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腑辨证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它主要包括五脏和六

腑的辨证。

五脏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心、肝、脾、肺和肾。每个脏器都有其特定

的功能和作用。例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气机,肾主水液。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它们是五脏之外的器官,承担着

运化、排泄等功能。胆主疏泄,胃主受纳和消化,小肠主分清浊,大肠主传导粪便,膀胱主储存尿液,三焦主气化水液。

脏腑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判断和诊断的方法。根据

辨证的结果,医生可以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和舌苔颜色来判断肺脏功能的健康状态。如果患者

有咳嗽、气促、咳痰等症状,并且舌苔厚重,可能表明肺脏功能受损。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判断脏腑的阴阳盛衰、寒热虚实等。例如,肝脏主

疏泄功能,如果肝阳上亢,可能导致头晕、目眩,口苦等症状。肾脏主水液代谢,如果肾阳不足,可能引起腰膝酸软、畏寒等症状。

总而言之,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辨别患者的症

状和体征来判断脏腑功能的健康状况,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这一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维护人体健康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和手段。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症 (1)心血虚症 定义:指血液亏虚,心失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为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 定义:指阴液亏虚,心失滋养,虚热内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 【临床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 定义: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精神疲倦,或有自汗,动则诸症加剧,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4)心阳虚证 定义: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闷痛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气短胸闷,或心胸疼痛,自汗,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暗紫,苔白滑,脉弱或结代 (5)心阳虚脱证 定义: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冷汗肢厥、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危重症。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 定义:指心火内炽,上炎下移,扰神迫血,以心烦失眠,舌赤生疮,吐衄尿赤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发热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赤,苔黄脉数。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吐血,衄血;或小便短赤,灼热涩痛。 (7)心脉痹阻证 定义: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的血瘀证,又称为心血(脉)瘀阻证。 【临床表现】本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逐渐发展而成。常因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诱发,故其性质为本虚实标。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瘀阻心脉】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痰阻心脉】或以心胸闷痛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寒凝心脉】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气滞心脉】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8)痰蒙心神证 定义:指痰浊内盛,蒙蔽心神,以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为主要表现的痰浊证,又称为痰迷心窍(包)证。 【临床表现】神情痴呆,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独语,举止失常。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又痰声,并见面色晦暗,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滑等症。 (9)痰火扰神证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辨证七步法辨证论治五步

辨证论治七步是方药中教授提出的辨证论治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脏腑经络定位; 第二步: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 第三步:定位与定性合参; 第四步:必先五胜; 第五步:各司其属; 第六步:治病求本; 第七步:发于机先。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老经若干年实践将辨证论治七步浓缩、升华为辨证论治五步。 第一步脏腑经络定位:根据患者发病有关各方面条件及当前临床表现将疾病的病位确定下来。 第二步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根据患者发病有关各方面条件及当前临床表现按照上述内容确定其性质。 第三步必先五胜:所谓必先五胜,即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要在错综复杂、变化万端的各种临床表现中确定其是属于哪一个脏腑及哪一种病理生理变化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第四步治病求本:这一步与前面的“必先五胜”一步是相应的,即在第三步的基础上,重点治疗其原发器官及其原发病理生理变化,提出相应的治疗法则及方药。 第五步是治未病:对于各个脏器的疾病不能只限于其本经本气,孤立地对待,而必须要考虑其所影响它脏它气对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以全局观点来判断转归、分析病势,通过治疗未病脏腑来协助治疗已病脏腑,这就是治未病的含义。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从理论上讲,辨证论治五步是对辨证论治七步的高度概括提炼,较之辨证论治七步更完善、更系统,层次更为分明。从临床上讲,辨证论治五步较辨证论治七步更简明,更便于临床医务工作者应用。其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恒动观是五步的基本指导思想 六气是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六气的变化,是自然界气候乃至万物变化的根本。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云:“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性先五胜是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确定其是属于哪一个脏腑及哪一种病理生理变化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人体的各个脏器密切联系,一个脏器有病必然要影响到另一个脏器,同时也受其他脏器的影响,不要以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待任何一个脏器的病理变化。 2气化论思想贯穿于五步始终 气候的反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不同的气候变化又可针对性地作用于脏器,为辨证论治确定病位提供参考依据。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又云:“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上湿受邪,脾病生焉。”以风证为例,风的特点是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因此凡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具有上述特点,如症状表现变化较快,来去不定,游走易动,颤动抽搐等均可定性为风。同时凡发病季节在春季,或发病明显与受风有关的都可定性为风。 3正邪理论对辩证论治五步的指导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善诊者,按脉察色,先别阴阳。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之间相对立,依存互根不分离,消长转化并发展,阴平阳秘为目的。人身阴阳为生理,阴平阳秘为和气。调理阴阳救偏弊,虚实寒热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五脏所主: 1、心位胸中外护包,血脉神志汗液晓,开窍于舌华在面,君主之宫藏神要记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卫气外布皮毛间,通调水道开窍鼻,古人又谓水上源。 3、脾为中焦主运化,统血肌肉四肢间,开窍于口华在唇,后天之本仓廪官。 4、肝为胁部主藏血,疏泄又分两种说,一说消化主情志,

