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写的用笔方法
粉笔字书写教程及实用技巧

粉笔字书写教程及适用技巧希望大家能够有耐心看完文章并努力实践,相信你的粉笔字书写水平绝对会不停进步 !作为教师,都希望自己有一手美丽的粉笔字,因为在讲堂上要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识,除了教师的剖析解说,举止表情之外,板书的好坏常常是一个不可以忽略的要素。
能够说,工整、美丽的板书是讲堂教课中一个必不可以少的环节。
写好粉笔字,是每一个教师不可以推辞的责任和不可以缺点的一种专业基本功。
那么如何写好粉笔字也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一、粉笔字的书写姿势黑板是直立固定在墙上的,所以,粉笔字就只好站在黑板前,采纳“站立悬臂”的姿势书写。
书写时要注意做到:头平、身正、臂曲、足稳。
1.头平是为了保证视野的公正,使写出的字队列齐整。
跟着书写高度的变化,可略有仰俯,但要常常保持头部公正不倾斜。
2.身正是指身体正直不偏斜。
要跟着书写地点的左右改动而平移。
直也不是僵直古板,应当以自然大方,书写方便为好。
3.臂曲是指执笔的右手臂曲成直角,举到眼的高度最便于书写。
跟着书写地点的上下、高低改动,手臂曲折程度也要作相应的变化。
左手或持书或按黑板或下垂,都要以轻松自然方便为准。
4.足稳是指两脚分开站立,以保持身体的均衡、稳固。
跟着书写高度的变化,能够踮脚或屈膝,见机而作。
讲堂教课中书写粉笔字应注意以下几点:1.示范性。
教师在讲堂上写板书,也是做写粉笔字的表演。
学生不只要模拟教师的字,也要模拟教师写字的姿势。
所以,教师不只要能写一手好字,还应注意自己的姿势要优美大方,到处为人师表。
绝不可以够随随意便,胡写乱画。
2.灵巧性。
为增强教课的直观性,教师有时让学生直接观看书写过程,这时,要求身不挡字。
写字姿势要灵巧调整,并保持身态的大方。
3.改动性。
黑板版面大,书写范围广,需要实时移起程体,变换姿势。
(示范区和练习区的变换)4.间歇性。
即边讲边写,而不是一呵而就。
(重点笔划的书写,就是要停下来让学生看清楚,有时还要书写两遍以上)二、粉笔字的执笔方法粉笔形体短小,质地松,简单断。
古今书法中用笔技法的解释

古今书法中用笔技法的解释执笔法书法术语。
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
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
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
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
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拨镫法书法术语。
运笔的一种技法。
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
主要有二说。
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
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
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
推、拖、撚、拽,诀尽于此。
”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
”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
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
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双钩书法术语。
①复制法书的技法。
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
”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
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
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
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
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
