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56
24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根据震源的深度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三种。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km,以几km 到20km为最多。虽然震源浅,但波及范围 较小,能量集中,故破坏性极大。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之间。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km以下,震源 深,波及范围很广,能量分散,破坏性往往 较小。资料表明,世界上最深的地震发生在 720km以上。
56 2
第一节 概述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任何地质作用都要消耗能量,根据引起地 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和特点,可分为内能和外 能两大类。 1.内能:指来自地球内部自身的能量: A.重力能: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能量。 B.放射能: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是地热的主要来源。 C.旋转能:地球自转的离心力给予地表 物体的能量。
56 47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二)变质作用主要类型 据地质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可分为4种: 1.动力变质作用 是在强烈的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变质作 用,原岩矿物绝大部分被粉碎成隐晶质、细 晶质粉末,具明显的带状和眼球状构造。 2.接触变质作用 是在岩浆岩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发生 的变质作用,温度和挥发组分是主要因素。 分为热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56 7
第一节 概述 4.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当场 所,由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沉积,形成松 散沉积物的作用。 5.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固结成岩 石的作用。 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在促进地壳物 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都有建设和破坏 两方面的作用,不断破坏原有的岩石、矿 物、矿产、地质构造和地面形态,同时又 不断形成新的矿物、岩石、矿产、地质构 造和地面形态。
56 40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四)岩浆的演化 原始岩浆由于周围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发 生一系列变化,主要有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 作用。 1.岩浆的分异作用 分为熔离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 熔离作用:岩浆在熔融状态下,由于重力 影响而分异成几种互不混熔的岩浆作用。 通常底部比重较大,含金属硫化物,中部 为基性或超基性岩浆,上部为酸性岩浆。

地质作用的意思解释

地质作用的意思解释

地质作用的意思解释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物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包括构造运动、地震活动、火山喷发、岩浆侵染、岩石变质、沉积作用、浸蚀作用等多种因素和作用。

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质作用的核心,它是指地球内部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深部运动、地壳板块的运动、构造断裂的活动,导致地球形态、构造、地貌、矿产资源等的变化。

2. 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地球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它是由地壳内部的构造变形引起的地震波,引发地球表面的震动。

地震活动不仅对人类社会造成威胁,还对地球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产生了重要作用。

3.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地质作用的重要形式。

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状态引发的火山喷发活动,催化了地球内部的岩石变质和地球外部的气候变化,促进了地球的演化进程。

4. 岩浆侵染岩浆侵染是地球地质作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指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到地壳深处,与其他岩石发生熔融作用,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对地球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岩石变质岩石变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指原来的岩石因为受到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化学反应和地震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结构和成分的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岩石。

6.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地球地质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由流体中的物质沉积形成的各种岩石和矿物资源,包括火山岩、砂岩、泥岩、煤炭等。

沉积作用对地球环境变化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7. 浸蚀作用浸蚀作用是指地球表面因为阳光、水汽、水流、风力等因素引起的陆地表面的物质运动变化,包括峡谷、瀑布、溪流、流沙、砂丘等多种形态。

浸蚀作用对地球的地貌演变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一、名词解释1、地质作用:地质学将自然界引起地壳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发生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成为地质作用。

2、地质营: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3、外力地质作用:有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

如太阳能和宇宙空间能,其中太阳能的辐射其主要作用。

4、内力地质作用:有地球内部能然引起的,主要的能然有地球的热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转和转速变化的动能。

5、构造运动:是由内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一种机械运动。

有两种表现形式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

6、风化壳:由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覆盖在陆地上的不连续薄壳称风化壳7、古风化壳:风化壳若为后来沉积物所覆盖。

二、问答题1、简述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答:海洋上的:海浪的地质作用、潮流的地质作用、浊流的地质作用大陆上的:风的地质作用、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的地质作用、块体的地质作用。

2、简述内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答:○1风化作用化学风化生物风化机械搬运作用○3搬运作用化学搬运作用生物搬运作用机械沉积作用○4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生物沉积作用胶结作用○5成岩作用压实作用重结晶作吹蚀(风)磨蚀(地面流水、风等)○2剥蚀作用潜蚀(地下水)冲蚀(湖水、海水)刨蚀(冰川)3、简述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

答: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1)物理风化:主要是在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机械破坏作用。

它使岩石裂开或崩解,形成大小不等的碎块(岩块和岩屑),但其成分却未发生显著的变化。

有以下几种方式:❖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层裂或卸载作用(2)化学风化:水溶液与地表附近的岩石进行化学反应,使岩石逐渐分解的过程。

化学风化不仅使岩石遭到破坏,而且还使破坏产物的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并形成一些新矿物。

