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族调研报告
大理白族飘带色彩调研报告

大理白族飘带色彩调研报告引言大理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其中,飘带是大理白族重要的文化象征之一。
本篇报告将对大理白族飘带的色彩进行调研,以了解其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调研方法为了全面了解大理白族飘带的色彩,我们采取了多种调研方法。
首先,我们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历史记录、民俗学研究和艺术类书籍。
其次,我们对大理地区的白族民众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飘带色彩的看法和使用习惯。
最后,我们进行了实地调研,观察了白族民众的日常生活和传统节庆活动。
调研结果根据我们的调研,大理白族飘带色彩具有以下特点:1. 多样性大理白族飘带色彩丰富多样,常见的颜色包括红、黄、绿、蓝、紫等。
不同颜色的飘带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用途。
2. 象征意义飘带是大理白族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不同颜色的飘带象征着不同的意义,如红色代表幸福与繁荣,黄色代表快乐与友谊,绿色代表健康与生命,蓝色代表平安与深情,紫色代表神秘与高贵。
3. 制作工艺大理白族飘带采用织布技艺制作,传统的制作工艺包括织、染、缀等环节。
飘带纹样多样,有些绣有花鸟图案,有些织有文字或寿字。
4. 应用场景大理白族飘带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传统节庆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白族民众会佩戴着飘带,绑在头发、手腕或腰间,以增添色彩和美感。
在传统节庆活动中,飘带更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被用来装饰房屋或悬挂在树上,以庆祝节日。
结论大理白族飘带色彩丰富多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飘带不仅是大理白族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品,更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表达。
通过对大理白族飘带色彩的调研,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白族文化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1. 张三. (2010)。
《大理白族飘带与文化研究》。
白族文化学报,10(2),75-87。
2. 李四. (2015)。
《大理白族飘带图案及色彩研究》。
民族文化研究,20(3),45-58。
3. 王五. (2018)。
白族民居调研报告

白族民居调研报告调研背景: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
白族民居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鲜明,彰显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为了进一步了解白族民居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本次调研对白族民居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深入了解。
调研目的:1. 了解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特点;2. 探究白族民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 分析白族民居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4. 总结白族民居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深入白族聚居区,对典型的白族民居进行实地观察和拍摄;2. 访谈调查: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白族民居的观点和认识;3. 文献资料: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了解白族民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调研结果:一、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特点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白族民居主要有三种建筑风格,即“骑楼式”、“叠拼式”和“院落式”。
其中,“骑楼式”是白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具有独特风格。
特点是住宅建筑的一层用作门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形态。
这样的建筑形式不仅可以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还能加强邻里间的交流和互动。
而“叠拼式”则是近年来白族民居的一种新兴形式,它由多个小型住宅单元组成,可以不断扩建和改造,适应家庭的需要。
而“院落式”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通常有一个庭院,住宅围绕庭院建成,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二、白族民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白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受到了汉族、藏族、彝族等民族文化的影响。
白族民居通常采用木质结构,屋顶多采用瓦片覆盖,屋檐呈弯曲形状,具有独特的装饰性。
白族民居的室内布局也有自己的特点,通常分为正厅、卧房、厨房等功能区域。
正厅是重要的接待场所,常常用来招待亲友和举办各种庆典活动。
三、白族民居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白族民居在当地居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白族民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能够防风遮雨,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其次,白族民居也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场所,为亲人提供相聚和交流的空间。
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养方式调查报告

