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求索真理的历程

合集下载

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54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54求索真理的历程

【典例6】 (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 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 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 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 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 “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 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 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 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 录。
用)
方法论
运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积极参加社 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
会实践活 实践的观点。如用实
动,在实践 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中检验和发 分析开展党的群众路
展认识
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原
因和意义;理解科学
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
坚持正确认 的形成及对我国的现
识科学理论 代化建设起积极的促
的指导作 进作用;科学的政绩
用。坚持理 观、绿色GDP等随着
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习近平告诫青 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 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 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表明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 条件和需求,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③④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中的“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 说法错误,且直接经验不一定是真理性认识,排除;实践具有直 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②说法错误,排除。选D。

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版必修4
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
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 揭开。这表明( A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 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新教材已删除“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以及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等知识。不同时期,受技术水平的制约,不同时 代的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体现了实践具有 社会历史性,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体现了 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①②符合 题意,选A项。③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提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实践决定认 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二者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又要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
3.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的唯一标 准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
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
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
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自己
参加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别人那里
获得的知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 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提示】“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实践标准并不矛 盾,它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标要求
考纲呈现
考情分析
1.列举现实生活 中的实例,揭示 实践在探索真知 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 2.明确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3.树立与时俱进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共24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共24页
4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 理的历程》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有二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理解:(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3)实践的性质是“活动”: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等。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理解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2024届高考政治第一轮高效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

2024届高考政治第一轮高效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

【重点突破】
1.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 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 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易错警示: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 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 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考考点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
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
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
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
实践具有
( )。
A.自觉选择性
B.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
D.主观能动性
解析 由材料信息“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
存在”可知,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故选C。
答案 C
【训练2】► (2012·苏州三校联考)浙江台州市的农民说,以前 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1435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版必修4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1435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三十五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展示]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核心考点一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命题点1 实践的含义典例 1 (2010·上海高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的理解能力。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故B正确。

命题点2 实践的特征典例2 (2012·大纲全国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人们对河流的正确认识是基于实践活动,①正确;②说法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而不是形成理性认识;不同时期人们对河流的利用有不同的认识,说明认识具有历史性,③正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说法错误。

高考政治总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高考政治总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2.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 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 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 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 论题适用的范围,恢复它存在的条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 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 认识,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 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提示: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 展,否则它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提示:每个真理,都是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 相对性的统一。
自我校对 问题探究 1.(1)× (2)× (3)× (4)× (5)× (6)× (7)×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 经验是认识的两条基本途径。不可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认识的途径。
3.①区别: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正确认识和 错误认识,也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 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 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它包括正确的理论,也 包括不正确的理论,不形成体系的认识不成为理论。科学的理论是 正确的理论。
三、真理
1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1.客真观理性的立34场对 对、同 同观一 一点对 对和象 象方, 的法真不不理同同只的,有人知会 一识有 个结不 。构同、认认识识的能原力因和:认识水平不同。 5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提示: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并不一定都是真理。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落实】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提供日益完备的 工具,…..
人类第一个系统观测月球的是伽利略,他用自制望 远镜发现月球并不光滑,颠覆了很多人类已知的“成果”。 1969年“土星5号”火箭载着飞船开始了首次登月的太空 征程,人类实现了与月球的零距离触摸,之前摸索的各种 理论得到部分验证或反证,这段时期人类探月活动进入高 潮。探月活动的发展得益于人类一次次地攻克科技难题, 但今天月球中仍有太多的问题等待着去研究,对月球的研 究成果也将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作准备。
材料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点落实】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第一个系统观测月球的是伽利略,他用自制望 远镜发现月球并不光滑,颠覆了很多人类已知的“成果”。 1969年“土星5号”火箭载着飞船开始了首次登月的太空 征程,人类实现了与月球的零距离触摸,之前摸索的各种 理论得到部分验证或反证,这段时期人类探月活动进入高 潮。探月活动的发展得益于人类一次次地攻克科技难题, 但今天月球中仍有太多的问题等待着去研究,对月球的研 究成果也将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作准备。
材料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题要求
(1)明确知识范围,紧扣论题。 (2)论述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3)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考点落实】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第一个系统观测月球的是伽利略,他用自制望 远镜发现月球并不光滑,颠覆了很多人类已知的“成果”。 1969年“土星5号”火箭载着飞船开始了首次登月的太空 征程,人类实现了与月球的零距离触摸,之前摸索的各种 理论得到部分验证或反证,这段时期人类探月活动进入高 潮。探月活动的发展得益于人类一次次地攻克科技难题, 但今天月球中仍有太多的问题等待着去研究,对月球的研 究成果也将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作准备。 材料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有二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理解:(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3)实践的性质是“活动”: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等。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理解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的。

【注意】①“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

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②“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4.理解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辨析】有用的就是真理吗?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2)真理的特点:①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关于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

【提示】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

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

②真理的相对性A、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

真理与谬误(1)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

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注意】不能绝对地说真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从真理的客观性来说,真理是绝对的,从真理的相对性(具体的、有条件的)来说,真理又是相对的,所以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5.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注意】既不能理解为任何正确的认识都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也不能理解为只要经历一次或几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第三、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提示】认识的无限性,即认识是发展的,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注意]意识与认识不能混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概念对应。

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特征】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回答。

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看,本单元属于辩证法的范围。

在近几年高考中,本单元的内容一直是考查的重点。

其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趋势、途径和状态)、矛盾的观点(两分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近几年高考命题中备受关注的知识点。

从考查的题型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几乎覆盖了所有题型,综合多年的高考试题,主观题通过辨析或论述等形式考查辩证法内容的几率最大。

从能力要求上看,着重考查考生对哲学基本观点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力要求较高。

因而在本单元的复习中要注意多题型、多角度去思考和把握课本的基础知识点,并着重于理解和运用,特别要注意对一些名言、俗语的辨析和时政知识的结合与渗透。

就考查的热点问题来看,在复习中要特别关注以下热点:联系的观点要继续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循环经济、节约能源、经济全球化等热点;发展的观点则要特别注意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等时政问题;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则要注意科技的自主创新、创造性思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热点;矛盾观则贯穿于上述这些时政问题中,作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理所当然的考查重点。

估计20XX年高考仍然会把上述热点作为考试题的背景资料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度和运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认真夯实基础,重视知识网络的建构,注意从细小点入手去扎实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论;第二,要注意运用教材中的理论和哲学思维方法去分析现实问题,特别要全面分析和把握上述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的热点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特别要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第三,选择政治练习时,一定要注意试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题不在多,而在精。

【知识网络】思想方法辩证法的联系观辩证法的发展观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

联系的特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