化学风化的方式有:溶解作用 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水化(水合)作用(3)生物风化: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和尸体腐烂分解过程对岩石的破坏作用○1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生物的机械风化主要表现在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对岩石的机械破坏根劈作用,蚯蚓和穴居动物等使松软的岩石破碎,土粒变细,有蹄类动物的践踏等对地表岩石和土层的破坏,都是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的表现。

地质学基础(第二章地质作用)

地质学基础(第二章地质作用)

3
4
5
6
7
8 8.5~8.9
12
震中烈度 1~2 3 4~5 6~7 7~8 9~10 11
一般说,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叫无感 地震;大于2.5级的地震,人就有感觉,叫有感地震; 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叫破坏性 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发生7.8级的地震,是我国近 代造成损失最大的地震。 七级以上的大地震,每年多则二十几次,少则 三、五次;八级以上的大地震,每年约一次。
■力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发生变 形、变位的一种机械运动,又常称构造运动。
第 二 章 地 质 作 用
从空间上看,地壳的任何一个区域都在发生着运动。这种 运动表现为上升,或是下降;或是挤压,或是拉张等,不会处 在静止不动状态,只是这种运动十分缓慢,不易被人感觉。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距今不太久,许多地 第 二 貌和地物方面的证据保存得较好、故可通过: 章 1. 对地貌标志: 例如远离现今海岸线的海蚀凹槽和海蚀崖、河 地 质 成阶地、深切河曲、干溶洞等的出现为新构造运动 作 上升的标志; 用
埋藏阶地及水下森林等的存在则是新构造运动 下降的标志。
一直露在水面上未被淹没过, 但遭受风化,不甚光滑 在地壳下降时淹没在海水 中,被海生动物(瓣腮类)蛀 蚀了许多小孔 1538年努渥火山喷发时被 火山灰掩埋,柱面光滑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第 二 章 地 质 作 用
3、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对于研究现代的新构造运动是一种有 效方法,它不仅可以定量地确定运动速度和幅度,也可以准 确地定出运动方向。
■第一节 概述
1.内能:是指来自地球内部自身的能量。
第 二 章 地 质 作 用

地质作用归纳总结图

地质作用归纳总结图

地质作用归纳总结图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和现象对地壳的作用和改变。

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貌变化、岩石变化和矿产资源形成等方面。

通过对各种地质作用的归纳和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岩石的形成过程。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地质作用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图示展示其相关关系。

一、构造运动类地质作用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地壳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地震、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

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震动的现象,可以分为火山地震和地震两种类型。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板块的抬升、下沉、侧向推移等变动。

火山活动是指地球表面喷发出岩浆、气体和热水蒸汽等现象。

二、地貌变化类地质作用地貌变化是指地球表面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主要包括风蚀、水蚀、冰蚀、海蚀和抬升等地貌过程。

风蚀是指风力对地表岩石的磨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

水蚀是水流对地形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峡谷等地貌。

冰蚀是冰川对地表的削蚀和改造,形成冰蚀地貌。

海蚀是海水对海岸线的蚀刻和侵蚀作用,形成海蚀地貌。

抬升是地域性地壳的隆升,导致地表地貌的变化。

三、岩石变化类地质作用岩石变化是指地球的岩石在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

岩浆活动是指岩浆从地壳深部上涌,并冷却凝固形成新的岩浆岩或火山岩。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作用下发生结构和成分上的改变,形成变质岩。

风化作用是地球表面岩石、矿物和土壤在风、水、温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四、矿产资源形成类地质作用矿产资源形成是指地质作用导致矿物、矿石等自然资源的形成和聚集。

