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山旅游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乡村避暑旅游者行为研究——以锡崖沟村为例

乡村避暑旅游者行为研究——以锡崖沟村为例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年2月下半月刊
来锡崖沟的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前来锡崖沟旅游的老年游客能自 己开车的会自己开车,自己开不了车的会由子女或者朋友开车送 来,自驾车出游在时间上可以自由选择并且比较快速便捷,不用 等待。坐大巴车的游客(18.7%)既有参加旅游团的一日游、两 日游的游客,也有组团过来停留时间较长的游客。农家乐车接送 (7.5%)是一种独特的交通方式,这类游客主要包括不方便开车 又没有人接送的游客,游客来锡崖沟之前给锡崖沟的农家乐经营 者打电话,以每人100元的价格要求接送服务。
2018年2月下半月刊
乡村避暑旅游者行为研究
——以锡崖沟村为例
马天义
近年来,南太行山一带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本文以山西晋城陵川县锡崖沟村为案例地,在案例地发放问卷收集数据,通过对 乡村旅游者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探究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并总结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前言
(表1)可以发现锡崖沟游客群体的结构特征,在本次调研中,
4
1.3
山楂
3
1
野蘑菇
2
0.6
花椒
1
0.3
5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年2月下半月刊
6.旅游消费低 游客在锡崖沟的消费低,生活成本低。60岁以上的游客可以 免门票,78.5%游客每日吃住消费50元以下,在农家乐住宿就会 提供一日三餐,大部分农家乐定价为50元一天,居住时间超过20 天,价格降为40元一天。91.5%的游客不购买旅游商品,很少的 游客会购买一些山西特产、崖柏、手串、冬凌草、野蘑菇等,游 客日常购买的物品主要是改善伙食的蔬菜、肉类、水果和生活用 品,这里的水果蔬菜价格低于城市。旅游消费水平是游客选择目 的地时考虑的重要因素,面对相似的可以互相替代的目的地,游 客会选择价格低的目的地。同时,低消费也让游客即使长时间居 住停留,旅游的总花费也不会太高,即相同的旅游预算,游客可 以在消费低的旅游目的地停留更久。 7.旅游活动以休闲为主 游客在锡崖沟的活动可以概括为游览活动(看风景、看景 点)、康体运动(散步、爬山、跑步、做操)、娱乐消遣(打 牌、打麻将、唱歌、跳舞、看电视、听音乐、上网、聊天)、特 殊兴趣(钓鱼、下棋、打篮球、打乒乓球)等四类活动。21.4% 的游客会去附近景点看风景,通过旅游次数与旅游活动的交叉分 析发现,79.3%看景点的游客是第一次来锡崖沟旅游,重游游客 很少专门去看景点,说明旅游景点主要是用来满足初次到访游客 的好奇心,并不是吸引游客重复前来旅游的原因。56.8%的游客 表示没有什么特殊的旅游活动,当进一步询问游客的日常活动及 靠哪些活动消遣打发时间时,游客回答主要是上述康体活动、娱 乐消遣和特殊兴趣,这些活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活动,而 是更偏向于休闲活动,游客可以凭此锻炼身体、放松心情、愉悦 身心,并且这些活动游客在家里也可以进行,因此游客选择锡崖 沟旅游的真正原因不是休闲娱乐的内容,而是休闲娱乐的环境。 (三)旅游动机分析 游客以老年人为主,重游率较高,停留时间较长,在锡崖沟主 要靠日常的休闲娱乐活动打发时间,说明游客每年夏天都会有来 锡崖沟旅游的需求,而老年人每年夏季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长时间 炎热的天气,所以游客很可能是为了避暑而来锡崖沟旅游度假。 那么游客到底为什么选择锡崖沟度假?如表3所示,81%游客 表示因为锡崖沟凉快,可见大部分游客都是因为避暑才来锡崖沟 旅游,证实了以上推论。17%的游客因为风景好来锡崖沟旅游, 9.9%游客因为锡崖沟空气好、环境好、蚊子少、适合养生前来。 锡崖沟对游客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清凉的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 和优美的自然风景。

太行山调研报告

太行山调研报告

太行山调研报告太行山调研报告太行山位于中国的中部,横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总面积约为19,300平方公里。

我们此次调研的重点是太行山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

太行山地势陡峭,山峰层叠,山势雄伟壮观。

山脉蜿蜒起伏,多条深谷交错其间。

太行山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主峰海拔超过2000米,景区集中分布在三省交界处。

