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只手之声
禅宗公案小故事

禅宗公案⼩故事宋代有个名叫张九成的居⼠,原为侍郎,中过状元,也算是⼀个⽂⼈⼠⼤夫了。
但他放着官⼉不好好做,却偏爱谈禅说道。
中国⽂⼈⼠⼤夫参禅学佛,⼤多是附庸风雅,闹着玩的,充其量以此排忧解乏⽽已。
因此,⼗之⼋九的⼈,谈禅不知禅,学佛不知佛。
张九成也是这样。
他读了不少禅书佛典,也参拜过许多禅师,但仍是“久之⽆省”,始终不能开悟。
有⼀天,他去拜访⼤慧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问他:“你来⼲什么?”张九成说:“打死⼼头⽕,特来参喜禅。
”⽼禅师见张九成急急忙忙地⼀⼤早就跑来朝庙,刚⼀见⾯就⼝称要“参喜禅”,即知来者根基不深,机缘未⾄。
宗杲禅师听了他的回话后,即对他说:“你为什么起得这么早啊!难道不怕家⾥的妻⼦同别⼈睡觉吗?”张九成听了,顿时⽕冒三丈,⽓咻咻地说:“你这个愚昧⽆知的⽼秃驴,怎么敢说出这种话来?亏你还是⼀个出家⼈,竟然……”宗杲禅师忙⽤⼿势⽌住他说,我轻轻这么⼀扇,你就⼤为光⽕。
像这样的话,怎么能参禅呢?接着,⽼禅师⼜对他说,⼤海常被⼈唾骂;秋⽉常被⼈轻视;明镜常被⼈挫伤。
你见它们发过⽕,⽣过⽓吗?没有。
它们处之泰然,安然不动,闻⽽未闻,听时不惑,事过不留。
为什么?因为它们的本体之⼼,⼀⽚明净,⼀⽚空灵,既深⼜⼴,既刚⼜柔,能容纳⼀切,⼜超远⼀切。
故能见⼈之所未见,忍⼈之所不忍,岂是区区⼀句笑话、⼀点点不顺⼼的事能动其⼼的?⼜道,禅者之所以为禅者,应在于他⼼如⼤海那样的深邃宽⼴,似秋⽉那样的皎洁柔情,像明镜那样的明亮清纯。
所以禅者⽅能两袖⼀甩,⼀路清风;布履⼀双,踏破⼭河;仰天⼀笑,快慰平⽣;张⼝即佛,⼈⼈都是菩萨;与⼈为善,天天都是好⽇⼦。
这样,他怎么能被外缘所牵动呢?⼜说,⼈⽣之真谛,本来就很单纯。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眼横⿐直,⽣⽼病死。
天要下⾬,娘要嫁⼈。
⼀切何等⾃然,何等简单明⽩。
⼤可不必⽆事找事,惹⼀堆烦恼。
这就是禅者的境界。
不可向你说,-禅宗公案(禅画)