主要包括岩浆、变质和沉积作用。

岩浆作用是指岩浆活动和岩浆岩形成时带来的矿产资源。

变质作用是指变质过程中产生的矿物和矿石,如金、银、铜等。

沉积作用是指沉积过程中矿物和矿石的沉积和堆积,如煤、石油、铁矿石等。

通过以上对不同类型地质作用的归纳总结,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最终影响地球的演化和资源的形成。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二、能量来源
1.源于地球内部的能量(内能): 重力能、放射能、旋转能、结晶能和化学能等。 2.源于地球外部的能量(外能): 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
三、地质作用类型
(一)内动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作用在整个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的地质作用叫 内动力地质作用。如:构造运动、地震、岩浆、变质等作用。
一、风化作用
暴露地表的岩石长期受到温度、O2、 CO2、水以及生物等影响而发生机械破碎和化 学分解的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 生物化学风化。 (一)物理风化:地表条件下,岩石机 械破碎成细小碎块的作用。
温度变化——岩石热胀冷缩 水的物态变化——冰劈、盐类结晶 岩石释重——岩石体积膨胀、破坏 植物根劈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外能(太阳能、日月引力能)引起的、作用在地壳表层的地 质作用称外动力地质作用。如: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 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第二节
一、地壳运动
内动力地质作用
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 一种机械作用。如板块的分离、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沉陷与上隆; 岩层的断裂与褶皱。
现代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实例
例一 : 我国1952年——1982年,以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南 部以上升为主,其中青藏高原上升最快,一般5-10mm/a,华南地区24mm/a;北部以下降为主,其中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及东北三江平原下 降较快,一般2-5mm/a。 例二: 1967年在冰岛洋脊裂谷两侧设置标竿,用激光测距法进行重复 测量,发现几年之内标竿间距增大了5-8cm,表明裂谷两侧正以每年不到 1cm的运动速度被拉开。
物理风化使岩石 逐渐破碎,不仅 形成陆源碎屑物 质,也为化学风 化提供有利条件。 在高寒和干燥地 区,物理风化占 优势。

简述地质作用的类型

简述地质作用的类型

简述地质作用的类型
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和过程对地壳的改造和变化。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地质作用类型:
1.构造地质作用:构造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力量对地壳的作用和改变。

它包括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外层的板块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山脉的形成以及地壳的抬升和沉降。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断裂和释放能量的现象,造成地震波的传播。

火山活动是由于地球内部岩浆上升至地表,形成火山口喷发岩浆、烟气和火山碎屑的现象。

2.侵蚀和沉积地质作用:侵蚀地质作用是指水、风、冰等外部力量对地壳表面的剥蚀和磨损作用。

水侵蚀形成河流、湖泊和河谷等地貌,风侵蚀形成沙丘和沙漠地貌,冰侵蚀形成冰川和冰碛地貌。

沉积地质作用是指将剥蚀的岩屑和颗粒物质通过水流、风力或冰川沉积在其他地方形成新的岩层和地质构造。

3.地质抬升和沉降:地质抬升是指地壳的垂直位移,使地表相对于原来的位置上升。

地质抬升可以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也可以是由岩浆侵入、岩层受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

地质沉降是指地壳的垂直位移,使地表相对于原来的位置下降。

地质沉降可以是由岩层的压实、岩石侵蚀或岩石流失等原因引起的。

4.变质和岩浆活动: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这种过程可以使岩石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岩浆活动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至地壳表面或近地表的过程。

1/ 1。

地质作用有哪些

地质作用有哪些

地质作用有哪些地质作用是指地壳内部和地表上各种地质力量和地质作用过程对地壳造成的改变。

地质作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构造抬升、地质侵蚀、沉积作用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和作用过程。

首先是地震作用。

地震是地壳内部岩石的断裂和位移所造成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引起的地震现象。

地震作用可以造成地壳的断裂和地壳岩石的破碎,引起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震源的变化。

地震作用还可以引起地表的沉降、抬升和地裂缝的形成,对地表造成明显的破坏。

其次是火山喷发作用。

火山喷发是地壳上火山岩浆爆炸喷发或喷涌流动所形成的一种地质现象。

火山喷发作用可以产生大量的火山岩石和火山碎屑堆积,形成火山口、火山坡和火山岛等地貌。

火山喷发还可以释放出大量的火山气体和热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然后是构造抬升作用。

构造抬升是地壳内部岩石的挤压和上升所引起的地质过程。

构造抬升作用可以使地壳岩石从地壳深处上升到地表,并最终形成山脉、高原和丘陵等地貌。

构造抬升还可以使地壳板块相互碰撞和挤压,导致地震和地壳断裂的产生。

接下来是地质侵蚀作用。

地质侵蚀是各种力量对地壳岩石和地表物质进行剥蚀和破坏的地质过程。

地质侵蚀作用可以使地壳的岩石表面受到磨损和破坏,形成沟谷、峡谷、峰丛和冲积扇等地貌。

地质侵蚀还可以使地表水流形成河流、湖泊和瀑布等水体。

最后是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是地表上河流、海洋和湖泊等水体中的物质沉积所形成的地质过程。

沉积作用可以使水体中的沙、泥和矿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岩和沉积地层。

沉积作用还可以记录地壳变迁和生物演化的历史,为地质学家研究地球的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综上所述,地质作用是地壳内部和地表上各种地质力量和地质作用过程对地壳造成的改变。