山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夏季气温适中,冬季比较寒冷。

太行山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

森林覆盖率较高,主要植被有松树、柏树、槐树等。

这里的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有大熊猫、豹子、野猪等珍稀动物。

山区还有多年生的苹果、柿子等果树,以及一些草药和中药材,如枸杞、山药等。

太行山区域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多样。

山区拥有许多名胜古迹,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

山区还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如关帝庙山风景区、殷墟遗址等。

同时,太行山还有许多民俗文化活动,如太行山山歌表演、传统婚俗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然而,太行山地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受限于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不足,太行山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待提升。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使得太行山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为了促进太行山旅游业的发展和保护太行山的生态环境,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太行山旅游的知名度。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

2. 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太行山地区的交通网络。

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方便游客前往太行山。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措施保护太行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限制过度开发和砍伐,加强监管力度,保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

4.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游客体验。

修建更多的酒店、旅馆、餐饮等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总之,太行山是一个拥有丰富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地区。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改善交通条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设施建设,可以促进太行山旅游业的发展,保护太行山的生态环境。

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周丽娜 王淑娟 邢志勤 唐山师范学院资源管理系郭欣欣 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摘要:河北省太行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既是革命老区又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所以搞好其生态旅游发展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陈述了发展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必要性,又分析了其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从区域合作、政府主导、居民参与、挖掘内涵等四方面给出了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期望本地区能够使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经济进步。

关键词: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必要性;经济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450-02河北省太行山区域位于河北省西部,内辖河北省的25个县(市、区),面积占全省的16.4%,总人口占全省的13.4%,是我省自然资源的富集地和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地位。

太行山区自古至今一直是各种经济、文化、军事、政治交流和碰撞的热点地区,从而留下了各种文化交流、汇集和融合的记载和痕迹,也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旅游业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繁荣地方经济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搞好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对于当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将会作出重大贡献。

一、河北太行山区发展生态旅游必要性1.旅游资源丰富该区域内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相间穿插分布,山势巍峨险峻,山区冲沟发育,河流横切山地,形成东西向的峡谷,因此有“太行八陉“之说。

太行山区地处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地带,由于地形、海拔变化,使得太行山东麓海拔七百米以上形成多雨带,所以那里空气湿润,降水丰沛,植被也比较繁茂。

而丘陵台地区则降水较少,植被覆盖率低,大多是荒山秃岭,而在海拔高于一千五百米的山地剥离地面,则发育有亚高山草甸。

不同地理特征所呈现的山水风光,植被群落,加上特定的人文资源,造就了河北太行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

南太行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以新乡为例

南太行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以新乡为例
够 、 源 整 合 不 足 、 业 人 才 缺 乏 , 之 市场 竞 争 日趋 激 烈 、 游 需 求 多 样 化 , 乡旅 游 发 展 又 面 l 挑 战 。 因 此 , 资 专 加 旅 新 I 缶 新 乡旅 游 应 该 采 取 政 府 主 导 、 合 资 源 、 学 规 划 、 整 科 打造 品牌 、 层 开 发 、 养 人 才 等 战 略 措 施 来 促 进 旅 游 业 的 快 速 、 深 培
本 身 的优 势 (te gh ) 劣 势 ( ek ess 及 其 外 部 的 机 遇 srn ts 、 w a nse) (p otnis和 挑 战 (het) 为 制 定 科 学 、 理 的 南 太 行 o pr t ) u e tras , 合 旅游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 桂 兰
( 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 南 新乡 430) 河 河 5 0 7
摘 要 : 乡南 太 行 旅 游 区资 源 丰 富 、 新 区位 优 越 、 能 齐 全 , 着 我 国旅 游 业 的 迅 速 发 展 、 南 旅 游 大 省 地 位 的 提 功 随 河
升 、 府 对 旅 游 业 的高 度 重 视 以及 奥 运 旅 游 的 影 响 , 乡 旅 游 面 临 新 的 发 展 机 遇 。 但 由 于 体 制 不 顺 、 资 力 度 不 政 新 投
品 旅游 线路 和伏 牛 山 生 态 旅 游 区 共 同 构 成 了河 南 旅 游 “ 体 一 两 翼 ” 发 展 格 局 。南 太 行 旅 游 资 源 众 多 , 史 文 化 悠 久 , 的 历 蕴 藏 着 巨 大 的 开 发 潜 力 。近 几 年 来 , 太 行 各 市 、 旅 游 发 展 南 县 迅 速 , 屋 山 、 台 山 、 旗 渠 等 景 区都 已 成 为 国 内 比较 有 影 王 云 红