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
”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单钩书法术语。
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
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
与“双钩”相对。
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
硬笔书法各笔画的写法

硬笔书法各笔画的写法书法术语:按提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功作。
按,是笔往下顿;提,是笔向上拎,行笔有按提动作。
硬笔书法知识(点)点:点是字的眉目,最能表现用笔精神。
古人说:“点如高峰之坠石”指的是下笔有力。
一般分(左、右、长)点。
书写时要注意“轻起重按、转笔回收”口诀:点分左右长,方向不一样,上尖下要圆,顿笔要回收。
左点:轻起笔,向左下方边行边按,收笔稍顿后即向右上回收。
右点:又称上点,一般是在字的上边和右侧使用。
写时轻起笔,向右下方边行边按,收笔稍顿后向左上回收。
长点又叫反捺,一般是在字的下边或作捺用(字有两捺时,其中之一用反捺)。
写法和右点相同,行笔比右点梢长些。
例字:小、不、点、六硬笔书法知识(横)横:横在一字中起横梁作用,古人叫“勒”,也叫“玉案”,都是取“平”的意思。
一般有(长、短、斜)横。
横的形态:起笔和收笔皆向右下斜;起笔和收笔处较粗,行笔部分较细;左端稍低右端稍高,不是平的。
(不能与横中线平行)。
书写时要注意轻起、稍驻、轻快右行,顿笔左收。
口诀:横分长短斜,左低右高行,起首重而缓,行笔轻和快。
横的写法:起笔:向右下方按笔(主要是运指:拇指和食指向右下方用力,其余三指后缩与之配合)行笔:用笔较轻,向右稍偏上方行笔,边行边提,过横画的中间以后,边行边按(笔向右上方的运动主要靠运腕。
行笔中的提按变化主要是指的运动。
收笔:向右下方稍顿后向左回收,笔锋回到横内。
由于铅笔字较小,运指和运腕的幅度也很小,指和腕的运动是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的。
运指中含腕的运动,运腕中含指的运动,只能说以谁为主,不能截然分开。
例字:一、二、三、上、下、七、十、工、正字形分析:“一、二、三”三个字都是由横组成的,每一横的起笔和收笔与左右边线的距离要相等。
“二”和“三”两字中横画中伏出现,长短要各不相同,间隔要匀。
“二”和“三”两字的高矮不同。
“二”字把田字格分割为三部分,“三”字把田字格分割为四部分。
要使空白均匀,“三”字的上下空白比“二”的要小,“三”字比“二”字高。
中国书法用笔法则(永字八法)

中国书法用笔法则(永字八法)中国书法艺术,修身养性,传承千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书法造型虽形态纷繁,莫不以「点」为基始。
由「点」引伸则横、竖、撇、捺各种笔画应运而生,得气象万千。
「永字八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成为习书者的学习宝典。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
“策”、“啄”、“”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横,也就是“勒”。
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
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竖,也就是“弩”。
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撇,也就是“掠”。
一般习惯称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6.捺法捺,也就是“磔”。
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7.厥法厥,笔画形状像人弯腰的姿势,因此得名。
古人又称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钩法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
与“”末端相似。
(完整版)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指导