一说消化主疏泄。其华在爪主筋健,开窍于目记心田。 5、肾为腰部主藏精,生殖发育是本能,纳气生髓又主骨,主水开窍二阴经。其华在发通于脑,开窍于耳记心中。左肾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轻。 六腑: 中清之腑为之胆,水谷之海在胃间,受盛之腑为小肠,传化糟粕大肠间,气化津液为膀胱,上焦如雾精气漫,中焦如沤浮游谷,下焦如渎水莫断。 脏腑之间关系:心血肺气紧相依,心血脾胃不可离,生成运转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离, 心火肾水相交济,各少其位为不及,心中无水火上炎,肾中无火水凌心, 肺气脾血土生金,肺气宣发脾健运。肝血肺气相互根,肺肾水病卧不稳。 肝主疏泄脾统血,相互依赖病郁结。脾肾为本先后天,前因后果必有缘, 肝肾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为本根。心与小肠热必降,肺与大肠咳不畅。 脾升胃降气正常,胆与肝脏互影响,肝失疏泄湿热旺,肾与膀胱气化常。 一有病变尿不利,气化不利膀胱伤。腑与腑经以通畅,一不通畅即有伤。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所谓辨证,就是根据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1基本介绍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 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

中医诊断丨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丨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不同证候,加以分析归纳,并作为辨证依据的。这种辨证方法的具体内容是: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及经络循行的表现来判断病变的部位;用寒、热、虚、实来辨别病情;以脏腑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病证的传变规律。 肺病的辨证 (1)肺气虚:多因病后气虚,或久咳伤气,引起肺气虚弱,肺功能减退。证候为咳嗽无力,痰多清稀、面色苍白、声音低微,易疲乏、多自汗、咳喘气短、体倦懒言、形寒自冷、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象虚弱。可见于慢性肺部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病。 (2)肺阴虚:多因外感燥热,灼伤津液,肺失濡养,或久咳伤肺,肺阴不足,虚热内生。证候可见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稠,有时咳血,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颧红;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舌干红,苔少,脉细数。此证多见于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喉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 (3)风寒束肺:多因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所致。可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痰多清稀、苔薄白、脉浮紧。本证多见于感冒(伤风、流感)、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病。 (4)风热袭肺:多因外感风热,或寒邪化热、痰热壅滞肺内,便肺的肃降功能减退所致。证候多有发热、咳嗽、哮喘气粗、痰稠色黄、咳吐脓血、腥臭、胸痛、出鼻血、咽喉肿痛、烦躁口渴、喜喝冷饮,甚至风热闭肺,出现呼吸迫促、鼻翼扇动、口唇紫绀、便秘、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此证可见于急慢性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疡、支气管哮喘等病。 (5)肺肾阴虚:肺病较久,肺阴虚京可导致肾阴虚。证见咳嗽、痰少、动则气促、腰酸腿软、潮热、盗汗、遗精、消瘦、口渴、舌红

