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指为⼈类提供⽂化⽣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类赖以⽣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类产⽣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化产⽣了⼴泛的影响。
⼀、地理环境与⽂化的关系概述地理环境包括⾃然地理环境和⼈⽂地理环境。
⾃然地理环境,⼀般指⽓候、地形、地貌、⽔⽂、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环境⼀般指疆域、政区、民族、⼈⼝、⽂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这两⽅⾯相互作⽤,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个历史概念,这⾥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化发⽣发展的⽐较稳定的地理概况⽽⾔。
当然地理环境本⾝并不是⽂化,却是⽂化赖以产⽣的基⽯,对⽂化的发⽣、发展具有⼀定的物质上的制约⼒。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化的作⽤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定程度上的作⽤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个民族的⽂化产⽣的动因、⽂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陆的⼀部分,中国地理⾯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样⼤,⼴⼤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化的滋⽣繁衍提供了⼴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
在数千年的⼈类⽂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化,在很⼤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块完整⽽⼴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明中,古埃及和巴⽐伦⽂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的沙漠,⼈类能够⽣存的地⽅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
虽然分裂与统⼀是中国历史的两⼤现象,但统⼀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与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衰亡有着密切的关联,它是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天然物质条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联系。
人类历史的行程,尤其是早期人类的历史活动,更是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东方文化的源头——古代中国,其地理环境的特征——偏居一方和相对封闭。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西面和南面环绕着大漠荒沙,高耸入云的昆仑山、阿尔泰山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是浩瀚无限的太平洋。
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这种辽阔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闭状态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农耕文明的形成,诱发封闭文明的产生。
封闭的生存空间,不仅无法借助外部力量,且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古代中国人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艰苦的斗争,为了兴修水利,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就建立了血脉相连的大共同体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这样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基础上的专制统治就逐渐形成了。
同时,辽阔的大平原,也是的统治着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将每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之中,因此,统一、专制、中央集权就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封闭保守的地理环境也是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的联系和影响很少,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中国人一系列独特的文化观念如知足者常乐、中庸追求平稳、和平的社会环境及“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和专制等官本位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和特色。
中国农耕经济和专制统治的稳定性、持续性,又使得中国文化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而忽视逻辑推理,包括许多发明创造都是经验所得,如火药就是道学家在炼丹时发明的,许多历法、医术都是对观察、经验的描述和记录。
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演变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演变的影响历史文化的演变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其中地理环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地理环境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因素,它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期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貌地势、气候条件和资源分布三个方面来探讨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首先,地貌地势对历史文化的演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山脉、河流、海洋和平原都是地貌地势的表现形式,它们成为不同地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传承的基础。
例如,高山和丘陵地带常常给人以艰苦困难的生存环境,这种环境会促使居民发展出与山地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如喜马拉雅山区的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
而河流和海洋则为沿岸地区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这种优势地理条件导致了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如古代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其次,气候条件也是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气候对农业生产、民族迁徙和文化传统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例如,亚马孙雨林地区延续了几千年的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当地原住民发展出与雨林相适应的传统农耕和狩猎方式,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雨林文化。
又如,北欧地区的寒冷气候使得当地人发展了与极地气候相适应的捕鱼和狩猎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北欧民族的特有文化。
最后,资源的分布也对历史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球上的资源分布十分不均衡,某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而其他地区则相对匮乏。
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区域的经济和文化差异。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一些地区提供了经济的基础,如石油对中东地区的影响。
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使得该地区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而且石油也成为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资源的不足也会引发冲突和迁徙,从而对地区历史文化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历史文化的演变。
地貌地势、气候条件和资源分布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对地理环境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个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文化厚重、璀璨辉煌,涵盖了广袤的土地和多元的民族,这些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而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紧密融合,相互影响、互相作用,推动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一、地域狭长的东亚文化圈地理环境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
中国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心,东临大海,南接东南亚,北接蒙古和西伯利亚,西邻中亚和南亚,地域狭长,南北绵延五千多公里,东西纵深近四千公里。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发展必然会受到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外来文化的融合,更通过吸收、转化和创新,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卓越成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雨,而正是源于中国卓越的文化传承,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文化最为丰富、传承最为深厚的国家之一。
