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功能区的特点、类型及形成机制

合集下载

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考点名称: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一)城市功能区的含义: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如图:(2)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也各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3)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

大城市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征中心商务区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大公司、大商行、大银行等机构及高级商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口流动大,人口密度昼夜差异大工许多城市因工业门类不同而形成多个成片分布的工业区分布于城市的边缘,交通便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业区各区由若干不同类工厂组成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通过染现象商业区各种商业街和大商场(或超级商场)多位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施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与企业分布相邻或结合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主要功能区,外边景观是成片密集的楼房行政中心区地区或城市的行政机构交通方便及邻近服务对象人口密度昼夜差异较大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机构和设施一般距工业区较远,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通信等条件文教机构众多,文化氛围浓厚混合功能区工厂、机关、商店、学校、医院、住宅等多位于城市内部具有有限的综合功能郊区主要是为城市服务的城市外围农业区城市行政界线以内、建成区外围的地区为建成区提供后备土地资源、劳动力和农副产品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的模式。

城市功能分区知识讲解

城市功能分区知识讲解

3.地租等值线的判读及影响因素
• (1)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是影响地 租的两个重要因素,如果只考虑与市中心的 距离,地价等值线由市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 分布,地价等值线数值依次递减。
• (2)若地租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或向内凹, 则说明此处地租高于或低于附近地区,其主 要影响因素是交通通达度。
• (3)局部地区地租等值线闭合,说明此处地 租高于或低于附近地区,影响因素有交通、 知名度、环境等。
• 三、城市地域形态 • 1.概念: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有
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 2.成因:地形、河流、交通
3、类型 类型 集中式 组团式 条带式 放射状
图示
影响 因素
地形(平坦 开阔的平
原)
被丘陵 、河流 或交通 线分割
沿着河流、山谷 或交通线延伸
类 型
集中式
组团式
续表
条带式 放射状
举 例
成都
重庆
兰州
延安
[特别关注] 影响城市地域形态形成的因素 (1)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直接受地形、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平原地 区的城市用地比较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地域形态;而 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 城市地域形态。 (2)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改善,城市地域可 以沿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不断向外扩张,城市形态也会 随之发生变化。
经济活动最繁忙;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 市中心、交 大;建筑物高大稠 通干线两侧 密;职能分区明显,或街角路口
有水平分异、垂直
分异
集聚成片,在工 专业化程度高, 不断向市
业城市尤其是重 竞争、协作导致 区外缘移
工业城市所占比 集聚,又因为环 动;趋向

城市功能区的特点、类型及形成机制

城市功能区的特点、类型及形成机制

城市功能区的特点、类型及形成机制城市功能区是能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空间聚集、有效发挥某种特定城市功能的地域空间,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职能的重要空间载体,集中地反映了城市的特性,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种形式。

一、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城市功能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各类要素高度聚集。

同一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同,决定了其对空间区位、基础设施等发展环境的要求往往也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城市功能区,而与这类活动相关的各种要素,如人才、资本、信息、研究成果等,也会在相应的功能区内聚集。

辐射带动效应明显。

城市功能区具有较强的辐射扩散能力,能将功能区的优势如技术、管理、观念、资金等向周边地区渗透,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各类功能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是有差别的,与行政区和居住区等非经济功能区相比,工业区、商务区等经济功能区具有更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城市功能区的集聚效应带来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经济功能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区域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就业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

非经济功能区的高效益则反应在社会效益上,比如行政功能区内行政机关密集,方便处理社会事务,提高了城市运行的效率。

具有明显的“城市名片”效应。

城市功能区尤其是经济功能区往往是一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现代化程度的象征与标志。

城市功能区的成功建设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城市的影响,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重要意义。

如纽约依靠曼哈顿CBD的影响,确立了其国际大都会形象。

二、城市功能区的类型城市功能区可以分为非经济功能区和经济功能区。

非经济功能区是指行政区、居住区等与产业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聚集区域。

本研究主要关注经济功能区。

经济功能区一般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有较强的发展能力、经济控制能力和聚集扩散能力。

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功能区不仅要满足本城市的发展需求,而且在更大区域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功能分区

