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住宅群体的规划布置

合集下载

第二章 住宅群体的规划布置

第二章  住宅群体的规划布置

三、梯间式:由楼梯平台直接进入分户门的单元式住宅称梯间 式住宅。这种住宅一般一梯可以服务二至四户,其特点是平 面布置紧凑,公共交通面积少,户间干扰少,但一梯服务多 户时难以保证每户都有良好的朝向,且服务的户数也受到限
制。 1.一梯两户 :在每户面积较大,居室较多的情况下,多采
用一梯二户形式。 节省公共走廊,经济,居住安静,户间干扰小,单元组织灵活。 2.一梯三户 楼梯使用率高,每户都有好的朝向,但中间那户只有一个朝向, 通风不好,但可开设气窗。 3.一梯四户
第二章
居住建筑的规划布置
住宅类型及设计术语 住宅群体的规划布置
第一节
住宅类型及设计术语
一、独院式 特点:四面组合灵活,环境安静,采光通风 好,相互干扰少,方便舒适。但是占地面 积大、市政设施投资高
二、并联式(联排式) 特点:三面临空,共用一山墙,用地比独院 式少,平面组合灵活,通风采光好,工程 造价少。 联排不宜过多,否则建筑物过长,相互干扰 大。
3.比例与尺寸
比例指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在其长宽高的尺寸、体量间的关 系及建筑的整体与局部、整体与周围环境间的尺寸、体量的 关系。 一般,建筑高度与庭院进深比例在1:3左右 道路的宽度与两侧建筑高度在3:1左右
4.色彩 5.绿化 6.道路 7.建筑小品
三、与住宅群体空间布局有关的环境 因素
28 20
32
30 22
住宅面积净密度:也称住宅容积率。是指每公顷住宅用地 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 住宅面积净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 住宅层数 建筑气候区划 Ⅰ、Ⅱ、Ⅵ 低层 多层 1.10 1.70 Ⅲ 、 Ⅴ 1.20 1.80 Ⅳ 1.30 1.90
中、高层 高层
2.00 3.50
2.20 3.50

苏州工业园区住宅区规划设计技术规定

苏州工业园区住宅区规划设计技术规定

苏州工业园区住宅区规划设计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居住生活条件的居住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创造园区城市景观和谐统一的品质,根据我国有关建设法规、规范,结合园区实践,并借鉴新加坡经验,特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园区内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具有21世纪居住水准的住宅为目标。

为社会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适应性强的住宅,创造出具有良好居住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文明卫生的现代化住宅区。

第三条在住宅区规划及住宅设计中,应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园区的要求,按照建设苏州东部新城的城市规划及居住区规划的要求,充分体现园区“开放、便捷、和谐、有序”的风格和特色。

第四条住宅设计应以近期使用要求为主,同时有超前意识并适当考虑今后功能的需求。

应采用成熟、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做到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材料。

第五条园区内的住宅区规划及住宅设计均应遵守本技术规定。

凡本技术规定未作阐述的有关内容、指标,可依照相关的法规、规定、规范、标准等执行。

第二章规划布局第六条住宅区功能组织合理,用地配置得当,结构清晰,整合有序。

第七条处理好住宅区与四周地区的功能关系,避免相互间不良环境影响,起到协调互补的作用。

第八条要提高园区住宅区的空间结构及其建筑文化内涵,融合中外优秀建筑文化。

第九条在以住宅为主兼有其他功能设施用地的住宅区,对于非居住性城市设施的设置,应保证住宅区结构的完善和居住环境质量,避免相互间的影响。

第十条住宅区道路出入口设置应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行交通组织设计,以方便居民为主。

住宅区应进行交通组织规划,道路系统应构架清晰,分级明确,有利于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便捷联系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第十一条住宅区道路应使内外联系“顺而不穿,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同时应满足消防、救护、搬家及垃圾清运的要求。

第十二条道路布置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以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居住区规划设计

