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古代史必备知识点 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的学习
高考寒假文化常识《古代宗法制度》

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朝南,称昭;三世、 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称穆。简而言 之,昭穆就是宗庙、坟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 左为昭,右为穆,故亦称左昭右穆制。
二、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或细胞,东西方概莫如此。 (一)中国家族文化兴盛的背景 1、农耕文明局限。 以农耕文明著称于世的中国是家族文化蓬勃兴 盛的主要原因。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部 落乡社)和业缘(农耕经济)三大特征的共同作
三、宗法制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保障社会安定。宗法制以血缘为中心纽 带,高度重视“家庭”这一社会细胞,有力地促 进亲人间的深厚感情和互相帮助,是中国几 千年“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在保障 全社会的安定平和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家家安则一村安,村村安则一乡安,乡乡安 则一县安,县县安则一郡安,郡郡安则国安, 国国安则天下安。(儒家修、齐、治、平)
2、宗庙主(昭、穆、祠)。 宗子权力的 象征是他们所主持的宗庙。在周代,大宗是
宗族成员共同宗庙的宗庙主。小宗也是各自 范围内近亲共同宗庙的宗庙主。普通族人祭 祀祖先,一般须在大宗或小宗所主持的各级 宗庙中进行,并由大宗或小宗主持祭祀仪式。 其他大事如冠、婚娶、盟誓等,都必须在宗 庙里进行。西周时期,从政治上讲,一国无 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各级宗 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 祖”和“敬宗”,这就成了维护宗法制度的基本 信条。除祭祀、盟誓外,宗子还有权掌管本
(二)负面影响 1、西周宗法制规定的天子至上的观念,导 致历代王朝在虽然废除了或者弱化了西周的 宗法分封制度的同时,反而变本加厉地尊崇 皇权。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几乎都 是围绕着如何加强君主集权和加强中央集权 这一趋势发展。它是现代民主、法制社会建 设的最大绊脚石。 2、父权统治一切,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在 西周宗法制里,突出地表现为“父权统制,
高一必修历史第九课知识点

高一必修历史第九课知识点高一历史课程的第九课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封建社会的结构和官员选拔制度。
下面将依次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以家族为基础的血缘关系组织形式。
根据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组织单位是家庭和家族,家族内成员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和世袭关系。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内部由族长或家长统治,家族成员根据亲属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共同分享家族的财富和荣誉。
此外,宗法制度还规定了世袭制度,即家族内的社会地位、财产和职位能够世代相传。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
封建制度是指君主通过封赏土地来设立诸侯和控制地方政权的制度。
在古代中国,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君主,他通过授予土地和封爵来奖励和统治各个封建诸侯。
封建制度下的政治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封建封号为基础的诸侯国和郡县制度。
诸侯国是在君主封赏下形成的独立政权,诸侯国之间和诸侯和中央政权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等级关系。
而郡县制度则是君主统治地方的主要手段,通过设立郡县来管理地方事务。
三、封建社会的结构封建社会的结构分为君主、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五个主要阶层。
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贵族是由君主封赏的诸侯和贵族集团,他们在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上享有特权。
士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他们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并在政府中担任要职。
农民是封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在社会地位上处于低下地位。
奴隶则是封建社会中最底层的阶层,他们失去了自由,并为贵族和士人提供劳动力。
四、官员选拔制度官员选拔制度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选拔官员和管理政府机构的制度。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进行。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可以担任政府中的高级职位。
科举考试的实施使得士人成为了封建社会中的统治阶层,也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中国古代宗法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宗法知识点总结一、宗法制度的起源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家族制度,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在春秋时期,国家形成初步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也开始逐渐形成并发挥作用。
在春秋时期,国家的政权主要由贵族统治,贵族家族的势力逐渐扩大并影响到整个社会。
因此,宗法制度的形成与贵族家族的势力扩张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宗法制度的形成与国家的封建化、农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
二、宗法制度的特点1. 以家族为单位宗法制度以家族为单位,家族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家族是宗法制度的基本组织单位,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秩序,家族成员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关系。
同时,宗法制度也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管理和调控社会事务。
2. 严格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下,家族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的家族成员有着不同的地位和权力。
通常来说,族长拥有最高的地位和权力,其次是长子和长孙,而其他家族成员依次排列。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力通常是遵循血缘关系和长幼尊卑原则的。
3. 血统至上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重要依据,血统至上是宗法制度的核心特点之一。
在宗法制度下,血统与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力是息息相关的,家族成员的血统纯正程度决定了其地位和权力的高低。
家族成员之间的交往和互动通常是基于血统关系的。
4. 严格的规范和制度宗法制度下,存在着严格的规范和制度,家族成员之间的行为和活动受到严格的规定和制约。
家族中的事务、权力的继承以及各种社会关系都受到严格的规范和制度的限制。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员必须遵守家族的规定和制度,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5. 结构稳定宗法制度下,家族结构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家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是长期固定的。
家族成员的职责和角色一般是早已确定下来的,不会随意变动。
家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是在宗法制度下长期形成的,是相对稳定而不易改变的。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一:早期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⑸宗法等级制: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3.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⑴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①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方式)。
②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2. 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4)宋——增设参知政事等副宰相,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明——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
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补充一: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宗法制总结知识点

