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埃森曼

合集下载

艾森曼解析

艾森曼解析

西方建筑流派之——建筑大师:彼得.埃森曼批评家拜茨基本在他那本颇受好评的著作《破坏了的完美》中为艾森曼、海扎克、盖里和文丘里戴上了一顶高帽子,将四人并称为当代建筑的“四教父”,他们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艾森曼给人们的鲜明印象就是,一个耽于幻觉的自我臆想者,他的头脑里到处是与经验无关的想象。

然而在他70年代的一系列作品中,已体现出艾森曼独特的艺术信仰:功能只是形式的附庸,为了达到最完美的形式,艾森曼情愿以牺牲住宅的使用面积为代价。

作为一个后功能主义者或者说新理性主义者,他坚信,建筑是自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帝一样“建造”住宅,而是呈现它们,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

80年代,艾森曼曾经为客户设计了一套住宅,却令业主无法入住而沾沾自喜;时过境迁,他的古怪脾气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来愈激进和夸张。

1997年参加“虚拟住宅竞赛”的实验性作品令人目瞪口呆,它们是雕塑,还是梦中之物?那是些怪物,像工业设计中的某一个零件,线条繁复、用意隐晦,也许电脑的硬盘才是它们永恒的归宿。

他一直是个反对派1967年,艾森曼创立并担任建筑与城市研究院(IAUS)的院长和《反对派》杂志的编辑,艾森曼致力于建筑观念上的革新。

虽然1982年,学院和杂志都走到了它们事业的终点,但艾森曼的建筑实验似乎并未受到什么影响,反而“变本加厉”。

它既是一种主观的冥想,又是在符合建筑学规律的范畴内所做的脚踏实地的尝试。

他的后期设计更加令人费解,他考虑的是身体与灵魂的新空间,热衷于依靠电脑软件AutoCAD、3dsmax制造出各种复杂的造型,效果图也以表达概念为第一目标,所以虽然在学界获奖不断,在商业上却并不受宠。

作为一个从业建筑师,他拒绝商业化的操作,孜孜以求建筑的真谛并不断超越。

他的建筑设计实践与理论保持忠实合一,为当今建筑学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财富。

他深入研究建筑历史,从他的前辈鲁道夫·威特科尔( Rudolf Wittkower)、柯林·罗( Colin Rowe)那里继承了对古典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形式分析方法,同时他又积极的姿态面对即将到来的建筑变革,并不断地为建筑注入新的活力。

彼得埃森曼及十号住宅

彼得埃森曼及十号住宅

艾森曼与House X艾森曼是一名让人费解的建筑师。

他喜欢用一种不同凡响的方式设计建筑。

他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各种标准和原则,将众多其他领域的知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

他所引用的理论高深晦涩,阐释作品所用的名词常常属于哲学范围而非数学概念。

在建筑中,有一种特殊的设计与艾森曼的名字相关联,这种设计的不同凡响的地方就在于它复杂的重复性,只有正确理解了这种复杂的本质,咱们才能打开埃森曼建筑之门,去欣赏他的作品所表现的这种共有的风格。

一种对设计方案付诸实施的要挟促使艾森曼建筑风格中形式与功能关系的产生。

拒绝考虑设计方案的后果,带来的问题是设计人员常把建筑创新等同于一种形式的出现,一种不考虑实际功能而独立存在的形式。

因此,这种设计方式所考虑的并非是纯粹的传统保守的关系——那种同一性反复的关系,也不排除打断重复性,因此就会出现延续性和非延续性的并存。

所以,设计方案中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

艾森曼的建筑设计解决了彼此矛盾的问题,或许这正是咱们理解艾森曼建筑的正确态度。

对抗而不是解决矛盾将致使延缓一种形式的肯定,而拒绝实施方案不是延缓功能的实施。

后者所带来的只不过是一种暂时性。

这将是一种依附于非完整中心性的暂时性。

从那个意义上讲,延缓并非妨碍实施其功能性。

这种功能性的实施并非能一次性完成,它包括了建筑工作中的未来因素。

克服建筑的存在性,推出一种永久性的,怎么看都是建筑的建筑,打破形式与功能之间所谓的必然联系,是他建筑设计中的重点。

传统的建筑理念并非否定建筑必需具有功能性,而是暗示建筑师们在保留功能性的同时,没必要去表现功能性。

建筑的存在不能减弱建筑功能及建筑符号的存在。

”他的House X即是如此。

House X并未在设计之初便明确每一块空间的功能用途,他只是将几个几何形体变形、穿插,做细部处置,当建筑形式大体肯定后,他才开始内部空间的布置与分割。

不断调整,直至一个有韵律建筑诞生。

House X的系统不同凡响,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感受到,但又很难被解读。

-埃森曼住宅2号

-埃森曼住宅2号

经典建筑分析---埃森曼住宅2号一、个人背景彼得・埃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作为著名的“纽约白色派”五人之一,埃森曼70年代开始在建筑界崭露头角。