脏腑辨证的内容

脏腑辨证的内容 脏腑辨证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辨证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 功能,来推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脏指五脏,腑指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脏腑辨证的内容。 首先,脏腑辨证的内容之一是观察面色、舌苔和脉象。在中医看 病的过程中,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程 度等来了解病情,例如黄色的面色可能与肝脏有关,舌苔的厚薄、湿 燥程度等也可以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的依据。此外,脉象也是辨证的 重要内容之一,医生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来判断脉象的有力、弱缓、紧数等特征,从而推断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情。 其次,脏腑辨证的内容还包括问诊、望诊以及听诊。中医在诊断 疾病时,会通过与病人的对话来了解病情的变化、症状的表现以及患 者的体验,这就是问诊的内容。在望诊方面,医生会通过观察病人的 肤色、精神状态、体态等来判断病情的变化。有些疾病还可以通过听 诊病人的呼吸、心音等来判断是否存在的问题。 另外,脏腑辨证还涉及到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认为,五脏六腑 之间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和 病理变化,不同的脏腑对应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情绪变化等。例如, 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可导致情绪不稳定、头痛等病症。脾主运化,如 果脾气虚弱则会造成消化不良、腹胀等表现。

最后,脏腑辨证的内容还包括辨别病邪的归属。在中医看病中,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综合判断,辨别病邪是属于哪 个脏腑,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例如,病人出现腹痛、腹泻、纳差 等症状,可能是因为湿邪郁结于脾,此时中医治疗就会重点调理脾胃。 综上所述,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 观察、问诊、望诊、听诊等手段,来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情,为 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来指导治疗,达到疾病的防治目的。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 八纲辩证大全 01概念 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即医生运用八纲理论,对望闻问切等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性质的寒热,邪正盛衰和病证阴阳类别的辨证思维过程。 02八纲基本证候 1.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 狭义的表里 :指身体的皮毛、肌肉、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辨病位的表里,对外感病的意义尤为重要。 1)表证:既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卫气失宣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皮毛的病变不一定是证,表证的病位不一定在皮毛。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2)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成因 (1)外邪袭表,内传入里,形成里证。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气血津精等受病而成。 临床表现: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故其症状表现繁多。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或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腹痛腹泻、呕吐便秘、舌苔厚,舌质多有变化,脉沉等。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半表半里证:指外感病邪既非在表,又未入里,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伤寒少阳病 湿温邪阻膜原 伏暑邪郁少阳 2.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实寒证:指外感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虚寒证:指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内生者,即阳虚证。 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者。 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脏腑阳气亏虚所致者。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唾等分泌物清稀无臭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或青黑色,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 2)热证:指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实热证:指火热阳邪侵袭,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七情过激,郁而化热,

辩证篇

八纲辨证 【阴证】面色晄白或暗淡,精神萎靡,身重蜷卧,畏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 【阳证】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奇臭,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 【阴证】【阳证】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阳虚证】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晄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数)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无力等。 【亡阳证】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阴盛证】→【寒证】、【寒淫证】 【阳盛证】→【热证】、【火热证】 【表证】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里证】非表即里 【半里半表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寒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热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虚证】病程长,久病,体质多虚弱,精神萎靡,声息低微,疼痛喜按,胸腹胀满,按之不痛,胀满时减,五心烦热,午后微弱,畏寒,得衣近火则减,舌象质嫩,苔少或无苔,脉象无力。 【实证】病程短,新病,体质多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疼痛拒按,胸腹胀满,按之疼痛,胀满不减,蒸蒸壮热,恶寒,添衣加被不减,舌象质老,苔厚腻,脉象有力 证候间的关系:相兼、错杂、真假、转化。 病性类↓ 六淫证候 【风淫证】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苔薄白,或有鼻塞,流清涕,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风疹块;或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等。 【寒淫证】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暑淫证】发热恶寒,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湿淫证】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燥淫证】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凉燥常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缓或浮紧等表寒症状;温燥常见发热有汗,咽喉疼痛,心烦,舌红,脉浮数等表热症状。 【火热证】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甚者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 风、暑、湿、燥、寒