中国文化是从周秦开始的,到汉朝时期,世风日盛,文化开花,三国魏晋时期,文学艺术更加丰富,盛唐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它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贞观之治的开展,使得社会各个门类都有了重大进展。
而宋朝时期,新的文化观念和科技思想大力开拓,使得文化发展获得进一步壮大。
每一个朝代都在文化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三、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中国的宗教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
中国的宗教文化发展与其他文化发展一样,与地理环境有关,也是中国文化传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宗教文化复杂多彩,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思想在中国都有一定的发展和影响,每种宗教思想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传承的多元性质。
四、文化传承的局限及挑战尽管中国文化历经沧桑,卓越成就显著,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化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次,中国过于注重传统文化的维护,对新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这种状况可能会对中国文化投射出负面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是和它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一、疆域、政区(一)疆域:我国历史上从秦统一到清乾隆年间的疆域状况:中国历史悠久,早在商朝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疆域广大的政治实体,周朝进一步巩固,经春秋战国的动荡与整合,到秦始皇时期形成了一个历代比较稳定的疆域核心。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
前221年立国,前206年被汉刘邦所灭,传2代,历15年,建都咸阳。
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南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经过历代发展,到清朝时期形成了目前中国疆域的基础。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从皇太极到溥仪,传11帝,历267年,建都北京。
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到南海诸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临太平洋,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二)政区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因此属于人文地理环境范畴。
研究政区应当探讨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机构组织及权利分配。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五个时期:一、萌芽时期(商周时期):地方分权的“分封制”。
相传,夏朝开始按地区划分居民,史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尚书禹贡》)。
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
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
各封国尊周王为天下共王,承担守疆土,卫王室,纳贡税的义务,诸侯在封国之内,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权,兼可分封下属为卿大夫。
历史地理变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历史地理变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地理变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的文化是在历史地理变迁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结果。
这些变迁包括战争、征服、迁徙和交流等,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历史地理变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自古以来就有着各种族群的居住。
历史上,中国经历了不同的王朝更迭、民族迁徙和各类文化交流。
这些变迁使得中国文化充满了多元性和包容性。
例如,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藏族文化等各自但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其次,历史地理变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融合。
在不同地域的人民迁徙和交流中,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碰撞与交融。
例如,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交流中,北方的农耕文化与南方的渔猎文化相互交织,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农耕文明。
此外,历史地理变迁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
中国的历史地理变迁经历了许多战乱与灾难,这些困境迫使中国人民培养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例如,在长期的战乱和征战中,中国事文化形成了强大的事思想和智慧,这种精神特质深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之中。
最后,历史地理变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历史上,中国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变革,这些挑战迫使中国人民不断寻求新的发展和创新。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在历史地理变迁中产生的,它们的发明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地理变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塑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这些影响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二讲 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主讲人:赵树廷
二个问题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 影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 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 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进化 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华文 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 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 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唐朝疆域图
• 8、元帝国,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 政权。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 辽阔,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 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 北达鄂霍次克海。元代的科技和文学比 较发达。元杂剧是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 宏篇巨著。
元朝疆域图
• 9、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 亚,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 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葱岭,东北 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公 里的土地。这种疆域基本上与当今的疆 域相似。1840年鸦片战争后、1856年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1833年的中法战争、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9年的八国 联军侵华战争等等,这些使中国人民遭 受屈辱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使中国的大 片领土沦为殖民地。
秦朝疆域图
• 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 西汉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 其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 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 北至大漠,东北达到了朝鲜半岛北部。 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越 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00922014728

关键词: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文章主要阐释的是地理环境对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一定影响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一些消极影响。
正文: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倡热爱、保护文化环境是有必要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研究概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
