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彼得·艾森曼常常将他所涉猎的各文化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
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交织的关联体,一切文化的现象,智慧的精华,都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
在他的建筑世界中,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哲学观,建筑观都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旧的观念渐渐被新的观念所取代。
其实,艺术本身就是时代变化的体现。
正如尼采所说,“一切都是错的,任何事都是允许的”。
一、间断性:历史元素的跳跃艾森曼的建筑观强调,现今的建筑不应再无休止的沿用传统的建筑语言。
在科技水平、文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对传统建筑语言的依赖无疑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行为。
然而,反对传统并不代表忽视历史。
艾森曼从不介意在自己的建筑中出现历史元素,相反,他擅长利用历史的元素,将之植入到建筑当中,并显现出来。
历史元素的片段和现代元素交织、碰撞,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而这种将过去和现在巧妙搭接所体现的正是建筑在时间上的非延续性。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其“间断性”的建筑语言表现尽致,他的“广义文脉主义理念”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该艺术中心坐落于一个与其他建筑相关联的空隙场地,而非整块校园场地。
建筑无论整体形式上,还是隐含意义上,都将大学和城市连接在一起。
艾森曼特别注意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道路和哥伦布城市网格相互错位,错位的角度为12.25度。
正是在这个条件的启发之下,艾森曼根据这个网格做出整体布局,将建筑建造在这个庞大的网格体系。
城市网格和校园网格的交织,正如历史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碰撞。
这种非延续性的建筑思维将整座建筑的文化气息推至高峰,历史和现代碰撞过后相互辉映,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同样在这座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基地地下18世纪的机械库暴露在外的举动,也是间隔性的体现之一。
半裸露的机械库以残破的姿态静静伫立,仿佛向我们述说一段历史的记忆与过往。
(完整版)彼得·埃森曼与十号住宅

(完整版)彼得·埃森曼与十号住宅艾森曼与House X 艾森曼是一位让人费解的建筑师。
他喜欢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设计建筑。
他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种种标准和原则,将众多其他领域的知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
他所引用的理论高深晦涩,阐释作品所用的名词经常属于哲学范畴而非数学概念。
在建筑中,有一种特殊的设计与艾森曼的名字相关联,这种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复杂的重复性,只有正确理解了这种复杂的本质,我们才能打开埃森曼建筑之门,去欣赏他的作品所体现的这种共有的风格。
一种对设计方案付诸实施的威胁促使艾森曼建筑风格中形式与功能关系的产生。
拒绝考虑设计方案的后果,带来的问题是设计人员常把建筑创新等同于一种形式的出现,一种不考虑实际功能而独立存在的形式。
因此,这种设计方式所考虑的并不是纯粹的传统保守的关系——那种同一性反复的关系,也不排除打断重复性,因而就会出现延续性和非延续性的并存。
所以,设计方案中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
艾森曼的建筑设计解决了相互矛盾的问题,或许这正是我们理解艾森曼建筑的正确态度。
对抗而不是解决矛盾将导致延缓一种形式的确定,而拒绝实施方案不是延缓功能的实施。
后者所带来的只不过是一种暂时性。
这将是一种依附于非完整中心性的暂时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延缓并不妨碍实施其功能性。
这种功能性的实施并不能一次性完成,它包含了建筑工作中的未来因素。
克服建筑的存在性,推出一种永久性的,怎么看都是建筑的建筑,打破形式与功能之间所谓的必然联系,是他建筑设计中的重点。
传统的建筑理念并不否认建筑必须具有功能性,而是暗示建筑师们在保留功能性的同时,不必去表现功能性。
建筑的存在不能削弱建筑功能及建筑符号的存在。
”他的House X便是如此。
House X并未在设计之初便明确每一块空间的功能用途,他只是将几个几何形体变形、穿插,做细部处理,当建筑形式基本确定后,他才开始内部空间的布置与分割。
不断调整,直至一个有韵律建筑诞生。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人性化设计
01
未来的建筑应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创
造舒适、宜居的建筑空间。
创新与科技
02
科技和创新是推动建筑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的建筑将更加注
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
社会责任感
03
建筑师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建筑设计关注社会问题
,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谢谢观看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目录
• 彼得艾森曼简介 • 作品风格分析 • 作品案例解析 • 作品影响与评价 • 未来展望
01
彼得艾森曼简介
生平简介
1934年出生于德国 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母是艺术家和音 乐家。
1951年毕业于美国 康奈尔大学,获建筑 学学士学位。
1938年因纳粹迫害 随家人移居美国。
新材料运用
艾森曼善于运用新型建筑材料和 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和预制构
件。
参数化设计
