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设计例题分析

科研设计

问答和改错两种题型,无名词解释,不会简单的考条理清晰的几条,基本都要结合实验方法,所以要求大家看每项内容时联系例子。近几年过的分数线在50—60之间,要求不要空题。

改错题;基本方法是根据三大要素和四大原则一条一条去对应改。对照的类型题还要举出例子。每道实验设计的题都要写出是怎么体现四大原则的。涉及方差分析的不考公式考填上数后说明什么意义。有可能考涉及四格表的内容如为减轻病人痛苦用免疫组化测酶含量的方法替代病理学检验如何设计,划表用x²=(b-c)²/b+c。随机数表的应用如提供一些样本,把他们分几组的问题怎么分。掌握单组,组间、配伍、配对、拉丁方、析因、正交等设计的使用条件,根据给出的研究因素和影响因素等信息正确选用。析因设计中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的求法(可参见流病和统计书)。正交表的表示形式和意义,给出一个表会用直观法和极差法确定出最优方案,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例题1:某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效果观察显示:甲幼儿园100名儿童服药后发病率下降,乙幼儿园100名儿童不服药发病率上升,于是得出结论:该药有预防效果

错误!因为两个幼儿园的卫生条件不一定相同,应该分别设计对照:

甲幼儿园50名儿童给药

50名不给药

乙幼儿园50名儿童给药

50名不给药

例2:四种处理后,受试者皮肤温度恢复的冷水实验

实验日期受访者数处理

第一天8 A

第二天8 B

第三天8 C

第四天8 D

把室温这个非处理因素分层,见下表:

实验日期

处理

A B C D

第一天2222

第二天2222

第三天2222

第四天2222

分别求出四种处理的实验效应再比较

例3:医大一教授长期从事蛇毒研究,于1987年在医大一院、二院、瑞金医院给100名脑血栓患者服用了蛇毒,一个月后,86%患者有改善,因此认为蛇毒对治疗脑血栓有显著疗效,建议科研处尽快组织专家予以认定。请问:从实验设计方面考虑一下该实验研究有无缺陷?

(1)受试对象100名患者的同质性差(年龄,病程等不一定相同)

(2)处理因素蛇毒未经标准化(成分,剂量,类型,是否需经灭活)

(3)实验效应不准确,不具有客观性

(4)没有设立对照组

(5)不符合随机原则

(6)不符合均衡原则

(7)不符合重复原则

例4:有人设计某杀虫剂对粮食污染的动物实验,观察污染因素对某些指标的影响,效应指标是动物体重:1组:污染米作饲料,2组:污染米带糠皮,3组:非污染米,请问:这样设计的缺陷

1,2组有差异可说明糠皮有作用

2,3组有差异不能说明问题

1,3组有差异说明污染的作用

应增加一组非污染带糠皮的饲料

例5:为研究某药的催眠作用,应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及资料分析

方法一:成组设计

实验组:20名患者,给某药

对照组:20名患者,给安慰剂

然后进行两个样本均数的t检验

方法二:配对设计

安眠药:给药前,给药后,求出d1值,然后进行t检验

安慰剂:给药前,给药后,求出d2值,然后进行t检验

如果已经进行了配对t检验,得到这样的结论:

安眠药服用前后相比,差别显著,安慰剂服用前后相比,差别也显著。

此时难以说明究竟是安眠药还是心理作用影响了睡眠时间,因此需要设立平行对照!

失眠患者服药后的睡眠时间(h):

安眠药安慰剂

前后差值前后差值

3.54.71.22.43.81.4

3.25.62.43.74.50.8

4.35.61.34.34.90.6

4.54.50.04.64.80.2

2.53.51.02.85.12.3

3.85.61.83.24.51.3

4.04.80.84.05.21.2

2.26.84.64.74.5-0.2

3.95.31.43.34.10.8

4.76.01.33.96.02.1

合计15.810.5

将d1和d2进行方差分析

安眠药延长的睡眠时间安慰剂延长的睡眠时间

Ni 10 10

∑xi 15.8 10.5

Xi平均值 1.58 1.05

∑x2 38.58 16.51

SS总=∑x2 -(∑x)2/N=38.5+16.51-(15.8+10.5)2/20=20.4255

γ总=20-1=19

SS组间=∑(∑xi)2/ni-(∑x)2/N=24.964+11.025-34.5845=1.4045

γ组间=2-1=1

MS组间=1.4045

SS组内=SS总-SS组间=19.021

γ组内=20-2=18

MS组内=1.0567

F= MS组间/ MS组内=1.3291,查表得F(1,18)=4.41,故P>0.05,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例6:50年代用E治疗婴儿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治愈率为75%,治疗前后比较差别显著,但后来证实此病与高氧环境有关,不做治疗也可康复,请问:应如何进行实验设计才具有可比性?

实验一:

有效无效

高氧+E 75 25

高氧70 30

进行x2检验

实验二:

有效无效

高氧

普通氧

进行x2检验

实验三:

治愈未治愈

E

安慰剂

进行x2检验

例7:欲比较三种抗癌药物对小白鼠肉瘤抑瘤效果,如何进行实验设计?(考虑配伍因素)

配伍 A药 B药 C药合计

1

2

3

4

5

进行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自由度 SS MS F P

总变异

处理间

配伍间

误差

07年第二题:

方法一:将20只兔子编号:1、2、3、 (20)

查随机数字表任意行或列,规定单数分入1组,双数分入2组

方法二:将20只兔子编号,然后查随机数字表任意行或列,将得到的20个随机数字排序,规定前10个随机数字相对应的兔子分入1组,后10个分入2组。

第三题:

配伍设计

将相同种系,相同体重的豚鼠配成一个伍,共5个伍,分别用5种提取液进行处理,即

配伍 A B C D E

1

2

3

4

5

第四题:

欲观察免疫组化法与传统病理检查方法的优劣,可按下表设计实验

免疫组化法

阳性阴性

阳性 a b

病理法

阴性 c d

第五题:

按照性别和肿瘤分层,

性别:男,女

肿瘤:大,中,小

男女

大中小大中小

1 A B B A B B

2 A B A A B A

3 B A B B A B

4 B A A B A A

5 A A B A A B

6 B B A B B A

7 A A A A A A

8 B B B B B B

各层之间形成对照,满足对照原则

每组接受A方法或B方法的几率相同,满足随机原则

每种处理在每层出现的次数相同,均为4次,满足均衡原则

每层设置多名病例,以满足重复原则

第六题:

(1)第1组观察不给处理,第2组观察给处理

(2)第1组给a处理,第2组给b处理

(3)交叉设计,第1组给a处理,第2组给b处理,经过洗脱后,第一组再给b处理,第2组再给a处理第七题:

A营养素 B营养素

使用前体重使用后体重 d1 使用前体重使用后体重 d2

08年答案:

第一题:(1)去掉空白组,(2)去掉观察0天,(3)每组至少观察8只兔子(8—12只)

第二题:

应使用配对设计

免疫组化

阳性阴性

阳性 a b

病理

阴性 c d

X2 =(b-c)2/(b+c),如果p值>0.05则两种方法没有显著差异,即免疫组化法可以代替病理切片法;如果p值<0.05则当免疫组化的阳性率高于病理切片时,可以代替

第三题:为研究不同饲料对兔子体重的影响,选择年龄、性别、体重相同的兔子20只,配成五个伍,编号1,2,3,4,5,查随机数字表第22行,其中第一伍的四只编号40,76,66,26,按照随机数字大小分入ABCD四种处理,即为BDCA,其他各伍均按照此法进行随机分配。即可满足随机原则。

使用四种饲料可满足对照原则,分为5伍满足重复原则,每个处理因素在每伍出现的次数相同满足均衡原则

四题:方法一:成组设计(交叉均衡)

选择年龄、职业、病程相同的乳癌患者50名,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人,分别采用A、B两种治疗方案,观察疗效。

此设计中每种治疗方案在每组中使用的次数相同,满足均衡原则

方法二:配对设计(交叉均衡)

选择两个年龄、职业、病程相同的乳癌患者配成一个对子,共40对,分别采用A、B两种治疗方案,每对患者接受A或B治疗的几率相同

此设计中每种处理方案在每对中各使用一次,满足均衡原则

方法三:分层设计(分层均衡)

将年龄和病程两个非处理因素分层,分别分为≥40y和<40y两层,病程≥1y和<1y两层,分别用AB 两种治疗方法,即

A B

≥40y 病程≥1y 8 8

<1y 8 8

<40y ≥1y 8 8

<1y 8 8

每种处理方法在每层中出现的次数相同,故满足均衡原则

五题:

实验对照:对照组施加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处理因素,如

实验组:给与赖氨酸面包

对照组:给与普通面包

相互对照:几种处理互为对照,如:

1组:给高血压患者心得安

2组:给倍它乐克

3组:给降压灵

六题:

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2组,第1组给与A处理,第2组给与B处理,经过洗脱后,第1组给与B处理,第2组给与A处理,分别把A处理和B处理的效果求出来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1组 A B

2组 B A

统计学分析表

变异来源 SS MS F P

总变异

处理

阶段

个体

误差

七题:(1)L8(4×24)

正交设计,共5个研究因素,第一个研究因素分为4个水平,后四个研究因素均为2个水平,共做8次试验

(2)直观法:2号和7号抑癌效果最好,即A1B2C2和A4B1C2

极差法:

A B C

K1 11.8 23.2 26.7

K2 11.4 17.7 15.6

K3 7.8

K4 9.3

R 4 5.5 13.1

得出最佳设计为C1B1A1

科研设计整理

第一节: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和四大原则

1.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

受试对象,这里是指实验的承受者。要注意受试对象的同质性,所谓的同质性也即指的是各个受试对象之间除了要接受的实验处理不同之外,其它方面比如人群特征方面要尽可能的相同或者相近,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彼此之间的可比性。