中医重点考点——辩证

中医重点考点——辩证 1、掌握表证的特点、证候,里证的证候,表证和里证的区别: 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 表证的临床证候为新起恶寒发热;喷嚏,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里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具有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的特点。 里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脏腑的证候为主,常见咳嗽、腹痛、二便异常、胸闷、胸痛、头晕、烦躁、高热、纳差、呕吐等五脏六腑的证候。 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舌象脉象 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无变化浮 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有变化沉

2、掌握形成寒证的原因,寒证和热症的区别: 寒证的形成原因:外感阴寒邪气;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内伤久病,阳气耗伤,阴气偏盛 区别:寒证——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退的证候 热证——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 3、掌握虚证的含义、虚证的成因、阳虚证的主要证候:虚证: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虚证的成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生化不足;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房事不节→耗损肾精元气 阳虚证:阳气不足的证候,“阳虚生外寒”:常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4、熟悉阴阳两纲和其他三对纲领的关系: 阴阳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可概括其余六纲,是证候分类的总纲,也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 表证、热证、实证→阳证里证、寒证、虚证→阴证

5、掌握实证与虚证的区别: 6、掌握寒热真假: “真”——与疾病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 “假”——与病理本质所反映的常规证候不相符的某些表现 寒热真假:当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 真热假寒: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证候,又称热极肢厥证,或阳盛格阴证。 特征:四肢厥冷,脉沉而有力,身寒不欲近衣被,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邪热炽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外达,致四肢厥冷,且热越盛肢厥越严重)

脏腑辨证,提纲挈领

脏腑辨证,提纲挈领 二、心与小肠 (-)心气虚、 心阳虚、 心阳暴脱 (二)心血虚、 心阴虚 (三)心火亢盛 (四)心脉痹阻:(淤血、痰浊、寒凝、气滞) ①淤血内阻: ②痰浊停聚: ③阴寒凝滞: ④气机郁滞: (五)痰迷心窍:(湿浊酿痰+气郁生痰) (六)痰火扰心 (七)小肠实热证 小肠虚寒—“脾阳虚”。 小肠气痛—“寒滞肝脉”。 五、肾与膀胱 (一)肾阳虚 (二)肾阴虚 (三)肾精不足 (四)肾气不固 (五)肾不纳气 (六)膀胱湿热 三、脾与胃 (一)虚证: ①脾气虚: ② 脾阳虚:

③ 中气下陷: ④ 脾不统血: (五)寒湿困脾 (六)湿热蕴脾 (七)胃阴虚 (八)食滞胃脘 (九)胃寒证 (十)胃热证 一、肝与胆 (-)肝气郁结 (二)肝火上炎 (三)肝血虚 (四)肝阴虚 (五)肝阳上亢 (六)肝风内动 ①肝阳化风: ②热极生风: ③阴虚动风:见“肝阴虚证”或“卫气营血辨证” ④血虚生风:详见“肝血虚证” (七)寒凝肝脉 (八)肝胆湿热 (九)胆郁痰扰 四、肺与大肠 (-)肺气虚 (二)肺阴虚 (三)风热犯肺 燥邪犯肺 (五)风寒犯肺 痰湿阻肺 (七)大肠湿热

大肠液亏 肠虚滑泄: 六、脏腑兼病 (-)心肾不交证 (二)心肾阳虚证 (三)心肺气虚证 (四)心脾两虚证 (五)心肝血虚证 (六)肝火犯肺证 (七)肝脾失调证 (八)肝胃不和证 (九)肝肾阴虚证 (十)脾肾阳虚证 (十一)脾肺气虚证 (十二)肺肾阴虚证 气血津液,提纲挈领 一、气病辩证 (一)气虚证(多指脾肺的气虚) (二)气陷证 (三)气滞证 (四)气逆证 (五)气脱: (六)气闭: 二、血病辨证 (-)血虚证 (二)血瘀证 (三)血热证 (四)血寒证 (十七)出血 四、津液病辨证