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指导横的写法长横:起笔时向右下方轻轻落笔,行笔轻而快,收笔向右下方稍停,然后回笔,取势左低右高、左轻右重。
(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例:一、长短横: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一半停笔即收。
例:三斜横:运笔同长横,只是向右上倾斜度大。
例:七竖的写法悬针竖:起笔稍顿,均匀用力下行,至三分之二处提笔出锋,呈针状。
例:十垂露竖:落笔直行到位后,回锋收笔。
例:下左短竖:位于字的偏左方,笔画较短,粗状有力,略向右下斜。
例:口中短竖:位于字的正中间,笔画较短,粗状有力,竖直向下。
例:土右短竖:位于字的偏右方,笔画较短,粗状有力,略向左下斜.例:山撇的写法斜撇:起笔向右下轻驻,由重至轻,向左下行笔。
体态长斜,斜中微弯,力送笔尖。
例:人竖撇:竖画起笔,约至下半部时顺势向左下撇出,略带弧度,形如兰草叶。
(先竖后撇,撇尾出尖,出撇勿早。
)例:月平撇:向右下驻笔,然后朝左方略向下撇出.多出现在竖或竖弯钩的上面。
例:千短撇:短撇的形态和用笔与平撇相同,只是取势的斜度变为向左下方出锋,一般在短横的左边。
例:生捺的写法斜捺:起笔轻落向右下行,逐渐用力,至捺脚处驻笔平出锋,形似滑梯。
例:八平捺:方法如斜捺,写得略平一些。
例:之点的写法右点:轻落笔,直接向右下由轻渐重行笔,稍驻后马上提笔而成,形如水滴状.例:方左点:直接向下轻按,至尾部稍停后提笔,笔势稍向下倾斜,要求头尖尾粗。
例:小长点:在右点的基础上把行笔过程变长。
例:不钩的写法横钩:下笔向右写横,行笔至起钩处顿笔向左下轻快钩出.注意钩不宜太大,要把力量送到笔尖.例:买竖钩:竖画起笔,至底部稍驻后向左上出钩,竖要挺直,钩要有力。
例:水竖弯钩:下笔写短竖,再圆转向右写横,收笔时向上方钩出。
例:电斜钩:顿笔向右下行,至下部以后向上出钩,斜画的中部要写得稍弯而细,写在字中要上长,显得坚挺有力。
写得太短字就显得力弱身疲。
例:我卧钩:轻入起笔,圆转右行,底部略平,向字的中心出钩。
汉字48个基本笔画书写

汉字48个基本笔画书写1.横:从左到右一直画一条直线,长度可根据需要自行调整。
2. 竖:从上到下一直画一条直线,长度可根据需要自行调整。
3. 撇:从上向下、向左斜着画一条线,长度可根据需要自行调整。
4. 捺:从上向下、向右斜着画一条线,长度可根据需要自行调整。
5. 点:用笔轻轻一点即可,不需要画出明显的形状。
6. 捺折:先画一条从上向下、向右斜着的线,再从这条线的底部开始向左画一条横线。
7. 挑:从上向下、向右斜着画一条线,然后在这条线的中间向上画一条短横线。
8. 竖折:先画一条竖线,再从这条线的底部开始向右画一条横线。
9. 竖钩:先画一条竖线,再向上画一条弧线,最后向右画一条横线。
10. 横折:先画一条横线,再从横线的右端向下画一条竖线。
11. 横折钩:先画一条横线,再从横线的右端向下画一条竖线,然后向右画一条弧线。
12. 横折弯钩:先画一条横线,再从横线的右端向下画一条竖线,然后向上画一条弧线,最后向右画一条弧线。
13. 横折折:先画一条横线,再从横线的右端向下画一条竖线,然后向下画一条横线。
14. 横折叉:先画一条横线,再从横线的右端向下画一条竖线,然后向上画一条横线,最后再向下画一条横线。
15. 横折折钩:先画一条横线,再从横线的右端向下画一条竖线,然后向下画一条横线,最后向右画一条弧线。
16. 横折弯钩折:先画一条横线,再从横线的右端向下画一条竖线,然后向上画一条弧线,再向下画一条横线,最后向右画一条横线。
17. 横折折弯:先画一条横线,再从横线的右端向下画一条竖线,然后向下画一条横线,最后再向上画一条弧线。
18. 横折折折:先画一条横线,再从横线的右端向下画一条竖线,然后向下画一条横线,最后再向下画一条横线。
19. 点折:先画一个点,然后向右画一条横线。
20. 点钩:先画一个点,然后向上画一条弧线,最后向右画一条横线。
21. 点折钩:先画一个点,然后向右画一条横线,再向上画一条弧线,最后向右画一条横线。
汉字笔顺规则大全

汉字笔顺规则大全笔顺是指用笔书写汉字时各笔的顺序和方向。
准确掌握笔顺规则对于正确书写汉字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使字写得漂亮,而且有助于提高写字速度和书写质量。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汉字笔顺规则的大全,帮助大家准确书写汉字。
一、横画横画是指由左向右的笔画,以下是横画的笔顺规则:1、单横:从左往右写,如“一”字。
2、双横:从上到下写第一横,再从上到下写第二横,如“二”字。