处理因素,也即研究因素,这里要注意处理因素的标准化。所谓的标准化指的就是本次实验所采取的处理因素要符合当前公认的国际化标准,或者是符合当前公认的标准来处理的,而不是实验者人为的所采取的处理措施,其目的即是增加不同实验者所得出的实验结论的可比性。另外还要注意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和混杂因素的区别。

实验效应,重点要掌握其观测指标的六个特性即:a. 指标客观性 b.指标特异性 c.指标关联性 d. 指标灵敏性 e. 指标精确性 f. 指标稳定性

2.实验设计的四大原则:

A. 对照原则即要设立对照组目的是使得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的差异有科学的对比。处理因素效

应的大小重要性并不在一起本身,而是通过对比得出的结论才有意义。

常见的实验对照有六种形式:

①空白对照所谓的空白对照即是指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处理。

②安慰剂对照所谓的安慰剂对照就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为消除研究对象的心理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

响,通常对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处理(安慰剂即是指在外观上与实验组所服用的的药物完全相同,但其中不还有任何药物成分),已增加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③实验对照所谓的实验对照就是对对照组施与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

④标准对照所谓标准对照即是将要研究的处理因素与传统的标准处理因素的实验效果进行比较,以

评价该种新的处理因素实验效果的优劣。

⑤相互对照所谓的相互对照即是研究因素的几种不同水平之间形成对照。

⑥自身对照所谓的自身对照即是实验处理与对照处理都在同一个实验对象进行。

另外常见的对照形式还有历史对照(以病例对照为例,该对照方法在流行病学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常用)B. 均衡原则所谓均衡原则是指在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除了处理因素不同之外,要使其它因素尽可能的

相同或相近。常用的均衡原则有交叉均衡和分层均衡两种形式。

①交叉均衡原则在单组比较的交叉设计中经常用到。

②分层均衡原则即使在实验过程中为有效避免除处理因素之外其它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混杂因

素的干扰,而采取的设计原则。

C .随机原则所谓随机原则即是指每个受试对象都有平等的机会被抽到样本中来,同时又都均等的机会被

分到实验组或者是对照组。随机原则在具体的运用中主要是通过随机数表的运用来实现的。(具体的应用举例将在后续的实验设计一节中具体说明。)

D. 重复原则所谓重复原则简单的来说就是实验结果的可再现性,即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给与相同的

实验条件再次进行实验时仍可得出相同的结论。一般来说,重复原则是通过一定得样本量来满足的。

例如:计量资料的样本量一般为8-12倍于研究因素;计数资料的样本量一般为计量资料的5倍。配对设计通常至少安排6个对子,配伍组设计通常至少安排5个配伍组。

请分别具体说明配对设计和配伍组设计是如何满足实验设计的四大原则的:

⑴配对设计每对对子内的不同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满足了对照原则,每对对子内的受试对象彼此之间除了接受的处理因素不同之外,其它方面都尽可能的相同或者相近满足了均衡原则,对子内的不同受试对象都有相等的几率接受不同的处理满足了随机原则,配对设计要求至少六个对子,这样的样本数量又保证了重复原则。

⑵配伍组设计先按照影响实验结果的非处理因素将选中的受试对象配伍,这样即是分层设计的体现又很好的避免了混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且要求至少五个伍,且每个伍内的受试对象数要和处理因素的水平数相等。每伍内的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彼此之间形成了对照,满足了对照原则;每伍内的不同受试对象之间除了要接受得处理因素或者处理因素的水平不同之外,其它方面都尽可能的相同或者相近,

满足了实验设计的均衡原则;每伍内的不同受试对象都有相同的机会或者机率去接受不同的处理,满足了实验设计的随机原则;另外配伍组设计要求至少五个伍,这样的样本量有很好的满足了实验设计的可重复原则。

第二节: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3.单组比较设计(所谓的自身对照即是指实验与对照都在同一个个体上进行)

①空白对照是指对每个观察单位进行两次观察,第一次观察不给于任何处理,而第二次观察则是在处

理之后进行的。

②为比较两种处理因素的效果差异,选取一组研究对象之后,先对其施与A处理,并测量记录相关指标,

经过洗脱期之后在给与B处理,同样测量并记录相关指标,最后比较两种处理因素的效果。实验的处理过程中要尤其注意两种处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要注意避免药物的洗脱期和携带效应。

③交叉设计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先给予A处理经过洗脱期之后在给与B处理;第二组则

是先给予B处理经过洗脱期之后再给予A处理,然后将两组中的A..B两种处理效应分别相加。此种方法的实验设计即为交叉设计。该种设计有效的避免了随机性差的缺点。

单组比较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有效的节省样本量,容易控制实验条件,实验效率比较高。

缺点:除了交叉设计外,其它设计方法随机性都比较差,急性病不能用,另外还要注意携带效应和洗脱期。

4. 组间比较设计是两组与多组间进行比较的设计方法设计要求:实验组与对照组样本数量尽量相同,

条件均衡。

优点:对比说明,设计简单,应用广泛。

缺点:处理因素单一,灵敏度低。

5..配对设计所谓配对设计即是指把实验对象按照一对一配成对子,随机将其中之一分到实验组.另一个

分到对照组的实验设计方法。通常所说的配对设计分为自身配对和异体配对,自身配对是指接受处理前为对照组,接受处理后为实验组。另外同一个体的不同指标也可以构成自身配对的例子,例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和尿糖值就是满足自身配对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配对设计是以对子为观察单位的,一旦对子中的某一方脱离了实验观察,应该立即从观察中去除该对子。

优点:a. 实验效率高,节省样本;b. 均衡性好,减少抽样误差。

缺点: a.观察对象要经过挑选,易损失样本含量 b .延长实验时间,对子间的条件易发生变化

配对设计适用条件: a.保证实验个体与对照个体没有相互干扰. 如:家兔双眼配对研究散瞳药,由于药物的扩散作用可能对对照一方的眼睛也产生影响。

b.自身配对试验适用于短期对比或急性实验

c.对人进行异体配对,所控制的条件不可能是

严格的来说,一般只能根据2-3个因素配对。因此,每对的配对条件尽限2-3项,若对比其它因素时,还需要重新进行配对。

6. 配伍组设计是配对设计的扩展,先按影响实验结果的非处理因素将受试对象配伍(区组),再分别将各配伍组内的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处理或对照组,配伍组内受试对象个数与处理水平数相等。

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自由度SS MS F P

总变异14 0.53

处理间 2 0.23 0.11 11.88 <0.01

配伍间 4 0.23 0.06 5.95 <0.05

误差8 0.08 0.01

例2. 欲研究酵解作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应如何进行实验设计?

分析如下:本例预研究放置的不同时间对血糖浓度的影响,时间是要研究的主要处理因素,但同时考虑到

不同的个体其血糖浓度的基础值可能不完全相同,这样在实验结果分析中可比性就很低,为有效避免血糖基础值不同这一混杂因素的干扰,则将来自于同一个体的血液样本分成四等份之后,安排在同一配伍组内,这样就很好的满足了均衡原则,同一配伍组内的四份血液样本只是在放置时间上不同。设计如下:

放置不同时间血液所含血糖浓度(mg%)

受试者编号放置时间(分钟)

1 2 3 4 5 6 7 8 0 45 90 13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3. 某市为对比6台肺功能仪的性能,应如何设计? (提示: 选择一些健康人测试肺活量)

分析如下:本例的设计方案基本与上例相同,同样考虑到不同个体之间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其肺活量之间可能存在着差异,为避免个体间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则安排每一个配伍组内只有一个受试对象,而是采取在不同的时间分别用六种不同的肺功能仪分别测量六次,然后将实验效应分别相加再进行分析。

第三节随机数表的应用

7 配对设计请结合以下配对设计的具体例子来说明随机数表的运用

例1. 为研究不同饲料对兔子体重的影响,选取体重和年龄基本相同的12只兔子配成对子,每对两只,共配成六个对子。分别编号1.2.3.4.5.6.为充分满足随机原则,查随机数表22行,并将随机数列于编号下方,规定对子编号对应的随机数为偶数组者,则该对子内的第一只兔子给予A饲料喂养,而另一支兔子则给予B饲料喂养;对子编号为奇数者,则该对子内的第一只兔子给予B饲料,第二只兔子给予A饲料。其结果分配如下表所示:

第1 2 3 4 5 6对

随机数字40 76 66 26 84 57

第一号兔子 A A A A A B

第二号兔子 B B B B B A

例2. 现有10对高血压二期患者,问:如何保证随机原则?

首先,把10对患者编成号,1、2……10,然后,查随机数字表或随机排列表,任意行或列,凡随机数字为双数者,该对子中第一个受试对象分入甲组,而同对子中的另一对象则分入乙组,反之亦然,查随机数表第16行开始:

配对号:1、2、3、4、5、6、7、8、9、10

随机数字:88 56 53 27 59 33 35 72 67 47

第一个对象:甲甲乙乙乙乙乙甲乙乙

第二个对象:乙乙甲甲甲甲甲乙甲甲

8 配伍组设计请结合以下具体例子来说明随机数表的运用

例:将病期、病程、年龄等相近似的高血压患者20人分别配成5个配伍组,问如何保证随机原则?

第一伍受试对象编号:1、2、3、 4

查随机数表随机数:88 56 53 27

丁丙乙甲

规定:按随机数字大小分入甲、乙、丙、丁四种处理。第二、三、四、五伍可按此法进行随机。(注意,在文字叙述随机化原则时一定要突出平等的机会等字眼)

9. 组间设计中的随机数表的运用

A 两组间比较设计

例:将20名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如何保证随机原则?

方法一:将20名高血压患者编号:1、2、3、4、5、6、7、……20,查随机数表任意行或列,规定单数分入甲组,双数乙组,

88 56 53 27 59 33 35 (90)

乙乙甲甲甲甲甲……乙

最后有9个分入乙组,11个分入甲组;(此方法虽然很好的满足了随机化原则,但是两组中的人数并非等分)

方法二:为了等分两组,可先将随机数字排序,排20个,规定前10个随机数字相对应的将受试对象分入甲组,后10个分入乙组。

B 多组间比较设计

例:将24人分为三组,如何保证随机原则?

