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载火箭

合集下载

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

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

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运载火箭成为了人类进入太空的重要工具。

我国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独立研发和发射运载火箭的国家之一,其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备受瞩目。

下面将从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三个方面介绍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

初创阶段(1957-1980)在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我国开始了对航天技术的探索。

当时我国的航天科技水平非常落后,因此在技术和经验方面都存在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阶段,我国主要是通过引进苏联的技术和合作来推动运载火箭的发展。

在1958年,我国成立了中国航天局,开始了对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随后,在苏联技术援助下,我国成功研制出了DF-1型运载火箭,于1960年首次发射成功。

虽然这只是一种简单的短程弹道导弹,但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国不断进行火箭技术的改进和研发。

在1964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这是我国第一次实现火箭的自主发射。

随后,我国又相继研制出了长征二号和长征三号等系列火箭,这些火箭在我国的航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阶段(1980-2000)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航天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国开始了对运载火箭的全面升级和改进。

198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这是我国第一次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

随后,我国相继研制出了长征四号、长征五号等新型运载火箭,提升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地位和能力。

在这个阶段,我国还积极探索国际市场,将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出口到其他国家。

1990年,我国首次将长征二号火箭出口到巴基斯坦,这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的国际化进程。

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的航天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运载火箭也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国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还在火箭的功能和性能上有了大幅提升。

中国运载火箭发射记录

中国运载火箭发射记录

中国运载火箭发射记录自从1960年代起,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猛,其中运载火箭成为中国航天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运载火箭主要由长征系列火箭构成,下面将对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记录进行详细介绍。

长征一号火箭是中国第一代航天器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

长征一号火箭于1970年4月24日首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和法国之后,全球第四个独立掌握航天发射技术的国家。

长征一号火箭的发射记录不多,但为中国的航天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征二号火箭是中国第一代液体运载火箭,也是中国航天以自主技术研制的第一种火箭。

长征二号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于1974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自此之后,长征二号火箭以其可靠性和经济性成为中国发射科学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的重要火箭。

长征三号火箭是中国的主力运载火箭之一,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

长征三号火箭于1984年首次发射成功,至今已发射了数十次卫星和载人飞船任务。

其中,长征三号乙是长征三号系列中的一员,以其较高的载荷能力和广泛的应用领域而闻名。

长征三号乙火箭于2024年成功发射了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向深空探测迈出了重要一步。

长征四号火箭是中国的液体运载火箭家族中的一员,具有低轨和太阳同步轨道两种版本。

长征四号火箭于1999年首次发射成功,以其自动化程度高、适应性强、可靠性高等特点,成为中国发射科学实验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的主力火箭。

长征四号B火箭是长征四号系列中的一员,以全新的上面级Yuanzheng-1(远征一号)闻名,具备将卫星送入高轨道或将多颗卫星送入多个不同轨道的能力。

长征五号火箭是中国航天史上构思最早、技术难度最大、成本最高的火箭。

长征五号火箭于2024年11月首次发射成功,具有较大的运载能力,可将较重的卫星送入低地球轨道或将较小的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中国火箭的知识简介

中国火箭的知识简介

中国火箭的知识简介
以下是中国火箭的知识简介:
1. 运载火箭:中国的运载火箭主要包括长征系列和快舟系列。

长征系列是中国最主要的运载火箭系列,目前已经发展到了长征五号B型(CZ-5B)等新一代火箭。

长征系列火箭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广泛,可用于发射卫星、载人航天任务以及探测器等。

快舟系列火箭则主要用于小型卫星的发射,具有灵活性和成本效益高的特点。

2. 火箭技术发展:中国的火箭技术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自主研制火箭技术,并于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随后,中国逐步发展了不同型号的火箭,并实现了载人航天任务,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自主发射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3. 火箭应用领域:中国的火箭技术在卫星发射、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军事防御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中国的卫星发射能力不断提升,已经成功发射了各类通信、气象、导航、科学研究等多种用途的卫星。

此外,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开展更多的深空探测任务,包括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

在军事领域,中国的战术火箭被用于战术打击、火力支援等任务。

- 1 -
4. 创新和发展:中国在火箭技术领域持续进行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中国推进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以提高运载能力和可靠性。

同时,中国还积极探索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并计划开展可回收运载火箭的试验和应用研究。

总体而言,中国火箭技术在不断发展和成熟,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和雄心。

未来,中国将继续致力于火箭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 2 -。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Long March)是中国自主研制的一系列航天运载工具,用于将人造卫星、载人飞船以及其它空间器送入地球轨道或深空轨道。