3、三横:从上到下写第一横,再从上到下写第二横,最后从上到下写第三横,如“三”字。
4、横折:从上到下写横,然后从右到左写折,如“千”字。
二、竖画竖画是指由上向下的笔画,以下是竖画的笔顺规则:1、单竖:由上向下写,如“丨”字。
2、撇:由左上到右下写,如“乙”字。
3、竖折:由上向下写竖,然后由右向左写折,如“人”字。
4、竖钩:由上向下写竖,然后由左上向右下写钩,如“了”字。
三、点画点画是指由小圆点构成的笔画,以下是点画的笔顺规则:1、单点:写一个小圆点,如“十”字。
2、横点:先写一横,再点上小圆点,如“与”字。
四、横折画横折画是指由横和折构成的笔画,以下是横折画的笔顺规则:1、横折钩:先写一横,再由右向左写折,最后由左到右写钩,如“乌”字。
2、横折提:先写一横,再由右向左写折,最后由左上向右下写提,如“凸”字。
3、横折弯:先写一横,再由右向左写折,最后由左上向右下写弯,如“凹”字。
五、竖折画竖折画是指由竖和折构成的笔画,以下是竖折画的笔顺规则:1、竖折提:先写一竖,再由上到下写折,最后由右上向左下写提,如“出”字。
2、竖折弯:先写一竖,再由上到下写折,最后由右上向左下写弯,如“发”字。
六、撇点画撇点画是指由撇和点构成的笔画,以下是撇点画的笔顺规则:1、撇点:先写一撇,再点上小圆点,如“八”字。
2、撇折:先写一撇,再由左上到右下写折,如“久”字。
七、横竖画横竖画是指由横和竖构成的笔画,以下是横竖画的笔顺规则:1、横竖弯钩:先写一横,再由上到下写竖,最后由左上向右下写弯钩,如“个”字。
第二课 汉字基本笔画书写

竖有垂露竖与悬针竖之分。
1、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 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
2、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 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
3、短竖 落笔要重,顿后提笔下行, 直到末端。收笔稍停,不用力作顿。回 锋时慢向上收笔。
练习 十
上
下
卜
土
正
牛
巾
竖提 下笔写竖,到适当处略顿笔向
4、卧钩 下笔稍轻,先向有下(笔画由轻到重), 再圆转向右水平方向行笔,到起钩处向左上钩出, 钩要出尖,但不宜过大。
5、竖弯钩 在竖弯的基础上,收笔时向上方 钩出,笔画比竖弯要长一些。
6、 横钩 下笔向右写横,行笔至起 钩处顿笔向左下轻快钩出。
7 横折钩 下笔写短横,略顿笔后折向下, 有时稍稍向左倾斜一点,到起钩处略顿笔后 向左上方钩出,一笔写成。
第二课 基本笔画书写
一、用笔力度
书写硬笔字的时候,一般笔尖稍用力按 压纸面即可。书法中常用的几个用语:
按、 提 、 顿、 行、 转
二、八个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
横
点
竖
提
撇
折
捺
钩
(一)横 ——横画要写平稳。
(握笔正确,起笔似短点,运笔用手腕,稍顿提笔。)
横用手腕推
长横的写法, 下笔稍重、行笔 向右较轻,收笔 略向右按一下, 整个笔画呈左低 右高、向下俯势 的形态。
山
出
(八)钩
1.竖钩 下笔写竖,到起钩处,稍停向 左上钩出,出尖收笔,钩的尖角约为45 度,出钩的部分要短一些。
小
比一比,下面哪个竖钩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 勾用中指挑
2、弯钩 下笔稍轻,由轻到重向右下弧 弯行笔,到起钩处略顿笔向左上钩出,收 笔要出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书写的用笔方法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第七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书法是用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
硬笔书法用笔讲究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转折方圆,呼应连贯。
一、轻重,用笔的轻与重,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风格、特点、艺术效果。
用笔轻者,令人感到轻松、秀丽、和雅、飘逸;用笔重者,则会给人以沉着、拙重、凝炼、浑朴之感。
用笔的轻重,主要基于“力度”的大小,而这种力度则完全取决于运笔时力度控制上。
这种力度是笔与纸相磨擦产生的使人感觉出来的力度。
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