首先将24人编号:1、2、3......24,然后查随机数表的任意行或列,并将表中的随机数字写于对应的编号下方,如:88、56、53、27、59、33、35 (70)

随后把查得的24个随机数字排序,规定前8个随机数字所对应的受试对象分入甲组,中间8个分入乙组,后8个分入丙组。这样就很好的将24个受试对象随机化分组。

10. 均衡不完全配伍组设计

①所谓的均衡不完全配伍组设计是指处理组数多于配伍组数所能容纳的个数。

均衡不完全配伍组设计

配伍组号处理因素

1 A B C

2 A B D

3 A C D

4 B C D

特点:1、每个处理因素出现的次数都相同;2、任意两个因素出现的次数都相同。

因此,该设计是均衡的。由于每个配伍组不能安排所有的处理,因此是不完全的。

②请说明均衡不完全配伍组设计是如何满足实验设计四大原则的?

首先,每个配伍组内的三个受试对象都有均等的机会接受四种不同的处理,很好的满足了随机原则;每个处理因素出现的次数彼此相同,任意两个因素出现的次数也都相同,并且同一配伍组内的三个受试对象除了所接受的处理不同之外,其他特征方面都相同或者基本相近,很好的满足了均衡原则;每一个配伍组内的三个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彼此之间形成了对照,满足了对照原则;另外,配伍组设计要求至少有五个配伍组,这样较大的样本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重复原则。

③掌握例题

例1. 为研究A.B.C三种药物升血小板作用的差异,应如何设计该实验?要求用学过的两种方法来进行设计,并说明每种设计是如何满足实验设计的四大原则的。

方法一:组间设计

选取30名年龄在30-35周岁的轻度贫血妇女,并将其随机分成三组,具体随机方法如下:将30名实验对象依次编号之后,查随机数表的任意行或任意列,并将查得的随机数列于编号之下,然后把查得的随机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列,并规定前十位的对象接受A药物,中间的十位接受B处理,后十位接受C处理,一个月后求出各组的血小板数升高值,比较三组药物效果的差异,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满足原则略)

方法二:配伍组设计

选取30名中度贫血患者,并将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每三名患者组成一个配伍组,共组成十个配伍组,按照随机原则,使得每配伍组内的三个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三种不同的处理,具体随机方法如下:将每组内的三个受试对象分别编号1.2.3.然后查随机数表的任一行或列,并将查得的随机数写于对应编号下方,规定三个随机数中最大者所对应的受试对象接受A处理,最小的接受C处理,中间的接受B处理,一个月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将每种药物的实验效果分别相加处理,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满足原则略)

例2. 一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给一家兔服用麻古50克,在兔子半小时后死亡,给予另一只家兔服用同样剂量的药物,该兔子在24小时之后仍然活泼如常,为进一步研究麻古致死的影响因素,应该如何设计该实验?(以血药浓度为观察指标)

分析如下:通过对题干的阅读我们知道该题目至少涉及到两个因素,首先该实验的研究目的即是研究麻古的致死因素,所以该研究中的处理因素肯定是药物的不同的剂量或者浓度。另外从题干的阅读中我们还得知另外一个重要的配伍组因素,即个体差异。因为在题干中两只家兔服用相同剂量的药物,一个致死而另一个却活泼如常,体现了个体差异的存在,所以在配伍时就要很好的考虑到该因素的作用。设计如下:选取20只家兔作为研究对象,将在性别,体重.种属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每4只兔子组成一个配伍组,共配成5个伍。然后将每配伍组内的四个受试对象采用随机化原则分别接受A.B.C.D四种不同的处理水平。具体随机方法如下:查随机数表的任意行或任意列,将查的随机数字分别对应编号为1.2.3.4的兔子,并将随机数字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分别对应四种不同的处理水平。最后将每种处理的效应分别求和,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有关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11. 拉丁方设计(三因素设计)

①所谓的拉丁方是用r个拉丁字母为排成r行r列的方阵,且每行每列中每个字母都只出现一次,这样的方阵叫rxr拉丁方。拉丁方设计是利用拉丁方安排实验的设计,字母安排处理因素,行、列安排控制因素。它是配伍组设计的拓展,可同时研究三个因素。

②设计要求:

(1)必须是三因素同水平数的试验;

(2)设计时将拉丁字母安排处理因素行和列安排控制因素,并使行数、列数都相等(即水平数相同);(3)任何两因素、三因素间均无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因素与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称为交互作用。即因素不是独立的(类似拮抗或协同作用),一个因素改变时,另一个或几个因素的效应也相应改变。

③拉丁方的基本型:

A B C A B C D

3×3拉丁方 B C A 4×4拉丁方 B C D A

C A B C

D A B

D A B C

④拉丁方设计是如何满足实验设计的四大原则的?

对照原则:各字母间体现各处理因素或水平间的相互对照,各行、列的水平数间体现相互对照;随机原则:对拉丁方基本型,可进行任意整行或整列的变换,体现了随机原则。如:

A B C D B C D A B D C A

B A D A 第1行与第 A B

C

D 第2列与第A C B D

C D A B 2行交换 C D B A 3列交换 C A D B

D A B C D A B C D B A C

均衡原则:每个字母在每一行每一列均出现一次,体现了均衡原则; 重复原则:每个格子可同时安排多个受试对象,体现了重复原则。

⑤拉丁方设计的优缺点和使用条件

优点:实验效率高,误差小,均衡性好。

缺点:不能研究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三个因素水平数要求相同,一般的试验不容易满足此条件,在临床上只能用于慢性疾病不同处理后短期疗效的比较。

适用条件:A、三因素研究,且各因素水平数相等。B、行间、列间、字母间均无交互作用。

C、各行、各列、字母间的方差齐。

⑥拉丁方设计的应用举例

例1. 应用蛇毒不同浓度、不同成份对不同瘤株的抑制作用研究。

瘤株:小白鼠肉瘤180。小白鼠肝肉瘤

小白鼠艾氏腹水瘤小白鼠网状细胞瘤

浓度:0.00mg/Kg 0.03 mg/Kg

0.05 mg/Kg 0.075 mg/Kg

成份(峰):Ⅰ、Ⅱ、Ⅲ、Ⅳ;每个因素都是4个水平,可选用4×4拉丁方

通常可任取一个基本型,通过随机化得到某一拉丁方如何安排实验:

动物造型:小白鼠;根据所选拉丁方,确定字母为瘤株。

行为浓度,列为成份。

实验结果如下:

浓度

合计ⅠⅡⅢⅣ

0.00 A0.80 B0.74 C0.31 D0.48 2.33 0.03 B0.50 A0.36 D0.18 C0.20 1.24 0.05 C0.38 D0.44 A0.17 B0.42 1.41 0.07 D0.22 C0.25 B0.36 A0.28 1.11 合计 1.90 1.79 1.02 1.38 6.09 瘤株合计A1.61 B2.02 C1.41 D1.32

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SS V MS F P

总0.5103 15

浓度间0.2287 3 0.00762 9.29 <0.05

峰间0.1217 3 0.0406 4.95 <0.05

瘤株间0.1106 3 0.0369 4.50 >0.05

误差0.0493 6 0.0082

例2. 为了解4种强度的噪声刺激是否使动物体内消耗VC量有所不同,考虑到不同动物试验日期也会影响结果,应如何设计?(字母为噪声)

拉丁方设计为满足重复原则通常采取的措施是重复测量或则是在每个格子里面安排多个受试对象。该例的具体设计如下表所示:

动物编号

1 2 3 4

实 1 A B C D

验 2 B C D A

日 3 C D A B

期 4 D A B C

例3. 补充例题:已知用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有如下影响因素影响治疗效果,a. 乳化时间b. 乳化液的质量

c. 冲洗液的质量问该实验应该如何设计?

12. 析因设计(要重点掌握方差分析表的分解项目)它是一种交叉分组设计,可以进行因素各水平间的

比较,也可进行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判断是否有交互作用:看各因素合在一起的效应是

否与它单独效应之和是否相同。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及其相互作用。这里需要了解两个重要概念:主效应:因素不同的水平之间所产生的平均效应之差。

交互作用:是指在A因素存在的情况下,B效应所产生的效应与A因素不存在时B因素所产生的效应之差。

2×2析因设计即两因素、两水平的析因设计。

2×2析因设计列联表

A B

B1 B2

A1 A1B1 A1B2

A2 A2B1 A2B2

例题1.:12例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疗效观察,分为4组,给予不同治疗,一个月后检查各组病人红细胞增加数(百万/mm³)

第一组一般疗法第二组一般疗法+叶酸

第三组一般疗法+铁剂第四组一般疗法+叶酸+铁剂

设:叶酸为A因素,2水平,A1为不用,A2为用叶酸;铁剂为B因素,2水平,B1为不用,B2为用铁剂;

共有4个交叉组:第一组:A1B1 第二组:A2B1

第三组:A1B2 第四组:A2B2

每组观察三个病人,观察结果见下表:(表见下页)

从结果可看出:

不用B药时:用A药可平均增加红细胞1.2-0.8=0.4

用B药时:用A药可平均增加红细胞2.1-1.0=1.1

可看出B因素在不同水平下,用A药和不用A药平均增加红细胞数是不同的,其相差为:1.1-0.4=0.7 这就是两药的交互作用,即协同作用,析因设计的统计分析

总变异:A+B+A×B+误差变异

ss总∑x²-c=3.0425

C=(∑x) ²=19.5075

治疗缺铁性贫血四种疗法的红细胞增加数

A1B1 A2B1 A1B2 A2B2 合计

0.8 1.3 0.9 2.1

0.9 1.2 1.1 2.2

0.7 1.1 1.0 2

合计 2.4 3.6 3.0 6.3 15.3

均数0.8 1.2 1.0 2.1

A×B交互表

A药B药合计

B1 B2

A1 2.4 3.0 5.4

A2 3.6 6.3 9.9

合计 6.0 9.3 15.3

ssA=5.4²+9.9²-c=1.6875

ssB=6.0²+9.3²-c=0.9075

ssA×B =〔(2.4+6.3)-(3.0+3.6)〕² =0.3675

V A=A的水平数-1 VB=B的水平数-1 V A×B= V A×VB

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SS V MS F P

总 3.0425 11 1.6875 168.75

A 1.6875 1 0.9075 90.75 <0.01

B 0.9075 1 0.3675 36.75 <0.01

A×B 0.3675 1 0.01 <0.01

误差0.08 8

结论: A.B两药均有效,且A.B之间有协同作用。

例题2:欲比较不同缝合方法及缝合后时间对轴突通过率的影响,试做析因分析。

A因素为缝合方法,有两水平

A1:外膜缝合A2:束膜缝合

B因素为缝合后时间,有两水平

B1:缝合后1个月B2:缝合后2个月

试验结果为:家免神经缝合后的轴突通过测量(计量资料)

家免神经缝合后的轴突通过率(%)

A缝合方法

B缝合后的时间

外膜缝合(a1)束膜缝合(a2)

1月(b1)2月(b2)1月(b1)2月(b2)10 30 10 50

10 30 20 50

40 70 30 70

50 60 50 60

10 30 30 30

X i(均数)24 44 28 52

2因素2水平析因试验的均数差别

A因素B因素平均b2-b1

b1 b2

a1 24 44 34 20

a2 28 52 40 24

平均26 48 22 a2-a1 4 8 6

处理组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自由度SS MS F P

总变异19 7420

处理组间 3 2620

误差16 4800

析因设计结果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自由度SS MS F P

总变异19 7420

处理组间 3 2620

A 1 180 180 0.60 >0.05

B 1 2420 2420 8.07 <0.05

AB 1 20 20 0.07 >0.05

误差16 4800 300

13. 正交实验(注意:本节的重点是掌握直观法和极差法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并要会列举出方差分析方法的项目)

①定义:正交试验是研究与处理多因素试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按照数理统计提供的一系列规格化的正交表来安排试验。由于正交表具有均衡搭配的特点,从而能够提供样本含量较少、代表行强的均衡设计,从中找到最优或较优的条件。

②正交表的表示形式是

L试验次数(水平数因素数),L是正交表的代号。

例如:L8(27),就表示7个因素,各取两个水平,共进行8次试验。

③正交表的特点:

1、正交性:各水平在各列中出现的次数相同

2、均衡分散性:任意两列各水平的搭配均衡

3、齐同可比性:在对比某列因素的各水平效果差异时,由于其他列因素的各水平出现的次数都是相同的,

从而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其它因素的干扰,使对比条件具备齐同可比性。

4、可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L8(27)正交表

列号

实验号 1 2 3 4 5 6 7

1 1 1 1 1 1 1 1

2 1 1 1 2 2 2 2

3 1 2 2 1 1 2 2

4 1 2 2 2 2 1 1

5 2 1 2 1 2 1 2

6 2 1 2 2 1 2 1

7 2 2 1 1 2 2 1

8 2 2 1 2 1 1 2

④正交表的选择:

1、选择因素:尽量包括全部有关因素

2、确定水平数:主要因素水平数多些

3、确定试验次数:尽力而为:试验次数多比次数少的样本代表性强。

4、重复:将正交表的每个试验号重复n次目的是减少试验误差。

⑤正交表的统计分析方法:

1、直观法:把评价指标最好的试验号配方定为最优方案。

2、极差法:以各因素各水平报差值的绝对值从大到小排序,即可获得各因素的主次顺序,再选各因素的最大值的平均值作为最优水平。

3、方差分析法

⑥举例分析

(1)试验目的:确定某抗放射病有效药物的较优给药条件,以大鼠的存活天数作为评价指标。

(2)选正交表:研究者提出制剂(A)、剂量(B)、途径(C)、时间(D)4个考察因素,各有两个水平,并考虑A×B、A×C及B×C3对交互作用,选定L8(27)正交表,即通过8次试

验考察4因素3个交互作用、各自两水平。

抗放射线药物实验考查的因素水平

考察因素水平

(1)(2)

制剂, A 水剂醇剂

剂量(mg),B 5 10

途径,C 肌肉注射口服

时间,D 照前30分钟照前10分钟

抗放射线药物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

动物号

因素及水平实验结果

(存活天

数)

制剂,剂量,A×B,途径,C A×C B×C 时间 D

1 2 3 4 5 6 7 8 A1 B2 3 4 5 6 7

水(1)5(1) 1 肌(1) 1 1 30分(1)

水(1)5(1) 1 口(2) 2 2 10分(2)

水(1)10(2)2 肌(1) 1 2 10分(2)

水(1)10(2)2 口(2) 2 1 30分(1)

醇(2)5(1) 2 肌(1) 2 1 10分(2)

醇(2)5(1) 2 口(2) 1 2 30分(1)

醇(2)10(2)1 肌(1) 2 2 30分(1)

醇(2)10(2)1 口(2) 1 1 10分(2)

17.5

16.5

19.5

14.0

29.5

20.5

30.0

26.0

K1 K2 R 67.5 84.0 90.0 96.5 83.5 87.0 82.0

106.0 89.5 83.5 77.0 90.0 86.5 91.5

38.5 5.5 -6.5 -19.5 6.5 -0.5 9.5

合计173.5

(3)实验结果分析

①直观法:从抗放射病药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可见存活30天为最大值,确定第7号动物的给药条件

最优,即A2B2C1D1是最优配方。

②极差法:按抗放射病药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中R值的绝对值自大至小排列,A﹥C ﹥ D ﹥A×B

﹥B ﹥B×C A×C

从而得到各因素的主次顺序。对比各因素k1与K2,以大值定为最优水平,得到A2C1D2B2为最优条件,它不包括在1~8号动物方案内。

③方差分析法方差分析表

方差来源离均差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

总258.47 7

制剂间(A)185.28 1 185.28 51.47**

途径间(B)47.53 1 47.53 13.22 *

时间间(C)11.28 1 11.28 3.13

剂量间(D) 3.78

B×C 0.03

A×B 误5.28 14.38 4 3.60

A×C 差5.28

剩余0.01

注:**P﹤0.01 *P ﹤0.05

14 .补充例题

例1. 为观察某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临床疗效,某实验者进行了如下实验研究,问:该实验设计有何不合理的地方,并如何改进?(结合实验研究的四大原则)

甲幼儿园100名儿童给予服用该药物后发现其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下降,而已幼儿园100名儿童未服用该药物则其发病率上升。结论:该药物有效。

评析:首先该设计不符合随机原则,认为的指定了甲幼儿园接受药物而已幼儿园作为对照组;其次该实验不符合均衡原则,两幼儿园的卫生条件可能不相同,所以两者之间的对比性较差,结论说服力较差;再次由于两幼儿园的对比性较差,再次进行该实验不可能得出相同的结论,所以该实验仍然不符合重复原则。该实验设计从表面上来看两幼儿园构成了对照,其实由于其多方面条件未加限制,对照并不充分。改进后:

甲幼儿园

50名儿童给药50名儿童不给药

已幼儿园

50名儿童给药50名儿童不给药

分别求出给药与不给药儿童的发病率,再比较。

15. 练习题

(1) 医大某教授长期从事蛇毒的研究,于1987年在医大附属一院,二院及瑞金医院给100名脑血栓患者服用了蛇毒,一月后,其中86﹪患者的症状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由此,该教授认为蛇毒对治疗脑血栓有显著疗效,建议科研处尽快组织专家予以认定。请问:从实验设计方面该实验设计有何缺陷,并且如何改正。(2)有人设计某杀虫剂对粮食污染的动物实验,观察污染因素对某些指标的影响。效应指标是动物体重。第一组:污染米作饲料第二组:污染米带糠皮作饲料

第三组:非污染米作饲料

问:该实验有何缺陷,应如何改进?

(3)欲比较A.B两种方法治疗胃溃疡疗效的差别,考虑到患者的性别,溃疡面的大小(大.中.小)均是该实验的混杂因素,应如何设计分组?(注意:分组,随机化)

溃疡面男女

大中小大中小

B B A A B B

A B B B A A

A A

B A A B

B A A B B A

A A

B A B B

B B A B B A

A B B B A B

B A A A A A

按性别和溃疡面分层后,每层内患者用分段随机化方法分配处理。

(4)为研究某药的催眠作用,应该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及资料分析?