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息,在设计上讲究理论依据。

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为解构主义摇旗呐喊,对于解构主义登上历史舞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设计背景埃森曼住宅2号是由著名建筑大师彼得・埃森曼于1969-1970年设计并建成于美国佛蒙特州哈德威克市。

在住宅2号中,埃森曼将一个立方体由柱子或墙体划分为等体积的九个空间,然后再对这一立方体对角划分,在最终形成的复杂连锁空间中,安排人的居住活动。

不难看出,埃森曼所强调的建筑只是许多本身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的排列组合。

他所关心的是建筑本身的空间节奏,而非功能。

建筑在埃森曼的设计中完全摆脱了结构和功能的含义,而变成一种自由的、自然产生的形式。

二、建筑言论埃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埃森曼将诺曼·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作为自己思想的语言模型来加以采用。

这一理论落实到埃森曼的建筑语言中,就是刻意地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上反映出来。

他以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言,住宅2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设计思想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在他70年代的系列作品《住宅1号》、《住宅2号》和《住宅3号》中,虽然还没有90年代那么极端,但已体现出艾森曼独特的艺术信仰:功能只是形式的附庸,为了达到最完美的形式,艾森曼情愿以牺牲住宅的使用面积为代价。

《住宅2号》的柱廊可以看作是向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埃致敬,但也不尽然,它更像是暴露在外的骨骼。

彼得埃尔森

彼得埃尔森
中文名彼得·艾森曼
外文名Peter Eisenman
国 籍美国
出生地纽约
出生日期1932年8月11日
职 业教授 评论家
主要成就主编《反对派》杂志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1980年,他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1982年到1985年期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设计评论家。著作有:Moving Arrows、 Eros and Other Errors和Houses of Cards等,另外,彼得·艾森曼还是美国著名杂志《Oppositions Journal and Opposition Books》的编辑和作者,他还在世界上著名的杂志和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建筑学方面的论文。
艾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尽管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
艾森曼声明:“由于没有足够的图像材料去说明传统的组织形式,所以我正在寻找如何定义空间概念的方式,在可以转移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定位关系。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做的事,去转移目标,并将目标定义为有概念的建筑”。
也难怪投资方看到艾森曼要头大,他的后期设计确实令人费解,他考虑的是身体与灵魂的新空间,热衷于依靠电脑软件AutoCAD、3dsmax制造出各种复杂的造型,效果图也以表达概念为第一目标,所以虽然在学界获奖不断,在商业上却并不受宠(近期艾氏在台湾倒是很有市场)。
艾森曼是个聪明人,他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他的意义就在于他总能在甲方条条框框的要求之外,找到自我的容身之所,在具有有效部分的真实世界和无法读解的玄想之间徘徊,有时候,他也会写实一些,以使自己的投标不至于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