居住区规划设计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第一节居住区旳概念、组织构成居住区是都市旳有机构成部分,被都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旳具有一定规模旳生活聚居地,它为居民提供生活居住空间和各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平常物质和精神生活旳需求。

一、居住区旳基本构成要素1、物质要素自然:区位、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

人工:各类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等。

2、精神要素人旳因素:人口构造、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心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邻里关系。

二、居住区旳规模分级构成1、居住区旳规模涉及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重要根据进行分级。

2、影响居住区规模旳因素3、(1)公共设施旳经济性和合理旳服务半径所谓合理旳服务半径,是指居民达到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旳放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

(2)都市道路交通方面旳影响都市干道旳合理间距一般应在600~1000m之间,都市干道间用地一般在36~100h㎡左右。

(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旳影响街道办事处管辖旳人口一般约5万人,少则3万人左右。

(4)住宅旳层数住宅旳层数对居住区旳人口和用地规模均有很大旳影响。

三、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1、居住区用地:(1)住宅用地指居住建筑基底占有旳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出旳某些空地,其中涉及通向居住建筑入口旳小路、宅旁绿地和杂务院等。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旳用地及其周边旳专用地,涉及专用地中旳通路、场地和绿地等。

(3)道路用地指居住区范畴内旳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旳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

(4)公共绿地指满足规定旳日照规定、适应安排游憩活动场地旳居民共享旳绿地,涉及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旳块状、带状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规划用地范畴内,除居住区用地外旳多种用地,涉及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旳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存用地及不可建设用地。

第二节居住区规划设计旳基本原则与任务规定一、基本原则、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旳原则,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旳观念。

第二章第六节居住建筑群体的基本形式和组合方式

第二章第六节居住建筑群体的基本形式和组合方式

湖南城市学院建规院 张 强
8
• (3)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 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有利于组织院落,布置室外
活动场地和小块绿地。南方地区应防止西晒,一 般以外廊式为宜。
• (4)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 • 高层住宅与多层住宅混合布置,不仅是提高建筑
面积密度的途径,而且对于丰富群体面貌有显著 的结果。
山墙一侧的用地布置低层
公共服务设施,既保证了住宅的良好朝向,又丰 富了城市沿街风貌。
• ②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建。
• ③采用T型、型、E型、梳型的住宅。 • (2)空间的借用
• 如住宅北临或西临道路、绿地、河流等空间,可
以适应提高层数,以达到在不增加用地和在不影 响使用的情况下,提高建筑面积密度;
• 布置手法:
• 单周边(上海第一汽车居住街坊,1953年建)
• 双周边(北京百万庄居住小区住宅组)
• 自由周边(天津子湖南牙城市里学院住建规宅院 组张 强)
2
• 3.混合式:以上两者的结合,以行列式为主,以
少量住宅公建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 封闭半开敞式院落。(北京重柳居住区住宅组)
• 4.自由式: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
• 3.整体式组合方式 • 将住宅或公建用连廊、高架平台连成一体的布置
方式。
湖南城市学院建规院 张 强
5
三、创造丰富多样的群体协调空 间
• 1.居住建筑的丰富多样(但应协调统一) • 2.标准不同的建筑组合在一起布置 • 3.对文化传统形式的借鉴 • 4.对室外空间的处理(绿化、广场、庭院) • 5.特色和个性
湖南城市学院建规院 张 强
9
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 散立:重庆华一坡住宅组 • 曲线形:法国鲍皮尼居住小区局部 • 曲尺形:瑞典斯德哥尔摩涅布霍夫居住区 • 点群式:香港穗禾苑住宅组