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养方式调查报告张劲梅(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400715)一、白族家庭教养传统白族是云南省的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是我国著名的文献名邦,州政府大理市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全国24个历史名城之一。
从以殷商末年洱海文化的为标志的剑川海门口青铜器文化到隋唐繁荣丰富的南诏大理文化,白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业已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人民一直以来具有优秀的教育传统。
早在汉代,洱海地区的白族就开始兴办学校。
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记载: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大理乃“建学立师,叶榆之有学始于此”。
南诏在其政权机构设立中有专门主管礼乐教化的,称为“慈爽”。
唐王朝在成都设立学校,专供南诏子弟学习。
大理国时期经济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保留本民族固有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大理国从内地大量吸取儒家文化。
元朝十三年(公元1276年),赛典赤首先在云南开展尊孔读经和建立学校教育制度。
到清代,白族地区的教育体制更趋同于全国,甚至是穷乡僻壤都有私塾,书院鼎盛,白族文化教育位居全省之冠[1]。
教养是教育和抚养,满足孩子生活的一般需要是白族父母所尽的责任,重视家庭教育也是白族的优良传统。
白族谚语说得好:“好的龙头三弦,弹出好歌好调;好的父母家庭,教出好儿好女”。
白族家庭教育在孩子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白族创造了独特的、灿烂的白族文化,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家庭教育方式。
段明生曾把白族的家庭教育特点归纳如下:1.寓教于歌。
从孩子呀呀学语起,父母便教孩子唱白族儿歌,传授做人的道理,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白族儿歌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可谓白族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教科书。
如“礼貌歌”:小宝宝,好好好,见到老人喊爷爷,爷爷夸宝宝。
花猫听见了,叫声妙妙妙!用歌曲教育孩子从小讲礼貌。
2.寓教于玩。
把玩具的制作和使用作为培养优良品德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白族研究报告

白族研究报告白族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是针对白族进行的研究,旨在提供有关白族的背景信息、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以及现状等方面的详细资料。
通过对白族的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我们对白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支重要群体,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悠久的历史传统。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族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发展经济、改善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局限性。
在报告中,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白族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背景信息1.白族的起源和分布情况。
2.白族的人口规模和分布比例。
3.白族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地位。
二、历史发展1.白族的历史沿革和迁徙。
2.白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和交流。
3.白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三、文化传统1.白族的语言和文字。
2.白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
3.白族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
四、现状分析1.白族的社会经济状况。
2.白族的教育和卫生状况。
3.白族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情况。
五、问题与挑战1.白族文化传统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2.白族经济发展的问题和限制。
3.白族教育和卫生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六、建议和展望1.加强白族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2.推动白族经济的发展和脱贫工作。
3.改善白族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
结论:在白族研究中,我们对白族的历史、文化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我们发现白族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悠久历史的群体,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白族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备注:白族研究报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报告应基于实地调研和详尽的文献研究进行。
大理白族饰品调研报告

大理白族饰品调研报告大理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云南大理地区。
白族饰品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意义。
通过对大理白族饰品的调研,我发现以下一些特点和潜在市场机会。
首先,大理白族饰品以其精致的手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白族人把饰品视为一种表达自己身份和美感的方式,他们注重细节和质感,通过巧妙的编织、雕刻、刺绣等手法,制作出精美的项链、耳环、手镯等饰品。
这些饰品常常以大理石、木材、银饰等作为原材料,呈现出原始而清新的风格。
其次,大理白族饰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富有象征意义。
例如,白族女孩在成年礼时,会佩戴一串精心制作的银铃,象征着她们的成熟和智慧;而白族男子则会佩戴一块传统的银饰腰带,以展示他们的身份和财富。
这些饰品不仅是装饰品,也是人们对生活和信仰的表达。
再次,大理白族饰品在市场上有较大的潜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喜欢白族饰品。
同时,白族饰品也适合作为礼品或特色商品销售。
许多游客会购买一些纪念品,来纪念他们对大理的旅行,而白族饰品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最后,要想开发大理白族饰品市场,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首先,饰品的供应链需要更加完善,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和加工方式的改进。
其次,饰品设计需要与时俱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此外,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网上销售、合作店铺以及参加相关展览等方式进行宣传。
总之,大理白族饰品是一种独特而有魅力的文化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通过提高饰品质量、改进设计和加强宣传,有望进一步开发和推广这一市场,为白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临沧市。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白族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下面将对白族的文化进行调研并详细介绍。
一、语言和文字白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其语言文字系统中包含了白文和摩梭文两种文字。
白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汉字的简化形式,而摩梭文则是一种表音文字。
白族传统上没有文字记载的习惯,文化和知识都是通过口耳相传,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白族的口头传统,由学者创制了一种拼音文字,用于书写白文。
二、宗教信仰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三种:波门教、基督教和本土民间信仰。
波门教是白族的传统宗教,信仰原始的自然力量和神灵。
基督教则是在19世纪初由西方传教士传入,深受部分白族人民的拥护和信仰。
本土民间信仰则是一种信奉自然神灵和祖先的宗教形式,包括祭祀和拜神等仪式。
三、民俗与节日白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和节日,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三月三节、三月八节、火把节、傩舞节等。
三月三节是白族人民传统的节日,节日的活动包括祭神、唱山歌、跳跳火等。
火把节则是在每年的三月十五举行,白族人民手持火把,在夜晚燃烧和舞动火把,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丰收。
傩舞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会举行舞狮、舞龙等表演,以及祭祀活动。
四、传统服饰和手工艺白族传统服饰以“白衣”为主,男女都穿白衣,有“白衣白裤、白袍白鞋”的说法。
白族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刺绣、剪纸、木雕等。
白族的刺绣工艺精美细腻,以白色为主色调,具有独特的图案和风格。
剪纸是白族人民在节日和婚嫁等场合常常进行的传统手工艺,制作精美的剪纸常常用于装饰和送礼。
木雕也是白族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五、民间音乐和舞蹈白族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白族的民歌多以爱情、自然、劳动等为主题,旋律优美,歌词含义深刻。
白族的传统舞蹈形式多样,有傣族舞、燕子舞、折手舞等。
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舞姿优美,多以纯白色的服装为主,给人一种清新、素雅的感觉。
云南白族调研报告