地质作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构造抬升、地质侵蚀、沉积作用等。

这些地质作用对地球的地貌、地震和地壳结构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为人类理解地球演化和开发利用地球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地质作用与地貌
• 第一节 地质作用概述 • 第二节 外力地质作用及地貌 • 第三节 内力地质作用与地貌
第一节 地质作用的概念
一、地质作用: 地球内外的自然动力所引起地球(主要指岩石
圈或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 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营力:引起地质作用的力称为 地质劳营力。
二、变质作用(热力变质作用、动力变 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5、变质作用的因素:
温度是引起变质作用的主导因素,温度升高导至岩石重结晶、 加速变质反应和交代作用;
压力包括静压力、定向压力和流体压力。压力可使岩石中的 矿物重结晶并呈定向排列或发生机械改造,从而形成变质岩 特有的结构和构造。
化学活动性流体(主要为水和二氧化碳,其次还包含有各种 常见离子的溶液)促进岩石组分的溶解与重结晶,并可带走 或带入一部分化学成分。另外流体可以降低岩石的重熔温度。
二、变质作用(热力变质作用、动力变 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热接触变质作用:岩浆热力烘烤。 接接交代变质作用:岩浆中的挥发性组分与围岩之间发生的 物质交换
大理岩
夕卡岩(skarn) 主要由富钙或富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 。矿
物成分主要为石榴子石类、辉石类和其他硅酸盐 矿物。细粒至中、粗粒不等粒结构,条带状、斑 杂状和块状构造。根据成分可分为①钙质夕卡岩 ②镁质夕卡岩③硅酸盐夕卡岩
二、变质作用(热力变质作用、动力变 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6、变质作用的类型: (2)动力(碎裂)变质作用:由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 力引起岩石发生破碎、变形和重结晶等的一种变质作用。
千枚岩:显微变晶片理发育面上呈 绢丝光泽的低级变质岩。常为细粒 鳞片变晶结构,粒度小于0.1毫米, 在片理面上常有小皱纹构造。
岩浆作用的分类: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又 称火山作用。火山喷发方式有两种包括中心式喷发、 裂隙式喷发。
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 到达地表,称为侵入作用。
(一)喷出作用:岩浆沿一定的通道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 作用,又称火山作用。
火山习惯上分为:活火山——现在仍在继续活动的火山; 休眠火山——人类历史上喷发过近代处于相对稳定的火山;死 火山,地史时期喷发过现在没有活动能力的火山。
2、地震震级与地震裂度 (1)地震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量度。
Log E =11.8+1.5 M
离震中100 km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最大震幅值以微米为单位的对数值。
M E (J) M 1 2.0×106 6 2 6.3×107 7 3 2.0×109 8 4 6.3×1010 8.5 5 2.0×1012 8.9
• 我国地震分布: • 我国夹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形成的
三角区内,地震频繁,且以浅源为主,烈度大。主要有: • 东南沿海及台湾地震带; • 郯城→庐江地震带(郯庐大断裂); • 华北地震带(北起燕山经山西到渭河平原); • 横亘我国的南北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六盘山、横越秦岭、过甘肃文
◇ 侵入岩分类 根据侵入岩的SiO2含量可将侵入岩分为酸性、中性、基性和超 基性岩。
二、变质作用(热力变质作用、动力变 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1、变质作用:指原岩处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 学条件的改变,使其在固态条件下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发生改变而形成新的岩石的过程。
二、变质作用(热力变质作用、动力变 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2、变质作用的原岩:可以是沉积岩、岩浆岩、或先期的变质 岩。
3、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标志:看岩石是否有重结晶现象或有 无变质矿物出现。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高温高 Nhomakorabea条件下。
4、变质岩的温度范围:150度——700(900)度。 对于沉积岩而言:150度以下,为成岩作用范畴;
对于岩浆岩与变质岩而言(固液态条件):熔融岩浆作用,固 态变质作用,温度:700——900度)
二、变质作用(热力变质作用、动力变 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6、变质作用的类型:
(1)接触变质作用:在岩浆岩体与围岩接触的部位上,由 于岩浆的散热和活动性流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温度 高300---800度,压力低20---300MPa)——温度,与活动 性流体为主要因素。
进一步划分为: 热接触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二)侵入作用
2、深成侵入作用:发生在地壳较深处(3-6km以下) 由于压力和温度较高,岩浆以热力熔化围岩,且 自身缓慢冷却的过程。
由其所开成的岩体叫深成侵入体。主要成岩基、岩 株。深成侵入岩矿物为金晶质等粒的粗中粒结构。
3、岩浆在侵入围岩的过程中岩浆与围岩之间发生 的作用:
1.同化作用与混染作用——地下深处的原始岩浆在 向地壳浅部的运移过程中部分地熔融围岩并使围 岩成分混染于岩浆之中的过程。
入地壳上部地层,随着温度降低,在未到达地表 就冷凝成岩石的地质过程称为侵入作用。 侵入体:岩浆在地壳中不同深度冷凝后形成的各种 岩浆岩体。 围岩:侵入体周围的岩石叫围岩。
(二)侵入作用
侵入作用分为:浅成侵入和深成侵入。 1、浅成侵入作用:在地壳浅部(3—6km以上)地