自1970年首次发射以来,长征系列火箭经历了多次升级和改进,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支撑。

一、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展历程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发展阶段(1970s-1980s):长征一号火箭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型液体运载火箭,于1970年4月首次发射成功。

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陆续研制了长征一号甲、丙、丁等型号,并成功发射了一系列卫星。

2. 技术攻关阶段(1990s-early 2000s):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航天需求,中国开始进行长征系列火箭的升级改进工作。

在这一阶段,长征二号、长征三号等型号相继投入使用,成功发射了中国首颗载人航天器“神舟一号”。

3. 增强型火箭阶段(early 2000s-present):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射能力和可靠性,中国开始研制长征四号、长征五号等增强型火箭。

其中,长征五号是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能够将重达25吨的货物送入低地球轨道。

二、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场地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主要在以下几个发射场地进行发射:1.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是中国最早建设的航天发射场之一。

酒泉发射中心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卫星和气象卫星。

2.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是中国主要的航天发射基地之一。

西昌发射中心具备发射各型火箭的能力,并发射了许多载人和非载人任务。

3.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中国南部的海南省,是中国最新建成的航天发射基地。

文昌发射中心被视为中国未来航天发射的重要基地,将承担更多高轨道和深空探测任务。

三、长征系列火箭的国际合作长征系列火箭在国际合作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火箭研制、卫星发射等领域的合作,为全球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中国-巴西合作: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了长征四号B火箭,并成功发射了巴西的CBERS系列遥感卫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第三代:长征二号F(CZ-2F)、长征三号甲系列(CZ-3A系列)、长征四号系列(CZ-4系列)为第三代。 第三代在第二代基础上,持续开展可靠性增长和技术改进,采用系统级冗余的数字控制系统;增加了三子级,任 务适应能力大大提高;或为满足载人航天任务需求,增加了故检和逃逸系统,其任务可靠性大大提高;简化了发 射场测发流程,使用维护性能得到了提高。新一代运载火箭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 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 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截至到2021年12月14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401次发射
,发射成功率在95%以上。
2021年12月29日19时1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4卫星发射升空,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1年12月30日零时43分,长征三号乙遥八十四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 火升空,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设计团队
注:带外框为已故者。
重大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标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长征二号F、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 中国探月工程标识 中国探月工程: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五号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
成败统计
各型号成败统计 长征系列火箭各型火箭服役时间轴 长征系列火箭各型号发射成败统计 长征系列火箭各型号发射成败率统计 逐年成败统计 1970年至1996年间,中国共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3枚,平均每年发射1.59枚,其中发射成功36枚,部分 成功2枚,失败5枚,达到了83.72%的发射成功率。 1997年至2008年间,中国共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72枚,平均每年发射6枚,12年间无一次失败,达到了 100%的发射成功率。 2009年以来,中国发射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46枚,平均每年发射18.85枚,其中发射成功236枚,部分成功 3枚,失败7枚,达到了95.93%的发射成功率。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逐年发射成败统计

中国航天火箭的分类

中国航天火箭的分类

中国航天火箭的分类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航天火箭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角色。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航天火箭进行分类。

一、按用途分类1.运载火箭: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将卫星、航天器等物体送入预定轨道。

中国的运载火箭主要包括长征系列火箭和快舟系列火箭。

其中,长征系列火箭代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力量,不断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

2.探月火箭:探月火箭是用于进行月球探测任务的火箭。

中国的探月火箭主要包括嫦娥系列火箭。

嫦娥系列火箭通过多次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重大突破,成功将探测器送入月球轨道,并成功实施月球软着陆任务。

3.载人火箭:载人火箭是用于进行载人航天任务的火箭。

中国的载人火箭主要包括长征二号F火箭和长征五号火箭。

长征二号F火箭是中国首次实施载人飞行任务的火箭,成功将中国的航天员送入太空。

而长征五号火箭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发射载体,为中国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按技术特点分类1.液体运载火箭:液体运载火箭是指使用液体燃料和液氧作为推进剂的火箭。

中国的液体运载火箭主要包括长征系列火箭和快舟系列火箭。

液体运载火箭具有推力大、灵活性高等特点,适用于各种不同的任务需求。

2.固体运载火箭:固体运载火箭是指使用固体燃料作为推进剂的火箭。

中国的固体运载火箭主要包括长征系列火箭和快舟系列火箭。

固体运载火箭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等特点,适用于一些特定的任务需求。

三、按发展阶段分类1.一代火箭:一代火箭是指中国航天火箭事业起步阶段的火箭。

中国的一代火箭主要包括长征一号火箭和长征二号火箭。

这些火箭虽然技术相对较为简单,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二代火箭:二代火箭是指中国航天火箭事业发展的中期阶段的火箭。

