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智慧管理系列-曾国藩的内圣外王之道
《挺经》文言文全文

《挺经》文言文全文《挺经》文言文全文导语:《挺经》又称为“内圣外王之法”,详细记录了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总结出的'十八条心法,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挺经》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挺经》文言文全文十八条《挺经》梗概:一曰内圣;二曰励志;三曰家范;四曰明强;五曰坚忍;六曰刚柔;七曰英才;八曰廉矩;九曰勤敬;十曰诡道;十一曰久战;十二曰廪实;十三曰峻法;十四曰外王;十五曰忠疑;十六曰荷道;十七曰藏锋;十八曰盈虚。
卷一内圣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
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
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私,故人悦。
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
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
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
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
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
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
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
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
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
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
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
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
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
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
独知之地,慎之又慎。
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
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于德者,约有四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彦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
处事绝学_《挺经》——内圣外王者的醒世箴言

人生路,有坎坷也有坦途;人之机运有得意时也有低糜时。
在困厄中坚梃腰板求出路,在得意时压低资态图长远,在苦斗中心平气和求挺实,在闲歇时滋养精神求进取。
人生何处不需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简介]《挺经》是曾国藩总结自身人生经验和成功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为曾国藩生前的“压案之作”,李鸿章曾称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
全书共十八卷。
书中,作者系统完整地总结了自己为人为官的一些基本原则,如顺境中的修养与知足,逆境中的坚挺与忍耐;做事的勇毅与勤廉,做人的真诚与仁爱;决策时的虚心与明强,反省时的知耻与知悔。
这些原则既是对不同情况的应变原则,又有内在的一以贯之的重实用、重实效的统一性,是曾国藩一生修身处世、居官治平的最高法则。
本书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砺志[原文]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
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译文]君子立下的志向,是想让自己有为民众请命的器量,有圣人一般的德行,有称霸天下的大功,然后才不辜负自己的父母生育了自己,不愧身为天地间一个完全的人。
所以他是为自己比不上舜帝和周公而忧虑,为自身的德行没有修养完备而忧虑,为学问没有大的成就而忧虑。
所以,那些因为顽固的刁民难以感化而忧虑,因为野蛮的少数民族不能征服而忧虑,因为小人当道而贤德的人只能远远地逃避而忧虑,因为普通的平民百姓没有得到自己的恩泽而忧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悲天命而怜悯百姓穷苦,也就是君子怀有的忧虑。
如果只是个人的如意和困顿,一家人的温饱和贫寒,世俗所说的荣誉与耻辱、所得和所失、富贵与贫贱、诽谤与赞美,君子是顾不上为这些事而忧虑费神的。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四)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四)内圣外王,“内圣”是人格理想,“外王”是政治理想。
在内能够修养自己的品德,象圣人一样;对外能够建功立业扬名青史。
内圣外也圣,就成了迂腐。
外王内也王,就成了暴戾。
个人领域成功与公众领域的成功“内圣外王”是古代读书人最高的追求,他们希望在内能够修养自己的品德,象圣人一样;对外能够建功立业扬名青史。
也就是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内圣即仁之体,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象圣人一样;外王即仁之用,就是一个人对外要讲究仁义,而不是霸道,要成就一番事业。
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
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
“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近代历史中能够称得上这个称号的人莫过于曾国藩了,他被尊称为“圣相”。