失眠患者服药后的睡眠时间(小时)

安眠药安慰剂

前后差值前后差值

3.54.71.22.43.81.4

3.25.62.43.74.50.8

4.35.61.34.34.90.6

4.54.50.04.64.80.2

2.53.51.02.85.12.3

3.85.61.83.24.51.3

4.04.80.84.05.21.2

2.26.84.64.74.5-0.2

3.95.31.43.34.10.8

4.76.01.33.96.02.1

合计15.810.5

注:安眠药服用前后相比,差别显著(P<0.01﹚

安慰剂服用前后相比,差别也显著(P<0.01﹚

该实验难以说明是安慰药还是心理因素影响了睡眠时间,因此需设立平行对照。

两组差数d的方差分析表

方差来源df ss MS F P

药物间误差1

18

1.40

19.11

1.40

1.06 1.33 >0.05

合计19

故服安慰药与服用安慰剂相比,睡眠增加时间未见有显著差别。

(5)50年代用肾上腺素治疗儿童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治愈率为75℅,治疗前后比较差别非常显著,但后来证实此病于高氧环境有关,不做治疗,部分患者也可能康复,问该实验应该如何设计才具有可比性?(6)举例说明六种对照形式:

(7)为研究某手术方法对肿瘤的治疗效果,考虑到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程长短对手术效果都会产生影响,该实验应如何设计?(提示:可将病人按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分为三个层次:

A﹍40岁以上 a ﹍40岁以下

B ﹍大瘤 b ﹍小瘤

C ﹍半年以上 c ﹍半年以下

可组成八个对子:

对子号分层

临床科研设计模拟试题_附答案

《临床科研设计》模拟试题 —省住院医师培训必修课统一考试 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10分) 1、在下列研究设计方法中,按临床科研设计论证强度排列,一般认为最强的是:C A、前瞻性队列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随机对照研究 D、横断面调查 2、在科研选题、立题时,不必考虑下列哪项因素:C A、可行性 B、价值和水平 C、临床阳性结果 D、临床意义 3、在选研究方法时应当考虑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A A、科研目的 B、可行性 C、样本量 D、创新性 4、研究设计中要估计样本量,主要是因为:B A、样本量过小容易犯第二类错误 B、样本量过小容易犯第一类错误 C、样本量过大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D、样本越大,可行性越差 5、研究对象分组方法设计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A A、两组研究前的基线状况一致 B、两组研究条件要一致 C、两组分组方法要一致 D、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要一致 6、分层分析可控制 C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7、用住院病人作研究对象容易发生:A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选择偏倚和混杂偏倚 8、采用拉丁方设计具有如下要求,但不包括:D B A、三个研究因素 B、水平数可以不等 C、利用标准方 D、不考虑交互作用 9、三个因素各两水平,若采用析因分析设计时,至少要设的组数:B C A、5 B、6 C、8 D、9 10、被认为是论文核心部分的是:B A、材料与方法 B、结果 C、讨论 D、摘要 二、填空题(10分) 1、临床科研选题原则有: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2、临床科研设计的原则有:随机化原则、盲法原则、对照原则、重复原则。 3、临床科研设计的要素是:处理因素、受试对象、试验效应。 三、简答题(28分) 1、简述临床科研的基本步骤。五步骤:科研选题,科研设计,实施方法,设计分析和总结归纳。 2、为什么说偏倚是系统误差,它具有哪些基本属性?系统误差是在调查或测量时,由于某种确定的原因,如实验方法不当、仪器不准等原因造成的,使调查结果偏大或偏小。偏倚是指医学研究中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中的片面性,使得研究结果与真实性值出现偏倚性的差异。按偏倚的性质分三大类: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3、简述随机化抽样的常用类型以及实施随机化的意义。常用类型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方法。意义:随机化抽样的最大优点是在根据样本资料推论总体时,可用概率的方式客观地测量推论值的可靠程度,从而使这种推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4、常用的诊断试验真实性的评价指标有哪些,各评价的是诊断试验的哪方面?一灵敏度。灵敏度表示试验方法对疾病的检出能力。二特异度。特异度表示试验方法对无病的检出能

科研方法解答题

科研方法解答题 正交设计 1、(2001年A卷)某项试验中拟考查4个两水平的因素:Α、B、C、D的大小。根据专业知识得知,必经考虑C和D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者希望试验次数较少,而且试验结果分析很方便。请选用合适的设计方法并给出具体的安排。 2、(2003年B卷)有一项试验研究,涉及Α、B、C、D4个因素,由专业知识得知:B与D 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全部因素拟取2水平,希望通过较少次数的试验和较易分析的方法确定最优的试验条件,请选择合适的设计类型,并给出具体的设计格式。 3、(2004年A卷)某中药复方由A、B、C、D组成,现拟明确该方的各药的主次地位,并考虑各药之间的相互影响(只考虑一级交互作用),宜用何种设计,请简述设计方案及实施方案。 4、(2004年B卷)将细菌培养基中的3种成分Α、B、C各取2个水平,判断它们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其中Α、B间和Α、C间存在交互作用。请选择合适的设计类型,并给出具体的设计格式。

5、(2005年A卷、七年制A卷)已知某中药复方由A、B、C、D四种药组成,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有较强的降血糖作用,现欲明确该方中各药的主次地位及相互影响,以大鼠糖尿病模型为实验对象,应以何种设计为好?请简述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只考察一级交互作用)。 6、(七年制B卷)将细菌培养基中的4种成分Α、B、C、D各取2个水平,判断它们对细菌生长的影响,考虑所有的一级交互作用。请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7、(2005年B卷,七年制B卷)已知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有较强的抗心衰作用,现欲明确该方中各药的主次地位及相互影响,以大鼠进行实验,应以何种设计为好?请简述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考察所有的交互作用)。 8、(七年制A卷)四物汤由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组成,现拟明确该方抗实验性贫血作用的各药的主次地位,并考虑各药之间的相互影响(只考虑一级交互作用),宜用何种设计,请简述设计方案及实施方案。

2023中科大强基计划数学题解析

2023中科大强基计划数学题解析 近年来,中科大的强基计划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作为一项全面、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计划,其中的数学题也备受关注。本文将针对2023年中科大强基计划中的数学题进行全面评估,并给出解析,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1. 第一部分:简单题解析 在2023中科大强基计划的数学题中,第一部分通常包括一些基础的数学概念和简单的运算。这些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等内容。这部分题目的解析通常较为直观,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巧,例如因式分解、方程解法、图形的 性质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题目的解答一般比较简单,注重数学思维的 灵活运用。 2. 第二部分:中等题解析 第二部分的题目往往涉及到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具备 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这部分题目可能涉及到一些实 际问题,需要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解 题思路。在解析这些题目时,需要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问题 的本质,找到解题的关键点。这部分题目可能涉及到多种数学知识的

综合运用,例如概率与统计、微积分等方面的知识。对于这部分题目,学生需要全面掌握各种数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这对于培养学生 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第三部分:高难度题解析 第三部分的题目通常是整个试卷的难点所在,这些题目可能涉及到一 些前沿的数学知识和技巧,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解析这部分题目时,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注重提高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部分题目还可能涉及到一些数 学定理的证明和推广,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推理和论证能力。在 解析这些题目时,需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到解题的思路, 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结回顾: 以上是对2023中科大强基计划数学题的全面解析,从简单题到中等题再到高难度题,我们探讨了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对这 些题目的解析,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数 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希望广大学生能够认真对待这些数学题目, 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和 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研设计考试类题

一,名词解释 1.研究因素与研究因素:研究因素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地而给受试对象施加的各种处理内 容,它可以是生物的,化学的或物理的。但是受试对象本身的某些特征(如性别,年龄,遗传特性,心理因素等)也可以作为研究因素来研究。科研中必须明确研究因素与非研究因素,对于试验效应来说,除研究因素起作用外,同时还有若干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效应结果。这些其他因素就是非研究因素。对于非研究因素,应当作为误差来源严格加以控制。 2.重复原则:有二层含义,一是指实验的样本含量必须足够大,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有充分 的重复,以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突出表现其必然性。二是指任何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应经得起重复实验的考验,重复实验是检查实验结果可靠性的惟一方法。 3.随机化抽样原则:随机化是指在对某研究总体的抽样或实验研究过程中,使总体中的每一 个研究对象(观察单位)都以概率均等的原则随机地被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或有同等的机会地被抽到研究的样本中去的一种措施。体现在抽样随机,分组随机,实验顺序随机。 4.组间均衡性原则: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或各实验组之间。除了观察的研究因素外,其他一 切条件应尽可能相同或一致,如动物的种属,品系。窝别,年龄,性别,体重,健康状况。生理条件,饲养环境等要保持一致。如研究对象为病人,则要求病人的病重,病期,病型,病程,年龄,性别,生活,社会,心理等因素保持均衡一致,以便更好的避免偏差,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5.把握度:又称检验效能,用β表示Ⅱ型错误的概率,1—β称为把握度,它是指当二总 体确实有差别时,按规定的检验水准α所能发现该差异的能力。 6.case-control study:病例对照研究,是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 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在评估了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假说的目的。 7.特异度:又称真阴性率(true negative rate,TNR),即实际上未患病的人被诊断为 阴性的概率,计算公式是: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此值越大说明诊断试验越精确。敏感度:又称真阳性率,即患者被诊断为阳性的概率,计算公式为: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此值越大说明诊断试验越灵敏。诊断性试验的敏感度越高。漏诊率就越低;特异度越高,误诊的比例越低。 8.随机测量误差:随机误差是一类不恒定的,随机变化的误差,由多种尚无法控制 的因素引起。在实验过程中,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现象反复进行测量,岁极力控制或消除系统误差后,每次测量结果仍会出现一些随机变化,即随机测量误差。10双盲:盲法是指在临床试验中,试验的研究者或受试者都不知道试验对象的分配情况,目地在于有效避免研究者或受试者的偏倚和主观偏见。双盲指受试者和观察者双方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受试者接受的何种干预措施。 11系统误差:由于仪器未校正,测量者的感官的某种障碍,医生掌握疗效标准偏高或偏低等原因,是观察值不是分散在真值二测,而是有方向性,系统性或周期性地偏离真值。这类误差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和技术措施来消除或使之减少。实验中,系统误差决定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12. CMB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英文名称为China Medical Board,简称CMB,始创

科研设计例题分析

科研设计 问答和改错两种题型,无名词解释,不会简单的考条理清晰的几条,基本都要结合实验方法,所以要求大家看每项内容时联系例子。近几年过的分数线在50—60之间,要求不要空题。 改错题;基本方法是根据三大要素和四大原则一条一条去对应改。对照的类型题还要举出例子。每道实验设计的题都要写出是怎么体现四大原则的。涉及方差分析的不考公式考填上数后说明什么意义。有可能考涉及四格表的内容如为减轻病人痛苦用免疫组化测酶含量的方法替代病理学检验如何设计,划表用x²=(b-c)²/b+c。随机数表的应用如提供一些样本,把他们分几组的问题怎么分。掌握单组,组间、配伍、配对、拉丁方、析因、正交等设计的使用条件,根据给出的研究因素和影响因素等信息正确选用。析因设计中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的求法(可参见流病和统计书)。正交表的表示形式和意义,给出一个表会用直观法和极差法确定出最优方案,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例题1:某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效果观察显示:甲幼儿园100名儿童服药后发病率下降,乙幼儿园100名儿童不服药发病率上升,于是得出结论:该药有预防效果 错误!因为两个幼儿园的卫生条件不一定相同,应该分别设计对照: 甲幼儿园50名儿童给药 50名不给药 乙幼儿园50名儿童给药 50名不给药 例2:四种处理后,受试者皮肤温度恢复的冷水实验 实验日期受访者数处理 第一天8 A 第二天8 B 第三天8 C 第四天8 D 把室温这个非处理因素分层,见下表: 实验日期 处理 A B C D 第一天2222 第二天2222 第三天2222