中医辨证常识

中医辨证常识 根据中医理论,证的要素包括临床表现(症状、体征,或主要证候、次要证候)和病机(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或主要病机、次要病机)。或者说,广义的证包括了证候、证素、证名。 症状+体征=证候。 根据证候循病因、12经络而推演出证素。 病位证素+病性证素=证名。 证素是辨证诊断不能再分的诊断单元。 证候:始因等、寒热、汗出、疼痛部位、疼痛性质、头身不适感、睡眠情志声音、咳痰喘、饮食口味、大便、小便、经带精液等、出血、神志面色等、头面五官体征、颈胸腹部体征、形体肌肤体征、舌象、脉象等、血尿粪检测。 病位证素20项:心神(脑)、心、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子宫)、精室、胸膈、[上焦]、少腹[下焦]、表、半表半里、肌肤、经络、筋骨[关节]。 五官专科病位9项:目——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耳,鼻,咽(喉),齿(龈); 病性证素33项:(外)风、寒、暑、湿、(外)燥、火(热)、痰、饮、水停、虫积、食积、毒、脓、气滞、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精(髓)亏、津(液)伤、阳浮、阳亢、动(内)风、动血; 待定或暂作特殊者9项:气逆、喜、怒、忧思、悲、惊恐,燥屎、结石、毒。 证素组成的规范证名:心神类证、心病类证、肺病类证、脾胃肠病类证、肝胆病类证、肾系病类证、脏腑兼证、形体病类证、其他类证。 常见证诊断标准:痰蒙心神证、心脉痰阻证、肺阴虚证、痰热壅肺证、脾阳虚证、胃寒证、肠道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肾虚水泛证、膀胱湿热证、胞宫痰湿证、精室瘀浊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阳亢证、风寒束表证、少阳病证、肌肤热毒证、风痰阻络证、筋骨寒湿证、气血两燔证、阳气亡脱证。 气血津液证候的虚证:气虚、血虚、精(髓)亏、津液亏虚、气脱、血脱、气陷、气不固。 气血津液证候的实证:气滞、血瘀、湿、水、饮、痰、气逆、气闭、血寒、血热等。 气与血、气血与津液之间在临床上的证名: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气虚水停、津气亏虚等证。 比如,病人主诉:头晕、眼花,按中医理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眩,无火不晕”、“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肥人眩晕,气虚有痰;瘦人眩晕,血虚有火”、“风火上扰,发为眩晕”等说法。因此,证候“头晕、眼花”,在医生头脑中考虑到的可能因素就有:肝风、痰、火、气虚、血虚、阴虚、阳亢等可能。此时经过检查,发现病人有面色淡白、舌质浅淡、脉沉细等与血虚有关的身体信息。如果病人是瘦人则应了“瘦人眩晕,血虚有火”的说法。治疗的时候,以补血、泻火为下药组方的方向。如果病人是体胖、胸闷、舌苔腻、脉滑等症状,则病变属于“痰”的可能性增大,自然不属于血虚、阴虚、阳亢等可能。 辨证思维的方法: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反证法。 反证法:面色潮红、咽干、烦热——似阴虚火旺,如果小便清长、下肢冷甚则病变定义为:虚阳浮越之证。 类比法:阴虚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消瘦、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可与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津液亏虚以及燥邪等证候同时慢性存在或互为因果,表现为病人气阴亏虚证、阴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阴精亏虚证、阴津(液)亏虚证、阴虚内燥证等阴虚,进而可发展成阳虚,亡阴阴虚可导致动风气滞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 演绎法:比如患者前晚淋浴受寒而于夜间新起恶寒,头身疼痛,知其属外感病范畴;昨日但发热,已不恶寒,并有口渴、舌红、脉数,是为表证已不存在,而是里热证;现咳嗽明显、气喘、咳黄痰则知病位在肺,故本证为肺热炽盛证。归纳法:患者主诉:身黄,并且有胁肋胀痛、右胁下肿块,知病位在肝胆;身热、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其病性属热;渴不欲饮、苔腻、脉滑以及恶心、便溏等,为有湿邪之征;胀痛、腹胀,又为气滞的表现。将分散的各个病状进行归纳分析,便可条理清晰地全面认识病情。此病涉及肝、胆、湿、热、气滞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综合判断,辨证为肝胆湿热气滞证。