他探索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数字 技术优化建筑形态和性能。
交叉学科合作
艾森曼注重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 ,如艺术、工程和规划,以创造综 合性的设计解决方案。
03
作品案例解析
案例一: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案例三:广岛和平纪念馆
反思战争与和平的象征
广岛和平纪念馆是彼得艾森曼为纪念二战结束而设计的作品。建筑外观呈三角形,象征着原子弹爆炸 的瞬间。内部展示着战争的遗物和照片,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残酷。
04
作品影响与评价
对建筑界的影响
创新设计理念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对现 代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强调 建筑与环境、文化、历史的关联 ,推动了建筑界对现代主义建筑
建筑大师_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探究

在“布谷大楼”当中,艾森曼
将海底扩大学说理论作为暗喻加以应 用,表现出地球变动产生的裂痕。由 地震所引起的建筑崩塌前的“凝结的 瞬间”被记录下来。艾森曼并非是要 单纯地表现所谓“凝结的瞬间”,而 是意在强调存在于建筑中的从解读的 单一化及含义的必然性等等制约中解 脱出来的“内在的时间”。
屋顶
剖面
阿朗诺夫设计及艺术中心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义 Nhomakorabea么样的建筑
才能容纳如此具有创造力的当代人的活动。信息时代呈 现出前所未有的动态性,虚拟性和模糊混沌的状态,信 息时代里空间的许多问题被时间的问题所取代,非物质 化的趋势有增无减,艾森曼开始运用动态的空间构成来 进行创作,意图很明显是呼应于时代的。因为这种动态 处理是在空问中三向度展开的,所以造成的丰富的室内 外效果甚至连设计者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只有在计算 机的帮助下才能顺利进行。也只有通过计算机,才能最 终使这种自寻烦恼的设计得 建造出来。这一点艾森曼和 弗兰克·盖里必有同感。探索计算机拓展出的新的创作方 式也是两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共45页文档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பைடு நூலகம்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非理性的美学思考——浅析彼得·艾森曼2000年教堂Church of the Year,Rome,Italy的非理性成分

社 2001 2. [ 2] 彼得 艾森曼. 理论与作品中呈现的句法
2000 年教堂如图 在这里找不到尺度
主流的地位 于是 在以寻求矛盾对立双方 的 两者之间 为己任的艾森曼眼中它自然 显得格外重要 [ 注3]在2000年教堂建筑中 包 含着诸多偶然的 混乱的 甚至说怪异的东 西 艾森曼改变了传统构图原则 人们的审 美被艾森曼重新定义得非理性了
不稳定 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教堂的重心 和其中心的偏移关系 这给人带来了强烈的 不稳定感 这种不稳定感对于艾森曼来说 是后结构主义思想的反映 表现事物之间相 对关系的拓扑几何似乎更适于描述这种不稳 定性 于是 我们便看到了 2000 年教堂是 如何用拓扑几何生成的 首先把基地划分网 格 然后进行拉伸折叠 它在折叠过程中在 平面内部与外部会同时产生一条沿着它的边 界的线 其内与外都处于不稳定的相互转换 中 模糊了传统的图底关系 整个模型其实 是基本的片断 既在形成 又在消失 艾 森曼对于2000年教堂的解释是 代表了一个 先天就不稳定的几何体 是一个在稳定与不 稳定 两 者之间 震荡的 形式
尺度消解 艾森曼把2000年教堂更多的是 当作一个媒体 而不是建筑来处理 强调人 们的交往和传统教堂使用上的结合 教堂的 传统的尺度在这里已经很难找到了 用艾森 曼自己的话说 这个方案映射出了文化的 转变 也给教堂建筑带来了很大影响 尤其 是对在我们的时代下的 在这个地点的这种 礼拜教堂建筑 它消解了所有现代主义的 尺度观念 当你走进时 它的构造就在变 化 展现出新的尺度元素 艾森曼将其描述 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不连续 与形而上 学的在场相对 再现 与初现相对 这对 于艾森曼来说是破坏建筑中稳定的手段 从 而使其建筑话语处于秩序与非秩序的 两者 之间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资料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屋顶平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东立面
北立面
剖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时间:1983~1989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位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的 东端入口处, 亦是校园内椭圆形广场中轴线的 一端。州立大学的早期规划以这一中轴线作为 建筑群体围合的基准线。艾森曼有意摆脱古典 中轴线的约束, 从更为深远的视角观察视觉艺 术中心所处的场地。
Peter Eisenman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城市网络 系统
白色金属网格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首层平面 两个扭转12.25°轴线网格,分别代表城市与校园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脚手架由两个有趣的三维网格组成, 该展廊将新的展廊和艺术用房与原有的 建筑相连。脚手架的一部分与哥伦布市 的街道相平行,另一部分与校园的网格 相平行。该建筑无论在具体形式上还是 象征意义上都将校园和城市相连。该中 心起着一定意义上的艺术象征作用,这 与当初设想的情形是一样的。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不仅在建筑整体上如此, 许多局部建筑界面、空间的划分也呈现一 种风车状。另外基地的互动网格同时也反 映在建筑的立面造型上这种不在同一坐标 系内的呼应也可以看作是风车构图的一种 延伸。
彼得·艾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建筑思想
自治建筑