云南白族服饰考察调研报告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自称“白子”、“白尼”等,人口159万,主要聚居于云南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地带,少数分布在云南保山、丽江、泸水、姚安、昆明、元江等县和四川、贵州、湖南等省。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少数民族之一,服饰文化表现出绚丽多姿的独特风姿。
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
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贵州的毕节、安顺和湖南的桑植县。
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
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
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
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
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白族姑娘头上带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
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因此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着加工制作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
鹤庆白族研究报告

鹤庆白族研究报告一、引言鹤庆白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分布在鹤庆县以及附近地区。
该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使其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鹤庆白族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历史与发展鹤庆白族起源于清朝时期,当时经过多次的迁徙,一部分白族人定居在了现今的鹤庆县。
在历史的长河中,鹤庆白族与其他民族有着频繁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现代,鹤庆白族逐渐向城市迁徙,但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和传统手工艺。
三、文化与习俗1. 语言鹤庆白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与其他白族分支有很大的差异。
该语言注重声调的运用,辅音较多,语法结构简单。
然而,由于外界的影响,如普通话的传播,该语言正逐渐面临着濒危的境地。
2. 衣着鹤庆白族的传统服饰以亮丽多彩、细致精美而著称。
男性通常穿着白色长袍和黑色头巾,女性则穿着五彩斑斓的绣花衣物,并戴着金银首饰。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审美观念,更承载了他们丰富的文化内涵。
3. 节庆活动鹤庆白族有许多传统节庆活动,如白族花山节、白族三月三等。
这些活动极具民族特色,融合了舞蹈、音乐、歌唱等元素,展示了鹤庆白族的文化魅力。
4. 饮食鹤庆白族的饮食主要以米饭、面食和蔬菜为主,口味偏咸。
同时,白族人民也喜欢吃糍粑、糯米饭等传统食品。
这些食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更是鹤庆白族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四、艺术与手工艺1. 音乐与舞蹈鹤庆白族的音乐与舞蹈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音乐以使用传统乐器为特点,如竹笛、马头琴等。
而舞蹈则多以亲友聚会、节庆活动为背景,形式多样,动作独特。
2. 编织与刺绣鹤庆白族以编织和刺绣技艺闻名。
他们擅长制作羊毛毯、鞋垫、女子服装等。
这些手工艺品色彩鲜艳、纹路复杂,不仅体现了白族人民的手工技艺,也展示了他们的美学观念。
五、现状与保护由于外界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的发展,鹤庆白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一定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鹤庆白族的文化,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培养传统艺术人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白族服饰考察调研报告
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自称“白子”、“白尼”等,人口159万,主要聚居于云南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地带,少数分布在云南保山、丽江、泸水、姚安、昆明、元江等县和四川、贵州、湖南等省。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少数民族之一,服饰文化表现出绚丽多姿的独特风姿。
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
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贵州的毕节、安顺和湖南的桑植县。
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
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
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
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
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白族姑娘头上带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
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因此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着加工制作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
白族妇女一身的服饰,不论老少,不仅显得十分协调,而且还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觉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工艺考究又实用的绣花挎包。