曾国藩身上,体现了一种极其美妙的包容性,这一点是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他能够将很多看起来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和谐相处。
儒道释三位一体。
他们从不咬牙切齿,却能微笑相对,这样和谐相处需要一种博大的气场。
如果没有内圣外王这样的体现,就会出现“一元化”的人,既内圣外也圣,或外王内也王。
这两种极端都会造成偏差。
内圣外圣是迂腐内圣外也圣是迂腐。
这个社会的道德有两种,一种是普世的道德,一种是崇高的道德,但是只限于律己,不能强加于人。
内圣外也圣者,往往导致把自己的道德要求强加给别人,而忽略了人性,真正决定大多数人行为的,却是另一样东西——利益。
人有不追求圣贤的自由,用出世的标准来要求入世的身旁人,是自寻烦恼。
很多人往往是境界已经修炼到高处不胜寒得地步,但是肉身却还在世俗之中。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道术兼修,道是道理,术是谋术。
道是做人的原那么,是不变的,术是做人的技巧,是需要多变的。
只讲原那么是迂腐的,只讲技巧是浅薄的。
用现代话讲,就是做人的战略和战术要统一。
这个社会只有极少数人有到达事业顶峰之美妙感受,大多数人的失败,正是因为只学习外在的技巧,而没有注重内心的修养,由此迷失了方向,降低了追求。
道术兼修也可以叫道术合一。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分不清道与术的区别,甚至以为术就是道,或者只空谈道,而不懂术,结果寸步难行。
做人的道理是道,生存的技能是术。
现在年轻人太过于学习技能或专业,而忽略了学做人,或者学了一些做人的技巧,而没有注重内心境界的提升,并且也没有把品德和技巧两者合一。
其实,术无道那么不立,心道为本,道术合一,那么无坚不催也。
很多人以为,成功主要是靠我自身的技能,然后我再掌握一些为人处世的技巧。
认为成功是80%靠技能,20%是靠做人。
但是实际情况是80%是靠做人,20%是靠技能。
做人与技能的比例其实是有一个年龄阶段的分配。
人在年少的时候,要多学本领,技能是进入社会的入场券。
但是以后,做人就占了主要。
从总的人生来说,80%是靠做人,20%是靠技能。
大学教授只讲道,空谈战略,而生意人只讲术,只讲赚钱。
结果大学教授还比不上一个小学文化的生意人赚钱多。
做人的境界是道,做人的技巧是术。
很多政治家只注重权谋之术,没有追求的人自然会成为贪官,而真正做大事的人讲道的,例如历史名臣,都是同时也注重自身修养的,例如曾国藩等。
道可以让人成圣,术可以让人成王。
心中没有大道的人注定难成大事;更不要说成贤成圣;纵然一时成事,也只能是混世魔王或乱世枭雄,终为世人所不齿。
很多人就以为个人成功是需要学习做人的技巧,以为80%靠技巧,20%靠品德,其实品德和境界才是主要的。
80%靠品德,20%靠魅力。
人的理想是道,实现理想的方法是术。
道是方向,术是实现道的途径。
人活着需要吃饭,但是人不能为吃饭而活着。
内圣外王——曾国藩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歌德曾经说过“一花一世界”,读一本好书能使人“明镜台”。
闲暇无聊时,饮一杯清茶,去感受纸张磨搓手指的感觉。
也是一种惬意的事情,有幸读了曾国藩,感觉有一种清爽,一种朴实。
翻开《曾国藩家书》,翻开《冰鉴》,翻开属于曾国藩的一页,我为之震惊了。
内圣外王!不错这正是曾国藩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中国衰朽的过程,早年专精学问,学做圣贤,后从戎理政,大有所成。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的廖若星辰,但曾国藩做到了,他的功业,无人可以效仿,他的著作思想同样,泽被后世。
《曾国藩家书》中,从修身篇、劝学篇直到为政篇、用人篇。
统统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他那湿润隽永的文辞,语重心长的告诫,诚挚由衷的认错,一派慈和,一派忍让,更有一份曹植的“烈士多悲心”古往今来能有几人向内圣外王的曾国藩一样,为官则清正无私,举贤若渴;为将则机智沉稳,步步为营,奇正相佐;为儒则谦和内敛,毫无文人的狂傲之气;为父为兄则严于律亲,不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同时,他也是个好儿子,好父亲,能使父母宽心。
毛泽东曾经说过“愚与近人。
独服曾文正”而蒋介石业对其评价曰“足为无人之师资”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许多语录,然诵读参悟。
“以儒为体,以法为用,以黄老为权以纵横为变”这是封建社会时的统治思想和统治方法,而在这方面,曾国藩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他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在清代,他是升官最快的一个人,他的成功主要得力于对传统政治权术和谋略的运用。
而在与弟书中,他最充分、最坦白、最没有保留的同他弟弟进行了交流。
《曾国藩家书》确实是他作为一个政界人物讲出的私房话。
所谓“书犹药也。
善读可以医愚”。
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仰望到他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孔子曾说:“三家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内圣外王之道-领导者必备的智慧

内圣外王之道-领导者必备的智慧企业家素质训练内圣外王之道领导者必备的领导才能,课程11月24-26日即将开课,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内圣跟外王!中国文化之核心部分即是:内圣外王。
或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内圣外王之道。
这可以解释许许多多的中国文化现象和特质。
这也将是世界文化的核心。
一切治道学问皆归之于它。
如把儒释道融为一家,则就是内圣外王。
内圣即是道学。
明道悟道求道。
外王即是运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即是一个明字。
明则明天下万事万物,万事万理。
事物的运动规律。
天(宇宙自然)。
地(动植物)。
人(人自身人际社会)。
心(精神思维)。
命(生命命运趋向目的)。
外王即是一个用字。
外用。
用则用于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明就是内学。
主攻心性,是为功夫也为圣道,教化为宗。
外用就是运用。
主攻治道,是为功夫也为王道,演化为教。
圣人即是一个真正的人。
一个有觉悟,有思想,有人性的人。
