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哲学和科学

合集下载

如何看待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文

如何看待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文

如何看待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文篇一哲学和科学,就像是住在同一栋楼里的两个邻居,有时候互相串门,有时候又各自关起门来干自己的事儿。

这两者的关系啊,可真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事儿呢。

咱先说说科学吧。

科学就像是一个特别务实的工匠,整天忙着摆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比如说物理学家,就像一群执着的侦探,在微观的粒子世界或者浩瀚的宇宙中寻找规律。

他们做实验、收集数据,一切都讲究证据确凿。

化学呢,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把各种元素变来变去,组合出各种各样新奇的物质。

生物学家则像是大自然的记录者和守护者,研究着那些鲜活的生命。

那哲学呢?哲学有点像一个爱瞎琢磨的老头儿,坐在摇椅上,看着天空就开始想些奇奇怪怪的问题。

什么是存在?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听起来就很玄乎。

哲学不怎么关心那些具体的事实,更多的是对概念、意义之类的东西进行深度挖掘。

不过呢,这俩邻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科学有时候会跑到哲学那儿去借点思想的火花。

就像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时候,他的思考肯定不仅仅局限于物理现象本身,可能还受到了哲学中关于时空观念的启发。

也许他在某个深夜,对着星空,脑海里突然闪过哲学家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争论,然后才有了新的灵感。

反过来,哲学也常常从科学那里获取素材。

比如现代哲学讨论意识的问题,就不能不考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

如果哲学完全脱离了科学的发现,就像在空中建楼阁,早晚得塌。

但是啊,有时候它们也会闹别扭。

科学家可能会觉得哲学家就是在纸上谈兵,说的话都没什么实际用处。

哲学家呢,可能会觉得科学家太功利,只知道埋头苦干,不懂思考深层次的意义。

我觉得这就有点像两个小孩在斗气。

其实啊,他们都忽略了彼此的价值。

科学要是没有哲学的引导,可能就会像一艘没有航向的船,虽然开得很快,但不知道要开到哪里去。

而哲学要是没有科学的支持,就像是一个没有根基的幻想家,想法再美好,也难以落地。

所以说,哲学和科学就应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咱们可不能厚此薄彼,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篇二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啊,这可真是个超级复杂的事儿,就像一团乱麻,我都有点头疼该怎么捋清楚它。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人性论》(1739)、《人类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1大卫·休谟以‘人性’或人的求知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探索和解答人心活动的本质、种类、起源、内容、原则、因果问题作为内容,以实验推理作为方法,以贡献出一幅人类心理的地图,贯通秉持真确事理和新奇说法的各派哲学、摧毁保护迷信的荒谬哲学的基础作为梦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哲学活动,在约翰·洛克和乔治·巴克莱创立的经验论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经验怀疑主义的哲学理论大厦。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休谟把洛克和巴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

○2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比休谟所给与的打击更为致命。

○3我通过阅读和研究休谟的哲学著作发现,休谟哲学具有内容全面、思想深刻、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优点,也具有概念模糊不清、观点自相矛盾、理论不能自洽的缺陷。

康德和罗素对休谟哲学的评判不符合休谟哲学的实际。

一、休谟哲学著作中的重要概念1、人性(humanity)休谟哲学著作中的‘人性’概念是指什么?休谟哲学著作中的‘人性’概念是指同各门科学和哲学具有种属关系、分为知性和情感两个种类、具有彰显事物和产生知识的能力、被称为一切事物和知识的原因、来源或本体的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

休谟在《人性论》中说:“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研究人性是哲学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任何重要问题的解决关键,无不包括在关于人性的科学中间,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地解决。

”○4哲学是以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为对象的认识思维活动,科学是以分科的事物为对象的认识思维活动。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科学主义(scientism)《韦伯斯特国际新英语词典》中对“科学主义”解释为:“一种主张科学的方法应该推广应用到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内的所有领域的观点,是一种坚信只有这些方法才能有效地用来获取知识的信念。

”1在哲学上,科学主义是指由于科学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以至视科学为万能。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主义是一种将科学当作信仰的立场,它将科学的有限原则推广为普遍有效,认为它能解决一切领域的一切问题;同时,科学主义作为信仰,它又被预设为普遍真理,是不容出错的永恒的理论”。