舌现代主义“恶之花”解读彼得·埃森曼

舌现代主义“恶之花”解读彼得·埃森曼
思想成 果和理性 潮流 , 它们 都被有 规律 地 、 妙地 巧
用来表 达建筑 和“ ” 人 。
is 教育院校的刨新设和一系歹 仓造陛的私人住宅。 ,  ̄H、 f 『吐 J
18 年 , 9 5 埃森 曼凭借威尼斯 第三届 国际建筑双
年 展的“ 罗密欧与 朱丽 叶” 方案 获得石 狮奖 ( 头奖) 。
部分 的设计 中, A被 当作 一个模 型来 使用 , DN 它带 有 逻辑 的顺序 并有无 限 的扩 展可 能性 、 可变性和 适
是那么 的有组 织性 而义抽 象 , 是仍然 很难 说清楚 但
他 的建筑 到底 是在哪 里产 生的 , 者说他 的建筑 是 或 否是最 早 的“ 在 ” 发生 的建筑 。 就像 许多 战后 的语 言哲 学家所 主张 的 , 谈到 世 界 L 的某 种事 物 , 是预先 假 定地做 某事 , 就 这意 味 着语 言_ 和 头脑 中的事 实是存 在 的, 卜 并且凭 借它们 的 能力来 改变物 质 的状 态 。它们 安置 、 充满 , 以 并 相 同间 隔将世 界 重 新划 分 。一 个连 续 的被 调整 好 的事物影 响 的概念是 个主 义 的成 就 , 果不 是战 如 后 的存 在论 , 么…‘ 那 定是 战后 的美学 主义 。这一 概
特 公园作 过建 筑 设计 方案 。德里达 解 构主 义 哲学
理论与埃 森曼解 构主义 建筑 的这 种 内在关联 , 以 可
认 /J, Uf J 口 ^ 日 ,
过后 现代 主义
理论 的形 象t 具体体现 了
筑 实践与作 品
图 I 哥 伦布会 议 中心
V Y A D D S GN2 1 () E N E I 0 3 1
■幽■ 铵漕勤
后现代主义 “ 恶之花” 何

艾森曼

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建筑可以很哲学的来源:| 发表时间:2008-11-22 13:52:32 | 点击:868次尽管一直遭到方方面面的非议,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在先锋建筑学界中的地位却如日中天,俨然已是最受瞩目、也是最炙手可热的建筑师之一。

批评家拜茨基本在他那本颇受好评的著作《破坏了的完美》中为艾森曼、海扎克、盖里和文丘里戴上了一顶高帽子,将四人并称为当代建筑的“四教父”,他们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也许是有了这顶高帽子护身,自从和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吉尔德勒兹等人打得火热之后,艾森曼的建筑风格越发地肆无忌惮起来。

的确,他天生就是那种沉湎于幻觉和哲学思辨的设计师,所以一旦有了理论家的支持,他就不再顾忌什么实用、功能之类现代主义价值体系的纠缠了。

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80年代,他曾经为客户设计了一套住宅,却令业主无法入住而沾沾自喜;时过境迁,艾森曼的古怪脾气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来愈激进和夸张。

1997年参加“虚拟住宅竞赛”的实验性作品令人目瞪口呆,它们是雕塑,还是梦中之物?反正如果用它来装人,估计是怎么住怎么费劲的。

虚拟为艾森曼找到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投资方种种苛刻的要求使他不厌其烦,艾森曼情愿让自己活在幻觉之中,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于是他开始找寻全新的表现方式,几条曲线组成的面、一套网格的定位系统、一种色调和动态的观念——而不是传统的尺度、空间区域的划分——完全颠覆了建筑的经典模式。

它们是精心打造的惹是生非,是一次建筑的冒险,因为他知道,虚拟性就体现在和我们之前看到和熟悉的事物毫无瓜葛之上。

和同时参赛的利伯斯金、伊东丰雄、简诺威尔等人相比,艾森曼简直把建筑当成电脑游戏或电影特技中的场景设置了。

那是些怪物,像工业设计中的某一个零件,线条繁复、用意隐晦,也许电脑的硬盘才是它们永恒的归宿。

从水晶几何学中获得的灵感,他把建筑当作了切割机下的钻石毛坯,舒适指数之类的问题他是不屑一顾的,他用Silycon制图法模仿建筑运动的轨迹、瞬时的静止和体量的变化,就好像建筑也是有生命的。

设计创新的评埃森曼的《10座建筑》及其形式分析方法

设计创新的评埃森曼的《10座建筑》及其形式分析方法

设计创新的评埃森曼的《10座建筑》及其形式分析方法伊萨克·米디丹·艾森曼(Isaac Middendorf Eisenman)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美国建筑师和理论家。

他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他以他的《10座建筑》一书闻名于世,这本书探讨了建筑设计中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形式分析方法。

《10座建筑》这本书是艾森曼于1967年出版的,探讨了建筑中形式和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该书以十个虚构的建筑项目为例,通过对这些项目的形式进行分析,揭示了建筑形式中的意义和潜在的设计原则。

艾森曼的《10座建筑》引入了一种新的形式分析方法,他将形式视为一种有机的整体,与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相互依存。

他关注的不仅是建筑的表面形式,更关注建筑形式的内涵和潜在的意义。

他的形式分析方法不仅考虑了建筑的空间关系和功能布局,还考虑了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建筑的影响和感知。