高级 住宅区
低级 住宅区
城市外缘, 与高坡、 文化区联系
位于内城、 工业区附 近,与低地 下游区联系
商业区
占地面积 小,呈点 状或带状
CBD:经济活动最繁 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 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的分化
位于市中心、交通线
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交通最优、市场最
优原则)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工业区 集聚成片 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
A.历史
B.经济
C.环境
D.交通
• 4.下图为某城市(由西至东相距25千米)人口密 度与土地价格统计。图中甲地土地价格和人口密 度均很低,最合理的解释是
• A.位于城市中心,为市政中心广场 • B.距离城市中心近,不利于房地产开发 • C.位于城市边缘,基础设施不完善 • D.位于郊区,只适合电子工业发展
CBD的标志就是摩天大楼。建筑高度代表 了技术,同时也象征着财富,加上核心区寸土 寸金的地价,导致楼越盖越高,越盖越密,形 成了所谓的“水泥森林”。建筑高大密集可以 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CBD 的商业和服务功能,但也会带来许多问题。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1、历史原因:原有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 在的功能区现状。 2、自然因素:土地的面积与形状、地形起伏 程度与坡度大小、水文和气象条件等。
•训练
• 读“我国某海滨小城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 1.阴影区代表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仓储区
• 2.该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区中心,接近市场
B.临河濒海,环境优美
• C.交通沿线,物流便捷
D.沿河分布,运费低廉
• 3.影响该城市火电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06讲 《认识城市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差异》知识点导学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06讲 《认识城市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差异》知识点导学及答案

认识城市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差异考纲解读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知识清单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土地利用类型: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________、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类型。

功能分区划分:可划分为________、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住宅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功能区及特点: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_______的土地利用方式;住宅区分________住宅区和________住宅区。

商业区:多位于________、________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大城市市中心形成________。

工业区:分布在靠近________、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城市地域结构模式:________模式;________模式;________模式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____,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________而递减;商业、住宅和工业的________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历史文化:住宅区建在城市内历史、文化或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的地区,可提高身价与地位,增加知名度,形成强大的集聚力量,吸引人们入住;种族宗教:西方多种族聚居的城市里,可以形成种族聚居区(如唐人街、黑人区等)。

在北美、________等表现得尤其明显;建筑设计: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另外还有________、自然条件等。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______、交通拥挤、________等问题日渐突出。

为了降低______、保护______,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特点(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功能区逐渐形成。

(2)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①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主要的城市功能区现分化知识点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是同心圆模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租金高低的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

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2)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①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①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3)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①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

①城市的发展和更新要考虑继承和保持原有特色。

①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有的功能分区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城市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城市

《城市》考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1)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2)明显的功能分区和稠密的道路系统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3)各功能区连片分布,界线模糊。

任何一个功能区都可能兼有其它功能。

2.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2)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3)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②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3.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地域结构影响因素: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b交通便捷程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②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③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④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3)城市地域结构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功能区最佳区位区位选择的原因商业用地A:商业活动中心和服务中心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靠近市中心,交通便捷,商业付租能力强。

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

住宅用地B 分布在盛行风上风向、河流的上游占地最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靠近市中心处,在有的城市中出现了高级住宅区(近文化区)和低级住宅区(近工业区)的分化,他们在空间上背向发展。

工业用地C 远离市中心,向城市外缘移动,向交通干线集聚。

城市的功能分区

城市的功能分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功能用地。 60%到
3、由于城市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 交通通达性 地价
各不相同,因此,经济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空间竞争,导致
同类活动在空间上 高度聚集
功就能形区成了
精品课件
作业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如何?
(上节课内容)
2、中心商务区通常具有哪些特征?
精品课件
再见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练习
1、对城市内工业区发展的趋势,叙述正确的是( B

A、不断向市区移动,布局日趋合理
B、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形成一个包围城市的环状区域
C、工业企业一般占地少,设在市区,接近市场和资本
D、目前稍具规模的新建工厂都不进驻工业区
2、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住宅 大多数城市中,他的面积往往占城市空间的 40%
4、功能区分类: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 区、行政区、绿化区、公共活动区
精品课件
二、住宅区
1、住宅区在城市中的地位:最广泛的土地 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2、住宅区的形成时期:工业革命后 3、住宅分化特点:
①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 低级住宅区
②在位置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 宅区背向发展的的状况
精品课件
三、商业区
1、商业区的面积、形状和位置 ①面积:占用地面很小一部分 ②形状:点状或条状分布 ③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处 2、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①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之地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存在明显的分区
精品课件
四、工业区
1、工业区的成因和意义 ①成因: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成片 ②意义:便于共同和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功能区的特点、类型及形成机制城市功能区是能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空间聚集、有效发挥某种特定城市功能的地域空间,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职能的重要空间载体,集中地反映了城市的特性,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种形式。