河南省南太行山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研究

河南省南太行山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研究

河南省南太行山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研究王淑华(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郑州450052)摘要: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对南太行山区旅游客源市场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该区旅游市场结构以国内游客占绝对优势;旅游者以中青年居多,其分布具有空间近距离性,行为特征表现为休闲观光比重大、散客多、逗留时间短等。

针对这些特征,充分考虑南太行山旅游资源的特点、区位条件和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规划了旅游市场的细分目标,并从形象营销、品牌营销、网络营销、绿色营销、整合营销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扩展策略研究。

关 键 词:旅游;客源市场;营销策略;南太行山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5)03Ο0076Ο05收稿日期:2004-10-22;修回日期:2005-03-16基金项目:郑州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ZZDU-056)作者简介:王淑华(1969-),女,河南扶沟县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E -mail )wshua @.cn 。

随着旅游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现代旅游者追求的是技术含量高、具有特色的精加工旅游产品,这就要求区域旅游组织在凭借本地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市场现状做细致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从而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目前,国内旅游界已开始关注此方面问题的研究,但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作者对该区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在此拟对河南省南太行山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1 背景1.1 南太行山旅游业发展现状河南境内的太行山绵亘于豫西北部,西与山西交界,为太行山系的南段,通常称为“南太行”。

南太行山旅游区就是随着南太行山及其边缘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而形成的旅游区域。

该区东大致以京广线为界,南以黄河为界,西与山西省为邻,北接河北省,总面积约1.5万km 2,占河南省总面积的9.3%[1]。

太行山调研报告

太行山调研报告

太行山调研报告太行山位于中国河北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也是华北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太行山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及旅游资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太行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环境太行山地区地处西面高、东面低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貌。

山脉纵横交错,平原、丘陵、山地等地势各异,气候适宜,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太行山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较高,动植物物种丰富,是一片生态瑰宝。

二、经济发展太行山地区主要依靠农业和矿产资源开发为主要经济支柱。

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同时也发展了水果种植和畜牧业。

矿产资源方面主要包括煤炭、铁矿石等。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型产业,导致太行山地区面临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风险。

三、旅游资源太行山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点、文化遗址和民风民俗等。

黄河、北岳恒山、万年寺等都是太行山地区的代表性景点。

此外,太行山地区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陈庄民俗村、晋韵民俗村等,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存在问题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太行山地区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利,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环境保护意识薄弱,资源开发利用不可持续,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再次,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和创新。

五、建议和措施为了促进太行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对太行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限制过度的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保护珍稀物种和濒危植物。

2. 提升旅游基础设施。

建设高速公路和铁路,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

同时,改善酒店、餐饮等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

3. 挖掘旅游资源特色。

加强太行山地区的旅游产品研发和推广,提升旅游产品的创新性和差异化,吸引更多的游客。

4. 加强宣传推广。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太行山地区的旅游资源,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到太行山地区旅游观光。

太行山南部山区历史村镇的旅游规划研究

太行山南部山区历史村镇的旅游规划研究

代 古城也。大宋遗迹存焉 , 累遭事变 兵废 , 以成荆 棘。 由此可 知 , ”
宋 代就 有此村 , 以故县 呼之 。到民 国二 十年 , 并 国民党在 此设 立
脊, 在稍垄用筒瓦收 边 , 格朴 实。屋檐下 额枋 和 门窗 多用木 雕 风
装饰 , 玲珑 精致。
区政府 。为 了加强其 统治 , 取巩 固新 政权 之意 , 名为 固新 。由 4 固新镇 乡村旅游 发展模 式 改 于西通 山西 、 至河南 , 南 地处交通要道 , 固新 自古 为商 贾云集之地。 4 1 旅 游 资源分析 . 作为邯郸保留较为完整 的历史古镇 之一 , 固新镇 已于 20 0 8年被列
自然 生长 的机理特征 明显 , 随地势高低 起伏 , 着 不同的特征和轨迹 , 因此在旅游 开发模式和发展 方 向的选择 上 区域 自然扩展形成 , 蜿蜒 曲折 。巷道路面多为青石砌筑 , 两侧黄 土坯 院墙 , 相映成趣 。 应 该根据各地 的具体条件 , 选择不 同的策 略。
2 固新镇旅 游 开发 的 区域 优势分 析
. 四周群 山环绕 , 清漳河 由西北 向东 南流淌 , 两岸土地平 坦开 阔 , 形 3 3 建筑特 色 镇 内的建筑 多为 土坯 木结 构 或砖 木结 构 , 内厢房 多 为 一 院 成特有的山地河谷地 貌 , 虽在北 方 山区 , 候温 润 , 物茂 盛 , 气 植 物
产 丰富 , 风景秀美 。 层, 正房多为两层 , 般为 五开 间, 一 一层 为 凹字形 , 中间三 问 由檐
槐树 , 中华第一槐” 有“ 之美誉 , 是体验历史和传统的绝好地方 。
地势较低 的平坦 地带 , 小规模 的农 家乐 住宿 、 色餐 饮 、 特 茶社 、 小
3 生态农业景观 。固新镇虽然在北方 山区 , 是 由于在海 拔 超市 、 ) 但 地方性旅游纪念商品等经营场所 可以利用古镇 内原有 的房