不可向你说,-禅宗公案(禅画)
有一学僧想到覆船禅师住的地方去,在路上碰到一个卖盐的老翁,于是就向前问道:“请问老翁覆船路如何去?”
良久,都等不到老翁的回答,于是学僧又问一次。
老翁:“我已经向你说过了,你聋吗?”
学僧:“你回答过我什么?”
老翁:“向你说覆船路。
”
学僧:“难道说你也学禅吗?”
老翁:“不止是禅,连佛法也全会。
”
学僧:“那你试说看看?”
老翁一句话也不说,挑起盐篮便要走。
学僧不解只道了一声:“难!”
老翁:“你为什么这样说?”
学僧:“盐翁!”
老翁:“有何指示?”
学僧:“你叫做什么?”
老翁:“不可向你说这是盐。
”
要去覆船禅师处参学,路要怎么走?“既曰覆船,何有道路?”道,有难行道,易行道,有大乘道小乘道,有出世道世间道,一般学者,总要循道前行,但禅门学者,“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虽是覆船,又何无路?。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禅宗公案与故事90则!深刻启发!果断收藏! 2015-02-25 天徽神秘空间禅宗公案,为史载佛教祖师、禅宗⼤德在接引参禅者时所作问答,或具有特殊启迪作⽤的动作,以资判定迷悟的准绳。
古籍中载有禅宗公案⼀千七百则左右,常⽤四五百则左右。
常读公案,有助启迪⼼智,脱迷顿悟。
——纯道题记禅宗公案与故事,根据⼤量历史流传下来的禅宗公案和史料,撷取其中重要和著名⽚段⽽重新编写,尽可能使语⾔通俗化,每⼀则更加上“启⽰”录,帮助现代⼈理解公案和故事中释放出来的内涵。
1、⼤⼠讲经南朝梁武帝时,婺州有位傅⼤⼠,⼈称“善慧菩萨”,经常到南京城⾥卖鱼以谋⽣。
有⼀次,梁武帝请名僧志公讲《⾦刚经》,志公说⾃⼰不会讲,市井中有位卖鱼的傅⼤⼠善讲解此经。
武帝便召傅⼤⼠到禁中。
⼤⼠登台后,将戒尺朝桌上⼀拍,便扬长⽽去。
武帝愕然。
志公问:“陛下,您明⽩了吗?”武帝说:“明⽩什么?”志公说:“⼤⼠已经讲完了。
”启⽰:禅不可说,⼀说便有偏差。
⽆法可说,就是说法。
2、⾝居险地唐代道林禅师在杭州秦望⼭的⼤松树上搭窝棚居住,⼈称“鸟窠和尚”。
⽩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上⼭拜访,说:“禅师住这么⾼,摇摇晃晃,危险啊。
”禅师答:“我看⼤⼈您⽐我更危险。
”⽩居易不解:“我⾝为地⽅⼤员,镇守⼀⽅,有什么危险?”禅师开⽰道:“⾝陷尘事纷争,耗费⼼⼒⽽⽆法停息,如同每天在薪⽕上烧烤,怎会不危险呢?”启⽰:⾝居险境⽽思安慎⾏,危⽽不危也;⼼耽安乐⽽不知其危,安⽽不安矣。
3、⼤⽿觅⼼印度僧⼈⼤⽿号称有“他⼼通”,能知道别⼈⼼⾥想什么。
唐肃宗于是让国师慧忠去试试真假。
慧忠闭上眼,⾯带微笑:“你看⽼僧我⼼在何处?”“国师童⼼重,西川看龙⾈。
”慧忠⼼念⼀转:“现在呢?”“溪边⼭林下,国师戏群猴。
”慧忠于是将⼼念全部收起,进⼊⼼⽆外物的禅定境界。
⼤⽿遍寻天上地下都不见,满头⼤汗,不知所措。
慧忠笑着说:“因为我没有⼼迹,你到哪⾥去找呢?”启⽰:⼼定⽆迹,⼼动有踪;只要⼼中有杂念,别⼈就能发现。
禅宗故事

禅宗故事篇一:这是一则禅宗故事这是一则禅宗故事。
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
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
”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
”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
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
”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
”某鞋厂派了两名推销员,一同飞往一个海岛开辟市场。
刚一下飞机,他们就了解到所有岛民从来没有穿鞋的习惯。
推销员甲心里凉了半截,立即向厂里发出电报:”这里没有市场,预计他们的需求量为零!”推销员乙却惊喜万分,也立即向厂里发了电报:”市场前景广阔,他们的需求量将从零开始。
”提示:为什么同样的信息,会在甲乙两个推销员身上产生截然不同的反馈呢?这就要分析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从市场的需求看,是只看现状,还是看发展?从观察事物的方法看,是只看一面,还是看两面?从主观认识上看,是积极地开辟还是消极地对待?一位客人到朋友家作客,受到了朋友的热情款待。
为他的到来主人准备了丰盛的午餐,特别是做了十分可口的红烧鲤鱼和鲜美可口的鲍鱼汤。
客人吃得十分满意,临别时主人盛情相让,让客人喝了一大碗鲍鱼汤,之后还嫌接待不周,于是又送上了一大碗,还十分热情地说:”再喝一碗鲜鱼汤吧!”于是客人盛情难却,勉强喝了下去,没想到主人又端来一碗,又说:”再来一碗吧!”最后客人只好婉言谢绝,心想:”以后再也不能到这里来做客了......。
”提示:这篇寓言故事的主旨是告诫人们好事也要有分寸地去做。
如果做过了火,就会走向反面。
这是一种思维方法问题。
立论作文时可就这方面问题联系实篇二:禅宗故事精彩禅宗故事2010-11-03 08:50:48 来自: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回头是岸) 精彩禅宗故事一、放下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
解决禅宗公案:风动、 幡动还是心动?

.
;. 这个故事是根据《六祖坛经》记载演绎成文的,这段对话也成为禅宗历史上的一段公案,
禅宗往往拿它来说明“万法唯心、境随心转”之理。
争论的这三个观点,其实都有部分道理,只不过是所占的角度不同罢了。
打个比方,盲人摸象,摸到腿的说大象像柱子、摸到躯体的说大象像堵墙,叫眼睛正常的人看来,他们只不过是摸到大象的一部分罢了。
在这个争论中,风在动,幡在动,心也在动,三者是同时成立的。
三者的偏颇之处,就在于只认为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
佛教的“万法唯心、境随心转”之说,只不过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讲“心”而不“唯心”,才是正确的。
同样,唯物主义也是片面的,讲“物”而不唯物,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
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过去的论点,同样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别鉴定过程。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立体的、多面的世界,我们的道理也就必然是立体的、多面的。
人们可能能犯盲人摸象的认识错误,但不能把这种偏颇的认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景德传灯录》里记载的一则禅宗公案