第四天2222 分别求出四种处理的实验效应再比较 例3:医大一教授长期从事蛇毒研究,于1987年在医大一院、二院、瑞金医院给100名脑血栓患者服用了蛇毒,一个月后,86%患者有改善,因此认为蛇毒对治疗脑血栓有显著疗效,建议科研处尽快组织专家予以认定。请问:从实验设计方面考虑一下该实验研究有无缺陷? (1)受试对象100名患者的同质性差(年龄,病程等不一定相同) (2)处理因素蛇毒未经标准化(成分,剂量,类型,是否需经灭活) (3)实验效应不准确,不具有客观性 (4)没有设立对照组 (5)不符合随机原则 (6)不符合均衡原则 (7)不符合重复原则 例4:有人设计某杀虫剂对粮食污染的动物实验,观察污染因素对某些指标的影响,效应指标是动物体重:1组:污染米作饲料,2组:污染米带糠皮,3组:非污染米,请问:这样设计的缺陷 1,2组有差异可说明糠皮有作用 2,3组有差异不能说明问题 1,3组有差异说明污染的作用 应增加一组非污染带糠皮的饲料 例5:为研究某药的催眠作用,应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及资料分析 方法一:成组设计 实验组:20名患者,给某药 对照组:20名患者,给安慰剂 然后进行两个样本均数的t检验 方法二:配对设计 安眠药:给药前,给药后,求出d1值,然后进行t检验 安慰剂:给药前,给药后,求出d2值,然后进行t检验 如果已经进行了配对t检验,得到这样的结论: 安眠药服用前后相比,差别显著,安慰剂服用前后相比,差别也显著。 此时难以说明究竟是安眠药还是心理作用影响了睡眠时间,因此需要设立平行对照! 失眠患者服药后的睡眠时间(h): 安眠药安慰剂 前后差值前后差值 3.54.71.22.43.81.4 3.25.62.43.74.50.8 4.35.61.34.34.90.6 4.54.50.04.64.80.2 2.53.51.02.85.12.3 3.85.61.83.24.51.3 4.04.80.84.05.21.2 2.26.84.64.74.5-0.2 3.95.31.43.34.10.8

临床科研设计试题答案(优选.)

《临床科研设计》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在选研究方法时应当考虑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D A、科研目的 B、可行性 C、样本量 D、创新性 2、被认为是论文核心部分的是:B A、材料与方法 B、结果 C、讨论 D、摘要 3、在开始设计、选合适的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时,最首先考虑的是:B A、创新性 B、可行性 C、样本量 D、研究目的 4、下列哪类人群适合作为实验研究的研究对象:D A、发病率稳定的人群 B、可以从研究中受益的人群 C、依从性很高的人群 D、患病人群 5、论文的讨论部分不包括:B A、研究新发现 B、其他研究者的文献综述 C、本文的不足之处 D、与同类研究的比较 6、在科研选题时,最需要考虑下列哪项原则:A A、创新性 B、可持续性 C、国际性 D、效益型 7、论文的题目不具有以下特征:A A、可以在成文之后再确定 B、与研究设计题目(立项)一致 C、有字数的限制 D、具体的同时要求简洁 8、在下列研究设计方法中,按临床科研设计论证强度排列,一般认为最强的是:D A、收集数据、建立假设、科研设计、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B、建立假设、收集数据、科研设计、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C、收集数据、统计分析、建立假设、科研设计、得出结论 D、建立假设、科研设计、收集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9、在科研选题、立题时,不必考虑下列哪项因素:C A、选择热门、前沿的问题 B、国外正在开展的高水平研究 C、临床阳性结果 D、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0、科研论文的正文部分不包括:B A、前言 B、摘要 C、材料与方法 D、讨论 二、填空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临床科研设计的要素是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和结论四部分组成。 2、医学论文的正文部分通常由: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四大部分组成。 3、临床科研的基本步骤可分为:准备阶段、预试阶段、设计阶段、执行阶段和总结报告等过程。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科研的选题与立题中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需要性原则、开创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 性原则、限制性原则。 2、被称为是论文“核心”的具体是指哪一部分?为什么?结果部分。因为它显示的是论文的主题…… 3、简述临床科研的基本步骤。准备阶段—、预试阶段—、设计阶段—、执行阶段—和总结报告— 4、简述科研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需要性原则、开创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 则、限制性原则。 四、问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实验设计与分析试题 (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7.实验设计与分析 1.(2022辽宁大连模拟)科研人员以萌发的豌豆种子为材料,研究外源H2O2对根生长的影响。 (1)研究发现,植物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H2O2可作为信息分子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细胞内的可催化分解H2O2,以避免H2O2浓度过高对细胞产生毒 害。 (2) 本实验对照组是用等量处理萌发的豌豆种子。实验结果表明,外源 H2O2处理的豌豆根均向水平的方向发生了弯曲,且。(3)研究发现,豌豆根的根冠细胞中存在感受重力作用的淀粉体(内含淀粉),使根向地生长。科研人员测定了外源H2O2处理后各组根细胞中的淀粉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图2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在外源H2O2的作用下,,使根减弱了对重力的感应。 (4)为进一步研究根弯曲生长的原因,科研人员将每个处理组的根切下后,迅速地将其弯曲部分纵向切开为弯曲内侧和外侧两部分,测定内侧和外侧赤霉素(GA3)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分析图2可知,在四种不同H2O2浓度下,弯曲根的GA3含量都 是,且随着H2O2浓度的提高,GA3含量增加。 2.(2022福建漳州三模)研究发现H2S可增强植物抵御干旱的能力。科研人员以拟南芥为材料进行下列实验:在正常浇水和干旱条件下,分别施加H2S,检测各组中拟南芥的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固定CO2的Rubisco酶活性,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 图2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比较图1中的组 别,说明H2S能缓解干旱胁迫,但并不能使拟南芥的光合速率恢复正常。 (2)Rubisco酶主要分布于叶肉细胞的(具体位置)。据图1、2分 析,H2S会导致,从而影响拟南芥的光合作用。据此解释在正常浇水情况下,施加H2S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3)叶表皮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打开,这一现象与细胞膜上的K+通道蛋白有关。研究发现植物自身可产生H2S,H2S缺陷突变体K+通道蛋白的含量最高,野生型其次,H2S超表达突变体含量最低。综合以上信息,请简要说明一定浓度的H2S可提高拟南芥抗旱能力的原因:①H2S通过,导致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散失;②通过,从而增加有机物的合成量。 3.(2022山东德州三模)针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可激活迷走神经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在细菌多糖(LPS)引起的炎症反应中发挥抗炎作用。 (1)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填“躯体运动”或“内脏运动”)神经,可参与调节内脏活动。 (2)科学家以LPS诱发的炎症小鼠为实验对象,用适宜强度电针刺激ST36,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检测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A)和炎症因子(IL-6)的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电针刺ST36对抗LPS诱发的炎症的机理可能是:。

临床科研设计模拟考试题附答案

临床科研设计模拟考试题附答案 一、题目描述: 某医院临床科研部门计划进行一项对新型药物的疗效研究,希望明 确该药物在治疗某种特定疾病中的作用,并与现有常用药物进行比较。为了达到科学、准确的测量效果,临床科研团队决定采用随机对照试 验设计。 请根据该背景,回答以下问题: 1. 随机对照试验的特点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作用。 2. 假设该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两种药物在治疗特定疾病中的疗效,请 说明实施该试验所需的步骤。 3. 试验设计过程中,如果需要保证治疗和对照组相似性,应采取什 么措施? 4. 试验设计过程中,如何解决患者遗失、中途退出的情况? 二、答案: 1. 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治疗组和对照组,以比较两组间某种干预措施的疗效差异。其特点包括:随机分组、单盲或双盲设计、安慰剂使用、受试者配对、平行控 制组等。在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试验可以减少选取偏倚、处理偏倚 的可能性,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 实施该试验需要以下步骤:

(1)确定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明确研究的目的,选择适宜的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制定研究方案和随机化方案:设计研究方案,明确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干预措施。制定随机化方案,使用随机数字表或计算机生成随机序列。 (3)选拔合适的研究对象:根据研究方案的要求,从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中进行筛选和招募。 (4)随机分组:使用随机数字表或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序列,将入选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5)给予干预措施:按照研究方案给予治疗组相应的药物干预,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或常用药物。 (6)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干预结果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 (7)结果解读和结论:根据统计结果,对试验结果进行解读,并得出结论。 3. 为保证治疗和对照组的相似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随机分组:通过使用随机数字表或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序列,将研究对象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2)对照组选择:选择相似性较高的对照组,尽量使得两组在基线特征上相似,以降低干预效果的混杂作用。