就是内明的最高境界。
内圣是内心的修养境界。
外用就是世间的事相功德。
王就是大人,就是领导者,管理者。
就是君子,就是贤达。
为世所尊,为世所贵。
为世所敬,就是外用的最高境界。
有内圣而不外用者。
有外用而不内圣者。
有内圣不足而外用强者。
有内圣足而外用弱者。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独善其身是为圣。
兼善天下是为王。
这是真人的境界。
就是穷也要做一个真人。
真正的人内明的人。
圣就是内正。
王就是外正。
就是行事行为正。
政治即是以正治天下。
皇帝自称为朕。
朕者正也。
内心正行为正则天下为正。
互为影响也。
政者正也。
朕者正也。
行为就是影响天下的力量。
就是应当效法的榜样。
是外用。
外用是结晶。
思维的结晶。
心正的结晶。
行为的结晶。
行为是为了达到目标的手段。
而目标为心所设定。
心就是内明。
心就是主宰。
心就是王。
圣即是王。
王即是圣。
一内一外。
互为极致。
也为标榜。
而一个人的心性行为目标是什么:内则是需要逍遥快活自在。
外则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一切的行为方法施设都是为了要达到他的手段。
高承乾:曾国藩的内圣外王之道

专业为企业/培训机构提供师资。
曾国藩的内圣外王之道课程背景当代中国的竞争是领导力的竞争,引领潮流,把握方向。
领导者的视野、思维模式和人文底蕴决定着一个团体、一个企业的高度。
传承千年的国学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剧烈的东西方文化碰撞,国学智慧对于领导力提升有着独特的影响。
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无为,佛家的超越,禅宗的修持,易经的玄妙,在今天国学复兴的今天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不学易不以为良相”“半部《论语》治天下”,对于中国人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中,侵浸着国学的博大智慧,也包含了心忧天下的人文理想。
在大国崛起的今天,重温国学,对于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未来的领导者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培训对象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党政干部社会工作者在校大学生、国学爱好者课程收获专业为企业/培训机构提供师资。
1通过课程学习,领略国学智慧,达到领导力全面提升。
2通过学习,在特色鲜明,身临其境中感悟纵横捭阖、炉火纯青的领导艺术。
3通过学习,增强宏观把握大局,前瞻意识的培养和深刻的洞察力。
课程大纲一、曾国藩何许人1、曾国藩生平2、历史坐标下的曾国藩3、矛盾的文正公二、曾国藩如何做官1、上司:倚人而起,不着痕迹2、同僚:从不树敌立己达人3、下属:冷眼识人,鉴人有术4幕僚:广纳人才,群雄影从三、曾国藩如何处世专业为企业/培训机构提供师资。
1、由易说儒道同源2、曾国藩的内修黄老四、曾国藩如何治家1、曾国藩的治家之道2、曾文正公的家书五、曾国藩的出世1、曾国藩的得失观2、曾国藩的进退观3、曾国藩的修身观六、曾国藩的风水情结1、曾国藩风水的传说2、风水的境界3、解读风水的秘密七、曾国藩识人专业为企业/培训机构提供师资。
1、如何识人2、如何用人3、如何突破人才瓶颈4、解读《冰鉴》5、曾国藩的术数八、曾国藩的现实意义1、曾国藩的修身齐家2、曾国藩的治家立业3、曾国藩的治军用兵4、曾国藩的桐城文风5、曾国藩对今天的启示。
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之道汤一介我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儒学能否现代化》以及几篇讨论中国传统内在超越问题之论文中都谈到应给儒家学说以定位,因为儒家学说不可能解决今日社会的所有问题,可是我们应找到在对它作了现代诠释的条件下,它对今日社会在哪个或哪些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
照我看,儒家学说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就是“教人如何做人”。
因此,我并不认为儒家学说可以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如果那样要求反而会使儒家学说中对今日最有意义的部分被埋设了。
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中,我对儒家学说的正面价值作了充分肯定的问时,也提到儒家学说存在若干问题,即“空想的理想主义”、“实践的道德观念”、“求统一的思维方式”和“直观的理性主义”等,并对之作了一些批评。
但我后来在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内圣外王之道”可能是中国传统哲学存在的最大问题。
1987年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论儒家的境界观》刊于是年《北京社会科学》杂志中,后又收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此后我在其他论文中也讨论过这个问题。
在我阅读一些近现代重要的思想家的著作时,他们大都认为“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思想之精华所在,例如梁启超说:“‘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
”《沦语考释》中文《庄子天下篇释义》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据《大学》首章而对“内圣外王之道”也有一种解释。
熊先生根据《大学》以“修身”为本,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内圣”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功夫,接着他说:“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正、城内修之目也。
齐、治、平,外修之目也。
国家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
小人不知其身之大而无外也,则私其七尺以为身,而内外交修之功,皆所废而弗讲,圣学亡,人道熄矣。
”梁启超和熊十力都认为“内圣”与“外王”是统一的,可以而且应该由“内圣”而“外王”,而有一完满的“内圣外王之道”的政治哲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