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区
沉积岩

松散堆积物的形成阶段
堆积物的主要来源: 母岩的风化产物 生物物质 火山物质 宇宙物质 堆积物的种类: 碎屑物质:岩石碎屑、矿物碎屑、火山碎屑、生物碎屑等 不溶残积物(胶体物质) 可溶物质(真溶液)
堆积物的搬运和沉积阶段
机械(物理)搬运 ——碎屑物质 搬运方式 化学搬运(溶运)——可溶物质和不溶物质 生物搬运
固结成岩阶段
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固体岩石阶段,在常温、常压 下进行。 由固结成岩地质作用完成该阶段的转变。 地固 质结 作成 用岩 压固作用: 由于上部沉积物重量使下面沉积物体积 减小,密度增大。 胶结作用: 化学沉淀物及其它物质将松散物质胶结 起来成为坚固的岩石。 重结晶作用: 矿物颗粒借溶解和扩散作用重新排列 组合形成较大的晶体。
Metamorphic Rocks
一、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 变质作用:
由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如岩浆作用,地壳运动等)引 起物理和化学条件发生变化,促使岩石在固体状态下改变其 成分、结构和构造的作用。
• 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二、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 温度:最活跃也是最基本的因素。
来源 地热 结果 岩浆 岩石的断裂挤压 静压力(均向压力)
七、沉积岩的主要类型及常见的代表性岩石
砾岩、角砾岩
碎屑岩类
砂岩 粉砂岩
粗砂岩 中砂岩 细砂岩
石英砂岩 长石砂岩 杂砂岩
含×、 × ×质 、× ×岩 5~25% 25~50% >50%
粘土岩类 化学及生物 化学岩类
泥岩 页岩 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
结构及构造是鉴定沉积岩的主要依据!
第五节
变 质 岩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外能(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日 月引力能)引起岩石圈成分、结构构造、地表形态发 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

56
24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根据震源的深度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三种。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km,以几km 到20km为最多。虽然震源浅,但波及范围 较小,能量集中,故破坏性极大。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之间。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km以下,震源 深,波及范围很广,能量分散,破坏性往往 较小。资料表明,世界上最深的地震发生在 720km以上。
56 2
第一节 概述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任何地质作用都要消耗能量,根据引起地 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和特点,可分为内能和外 能两大类。 1.内能:指来自地球内部自身的能量: A.重力能: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能量。 B.放射能: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是地热的主要来源。 C.旋转能:地球自转的离心力给予地表 物体的能量。
56 47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二)变质作用主要类型 据地质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可分为4种: 1.动力变质作用 是在强烈的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变质作 用,原岩矿物绝大部分被粉碎成隐晶质、细 晶质粉末,具明显的带状和眼球状构造。 2.接触变质作用 是在岩浆岩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发生 的变质作用,温度和挥发组分是主要因素。 分为热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56 7
第一节 概述 4.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当场 所,由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沉积,形成松 散沉积物的作用。 5.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固结成岩 石的作用。 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在促进地壳物 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都有建设和破坏 两方面的作用,不断破坏原有的岩石、矿 物、矿产、地质构造和地面形态,同时又 不断形成新的矿物、岩石、矿产、地质构 造和地面形态。
56 40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四)岩浆的演化 原始岩浆由于周围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发 生一系列变化,主要有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 作用。 1.岩浆的分异作用 分为熔离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 熔离作用:岩浆在熔融状态下,由于重力 影响而分异成几种互不混熔的岩浆作用。 通常底部比重较大,含金属硫化物,中部 为基性或超基性岩浆,上部为酸性岩浆。
