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地质作用(1.概述)
构造地质学——劈理和线理

透入性构造——指均匀地弥漫于地质体中的构造, 它反映了这一地质体作为一个整体,已均匀地发生 了变形。
非透入性构造——以一种不连续面分散地存在于地 质体中,变形只集中在不连续面本身及其附近,并 把均匀连续的地质体分化成若干部分。
透入性和非透入性构造是相对的,与观察尺度相关。
A--显微尺度 B--小微尺度 C--小型尺度 D--中小型尺度 E--中型尺度
泥质岩
片理 片岩 1-10 显著但差 中高级变质 透镜状到粗 造板状 各类岩石中
片麻理 片麻岩 大于 10 很不明显 高级变质 难以分开
各类岩石中
不连续劈理:劈理域和微劈石域可 用肉眼加以鉴别,在露头和手标本上就 可显示其不连续的构造特征。
可分为间隔劈理、褶劈理
褶劈理:以一定的可见间隔切过先存连续 劈理,早期的连续劈理民生挠曲或细微褶皱
一、线理分类
1.定义—指露头上或手标本上的次生平行透 入性线状构造。
2. 根据规模的大小,分为:
1)小型线理:包括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 皱纹线理和交面造、铅笔构造和压力影构造。
在中小尺度上一般不具有透入性,仅在大型尺度上尚 可能是透入性的,所以有时候称其为线状构造更为妥 当一些。
千枚理--介于板劈理与片理之间,发育于富 含泥质的板岩中,具丝绢光泽
千枚理主要见于千枚岩中,其结晶矿物较大、肉眼可见
片理:
矿物重结晶程度高,发育于中、高级变质岩石 中
φ > 0.2 mm(1-10mm) 具有良好的矿物优选方位 复矿岩:层状硅酸盐定向,围绕F、Q 单矿物岩:矿物压扁、拉长,平行排列
第七章 劈理和线理
第七章 劈理和线理
主要内容
1、概述 2、劈理 3、线理
1. 广义面状和线状构造概念:岩石种的各种构造 可以概括为面状和线状构造两大类。 断层、节理面、褶皱轴面、层理、劈理面—— 面状构造。 褶皱枢纽、各种面状构造之间的交线——线状 构造。
《煤矿地质学》重考点归纳总结 第七章 矿井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

第七章矿井瓦斯•瓦斯,又称沼气,是在煤的形成过程中生成并保存在煤层和围岩中的多成分混合气体。
化学成分以甲烷(CH4)为主。
(11、17解)•瓦斯是地质成因的,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在煤矿建设和生产中,煤层及围岩中的瓦斯会进入到采掘工作面中,并因其存在而降低井下空气的含氧量。
当氧气下降到12%以下时,可导致井下人员中毒窒息事故发生;井下空气中瓦斯达到一定浓度条件(5~16%),遇引爆火源可发生矿井瓦斯爆炸事故。
矿井瓦斯•一、瓦斯的形成与分带•1.瓦斯成分及其性质•瓦斯成分:CH4(主要)、N2、CO2。
•狭义的瓦斯指甲烷(CH4)。
甲烷为无色、无味、无嗅、无毒的气体,比空气轻,因而在井下它停积在巷道上部。
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5~16%,遇引火源即可发生燃烧或爆炸。
•CO2为无色、无嗅、略带酸味并有一定毒性的气体,它的比重比空气大,在井下主要分布在巷道的下部。
大量二氧化碳在井下突然喷出可使人窒息。
矿井瓦斯•2.瓦斯的成因•瓦斯是在煤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泥炭化阶段,泥炭转变为褐煤,这一阶段以生物化学作用为主,可以产生甲烷。
•随着深度增加,地温进一步升高,约50~160℃时,煤化作用处于气煤到肥煤阶段,它不仅产生大量甲烷,而且在中晚期也是大量出油的阶段。
•当温度大于160~200℃时,煤转变为无烟煤,复杂的碳氢化合物遭到破坏,只能产生甲烷而不能生成石油。
矿井瓦斯❿3.瓦斯在煤层内的赋存状态❿(1)游离状态瓦斯❿瓦斯分子存在于煤体、围岩的空隙中。
❿(2)吸着状态瓦斯❿吸附瓦斯:瓦斯分子被吸附在煤体或岩体孔隙的表面。
❿吸收瓦斯:瓦斯分子在煤体内部。
矿井瓦斯❿4.瓦斯的垂直分带随深度增加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相对含量有规律变化沿垂向可分三个带:CO 2-N 2带: CH 4< 10﹪ N 2-CH 4 带:CH 4< 10-80﹪ CH 4带:CH 4> 80﹪❿其中,前两个带统称为瓦斯风化带,其深度视地质情况而异。
❿“CH 4带”称为甲烷带,煤层瓦斯随深度增加而有规律的增长,但增长的梯度因地质条件而异。
地质作用概述

地质作用概述油工14-4 赫双玲地质作用概述自然界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运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例如:地表形态和景观会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裸露地表的岩石会变得破碎,松散,火山活动喷发出大量的高温熔融物质,地震产生山崩地裂等。
所以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应力。
