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心理学复习资料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
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其主要研究象对是运动员,也包括教练员。
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锻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主要研究对象是大众。
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3、准实验法现场研究法心理测量法3.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分工将更为明确(2)运动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将进一步细化(3)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趋向综合化4.目标定向: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
5.体育活动中的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的区别●看待成功: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相信努力和理解学习内容以及与他人合作可以导致学业的进步;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总是试图超越其他人●运动目的:学习目标使人深刻认识到努力学习、与他人合作等重要性;成绩目标使人产生知名度和富有竞争能力●运动道德和攻击性行为:学习目标定向的运动员更重视运动场上的道德修养,而成绩目标定向的运动员比较欣赏用欺骗行为获取成功。
成绩目标定向高的运动员比成绩目标定向低的运动员更有可能在比赛中伤害他人。
●运动快乐感:学习目标定向与运动情境中的乐趣和满意度呈正相关。
●学习策略:高学习目标定向的运动员认为听从教练指挥、努力掌握新的技能以及有规律的练习能够给他们带来益处,而成绩目标定向的运动员则认为练习是无效的策略。
6.如何培养学习目标定向✧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动作技能学习✧合理运用表扬的激励方式✧合理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合理的评价方式7.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运动心理学》课件

赛前心理准备
通过心理训练帮助运动 员调整心态,应对比赛
压力。
心理技能训练
将心理训练与技能训练 相结合,提高运动员的
整体表现。
心理康复
在受伤或失败后,运用 心理训练帮助运动员恢
复自信、调整心态。
团队凝聚力
通过心理训练增强团队 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提高团队整体表现。
03
运动情绪与应激管理
运动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运动判断的偏差与纠正方法
判断偏差
在运动中,由于各种原因,运动员可能会出现判断偏差,例如感知错误、记忆 偏差等。这些偏差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决策和表现。
纠正方法
为了提高运动表现,运动员需要了解和纠正判断偏差。一些常见的纠正方法包 括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注意力集中能力、利用反馈和教练指导等。
提高运动决策与判断能力的训练
预防心理疲劳。
心导、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等手段促进心
理疲劳的恢复。
04
运动决策与判断
运动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运动决策的过程
运动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信 息收集、处理和输出。在运动中,运 动员需要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以应 对各种情境和挑战。
影响因素
运动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运动员的经验、技能水平、情绪状态 、外部环境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 共同影响运动员的决策过程。
训练目标
提高运动决策与判断能力的训练旨在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应对运动中的挑战和情境 ,提高其表现和竞争力。
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包括模拟训练、实战演练、案例分析、心理训练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 运动员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情境,提高其决策和判断能力。同时,运动员还需 要注重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体能和心理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弃等,并由此陷入抑郁别、容焦易虑受的到状损态害,。这使得他们的身心健康特 (4)人际关系不良:习别得容性易无受助到的损个害体。大多性格多疑,缺乏对 他(人4的)信人任际感关,系同不时良也:认习为得自性己无在助团的体个中体不大受多欢性迎格,多这疑使,得缺他乏们对
他人与的同信伴任的感关,系同日时渐也疏认远为,自容己易在引团起体人中际不关受系欢的迎紧,张这。使得他们 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容易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
(一)期望与归因
个体的动机和行为受期望的驱使,而 期望的改变又与个体的归因,特别是 与归因的稳定性维度有着高度的相关。
根据Weiner的观点,把某一行为的结 果归因于稳定原因的个体比归因于不 稳定原因的个体更期望该行为再次发 生。
研究还发现,可控制性这一因素,特别是 努力这一要素,与期望改变未来的行为结 果有着较大的相关。鼓励年轻的运动员把 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是明智的。这意 味着在做一些努力可以使结果变失败为成 功。