2在古代和中世纪,人文和科学本来就是并蒂莲,在文艺复兴时期昌盛的人文主义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知识,从而成为近代科学的助产士;而科学的问世和蓬勃发展也为人文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物质资源。

18世纪以来,经典科学的羽翼日益丰满,科学主义随之相伴而生。

科学主义固然有助于提高科学的威望,促进科学的建制化,但是它的过分张扬和强势“中轴”地位,客观上对人文主义构成某种挤压。

加之人文主义既未摆脱先天的贵族式的夜郎自大,又盲目沉溺于对科学的无知,从而导致两种文化分道扬镳,造成人类文化发展的失衡。

作为近代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指出“为要钻入自然的内部和深处,必须使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一条更为确实和更有保障的道路从事物引申而得;必须替智力的动作引进一个更好和更准确的方法”3。

培根不仅引入归纳和实验方法,而且引入而对自然、剖析自然的世界观,打开人类分解自然的窗口。

尽管在西方文化传统尤其是基督教传统中,人类不同于自然、高于自然早已成为固见,但正是培根指出了从现实上提高人类力量的方法,自然在人而前彻底成为“对象”,失去了与人的情感依赖关系。

认为自然可以与人类彻底剥离,完全成为工具和对象,这是近代实验科学得以发展的哲学根据。

随着近代科学的确立和近代科学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基于近代科学而发展起来的技术应用和工业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种以对于科学及其方法的确信,对科学的文化及其传统的热情为基础的意识形态逐渐形成,这就是被称之为科学主义的思潮。

耶鲁大学人性的哲学与科学观后感

耶鲁大学人性的哲学与科学观后感

耶鲁大学人性的哲学与科学观后感人类的内心是一个充满谜团的领域,几千年来,众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在努力揭示人性的本质。

作为一所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探索人类内心的学府,耶鲁大学授课的人性的哲学和科学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我们从各个角度分析人类行为,并试图建立起一个准确的人性模型。

哲学家试图通过思考和推理来揭示人性的真相,而科学家则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读人类行为的规律。

首先,我对哲学家们对人性的思考印象深刻。

他们认为,人类是一个有着无限潜能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道德感和良善之心。

他们通过思辨和观察来寻找人类行为背后的本质原因。

例如,柏拉图提出了“理性”和“欲望”两个部分构成的人性模型,他认为人类内心的理性部分应该主导欲望部分,才能达到完善的境地。

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而幸福的实现需要我们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这些哲学家的思考启迪了我对人性的认识,让我明白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道德的重要性。

然而,单靠哲学思辨往往难以达到客观的结论。

正是因此,科学家们的实证研究对我产生了巨大的震撼。

通过实验和观察,他们试图寻找人类行为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举个例子,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著名实验揭示了人类在权威面前的顺从心理,而斯坦福监狱实验则展示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深远影响。

这些实证研究告诉我,人性并非完全由内在的道德感和良善构成,而是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同时,课程中也探讨了人性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我们学习了中国和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人性观念,发现了其中的共通之处和差异。

这使我意识到,人性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考虑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与此同时,人性的研究也引发了我对伦理道德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伦理难题,如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以及基因编辑的伦理考量等。

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同时,我开始思考什么是人类的本质,我们如何在不违背人性的前提下,推动科技的发展。

科学的人性观——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基础

科学的人性观——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基础

科学的人性观——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基础作者:周前程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04期[摘要]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本己的。

科学的人性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的哲学基础。

在对人性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人性[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4-0009-03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6•25”讲话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党的十七大又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写入大会的决议,因此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从政治哲学的意义上来看,把科学发展观所主张的“以人为本”仅限于对“人”作数量上的概括,或仅认为“人”包括不同的阶层和团体,这是不够的,还没有把握这一科学思想的全部。

只有把科学发展观放在人性的地基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科学性”,才能真正把握其理论实质。

换句话说,科学的人性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一对人性的看法,是我们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的依据,因而对人性的认识必然反映在各个人的不同生活方式和各种政治经济制度之中。

“人性作为意义和价值基础,对人类世界的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人本身的创造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