一、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城市功能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各类要素高度聚集。

同一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同,决定了其对空间区位、基础设施等发展环境的要求往往也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城市功能区,而与这类活动相关的各种要素,如人才、资本、信息、研究成果等,也会在相应的功能区内聚集。

辐射带动效应明显。

城市功能区具有较强的辐射扩散能力,能将功能区的优势如技术、管理、观念、资金等向周边地区渗透,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各类功能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是有差别的,与行政区和居住区等非经济功能区相比,工业区、商务区等经济功能区具有更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城市功能区的集聚效应带来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经济功能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区域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就业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

非经济功能区的高效益则反应在社会效益上,比如行政功能区内行政机关密集,方便处理社会事务,提高了城市运行的效率。

具有明显的“城市名片”效应。

城市功能区尤其是经济功能区往往是一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现代化程度的象征与标志。

城市功能区的成功建设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城市的影响,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重要意义。

如纽约依靠曼哈顿CBD的影响,确立了其国际大都会形象。

二、城市功能区的类型城市功能区可以分为非经济功能区和经济功能区。

非经济功能区是指行政区、居住区等与产业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聚集区域。

本研究主要关注经济功能区。

经济功能区一般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有较强的发展能力、经济控制能力和聚集扩散能力。

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功能区不仅要满足本城市的发展需求,而且在更大区域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按照主导产业的不同,经济功能区可细分为工业区、科技园区、商务区、商业区和旅游区等。

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是依托区域丰富的煤、铁等自然资源,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区域,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导产业。

由于这些传统工业占地多、能耗高、排污量和噪音污染大,因此传统工业区一般布局在城郊,区内大都是低矮的工业厂房,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传统工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使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而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区域逐渐出新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区域,即新兴工业区,如德国慕尼黑、意大利普拉托等。

与传统工业区相比,新兴工业区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主要以低能耗、污染小的轻型工业为主。

科技园区。

在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一系列新兴产业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带动了一批以这些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科技园区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科技园区名称各不相同,如美国称为科技工业园、日本称为科学城,我国则称为高新技术开发区。

虽然各地科技园区受本地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方式的不同的影响而略显不同,但总体上都呈现以下特征:园区以高技术企业为主,其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较高;园区实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园区发展的重要依托;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园区发展的基本条件等。

商务区。

商务区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是城市的功能核心,一般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区内高楼林立,土地利用率较高,集中了商务办公设施和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吸引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等服务业企业。

东京新宿是国际上著名商务区之一,区内商业、办公及写字楼建筑面积为200多万平方米,并以40多栋超高层建筑形成了东京的一大景观,新宿的经济、商业、文化、信息等企业众多,金融保险、不动产、批发零售等行业成为主要行业。

仅以新宿车站为中心,半径7000米范围内,就聚集了160多家银行。

商业区。

商业区是指城市内部市级或区级商业网点集中的地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或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的地段。

商业区通常以大型批发中心和大型综合性商店为核心,特点是规模大、商店多、商品种类齐全,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要。

城市中的商业街既有历史形成的传统商业街,如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等,也有一些现代化的专业商业街,如北京马连道茶叶街、三里屯的酒吧一条街等。

旅游区。

旅游区一般是包含众多旅游点,由旅游线连接而成区域。

将物质、精神或文化等要素与旅游紧密结合开发特色旅游区,特色旅游区是旅游区发展的一大潮流。

如代表美国文化的迪斯尼乐园、代表中国宋代文化的杭州宋城等,都因将文化深植于旅游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城市功能区形成模式根据对国内外典型城市功能区的研究,城市功能区形成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市场自发形成模式市场自发形成的功能区通常是某一特定区域由于其区位、资源特点等适合某一类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吸引相关的企业在该区域不断聚集,久而久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聚集区。

美国硅谷高科技园区、伦敦金融城等城市功能区都是自发形成的典型。

硅谷的形成和发展以市场为主导,当地政府并不直接介入,而是以为科技园区提供自由的创新环境和健全的法律环境为主要职责。

硅谷的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

硅谷独特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产学研的密切结合、大量的风险资本、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形成了硅谷不断发展的动力。

伦敦金融城也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城市功能区。

从17世纪下半叶起,银行、保险等机构就开始在金融城集聚,逐渐形成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于一体的金融市场结构体系。