医学科研设计总复习题答案

实验设计 一、简答题 1.交叉设计和拉丁方设计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各是什么? 答:交叉设计适用条件: (1)处理因素只有2水平(A、B),且两个非处理因素(试验阶段、试验顺序)与处理因素间无交互作用。(2)试验要求两个阶段之间必须安排一定的间隔时间,以便消除前阶段治疗措施的残留效应保证两阶段的起始条件一致。(3)两次观察的时间不能过长,处理效应不能持续过久。(4)为消除患者的心理作用或防止研究者的暗示,一般多采用盲法。(6)交叉设计应尽量避免受试者的失访(lost of follow up)。(7)资料分析中,同样要考虑基线的影响。 拉丁方设计适用条件(特点):(1)必须是三因素的实验,且因素水平数相等。(2)三因素是相互独立的,均无交互作用。(3)各行、列、字母所得实验数据的方差齐。 交叉设计优缺点:优点:(1)具备自身配对的全部优点,如减少个体差异对处理因素的影响,节省样本含量等;(2)能控制时间因素(试验阶段)对处理方式的影响,因而优于自身对照设计;(3)各试验对象皆接受了试验因素和对照,符合医德要求。 缺点:处理时间不能太长;受试对象中途推出造成数据缺失。限于慢性病的对症治疗,有时停药的间歇期不能为病人接受。 拉丁方设计优缺点:(1)优点是大大减少了实验次数,用较少的实验次数获得较多信息,尤其适用于动物实验和实验室研究;(2)双向控制误差,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比配伍组设计优越.(3)可以考核3个因素,也可以考核1或2个处理因素,可同时控制两个因素 缺点:(1)是要求处理数必须等于拉丁方的行(列)数,一般的试验不容易满足此条件(2)数据缺失会增加统计分析的难度;(3)重复少,对差别估计不够精确。 2.析因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实验效率高:比单处理因素设计能提供更多的试验信息,可用来分析全部因素主效应,以及因素间各级的交互作用,在医学上可用于筛选最佳治疗方案、药物配方、实验条件等研究。缺点:当因素增加时,实验组数呈几何倍数增加,所需试验的次数很多;不但计算复杂,而且给众多交互作用的解释带来困难。因此,当因素及水平数较多时,一般不采用完全交叉分组的析因设计,而采用正交设计。 析因设计资料分析:应先分析交互效应。若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要逐一分析各因素的单独效应,即固定一个因素对其他因素进行分析;反之,若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则因素间的作

数学新课标背景下的教育科研:20个教学评一体化论文题目及范例

数学新课标背景下的教育科研:20个教学评一体化论文题目及范例 1.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以加法运算为例 2.创设情境与任务驱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课堂互动设计:一个分数运算案例研究 4.阶梯式教学评一体化策略在小学数学几何课堂的应用 5.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小学数学课堂的案例研究 6.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数学实践中的运用:测量和单位换算的教学设计 7.数学问题解决与教学评一体化相结合的小学课堂设计研究 8.基于游戏化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探究 9.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一个算术应用实例 10.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在教学评一体化中的应用与实践 11.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以“两位数加法”的教学为例 1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讨“认识钟表”的课程设计 1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以“认识长方形”的教学为例 14.结合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课堂互动设计:一个“认识分

数”的教学实践 15.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数学实践中的运用:以“平行线与垂直线”的教学为例 1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讨“面积和周长”的教学设计 17.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以“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为例 1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讨“认识小数”的课程设计 19.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以“简便计算”的教学为例 20.结合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课堂互动设计:一个“认识正方形”的教学实践 数学问题解决与教学评一体化相结合的小学课堂设计研究 一、引言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数学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为培养终身学习者奠定基础。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将教学和评价有机结合,使教育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文旨在探讨数学问题解决与教学评一体化相结合的小学课堂

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15药学 本)及答案

嘉兴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药学专业〔专升本〕函授班2021学年第2学期《270016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试题〔C卷〕 C1、除以下哪项外,都应是科研选题中要遵循的根本原则: A、科学性 B、创新性 C、商业性 D、可行性 A2、在选用实验效应指标时,主要应考虑的依据是: A、客观性、特异性、灵敏性、精确性 B、客观性、特异性、精确性、有用性 C、有用性、特异性、灵敏性、精确性 D、客观性、有用性、灵敏性、精确性 B 3、文献检索中,对学科开展历史比拟了解的前提下,选择某学科迅猛开展的几年,即文献发表比拟集中的顶峰期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是: A、顺查法 B、抽查法 D 4、对于由一个错误的实验设计所产生的实验数据,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其补救方法靠: A、统计方法 B、数学方法 C、重做实验 D、重新设计,重做实验 D 5、在调查或测量时,由于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可使调查结果偏大或偏小的误差是: A、测量误差 B、抽样误差 C、随机误差 D、系统误差 A 6、从总体N个对象中,利用抽签或其他随机方法制取n个,构成一个样本,这样的抽样方法是: A、单纯随机抽样 B、机械抽样 C、整群抽样 D、分层抽样 B 7、在用小白鼠作为受试对象的实验中,实验者用手随意地、一次又一次地从笼子中抓小白鼠,每次抓一只,将先抓到的n1只放入对比组,后抓到的n2只放入试验组。问: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A、完成了随机化 B、误用随便取代随机 C、结论仍旧可信 D、动物分组无关紧要 D 8、配对设计所得定量资料一般用: A 、t检验 B、u检验 C、F检验 D、配对t检验 A 9、以下哪项属于一次文献: A、图书 B、学位论文 C、病案资料 D、内部资料 C10、实验设计的统计学要求不包含: A、样本能代表总体 B、样本组间具有可比性 C、如是动物实验,所选动物越高等越好 D、定量指标的统计效率一般高于定性指标 (实验设计的统计学要求A、样本对总体具有代表性B、样本组间具有可比性 C、足够大的样本含量 D、检验及实验方法的精确性 E、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选择是否精确) C 11、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研究与开展〞活动的分类,可将医学科学研究分为: A、根底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展 B、根底研究、临床研究、应用研究 C、根底研究、临床研究、实验开展 D、临床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展 B 12、选择性偏倚常发生在在: A、研究打算阶段 B、研究设计阶段 A13、整理资料性研究论文,又称为: A、综述、进展 B、回忆性研究论文 C、经验总结性研究论文 D、观察性研究论文 B14、论文标题应具备的条件不包含: A、阐述具体,用词简洁 B、文字优美,用词生动 C、重点突出,主题明确 D、文题相称,确切鲜亮 B15、国家级医学科研经费申请的主要渠道不包含: 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B、期望杯工程 C、973方案 D、863方案 二、推断题(每题1分,共5分) √1、科研选题中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创新性。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 ×2、因为病人可以和试验者进行交流,所以病人试验的条件比动物试验简单操纵。 ×3、在对动物进行有创实验时,尽量预防使用麻醉药,以排解麻醉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在临床试验中,衡量组间差异有无意义的金标准是统计学差异。

教育研究方法分析论述题

分析论述题3、某研究者想探明教学方式与学生思维品质形成的关系,于是在 1、如要确认某地区是否存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可能有 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作为实验班,采用新的应用题教学方式 以下三种研究思路:(1)称书包;(2)课堂观察;(3)问卷调查.试分析这 实施教学,如以自编应用题(一题多变)和解应用题(一题多解) 三种研究思路的优劣,并提出你自己的研究设想.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应用题归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答案要点:等等。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 (I)三种研究思路优劣(18 分) 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①称书包重量可以收集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客观的数量化证据,但(1)写出该研究使用的随机抽样方法的名称。 如果不同时考察书包的内容,就会使研究显得简单化而失之武断。(2)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 ②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是否出现生理和心理疲劳,但无法完全了(3)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 解作业负担等情况,并且课堂观察的样本数少,难以了解全地区学(4)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 生课业负担概况。方案。 ③问卷调查效率高,可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有关学生课业负担的数答案要点: 据,但获得的信息单一、表面化。(1)这项研究的抽样方法是整群抽样(或整群随机抽样)。(4 分 ) 【评分说明】每点 6 分(其中优、缺点各 3 分)。(2)研究设想(12 (2)这项实验的研究假设是:“革新应用题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良分) 好思维品质的形成”。(4 分) 【评分说明】①能提出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调查结合的研究(3)名称:单组前后测设计格式Ol X O2 或YI x Y2 设想,给 6 分;能展开说明理由,且言之有理者另酌情给l~6 分。(4)从实验设计来看,仅以一个班进行实验,不设对比班,只从一 ②若仅综合题目中给出的三种思路,给 3 分,进一步说明理由者另 个班实验前后测试的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会使实验结果的说服力不 酌情给1~3 分。③若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有理者酌情给1~6 分。够。可以采用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或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 设计,或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对该实验设计进行改造。 改进方案描述:(6 分) 2、100 名初一学生进行实验,这些学生在之前并没有学习过英语, 示例一: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现在测试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有什么帮助,请设计一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 个多媒体教学对初一学生英语阅读成绩影响的真实验回答以下问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实验结 题:束后,再对这两个班使用与前测难度相当的同一试卷进行测试。两 (1)哪种实验比较合适,为什么? 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2)如何产生实验班和控制班。 示例二: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 (3)这种实验的优缺点有哪些? 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其中一个班作 参考答案:(1)随机控制组后测实验设计,因为学生没有英语学 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实验结束后,对这两个班进行同 习的基础,因而不需要进行前测,所以只需要进行后测,并且要求一试卷的测试。两班测试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进行真实验,所以只能选择随机控制组实验设计。示例三: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2)简单随机抽样。具体的方法是:抽签和随机数目表。先对学 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其中一个班作 生按学号进行编码,然后采用随机抽签或随机数目表的方式,进行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 抽样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测试,实验结束后,再对这两个班使用与前测难度相当的同一试卷 (3)优点:1、能消除前测和后测、前测和自变量的影响,内在效 进行测试。两班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度较高。2、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不接受实验 【评分说明】 处理,节省人力和物力。3、可控制历史,成熟,测验,统计回归①第(1)点若写出两种及以上抽样方法,不给分。 等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第(4)点中的改进方案部分,写出其中任一实验设计的名称给 4 缺点:不能对被试的缺失加以控制。对被试人数有一定要求,不少分;对改进方案进行描述的,可参考示例酌情给l~6 分。提出其他于30 人。改进方案且言之成理者,可酌情给l~6 分。若写出多种改进方案, 只按一种方案给分。