人必须了解自己存在的真相,理解人性,才可能更好地生存于社会并改造人类社会。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已说明,人们按照什么样的方式来适应环境和生存,选择什么样文化价值系统作为自己的生活向导,本质上是和他们如何认识自己以及认识的水准相一致的。

”[1]因此,科学地把握人性对人类社会生活至关重要。

王海明认为,“所谓人性,说到底,也就是一切人与生俱来、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

从词源来看,人性也是人生而固有的东西”。

[2]可见,他所说的人性乃是人的天赋本性,而不是指人的社会性。

《天文学史》中亚当·斯密的科学方法

《天文学史》中亚当·斯密的科学方法

《科学文化评论》第17卷第6期(2020) : 19 - 31 19科学与人文《天文学史》中亚当•斯密的科学方法赵泽铭摘要斯密《天文学史》中有三个与科学观相关的问题:科学研究的动因、天文 学体系的评价以及天文学体系的演变。

斯密在《天文学史》中使用了最佳说明推 理的科学方法,将科学研究的动因归于名义上的“想象力”,实质为人类的逻辑 和推理能力;斯密对天文学体系的评价需检验其与经验和逻辑的符合程度;斯密 对天文学体系的变化的认识和库恩具有相似性。

斯密通过对天文学体系的演化进 行分析,构建了一种将哲学和科学相结合的思想体系,作为斯密在休谟之后关于 “人性”的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亚当•斯密天文学史最佳说明推理想象力范式中图分类号N09文献标识码A一从自然哲学中提取道德哲学推理规则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主要以其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而为 人知晓,但是斯密对学术界的贡献不止于此。

除了经济学之外,斯密还涉猎自然 哲学、道德哲学、伦理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数学、文学等多个不同的学科领 域。

尤其是他的青年时期作品《天文学史》更是构成了斯密的思想基础,贯穿他 的整个学术生涯m。

斯密的经济学体系本质上和他对天文学体系的思考存在一致收稿日期:2020-1丨-23作者简介:赵泽铭,1995年生,辽宁锦州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西方科学史研究。

Em ail:***********************020《科学文化评论》第17卷第6期(2020)性。

斯密认为天文学史上各体系在效果上是对经验现象的描述和解释,而斯密的 经济学体系指向经济现象。

方法论层面上,斯密经济学体系的构建和天文学体系 的构建都符合牛顿主义的特征,用尽可能少的理论描述尽可能多的现象。

此外,斯密的经济学体系和天文学史上的体系一样,都运用了数学工具对现象进行拟合 和分析。

方法论层面上,斯密和此前的天文学家们探索现象背后的理论的过程都 采用了最佳解释推理(丨BE)的模式。

探究人性的方法有哪些例子

探究人性的方法有哪些例子

探究人性的方法有哪些例子探究人性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学、实验研究等。

以下是对于人性探究的一些例子:1. 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它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来探究人性。

例如,心理学家可以利用实验设计来研究人们的观念、行为和个体差异。

通过进行实验、观察和统计分析,心理学家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思维过程、情感体验和行为模式,从而揭示人性的一些本质特征。

2. 哲学思辨方法:哲学是一种探讨人类存在和真理的学科,它通过思辨的方式来探究人性。

例如,哲学家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人是什么?人有自由意志吗?”,来引发人们思考自身的本质和存在意义。

哲学思辨方法强调对人性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深度的思辨,通过辩证的方式揭示人的本性和存在实质。

3. 社会学观察方法: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社会交往的学科,它可以通过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来探究人性。

社会学家可以通过田野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观察和记录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模式。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研究,社会学家可以揭示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规律和动机,从而理解人性的一些本质特征。

4. 文学刻画方法: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描写人物和情节来探索人性。

作家可以通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形式,刻画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从而展示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文学作品往往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对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5. 没頭学派实践方法:没头学派是一种通过身体实践来探究人性和存在的哲学思潮。

它强调通过身体的感觉和直觉来体验和认识自我和他人。

没头学派主张通过身体的运动、表演、冥想等实践活动,来触发人的潜意识和直觉,进而洞察人性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在实际研究和探究中,以上方法往往是相互交叉和互补的。