地质地貌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能源主要来自地球本身,能促使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地壳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
河谷阶地:就是由于河床的下切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大部分河流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河床是不断下切的,就会形成在河床与河的两岸形成类似阶梯状的阶地。
岩溶作用: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
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潜蚀作用: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产生的化学溶解作用和机械冲刷作用的过程。
泥石流:山区大规模的沟谷流水有巨大的侵蚀与搬运能力,能携带大量泥沙,岩屑和石块,甚至近似一种固体的径流,当固体物质的体积大于10%--15%时,旧叫做泥石流。
洪流(沟谷流水):介于片流和河流之间的一种流水类型,又称暂时性洪流。
河流:来源充足,具有固定流路的流水。
坡流(片流):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汇聚成的沿斜坡表面流动的网状细流。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变化且晶体构造不变的现象。
同质多像:指相同的化学成分所形成的矿物,由于矿物晶体内质点的排列不同而形成不同矿物的现象,岩浆的同化作用:岩浆侵入过程中,直接融化围岩或与围岩的某些组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围岩成分加入岩浆中,从而改变岩浆成分的作用岩浆的分异作用;岩浆在侵入途中,原始岩浆分化成不同组分岩浆的现象。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一温度变化和空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地质作用

(二)侵入作用
侵入作用分为:浅成侵入和深成侵入。 1、浅成侵入作用:在地壳浅部(3—6km以上)地 层承受的静压力较小,脆性大,在断裂发育的部 位,由于层间结合松散,岩浆以机械力为主挤入 围岩的过程。 由其所形成的岩体叫浅成侵入体。常见的浅成侵入 体有:岩床,岩饼、岩盘、岩墙(岩脉)
(二)侵入作用
•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15%,多为浅源);
• 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地震带(多为6级以下); • 大陆板块内部地震带。
• 我国地震分布:
• 我国夹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形成的 三角区内,地震频繁,且以浅源为主,烈度大。主要有: • 东南沿海及台湾地震带; • 郯城→庐江地震带(郯庐大断裂); • 华北地震带(北起燕山经山西到渭河平原); • 横亘我国的南北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六盘山、横越秦岭、过甘肃文 县、沿岷江、经川西达滇东); • 西藏→滇西地震带。
2、深成侵入作用:发生在地壳较深处(3-6km以下) 由于压力和温度较高,岩浆以热力熔化围岩,且 自身缓慢冷却的过程。 由其所开成的岩体叫深成侵入体。主要成岩基、岩 株。深成侵入岩矿物为金晶质等粒的粗中粒结构。
3、岩浆在侵入围岩的过程中岩浆与围岩之间发生 的作用: 1.同化作用与混染作用——地下深处的原始岩浆在 向地壳浅部的运移过程中部分地熔融围岩并使围 岩成分混染于岩浆之中的过程。 由于同化、混染作用的存在,原始岩浆的种类只 有数种,却可以形成多种不同成分的岩石。 混入岩浆中未熔化的围岩碎块称为捕虏体。 2.结晶分异作用 指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 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
1、火山的结构: 火山堆: 火山喉管:火山颈: 火山口:火山湖:火山口的熔浆冷凝收缩成 的凹地积水。
《内动力地质作用》课件

矿产资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可以形成各种矿 产资源,如煤、石油、铁矿等,
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水资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可以形成地下水 ,为人类提供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
土地资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可以形成各种土 地资源,如耕地、林地、草地等 ,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
土地。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建筑安全
内动力地质作用可以引起建筑物破坏、道路塌陷 等现象,影响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04
地下水动力作用结果
形成地下水系统 影响地表形态 促进土壤形成 影响人类活动