肺腑辩证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对疾病所反映的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推断出疾病所在的脏腑病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中医讲的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人的各项生理活动都依赖于脏腑,各种病理变化也与脏腑密切相关。因此,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大多会影响到脏腑,致使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改变的结果。脏腑辨证是辨证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医有多种辨证方法,各有其不同特点,但在确定病位时,往往必须落实到脏腑。不落实到脏腑,辨证过程就没有结束,治疗也无法下手。脏腑辨证在临床诊治疾病时具有其他辨证方法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同时,理解了脏腑辨证,也有利于其他辨证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由于每一个脏腑都有各自生理活动的特点,各脏腑组织间的相互联系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反映出的临床症状也各不相同。所以只有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规律,熟悉脏腑的病理特点,辨证时才能准确区别疾病所属脏腑,才能为进一步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这就要求有比较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功底。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三部分。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由于脏腑之间具有表里关系,在生理、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因此将腑的部分病变归纳在脏病中间,这样便于理解。 一、心与小肠病 心居胸中,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又主神明,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开窍于舌,小肠为“受盛之官”,有分泌清浊,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证有实有虚。虚证大多由于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太过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常由于寒凝、瘀滞、痰阻、火扰等引起造成心的生理活动失常。心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健忘,神昏谵语等。小肠的病变主要有小肠实热证。

中医辩证-

辩证 概念: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从整体观出发,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疾病性质和正邪盛衰变化,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分类: 八纲辨证:各种辨证的总纲。 脏腑辨证:各种辨证的基础,用于杂病。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用于外感病辨证 三焦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 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表里辨证 表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为主症。常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症状。 里证: 概念: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临床表现:常见壮热、烦躁神昏,口渴、腹痛、便秘或腹泻呕吐,小便短赤,舌苔黄或白厚腻,脉沉等。 鉴别要点:

寒热辩证 寒证: 概念: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的机能活动抑制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等。 热证: 概念: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表现为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的症候。 临床表现: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冷,烦燥不宁,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鉴别要点: 虚实辩证 虚证: 概念: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症候。 临床表现: 1、血虚证:血液不足,脏腑组织经脉得不到濡养出现的证候。 2、气虚证:全身或脏腑功能减退的证候。 3、阴虚证:阴液亏损的证候,“阴虚生内热”。 4、阳虚证:阳气不足的证候,“阳虚生外寒”。 实证: 概念: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形体壮实,声高气粗,精神烦躁,胸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鉴别要点:

脏腑辨证及护理(2)