金融机构齐全,服务现代化的金融城,支配着英国的经济命脉。

英国政府只是针对金融城发展阶段遇到的不同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金融城的发展。

市场自发形成机制的优点在于:一是功能区的成长发展符合市场规律,能够充分满足市场主体的需要;二是功能区的产业是基于产业间的相互关联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能够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网络体系。

但是,该模式由于市场主体在集聚过程中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自发性和无序性,功能区在发展初期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也缺乏统一的开发机制,开发建设较为分散,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注意引导市场主体有序聚集,完善功能区周边配套设施,给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外部生存环境。

(二)自发形成与后期政府规划引导模式自发形成的功能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后,有些需要一定的政府力量逐步介入到功能区的发展和完善中。

政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对功能区的产业升级、功能定位,建设标准、空间布局、公共配套和服务设施建设等进行新的定位和引导,提高功能区的规模效益。

纽约曼哈顿CBD、英国谢利菲尔德文化产业园等城市功能区都是按照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

纽约曼哈顿CBD能够保持平稳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及时通过规划解决了聚集区自发形成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一是面对曼哈顿CBD不断上升的商务地产需求,纽约市政府在曼哈顿中城和下城的传统边界开发规划了布鲁克林下城区、长岛市和远西三个新的CBD分区。

二是促进了功能区各种商务功能的协调统一,如在中城,通过制定“可进入性”法规,解决了中城商务区因忽视休闲购物场所建设而导致的问题。

三是通过加强建筑物间的立体开发,连通地铁与建筑物等方式开发地下空间,缓解了地上空间不足的问题。

“自发形成+后期政府规划引导”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市场自发形成模式的优点,而且通过市场和政府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通过政府规划,可以进一步明确功能区的发展方向,优化功能区的整体结构和布局;二是可以进一步完善功能区的配套和服务,优化功能区发展环境。

以该模式推进城市功能区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后期政府规划引导时,一方面要注重保护原有的适合功能区发展的条件,避免因环境变化导致原有产业向外迁移;另一方面要积极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市场主体有序集聚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体系等建设,解决原有自发模式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政府主导规划与开发模式“政府主导规划与开发”模式是政府相关部门新划出一块区域进行规划,重点发展某些产业,并集中大量投资建设这些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设施,实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大量区外企业入驻,最终形成特定产业集聚区。

较为典型的“政府主导规划与开发”模式为东京的新宿商务区。

在政府力量介入之前,东京市中心面临“空心化”的局面,为了改善城市环境,降低中心城区的拥挤成本及其负效应,政府规划建设了新宿商务区。

新宿商务区在政府的规划引领下,适度超前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注重地下空间和立体空间的充分利用,大力发展地下交通和楼宇经济,形成了世界知名的商务中心区。

该发展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政府规划引导的城市功能区空间布局一般较为合理。

该类城市功能区,在建立之初就明晰了功能区的发展思路、重点产业、主导功能以及开发建设阶段等关键问题,并根据其产业和功能定位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区位划分,从而为功能区未来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预留足够的空间,使其能够很好地规避拥挤效应突出的发展阶段。

二是政府能够为产业发展和集聚提供良好的环境。

这一环境不仅包括政策法规、市场监管和政府服务效率等软环境,而且也包括各种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硬环境。

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与开发,城市功能区建设能够较好地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在政府规划开发下,招商目标较为明确,有利于区域形成若干优势集群。

政府通过重大项目招商、园区招商、品牌招商等一系列市场化运作手段,能够引入一系列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符合产业政策的行业重点企业及配套企业,促进集聚区快速形成与发展,而且政府一些重大项目的品牌效应能迅速提升整个区域形象,提升该区域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以该模式推进城市功能区发展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依托原有的产业基础和区域资源环境特点来规划聚集区产业发展方向。

如台湾新竹科技园建立之前,当地已经依靠集成电路代工模式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聚集了丰富的研发人才资源,依托这些优势,政府确定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六大高科技领域作为园区未来重点发展领域。

二是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加强宏观规划引导。

如印度政府为了推动班加罗尔软件园区走向国际,一方面在本国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软件开发配套环境,让国外跨国公司与本国软件企业合作在印度建立软件开发中心;另一方面鼓励本国软件企业在海外(尤其是在硅谷)设立分支机构,建立起班加罗尔科技园区和硅谷之间的“桥梁”。

(四)政府规划引导与企业化运作模式“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化运作”模式是指在区域规划开发过程中,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开发策略,政府制定该区域的整体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并由政府组建专业化的开发机构承担起聚集区具体规划、建设和开发的具体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