我们可以根据能量的来源的不同将其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又按照方式不同可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地质作用概述板块运动被认为是使地壳表层发生位置移动,出现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地质作用的总原因,这些地质作用总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改变着地壳的构造,同时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础。
这就是说板块运动能够解释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包括区域的和整个地壳的。
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一般推测,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蜕变释放的热能和地幔重熔形成的热能。
这些能量,部分传导到地面散失,大量的内热由于岩石导热性差,在地下聚积成为产生各种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
还有人认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能也是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因素之一。
来自太阳的热能,是引起大气和水不断运动的主因,同时给生物的繁殖以能量,并直接对岩石圈施加影响。
这一切活动的结果,使地表的凸出部分受到风化、侵蚀等作用的破坏,破坏的产物在低凹的部位沉积起来形成新的岩石。
第七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直接形成瀑布的地质因素有: ❖ 岩石软硬差异 ❖ 断层 ❖ 冰川悬谷 ❖ 熔岩堵塞 ❖ 火山口排水
河床岩层软硬相间形成的急流和瀑布
2.下蚀极限与河流平衡剖面
河流的下蚀作用不可能无 休止地进行下去,而是有一个极
限,称为侵蚀基准面。如果河流
的下蚀使河床的每一段都降低 到仅能维持水体流动所需的最 小斜度时,亦即河流的每个地 段都达到其下蚀的极限,这时 所连成的特殊河流纵剖面,称
河谷是由流水切割形成的 谷地。它包括谷坡和谷底两大
部分,与相邻的河谷之间由分 水岭相隔。河谷两侧谷坡坡麓
之间的平坦部分,为谷底。谷 底经常被流水占据的部位为河 床,平水期露出水面的部位为 河漫滩。
河谷按谷坡的斜度、高度,以及
谷坡高度和谷底宽度之间的比例
大体可分为“V”形谷,“U”形 谷和碟形谷。一条很长的河谷,
河流的侵蚀作用有溶蚀、冲蚀 和磨蚀。
河流侵蚀河床,使其不断加深
的作用,称下蚀作用。
河流侵蚀谷坡使河谷不断扩宽
的作用,称侧蚀作用。
一.河流的下蚀作用
1.河流下蚀作用的强度
在整个河床的纵剖面上看,不同 河段的下蚀作用存在差异。因而使 谷底纵剖面起伏跌宕,呈现不同的 河床形态。有的是深塘回水;有的 是急流险滩;有的是高悬的瀑布。
二.洪流地质作用
片流沿山坡的最大斜坡面 流动,当其汇积于沟谷中,便形成
集中流道的洪流。主沟的洪流
在陡峻的山谷中下泻,水量集 中,流速很大,具有强大的动 能,它能携带大量泥、沙、碎 屑和巨大的滚石,对沟底及沟 壁进行猛烈的冲击、破坏,具 有强大的冲刷作用。由洪流切
割形成的槽地称为冲沟。
洪流流出沟口后,无侧壁
一.雨蚀与片流剥蚀
雨滴溅落到山坡上时,山坡 受雨滴的冲击而逐渐降低,这种
第七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搬 运 特
2.山岳冰川搬运距离不长,搬运能力很强,可将直径数十 米的巨石运走(称为漂砾)。大陆冰川范围广,搬运距离长,
点 冰山能将大量粗大碎屑物带入深海沉积。
)
7.3
3.被冰川搬运的碎屑物统称为冰碛石, 按其在冰体中的部位分为:
冰
川
的
搬
运
与
A-底碛;B-侧碛;C-内碛;D-中碛;E-表碛
沉
积
作
用
(
四 纪
和三次间冰期,由新到老为:
冰
川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理冰期
庐山-大理间冰期
7.4
庐山冰期
大姑-庐山间冰期
古 大姑冰期
代
鄱阳-大姑间冰期
冰 鄱阳冰期
川
(
冰
川 三、冰川作用的影响
作
用 的
1、地壳均衡调整
影 2、海平面变化
响 )
3、改造水系和水文条件
4、生物变迁
庐山刃脊与冰川槽谷
本章学习要求
初步了解冰川的形成、运动和类型
(二)成冰过程
7.1
太阳辐射 压力、温度 压力(重力)
新鲜雪花
粒雪
冰体
冰川
重结晶
反复融、冻
流动
冰 二、冰川的运动
川
不停地运动是冰川的重要特征,但其运动的速度却非
概 常缓慢,多数观测点的年流速只有数米到数十米。
述 三、冰川的基本类型
(
运
按冰川的规模大小,外部形态特征分为:
动
、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阿尔卑斯式冰山)
7.1
昆
仑
冰
山
川 一、冰川的形成
地质作用(一)