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专用实笔,又会滞笨。
笔画有了轻重粗细的细微变化,也就产生了灵动的韵味。
从运笔技巧来说,其轻重、虚实是一对统一、对立的矛盾,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所谓虚实相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苦练中达到善使笔锋。
为了更好的善使笔锋,在临习中,须十分注重用笔锋运行,把握其虚实、轻重的分寸。
辅之以腕力、臂力、指力推动笔向前运笔;十分注意笔笔用力送到底,例如“撇”画及类似“秋”“火”的最后一笔。
经过刻苦训练,在点画线条的力度和质感上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缓急,运笔的急缓在书写中是至关重要的。
运笔的急与缓是形成作品不同风格和产生节奏、韵律变化的主要原因。
落笔迟重取其雄厚,急速方能流畅、遒劲。
运笔的急与缓须有机的结合,方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否则,一味迟重则失却神气,一味急速则失却形势。
认为“快”才是熟练的最好体现是错误的。
认为“草书”的本质就是快更是不对的,字体不同、点画不同其书写速度是不同的,我们在临习时只有贴近其原帖字的书写速度和节奏,才能得其“形”、“神”。
一般来说,篆、隶、楷体的书写速度相对慢些,行、草的速度则要快些,横画、撇画相对快些,竖画、捺画则要慢些,“能急不愁缓,能重方能轻”,经过反复的训练,随着书写中对急缓运用对节奏方面逐步熟练,慢慢地进入到“随心所欲”运用较自如的阶段。
也就会领悟到“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的道理有缓有急,有快有慢,才能使线条有流畅刚劲和涩滞凝重的巧妙变化,产生不同的质感。
三、提按,笔画的粗细变化是在提按动作中完成的,提按是写好点画的关键。
刘熙载曾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指出在运笔过程中提按的连续性和必要性。
书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按交换的过程。
笔锋在纸上运行时,一直是通过提按的交递,再加上轻重、缓急的丰富变化,这样点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产生美妙的韵味与鲜活的形象。
如果写出来的字线条粗细一致,就会毫无神采与美感。
这是点画缺乏提按所致。
提与按是一对矛盾体,要想处理好并非易事。
有的人写字一味地按,有的人只善提,善按者线条厚拙少灵动,善提者线条轻灵或近于浮滑。
提与按这两种技巧比较而言,按易提难。
在行笔过程中,尤其在转折处,一定要注意“提按”二字。
我们在写字时,起止笔处往往按笔,行笔中用提笔,所以起收笔处重,中间轻,线条容易出现“中怯”现象。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之病。
”何时当按,何时当提,提按的频率、速度是随书写时具体情况而定的。
我们往往在发笔处将笔下按,使笔一开始便偃卧纸上,这是对提按之法缺少领悟之故。
董其昌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我们只有在书写过程中反复练习,用心体验,才能悟出其中的真谛。
四、顿挫顿挫即停顿、转折,指书法跌宕起伏、回旋转折。
顿,是行进中的暂停,是其一;其二,就是做点的运笔姿式,用力一按即起,也叫顿。
挫,是用笔行进中突然停止,并略作反方向运动,之后又顺着原先行笔的方向继续向前,在运笔方法上类似于木工锉锯时用锉来回拉动,在书法上用“挫”的方法效果好坏关键是看你拉前挫后的笔势是否自然连贯,这是很能表现一个个性特点的运笔方法。
五、转折,“转折”在书法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转”是用笔写出圆转回旋、没有方折棱角笔画的笔法,其要领是,在转的关节处笔不停驻下来,只有提按的变化,没有折、顿的处理,“如折钗股”,是篆、行、草中运用最多的笔法。
“折”与“转”相反,是写出方的点画方法。
折法,多运用于于方笔书法的起笔处(楷字藏锋起笔的手段)、收笔处以及横画和竖画的交接处。
此法多运用于楷、隶书中,行、草亦时有所见。
“转”是行、草尤其是草的最基本的写法,“转”法掌握好了,才能一笔将草字写出来,才能写出草字奔、飞的势态。