心理学和社会学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对人性进行精细的实证研究;哲学和文学可以通过思辨和创作来揭示人性的深层次问题;而实践活动则通过身体的感觉和体验来直接触发人性的本能和直觉。

三体主题理解

三体主题理解

三体主题理解《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系列,被广大读者誉为中国科幻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小说中,刘慈欣描绘了外星文明和人类文明之间的对抗,同时也探讨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社会问题。

下面将从科学哲学、人性与道德以及社会政治角度对三体主题进行解读。

一、科学哲学《三体》以科学为基础,探讨了一系列科学哲学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三体”这一外星文明的存在。

小说中描写了“三体”星系中的文明发展历程,以及他们与人类的互动。

这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外星文明是否存在。

小说中的“三体”文明虽然对人类构成威胁,却也提供了对人类文明的检验和启发。

这引发了人们对于外星文明是否友好和可理解的思考。

在小说中,还讨论了人类的科学方法和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例如,在长时间无法解决“三体”问题之前,叶文洁的微信命名实验就让人类科学家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刘慈欣通过小说中改造物理定律、问题求解和科学家与政府之间的争议等情节进行了探讨。

二、人性与道德《三体》还深入探讨了人类的本性以及人类在面对外来威胁时的道德选择。

小说中描绘了人类社会对“三体”文明的各种态度,从欢迎到抵制,再到合作和抗争。

这表明了人类在面对陌生事物时的矛盾和复杂心态。

小说同时也展示了人性的善与恶。

例如,当面临末日危机时,一些人选择背叛人类,为“三体”效忠,而另一些人则选择坚守人类价值观,保护人类文明。

这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的本质和人类道德观念的思考。

小说中,刘慈欣也通过人类对待外星文明的态度,探讨了宽容、合作和互相理解等价值观念对于社会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三、社会政治《三体》涉及了人类社会和政治系统的变迁。

小说中描绘了从文化大革命到宇宙时代的社会变革,以及人类社会对外来文明的应对过程。

小说中,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对科学研究的打击成为故事的背景之一。

这使得人们对于政治体制、权力斗争和知识分子处境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政府与科学家、政治决策与科学决策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的哲学和科学(2013-01-29 21:13:43)转载▼第一节课程介绍一涉及到的课程哲学伦理(三大理论:效用主义义务论美德伦理学)政治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政治科学行为经济学文学二主题1幸福繁荣2行为道德和不道德3政治结构正当性组织三方法论共同点为什么四例子、1柏拉图斯特方页码1the ring of Ghges 盖吉斯之戒格劳孔结论人们按正义行事,遵循社会的道德,只是因为他们缺少不这样做的力量。

遵守道德规则只是因为害怕社会的惩罚,而不是因为这样做对他们有任何价值2(1)改变电车轨道撞死一人或五人(2)推胖子下去救五人(3)分割一人以救五人(4)遇到熊前面的人闪开(5)将后面的人推向前对这些反应的差异牵涉到的是道德因素还是心理因素3设定计划却不能遵守承诺拖延症方案(1)有一个带动的环境(2)限制自己接近诱惑源(3)设定行为自动机制什么样的存在既能在思考下设定计划,又能不按照计划来行事思考地承诺和非思考地对环境特征做出反应策略(1)增强思考承诺的相对效用(2)减少暂时性诱惑的吸引也能将拖延症应用到社会侧面上五课堂要求:阅读课堂讨论两篇小论文期末考试第二节盖吉斯之戒:道德和伪善按道德行事的动机以及对周围的人是否会按照道德行事?行使道德是因为道德本身?还是要表现出某种特定方式?柏拉图政治世家思想知识框架苏格拉底基本事物的本性普遍观念坚信的观点政治变革有原则的牺牲格劳拉行使道德是因为好的声誉或认为这么做是对的表象和本质的差异事物3种价值1本身具有价值 2 工具价值(钱) 3 两者兼有(健康学问视力)正义属于哪一类?按照正义和按照看起来的正义行使正义应用想象实验将行为和后果分离如果得到的声誉相反,是否还会按照正义行事?道德正直和伪善分配给自己积极任务抑或分配给别人积极任务?人们为自己道德行为打分。