居住区规划布置

居住区规划布置

01
居住区用地规划
居住区用地规划
点群式
01
点群式住宅包括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布局。自成组团或围绕住宅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水面有规律的布置,运用得当可丰富建筑群体空间。
02
布置手法有:规则布置、自由布置
03
居住区用地规划
居住区用地规划
组团式 以成组成团的住宅群为基本单元进行布置的方式。
——避免东西走向建筑布局;
——充分利用绿化;
——将次要房屋布置在西晒一侧,或加大西边房屋的进深;
——修建较大面积的阳台,或加盖遮阳设施;
——利用穿堂风降温。
居住区用地规划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居住区的道路分级 居住小区级 居住组团级 宅间小路 居住区级
居住区用地规划
2
人车混行
3
人车共存
1
居住区道路系统的类型
居住区的概念
广义: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狭义: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和,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件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能满足该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集地。
居住区的基本概念
居住区的等级
1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2
居住区的人口大致在30000—50000人,平均在10000—16000户,由若干居住小区构成。
居住区的基本概念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求
居住区用地规划
01
02
03
居住区的规划布置
规划的结构
01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02
居住区—居住小区
03
居住区—居住组团
04
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讲义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讲义

第一章城市住宅区规划的演进一、城市规划概述(一)城市的形成(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及发展(三)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及主要内容二、国内外城市住宅区的发展过程城市住宅和城市同时产生,开始时,它和城市中的其它房屋作坊、酒馆、客栈、商店等混杂在一起。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各类房屋的自由发展日益暴露其明显缺陷时,住宅才从综合性的城市建筑群中逐步分离出来,单一地建在专门的地段上,产生了住宅区。

住宅区及其规划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更确切地说,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居住小区的产生1.里弄城市旧区的道路结构,一般由街、弄、里三级组成。

街——城市的行车干道。

弄——街两面的分支,一般不通机动车。

里——弄两面的分支就是里,一般是死胡同。

2.街坊最早在20年代初期的苏联出现,我国50年代应用较广。

3.扩大街坊·起因:随着城市道路网格的扩大和改造,破坏了构成街坊的规划结构形式,产生了扩大街坊。

·所谓扩大街坊,就是将几个街坊合在一起规划兴建,也就是将一个街坊扩大几倍。

4.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人C.A佩里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

5.居住小区1950年代(前)苏联首先提出,作为构成城市的一个完整“细胞”,得到了蓬勃发展。

结论综述:从里弄——街坊——扩大街坊或邻里单位——居住小区的发展,说明生活居住基本单位的组织形式及其规模,是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生活水平、社会生活的组织状况,公共福利设施的水平,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住宅建设的速度等因素而变化。

(二)居住小区的发展居住小区的发展有两个分支:扩大——居住综合体、居住区缩小——居住组群·起因:现代交通的发展——加大城市干道的间距现代文化教育、体育活动发展的要求。

1.居住综合体规模相当于二、三个居住小区,四周以城市干道为界的住宅区,在前苏联和东欧诸国称为居住综合体(X N Fnot lcomfrc)。

住宅群规划

住宅群规划

住宅群规划一.设计理念在做住宅群设计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的就是经济因素,包括与之相关的建筑总面积,建筑容积率,户型,总价等等。

然而在为了实现这个经济目的,建筑与环境并重十分重要,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

住宅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如有的优秀住区已达到50%以上。

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处于天地之间,社会之中,对于自然具有依赖性和亲和力,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渴望,都希望营造一个幽美典雅的环境。

因此,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

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切的人工造景,使居民乐居其中。

二.策划调查首先必须给我们所要规划的住宅群进行定位,现阶段在孝昌区域内对于住宅的需求上基本上有本地区的居民来满足,所以定位总价不宜太高,可在20-40万间,该地区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这个价位可以被接受,根据这个价位,户型可以相应较小,为115m2左右。

确定了建筑定位及市场需求之后,必须考虑其建筑用地的经济性,据查询,在孝昌县,一般情况下用地要求为:绿地率约30%,总建筑密度约为25%,容积率约为1.2,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还知道,孝昌县受亚热带季风的影响,年气温的平均在16度,气候条件不错,并且在住宅规划区的南面有一条河流,这可以作为建筑与景观相结合的一个突破点。