层承受的静压力较小,脆性大,在断裂发育的部 位,由于层间结合松散,岩浆以机械力为主挤入 围岩的过程。 由其所形成的岩体叫浅成侵入体。常见的浅成侵入 体有:岩床,岩饼、岩盘、岩墙(岩脉)
E(J) 6.3×1013 2.0×1015 6.3×1016 3.6×1017 1.4×1018
2-4级为有感地震; 5级以上为强震; 7级以上为大地震; 目前尚未发现大于8.9级的地震。
• (2)地震烈度——指某次地震在地表某一区域造成地面 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它与震级、震源深浅、某一区域离震 中的距离及该区域的地质条件等有关。
钟)震动。地壳内发出振动的地方称震源(70km内称浅源,
70km~300km称中源,300km以上称深源)。
(一)地震的度量 1、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震源: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震
源区(震源区域)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景点。震
中区、震源深度
震中距:地表上任一点至震中的距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km;中源地震(70—300km) 深源地震(>300km最深可达720km)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相辅相成
二、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喷发作用)
• 岩浆:地壳深处的局部地段和软流圈中存在的一种由硅酸 盐及部分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和挥发组分组成的高温熔融 状物质称为岩浆。1000度以上.
• 挥发性物质(含量1%-8%,液态或气态,以水为主)。
岩浆作用 : 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凝,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它对 周围岩石的影响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
由于同化、混染作用的存在,原始岩浆的种类只 有数种,却可以形成多种不同成分的岩石。
混入岩浆中未熔化的围岩碎块称为捕虏体。
2.结晶分异作用
指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 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
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
4、侵入岩: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包括熔融围岩 所形成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二、变质作用(热力变质作用、动力变 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6、变质作用的类型: (4)混合岩化作用:原岩由高温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和局 部熔融的岩石互相混合的作用称混合岩化作用。——兼有变 质岩与岩浆岩的双重特征。 混合岩在自然界中较多。
四、地震作用
• 地震——指地壳或地球岩石圈瞬间的快速(几秒至几分
• (3)地震发生过程:孕震阶段(地应力 集中)→临震阶段(地应力累积到接近 失稳阶段,地下水和动物有异常反应) →发震阶段→余震阶段。
• (二)地震的成因类型: • 陷落滑坡地震:岩层大规模崩塌或陷落引起,少见3% • 火山地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少见7% • 构造地震:构造运动引起,多见90%。一般认为与地层的
潜蚀、湖水及海水的冲蚀、冰川的刨蚀) ④沉积作用(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生物
沉积作用、掺合作用) ⑤成岩作用(胶结作用、压实作用、重结晶作用、
交代作用) ⑥后生作用
第二节 内力地质作用
• 内力地质作用——地球内部营力引起地壳物质 成分、地表形态、构造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 包括地壳运动、地震、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或者说:在许多情况下,岩浆并未到达地表,而是停留在地 壳中的某个位置上,并逐渐冷却,最终形成侵入岩。
侵入岩固结成岩需要的时间很长。地质学家们曾做过估算, 一个2000米厚的花岗岩体完全结晶大约需要64000年。
◇ 侵入岩体根据其规模和产出状态,可分为深成侵入岩(岩基、 岩株),浅成侵入岩(岩墙(岩脉)、岩床、岩盘等)。
• 在地壳的演化中,内动力地质 作用起主导作用。地表起伏— —夷平外动力
1、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 ①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②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喷发作用) ③变质作用(热力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④地震作用(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
震)
2、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 ①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②剥蚀作用(机械剥蚀作用、化学剥蚀作用) ③搬运作用(风的吹蚀、地面流水侵蚀、地下水的
地质作用是自然界的雕刻大师。
二、地质作用的类型 根据地质营力的来源不同,把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 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 内动力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主要包括地球的旋转能、重力 能、热能,此外还有矿物的结晶能、物质变化的化学能等。
• 外动力能量来源于地球的外部: 主要包括太阳的辐射能、日月 引力能、和生物能。
断裂活动、岩浆活动以及地下深处物质的相变等因素有关。 • 此外还有:人工地震
• (三)全球地震的地理分布: • 环太平洋地震带(80%的浅源,90%的中源,几乎所有的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