1、后现代功能主义者或心理性主义者,建筑是自 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 帝一样建造住宅,而是呈现他们,让他们以自己 的方式存在。 2、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 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有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 能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作品特点: 明快简单,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 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建筑理论: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 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另一部分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 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三个阶段
1、早期的形式主义解读(意大利特拉尼)和 “硬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 作。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及维克斯纳视觉艺术 中心等建筑的抽象图案,如融入“场域”的关 注。 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 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 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
作品赏析
网格
剥落
(住宅X号)
(维克斯( BLF软件公司总部 )
住宅X号
合理利用地形斜坡, 自然风景穿过房 子,将其分为四 个部分,缩小了 建筑的尺度 方法:梁板柱结构、 不确定的扭转、 立面的正面性 自主的建筑:梁和 柱从成承重逻辑 中脱离出来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BLF软件公司总部
在定义两种状态 的时候,计划 由两个不相通 的主题入手: 传统由勾勒传 统印度建筑及 规划的古经书 代表,技术则 由液晶分子组 织代表。
环境:坐落在 现有建筑与 其他相关场 地之间。 基本元素:脚 手架(三维 网格组成)、 景观美化 手法:砖砌体、 金属方格框 架、植物平 台
利用地点的价值,“建筑需要外部参数”通过网 格很好地将建筑融入到外界环境体现了融合“场 域”的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彼得艾森曼将一个立方体由柱子或墙体划分为等体积的九个空间,然后再对这一立方体对 角划分,在最终形成的复杂连锁空间中,安排人的居住活动。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所强调的建筑只是许多本身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的排列组合。他所 关心的是建筑本身的节奏,而非功能。在设计中完全摆脱了结构和功能的含义,而变成一 种自由的、自然产生的形式。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南低北高, 呈现不稳 定和动感 1.体块: 一组砖砌体 一组白色金属方格构架 一组重叠断裂的混凝土块以及东北角上的植物平台。 2.网格: 大学所在的哥伦布城市网格 大学自己的网格 3.布局: 中心式 两套网格的相互作用 白色金属网格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城市网络 系统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哥伦布市会议中心
时间:1993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艾森曼把它作为一个更大规模的更具公共性的机遇来探索长探索与现代大都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质 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纪念碑,一个位于公共之间的建筑,一个处理动态 的现代生活中的微小事物的场所。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校园广场旁 已有古典风格和粗 野风格会堂建筑,毁于大火的军火 库作为当代艺术廊及艺术研究试验 室。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住宿。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风车构图出现在视觉艺术中心 的设计中。对城市网格提炼形成的交 通系统呈风车状, 而中心部分恰好位 于视觉艺术中心的入口处建筑空间从 这里开始向三维方向延伸空间的上升、 下沉、扭曲、错位呈现出一种“ 理 性” 。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砖砌体和白色金属网格为了唤 起背会军火库老城堡的记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非建筑”:将军火库作为中心,在新的系统 中它的角色已经改变,成为“非军火库”。而 入口处的脚手架,也不再是传统中为了建设而 搭建的临时构筑物——成为“非脚手架”,同 时在建筑中还有 “非入口”、“非窗”、“非 砖”等等。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建筑总会象征着这些建筑物所服务的特定人物、时间与地 方的价值观。价值观和鼓吹之人变了,聚会场所的象征和 功能形式也跟着改变。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利用场地曾经存在的贴到设施的轮廓,彼得艾森曼自由组 织了贸易展览会场中的中性棚子。
二层平面图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西平面图
北平图
南平面图
东平面图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谢谢观赏!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发展阶段