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水文地质单元,如河流、湖泊 等。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可以形成喀斯特地貌,如溶洞、石林等。
地下水对土壤的发育和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形成不同类型 的土壤。
地下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同时地下水动力作用 也影响水利工程、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
03
CATALOGUE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地壳运动类型
01
02
03
水平运动
地壳在地球表面沿水平方 向移动,导致地形起伏和 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或分离 。
垂直运动
地壳在地球表面沿垂直方 向升降,形成山脉、高原 、盆地等地形地貌。
旋转运动
地壳部分相对于地球自转 发生旋转,形成地球表面 的极移和日夜变化。
板块构造理论
地震波的能量衰减
地震波的折射和反射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会逐渐衰减。 这主要是由于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与地壳 岩石的相互作用,导致能量逐渐散失。
当地震波遇到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 反射。这会导致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弯 曲,形成不同的地震记录。
05
地质学基础 讲7-讲10-外动力地质作用

河流机械搬运物的运动方式与磨圆示意图
悬移式 跳跃式 悬移式
棱角状
椭圆状
河流搬运物形态、组分变化示意图
上游区
中游区
下游区
海
二、海洋的搬运作用 1.机械搬运作用 ⑴ 海浪的搬运作用 搬运方式:悬移,跃移和推移 分选和磨圆程度比河流更好。 ⑵ 浊流的搬运作用:流动持续时间短,分选和磨圆不明显; ⑶ 洋流的搬运作用:流速缓慢,只能以悬移方式搬运极细物质, 搬运能力不大; 2.化学搬运作用: 可溶性物质以真溶液形式在海水中扩散,被长距离搬运 胶体溶液与海水混合发生凝胶沉淀,一般在浅海近岸带沉淀。
三、其他地质营力的搬运作用 1.风的搬运作用:只有机械搬运 搬运方式:悬移、跃移和推移; 分选和磨圆良好。 2.冰川的搬运作用 搬运方式:载运、推运; 不具有分选和磨圆 3.地下水的搬运作用 搬运方式:溶运; 溶洞和地下暗河中的地下水也有一定的机械搬运能力,搬 运的物质是泥质和少量细小砂粒。
第四节 沉积作用
一、河流的沉积作用 1.概述:一般没有化学沉积,只有机械沉积; 机械沉积分异规律:当流动介质的运动速度和搬运能力在一定方向 上作有规律的降低时,被搬运的物质相应按粒 度,密度和形状分异,依次沉积。
金
砾 砂 粉砂
锡石
磁铁矿
琥珀
石墨
石英
(0.05-0.005mm) (>2mm)(2-0.05mm)
河流的碎屑沉积物为冲积物,具有层理,砂砾层中具斜层理,粉砂层中
二十世纪重大成就
橙色:表层流; 蓝色:底层流 80年代末提出了“全球输送带”概念,这是深海热盐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描 述了北大西洋下沉的深层水南下,通过南极绕流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然后上翻 到上层,再返回北大西洋。
第六章.地质作用

冰冻气候区:气温低,蒸发量小,生物稀少,冰川盘
踞。如两极和高山地区。
中国地势分布示意图
大陆以剥蚀为主,海洋以沉积为主。
山区以剥蚀为主,平原以沉积为主。
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力地质作用决定地表的基本形态和内部 构造。———地表形态的塑造者。 外力地质作用破坏和重塑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的雕刻者。
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
内因
•边坡岩土体性质
外因
•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质构造
•岩体结构 •地应力
•地震
•风化作用 •人工开挖、爆破
据岩性条件: 软弱岩层如页岩、泥岩、千枚岩和坡洪 积松散堆积层、黄土等,易发生滑坡。 而脆性岩层如石灰岩、花岗岩等,易发 生崩塌。 据构造条件: 断层、褶皱发育地区,新构造运动强烈 地区易发生边坡失稳现象。
a- 河流横向环流;b-河曲处横向环流断面图
45
a-弯曲河道
b-蛇曲Biblioteka c-牛轭湖46河流搬运作用方式: 拖运、悬运、溶运 冲积物按河流沉积环境分:
河床沉积、漫滩沉积、河口沉积和牛轭湖沉积。
河口沉积分水上和水下部分。
47
河谷地貌 冲积物按河谷地貌形态分: 纵剖面 (1)山区河谷冲积层,以河床占据。 横剖面 (2)平原河谷冲积层,冲击物完全 河流阶地 发育,有以上各种沉积。
崩塌形成条件: 1. 地形地貌
坡度>450
2. 岩性
坚硬性脆岩石或上硬下软
3. 构造方面
软弱结构面倾向临空面,且 倾角大;高陡裂隙
崩塌形成机理示意
1980.6.3 湖北远安盐
长江西陵峡链子崖
卸荷裂隙
崩塌治理
清除危岩 加固坡面 危岩支顶 拦截防御 调整水流
普通地质学第八章 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描述岩石的颜色,常用复合名称描述,有时加以深浅
字样,如紫红色、蓝灰色、深紫色、浅灰色等。凡是复合 颜色,前面的是次要颜色,后面的是主要颜色。
现在油田上描述颜色时用数字代替:
0
1
2 紫 色
3 褐 色
4 黄 色
5 绿 色
6 蓝 色
7 灰 色
8 黑 色
9 10 棕 色 杂 色
白 红 色 色
+和-代表深和浅。 如:-57就是浅绿灰色。
沉积方式及沉积物: 1、机械沉积-碎屑沉积物:受重力的影响。重的物质搬运 距离近并先沉积,反之。 2、化学沉积(物):受化学反应的控制。在真溶液中,难 溶的物质先沉淀,反之;胶体质点沉积是通过中和作用或水 蒸发作用。 3、生物沉积(物):生物有机体直接发生堆积。