2岩层新老关系的判读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 老 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__,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__ 喷出岩 的形成晚于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_______ 侵入岩 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其所切穿的岩层,_______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 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质岩的形成___ 小 ,离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___ 大 ;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 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___ 小 。注意进行 大 ,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___ 地质年龄越___ 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
[例4] (2011· 上海高考)下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质的颗粒大
小不同。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 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 A.100 cm/s B.200 cm/s C.300 cm/s D.400 cm/s
(
)
B.地壳上部 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
化为 A.喷出岩 C.沉积岩 B.侵入岩 D.变质岩 ( )
[精析]
第(1)题,图中山体岩石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岩浆岩,
形成岩浆岩的岩浆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故选D。第 (2)题,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会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 积、固结成岩等一系列外力作用转化为沉积岩。 [答案] (1)D (2)C
[特别关注]
(1)只有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岩浆岩。
工程地质学_第7章 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1

发育条件:断裂带岩性、结构联结较弱;空隙水压力、地热
高异常,有效应力低、软化;断层形态平直,锁固能力低。一
般无震发生,有时可伴有小震。
典型的蠕滑断层的滑动速率:阿尔卑斯断层系5cm/a 圣安德列斯断层蠕滑段3cm/a
日本典型活断层0.3-0.6mm/a
鲜水河断裂蠕滑段18mm/a
逆断型活断层
在我国逆冲型活断层主要发育于西部地区。
受印度板块年速率约6cm的NNE向俯冲的推挤,自
南而北有喜马拉雅山南麓逆冲推覆断层,天山南
侧,天山北侧逆冲推覆断层等几个长达数百公里 走向近东西的逆冲型活断层,青藏断块东界的北 段,则有走向北东的龙门山逆掩推覆断层;所有 这些断层都是活动性强烈的发震断层。
地震
Cypress Freeway Structure, Oakland — Loma Prieta Earthquake, 1989
San Andreas Fault crossing the Carrizo Plain, North of Santa Barbara
San Andreas Fault offsetting streams On the Carrizo Plain
走向滑动型活断层
最大最小主应力近于水平,所以两者之间的最大剪应力面,
亦即此类断层的断层面,近于直立,因之其地表出露线也就最 为平直;常表现为极窄的直线形断崖。主要是断层面两侧相对 的水平运动,相对的垂直升降很小。 河流最易于沿这种断层发育,水工建筑物也就最易于受到 这种活断层的威胁。如断层与坝轴线小角度斜交,由于断层错 动而造成的心墙拉开宽度可以相当大。有名的走向滑动型活断 层有美国加州的圣安德烈斯断层系 。
地质学基础07地质构造

压应力形 成两组共 扼剪节理。
张应力形 成一组张 节理。
褶皱轴面表现为压性构造面
褶皱的横剖面形态
直立褶皱 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平卧褶
直立褶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挠曲
