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入院病人风险评估表

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儿科住院病人风险评估表

科室床号住院号

住院病人再评估表

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儿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与预防评估表

儿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与预防 评估表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与预防评估表 简介 本评估表旨在评估儿科住院患者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并 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以 导致血栓形成和栓塞,给患者带来重大的健康风险。及时评估患者 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具有重要意义。 评估内容 以下是用于评估儿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的评估指标: 1.年龄(岁) 2.性别

3.病史(是否有静脉血栓栓塞症、出血风险、遗传性血栓倾向等) 4.手术史(是否进行了手术) 5.体征(如肿胀、疼痛等) 6.是否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长期卧床、肥胖、吸烟、饮食惯等) 风险评估等级 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分为以下等级: 1.低风险:无明显危险因素,需要常规预防措施。 2.中风险:有一定危险因素存在,需考虑采取额外预防措施。 3.高风险:存在多种危险因素,需要采取强化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1.低风险:鼓励患者进行活动,保持正常血液循环;适当调整 饮食,避免高热量和高胆固醇食物。 2.中风险:除了常规预防措施外,可考虑使用抗凝剂进行预防,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决定。 3.高风险:除了常规预防措施外,强烈建议使用抗凝剂进行预防,并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凝指标。 结论 通过使用本评估表,可对儿科住院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 进行准确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请在实际应用中,结合患 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确定最适合的预防措施,以确保患者 的安全和健康。 注意。本评估表供参考使用,具体预防策略需根据医生的建议 和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决定。注意。本评估表供参考使用,具体预 防策略需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决定。注意。本评 估表供参考使用,具体预防策略需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实际情 况进行决定。

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

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 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 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入院或转入日期:年月日 跌倒(坠床)的危险因子评估: 1.最近一年曾有不明原因跌倒(坠床)经历(1分) 2.意识障碍(1分) 3.视力障碍(1分) 4.活动障碍、肢体偏瘫(3分) 5.年龄≥65岁(1分) 6.体能虚弱(3分) 7.头晕、眩晕、体位性低血压(2分) 8.服用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1分) 散瞳剂□ 镇静安眠剂□ 降压利尿剂□ 镇挛抗癫剂□ 麻醉止痛剂□ 9.有高危跌倒(坠床)病人的标识

10.改变体位应遵守“三部曲”:即平躺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再行走。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尤其是夜间。 目前评估得分:分 备注: 1.病人入院或转入24小时内评估; 2.病情改变(医师、肢体活动改变)由负责人员评估; 3.≥4分,为高危性伤害/跌倒/坠床,申请备案,每周重新 评估一次。 高危跌倒(坠床)的预防方法: 1.呼叫器放于患者易取位置,引导患者熟悉病房环境。 2.避免穿大小不合适的鞋(或拖鞋),应用合适的助行器 等辅助用物,以协助患者之活动。 3.无论在卧床或下床活动时,应随时有陪伴在患者身旁。 4.蛀牙U呢患者服药后情形,若感头晕、软弱无力时,确保其在床上休息,并请告知医护人员。

5.若患者意识不清楚或乱动时,为维护患者安全,需予以 使用约束带。 6.至卫生间入厕时,陪伴请勿随时离开患者。 7.病房的医疗设备如有损坏或使用不便时(电灯等),请 立即通知医护人员予以处理。 8.指导偏瘫患者应由健侧边的床缘上下床。 9.有高危跌倒病人的标识。 10.改变体位应遵守“三部曲”:即平躺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再行走。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尤其是夜间。 患者家属签名:与患者关系:日期:年月日 责任护士:日期:年月日 再次评估时间: 危险因子评估符合那几项: 总分:评估者:

儿科入院评估单

组织灌注氧合:口1分严重受损 口2分受损 □ 3分充足 口4分良好 摩擦和剪切力:口1分存在严重问题 口2分存在问题 □ 3分有潜在问题口4分无明显问题 总评分:分 STRONG kids 评估表 1. 高风险疾病: 口有2 分 口无0分 2. 主观判断患儿有无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 口有1分 口无0分 3. 在近一月内是否存在体重减轻或1岁内儿童存在体重增长过缓: 口有1分 口无0分 4. 有以下情况1分: 口有1分 口无0分 口最近3天大便,5次/天或呕吐3次/天 口入院前3天主动摄食减少 □入院前已有进行营养干预的建议 □因为疼痛缺乏足够的摄入 总评分 分 高风险疾病包括23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W2岁)'烧伤'神经性厌食'孚L 靡泻'囊性纤维化'慢性肝脏疾病、 慢性肾脏疾病、慢性腹泻(,2m )、未成熟儿或早产儿(纠正胎龄W6m )\慢性心脏疾病'AIDS 、炎症性肠病、肿痛、 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落后、择期大手术(重要脏器)、吞咽困难、胰腺炎、肠综合症、肌肉疾病、代谢性疾病、外伤(不 包括皮肤损伤)、多种食物过敏/不耐受、消化道畸形 营 养: □1分营养很差 □ 2分营养不足 口3分营养充足 口4分营养良好 危预报) 风险评估: 口低危:0分 口中危:1-3分 (科内处置) 口高危:4-5分 (联合处置) 营 养 评 估

口脸谱评分^FLACC评分 疼痛程度: 口无痛(0分) 口轻度(1-3分)(物理方法) 口中度(4-6分)(药物治疗) 口重度(7-10分)(药物治疗) 部位: 性质:口钝痛口酸痛口胀痛

注:1、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顺序:(1)父母(2)祖父母和外祖父母(3)兄姐、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4)父母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或者村委会(5)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2、青春期:男孩13-20岁,女孩11-18岁

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

重生儿病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 风险事件 手卫生落实不到位,每床能否配 速干手消毒剂 病室每天通风许多于 2 次,每次许多于 30 分钟 查验、后勤、设施维修、探视等 入室人员管理不到 环境的洁净消毒举措落实不到位 暖箱、蓝光箱每天洁净并改换湿 化液,用后终末消毒、遇污染时 应实时洁净消毒。 奶瓶、奶嘴、冰箱洁净消毒举措 落实不到位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绝举措不 到位 空气消毒机准时保护养护 环境卫生学检测 :空气、物表、手、暖箱、使用中消毒剂、奶瓶、奶 嘴 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 洗浴感染预防举措落实不到位 配奶感染预防举措不到位 医生不认识科室前 5 位病原体及耐药状况 医疗废物管理不规范 职业防备举措落实不到位 风险性评估评风险发生后 ,准准风险 价备程度备优先风险发生的× 风险发生的严重积预防控制举措积级可能性性分分 高中低高中低好一般差 3 2 1 3 2 1 1 2 3 所需要准备程度: 分数等级风险性评估:分数等级 ≤ 2 低≤ 3 低 3~5 适中4~ 8 适中 ≤ 6 高≥ 9 高 全部需要准备应付的感染危险度评估得分小于等于 4 分,假如≥ 6 分需有改良措

降低危险要素的举措 任务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采纳举措负责人员部门 ① 成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增强医院感染有关重生儿病室 知识的教育培训;院感科 ② 重视手卫生,提能手卫生允从性; ③ 仔细落实重生儿室各项管理规范与操作规程:在 进行各项侵袭性操作时,一定严格履行各项无菌 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绝制度正确掌握侵袭性操作 指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吸痰等操作动作应轻 柔,缉捕少操作损害 ,防止重复插管,缩短到管保 留时间 ,降低医院感染率 ④ 增强重生儿病房环境和物件的规范性管理 ⑤增强重生儿抗病能力 ,做好皮肤护理,增强基础护 理 ⑥ 格里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⑦严格履行消毒,隔绝举措 ,依据病种不一样,患儿分 区布置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

评估时间:评估内容 医院感染监测抗菌药物 病区管理散发感染病例确诊后 24 小时之内上报 I 类切口感染及特殊感染及时上报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及时上报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及时上报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及时上报 掌握医院感染爆发汇报流程和处置预案 科室有医院感染监测统计反应资料 科室存在问题及时分析,有改良措施、追踪检查 记录 清洁切口手术切口类型正确填写 掌握本科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目标,并执行 围术期抗菌药物给药时机、品种及疗程符合抗菌 药物使用原则 使用抗菌药物医治前行病原菌送检,根据药敏及 时调整敏感抗菌药 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分室安置 病室定时通风换气,保持整洁、无异味 晨间护理使用一次性扫床巾,一床一套一废弃 擦拭床头桌毛巾一人一桌一巾 患者被服衣物每周更换一次,污染时随时更换; 院感 评估存在 办督 结果风险 导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评估科室:

无菌技术换下污衣被服密闭存放,禁止在走廊清点 病人出院、转科或者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 末 消毒 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污染 时,处置方法正确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觉急性传染病时,即将采取相 应的隔离措施 MRSA 等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携带者,单间隔离 或者 同类同房间安置 清洁工具标识清晰、分区使用,分类放置 病区环境保持清洁、无异味;保洁人员清洁及 时、流程标准 空调通风口保持清洁 办公地域:台面、电脑、、病历夹、物流桶 等高频接触物体外表清洁消毒标准 科室陪护管理、探视制度落实到位 病人呼吸道管理标准 皮肤消毒方法正确 血、痰、尿培养标本采集方法正确 无菌操作标准 换药操作标准 伤口敷料清洁、枯燥、无渗液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按要求存放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适用于病房) 评估科室:______________ 评估时间:______________ 评估内容: 1.散发感染病例确诊后24小时之内上报。 2.及时上报I类切口感染及特殊感染。 3.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及时上报。 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及时上报。 5.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及时上报。 6.掌握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和处置预案。

7.科室有医院感染监测统计反馈资料。 8.科室存在问题及时分析,有改进措施、追踪检查。 记录: 1.清洁切口手术切口类型正确填写。 2.掌握本科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目标,并执行。 3.围术期抗菌药物给药时机、品种及疗程符合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4.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行病原菌送检,根据药敏及时调整敏感抗菌药。 5.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分室安置。 6.病室定时通风换气,保持整洁、无异味。

7.擦拭床头桌毛巾一人一桌一巾。 8.晨间护理使用一次性扫床巾,一床一套一废弃。 9.患者被服衣物每周更换一次,污染时随时更换。 10.换下污衣被服密闭存放,禁止在走廊清点。 11.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12.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污染时,处 置方法正确。 13.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现急性传染病时,立即采取相应的 隔离措施。 14.MRSA等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单间隔离或同类 同房间安置。 15.清洁工具标识清楚、分区使用,分类放置。

16.病区环境保持清洁、无异味;保洁人员清洁及时、流程规范。 17.空调通风口保持清洁。 18.办公区域:台面、电脑、电话、病历夹、物流桶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规范。 19.科室陪护管理、探视制度落实到位。 20.病人呼吸道管理规范。 21.皮肤消毒方法正确。 22.血、痰、尿培养标本采集方法正确。 23.无菌操作规范。 24.无菌技术换药操作规范。

儿科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

儿科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 1. 背景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治疗、护理或者接受某种医疗服务 过程中,患者未患有某种感染,确在治疗、护理或服务中得到了某 种感染。儿科室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相对较弱,因此容易成为感染传播的高危区域。 2. 目的 本文档旨在帮助儿科医疗机构评估和管理医院感染风险,以减 少儿科患者感染的发生率和传播。 3. 评估表内容 3.1 儿科室医院感染风险因素 列出儿科室医院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例如: - 儿科病房的空气流通性与通风情况 - 儿童患者接触面的频繁性 - 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的手卫生惯 - 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情况 - 患者隔离措施的执行情况

3.2 儿科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指标 制定儿科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的具体指标,例如: - 儿科患者的感染发生率 - 患者感染的传播范围 - 儿科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 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合规率 3.3 评估方法和标准 说明儿科室医院感染风险的评估方法和标准,例如: - 进行定期的医院感染风险评估,采用统一的评估表和评分标准 -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管理策略 4. 改进措施 根据儿科室医院感染风险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 - 提高儿科病房的空气流通性和通风设施 - 加强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培训 - 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

- 加强患者隔离措施和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 5. 结论 儿科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是识别和管理儿科室医院感染风险 的一项重要工具。通过定期的评估和改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 少儿科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和传播,提高儿科室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中心. 医院感染分类与定点监测评估标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5): 321-323. [2] 丁某某, 张某某. 儿科病区医院感染的现状及控制对策探讨.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0, 1: 34-35. [3] 王某某, 李某某. 医院感染发病率因素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5, 25(15): 132-133.