5、固结(成岩)作用 ——自然界的各种松散沉积物变为坚固岩石的作用。 1)影响成岩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1.内因:沉积物的原始成分和结构。 2.外因:压力、温度、水和水溶液中的物质以及微
四、沉积岩的构造
构造是指碎屑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分布和排列方式, 它是沉积物在沉积期或沉积后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 作用形成的。
(一)层理构造
层理构造——是由沉积物的成分、颜色、结构沿垂直 于沉积物表面(层面)方向变化而显示出来的一种层状 构造。是与岩浆岩、变质岩区别的重要标志。
层没有限定的厚度,其厚度变化范围很大,可自 数毫米至数十米,但通常是数厘米至数十厘米。按厚 度可划分为: 块状层(>lm)、 厚层(1.0~0.5m)、 中层(0.5~0.1m)、 薄层(0.1~0.01m)、 微细层或页状层(<0.01m)。 说明:层可以根据它在成分和结构上的不连续性 与上下邻层区分开。
常见的层理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区别
地
球
物
理
学
院
2012050503014
王旭龙
一、引言
地质学把自然界中各种动力引起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构造及地表形态的等变化和发展的作用称为动力地质作用,或简称为地质作用,把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
动力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下面就其作用和区别做论述。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
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表现为: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
1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伴随的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
构造运动在造成地壳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构造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①水平运动:指地壳在水平方向起主要作用的力,即与地面成切线方向的力(包括地壳的压缩和拉张)作用下,地壳岩层所发生的运动,这种运动使相邻块体受到挤压、或者被分离拉开,或者剪切错动,甚至旋转。
水平运动主要使地壳的岩层弯曲和断裂,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
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②垂直运动:地壳的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块体沿着地球半径方向发生的上升或下降的运动。
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规模很大的隆起或拗陷,从而造成海陆变迁和地势高低起伏。
由于地壳上升使海水退却,一部分海底称为陆地;地壳下降,海水侵入,原来的陆地变为海洋。
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2 .地震作用:指由地运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分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3 .岩浆作用:地壳深部(至上地幔顶部)高温熔融岩浆的发生、发展、演化直至冷凝固结成岩的整个地质作用过程。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一种。
地壳深处的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和压力,当地壳因构造运动出现断裂时,可引起地壳局部压力降低,岩浆向压力降低的方向运移,并占有一定的空间,或喷出地表。
岩浆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发生重力分异作用、扩散作用,同围岩发生同化作用、混染作用;随着温度的降低,发生结晶作用。
在结晶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先析出的矿物与岩浆又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矿物;温度继续降低,反应继续进行,形成有规律的一系列矿物,称为鲍温反应系列。
岩浆在运移过程中,由于分异、同化混染等作用,不断地改变本身的物质成分。
岩浆在地壳内部活动、演化直至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侵入作用,喷出地表后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喷出作用。
岩浆作用的结果形成各种火成岩及其有关的矿产。
浆形成、运移、演化和固结的过程。
岩浆形成于地下深处,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时,开始向压力较小的方向运\移。
在运移过程中不断演化,改变其成分和物理化学状态。
当上升到地壳的中、上部或地表时凝固,形成火成岩。
岩浆作用包括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
侵入作用是岩浆由深处上升到浅\处的过程;喷出作用是岩浆喷出或溢出地表的过程。