在《10座建筑》中,艾森曼通过对虚构建筑项目的精确描述和细致分析,探讨了建筑形式和建筑空间的相互关系。

他通过对建筑的切片和拆解,揭示了建筑形式中的隐含结构和意义。

他的形式分析方法并不只局限于对建筑的静态形式的研究,他还探讨了建筑形式的演变和变异,以及建筑形式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艾森曼的形式分析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将形式视为建筑设计的核心,建筑的意义和功能都是由形式来决定的。

他认为形式应该是建筑设计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通过对形式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他希望能够揭示建筑形式的潜在意义和设计原则,为建筑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生平简介彼得•埃森曼1932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纽华(Newarlk),1955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随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建筑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又相继获得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

另外,他还被授予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美术名誉博士。

1980年,他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1982年到1985年期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设计评论家。

著作有:Moving Arrows 、 Eros and Other Errors 和 Houses of Cards等,另外,艾森曼还是美国著名杂志《Oppositions Journal and Opposition Books》的编辑和作者,他还在世界上著名的杂志和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建筑学方面的论文。

在彼得•艾森曼建成的建筑作品中,1989年完成的哥伦布市俄亥俄州立大学维克斯那视觉艺术中心和艺术图书馆在国际建筑界赢得了广泛赞扬,并荣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颁发的1993年度国家荣誉奖。

艾森曼设计的位于柏林的查理检查站和柏林墙附近的公益住宅建筑曾受到当时联邦德国政府的高度评价,并被选为柏林建市’750年纪念邮票上的图案。

他还为东京市设计了两幢办公楼——布谷公司大楼和小泉三洋公司总部大楼,并因此荣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颁发的1991年度国家荣誉奖。

艾森曼的建筑作品最早的作品是从1967年开始的,艾森曼将研究理论用于一系列住宅设计。

为了表明这些建筑不属于任何人和任何具体的内容,他以号码来命名它们。

在《住宅Ⅰ号》中,埃森曼通过图解使形式和功能相分离。

实现了建筑自己产生自己的形式,不依靠人来形成自己的意图。

艾森曼是这么说的:“建筑应该创造一种紧张和距离,因为它不在人的控制之下。

人和对象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是崭新的”。

在《住宅Ⅲ号》中,艾森曼研究的重点则是消除等级,这种等级包含各部分美学价值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大师——彼得 埃森曼在这个图像充斥的当代世界,在这个所谓的后媒体时代,人们似乎已经羞于谈论意义,语言的张力逐渐让位于形象的狂欢。

然而却有这样一位奇特的建筑师——他将建筑设计作为学术研究的过程,他希望赋予建筑以使命感和社会意义,而他渊博的知识和强烈的责任感更令同行难望其项背。

他的建筑作品与他本人一样,都是近30年来建筑界最富于争议的,即便不认同他的人,也都无法否认他具有理论性和实验性的巨大创新能力。

这个人就是彼得·艾森曼。

埃森曼(Peter Eisenman ),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另外,他还被授予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美术名誉博士。

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在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Opposi tions 。

1980年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著作有:Moving Arrows,Eros and OtherErrors,Houses of Cards 等。

他还写过12本书,包括《未知的住宅》、《终极T 住宅》、《飞驰的箭、爱神及其他谬误》以及〈卡纸板住宅》。

此外,他的作品还登在另外三本书上,它们是《维克斯那视觉艺术中心》,《人工开凿的城市》和《探索建筑的十一位作家》。

他的两本专著是:《埃森曼建筑艺术》和《彼得 埃森曼》。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反对派》杂志编辑。

在国际的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建筑理论的论文及随笔不计其数。

埃森曼还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伤口评价很高。

辛辛那提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DAAP )学院与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

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近期受解构主义影响。

[1] 埃森曼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之一,对建筑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在近期历史中,他是首位建筑师,能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智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十号住宅莱因哈特大楼 公元2000年教堂瓜尔带奥拉住宅份。

其次,也许更重要的在于:埃森曼的工作构成了一种持续的“批判性”的实践——此种实践的最基本的产品是建筑学的“知识话语”,并且,埃森曼的独到之处在于能将该“知识话语”同时在建筑文本(理论)和建筑形式(建造)两个层面上加以阐述。

在一个由大众消费和公共媒介主宰的时代,他持续地询问,建筑学能否摆脱社会批量生产的力量的驱使?建筑学知识话语能否存在于意识形态之间的空隙中?埃森曼宣称“批判性”的实践首先保持一种抵制的姿态,同时又能保留在“时代精神”内部。