中国的二代火箭主要包括长征三号火箭和长征四号火箭。

这些火箭在技术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和进步,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列表

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列表

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列表中国航天事业自成立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其中航天火箭的发射任务更是成为了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声誉的象征。

本文将就中国航天火箭的发射列表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长征一号火箭长征一号火箭(CZ-1)是中国航天领域的第一代运载火箭,于1970年11月24日首次发射成功。

其主要任务是将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促进我国的航天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

长征一号火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成功完成了众多卫星及空间探测器的发射任务,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长征二号火箭系列长征二号火箭系列(CZ-2)是中国航天领域的第二代运载火箭,具备多种型号和变种。

CZ-2火箭系列首飞于1971年11月5日,被广泛应用于低轨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以及货物补给等任务。

此外,CZ-2火箭还成功实施了载人飞行任务,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三、长征三号火箭系列长征三号火箭系列(CZ-3)是中国航天领域的第三代运载火箭,于1984年11月14日首次发射成功。

CZ-3火箭系列在技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升级,具备更强的运载能力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此系列火箭主要用于将卫星送入高轨道,以及发射国际合作项目等任务,为中国航天科研和国际交流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长征四号火箭系列长征四号火箭系列(CZ-4)是中国航天领域的第四代运载火箭,于1988年9月25日首次发射成功。

CZ-4火箭系列在技术上进行了进一步创新和提升,具备更高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该型号火箭主要用于发射通信卫星、地球观测卫星以及载人空间实验室等任务,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长征五号火箭长征五号火箭(CZ-5)是中国航天领域的最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于2016年11月3日首次发射成功。

CZ-5火箭在技术上引入了全新的概念和创新,具备更大的载荷能力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该型号火箭主要用于发射重型通信卫星、探测器、货物补给飞船以及载人飞行任务等,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最大火箭长征五号资料

中国最大火箭长征五号资料

中国最大火箭长征五号资料长征五号火箭是中国当前最大的运载火箭,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研制,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征五号火箭于2016年11月3日首次发射成功,其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重要里程碑。

一、长征五号火箭的概述长征五号火箭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于21世纪初新开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它是一型超大型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重型卫星、载人飞船及其他大质量载荷。

长征五号火箭的总长度约为57米,直径约为5米,整体重量约817吨。

它采用了液氧/煤油推进剂,具备较高的推力和载荷能力。

长征五号火箭的设计目标是满足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需求,包括重型卫星发射和载人航天工程。

它的首要任务是发射国产载人飞船,为中国航天员载人飞行提供可靠的运载能力。

此外,长征五号火箭还能够发射超大质量的通信卫星,提升中国的通信卫星运载能力。

二、长征五号火箭的技术特点1. 新一代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长征五号火箭搭载了一台新一代的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在推力、燃烧效率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为火箭的顺利发射提供了有力的动力保证。

2. 多级分离技术:长征五号火箭采用了多级分离技术,这意味着在火箭发射过程中,不同的火箭级别会在一定高度后分离并继续往下飞行。

这样的设计可以减轻总体重量,提高火箭的有效载荷能力。

3. 复合材料结构:为了进一步减轻火箭的重量,长征五号火箭采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结构,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轻量化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火箭的整体性能。