在岩浆作用中,原来岩石成分常发生变化(演化),最重要、最普遍的演化机理是岩浆分异作用和岩浆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作用可分为:①岩浆分异作用
②结晶分异作用
③熔离作用
④扩散作用
⑤气运作用
⑥岩浆同化作用
4 .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绝大多数与地壳演化进程中地球内部的热流变化、构造应力或负荷压力等密切有关,少数是由陨石冲击月球和地球的表面岩石所产生。
变质作用是在岩石基本上保持固体状态下进行的。
变质作用的作用方式:①重结晶作用
②变质结晶作用
③变质分异作用
④交代作用
⑤变形和碎裂作用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辐射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方式。
1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
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
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
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
2 .搬运作用: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
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
在搬运过程中,风化物的分选现象以风力搬运为最好,冰川搬运为最差。
搬运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动和滚动)、跃移、悬移和溶移等。
不同营力有不同的搬运方式。
3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
按沉积环境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又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物质沉积三类引。
广义指造岩沉积物质进行堆积和形成岩石的作用,狭义的指介质(如水)中悬浮
状物质的机械沉淀作用。
沉积作用可分为:①河流作用
②水冰作用
③湖泊作用
④海洋作用
4 .固结成岩作用:地质作用中外力作用的一种。
岩石的风化侵蚀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形成沉积物,经过一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化学的作用,进而使沉积物固结变硬。
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区别及联系
内动力地质作用以内能作为营力,内动力地质作用主要作用于地球内圈并最终反映到地壳;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外能作为营力,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作用于地球的外圈和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外动力地质作用都发生在这个系统中,其必然存在一些共性和各自的特性。
重力作用应该属于内动力的范畴,但从地质作用的主要形式可以看出,重力既作用于内动力过程也作用于外动力过程,同时还有其特殊的形式---重力作用(斜坡作用)。
内动力作用导致地壳的变形,使地球表面复杂化;外动力作用则主要对地球表面进行夷平作用,使地球表面简单化。
重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十分复杂,在其他各种动力的参与下有各种各样的作用结果。
在纯重力作用下,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塌陷、崩落和蠕动三种形式。
塌陷作用多发生在岩溶地区、矿山的地下采空区、有竖井巷道的工程区等,其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地下空洞的大小。
崩落作用指岩石块体与基岩脱离,沿斜坡崩落、滑滚并在斜坡底部形成崩积物的整个过程,主要发育在陡峭的山坡、断裂的斜坡带等。
蠕动是指斜坡表面的土石层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缓慢位移变形的作用过程。
在有水的作用下,重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滑坡、泥石流等。
滑坡是指当山体某部分块体的重力和岩石内部的内聚力及对岩体的阻力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时,这部分块体就会沿着一定的破裂面整体发生滑动。
泥石流是指分布在山坡部分的松散堆积物,被水侵湿特别是饱和后,在本身的重力作用下,便会顺坡往下移动,其中夹
精选文档杂着水和泥石,所以称为泥石流。
精选文档
参考文献
[1] 吴泰然,何国琦等,普通地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陶晓风,吴德超,普通地质学,科学出版社,2007
[3] 王运生,孙书勤,李永昭,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简明教程,四川
大学出版社,2007
[4] 李忠权,刘顺,构造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
[5] 肖树芳,杨淑碧,岩体力学,地质出版社,2010
[6] 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等,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北京地质出版
社,2009
[7] 徐开礼,朱志澄,构造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