[2]埃森曼探索出一种建筑设计方法,这一方法确认了建筑设计是一种诠释性活动。

在他的作品中,理论和设计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之分,都是通过符号来表达的,他的类比、谐韵、差异、暗示都已成为人们去发现和探索他设计工作的足迹及意义的线索。

在阐述埃森曼作品的工作中,必须认识到,他的文字描述了他的设计图式。

两者合一才能阐明一个射击项目。

对埃森曼来说,文字传播的目的是探明一个观点,指示一条道路。

他惯用的文字表达形式并不抽象,而他最终完成项目的建筑形式却呈现出一种创新、试验的特点和创造性的建筑语言.1967年,埃森曼在纽约创办了建筑与城市研究学院。

1980年,在从事多年理论研究,并撰写出版了踱步理论著作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活动。

他参与设计了许多样板工程,门类繁多,领域广泛。

其中有大型住宅、城市设计、校园设施以及一系列有创造性的私人住宅。

最早的作品是从1967年开始的,埃森曼将研究理论用于一系列住宅设计。

为了表明这些建筑不属于任何人和任何具体的内容,他以号码来命名它们。

在《住宅Ⅰ号》中,埃森曼通过图解使形式和功能相分离。

实现了建筑自己产生自己的形式,不依靠人来形成自己的意图。

埃森曼是这么说的:“建筑应该创造一种紧张和距离,因为它不在人的控制之下。

人和对象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是崭新的”。

11号住宅 柏林IBA 住宅 4号住宅在《住宅Ⅵ号》中,埃森曼研究的重点则是建筑的本质,根据结构理论,建筑要自我分析,使建筑元素寻求自己的意义。

埃森曼后来称这一现象为“轨迹”。

同时,埃森曼清楚地认识到:他用一套正常的系统创造了“易位”(dislocation ),而他的目的并不在于“易位”,他只是建立了一套新的规则。

虽然用这套规则可以创造无穷的形式,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却又是建立在一定的限定性基础之上的。

“克服建筑的存在性,推出一种永久性的,怎么看都是建筑的建筑,打破形式与功能之间所谓的必然联系,是我建筑设计中的重点。

传统的建筑理念并不否认建筑必须具有功能性,而是暗示建筑师们在保留功能性的同时,不必去表现森曼在不同的文章中所表述的存在性如出一辙。

他的许多工程设计以及出版物中始终贯穿类似的观点,只是名称在不断变化罢了。

在这里,这种名称的含义是双重的。

首先,它把建筑师们从传统的“存在与不存在”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次,它采用了一种有条理的制作方法,既有形式的产生,同时又不会演变成单纯的物质存在。

我们探讨的问题也许会偏离埃森曼建筑真正关心的问题。

有待于我们以后阐明的是,第二种可能描述为非物质性的力量引入建筑的物质性存在当中,这种描述恰如其分。

无形的因素将从富有成效的消极性这一角度得到诠释。

建筑消极性中非物质中的“非”的消极性正日益显著。

在《住宅Ⅹ号》中,建筑的系统与众不同,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感受到,但又很难被解读。

这正说明了他的理论——建筑是不确定的系统,房子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成为一个系统中的一部分。

埃森曼的第一个大型项目是俄亥俄州大学维克斯纳艺术中心,在这个项目中艾森曼综合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将新旧理论融为一炉,成就了一件引人入胜的作品。

他在设计中引入网格、轨迹等等,并利用了图解的方法。

也是在这个项目中,埃森曼发现了地点的价值,“建筑需要外部的参数,建筑只有在环境的框架中才能有意义。

”因此,建筑兼顾城市与校园两种肌理,艾默里大学艺术中心 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韦克斯讷学习中心新泽西普林斯顿住宅一小泉产业大厦设计时运用了两个扭转12.25o轴线网格,分别代表城市与校园,形成动态空间。

有趣的是,艾森曼在调查地基时发现了一个弹药库,于是他将这个弹药库作为“维克斯纳艺术中心”的中心,弹药库——在新的系统中它的角色已经改变——成为“非弹药库”。

而入口处的脚手架,也不再是传统中为了建设而搭建的临时构筑物——成为“非脚手架”,同时在建筑中还有“非入口”、“非窗”、“非砖”等等,他尝试使建筑构件延展出新的用途。