科研设计样题

名词解释 1、处理因素:根据研究目的认为设置的干预因素,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效果从而得到干预因素是否有效的结论。 2、混杂因素:非人为施加但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它在各组别中的分布不均衡。 3、调查研究: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对特定研究对象群体进行调查,影响被调查者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者只能被动的观察和如实纪录。 4、完全随机设计:是将受试对象完全随机分到各组进行组间比较的一种单因素设计方法。 5、拉丁方设计:分别用拉丁方的字母、行和列安排处理因素和影响因素的实验设计成为拉丁方设计。 6、系统抽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机械地每个若干个观察单位抽取一个观察单位组成样本。第一观察单位的号有随机的方法得到。 7、临床试验:是以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干预与对照所显示的效果及临床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8、安慰剂对照:对照组采用无药理作用的假药,在药物剂型和处置上不能为受试者识别,称安慰剂。有助于避免对照组病人产生与试验病人不同的心理作用而影响结果。 9、分层抽样:先按对观察指标影响较大的某种特征,将总体分为若干个类别,在从每一层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合起来组成样本,这种抽样方法为分层抽样。 10、误差:在实验研究中,由于实验对象的复杂情况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使实验结果和真值之间不完全一致,这种差别通常称为误差。填空 1、实验设计的三个要素是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 2、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随机、对照、盲法、均 衡。 3、四种基本的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 抽样、整群抽样。 4、拉丁方设计要求条件有三个因素、各因素齐水平、各 因素间五交互作用。 5、实验设计中常用的对照形式有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实验 对照、标准对照。 6、决定样本含量的条件有检验水准、检验效能、总体 均数、总体标准差或总体率、总体参数间的差值。 7、进行方差分析的资料要求满足的条件有独立性、正态性、方 差齐性。 8、实验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社 区干预试验三类。 9、在调查研究中,根据调查指标确定的调查项目包括分析项目和 备查项目。 1、简述科研设计的目的意义(5分)。 2、简述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8分) 3、简述普查的优缺点(5分)。 4、某研究者欲了解一种新降压药的效果,总共有20例高血压患者,试进 行试验设计,并写出分析方法。(7分) 1、答:通过周密设计,合理安排实验因素,提高效率;正确选择受试对 象;准确控制实验误差;细致观察实验效应;节省人力物力时间,达到高 效科学的目的。 2、答:确定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及其数量;确定处理因素;拟定观 察指标;规定试验的分组方法;选择合适的设计类型;拟定统计分析计划; 数据收集与管理。 3、答:优点:直接获得总体参数;了解总体分布特征;没有抽样误差。 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调查质量难保证;系统误 差大。 4、答:完全随机设计: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受试对象编号,然后 以随机数字的单双号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新降压药,一组给予安慰剂, 比较两组疗效有无差别。 定量资料符合参数统计条件,采用两校样本t检验分析;不符合 采用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用卡方检验。 或者:配对设计:受试对象根据年龄、性别、高血压类型配对,受试对象 编号,然后以随机数字的单双号将其每对随机分为随机两组,一组接受新 降压药,一组给予安慰剂,比较两组疗效有无差别。 定量资料符合参数统计条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不符合采用差值秩和 检验。定性资料采用配对卡方检验。1、特异度---即真阴性率。实际无病, 按试验标准正确判断无病的概率(非患者被诊断为阴性的概率)。 2、双盲---受试对象与执行者均不知道受试对象的分组情况,只有研究者 或者研究者指定的人知道分组情况。 3、相对危险度---也称危险比(risk ratio)或率比(rate ratio)。相对危 险度为暴露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之 比,反映了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4、抽样调查---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指对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定数量 的观察单位组成的样本进行调查,然后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的参数特 征。 5、灵敏度---当前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某病最为可靠的方法。能正确区 分“有病”和“无病” 6、单盲---受试对象不知道干预措施的性质,也不知道自己被分配在试验 组还是对照组,但医师和研究者是知道的。单盲可避免来自受试者单向的 偏倚。缺点是不能避免研究者或执行者的倾向性。

护理科学设计研究复习试题和参考答案解析

《护理科学研究》课程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选择用做研究的病例时,诊断不准确或标准不统一而引起的偏倚称为 [ ] A.诊断性偏倚 B.入院率偏倚 C.无应答偏倚 D.检出偏倚 2.某护士欲研究患者在2pm与4pm时的体温变化情况在2pm与4pm时的体温变化情况,随机抽取了100 名患者对其2pm与4pm的体温进行了测量,若欲对两组数据的差异进行比较,应首先考虑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是 [ ] A.χ2检验 B.配对t检验 C.相关分析 D.方差分析 3.质性研究适合于下列哪项研究? [ ] A.探讨放松训练对疼痛的干预效果 B.音乐疗法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效果研究 C.临床护士对循证护理知识调查 D.癌症患者化疗时的体验 4.评论论文立意是否有创新,是否完全重复别人的工作,是为了评价科研论文的 [ ] A.选题 B.研究方法 C.研究结果 D.讨论和小结 5.用于描述计量资料型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学指标是 [ ] A.构成比 B.标准差 C.标准误 D.均数 6.护理论文第二段“材料与方法”内容是判断论文下列哪项特征的主要依据? [ ] A.实用性 B.真实性 C.科学性 D.可行性 7.美国《医学索引》的英文刊名缩写为 [ ] A.EM B.BA C.IM D.SCI 8.下列属于文献内容特征的是 [ ] A.标题 B.著者 C.页次 D.文献主题 9.个案研究属于下列哪项研究? [ ] A.回顾性研究 B.实验性研究 C.质性研究 D.队列研究 10.在论文中有引文出现时,应在引文最后标注一个带数字的方括号角码,标注的位置是 [ ] A.右上角 B.左上角 C.右下角 D.左下角 11.下列属于非实验性研究的特点是 [ ] A.设对照组 B.随机分组 C.随机抽样 D.没有人为施加因素 12.在《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护理学的分类号为 [ ] A.R1 B.R2 C.R47 D.R52 13.在质性研究中通常会采用的选取研究对象的方法是 [ ] A.立意取样 B.单纯随机抽样 C.网络抽样 D.系统抽样 14.评价研究中测评工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属 [ ] A.对研究目标的评价 B.对文献回顾的评价 C.对研究变量的评价 D.对测评工具的评价 15.质性研究收集资料的工具多为 [ ] A.问卷 B.量表 C.观察量表 D.研究人员 16.人种学研究方法最早由谁提出的 [ ] A.Maslow B.Syle C.Leiniger D.Roy 17.以下哪项研究为应用研究? [ ] A.血流动力学研究 B.钙离子通道研究 C.糖尿病足的护理研究 D.精密过滤输液器减少输液反应的临床应用研究 18.研究某市某区老年人健康需求,随机抽取该区10 个居委会的老人进行调查,此抽样方法为 [ ] A.便利抽样 B.单纯随机抽样 C.系统抽样 D.整群抽样 19.下列哪种论文要求列出的文献量较多? [ ] A.研究论文 B.综述 C.个案研究论文 D.护理经验论文 20.下列科研设计中解释研究变量间因果关系最强的是 [ ] A.实验性研究 B.类实验性研究 C.非实验性研究 D.质性研究 21.利用综述文献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进行文献查找的方法称为 [ ] A.倒查法 B.顺查法 C.抽查法 D.追溯法 22.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是 [ ]

临床科研设计模拟试题-附答案

《临床科研设计》模拟试题 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10分) 1、在下列研究设计方法中,按临床科研设计论证强度排列,一般认为最强的是:C A、前瞻性队列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随机对照研究 D、横断面调查 2、在科研选题、立题时,不必考虑下列哪项因素:C A、可行性 B、价值和水平 C、临床阳性结果 D、临床意义 3、在选研究方法时应当考虑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A A、科研目的 B、可行性 C、样本量 D、创新性 4、研究设计中要估计样本量,主要是因为:B A、样本量过小容易犯第二类错误 B、样本量过小容易犯第一类错误 C、样本量过大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D、样本越大,可行性越差 5、研究对象分组方法设计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A A、两组研究前的基线状况一致 B、两组研究条件要一致 C、两组分组方法要一致 D、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要一致 6、分层分析可控制C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7、用住院病人作研究对象容易发生:A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选择偏倚和混杂偏倚 8、采用拉丁方设计具有如下要求,但不包括:D B A、三个研究因素 B、水平数可以不等 C、利用标准方 D、不考虑交互作用 9、三个因素各两水平,若采用析因分析设计时,至少要设的组数:B C A、5 B、6 C、8 D、9 10、被认为是论文核心部分的是:B A、材料与方法 B、结果 C、讨论 D、摘要 二、填空题(10分) 1、临床科研选题原则有: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2、临床科研设计的原则有:随机化原则、盲法原则、对照原则、重复原则。 3、临床科研设计的要素是:处理因素、受试对象、试验效应。 三、简答题(28分) 1、简述临床科研的基本步骤。五步骤:科研选题,科研设计,实施方法,设计分析和总结归纳。 2、为什么说偏倚是系统误差,它具有哪些基本属性?系统误差是在调查或测量时,由于某种确定的原因,如实验方法不当、仪器不准等原因造成的,使调查结果偏大或偏小。偏倚是指医学研究中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中的片面性,使得研究结果与真实性值出现偏倚性的差异。按偏倚的性质分三大类: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3、简述随机化抽样的常用类型以及实施随机化的意义。常用类型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方法。意义:随机化抽样的最大优点是在根据样本资料推论总体时,可用概率的方式客观地测量推论值的可靠程度,从而使这种推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4、常用的诊断试验真实性的评价指标有哪些,各评价的是诊断试验的哪方面?一灵敏度。灵敏度表示试验方法对疾病的检出能力。二特异度。特异度表示试验方法对无病的检出能力。三似然比。阳性似然比值越大或阴性似然比值越小,则试验的诊断价值越高。四Youden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