1、早期的形式主义解读(意大利特拉尼)和“硬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作。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及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建筑的抽象图案,如融入“场域”的关注。
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 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的探讨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我们可以把2号住宅看做九个标准的正 方形,纯白色的框架完成了对形体最基 本的勾勒,不存在任何附加语言,唯有 柱、面、体。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建筑边缘的框架,是建筑师在建筑外形 上预留的线索,让我们看到九个正方体 的边缘所在,以及两种尺度的穿插。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在埃森曼的住宅2号中,使用了三个主要的关系系统: 柱/墙,容量/柱,容量/墙,这些对立物的综合 系统影响了,或说是标志出表层结构。在住宅二号 中,空间系统企图利用柱子和墙身,提供一个连续 收敛的辩证法。
在这里,剪力墙和隔断墙之间的相互位移,在隔断 墙与柱子中提供一个形式结构。柱子和容量的排列 方式是试图在小方格网中创造一种辩证关系,基本 上是加法的形式:墙体切去后以显示柱子。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屋顶平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东立面
北立面
剖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时间:1983~1989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位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的 东端入口处, 亦是校园内椭圆形广场中轴线的 一端。州立大学的早期规划以这一中轴线作为 建筑群体围合的基准线。艾森曼有意摆脱古典 中轴线的约束, 从更为深远的视角观察视觉艺 术中心所处的场地。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脚手架由两个有趣的三维网格组成, 该展廊将新的展廊和艺术用房与原有的 建筑相连。脚手架的一部分与哥伦布市 的街道相平行,另一部分与校园的网格 相平行。该建筑无论在具体形式上还是 象征意义上都将校园和城市相连。该中 心起着一定意义上的艺术象征作用,这 与当初设想的情形是一样的。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关于解构主义
1、打破秩序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2、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
3、不安宁,富有运动感的形态倾向
4、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 理论。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建筑思想
1、后现代功能主义者或心理性主义者,建筑是自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帝一样建造住宅, 而是呈现他们,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 2、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有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能变而来,他强调 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3、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另一部分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 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首层平面
两个扭转12.25°轴线网格,分别代表城市与校园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顶层平面
无论在具体形式上还是象征意义上都将校园和城市相连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白色金属方格来代表鹰架,以表示未完成的感觉。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不仅在建筑整体上如此, 许多局部建筑界面、空间的划分也呈现一 种风车状。另外基地的互动网格同时也反 映在建筑的立面造型上这种不在同一坐标 系内的呼应也可以看作是风车构图的一种 延伸。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该中心座落在现有建筑与其他相关 场地之间的空隙内,而并非占据整块 的校园建筑场地。这可以被形容为非 建筑或一个考古工程,其基本元素是 脚手架和景观美化。
“我的每个作品都在非常狂热地探求什么是建筑”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二号住宅 (1969-1970)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1983~1989 )
哥伦布会议中心( 1993)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2号住宅
时间:1969-1970 地点:美国佛蒙特州哈德威克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赋予棚子长相的连续性元素以连续性的动作, 也界定出一个中间广场与横向的原素之间、或 是历史原素与新的元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总平面图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首层平面图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整个建筑是由很多个相互依赖、形成独立的结构组成,无论是立面还是总体,无论是外部装饰细节 还是室内设计,都强烈表现出精心处理出来的分离感和破碎感。俯视之下的哥伦布市会议中心,仿 佛是11条彼此交错相插的货运车箱。这种造型打破公共建筑物的非圆既方的传统样式,不规则几何 体之间的拼接组合是解构主义的突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