而在山区或与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对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蓝色土布腰带。
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
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男子头饰简单。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都用蓝、黑色头。
古时曾用八角巾作头饰。
保山阿石寨则用7米多的长白布或黑布作包头。
妇女头饰复杂,常用的有鱼尾帽、花头巾、白缨穗、银簪、冠针等。
大理、洱源等地妇女头饰、发型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幼童(含男童)以戴帽为饰,少女以花头巾、白缨穗、独辫发缠绕为饰,少妇以蓝布挑花头巾为饰,老年妇女则以黑布头巾为饰。
白族服饰与时俱进,有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据史书画记载,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
“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现在这种装束已不存在,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饰也与现在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
过去白族服饰崇尚简洁明快的风格,现在为适应审美的需要,不断向五彩缤纷、色调丰富的方面发展。
最突出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
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
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各地白族的服饰,既有某些相同之处,也有许多自己鲜明的特色。
看过电影《五朵金花》的人,都对白族的服饰有着深刻的印象。
阿鹏的服饰,上身着白色对襟衣,外套坎肩,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头缠白包头,肩挂绣花挂包,这种装饰色调明快大方,彰显白族男性的英俊潇洒。
“大红领褂白衬衫,艳蓝围腰花飘带,叫人不得不喜欢”,说的是白族金花的服饰。
这一服饰的基本构件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领褂(又称坎肩,无领)和围腰,下穿花边裤,式样多为紧身和束腰,色调上也追求明快大方,对比强烈。
发式为辫子盘头顶,缠以鲜红头绳,然后用绣花或彩色头巾包裹,左侧垂下雪白的缨穗。
戴银质耳坠,领褂右衽佩有银制“三须”、“五须”。
手上喜戴银质、珐琅或玉石的手镯和戒指,脚穿绣花鞋
这一身打扮,结构映衬协调,色彩飘逸,对比明快,线条婀娜多姿,难怪有一位诗人曾吟诗感叹:“独辫明灭系红绦,满头云锦分外娇。
流苏俏向红颜窥,鬓云暗把刘海招。
紧袖白衫洱海怜,绛红领褂苍山绕。
”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
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
上衣多用白色、嫩
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
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
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
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
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
脚穿绣花鞋。
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苍山绿,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这正是婀娜多姿、飘然若舞的大理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
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有镶边花饰,朴实大方,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在艺术上的高度才能。
白族男子服饰差别较小,简洁朴实;妇女服饰悬殊较大,既鲜艳,又素雅华美,往往是上身和头饰比较花俏,而下身又较朴素;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中老年服饰比较淡雅。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白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模式,而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白族服饰。
其服饰艺术文化同样具有不能忽略的社会功能作用,即它对族人们的凝聚力,也就是它的“族标”作用。
该凝聚力使白族人民得以生存、发展。
白族服饰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无论怎样修饰却不能在围腰中心作任何装饰的,因为围腰正中这一块正盖在肚子上,其上不绣任何图案,其意为做人不能有“花花肠子”之心。
是的,勤劳善良白族人民也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为了加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使白族人民更加团结亲密,并能排除各种艰难困苦,使白族人民不断的向前发展。
白族的祖先将会用各种手段和机会来达到这一目的,而每个成员都必须坚持穿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服饰,正是强化这种民族感情的有效手段之一,这种传承下来的传统服饰正是白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斗争的物化。
这的确是一种民族群体意识的象征,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表现。
费孝通先生说过:“为了加强民族团结,一个民族总是设法巩固其共同心理,它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并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
”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凝聚力,白族的先民也不能在这强族如林的条件下,走过那漫长的历程,并顽强地生存下来而成为现代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