河北太行山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开发研究

河北太行山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开发研究

河北太行山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开发研究一、引言太行山位于华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晋冀豫三省的分界线。

作为中国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太行山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遗址、红军长征路线等。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太行山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整合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河北太行山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二、太行山红色文化资源概况1. 革命旧址太行山地区有着大量的革命旧址,如遵化会战旧址、西柏坡革命旧址、五四运动纪念地等。

这些旧址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对于振奋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红军长征路线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穿越太行山,留下了大量的红军长征路线纪念地。

这些纪念地包括红军长征会师地、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红色传统村落等,是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3. 红色文化遗产太行山地区还有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如革命文物、红色艺术品等。

这些遗产包括红军宣传画、红色音乐、红色影视作品等,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联合开发对于太行山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通过联合开发的方式进行整合。

不同的景点可以进行联动开发,形成主题路线,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游览内容,提升景区的综合竞争力。

2. 文化产业融合太行山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与文化产业进行融合,如文艺表演、手工艺品制作等。

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景区的品牌价值,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 建立文化交流平台打造太行山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交流平台,可以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例如举办红色文化展览、革命主题活动等,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参与。

1. 景区规划对于太行山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应该进行科学规划,确定景区的主题、特色和定位,确保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

要优化景区的配套设施,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

2. 旅游产品设计根据太行山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具有红色主题的旅游产品,如红色革命主题游、红色文化体验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太行山旅游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冯德显吕连琴摘要: 在分析南太行山旅游区资源特色与空间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旅游区空间发展战略布局方案,构建南太行“四区(功能区)、三中心(旅游中心)、一线(观光长廊)、四环(旅游环线)”、内外畅通、主次分明、各有特色、功能明确的空间组织形态,从而将大大提高南太行山旅游区空间组织的合理性和高效性,有力地推动该区旅游业的发展,尽快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区。

关键词: 南太行山;旅游区;空间发展战略旅游区资源特色河南境内的太行山绵亘于豫西北部,西与山西交界,为太行山系的南段,通常称为“南太行”。

南太行山旅游区就是随着南太行山及其边缘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而形成的旅游区域。

该区东大致以京广线为界,南以黄河为界,西与山西省为邻,北接河北省,总面积约1.5×104km2,占河南省总面积的9.3%。

该区位于中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带上,南北走向的太行断块山崖经东西走向的水系切割,形成串珠状的峡谷、悬崖、名泉、瀑布,从而蕴藏了丰富多彩的自然山水和生态旅游资源。

其中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云台山、王屋山,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林虑山红旗渠、百泉八里沟、神农坛、青天河、五龙口、云梦山、大山,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5处。

其它地文景观类资源还有黄龙洞、五龙洞、水峪溶洞,水域风光类还有丹河、沁河、淇河、宝泉湖以及数不清的泉潭溪瀑,生物景观类还有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白云寺森林公园、黄河湿地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等。

该区地处历史悠久、人类活动最频繁的中原大地,人文景观资源也相当丰富。

这里不仅有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小南海原始人洞穴,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数百处。

特别是公元前14世纪,盘庚把商朝的首都迁至殷(今安阳市区小屯村一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稳定疆域、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的首都,其规模之大,为当时世界所罕见。

殷商以来的3000多年,该区曾几度鼎盛,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留下了大量古迹和文物,如安阳的文峰塔、昼锦堂记碑、洪谷寺文物群、灵泉寺万佛沟、岳飞庙,济源的阳台宫、天坛山、济渎庙、奉仙观,鹤壁的大山、浮丘山、云梦山(中华第一古军校),焦作的韩愈墓、慈胜寺、三圣塔、胜果寺塔、嘉应观,新乡的周武王庙、比干庙、白云寺、百泉、潞王陵等[1,2]。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0多处,其它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碑碣石刻、革命纪念地、民风民俗、现代工程、人造公园以及丰富多彩的土特产品等旅游资源难以数计。