褶皱的纵剖面形态
根据纵剖面上枢纽的产状将褶皱分为: • 水平褶皱:枢纽近于水平的褶皱。 • 倾伏褶皱:枢纽倾伏的褶皱。 • 倾竖褶皱:枢纽近于直立的褶皱。
a 水平褶皱 b倾伏褶皱 c倾竖褶皱
• • • • •
海 蚀 部 分
意大利古罗马塞拉比斯古庙石柱
挤压作用形 成褶皱山脉
• 挤压
挤压
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第二节 岩层产状和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 岩层的产状 二 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 岩层的产状
岩层: 组成地壳的层状岩石。上下层面之 间的垂直距离叫岩层厚度。 岩层的产状: 指岩层的空间分布状态,由 走向、倾向、倾角三要素组成。
擦痕:断层两盘相对错动在断层面上刻划出的 一些平行排列的滑动痕迹。
擦痕
阶步:断面上留下的与擦痕近于直交的阶梯状小陡坎
环状断层和放射状断层
a 环状断层
b 放射状断层
隐伏断层
隐伏断裂
4. 断层的观察和研究
• • • • 断层识别标志 断层面产状的测定 断层两盘运动方向的确定 断层形成时代的确定
断层识别标志
• • • • • 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 湖泊洼地和泉水的带状分布 山脉的错开和水系的转向 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断层面(带)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水解作用
水解作用,是指水中的H+ 和OH-离子,与水中矿物 离解的各种离子发生置换 反应(特别是碱金属离子), 形成可溶性的溶液或胶体 物质,随水流失,从而造 成岩石的破坏。 例如钾长石与水作用形成 高岭石(不溶)+二氧化硅 (胶体)+氢氧化钾(溶液)。
(3) 氧化作用
氧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 与水中或大气中的游离氧 发生化学反应,致使岩石 遭受破坏的过程。 矿物大多数形成的地下缺 氧环境,一旦出露地表, 由低价元素组成的矿物最 易氧化成高价元素矿物。 例如黄铁矿被氧化成褐铁 矿等。
内外力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
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 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 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 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 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 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 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 发展。一般来说,内力 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 过程和发展。
地质营力
外地质营力 内地质营力
4. 风化作用的产物——风化壳
风化壳,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不连续地覆盖于 基岩上的薄壳,称为风化壳。风化壳的成分和厚度 随地而异,厚度可从几厘米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不 等。在剖面上风化壳自上而下分为3层:土壤层 (Ⅰ);残积层(Ⅱ);半风化岩石(Ⅲ);风化 壳下为基岩(Ⅳ)。 古风化壳,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风化壳,是一个地 区长期出露地表并遭受风化剥蚀的证据。
内力地质作用
构造作用
构造运动,是指岩石圈 物质的机械运动。它 有垂直和水平两种运 动形式。构造运动可 使岩石变形、变位, 形成各种构造形迹, 塑造岩石圈的构造 , 并决定地表形态发育 的基础。构造运动可 引起海陆变迁。
内力地质作用
地震作用
地震,是岩石中积蓄的 应变能以弹性波形式 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 球内部的快速颤动。 地震发源于地下深处, 并波及地表。绝大多 数地震是构造运动引 起岩石断裂而发生的。
2. 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或矿物,因大气中水、 氧等的作用,而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岩石或矿物成分 改变,岩石遭受破坏的过程。有以下几种方式: 溶解作用 水解作用 氧化作用
(1) 溶解作用