宗法制总结知识点一、宗法制的起源和特点宗法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部落社会,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产物。
在最早期的人类社会中,人们以部落为单位生活,由于资源匮乏,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比较原始,社会关系以血缘关系为主,加之当时缺乏正式的国家法制和官僚体系,于是产生了一套以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的特点主要包括:1. 血缘关系为核心。
宗法制度中,血缘关系是最具有重要性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行为准则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家族、宗族及其内部的权力分配都是建立在这种纯血统的基础上的。
2. 宗法法则为统治基础。
在宗法制度中,宗法法则是最主要的社会管理工具,所有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都是以宗法法则为依据的。
宗法法则是部落长老或家族族长、宗族宗主根据传统和风俗制定的行为规范,人们必须服从。
3. 集体主义和等级分明。
在宗法制度下,集体主义思想很强,个人利益和家族、宗族的利益是一致的,个人行为都是以家族、宗族的利益为中心的。
同时,宗法制度还对社会分工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等级划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十分复杂。
4. 传统和保守。
宗法制度是建立在传统和保守的基础上的,宗法法则是根据部落、家族和宗族的传统和风俗制定,对新的事物和变化持保守的态度,一切都以维持传统为中心。
5. 地方性和封建化。
宗法制度是根植于当地的社会关系之中,与当地的土地、人口及文化传统等紧密联系,并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性特征。
同时,宗法制度还具有封建性,以土地和封建的关系为依据,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分配基本上是通过土地和封建的方式来进行的。
因此,宗法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正逐渐淡出并被取代。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宗法制度已基本不存在,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已经由原始的宗法制度转变为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
但宗法制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和经验对今天的社会治理和法律制度依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宗法制度的内容和运行机制1. 家族制度。
高中历史(1)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1 权力继承制度——宗法制 含解析

权力继承制度—-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宗法制是历年来高考命题者最“情有独钟”的知识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内涵: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中国古代按照父系血统远近,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区别亲疏,分配政治权利,规定等级秩序,维护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制度。
2、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主要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
4、作用:把“国”和“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君统与宗统结合起来),王权较前代有所强化。
稳定等级结构,保持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
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其内涵仍然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5、宗法制度的瓦解:①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室内部,周幽王废储君嫡长子而改立庶子,导致西周灭亡;东周王室的继承之争,造成王室尊严扫地,天子地位低落;各国兼并激烈。
二是诸侯国内部,大夫专政,互相兼并;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②人才的流动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为图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尚贤思想流行,传统的世卿世禄制被打破,出现许多布衣卿相,如管仲、苏秦、吕不韦等。
各国盛行养士之风,用人唯才,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③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有计划打压奴隶贵族(如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等)、以定额的俸禄代替土地分封,分封阶层向编户齐民转变等,都在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6、影响:(1)积极影响①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延续和家国同构。
宗法制度ppt课件

• 宗法制度概述 •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 宗法制度的影响 • 宗法制度的代
01
宗法制度概述
宗法制度的定 义
01
02
03
宗法制度
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宗法制度的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即由正妻 所生的长子继承家族的族 长和财产。
宗法制度的作用
家族结构
宗法制下的家族组织通常包括族 长、族人、庶子、妾等,形成一
个复杂的家族结构。
家谱制度
为了维护家族血缘关系的清晰,宗 法制下实行家谱制度,记录家族成 员的世系和血缘关系。
家庙与祠堂
宗法制下的家族通常设有家庙或祠 堂,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 族成员聚会和议事的场所。
宗法制下的族权与政权
族权与政权的融合
家利益。
02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宗法制的基本原 则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 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继承家族地位、财产和权力。
亲疏有别
在宗法制下,家族成员的 地位和权利根据血缘关系 的亲疏而有所不同。
男尊女卑
宗法制强调男尊女卑,男 性在家族和社会中占据主 导地位,女性则处于从属 地位。
宗法制下的家族组织
宗法制度的特点
01
02
03
04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确定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利。
强调嫡长子继承制
在宗法制度中,嫡长子继承制 是核心,其他子女无法享有同
等权利。
尊卑有序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成员的地 位和权利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不得逾越。
家国一体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与国家是 相互联系的,家族利益服从国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归纳复习资料大全重难点汇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西周分封制的作用积极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2、有利于扩张领土3、周的文化形式得以覆盖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消极: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3)宗法制特点与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的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联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与纽带。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相同点:1、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2、分封者在分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3、都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部族色彩4、都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选择题型链接:某人从某地回乡谒祖,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文化制度是礼乐制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朝议”制的作用积极: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消极:作用有限,最终裁决权在皇帝手上。
3)挟书律目的:为了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作用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统治。
消极:1、加速秦的灭亡2、禁锢人们的思想3、对古代文化书籍的延续和保存是灾难(不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实质:是一种思想专制(开思想专制之先例)注意:秦朝是人治国家,并非法治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中历史古代史必备知识点: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的学习
1 .含义:是一种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以血缘为纽带,以嫡庶亲疏定差别的保护嫡长子继承权的等级制度。
2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 .主要特点
( 1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
( 2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4 .作用
( 1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 2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3 )对今天的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家庭建设、伦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体现在人情、宗派、任人唯亲等违背公平公正。
5 .局限: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
随着周王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之间的大小宗关系日益疏远,特别是随着周王与诸侯、卿大夫之间力量的对比变化,靠宗法分封制维系的权力格局逐渐解体。
6 . 分析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以宗法制为核心,以分封制为表现。
( l )西周进一步完善了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按礼制原则,形成层层相属的等级严密的“大宗”、“小宗”的国家政治制度。
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建立子国。
( 2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主要表现:一是分封制以宗法的“亲亲”关系为基础和原则,从而使“分封”与“分宗”相一致;
二是分封的土地既是建国、立家的经济基础,也是宗子“立宗”的经济条件,这是西周春秋时代宗统与君统相结合的最深刻的经济原因;
三是不仅宗族组织与统治组织、宗法等级与政治等级是相一致的,而且其管理方法也是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