抛硬币对自己表现出道德,而不是真正按道德行事镜子认为自己被注视,而表现出道德政治如何构建,才能形成镜子,眼睛一样的效果,才能按照社会规则的标准行事,为社会提供稳定性,从而促进人类繁荣,这牵涉到同理心同情心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有一个关于"盖吉斯之戒"的故事。

缘由是在讨论道德、人性的时候,柏拉图假设的论敌,为了表明,如果没有社会的监督,所谓的道德圣人和龌蹉小人在道德行为上将表现一致,给柏拉图讲了这个故事。

故事梗概如下:有一个牧羊人叫盖吉斯,在一次放牧中看到天上劈下的惊雷在地上打出了一个大窟窿。

他发现窟窿里有一匹铜马,铜马里面是一个木乃伊,手上有一个金戒指。

他取下金戒指戴在手上。

牧羊人们有每年一次向国王汇报牧羊情况的习惯,他们在篝火旁商议今年派谁作为代表。

盖吉斯无意之中转动了手上的戒指,惊奇地发现自己隐身了,然后他再次转动了一下戒指,自己又现形了。

他毛遂自荐,踏上了去王宫的道路。

结果,凭借盖吉斯之环,盖吉斯引诱了皇后,与其合谋杀害了人民爱戴的国王。

柏拉图的论敌试说明,倘若圣人拥有这个戒指,他的行为将和小人无异,引申义为,倘若你可以没有代价的做坏事,你将做不道德的事情。

柏拉图难以反驳,最后不了了之。

但是在儒家学说中就有一条对君子的要求可以用来反驳这个观点。

《大学》的三纲八目,八目中的诚意是修身的根本。

在传的部分,具体解释了什么是诚意。

诚意就是慎独。

君子慎独。

《四书集注》解释独就是只有你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处境。

诚意就要做到无论他人是否在场都要言行一致合乎道德规范。

也就是《论语》中讲的,"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

忠,简言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就是先自律然后推已及人。

一个是消极意义的,一个是积极意义的。

一以贯之就是前后一致,不随意变更。

实则和康德的绝对命令相通。

一以贯之某种意义上可以翻译为康德绝对命令的第一种表述,使你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原则。

所以儒学和康德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的,可以融通。

由此,人若诚其意,实其意,使他的意志实实在在,就能够行为贯彻一致。

避免盖吉斯之环的这种情形。

另外,意是人之所发。

意如果理解为意志的话,又通康德的善良意志,就是实践理性,秉持道德律。

而八条目在诚意之前是格物致知。

致知要先格物。

致知的致就是推到极点,致知就是把知识穷尽,要穷尽知识就要格物。

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中的理。

如果不格物致知,就无法诚意。

我想暗含的理解是不是,求学求知很艰辛,如果知求得全面,那么这个人的意志力恐怕也得到了训练。

如果学习往往半途而废,这个人肯定没有什么意志力,自然无法诚意、实意。

也难怪,往往说一个学生品学兼优,在实际中只考察学,以此为标准,而不充分关注行。

论道德伪善--对人性的一种剖析2013-01-18 04:04:31| 分类:转载---- 修灵|字号订阅作者:寇彧,徐华女关键词:道德伪善自我欺骗道德原则和谐社会1 什么是道德伪善1.1道德个体为什么会不按道德原则行事?道德教育的基本假设是道德正直(moral integrity)假设[1],即道德原则能够驱动道德行为,一旦人们将道德原则内化,便会做出与道德原则相一致的行为。

事实果真如此吗?人类的道德灾难(如纳粹大屠杀)和日常的道德失灵(moral failure)使得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的恶行都是穷凶极恶者所为吗?具有道德价值观的个体为什么能以违背其道德原则的方式行事?社会心理学曾对此做出过两种解释。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如果个体的行为不受其道德原则约束的话,就说明他向榜样学得不充分或学得不正确,也可能榜样不是好榜样。

社会影响理论认为,权威的命令或从众压力等情境因素能够导致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违反道德原则的行为。

心理学家Batson[2]认为,以上两种对道德失灵的解释都有合理之处,但即使将这两种解释结合起来也不够充分。

他重视对道德动机的研究,并发现人们具有实施"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的动机,即在自己和他人"面前"表现得道德,但只要有可能,就会躲避真正按照道德原则行事时所付出的"代价"。