溶解作用,岩石中某些 溶解度较大的矿物(卤化 物、硫硅酸盐等)易溶于 水,并随水流失。 另外方解石虽不溶于水 (纯水),但当水中含有 二氧化碳时,则可形成 可溶性的碳酸氢钙随水 流失。如碳酸岩分布区 的喀斯特地貌。
第七章 地质作用
——地质学基础
地质营力
外地质营力 内地质营力
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
一、地质营力
地质营力,一般指引起岩石圈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和地表形态运动和变化的自然动力。 根据能量的来源,可将地质营力分为外地质营 力和内地质营力。
1. 外地质营力
外地质营力,能量来自于地球的外部,包括太 阳能、日月引力能、陨石撞击能等,以及大 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等的影响下 产生的动力。 外地质营力包括水、冰、风和生物四种类型, 主要作用于地壳的表层,造成地形高差的减 小,使地势趋于平坦。
内力地质作用
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是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成岩的全过程 。 岩浆是地下岩石的高温 (800~1200℃)熔融体。它不 连续地发源于地幔顶部或地壳深部。岩浆形成后循软弱 带从深部向浅部运动,在运动中随温度、压力的降低, 本身也发生变化,并与周围岩石相互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岩石在 风化带以下,受温度、 压力和流体物质的影 响 ,在固态下转变 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 岩石变质后,其原有 构造、矿物成分都有 不同程度的变化,有 的可完全改变原岩特 征。
舌状
(2) 冰劈作用
冰劈作用,岩石裂隙中 的水,因结冰体积膨胀 而使裂隙进一步扩大的 过程。 封闭在裂隙中的水,结 冰时体积将增大1/11, 并对岩壁产生960公斤/ 平方厘米的压力,足以 使裂隙进一步扩大。
(2) 冰劈作用
南极冰劈作用
冰劈作用的地域:主要 发生在高纬寒冷地带(如 南极)和中低纬高山区, 特别是在昼夜变化在0℃ 上下的雪线地区(如非洲 乞力马扎罗山脚 )。
外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表生 条件下(常温、常 压、富氧和水), 由于气温、大气、 水和生物等的作用, 使岩石和矿物在原 地遭受分解和破坏 的过程。
外力地质作用
剥蚀作用
剥蚀作用,是河流、 地下水、冰川、风 等各种外地质营力, 在运动中对地表岩 石和地表形态的破 坏,并把破坏下来 的产物带离原地的 作用。
(3) 基岩岩性
基岩岩性是影响风化作用的内在因素。岩石的 种类,造岩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岩石的结 构和构造都影响风化作用。此外,岩石中胶结 物的成分和胶结方式、岩石裂隙发育程度等, 也都影响岩石的抗风化能力。
(1) 温差风化
温差风化作用,岩石表层因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使岩石 破碎的过程 产生的原因:外因:因温度 的变化,造成岩石里外受热 不均;内因:岩石的组成矿 物的膨胀系数不同。
(1) 温差风化
温差风化作用的地域: 在温差较大的地区,如 内陆干旱沙漠、戈壁滩 等,裸露的岩石,因反 复的膨胀、收缩,使原 来完整的岩石最终崩解 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并 逐渐趋于圆化。
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
三、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表生条件下(常 温、常压、富氧和水),由于 气温、大气、水和生物等的 作用,使岩石和矿物在原地 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有 以下3种类型: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在自然界以上3种风化作用可能 并存,但在不同的地区可能 以某一种或两种为主。
2. 内地质营力
内地质营力,能量来自于地球的内部,如内热 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 等,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 表现为火山作用、构造运动及地震等。 内地质营力主要包括构造营力和岩浆营力,它 作用于整个地球,特别是岩石圈,不仅使岩 石圈的物质发生变化,同时也是地表形态发 生改变,如大陆的漂移、山脉的形成等,造 成地面的起伏。
(2) 地形条件