脏腑辨证 教学目标:能够掌握脏腑辨证的内容; 掌握内容:心与小肠辨证,肺与大肠辨证,脾与胃辨证,肝与胆辨证,肾与膀胱辨证。概念 脏腑辨证:是运用脏腑学说理论,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对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辨明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在体合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的生理功能:泌别清浊(指小肠对食物消化的同时随之进行分清别浊的功能)心气虚与心阳虚概念:指心气不足,心之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病因: 久病体虚 年老脏气衰弱 失血(外伤、产后失血) 气虚及阳,损伤心阳 证候: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加重,脉细弱或结代 兼见: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心气虚 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淡胖,苔白滑—心阳虚 心气虚与心阳虚 病机分析:鼓动乏力,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心悸体倦乏力 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气短 气虚卫外不固——自汗 血液运行无力,不能上荣面部——面白无华 血不能充盈脉管——脉细弱 心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心胸憋闷,舌质紫暗 不能温煦周身——形寒肢冷 治法:补益心气;温通心阳方药:四君子汤;桂枝甘草汤 心血虚与心阴虚概念:心血虚:是由于心血亏虚,心失濡养所出现的证候。心阴虚:是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出现的证候。 病因: 失血(外伤、崩漏、产后失血) 生化之源不足 久病耗伤阴血 证候: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健忘,易惊 兼见:头晕目眩,面白无华,唇舌色淡,脉细弱—心血虚 兼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苔少, 脉细数—心阴虚。 心血虚与心阴虚 病机分析:不能充盈脉管——脉细 不能上荣头面——眩晕,面白无华,唇舌色淡 心失所养——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心阳偏亢,虚火内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

脏腑辩证

脏腑辩证 [单项选择题] 1、下列症状,不属于肾虚症状的是()。 A.腰膝酸软 B.小便清长 C.小便浑浊 D.牙齿动摇 E.阳痿遗泄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2、阳明经证与腑证的鉴别要点是()。 A.有无发热 B.有无汗出 C.有无神志改变 D.有无燥屎内结 E.有无舌苔黄燥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3、肾虚水泛导致的小便改变表现为()。 A.小便频数量多 B.小便短赤涩痛 C.小便浑浊如泔 D.小便短少 E.小便灼痛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4、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见症状是()。 A.心烦 B.盗汗 C.失眠 D.脉细数 E.舌淡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5、下列各项,在痰火扰神证中与神昏同见的是()。 A.溲赤便秘 B.渴喜冷饮 C.舌红苔黄腻 D.高热抽搐 E.脉象细数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6、小便赤涩灼痛,兼面赤口渴,心烦不寐,便干,舌红脉数,最宜诊断为()。 A.心火亢盛证 B.膀胱湿热证 C.心火下移证 D.阴虚火旺证 E.下焦湿热证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7、心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错误的是()。 A.痰阻 B.寒凝 C.热郁 D.瘀阻 E.气滞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8、患者女,40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淡白,脉细无力。其临床意义是()。 A.心气瘀滞 B.心血不足 C.心神不足 D.心阳不足 E.心阴不足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9、患者女,54岁。胁胀痛,急躁易怒,食少,便溏。其证候为()。 A.肝脾不调 B.肝阴不足 C.肝阳上亢 D.肝郁气结 E.肝脏血瘀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10、患者女,26岁,已婚。胃脘灼痛,消谷善饥,口腔溃疡,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其临床意义是()。 A.脾经郁热 B.胃燥津亏 C.胃阴不足 D.胃热炽盛 E.肝郁乘脾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11、患者,男,50岁。咳喘20余年,现咳嗽痰少,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其临床意义是()。 A.肺气虚损 B.肺阴虚亏 C.肺肾阴虚 D.肺肾气虚 E.肾气虚衰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12、患者男,72岁。眩晕欲仆,头摇肢麻,言謇,舌红,脉弦细有力,最有意义的诊断是()。 A.肝阳化风证 B.血虚生风证 C.阴虚动风证 D.肝阳上亢证 E.热极生风证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辨证基础知识 一、辨阴阳虚损证候 1。阳虚证表现:虚寒之象(+气虚) 2.阴虚证表现:虚热之象(+血虚) 二、气病证治 1.气虚证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头晕目眩,自汗,脉虚,舌淡嫩以疲乏、气短、脉虚、动则加重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虚益气 2。气陷证 【临床表现】气虚+内脏下垂,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见腹部坠胀,或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现象。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指征。 体瘦而弱,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治法:益气升提 3.气不固证 表现:气虚+或自汗不止;或遗尿;或大便失禁;或崩漏、滑胎;或遗精等。 4。气脱证 【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无知,大汗不止,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辨证的基本点。 5。气滞证 【临床表现】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按之无形,随情绪而变化,脉弦。 以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治法:理气行滞 6。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阳上亢,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喘促;呃逆,呕吐,嗳气,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治法:理气降逆 二、血病证治 1.血虚证 【临床表现】面白淡白或萎黄,唇、爪、眼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发麻,四肢拘急不利,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治疗:补血养血方药:四物汤