三.总体规划1)总平面规划居住区北面为商业区,东面有一与大城市相连接的迎宾大道,西部则是大面积的工业园林区,而最重要的则是其南面,是河流景观。

为形成良好的视觉景观,在居住区内部的绿化方面将会与河流想连接,形成大面积的景观带或景观区。

并且房屋的排布以间隔排布,能让大多数的住宅看见河流。

同样的,类似学校医院等公建也会设立在河边。

村镇居住区规划

村镇居住区规划

2号房:针对农村大量木结构住宅尚没达到使用年限,而农民 往往一拆了事的现状,该建筑回收利用旧宅的木框架,改造 的重点是外围护结构。一层墙体利用当地随处可见的砾石丰 富墙面的质感,二层则用竹片固定在木框架上用轻质粘土作 填充式材料,这种考虑便于二楼开大窗户和墙体的轻盈,通 过改造舒适性大为提高。在使用功能上赋予这房子"公共职能", 作为现代农村村民活动的场所。该房子面积约180平米,造价 六万元,有现存的房子改造只需4万元。对农民的老宅改造也 颇具示范作用,这样既能满足现代的居住使用要求,又可减 轻农民建房负担。
1号房:基于对材料可持续利用的思想,选择农村最常见土和木,该住宅 的夯土墙体用料是经过配比调整,防水性能和结构强度大大提高。房屋的 框架结构采用速生杉木,是为了鼓励农民进行广泛的植树,建立森林的动 态平衡,从而保证新陈代谢,建筑材料能持续利用。建筑形式则是采用传 统的天井结构,一层的堂屋和天井增加了隔断,堂屋内还利用了天窗采光, 新设计的木结构便于施工和空间的合理利用。在北面开小窗户形成穿堂风, 在天井下开挖水井,用玻璃温室和遮阳等简单可行办法来改善室内的热环 境。该房子包括简单装修在内造价仅八万元,面积约170平米。
夏季通风良好,冬季日照佳 ❖ 里弄式——行列式的一种,建筑多为内向型 2.自由式
建筑结合地形,在满足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尊 重原有地理条件基础上,灵活自由地安排建筑。
3.混合式 以行列式为主,部分建筑沿周边布置的一种方式。
二、建筑群体组合
1.建筑群体组合方式 ❖ 成组成团组合方式 ❖ 街坊组合方式 2.建筑群布置要点
仿 生 建 筑
赖 特 有 机 建 筑
Hale Waihona Puke 三、新型农村建筑的可持续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位置与密度
位置:居住区里住宅建筑的位置 住宅应选择在环境优美的地段,且应布局紧凑。 住宅密度: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的比率% 住宅建筑净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 住宅层数 低层 建筑气候区划
Ⅰ、Ⅱ、Ⅵ 、Ⅶ Ⅲ 、 Ⅴ
35 40

