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12,13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本章序号及其名称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掌握: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本章重点、难点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略)

第二节(略)

第三节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体系的特点

1、它是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精神互摄整合而形成的有机体,儒家、道家、佛家是其基本结构要素,其中儒家伦理是主流与主体。

2、它随着中华民族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而生长发育,在此过程中阶级性与民族性、时代性与普遍性交错并存,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相补相协。

二、中国伦理思想发展三阶段

1、先秦——中国伦理精神孕育展开阶段

2、汉唐——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文化选择的能动性相结合的过程又可分为三个小阶段:两汉儒家、魏晋玄学、隋唐佛学。

3、宋元明清——中国伦理思想辩证综合阶段

三、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方面内容构成:人伦关系原理,道德主体品格要求,人性的认同。概括地说,就是人伦、人道、人性。“礼”的法则,“仁”的原理,修养的精神,构成中国伦理体系的基本结构要素。

1、“礼”是中国文化人伦与人伦原理最集中的体现和概括,可以说,中国伦理的秩序就是“礼”的秩序。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建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礼”的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历史上“礼”的四次转化,其所包含的民族性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五伦设计、整体主义、伦理政治。

2、中国伦理的“人道”的核心是“仁”,其内涵主要有:

①人伦决定人格

②仁义礼智的价值体系

③德性主义

3、人性论是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基础。中国人性思想有以下特点:

①强调人禽之分,突显人的尊严。

②人格均等,人人可圣。

③修身养性,向内探求。

◆思考题及答案:

1、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两个重要基础是什么?(1、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2、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哪些?(参见课本P281-P290)

3、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体系有哪些特点?(参见课本P292)

4、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参见课本

P292-P297)

5、为什么说“礼”是中国文化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的最集中的体现和概括?(参见课本P297-P299)

6、中国人性思想有哪些特点?(参见课本P300)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本章序号及其名称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掌握:中国远古宗教,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儒、道、佛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本章重点、难点

儒、道、佛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第一节(略)

第二节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一、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二、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1、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张道陵传“五斗米道”。张角创立太平道。

2、东晋时的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其代表性著作是《抱朴子》。

3、南北朝时,北魏道士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刘宋时陆修静创“南天师道”。

4、唐宋之后,道教中形成了以讲究符篆为主的“正一道”。

5、唐宋之后,道教的另一大派系是“全真道”。

三、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此“道”系由被道教奉为经典的《老子》五千文而来。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一定的修炼方法而达到“得道成仙”。

四、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1、道教与古代化学的关系。

2、道教与中国古代医学、药物学的关系。

3、道教对气功的影响。

4、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5、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1、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2、“苦集灭道”这“四谛”是佛教最基本的教义。佛教的修行方法主要是戒、定、慧“三学”。

3、小乘佛教只求个人解脱,大乘佛教则强调“慈悲普度”。

4、佛教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正式传入中学。

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1、佛教东传之初,中国人将佛教看作神仙方术的一种。

2、东汉末年,佛经的翻译日渐增多,逐渐形成安译和支译两大系统。

3、魏晋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其又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心无、即色、本无。

4、南北朝弘扬佛性学说的主要代表是慧远、梁武帝和竺道生。

5、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中土佛教的代表是禅宗。

三、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1、自魏晋以后,中国古代哲学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诗、书、画三者向来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之冠冕,汉魏以后它们都打下了佛教的深刻印象。

3、藏传佛教及南传小乘佛教对蒙藏及中国西南地区的古代文化也产生了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第四节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一、传统儒学的宗教色彩

1、儒家学说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续,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观念,儒家学说仍继承了部分“天”的观念,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宗教色彩。

2、汉代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又重新神学化、宗教化了。

3、儒家的重要的修行方法是宗教式的主观内省、“慎独”等等。

二、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

1、宋明理学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内在化了,从而使自己的学说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

①宋明理学的“心性义理之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儒学化了的佛性理论。

②由于宋明理学把心性本体化,其修行方法也逐渐地由“修心养性”转向

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

③宋明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具有强烈的宗教禁欲主义倾向。

2、宋明理学虽不是宗教,但它是一种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和一定宗教功能的政治伦理哲学。

思考题及答案

1、什么叫自然崇拜?(参见课本P303)

2、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哪些?(参见课本P306)

3、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是什么?(参见课本P308)

4、佛教教义中的“四谛”是什么?(参见课本P312、P313)

5、为什么说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参见课本P317、P318)

6、传统儒学有哪些宗教色彩?(参见课本P319-P3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