儿科常用风险评估量表

儿科常用风险评估量表 1. 引言 儿科常用风险评估量表是医疗机构在儿科医疗实践中使用的一种工具,用于评估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风险水平。通过使用这种量表,医生和护士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而制定出更适合儿童的护理计划和治疗方案。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儿科风险评估量表。 2. 常用风险评估量表 2.1 Apgar评分 Apgar评分是用来评估新生婴儿在出生后1分钟和5分钟时的生命体征和适应性的一种评估工具。该评分系统包括心率、呼吸、肌肉张力、反射刺激和皮肤颜色五个指标,每个指标都有0~2分的评级。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医生可以快速判断婴儿的整体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

2.2 阿佩尔风险评估量表 阿佩尔风险评估量表是一种评估新生儿低血糖发生风险的量表。该量表考虑了胎儿、母亲和分娩等多个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估,可以准确地判断新生儿是否有低血糖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 护理措施。 2.3 ___风险评估量表 ___风险评估量表是评估儿科病房患者疼痛和不良事件发生风 险的一种量表。该量表包括了病情严重程度、病人年龄、病人自身 特征等多个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估,可以确定患者在病房期 间可能出现的疼痛和不良事件的风险水平,以便医生和护士采取相 应的干预措施。 2.4 皮尔斯高风险病重儿童量表 皮尔斯高风险病重儿童量表是评估儿童病情严重程度和住院期 间死亡风险的一种量表。该量表基于儿童年龄、出生体重、住院原因、危重程度等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估,可以评估儿童的病

情严重程度和住院期间死亡的风险水平,以便医生制定出相应的治 疗方案。 3. 结论 儿科常用风险评估量表在儿科医疗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 过对儿童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医生和护士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儿童 的风险水平,并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护理计划和治疗方案。这些量表 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医疗的质量,还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使用儿科常用风险评估量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量表的合 理使用和结果的解读。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生和护士的培训,提高 他们对这些量表的理解和使用技巧,以充分发挥量表的作用,为儿 科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2. Moffat, R., & Prowse, M. (2011). ___ neonatal care, 11(5), 349-355.

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风险估计表

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风险估计表 1. 背景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因医疗服务而获得的新的或加重 的感染。儿科病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医疗环境,儿童患者的免疫系统 较弱,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因此,对儿科病区的医院感染风险进 行估计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2. 目的 本文档的目的是设计一份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风险估计表,以帮 助医务人员评估和管理儿科病区的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3. 内容 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风险估计表应包括以下内容: 3.1 患者信息 - 姓名 - 年龄 - 性别

- 住院号 - 入院日期 3.2 评估项目 - 导管使用:记录是否使用了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等医疗器械,并评估其使用时间和操作是否规范。 - 手卫生:记录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操作情况,包括洗手、戴手套等。 - 患者隔离:评估是否对患者进行了适当的隔离措施,如隔离衣、口罩等。 - 医疗设施清洁与消毒:评估医疗设施的清洁和消毒情况,包括病床、器械、餐具等。 - 抗生素使用:记录患者是否使用了抗生素,并评估使用的种类、剂量和疗程是否合理。 - 疫苗接种:记录患者的疫苗接种情况,评估是否按照规定接种了相应的疫苗。 - 患者病情: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包括疾病类型、并发症等。 3.3 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项目的结果,结合儿科病区的特点和相关的感染风险因素,对患者的感染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给出相应的风险等级和建议。 4. 使用方法 医务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填写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风险估计表,根据患者的情况勾选相应的评估项目。根据评估项目的结果,计算得出患者的感染风险等级和建议。医务人员可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管理措施,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5. 结论 通过设计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风险估计表,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对儿科病区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提高感染预防和控制水平,保障儿童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童跌倒(坠床)风险因素评估记录单