43
多层
中、高层 高层
28
25 20
30
上海:0.9—1.1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
方位
0°~ 15°
15° ~ 30° 0.9L
30° ~ 45° 0.8L
45° ~ 60° 0.9L
> 60°
折减系 1.0L 数
L1=a*L
0.95L
3.侧面间距 对于多层条式住宅,侧面间距一般不小于6米 对于高层条式住宅,侧面间距不小于13米 高层塔式住宅,一般侧面有窗,在13米基础上,应 适当加大距离 多层点式住宅,在6米基础上,考虑避免视线干扰, 适当加大距离
第二节
住宅群体的规划布置
• 住宅群体空间布局的平面组合
• 群体空间布局的设计方法 • 与住宅群体空间布局有关的环境因素
一、住宅群体空间布局的平面组合
1. 行列式
2. 周边式 3. 点群式 4. 混合式
1. 行列式
(1)基本形式
三林苑 曹杨新村 漕溪北路高层
(2) 行列的布置手法
平行排列
七、点式住宅 是几户围绕一个楼梯枢纽布置,四面均为外墙,可以采光、通 风。 其特点是建筑布局紧凑、集中;分户灵活,一般每户能获得两 朝向;建筑外形处理比较自由,建筑轮廓挺拔;可以丰富建 筑群体;建筑占地小,便于因地制宜地在小块零星地插建。 点式住宅外墙较多,经济性较差。 点式住宅设计时应在满足平面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使建筑 体型简洁,结构整齐、合理,外墙少,暗面积少。一般点式 住宅平面形式有方形、T形、Y形、风车形、十字形等。
四、外廊式:在房间的一侧设有公共走廊,走廊通向楼梯和电 梯。 长外廊和短外廊 长外廊住宅在寒冷边区不易保温防寒,在南方地区使用较多。 优点:分户明确,每户均有很好的采光,通风较好。缺点:占 地面积大,建筑造价高,相互干扰大。 五、内廊式:中间有一条公共走廊,住宅布置在两侧, 缺点:楼梯服务的用户多,各户只有一个朝向,采光和通风都 低于外廊式住宅,用户间互相干扰很大。但是此类住宅建设 成本低。
第二章
居住建筑的规划布置
住宅类型及设计术语 住宅群体的规划布置
第一节
住宅类型及设计术语
一、独院式 特点:四面组合灵活,环境安静,采光通风 好,相互干扰少,方便舒适。但是占地面 积大、市政设施投资高
二、并联式(联排式) 特点:三面临空,共用一山墙,用地比独院 式少,平面组合灵活,通风采光好,工程 造价少。 联排不宜过多,否则建筑物过长,相互干扰 大。
3.比例与尺寸
比例指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在其长宽高的尺寸、体量间的关 系及建筑的整体与局部、整体与周围环境间的尺寸、体量的 关系。 一般,建筑高度与庭院进深比例在1:3左右 道路的宽度与两侧建筑高度在3:1左右
4.色彩 5.绿化 6.道路 7.建筑小品
三、与住宅群体空间布局有关的环境 因素
I
VII VI V
II
III IV
1. 建筑区划
建筑区划: Ⅰ类:东北和华北一部分,春小麦和冬小麦分界线 Ⅱ类: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华北部分 Ⅲ类:长江流域 Ⅳ类:青藏高原 Ⅴ类:云贵高原 Ⅵ类:两广、湖南、福建 Ⅶ类:西北(内蒙西半部)
建筑气候 区划
Ⅰ、Ⅱ、Ⅲ、Ⅵ、 Ⅶ气候 Ⅳ气候区 区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大城 市 中小城市 冬至日 ≥3 ≥1
Ⅴ、Ⅵ 气候区
日照标准 日 日照时数 (h)
大寒日 ≥2
计算起点
底层窗台面
2.日照间距(每城市都有其日照间距系数)
前后两排住房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时日获得所需日 照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L=K*(H-H’) L两楼间距 H遮挡物高度 H’ 一楼窗台的高度 K 日照间距系数
沈阳:1.7
北京:1.6—1.7
六、内天井式:天井增加住户的临空面,加强通风和采光。内天 井的井壁实际上是内向的外墙。 内天井式住宅设计时应注意如下方面:1.从防火安全考虑, 小天井式住宅在井内不应设挑阳台;靠天井的房间门应为内开; 2.在天井里不宜设开向居室的窗子,以避免视线干扰。3.井 壁应光滑刷白,以利光线反射,加大反光系数。4.井内要设 雨水排除口。但对于大天井内不应设排水口和垃圾道,以免造 成不卫生。6.天井式住宅存在户间干扰大,防火差,采光差 等问题,所以一般在旧区改造、青年公寓或老年公寓中易选用。 还有对于日照要求不高的地区易选用。