2。血脱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等. 3。血瘀证 【临床表现】1.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重;2.局部肿块,质硬,按之不移;3。唇、甲紫暗,或皮下、舌上有瘀点瘀斑,或皮肤丝状红缕,青筋显露。4。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5。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6。舌质紫暗或有青紫色斑点7。脉涩,或结代,或无脉。治法:活血化瘀 4。血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心烦,失眠甚则燥扰发狂、神昏谵语;或见各种出血色深红,或发斑疹,或为疮痈;舌质红绛,脉数疾等。血热证以身热口渴,斑疹吐、烦躁谵语、舌红绛、脉数有力等为辨证要点.治法:清热凉血止血。 5。血寒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局部肌肤紫暗、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血块;舌淡紫苔白滑,脉沉迟或弦涩等。治法:温经活血 三、辨津液证候 1。津液不足病证 表现:咽干口渴,口唇干燥,皮肤干枯无泽,大便干结,小便短少黄赤,舌红少津,脉细、治法:养阴增液 2.水液停滞证 (一)水肿 1.阳水 【临床表现】发病急,恶寒发热身痛,眼睑面部先肿,渐及全身,尿少,身重,体倦,脘闷纳呆,苔白腻,脉浮或濡。 治法:由表证者,疏风解表,宣肺利水无表证者,健脾利水 2.阴水 【临床表现】发病慢,全身浮肿,下肢肿甚,尿少,面色恍白,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纳少便溏,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二)痰证 1。风痰(肝风夹痰上扰清窍) 【临床表现】痰清稀多沫;眩晕面青,胸胁满闷,时有躁怒,苔白腻,脉弦. 治法:祛风豁痰.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内容总汇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内容总汇 脏腑辨证 概述:根据中医的脏腑功能,结合四诊及八纲的分析,来确定疾病的具体部位。 意义:是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在中医学的辨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内容:脏病辨证腑病辨证脏腑兼证 学习要求及方法: 要求: 1、正确理解脏腑辨证的含义及与其它辨证方法的关系 2、掌握脏腑各种证候的临床表现及其证候分析 3、掌握脏腑兼病辨证的各种证候之临床表现及其证候分析 学习方法: 1、纵:熟记脏腑的生理功能 2、横:联系八纲、气血津液内容来分析 一、心与小肠辨证 概述:心的生理、病理 1 主血脉 2 主神明 3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4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 心病的主要症状 心区:心痛、胸闷、心悸、怔忡 主神明:心烦、失眠、多梦狂乱、神昏谵语 开窍于舌:口舌生疮 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一)心气虚证、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 1、心气虚 概念:是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体弱年老气衰 临床表现:气虚证+心动无力症 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 心-胸闷、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2、心阳虚证 概念:是心阳虚,温运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成因: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 临床表现:阳虚+心失温养 阳虚-形寒肢冷,面色恍白或面唇青紫 心-心悸怔忡,心胸憋闷 舌脉-舌质淡胖,脉弱 3、心阳暴脱证 概念:是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亡阳证候 成因:本证在心阳虚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亡阳证+心衰 亡阳-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 心-胸痛暴作,面唇青灰,甚或神志模糊,昏迷 舌脉-舌淡或淡紫,脉微细欲绝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心阳暴脱三证的关系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 (二)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 1、心血虚 概念:是心血不足,心失濡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耗伤阴血劳神过度心血暗耗 临床表现:血虚证+心失濡养 血虚-面白无华或萎黄,唇淡白,头晕目眩,脉细无力心-心悸,失眠,多梦 2、心阴虚 概念:是心阴亏虚,虚热内扰表现的证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