六,方圆,指字的用笔和形体上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一是指的笔画转折处理时出现的效果,转笔则成圆,顿笔则为方;一是指的笔意的方圆,像篆书的用笔一看就是圆笔为主,魏碑中的《始平公造像》的用笔却是典型的方笔,。
从用笔上讲究方圆之术的,如元代刘有定《衍极·注》称:“执笔贵圆,握管不可不直,直则方。
字贵方,得势不可转,转则圆。
篆圆也,圆其用而方其体;隶方也,外虽方而内实圆。
”从字的形体上讲究方圆之术的,如南宋姜夔《续书谱》称:“方圆者,真草之体用。
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
”方中寓圆,圆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统一,才能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若“舍方求圆,则骨气莫全,舍圆求方,则神气不润;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此书之大病也”。
(《变通异诀》)故方圆也可用来评价书法艺术的优劣七,呼应连贯,神采焕发。
笔画线条不能笔笔独立,而要借助运笔的收起变化,使上下俯仰,左右顾盼,前后连贯,使所有笔画成为有机地整体。
内擫外拓,内擫,指意在收敛的笔势;外拓,指意在纵放的笔势。
近人沈尹默认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
后人用内擫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羲之)是内擫,小王(献之)则是外拓。
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而实增。
”并指出:“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
”孙过庭《书谱》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译文:看到(钟、张、二王的书法变化多端,)有如悬针垂露的异状,奔雷坠石的雄奇,鸿飞兽散的殊姿,鸾舞蛇惊的状态,断崖颓峰的气势,临危地、踞枯木的惊险的情形,或者重似云崩,或者轻如蝉翼;引导开来,仿佛泉在流注,抑顿下去,有如山岳般安稳。
纤细啊,像新月出现在天涯;疏落啊,宛如群星分布在天汉;(他们的书法)奇妙同于自然,达到了非人工布排的境界。
真可谓智慧和技巧兼擅其长,心和手都畅运无阻了。
他们笔不妄动,每一下笔都有它的理由:在一画的里面,笔锋表现出起伏的异态;在一点中,毫端显现出顿挫的神理。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草书不兼具楷法,似乎近于单调拘谨;楷书不参入草意,殊不免失去“尺牍书”流动的风味。
楷书的形体由点画构成,它的精神由使转表出;草书的精神寄托在点画之中,它的形质由转折呼应来体现。
草书的使转写不好,便不样子;楷书欠缺点画功夫,还可以粗糙地书写成文。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
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
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至于说到深入思考,精研法则,少年是比不上老年人的;但学好一般的规矩,老年又比不上少年了。
运用思索,年纪老了越见精妙;从事学习,少年时代可以刻苦地努力进行。
进行不断的努力,其中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就有一个变化,最后达到功行完满。
初学分行布白的,仅仅求其平正;既达到了平正的境界,又要追求险绝,险绝也能做到了,那又要回复到平正上来。
最初以为工夫赶不上古人,到了中间的过程,或则过于平正,或则过于险绝,最后乃领会到把平正和险绝融为一体,能够变化自如。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
一点的起笔,往往成为这个字的准则,一篇的第一个字,也常常是整篇字要看齐的目标。
彼此违背而不至互相侵犯,彼此和谐又不至一律相同。
留笔不感到迟缓,迅笔又不流于过速;笔道略带一点干燥,(把笔毫一翻转)线条便润泽起来,(相反),在墨渖浓重时,(把笔毫翻过干的一面)也特有枯渴的效果;不依靠规矩可以方圆合度,弃除钩绳而曲直也可以运用自如;忽然露锋,忽然藏锋,似乎行笔而又似乎住笔;穷尽它的体态于笔瑞,融合自己的感情于纸上;心手相应,不为法则所束缚,能够这样,就可以离开羲之、献之也不会误失,违背钟繇、张芝也还能达到工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