4.住宅的通风导风
1.对于Ⅰ、Ⅱ、 Ⅳ类地区寒冷,主要考虑防寒、日照、保 温和防风沙等问题 2. Ⅲ、 Ⅵ 类地区炎热,主要考虑夏季防热和自然通风问 题 3.丘陵和山区,除了考虑主导风向和住宅布置间关系外, 同时要考虑地形变化产生的地方风对住宅的防寒、保温等 的影响。
住宅的通风 建筑单体: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向 建筑群体:住宅间距、排列方式、迎风方位 住 宅 区:道路、绿地、水面
3。点群式
(1)基本形式
(2)点群式的变形
规则布置
自由布置
玉田新村
鞍山新村
(3)点群式的优缺点 优点:便于结合地形变化,空间丰富
缺点:不利于节能和结构的经济性
4。混合式
混合式布局的特点:
混合式布局空间形态丰富,并且 兼顾了各类布局的优缺点,便于 因地制宜的进行布局
二、 群体空间布局的设计方法
住宅设计的术语
1.居住空间:卧室、起居室(厅)的使用空间 2.使用面积:房间实际能使用的面积(不包括墙、 柱、保温层等) 3.标准层:平面布置相同的住宅楼层 4.层高:上下两层楼面或楼面与地面间的垂直距离, 住宅楼层高2.6、2.7、2.8米 5.室内净高:楼面地面到上部楼板底面间的垂直距 离 6.进深:房间长 开间:房间宽 7.其它:卧室、阳台、过道、卫生间、起居室等
八、台阶式 是指住宅楼在不同的层面上依次作退台处理,使之在形体上出观台 阶状。 目的:居住者希望得到阳光、空气和绿地 开发商:可以提高居住密度,减少日照间距 结合地形、地势修建 丰富空间形态 台阶式住宅设计中应注意如下问题:1.在各层面作退台时,不能 光考虑外部形态,而要与各套型空间相协调。2.层层收退给建 筑结构设计带来复杂性,要注意使结构合理。3.对于北方地区 来讲,每一个局部屋顶都要作好保温防水构造处理。4.每户露 台的尺寸确定要综合结构、经济的合理来确定。
2.40 3.50
/house/1617323.htm
/house/1617609625.htm
交错排列
变化间距
单元错接
成组改变朝向
扇形排列
(3)行列式的优缺点 缺点:单调、呆板的居住区面貌,住宅间距间 形不成庭院,穿越交通多 优点:便于施工、构图强烈、结构经济,能 使绝大多数居室获得好的采光
2。周边式
(1)基本形式
(2)周边式变形
单周边
双周边
(3)周边式的优缺点 优点:形成封闭空间,利于居民组织活动 阻挡风沙和风雪,适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 节约用地,增加建筑面积 缺点:日照通风不好,部分房屋朝向较差,因此 对于湿热地区很难适应 一些采用转角建筑单元,结构复杂,增加造 价,同时难以适应地形
三、梯间式:由楼梯平台直接进入分户门的单元式住宅称梯间 式住宅。这种住宅一般一梯可以服务二至四户,其特点是平 面布置紧凑,公共交通面积少,户间干扰少,但一梯服务多 户时难以保证每户都有良好的朝向,且服务的户数也受到限
制。 1.一梯两户 :在每户面积较大,居室较多的情况下,多采
用一梯二户形式。 节省公共走廊,经济,居住安静,户间干扰小,单元组织灵活。 2.一梯三户 楼梯使用率高,每户都有好的朝向,但中间那户只有一个朝向, 通风不好,但可开设气窗。 3.一梯四户
28 20
32
30 22
住宅面积净密度:也称住宅容积率。是指每公顷住宅用地 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 住宅面积净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 住宅层数 建筑气候区划 Ⅰ、Ⅱ、Ⅵ 低层 多层 1.10 1.70 Ⅲ 、 Ⅴ 1.20 1.80 Ⅳ 1.30 1.90
中、高层 高层
2.00 3.50
2.20 3.50
点条的对 比 长短的对 比 高低的对 比 节奏的变化 比例与尺度 色彩的变化
设计要求: 1- 协调群体的平面、立体空间组合形式 2- 基本空间和附属空间相结合 3- 空间景观塑造以满足居民生理与心理需要为根本目标
2. 韵 律 和 节 奏
同一形体 有规律的 重复和交 替使用所 产生的空 间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