地形可影响局部气候条件,从而影响风化作用。中低 纬度高山地区的不同高度上有不同的气候带;山脉坡 地的朝向造成不同的局部小气候,因而风化类型、风 化产物有不同。地形的陡缓则直接影响风化作用的进 展状况和风化产物保存条件。地形平缓,地下水位高, 有利于化学风化和风化产物的保存,残积层厚,利于 风化作用发展到最后阶段。地形陡峻,利于水的排泄, 元素容易迁移,风化产物不易保存,因而残积层薄, 物理风化比较显著。
地面流水
水
海水: 波浪、潮汐、洋流、浊流 地下水
外地质 营力
地 质 营 力 内地质 营力
冰川
风 生物 构造:引起岩石圈发生机械运动的
自然动力
岩浆:通过岩浆的温度、压力和运
动表现出来的自然动力
地质营力
外地质营力 内地质营力
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
二、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定义1: 地质营力引起的,造成地壳运 动与变化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之为地质作用;定义 2: 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
1. 物理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反复变化等原因,使 得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性质 不发生改变的过程。有以下几种方式: 温差风化 冰劈作用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特点: 物理风化的产物多为 大小不等的棱角状岩石碎块,地形平坦处碎屑物 覆盖在基岩表面,地形陡峭处,则在坡角形成倒 石堆。
外力地质作用
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是地质 营力将风化、剥 蚀作用形成的物 质从原地搬往他 处的过程。
外力地质作用
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是各 种被外营力搬运 的物质因营力动 能减小 ,或介 质的物化条件发 生变化而沉淀、 堆积的过程。
外力地作用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是松散沉积物 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 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上覆 沉积物的重荷压力作用 使下层沉积物减少孔隙, 排除水分、碎屑颗粒间 的联系力增强而发生; 也可以因碎屑间隙中的 充填物质具有粘结力, 或因压力、温度的影响, 沉积物部分溶解并再结 晶而发生。
非洲乞力马扎罗山
(3)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岩石裂隙中充填含有 盐分的水溶液时,白天烈日曝晒,水分蒸发, 岩类物质因过饱和而结晶,体积膨胀,撑开裂 隙;夜间气温降低,盐类从大气吸收水分溶解, 并渗透到岩石裂隙中,如此反复,直至岩石破 裂的作用。
(3)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 的地域:岩石裂隙中充 填含有盐分的水溶液时, 主要发生在降水量少, 蒸发强烈的干旱、半干 旱地区,特别使内陆盐 湖地区,如我国的塔里 木和柴达木盆地。
根劈作用
(2) 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地表附近的土壤中有大量的 细菌、藻类、真菌等,即使在极地的岩石表面和裂 缝中也有地衣生存。它们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的 有机酸会引起岩石分解。较高等植物的根系释放的 有机酸和CO2,也会破坏岩石。生物死后,遗体腐 烂分解出的腐殖酸等会使岩石分解等。
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根据产生地质作用的能源及作用发生的部位 ,分 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有的 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 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 的结果。
外力地 质作用
地 质 作 用 内力地 质作用
褐铁矿
2. 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的区域:主要发生在中低纬高温、多 雨、潮湿地带,如热带-亚热带雨林地区。 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特点:化学风化不仅改变了岩 石中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同时也使得原先坚硬的 岩石变的松散多孔,其矿物组合以在表生条件下稳 定的元素(Si, Fe, Al) 的矿物组合为主,如褐铁矿、铝 土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