1.2 人为什么要做道德伪善者?显然,道德伪善能给个体带来好处。

道德伪善者不仅能够通过自私的行为获得实际利益,而且能够通过被他人或自己视为道德正直者而获得社会性的或心理上的奖励,并同时躲避社会的和自我的责罚。

弗洛伊德认为,社会反复对人们灌输道德原则,其实是在通过使人们从道德行为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而实现抑制其自私冲动的目的。

然而,尽管道德规范会约束人们的行为,但人们仍然具有随心所欲的冲动,因而常常会进行道德伪装,表现得道德只是在对他人和自己"做秀",这是个不错的两全方式。

1.3 道德伪善为什么能够存在?从道德原则的角度分析,它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这使其能够超越自我利益、群体利益、亲属关系和朋友关系,适用于所有情境下的所有人。

然而,道德原则越普遍越抽象,就越容易使人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进行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解释。

合理化解释可以使人们以合理的和社会可接受的方式为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辩护,从而用一种"自我"既能接受、"超我"又能宽恕的解释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

这就解释了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为什么拥有清晰的道德标准,但在自己的行为表现上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的原因。

此外,道德原则的作用更多是反应性的(reactive),较少是前摄性的(proactive)[2],也就是说,人们经常在事后使用道德原则对行为做出评判或解释,但较少用它来发起道德行为。

从个体的角度分析,如果个体要获得"我是道德的"这种自我肯定,同时躲避"伪善"带来的自我惩罚,那么他就必须对自己表现得道德,即进行自我欺骗。

社会生物学家Trivers(见Batson,1999)指出,自我欺骗可能已经发展成一种个体进化的稳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它不仅能够避免人们知觉到自利行为和道德标准之间的矛盾,而且能够使道德伪装更容易欺骗别人。

例如,文革时某些红卫兵打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旗号迫害知识分子,他们可以通过自我欺骗将自己视为道德的,而且与那些承认自己不道德的人相比,他们更容易被其他人感觉为道德的。

Baumeister和Newman[3](1990)将被伪善所驱动的个体称为"直觉的律师(intuitive lawyer)",他们选择性地收集证据(选择性认知),并从中得到一个预先确定的结论。

"直觉的律师"的思维过程就是在进行自我欺骗。

2 揭露道德伪善的实验研究Batson认为,"道德伪善"这个看似只能进行哲学思辨的问题,其实能够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检验。

他通过在道德两难情境中观察人们的行为,间接推断其终极目标(动机是目标导向的),看它是支持道德原则还是在道德表象的掩饰下追求自我利益来对道德伪善进行研究。

Batson 在实验室创设了一个利益冲突情境,让被试独自给自己和另一个人分配任务,任务包括积极任务(有奖励/无惩罚)和中性任务(无奖惩/任务枯燥)两种,实验者让被试先报告什么是道德的任务分配行为,然后报告自己的任务分配结果,再在7点量表上评价自己分配任务的道德性,从而揭示道德伪善效应。

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研究者将模糊性引入了道德表象与道德真实的联结之中。

2.1 三项揭开道德伪善面具的实验研究Batson[1](1997)最初用3个实验证明了道德伪善动机的存在。

实验1,共有20名被试。

研究者不给被试提供任何有关道德标准的暗示,这时95%的被试(19人)认为给对方分配积极任务是道德的。

但现实的结果却显示,只有20%的被试(4人)按照他们认同的道德标准去做,给对方真实地分配了积极任务。

实验2,共有20名被试。

研究者给被试提供有关道德标准的暗示("多数人认为分配任务的道德方式是两人有平等的被分到积极任务的机会,例如使用抛硬币等随机方法做出决定"),并给每个被试提供一枚硬币。

这时有一半被试报告,会选择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任务分配。

但实际上,其中只有10%的被试(1人)给对方分配了积极任务,如果按照抛硬币的结果,这些被试中应该有50%的人给对方分配积极任务,另50%给自己分配积极任务。

研究结果表明,对道德责任感的测量与选择抛硬币的行为正相关,却与任务分配的道德行为没有相关。

实验3,共有40名被试。

这时由实验者来分配任务,而被试有接受或不接受被分配给的任务的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