儿童跌倒(坠床)风险因素评估记录单 1.0 评估说明 1.1 由责任护士填写跌倒(坠床)风险因素评估记录单。首次风险评估在患者入院 2 小时内完成,入院后行急症手术患者于手术返回后即需完成评估,遇抢救等情况可延长至 6 小时内完成;评估无风险存在无需 继续填写此表,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如手术、病情恶化等)时,随时评估;经评估存在危险因素应每周至 少评估 1 次。 1.2“年龄”:小于 1 岁或 4-6 岁记“ 0”分,介于1-3 岁记“ 1”分,否则记“0”分。 1.3“性别”:女记“ 0”分,男记“1”分。 1.4“精神状态”:清醒、有定向力、昏睡状态记“0”分,瞻妄、躁动不安、嗜睡记“1”分。 1.5“运动状态”:运动正常记“0”分,行走无力记“1”分,多动症记“1”分。 1.6“步态、平衡状态”:步态、平衡正常及“ 0”分,站立时平衡有问题、行走时平衡有问题、肌肉协调能力 减弱均记“ 1”分。 1.7“视力情况”:视力较好记“0”分,弱视或其他视觉异常记“1”分。 1.8“跌倒史”:没有跌倒 /坠床经验记“ 0”分,曾发生跌倒 /坠床记“ 1”分。“跌倒病史”是指因疾病因素如 暂时性意识丧失、平衡失调导致的跌倒,不包括外界因素引起的偶然跌倒。 1.9“床栏使用”:患儿于床上活动时使用床栏(双侧有防护)且是安全的记“0”分,患儿于床上活动时未使用床栏或床栏达不到要求记“1”分。 1.10“使用药物” :主要是指患者入院前正在服用或住院期间服用高危药物,“其它高危药物”主要包括麻醉药、抗癫痫药、抗痉挛药、肌肉松弛药、缓泻剂、利尿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同时使用两种以上 不同类型药物累计计算分值。无则记“0”分,有使用影响意识或运动功能的药物记“1”分。 1.11患者有表中所列任何一种情况即视为有跌倒/坠床的风险,无此种情况时即在相应评分栏内标记“0” 分,将评分相加得出总分,总评分≤ 2 分为低度危险, 3-5 分为中度危险,> 5 分为高度危险。 1.12已采取的护理措施在相应的栏中打“√”,然后在取得相应的预防效果内打“√”,再签上评估者的名字。 2.0 上报和处理 如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立即按流程上报不良事件及护理部或质量小组,护理部或质量小组积 极组织相关人员讨论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以防再发生。

2022年医院新制定各类风险评估量表

目录 一、Braden压力性损伤评分表 二、MOrSe跌倒评估表 三、防坠床/跌倒患者风险因素评估表(儿科) 四、疼痛评定量表 1、修订版脸谱疼痛评定量表(R-FPRS) 2、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3、FLAeC量表(适用于0-7岁儿童) 五、病人导管滑脱危险因素评估表 六、AUtar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适用于骨创伤患者围手术期) 七、WeIIS评分量表(门急诊使用) 八、自理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 九、以觉醒状态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十、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十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 十二、肌力分级 十三、心脏功能分级 十四、静脉炎分级量表 十五、肿胀分度 十六、坠床患者风险评估

注:该量表由美国的Bergstrom和Braden两位博士于1987年制定。 ①轻度危险:15T6分 ②中度危险:12-14分 ③高度危险:V 12分 ④极高危:<9分 首次评估:病人入院后2小时内由责任护士评估记录,初次评估后,处于高危状态者每日评估一次,极高危每班评估一次,其余每周评估一次,病情变化随时评估。ICU计分W9分、神经内外科、骨科、肿瘤内科W12分,其它科室W14分需在床头设置警示标识。

注:此表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于年研制并推广使用。 低度危险:0—24分中度危险:25—45分高度危险:>45分 评估频次: 首次评估:患者入院后2小时内完成,如遇急症手术等特殊情况,术后及时评估。再次评估:高风险需每日再评估,中风险、低风险患者每周评估一次。 补充说明: 1、多于一个疾病诊断:是指可以导致视觉异常、听力异常、肢体功能异常、直立性低血压、眩晕、尿频、腹泻、贫血、骨质疏松症等症状的诊断如高血压病、眩晕、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肢体残疾、惊厥、关节炎、骨折等其他疾病。 2、静脉输液:指使用麻醉剂、肌肉松弛药、抗组胺药、泻药、利尿剂、降压药、抗惊厥药、安定类、降糖药、精神类、镇静剂等药物。 3、插管是指:尿管或肠造瘦管等。 4、意识模糊、谑妄、躁动的患者等同认知状态中忘记自己受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