三、长征五号火箭的发展与应用长征五号火箭的研制和发射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未来,长征五号火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未来载人航天工程:长征五号火箭将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它将用于将中国航天员送入空间站,支持载人航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2. 大型通信卫星发射:长征五号火箭具备发射超大型通信卫星的能力,将为中国的通信卫星运营提供重要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1号D”运载火箭是“长征1号”火箭的改进 型。主要的改进有:提高一子级发动机推力;提高二、 三子级性能;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性制导。经过 改进,“长征1号D”火箭可以发射各种低轨道卫星,并已 投入商业发射。
长征一号系列
长征一号(已退役)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 火箭全长29.8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起飞推力112吨,能把300千 克重的卫星送入44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 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展的基础。 长征一号乙(未投入生产) 也被称作“长征一号马杰”。是长征一号的第一个改进方案。方案提出使用意 大利造马杰火箭的第三级意丽丝固体火箭发动机来替换国产的第三级GF-02固 体火箭发动机。火箭的一、二级没有更变。但当时因缺乏资金所以没有向意大利购 买马杰火箭的第三级,长征一号乙也没有投入生产。 长征一号丙(未投入生产) 也没有投入生产。第一、二级使用长征一号的发动机,保留不变,而第三级使 用更先进的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固体燃料,使火箭的近地运载能力提高到半吨。 1984年首次成功测试第三级发动机,但因种种原因,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于 1988年取消了长一丙工程。 长征一号丁(现役) “长征一号丁”运载火箭是“长征1号”火箭的改进型。主要的改进有:提高 一子级发动机推力;提高二、三子级性能;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性制导。经 过改进,“长征1号D”火箭可以发射各种低轨道卫星,并已投入商业发射。
长征二号系列
长征二号(已退役)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的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在“长征1号”的技术基础 上,发展了“长征2号”、“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系列运载器。“长征2号”火箭是 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1.17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190吨,能把1.8吨的卫星送入距 地面数百公里的椭圆形轨道。1975年11月26日,“长征2号”火箭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 式卫星的发射任务。 长征二号甲(已改型)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山西省 太原市西北的高原地区,地处 温带,海拔1500米左右,与芦 芽山风景区毗邻,是中国试验 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 射试验基地之一。发射中心拥 有火箭和卫星测试厂房、设备 处理间、发射操作设施、飞行 跟踪及安全控制设施。太原卫 星发射中心具备了多射向、多 轨道、远射程和高精度测量的 能力,担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 资源、通信等多种型号的中、 低轨道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 任务。发射中心始建于1967年。 这里冬长无夏,春秋相连,无 霜期只有90天,全年平均气温 5℃。
长征一号丁
长征二号系列
长征二号(LM-2)运载火箭是从洲际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于1975年发射 了1t多重的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成功地回收了返回舱。此后,又根据发射卫星的 需要,陆续衍生出长征二号丙(LM-2C)、长征二号丙改进型(LM-2C/SD)和发射极轨 卫星的长征二号丁(LM-2D)运载火箭。在长征火箭大家族中,长征二号系列主要用 于发射各类近地轨道卫星,LM-2C/SD曾以一箭三星方式发射了12颗美国的铱星移 动通信卫星。
长征系列火箭
长征一号系列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 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火箭全长29.86米,最大 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 吨,起飞推力112吨,能将 300千克重的卫星送入440 公里高的近地轨道。1970 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 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展 的基础。
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是为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东方红一号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它 的一、 二级火箭采用当时的成熟技术,并为 发射卫星做了适应性修改,第三级是新研制 的以固体燃料为 推进剂的上面级。1967年11 月, 决定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研 制。1968年初,完成了 火箭的总体设计,之 后又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各种大型的 地面试验。1970年4月24日,长 征一号火箭 首次发射,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 红一号顺利送入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 功。 1971年3月3日,长征一号火箭第二次发射, 把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准确送入轨道,又 一次 取得圆满成功。相对于70度倾角、440 公里高的圆轨道,长征一号火箭的运载能力 为300公斤,此 火箭共进行了两次发射,均 获得成功。
“长征二号丁”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8.3米,起飞重量232 吨。主要是 在“长征二号” 火箭的基础上采取增加推进剂加注量和增大起飞推力的办法,使运 载能力进一步提高。1992年8月首次发射,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二号系列
“长征二号E”(长二捆)火箭是以加长型“长征二号丙”火箭为芯级,并 在第一级周围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组成的低轨道两级液体推进剂火箭。火箭总 长49.68米,直径3.35 米。每个液体助推器长为15.4米,直径2.25米,芯级最大 直径4.2米。总起飞重量461吨,起飞推力600吨,能把 8.8吨至9.2吨的有效载 荷送入近地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 “东风航天城”,是中国 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 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 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 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 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 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 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 1970年,于1982 年交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用,1984年1月发射中国第 一颗通信卫星。中心由总部、 发射场(技术区和两个发射 工位)、通信总站、指挥控 制中心和三个跟踪测量站, 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的生活保 障(医院、宾馆等)单位组 成。发射场的坐标位置为东 经102度、北纬28.2度。主 要担负广播、通信和气象等 地球同步轨道(GTO)卫星 发射的组织指挥、测试发射、 主动段测量、安全控制、数 据处理、信息传递、气象保 障、残骸回收、试验技术研 究等任务。