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
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
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漕渠等。
公元605—610年,隋朝开通了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
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建,给原来的地形地貌带来了变化,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创造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而水利工程本身也是“人化自然”的实体文化,总结说来,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特别是魏晋以后,文人墨客盛行游山玩水,在文学界形成了山水诗派,在绘画界有山水画派。
许多描写山水风光的散文、诗歌、和绘画,成为流传千古的名作。
也就是说,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极富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
2、气候中国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国土的大部分处于温带地区。
二是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多刮北风,夏季多刮南风,降雨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三是大陆气候强。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差较大。
以上三点是中国气候的总体特征。
总的来看,有史以来没有实质性变化。
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变化的,最明显的体现在温度与湿度两个方面,比如温度的变化:从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到17世纪(清代),我国气候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
但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受厄尔吉诺现象影响,中国的气温也迅速上升,如今,青藏高原上千年的冰山开始融化。
再比如湿度的变化:距今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至两千五百年前较湿润,洪水频繁,这从古代史书记载可以看到,古代受人尊敬的英雄,都是治水有功的人。
到了近五百年,我国的旱灾多于水灾。
北方尤其明显,而南方的水灾更加频繁,这实际上与气温变暖、冰山融化有关。
另外,人口急剧增长,北方民族不断南侵,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都与气候的变化有关系,甚至连治世和乱世也与气候的变迁有关,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等等都与当时的气候宜人、风调雨顺有关。
中国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特定的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我国古代以农立国,节气文化是适应农业需要而很早就发展起来的。
“春争日,夏争时”,农民们世世代代就像打仗一样按24节气种地。
否则,“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连收成都成了问题。
24节气不仅指导了我国古代农业,而且深深融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之中,有的节气还成了民间重要节日。
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
中医学把外感病邪分为“风寒湿热燥火”。
俗称“六淫”,大部分与气候有关。
南京中医学院老教授干祖望说:“欲知《黄帝内经》之精华,一半在气候。
”没有中国特殊气候,也就不会诞生中医学,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针灸,针灸的取穴和针探深度也都和四季有关。
不同的季节应取不同的穴位,针探深度也不一致。
中药的使用也分季节。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门有一篇“四时用药例”,说明用药也要讲究季节。
《黄帝内经》中指出:在各季节中要分别加温热甘酸和苦寒之药,以顺四时气候而养天和之气。
三是诗词与气候。
请大家举出与气候季节有关的诗句。
我国是世界上四季最鲜明的国家,鲜明的四季影响到诗人的日常生活,创作环境和灵感。
于是,古诗中有大量的咏怀四季的诗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些都是咏春的。
在四季中诗人们对气候体会最深的要数夏季的炎热。
杜甫遇到酷热天气就会:束带发狂欲大叫,恨不得“安得赤脚踏层冰”。
王维在《苦热》一诗中,热得想到大气层之外去凉快凉快:“思出宇宙外,矿然在寥廓。
”还有展示暮秋景物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的《西厢记》)。
总之,正是四季分明的气候造成了咏怀四季的美妙诗句。
二、人文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疆域、政区(1)疆域:西汉、唐、元、清、疆域超过“雄鸡式”、960万平方公里。
(2)政区:商周——分封制,秦汉——郡县制,东汉——州、郡、县二级制,元——行省制度,明——省府县,清——省府县,近代——省、道、县,现代——省、市、县。
2、民族、人口:(1)民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总称。
华夏族指汉族。
(2)人口:特点是分布不均衡,人口迁移频繁。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进货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中华文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在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一)疆域、政区疆域(重点了解各朝代的疆界变化,有哪几个朝代的疆域比现在的大,西汉、唐、元、清)(1)夏朝:夏代始于公元前1300年。
中国古代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当时的华夏族同蛮、夷、狄等不同族类经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
华夏族分为几个不同的部落,这些不同的部落集团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一带,后来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建立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
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始于商朝。
其疆域与夏朝相似。
商朝的文化非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
最大的成就就是甲骨文,仅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十多万块甲骨上,已发现的单字就有5000个。
(3)周朝: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商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延续了800多年的周朝。
周文王姬昌用姜子牙治理国政,国运昌盛。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东周建都洛邑。
其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部。
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4)春秋战国:从东周开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500多年,习惯上称春秋战国。
在此期间,各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此时的疆域基本上和周朝接近。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锋“百家争鸣”的现象。
(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赢政建立起来的。
秦王朝立国仅15年,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秦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兵马俑”和“阿房宫”成为历史的见证。
(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其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
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达到了朝鲜半岛北部。
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越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唐朝全盛时,疆域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
(北界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
唐以后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
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8)元帝国,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辽阔,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
元代的科技和文学比较发达。
元杂剧是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宏篇巨著。
(9)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葱岭,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公里的土地。
这种疆域基本上与当今的疆域相似。
(最新测算表明,中国的实际面积是一千万平方公里)。
1840年鸦片战争后、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3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9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这些使中国人民遭受屈辱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使中国的大片领土沦为殖民地。
总的来看,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唐代、元代、清代几个朝代的疆域都超过了中国当今的“雄鸡式”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