识,久而形久成之“,我学不生行就、会我产笨生”焦等虑消情极绪的,自自我信暗心示就。会受到伤害, (3)情绪失形调成:“习我得不性行无、助我的笨个”体等在消情极绪的与自情我感暗上示常。表现为烦 躁(、3冷)淡情、绪绝失望调、:颓习丧得、性害无怕助、的退个缩体、在被情动绪、与心情灰感意上冷常、表自现暴为自烦 弃躁等、,冷并淡由、此绝陷望入、抑颓郁丧、、焦害虑怕的、状退态缩,、这被使动得、他心们灰的意身冷心、健自康暴特自
1、内外源: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 内部归因的人常常将自己体育成 绩好归因于自己运动能力强或努 力。反之,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 则常常把失败看作是任务太困难、 自己的运气不佳、教练运不好、 裁判员不公平等外部原因。
2、协变性原则:一个人地成功与失败 的原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 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 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 部原;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想一致 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这中现 象被称作协变性原则
3.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1.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有一
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的学习期望过 高,常常提出一些超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要 求,使他们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要求, 经常性地处于一种受挫折的状态; 2.不良的教育环境。应试教育模式无法发现 和发展学生的不同特长,使得一部分学生 成为成为学习中的失败者,而长期的失败 可能会导致无助感的产生。
(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 向:教师、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即让他们将学 习、锻炼过程的本身视为努力的目标, 着重引导他们对学习和锻炼任务的积 极投入。避免仅仅把成绩当作努力的 目标是避免习得性无助感和培养学生
第四章 运动归因
10体育教育3班 前15名同学集体制作
关键概念
WEINER成败归因理论 运动归因中主要涉及的要素
归因与情绪反应 稳定性
一、WEINER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对动机进行认知分析 的理论,即人们总是力求在自己人知 的基础上解释、理解和预测各种事件。 Weiner的归因理论是当前归因研究中 最有影响的理论。
(2)主观原因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在归因模式上存在障碍, 他们习惯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为个人能力 低、智力差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 而把成功归因于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 等不稳定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 风格和对失败的消极期待。
4.对习得性无助学生教育措施
(1)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 他们形成自己的自我概念:教师、 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正确面对 失败,要重视他们自身的进步,不 要过多地将他们与他人比较,对他 们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引导他们 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WEINER 三个维度
内外源维度 稳定性维度 可控制维度
(1)内外源维度:内部原因+外部 原因。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原因, 个人努力、努力···外部原因如任 务难度、运气···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稳定性维度:稳定因素+不稳 定因素
(3)可控制维度:个人自身能控 制的原因+个人不能控制的原因
二、运动归因主要涉及的要素
三、归因与情绪反应
结果
内外源 可控性
内部
外部 可控的
成功
失败
自豪 自豪减少
自尊 自尊减少
满意 满意减少
没有关于自 没有关于自 我的情感 我的情感
自信胜任
羞辱 负罪 沮丧
可控性 稳定性
不可控的
稳定的 不稳定的
成功 感激同情对
手
满怀希望 不确定
结果 失败
愤怒 诧异 惊讶 没有希望 满怀希望
四、稳定性
(二)习惯性无助感
1.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
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 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个体形成了习得 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 动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相 当不里的影响。
2.习得性无助感的主要心理特征
(1)自我效能感低2.习:得习性得无性助无感助的的主个要体心对理自特己征完成学习任务的 能(力1持)有自怀我疑效态能度感,低倾:向习于得制性定无较助低的水个平体的对学自习己目完标成以学避习免任获务得的 失能败力的持体有验怀。疑在态活度动,中倾,向他于们制往定往较会低想水象平失的败学的习场目面标,以并避将免潜获在得 的失困败难的看体得验比。实在际活更动严中重,,他力们不往从往心会之想感象使失他败们的对场学面习,望并而将却潜步在。 (的2困)难消看极得思比维实:际习更得严性重无,助力的不个从体心常之常感不使能他进们行对恰学当习的望自而我却认步。 识(,2久)而消久极之思,维学:生习就得会性产无生助焦的虑个情体绪常,常自不信能心进就行会恰受当到的伤自害我,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