1.1雄秀兼具的太行风光“雄”主要体现在地貌上。

由于南太行东侧为一北北东向的大断裂,在地质史上燕山运动期间,断裂带以西隆升、以东沉降,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断层崖地貌[1],断崖绝壁林立,山峰巍峨挺拔,最能体现我国北方山岳“雄伟壮丽”的特点。

尤其在北段,这一特点更为突出。

南太行山一线海拔高于1100m的主要山峰有:林州林虑山、辉县华山、济源天坛山、斗顶山、鳌背山、焦作云台山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观光地。

“秀”主要体现在茂密的森林植被、幽幽的河流峡谷以及数不清的泉潭湖瀑。

南太行山地区,不仅广泛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森林植被,如斗顶山原始森林、黄楝树原始次生林、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寺森林公园、五龙洞森林公园等;还是黄卫冲积平原水系的发源地,如安阳河、淇河、沁河、丹河、蟒河、卫河等,这些河流切穿太行峰脊,形成了众多的峡谷、嶂谷、急流、瀑布、深潭、涌泉以及塔状地貌和洞穴景观,也因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地形而建造了许多水利设施。

其中,比较著名的峡谷风光有太行大峡谷、丹河峡谷、八里沟;湖泊风光有青天河水库、小南海水库、宝泉湖水库、石门水库;著名渠道有红旗渠、跃进渠、共产主义渠;著名泉瀑有云台山瀑布、桃花谷瀑布、郭亮的“喊泉”、八里沟瀑布、辉县的百泉、安阳的珍珠泉、济源的济水之源泉等。

茂密的林、丰富的水给南太行山增添了秀丽之美。

1.2气壮山河的太行精神主要体现在一系列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人造工程上。

古时候,太行山人为了改变恶劣的生存条件而开山取石、修路造田,留下了愚公移山等感人的传说。

近现代,太行山人为了改变闭塞的交通、荒芜的山岭以及艰苦的生活条件,继续发扬传统的不畏艰险、创造美好家园的太行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创下了红旗渠、青年洞、郭亮洞、愚公洞、绝壁公路、回龙公路、云梦山人工林等一系列人间奇迹,涌现出了杨贵、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张荣锁等一批现代愚公。

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与天地斗争的气魄与胆量的延续和再现。

在太行山旅游,你一定会被人类改造自然的杰作———红旗渠、郭亮洞、回龙公路及其所体现的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所震撼。

1.3名震中外的殷商古都在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殷商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殷墟古都,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考古学界和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其中有多项考古发现可列为全国乃至世界之最,为全世界历史考古界所瞩目,如:殷墟为中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古都,甲骨文为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早的文字,司母戊大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妇好为中国第一个女元帅,汤阴县里城为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国家监狱等。

目前,安阳殷墟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以殷墟为主体的殷商文化,内容丰富,除上述考古发现以外,还发现了大面积的殷朝帝王陵墓、贵族陵墓、奴隶祭祀坑、陶器作坊和居民点以及淇县的殷纣王鹿台、摘心台、朝歌城墙、殷纣王墓等遗址。

另外,新乡境内的比干庙、同盟山武王庙、姜太公故里等也是殷商文化的重要内容。

殷墟古都和殷商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声誉,使之成为该区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南太行之旅,不仅可以领略雄伟壮丽、绚烂多姿的太行山水风光,还可以通过珍贵而丰富的文物古迹饱览中国的古老文化,不仅可以饱览太行山奇迹、接受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享受山野人家的恬静生活、品尝多种土特产品。

由此,南太行山旅游区就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坚实物质基础。

2旅游区的重要地位和空间问题在河南省“十五”旅游发展格局中,南太行山旅游区是全省旅游重点发展地区、“一带四区”之一。

根据对“一带四区”旅游资源、产业基础、区位交通、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对比分析,预计新世纪头10年,以古文化观光为主题的黄河旅游带、嵩山旅游区,除在全省中远程旅游市场上继续承担中流砥柱的作用外,中近距离的国内旅游、尤其是省内旅游将让位于太行、伏牛、桐柏大别山三个区。