《景德传灯录》里记载的一则禅宗公案,大概是这样说的:石头希迁问一名新来的僧人:“从哪里来?”僧人答:“从江西来。
”希迁问:“见过马祖大师了吗?”僧人答:“见过了。
”希迁指着一块木柴问:“为什么马祖大师很像这块木头?”僧人无语,不知如何作答。
回去后,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马祖大师。
马祖问:“你看那块木柴有多大?”僧人比划着回答:“蛮大的一块。
”马祖笑道:“你力气蛮大的嘛。
”僧人费解,问:“什么意思?”马祖答:“你能把这么大块木柴从南岳衡山背到这里来,那得多大的力气啊!”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僧人两次都没听懂两位大师的意思。
读者可以自己揣摩一下,两位大师究竟是在说什么。
我自己的理解,大师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希迁问僧人,为什么马祖很像木柴,其实是在表达众生平等之意。
世间万物,皆有佛性,且佛性是无差别的。
希迁说马祖像木柴,指的是二者在佛性上的平等。
可惜僧人没听懂,只从外表模样上理解,想马祖和木柴的外表并不相像,那便是着相了。
僧人没听懂,但马祖是听懂了的,自然也不会怪希迁把他比作木柴。
他只是觉得好笑,既然人和木柴本身都差不多,那僧人又何必为这件事耿耿于怀呢?像木柴又如何?不像木柴又如何?所以马祖开僧人的玩笑,居然一路上都想着这个事情,弄得愁眉紧锁的样子,在马祖看来那就太陷于执着了。
我想,这个僧人就是世俗人的典型,世俗人之所以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中,无非就是因为看不开和放不下。
所谓看不开,就是汲汲追求于自己的理想、志向、欲望、虚荣,就像这个僧人一样,日日努力读经修行,渴望着能够成佛悟道,其实自己的脑子早已僵化成了木柴。
你成为了马祖又如何?马祖原来像木柴。
你成不了马祖又如何?马祖不过像木柴。
看不开马祖和木柴的相似,则永远纠缠于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这个落差就是烦恼的牢笼。
如果说看不开是第一层烦恼,放不下便是第二层烦恼。
你若不理解马祖为什么像木柴,那就不理解吧,又何必对此纠缠不放?人世间不如意的事情比比皆是,何必事事都问为什么?何必事事都要搞懂?放不下心里的落差,就将永远在烦恼的牢笼里羡慕嫉妒恨,被扭曲的不成人形。
禅宗公案大全(网禅)

百丈禅师问道:“你以后不是要继承马祖的禅法吗?”
黄檗禅师答道:“今天老师举出这个公案,使我们见到马祖禅师的大机大用,但是还不能了解马祖大师,假如继承他的方法,以后将会接引不到学人了。”
百丈禅师说道:“如是!如是!见解与老师一样,见解超过老师,才可以承当禅教大法的传授,你有些地方超过了我。”
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黄檗禅师听后,便恭恭敬敬地礼拜着。
后来沩山禅师问仰山禅师道:“百丈再参马祖因缘,此二尊宿意旨如何?”
仰山禅师道:“此是显大机大用。”
沩山禅师道:“马祖座下出八十四位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
仰山禅师道:“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皆是倡导之师。”
禅门的大机大用,主要就是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吾人在生活里,要能自由、自主,要能圆满、喜悦。精神和物质要合一,内心和外境要一如,随佛道而不成佛,随众生而不入众生,只讲开悟,只讲机用,此即所谓禅!
南泉:“如果心中还存有什么趣向,就有了那边,没有这边;就会顾了前面,忘了后面,因此,所谓全面,被扭曲了的东西,怎会是圆融无碍的道呢?”
赵州:“如果佛法没有一个趣向,回顾茫茫,我怎么知道那就是『道』呢?”
南泉:“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欲真达到不疑之『道』,你应当下体悟,『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说是非耶?”
谈对禅宗公案的理解

谈对禅宗公案的理解
公案:神山密禅师与洞山良价禅师一同出游,经过一独木桥,洞山先过去了,却把独木桥移开了,然后对神山说,“过来吧”。
神山喊了一声“良价”。
洞山于是放下了桥,让神山走了过来。
理解:我认为,神山密禅师展现了一个大师该有的风范。
他在良价把独木桥移开后,没有执着于让良价把独木桥放下,也没有陷于过与不过河的具体事物中,也没有责怪良价,而是泰然处之,对待一事一物不固执不依倚。
具体到巡防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我应该处变不惊,积极寻找解决方法,不拘泥于一事一物,换个角度对待问题,寻找最优方式去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公案:只手之声
2013年02月18日 09:18
来源:《禅宗公案大全》
禅在生活中(图片来源:资料图)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
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
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
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