长征一号丁是 1970年用于发射中 国第一颗卫星的长 征系列一号火箭的 改进型号.它是一 枚装有“变轨级” 的三级小型运载火 箭。长征一号丁主 要用于发射低地球 轨道(LEO)和太 阳同步轨道(SSO) 小型卫星。长征一 号丁的运载能力为 1000公斤,火箭直 径2.25米,总长 31.28米。1997年 11月,长征一号丁 火箭首次飞行完全 成功。
“长征二号”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1.17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 190吨,能把1.8吨的卫星送入距地面数百公里的椭圆形轨道。1975年11月26日, “长征二号”火箭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
“长征二号丙”火箭是在“长征二号”火箭基础上改进设计研制的,采用了大 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箭长为35.15 米,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增加到2.4吨,火箭的 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在“长征二号丙”火箭基础上研制的“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 箭是一种三级火箭,箭长增加为43.027米。“长征二号丙”系列运载火箭自1982年 9月首次成功发射以来,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1987年,“长征二号丙”火箭被 授予“全国质量金质奖”。1999年,“长征二号丙”火箭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授 予“优质液体运载火箭”称号。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长征系列火箭
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1964年6月29日,中 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 术进军。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 生,首次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中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 在,“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发射上百次,成功率达90%以上。“长征”系列火 箭已经走向世界,享誉全球,在国际发射市场占有重要一席。中国航天科技 集团公司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有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 球静止轨道空间飞行器的能力,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9500千克,地球 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5500千克,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6100 千克。运载火箭的可靠性、经济性、入轨精度和适应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自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均获得圆满成功。从1990年 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为国外和香港用户 发射了33颗卫星。截至2007年底,长征火箭共进行过27次商业发射和6次 搭载服务,成为了国际市场上知名的高科技品牌。
“长征二号F”火箭是在“长征二号E”火箭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 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的运载火箭。火箭由四个液体助 推器、芯一级火箭、芯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组成,是目前我国所有运载 火箭中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的火箭。运载火箭有箭体结构、控制系统、动 力装置、故障检测处理系统、逃逸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推进剂利 用系统、附加系统、地面设备等十个分系统,为兼顾卫星的发射,保留了有效 载荷调姿定向系统的接口和安装位置。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是为确保 航天员的安全而增加的,其作用是在飞船入轨前,监测运载火箭状态,若发生 重大故障,使载有航天员的飞船安全地脱离危险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先后 成功发射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六号飞船,为我国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做出了历 史性贡献。
天蝎宇宙
基本概述
火箭是目前唯一能使物体达到宇宙速度,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宇宙空间的运载工 具。火箭的速度是由火箭发动机工作获得的。早在1903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推导出单级 火箭的理想速度公式:V=ωLnMo/Mk,被称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ω为发动机的喷 气速度,Mo和Mk,分别是火箭的初始质量和发动机熄火(推进剂用完)时的质量。 Mo/Mk被称为火箭的质量比。由这个公式可知,火箭的速度与发动机的喷气速度成正比, 同时随火箭的质量比增大而增大。即使使用性能最好液氢液氧推进剂,发动机的喷气速度 也只能达到4.3~4.4公里/秒。因此,单级火箭不可能把物体送入太空轨道,必须采用多 级火箭,以接力的方式将航天器送入太空轨道。火箭用于运载航天器叫航天运载火箭,用 于运载军用炸弹叫火箭武器(无控制)或导弹(有控制)。航天运载火箭一般由动力系统、 控制系统和结构系统组成,有的还加遥测、安全自毁和其他附加系统。多级火箭各级之间 的联接方式,有串联、并联和串并联几种。串联就是把几枚单级火箭串联在一条直线上; 并联就是把一枚较大的单级火箭放在中间,叫芯级,在它的周围捆绑多枚较小的火箭,一 般叫助推火箭或助推器,即助推级;串并联式多级火箭的芯级也是一枚多级火箭。多级火 箭各级之间、火箭和有效载荷及整流罩之间,通过连接一分离机构(常简称为分离机构) 实现连接和分离。分离机构由爆炸螺栓(或爆炸索)和弹射装置(或小火箭)组成。平时, 它们由爆炸螺栓或爆炸索连成一个整体;分离时,爆炸螺栓或爆炸索爆炸,使连接解锁, 然后由弹射装置或小火箭将两部分分开,也有借助前面一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后的强大射流 分开的。火箭技术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火箭推进技术、总体设计技术、 火箭结构技术、控制和制导技术、计划管理技术、可靠性和质量控制技术、试验技术,对 导弹来说还有弹头制导和控制、突防、再入防热、核加固和小型化等弹头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