而后三者中开发基础、区位交通较好的要数南太行山。

从这个意义上讲,南太行山旅游区将成为21世纪头10年河南省旅游增长最快的一个区,并成为中原城市群地区、华北地区城市居民重要的生态、休闲旅游地[2]。

但目前,南太行山旅游区在空间发展方面还存在明显的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景区之间、景区与交通干线、旅游节点之间通达性差,尤其是沿太行山前缺少一条高等级、快捷美观、贯穿南北的旅游通道,致使整个旅游区难以形成多日游发展态势。

2)行政分割严重,没有形成旅游整合发展态势。

目前,在景区景点开发上,各地市不是集中精力上精品,而是更热衷于开发新的景区景点,造成资金人才分散、旅游开发层次和品位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并导致项目雷同重复、缺乏策划和创意。

在旅游宣传促销上,各地市不是联合作战,而是各自为战、各树品牌,由此导致宣传乏力和不恰当竞争。

3)缺乏龙头景区、旅游品牌和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

这导致全区缺乏鲜明的旅游整体形象和有效的旅游空间组织机制,难以形成有力高效的市场竞争。

洛阳、郑州两个更高一级的旅游中心控制着旅游流的集聚、扩散和组织。

旅游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影响着旅游系统的组织和运行[4,5]。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南太行山旅游区整体上还处于各自为战、相互封闭、联系较弱的分散状态,尚未形成空间结构合理、组织机制高效的旅游地域综合体。

这对该区整合优势的发挥和实现旅游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十分不利,也影响着它在全省乃至全国旅游网络体系中的地位。

为此,必须构建南太行山旅游区合理的空间组织形态,促进旅游区在全省和全国旅游网络体系中地位的提升。

3旅游区空间发展战略与布局根据上述分析,南太行山旅游区空间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构筑南太行山旅游区内外畅通、功能多样、布局合理、中心突出、组织高效的旅游地域系统。

根据对全区旅游资源、道路交通及城镇布局等多方面的考察,提出以下布局方案:即构建南太行“四区、三中心、一线、四环”、内外畅通、主次分明、各有特色、功能明确的空间组织形态(图1)3.1旅游功能区划分根据地貌景观与文化景观的连续性、行政区划的一致性、内部功能的一致性、旅游中心地与交通便捷性等原则[6,7],南太行山旅游区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各有特色、分工明确的功能区:3.1.1云台山王屋山风景名胜、回归自然旅游区范围包括济源省道13以北区域、焦作的沁阳市、博爱县、焦作市区、修武县。

所包括的主要旅游景区有王屋山、五龙口、神农坛、月山寺、青天河、云台山、青龙峡、济渎庙、奉仙观、朱载育纪念馆、焦作影视城等。

该区是南太行海拔最高的区域,山峰众多,植被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原始生态环境保持良好,高山峡谷、森林猕猴、河湖潭瀑、名人名观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此,该区的旅游内容主要是:山水观光、太行猕猴、森林景观、峡谷风光、文物文化;旅游功能应主要定位在生态与文化观光、休闲度假,其次是宗教朝拜、科考科普;旅游龙头和品牌应是以云台山和王屋山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太行山水风光游。

3.1.2林虑山万仙山北雄风光、专项活动旅游区范围包括林州市、辉县市。

所包括的主要旅游景区有红旗渠、林虑山(含王相岩、黄华山、洪峪山、太行大峡谷、滑翔基地等)、宝泉湖、石门(含八里沟、回龙)、百泉、万仙山(即南坪郭亮)、白云寺、五龙洞等。

该区断层崖地貌显著,山高谷深,是最能体现北雄风光的区域。

崖上山坡植被覆盖率较好,峡谷内瀑布溪流比较丰富,生态环境较为原始。

这里人口稀少,乡土味、原始味、山野味浓厚,又有较多的寺庙道观和文物古迹,还有桃花谷、冰冰背、黄龙洞、喊泉等多处自然奇观,适合于开展高山峡谷休闲观光、特色乡村民俗旅游、攀岩滑翔体育旅游以及绘画摄影、影视创作、自然探密、地质地貌考察、宗教朝拜等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

该区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修路修渠工程艰巨,由此涌现出红旗渠、郭亮洞、回龙公路等许多著名工程和杨贵、张荣锁等现代愚公,他们所体现出来的艰苦创业的太行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因此,红色教育旅游也是该区一大主题。

该区旅游功能主要定位在: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爱国教育、艺术创作,其次是乡村旅游、体育健身、科考探密、宗教朝拜。

该区的旅游龙头和品牌应是以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和石门(回龙)景区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和北雄风光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