这种概念与解构的概念相契合,埃森曼在尝试设计“非建筑”。

[3] 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以四号住宅为缩影的形式主义潜力已经耗尽,埃森曼开始基于复杂的工程建设地点探索一种新的设计方法。

然而,他的方法与他早期的兴趣有许多的共同之处,而不与新兴的“文脉”设计,例如詹姆斯斯特林设计的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相同。

埃森曼仍把建筑思想作为一种自主形式的“语言”,他放弃了早期住宅设计项目中以天然材料构成的点、线和网格,而是采用了人与建筑地点的一些规整的材料来体现自己的设计。

将这些兴趣完全体现的第一个工程项目是在1978年设计的威尼斯Cannaregio工程。

埃森曼在该工程中吸取了勒柯布西耶早先在此地未实现的医院工程中制定的网格,埃森曼将这种网格旋转、扩展,创造了自己的点、网格手法。

这种尝试完全与后来流行的思想一致,即建筑语言没有必要于一个假定的“真实”世界相连,但他确实是一种手段,通过他我们能够设想原来我们了解的世界是这样的。

1983年,埃森曼把他的方法提炼运用于柏林查理检查站一幢大楼的设计方案中,其构造形式来源于麦卡托网格覆盖到柏林城市的网格上,并根据历史地图去发现这一地块,在十八和十九世纪时的其它系统。

Cannaregio和柏林的工程项目成为了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设计的基础,埃森曼首次获得了设计这种大规模的机会。

在开始建造制造,这里还是18世纪在俄亥俄州建立的杰斐逊网格,而大学校园内主要开放空间的轴线则恰好偏离城市的网格12度。

埃森曼以阿诺夫设计与艺术中心美国康涅狄格州Lakeville住宅三艾默里大学艺术中心特定的距离将场地内的其他元素组合起来,就如飞机跑道一样在此基础之上,好像是在取笑更为传统的“文脉”关系,他设计了一些虚构的历史性建筑的正面:想象中的“堡垒”,适当的彼此分开由砖砌成。

中心的规划方案在开始时没有一个详细的摘要和地点,埃森曼选择在几个可能的地点和相邻的建筑物之间建造,他称这个完成的工程为“一个非建筑,一处考古之地,其重要部分就是脚手架的景观”,景观由劳瑞 欧林设计完成,对于把分开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起最重要的作用。

[4]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多层次块的所表现出的混合型颇具视觉冲击力,但是埃森曼所使用的暗语方法也更成为问题。

尽管是作为对破坏传统建筑和空间传统概念的社会和经济力量的批判,但是如此矫揉造作的游戏也充当了其中的一员,在校园的学术分为之内,拙劣的模仿了“真实世界”的各个方面正在逐渐体现出来的任意和霸道。

埃森曼是一位让人费解的建筑师。

他喜欢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设计建筑。

埃森曼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种种标准和原则,将众多其他领域的知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

他所引用的理论高深晦涩,阐释作品所用的名词经常属于哲学范畴而非数学概念。

埃森曼的实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 )的形式主义解读和“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作。

2、中期柏林IBA 社会住宅和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的抽象图像如何融入多种复杂关联的“场域”的关注。

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的探讨。

[5]对于埃森曼,运动和剥蚀是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层面上展开的:理性的历史观、散漫的文本以及物质的形式感。

就算不上考虑埃森曼在同行中受到惊人的持续不断的怀疑,仍然不存在埃森曼的专属领地,没有有效的“政治”权力范围,只有持续被迫地对“无节制”以及客观意志力量的收敛,这两者都来源于无组织的外界,并指向了具有静止形式的刻板世界。

埃森曼的影就像海滩上波格罗宁根音箱馆浪的冲蚀作用:“构我们今天丰富多元的战后历史的思想成果和理性潮流,它们都被有规律地、巧妙地用来表达建筑和人”埃森曼从来没有自称哲学家。

虽然他也写文章带有一种严谨和规范确是事实,然而他的文章,就像他的建筑作品一样,是集各种杂乱材质的碰撞之大成,拥有激烈的外观,是由塑造我们这个世界形状的力量作用产生的。

使得这些想法发生作用的具体方式,无疑引出了罗伯特史密森和其他一些美国极少主义者的作品,纵使埃森曼的大部分作品包括早期的方案草图和完成的作品在他的整个实践过程中都是那么的有组织性而又抽象,但是我们仍然很难说清他的建筑是在哪里产生的,或者说他的建筑是否是最早的“正在”发生的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